第一篇: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篇目: 《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 《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学情分析: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此后他一直在中国多所著名大学讲学,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可以和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媲美。这个人就是一代大师沈从文。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 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 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 1988 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 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边城(凤凰古城)风情欣赏:
展示一组边城自然人文图片,初步感悟环境之美。
四、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五、阅读欣赏:
在把握节选的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 ‘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 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 ‘我有了口粮,三斗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我有了口粮,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 “不吸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归纳明确课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翠翠: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外公:勤劳、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六、深入探讨,明确《边城》之美
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情操。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
学生明确:美丽的山水 纯朴的风情 浓郁的亲情 单纯的生活
教师强调: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
七、小结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八、拓展阅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站在一个“湘西人”的立场,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代表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如沈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从文所说: ”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翠翠这样的纯美少女形象代表着典型的湘西人生样式。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湘西世界。
(1)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
(2)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几十年如一日为过渡人摆渡。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总之,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被扭曲了的人性,而只看到人的自然天性。这种人的自然天性正是作家心中完美的人性。
九、拓展讨论
1.本文写于 1933 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1、“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2、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十、作业迁移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家乡互助选一位旅游形象小姐,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请你为自己的家乡互助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3.请你用复述的方法把《边城》的故事讲述给你的朋友或家人。
第二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对散文化的、诗意化小说的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教师从阅读散文化、诗意化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把握小说主题的目的。
【重点难点】
1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2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讲授】
二、分析环境:(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作业】
课后作业 :《边城》里的景美、情美、人更美,但为什么小说的结局却是悲剧?请同学们课下研读小说《边城》,从小说文本中去探寻答案。我们在下次的文学导读课程中进行具体答案的探讨。
第三篇: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周康平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为了达成这种要求,《学科指导意见》中教学建议:“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的鉴赏是《边城(节选)》的教学重点。可通过天朗、风轻、水清的环境描写体会湘西山城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通过月夜对歌、龙舟竞渡,端午捉鸭、中秋舞龙耍狮等风俗画笔体会湘西的风俗美,通过单纯善良、原始可爱的老船夫、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体会《边城(节选)》的人情美”
我们分析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实际上是达不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和我们一样,在阅读《边城》的文本时,可以体会到风景美和人情美,但这种美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几个句子的读读就可以感受得到的,或者说我们平常所做的解读教学(通过朗读来体会风景美,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体会人情美)是无效的,学生并不能被感动。我在想,《边城》之所以被人一遍遍的咂摸,一定有它深层的原因。那么如何能体会到这种“美感”呢?或者说,这种美感表现在哪里?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我觉得《边城》的“美感”在于一种“隐喻之美”。这种“隐喻之美”表现在“风俗美”“人情美”中,沈从文正是有了这种“隐喻之美”的运用,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传达这种“隐喻之美”我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旅游叫“翠翠”故事引入。一部边城养活了整个凤凰古城,“美”与“爱”是主题。(板书 美爱)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师:故事很美吧?可这个故事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
师:看注解,本文是那一句话? 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到“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我们却为什么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想问同学们:“情窦初开”一般要跟什么有关系?(年龄、地点、对象、环境)
(教师提示获总结:可以用这句话来表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板书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读P125页 体会风俗美——板书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种怎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
【传说】河南金治平(541098180)10:34:28 ▲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学生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读P127页,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读课后练习中美 金介甫的评语来体会
秋天不但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结婚的季节。翠翠的感情成熟时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端午节划龙船人人竞争,令人想起古代的楚国,沈从文用这个来描绘翠翠的爱情觉醒。但与历史上的屈原毫无关系,他们把这个节日桶中国西南青年人的恋爱求偶季节联系起来,虽然他写的是当地人和自然的特殊风俗,但沈把自然加以人格化的写法,使得他的作品完全具有中国气派,没有一点西方的色彩。
总结:如诗如画的湘西,深深地打动了人,展现的是一种人格化了的自然人性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端午节上的展现“男性之美”,这种“男性之美”描写为打动少女的心扉,提供了一种“隐喻”这种独特的小说的隐喻美感(板书隐喻之美),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每年都到边城朝拜。这就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别人所没有的东西。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爱情产生的最初时刻所碰到的人。他们的见面我觉得也很一般,但从文章后面情节的发展来看,这个时刻的见面实际上已经是“刻骨铭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样去写他们的爱情故事的?
