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县
走进中国美丽乡村—安吉
安吉地处浙西北,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全县人口45万,辖9镇4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7个行政村,面积1886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全国首个生态县和著名的“中国竹乡”。2008年,安吉拉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序幕。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
走进中国美丽乡村安吉,犹如走进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连绵不绝的竹海,漫山遍野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安吉县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2008年2月28日,安吉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拉开了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序幕。
安吉计划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用10年时间,把安吉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从2008年起,安吉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美丽乡村已成为安吉“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金名片。
2010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4年来,全县187个行政村中已有近90%参与创建,共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的“美丽乡村”已经涵盖了安吉四分之三的县域面积。现在,安吉城乡差别大幅度缩小,多数创建村农村民居建成了花园式的别墅山庄,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2011年地区生产总产值达到222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4万元。
乡村建设“四美原则”
从2008年起,安吉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工程”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现在安吉美丽乡村覆盖到85%以上的村,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建设中,他们坚持“四美”原则。
在尊重自然美上,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避免不伦不类。
在侧重现代美上,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
在注重个性美上,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因村而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根据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特色、人本文化等不同类别,进行适当分类,每个类别中又错位建设,体现差异化、多元化,少追求洋气和阔气、少搞整村集聚,不搞一刀切,不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做到移步换景、看景辨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给人以“十里不同景,人在画中游”的视觉冲击,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
安吉人居环境优美
在构建整体美上,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乡村建设“四大工程”
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巩固扩大成果,综合改善质量,全面提高品位。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
实施服务提升工程。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乡村建设举措和成效
健全组织,落实推进机制。全县建立健全了工作的推进机制,成立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农办10人,8个行政2个事业),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对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中国美丽乡村创建村结对创业共建制度。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担任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顾问,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专家指导组。各级建立健全工作督查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出台了乡镇、部门工作考核办法,使各项建设工作的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举办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培训班,对村支部书记和镇(开发区)的分管领导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
规划在先,明晰目标任务。在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基础上,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完成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创建乡镇(开发区)、村对照《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和《关于2008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将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有机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创建任务。2008年,全县共投入规划资金711万元,请设计部门进行了县、乡镇、村的专项规划。皈山乡确立了以发展品牌产业、建设品位乡村、培养品质农民,实现工业强化、农业优化、集镇亮化、庭院美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品四化工程”建设思路;报福镇提出了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山水统里、十里景溪、生态汤口等十个特色乡村。
落实政策,激发内在动力。首先,全县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于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采取了由县农办等五部门牵头的“5+X”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实行财政以奖代补,在县级财政已有的支农政策和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年度创建计划的村,按照《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计分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分档考核评定为精品村、重点村和特色村,对经考核验收达到标准的乡镇、村,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实行以奖代补。2008年县乡镇二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7000万元,带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亿元。与此同时,社会工商资本1.1亿元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其次,县建立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基金,对在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第三,乡镇制订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激励政策,创建村制定了相关的奖励补助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县级财政共向乡镇(开发区)预拨启动建设资金1500万元,并通过乡镇财政配套下拨创建村建设资金和村集体向农户补助资金的办法,有效推动了建设进程。
项目支撑,打开良好局面。全县各级部门把建设中国美丽乡村项目的落实放在突出位置。对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重点项目实行整体策划、分口包装,加大了与上级部门的项目对接和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全社会力量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县积极向省市申报重点建设项目,县级部门努力向省市主管部门争取专项建设项目,乡镇、村主动规划具体建设项目,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合作,层层抓项目落实和项目建设的机制。通过创建工作,一批河道、沟渠得到整治,道路建设得到改善,农村污水处理得到加强,实现了村村、组组通油路;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庭院绿化大改变,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安装成了农村新亮点,违章建筑全部拆除,农村与城市一样享受路灯成为现实;各村有了办公综合楼以及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引水工程、垃圾处理、公共卫生厕所得到基本解决;城乡差别大幅度缩小,多数创建村农村民居建成了花园式的别墅山庄,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图景。
合作共建,形成浓厚氛围。对内发动到底,对外宣传到位。全县推进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万人动员大会以后,各创建乡镇、村和重点职能部门以创建工作为抓手,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精心设计工作载体,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15个重点经济部门与乡镇、61个机关部门与美丽乡村创建村开展结对创业活动,为结对镇村提供各类帮助,并支援各类建设资金达1186万元。179家企业结对169个行政村,累计各项公益捐助1900万元。舆论宣传部门积极筹办中国美丽乡村论坛、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安吉行”外宣活动、实施“美丽乡村文化繁荣”工程,进一步扩大创建工作影响,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和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群团部门以开展“美丽家庭”创评、社区广场文化演出、征文评比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基层主体活力;县委统战部、工商联创新开展“村企心连心、共建美丽乡村”活动;2008安吉?中国美丽乡村节上,54家中外媒体聚焦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作了特别报道,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全面提升,基层群众创建主体的创建积极性也随之不断被调动起来。