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
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
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联系插图,明白为什么选择了木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体现这种原始自然的美!)总结:如诗如画的见面,含蓄却令人心动,这种婉约经典的场面,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独特的爱情,也是边城为什么被青年男女们一遍一遍被咂摸的原因。这样的故事,让人很羡慕和感动,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还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今天的“拜金女”们,“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幸福”前显得多美的让人怀念。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山楂树之恋》被称为世上最纯洁的爱情。为什么一个故事会引起那么多的怀念,就是因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少这种故事。所以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书本的左侧“永远新的旧故事”,能明白这个意思吗?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P133“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133“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P134“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P136“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只属于一个少女,属于15岁的翠翠,属于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美好的人生也有沙子; 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悲剧更能使人震撼
李锐:在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一种觉醒
七、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板书
风景美 隐喻之美 翠翠:纯真 可爱 纯朴 风俗美 人性之美 傩送:纯朴 善良 热情
第四篇:边城教学设计分析
边城
沈从文 设计设想:
苏教版必修二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部分,在节选中主要展现的是“翠翠”生活的茶峒的环境;翠翠与傩送的初次见面;翠翠见面后的心理变化;爷爷为翠翠婚事的着急。
专题的要求是“永远新的旧故事”,围绕专题的要求,《学科指导意见》列出了教学目标:“从自然、社会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鉴赏小说《边城(节选)》的美感”“ 体会沈从文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所作的理想化的表现”。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我们按照《学科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去实施教学,至少要两课时才能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课堂结构,在一课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就得对文本进行简略化处理,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本设计我对文章作了自己的解读,借用本节选“情窦初开”的情节来突破贯穿全文。爷孙之间的亲情则舍去不教,作为补充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二)教学难点:理解翠翠爱与美的背后所隐含的哀愁。
(三)教学过程:
由黄磊的《等等等等》营造氛围
一、导入。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年以前,看到描绘乡土文字的作品,心头起伏的情绪就像情窦初开时节在路上遇到心仪的男生。那时候,我的文字也摆脱不了那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和忧伤。西曛下忘归的小羊,村头袅袅的夕烟,一条平缓无波的溪流··这种淡朴宁静能把你心头萌动的情感荡涤得纯净而朦胧。翠翠在茶峒对着一片云,一颗星凝眸时,也是有这样小小的心思吧!
没读过《边城》的人,翠翠这个名字大概只能让他联想到东北穿着红绿印花棉袄的乡村二妞,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大概都是不能忘怀这个名叫翠翠的湘西少女的吧!
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中,湘西女性是最温柔的核心。有开旅店的黑猫,有在城里替人帮佣的王嫂,她还替著名哲学家老金饲养大公鸡。有在吊脚楼下的船上做妓女的老七,有为爱自杀的媚金,那是整个白苗族最美丽风流的女人。可是,在形形色色的湘西女子中,我想翠翠这个美丽清纯的湘西少女应该最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因为她跟你们一样,都恰好处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年纪。情窦初开(板书)
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千千万万,为什么很多人会被沈从文的《边城》感动呢?今天我们就试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了解故事梗概,了解故事背景。师:说了什么故事? 待生说后一起读注解。
本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第3节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第4节 1
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宝的情景。第6节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船,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投影)
从刚才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章情节主要围绕一个什么传统节日展开的?(端午节)一共写了几个端午节?(三个)哪三个?(两年前、上一年、现在)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师:节选部分主要描写了翠翠在一个端午节巧遇傩送后,情窦初开。其实,所谓的 “情窦初开”就是说 “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
三、了解边城的环境 ▲合适的地点
师:合适的年龄就不要说了,合适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为翠翠和傩送种下情苗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土壤?
1、自然环境(本选文没多去写,但我们可以看到那边的一些景物“吊脚楼”“码头”“山”“小城镇”,补充原文关于白河自然环境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板书
自然环境 风景美
2、人文环境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赛龙船,追鸭子,吃粽子)除了端午节,文中还写到了边城哪些节日?(有中秋节,春节)。这些节日,边城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中秋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要送给船夫红包。)。
沈从文用他的锦绣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花流水般的风俗花卷,充满着泥土的清香。我们当地有这么多全民参与的有趣的风俗吗?在各种传统习俗逐渐淡去的今天,读着沈从文笔下的端午盛会,我们只能无限回味了。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自古相袭的淳朴的民风。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过去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现在也都作为法定假日了,意在呼唤淳朴民风的回归啊!
补充:对歌(我对湘西唱山歌求爱的民风非常感兴趣,文中描写不多,找一篇《月下小景》中的山歌,给同学们一番)当地年青人中唱歌圣手的傩佑,唯恐惊了女人,惊了萤火,轻轻的轻轻的唱:
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
…………
女孩子在迷胡梦里,把头略略转动了一下,在梦里回答着:
我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歌声如温柔的风。
他以为女孩子已醒了,但听下去,女人把头偏向月光又睡去了。于是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人人说我歌声有毒,一首歌也不过如一升酒使人沉醉一天,你那傅了蜂蜜的言语,一个字也可以在我心上甜香一年。
女孩子仍然闭了眼睛在梦中答着:
不要冬天的风,不要海上的风,这旗帜受不住狂暴大风。
请轻轻的吹,轻轻的吹;
(吹春天的风,温柔的风,)
把花吹开,不要把花吹落。
小砦主明白了自己的歌声可作为女孩子灵魂安宁的摇篮,故又接着轻轻的唱道:
有翅膀鸟虽然可以飞上天空,没有翅膀的我却可以飞入你的心里。
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女孩又唱:
身体要用极强健的臂膀搂抱,灵魂要用极温柔的歌声搂抱。
砦主的独生子傩佑,想了一想,在脑中搜索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索宝石。口袋中充满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一点,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因此似乎受了一点儿窘。他觉得神只创造美和爱,却由人来创造赞誉这神工的言语。向美说一句话,为爱下一个注解,要适当合宜,不走失感觉所及的式样,不是一个平常人的能力所能企及。
“这女孩子值得用龙朱的爱情装饰她的身体,用龙朱的诗歌装饰她的人格。”他想到这里时,觉得有点惭愧了,口吃了,不敢再唱下去了。
歌声作了女孩子睡眠的摇篮,所以这女孩子才在半醒后重复入梦。歌声停止后,她也就惊醒了。
(傩送也曾在有月光的晚上在后山上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翠翠梦中仿佛被月光浮起来,摘了一把虎耳草。翠翠的母亲也是唱山歌认识了翠翠的父亲。)体会风俗美——板书 人文环境 风俗美
师总结:这种环境就是翠翠生活的背景。也是她爱情产生的地方。
问: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环境(如革命年代战火纷飞的战场)也是可以产生这种爱情的土壤的,但沈从文为什么把人物置于这么美的环境中呢?是不是他有特殊的目的? 师: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美,是我一直在意的,如果爱能在美中产生而不是通过刻意的安排来展现,则会显得更符合人的本性。▲合适的时间:
师:为什么在三大节日中,沈从文只选择了端午节?而不选择“中秋”和“过年”?
(学生可能答不出来,引导端午都安排什么节目?端午是“竞争”展现“男性之美”的重要节日;了解那是湘西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恋爱季节)
四、了解傩送(分析见面的片段)▲合适的对象
师:东方的《诗经》说: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西方的诗人说:他望了她一眼,她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那个纯净得如春之河流,秋之云空一般的美丽邂逅!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对话,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对话,请学生男女对读第四部分12——25段。师:从对话中,你觉得是什么让两颗心彼此贴紧?或者说,彼此都喜欢上了对方的什么东西? 教师可以换句子来引导 翠翠
“我是翠翠。”——应该是“你是谁?”——内心极其着急,希望能有人认识她(板书纯真)“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找我的。”——换成:不要乱说,你才喝醉了酒呢?
“以为欺负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袋壳的!——骂人骂得好可爱哦(板书可爱)傩送
言行中(带笑说;放肆地笑了等细节)分析——纯朴 幽默(带笑)在分析傩送的性格时插进沈从文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他的性格(“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总结:还记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相会吗?他们对着日月星辰起誓,含蓄而又热烈。而翠翠傩送见面却带着古典东方的爱情美。也是展现了一种人性之美,没有任何的功利。这种纯净的爱情,现在有些人已经不能理解。时间的灰尘遮盖了我的心灵,我也已经太久太久没有想起过他们了。看看我们的专题:永远新的旧故事。故事虽旧,但它们曾经发过光,并且在它们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时代虽然不断改变,可是有些情感有些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时代变化越快,情感越复杂多变的时候,人们越会去追求简单纯净得东西。我想,这大概就是《边城》如今依然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吧!现在我们是不是能了解沈从文小说的一些魅力所在了?正是这种近似绝迹的环境中有着绝迹般的爱情描写,造就《边城》的魅力。或者说,沈的成功恰恰是避开了常见的表现爱情的很多因素,选取了“人性”的角度来表现一种“深层的文化隐喻之美”(板书 人性之美),这在阶级斗争的年代,确实是不被人所容忍,但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却是永远的。
五、师:“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碰见合适的人”情窦初开的翠翠终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节选小说还有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欣赏的地方,那就是翠翠喜欢上傩送后所带来的变化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找到一处,读一读。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师:这种少女心扉初开的害羞,这种害羞所展现出来的美感,它不仅属于15岁的翠翠,也属于任何一个情窦初开的心灵世界,它是那么的忧伤却显得甜蜜,这种感觉可以超越了时光,抵达我们的心灵世界,给我们阅读的快感,反观今天的爱情快餐,我们在情感中还剩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边城。
六、爱与美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哀愁?
这个故事当时让沈从文饱受了批评,在民族危机的关头,美化了社会,作品被批为“是一部远离阶级斗争的作品”作者被称为“在角落里独自做着美梦的小资产阶级”。然而批评者真的读懂了边城,读懂了沈从文吗?
沈从文笔下的每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之美的女子,似乎都没有一个美丽的命运。三三刚刚朦胧地懂得了恋爱,那个城里来的白脸少年却得病死了,巧秀的娘守寡几年,后来爱上外族的一个木匠,却被本族人沉潭而死,巧秀长到18岁,也跟一个吹唢呐的私奔了,下落不明;傩佑和白衣少女无法冲破蒙昧的旧习俗,双双服毒自杀······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可是这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哀愁?
身世凄凉,爱情无望。
七、给人温暖的作品,最后为什么处理成悲剧?
我记得电视剧《岳飞》中,有一段韦娘娘和金国四太子的对话。太子说:听说娘娘在宫 5
中,每天必看一遍《清明上河图》,说一日不看就不知民间疾苦。可是我看这图,只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宫苑巍峨,民屋纵横,男女百姓比肩接踵,软红十丈,只有日丽风和,淑气迎人,全无半点民间疾苦。韦娘娘回答:我看这幅图,不是看作者的技艺,而是把握画者的抱负与情操。一个疏忽居安思安的人,怎么会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残垣断壁和烽火战乱?
沈从文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中说: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沈从文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可从时间、文化上理解,“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现实。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后人。
多少个端午已经过去了,不知到那个英俊勇敢的少年是否已经回到家乡,继续赛龙舟,不知道那个明慧温柔的少女是否依然孤独地守着渡船,等侯那个俊美少年的到来。我想把这一首诗送给他们,祝福他们能一起幸福地生活在那个如梦般美好的田园里。
(男)一条溪,淌了千年,却冲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情。
(女)一首歌,唱了千年,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爱。
(女)一个是豪放豁达,(男)一个是美丽温柔,(合)却同是一种相思,一处哀愁。
(师)而愁的对面,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清纯而柔韧,茶峒山淳厚而坚定。
依山傍水的缘啊,却是生生世世的宿命一场。
(男)唱一夜传情曲,摘一把虎耳草,你,却在梦里流了泪。
(女)坍塌的白塔,挡不住坠落的流星。
一生的亲情啊,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落入碧溪远去。
(合)不曾回来的歌声啊,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是谁为你把命运固锁。
(师)是这一溪碧水,是这一片翠竹。
来来回回的渡船只做着一个梦
———找寻那一片温柔的馨香,可终究离不了那摆渡的绳索,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守望一生的迷梦。
八、作业
1、本文中还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家去赏析,那就是他爷爷,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伟大的亲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分析,自己去看。
2、有机会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沈从文
合适的年龄
合适的时间
翠翠
合适的地方
自然环境 优美
人文环境 和谐 情窦初开
社会环境 安宁
合适的对象
翠翠
傩送
自然人性之美
第五篇:【教案】边城教学设计
【教案】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
指导思想: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把学习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设计开放性教学环节,关注学生层次发展,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主要特点:
1、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2、融进对比阅读、诗歌赏析、空白填补、层层深入等手法,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解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反映的社会性问题,并形成个人的专题研究成果。教学目标:
一、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探究人物形象,学习人物肖像描写。
二、品读诗歌般的语言,感受文本中如诗如画般的环境描写。
三、多角度、多层次品味小说人情美,思考湘西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原有小说阅读基础上,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赏析小说内涵。
2、运用多媒体,以填补空白、增删意象的手法,帮助学生感受文本当中的环境描写。
3、通过对比阅读,观照文本中的翠翠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文本里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探讨湘西民族发展命运的源动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对比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
空白填补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小说主要内容,以翠翠的心理脉络为线索,抓住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雄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原野,漫漫沱江连着巍然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守护着远离烽烟的苗壮两族脆弱而坚韧地繁衍生息。我们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成懵懂姑娘的,此时的她或许在吊角楼里忙里忙外,也可能坐在白塔那胡思乱想,也有可能在温柔的月光里借着歌声攀到梦的云端寻找象征爱情的虎耳草。
经行于小说隽永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关注翠翠的爱情命运与人生出路,我们也关心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凤凰子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否保持传统文明的长久魅力。
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冷藏年代时的凤凰包容随和,开放社会里的凤凰勤劳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去感受,去沉思„„
二、预习课文
1、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原始、自然,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表现出来的人性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对衬下获得显现。这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敛的哲学思辨支撑了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原始生活方式通往都市生活命运道路的理想追求。
2、《边城》故事情节(运用多媒体讲解主要情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故事情节)
湘西风光秀丽,边城人情质朴,祖孙二人摆渡为生,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龙舟赛会,翠翠邂逅当地船总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走车路托人做媒求亲,而此时的傩送也宁愿送摆渡人,拒绝了用碾坊用陪嫁的地方团总女儿。兄弟俩约定按照当地风俗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知道自己走车路在先,坚持把走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先来,自己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深深自责,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忧虑而亡,死于风雨之夜。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痴等待傩送有一天会来,但她也不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三、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预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为什么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多次的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心里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为会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四、以翠翠心理脉络为主线,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翠翠心中的凄凉——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梦里柔软缠绵但茫然——爷爷进城——娇嗔叉话温柔羞涩——听歌听地温柔 §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对比阅读,从社会时代角度关注人物形象。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或简笔勾勒,或浓墨重彩;或直面人物,正面客观描写,或借他山之石,运用侧面描写;或烘云托月,突出主要人物形象,或众生描摹,展现群体特征;有时候一人几幅肖像,通过前后对比,显现人物阶段情感变化,有时候以情取境,为人物形象设置特定情景。通过两组文本知识复习,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1、以《祝福》为例,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展示):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2〕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提问学生人物描写涉及的哪些方面的内容,确定: 服饰: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说明问题:清身出户 脸色:青黄
红的——消失了血色
遭遇更大的不幸 眼光:先前精神
说明问题:
顺着眼,带泪痕,没精神
遭遇一次比一次不幸
消尽悲哀,间或一轮
祥林嫂渐渐麻木,心死
工具:竹篮,破空碗,裂口竹竿———
说明问题:人物身份,成为乞丐
3、再以《雨巷》为例,文中没有对那个姑娘进行唯美的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及神情的猜测展现姑娘的肖像:(运用多媒体朗诵,并展示)环境:雨,孤巷,油纸伞,丁香,颓圮的篱墙
想人物肖像:
长发及肩,淡眉微缩,纤纤素手 神情:彷徨寂寥,愁怨哀怨,冷漠凄清惆怅
紫色旗袍长裙,紫色印花油纸伞
4、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轻柔的笔触在清秀的湘西山水间自由挥洒,素描出温柔清纯的翠翠形象,但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却找不到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那么翠翠是什么样的?如果海选演员,重拍《边城》,你以为她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外表素质和内心潜质?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翠翠的心事及情感脉络,接下来,学生根据对《祝福》《雨巷》人物形象赏析方法的回顾,走进文本,用自己的眼光分析沈从文眼里的翠翠,试试能不能达到艺术的契合。〔1〕(运用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讨论,生成人物形象)
〔2〕学生交流后,师归纳学生的整体认同并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生探讨:
翠翠:十五六岁,情窦初开。因为她常常胡思乱想,甚至无来由的哭,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脸色红润,皮肤黝黑略带粗糙。青山绿水滋养着健康的肤色,在风里长着,在日里渡船,因而显得粗糙。
眸子晶亮,辫子粗长晃在腰间,穿着浆洗过的蓝色碎花的土布衣服。翠翠天真单纯,满腹惆怅看到萤火虫眼光就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
神情上,懵懂惆怅,温柔羞涩。想要在新的人事上攀住他,但不成,感觉生活平凡又忍不住;夜来听歌,梦中灵魂能在美妙的乐声中浮动起来,能被爷爷的曲子吹得柔软;可是当爷爷说透自己的心事,她又恳求“莫说这个笑话”,转移了话题。
〔3〕学生根据分析,写一段表现主人公翠翠形象的小作文并当堂交流。(200字左右)〔师下水作文〕
瞧,那就是我们的翠翠——竹楼后白塔边独坐的女孩。蓝布白花的土布衫子匀称地穿在她身上,粗长的辫子绕过来缠在手里,一丝一丝地数着,一缕一缕地扯着,心事沉沉的,时而低头看那忙碌的蚂蚁,虫草;时而抬头看河两岸熙攘的人群和渡船上撑船的爷爷;心绪像断了线的风筝,终究没个归处,孤独的心事能说给谁听,想着想着,竟埋怨起爷爷来了,想像着逃开,想想像着爷爷着急的模样,不禁落下泪来,小鹿似得跑到崖边,大声喊:“爷爷,我要你——”
5、课后思考:
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方法,从文本入手,分析爷爷这一人物形象。§3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诵读,运用填补空白和改写诗歌等方式学习环境描写。
课堂导入
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于《边城》13-15章的环境描写。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提问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答案)①渲染氛围②推进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④寄托思想情感
二、环境描写要根据文本表达的主题情感选择特定环境,抓住事物的特征,构设故事发展的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特征,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是一轮明月,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雪净胡天牧马还”,空明凄冷;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澄澈静谧
同是一株柳树,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难度游子心,是哀怨;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杨柳青青江水平”无情终归化有情,是情丝。
三、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1、(运用多媒体画图,由学生填加意象,体味图画美)根据上节课内容描摹出的翠翠独坐图,试在周围填上可以衬托翠翠内心“薄薄凄凉”的意象。大背景
黄昏
夕阳
晚霞桃红色薄云
青山
小溪
渡船
赶场人 主场景
竹屋
白塔
黄狗
草莺
2、宁静的田园像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也如同一曲清丽婉约的诗歌在耳边荡漾。学生根据文意,把环境描写的文字改写成诗歌,体味文本的音乐美。(开放性题目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改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黄昏,一抹红云
点染桃花懵懂的眼 白塔,沉浸在溪的乐章里
拨动往来熙攘的音符 雀子在丛林里跳 杜鹃在树枝上闹 草莺在绿荫中笑„„ 传递着春的讯息
还有那个在春天里酝酿的心事 翠翠,哭了„„
任由思绪放肆地飞 翠翠,笑了„„
盈着跳动希望的泪 独坐在白塔下
看着激流,看着孤舟
听着岁月的脚步带来 带来,山外的风信
那山,那溪,那人,那狗 ——还有那
薄薄的,长长的,久久的 等待,还是等待
明天的归航——
3、学生交流诵读,推荐优秀作品,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照文中两处夜景的写作,赏析诗作《边城月夜思归》
1、有感情地朗读两段夜景描写,划出主要的意象。
2、赏析师作品《边城月夜思归》(多媒体展示),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边城月夜思归烟笼渡头月笼纱,夜泊断崖野人家。萤光时时引虫蛙,莺歌处处动竹篁。
山歌一线牵情丝,芦笛声声惹素花。今人不作昔时舞,望断关山尽他乡。明确:意象:烟雾
清溪
明月人家
萤光虫蛙
莺歌
竹篁
山歌
芦笛 意境:静谧自然
清秀
情感:表达对远游之人的思念、期盼 表现手法:对比
动静结合 乐景写哀情
五、有感情朗读本文环境描写的优美语段,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4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数民族发展的源动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绿水青山,有古朴民风,还有真挚善良的人民;冷藏的凤凰有坚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闯荡于滩涂的勇敢。本节课,我们体味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边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读文本,分析节选文字里的人情关系及其展现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种情感关系。
(1)祖孙情
翠翠离家——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听歌
(2)男女情
唱情歌与听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车路占先,坚持把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
2、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分析《边城》里蕴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内心爱慕,真挚自然鼓励追求,内心中意 纯洁无瑕,一尘不染
朴实真挚,尊重情感
天保
傩送
4、作者歌颂真情,重在反衬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诱蚀和破坏,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情感也消失殆尽。作家沈从文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那种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烧,也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那种口诛笔伐的深刻透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缠绵委婉的曲调,唱着别有情致的乡村爱情,描绘别具风情的边城生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人格赋予边城生活的人民,来传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伦理道理价值,擦拭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伤痛,鼓舞作品内在的原始生命张力。
(1)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积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要点。(师提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祖父:在职务上毫不儿戏,自甘贫苦
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兴致很好
生性达观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没有抱怨与遗憾,信守天命
反而说“歌里种出了你”
翠翠:与爷爷生气,看到萤火虫却又跟着明光追求
天真淳朴
胡思乱想,感到薄薄的凄凉
懵懂可爱
爷爷道出了她的心事,她却恳求地叉开话去
乖巧纯洁
天保:爱慕翠翠,愿意为她走车路,也愿意为她走马路
淳朴真挚
得知弟弟与自己爱同一个人,而且自己走车路
含蓄而不伸张
占先,坚持弟弟先走马路,知道自己不是敌手,为了成全弟弟便外出闯滩
温情而不暴烈
(2)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民族命脉发展的营养元素,然而在诗情画意的背后,在淳朴风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切的痛。品读文本,对沉甸在民族血脉里的痼疾望闻问切。(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恋爱,那么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为什么却成为悲剧呢?
②爷爷得知“张冠李戴”的真相后,脸色为什么那么难看? ③祖父为什么会痴看星子联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确:
①当地驻军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的习俗,翠翠的父母面临着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命运悲剧。
②爷爷中意的天保与翠翠中意的傩送发生了冲突,爷爷担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亲
③朴素迷信思想植根于边城小镇的百姓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讨。
1、师提出探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探讨话题。
试想,随着外出闯滩人的增多,边城小镇的风土人情将会受到冲击,你认为一个民族健康发展,永葆青春的原始动力在哪里?沈从文的“乌托邦”世界要想在新的时候完美展现,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2、推荐学生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搜索,专题探究,并在校内网信息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①中国古典诗意的最后华章——沈从文《边城》行吟
②《边城》:因美而孤独
佚名
③牧歌与中国形象——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④“隐伏的悲痛”——《边城》内蕴新探 ⑤小说《边城》的悲剧性因素卢仲伟 ⑥《花腰新娘》导演:章瑞林
主演:张静初
印小天
教学反思:本文教学设计分为四个课时,对研究问题进行了逐个专一地研究,第一课时以优化课堂环节为重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第二课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教学,发挥想像填补空白教学,引导学生在开放性话题中进行游刃有余的探究学习;第三课时运用诗歌赏析中的教学方法,发挥想像填补空白学习意境美,改写诗歌学习建筑美,朗读诗歌学习音乐美;第四课时,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延伸探究学习,生成专题性活动研究。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边城 教学目标
.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二.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识字与解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五.赏读第一部分: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二.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三.分析第三部分: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边城
一、教学目标、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