重点突出,初显亮点特色。首先,突出“四大工程”建设重点。尤其是突出了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围绕“四大提升工程”的实施,一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道路联网工程、“十万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农村医疗服务站、建筑节能、危房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现代家庭工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升。多数创建村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其次,突出区域建设重点。为抓点连线成面,扩大示范效应,全县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力量,采取督查考核“倒逼式”推进措施,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汇报、每季度一考核,着力进行2条精品示范带建设工作。精品示范带建设沿线的景观大道、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河道整治建设和沿线违章建筑拆除、房屋立面改造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线美、点亮的精品示范带已初步显现。第三,突出建设特色和亮点。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为经营村庄,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打基础。安吉开发区剑山村和横山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招商项目运作,不仅使村庄更为美丽,而且拓展了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大大提升;报福镇的石岭村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致力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省级农家乐示范村;还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安吉横山坞——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
在安吉灵峰山脚下,有一个依山而卧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横山坞。这个不足1500人的村子,在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中夺得总分第一名。
自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横山坞村就开始了“美丽计划”。他们委托浙江省林学院对村里的旧房立面改造进行特色设计;委托县建设规划设计院对中心村进行全方位规划,就连村里的健身场地、幼儿园、公建服务设施,也都不含糊,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扩建污水处理池,广场绿化、美化,道路拓宽、绿化,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等做美、做绿、做靓村庄的项目一个个顺利得到实施,使横山坞村面貌焕然一新。
投资150多万元建设的村委综合办公楼里,大小会议室、档案室、民事调解室、多媒体室等一应俱全。村级便民服务大厅,可以代办户籍、计生手续和提供自来水、用电安装维修、提供就业咨询等,全面实行义务全程代理,提供便民接待式、集中受理式、集体代办式的全方位服务,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大厅里的劳动力就业大屏幕上显示的所有招工信息都是与县就业办联网的,这个平台给我们村老百姓找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村的一些企业老板也可以通过这个屏幕来登记招工信息,扩招一些需要的员工。”大学生村官程敏向记者介绍说。
横山坞村地域面积6.8平方公里,拥有山林面积6000亩、旱地500亩、水田2000亩,其中主导产业有黄花梨、白茶、早园竹和蔬菜,建有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在村子中心的位置,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村工业集中区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已有32家企业入驻,主要为转椅企业和竹制品企业。有了这样一个村工业集中区,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成了横山坞村经济来源的主要渠道。
重视文体休闲养生项目建设是横山坞的另一个特色。引进了小山特色自然村的“异地养老休闲基地”项目;标准化幼儿教学点方便了村里孩子入学;配备专业医生的卫生室让村民看病不再难;标准化灯光网球场、篮球场、市民健身广场,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锻炼;篮球队、门球队、乒乓球队、网球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在村综合楼里,墙上满是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文化体育示范村、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省级科普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民主法治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魅力乡村等一张张金名片。
横山坞村在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过程中,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要求,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亮中心村,做优环境,闯出了一条农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编后语:
安吉地处浙西北,岳西地处皖西南。两县虽相隔千里,却在县情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借鉴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对于推动岳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省委张宝顺书记的要求,把岳西打造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县、美好乡村示范县、绿色发展示范县和扶贫开发示范县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篇:美丽乡村:安吉样本
安吉模式 中国样本 2011年04月08日 09:12 来源:东方早报
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分赛场设在安吉
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不禁感慨:“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生态立县
几年间,安吉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让人震惊。
上个世纪,安吉因环境破坏和污染,曾被国务院点名批评,如今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美丽乡村”的代名词:竹林竹海、中南百草园、江南天池自然景观美不胜收;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旅游产业、白茶产业、椅业产业又给安吉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00年安吉痛定思痛、因地制宜、谋求转型,决定依靠安吉特有的生态优势,走“生态立县”的发展之路。2008年安吉将目光放地更远、更高,正式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年时间把安吉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同时,发挥生态优势和特色产业,利用旅游目的地、两大特色产业形成经济发展“双引擎”,最终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农村样本
农业部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调研组对安吉调研后认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使新农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操作的工作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使农业变强了,二是让农民变富了,三是把农村变美了,四是城乡更加和谐了,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树立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典型。
安吉利用生态优势,闯出了一条由第一产业“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安吉将生态资源转化成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
模式由此形成,“美丽”自始至终。
链接
推进新农村建设
安吉“美丽乡村”三大启示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采取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统一规划,一起推进,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能靠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括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之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
第三篇:安吉美丽乡村模式
“安吉模式”就是:以生态工程大项目启动生态环境大建设;以生态环境大建设带动生态经济大发展;以生态经济大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大跨越。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开发区为引领,天子湖现代工业园、临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金三角;形成了以竹业、椅业为统领,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汽摩配件等新兴产业后起之秀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
安吉围绕建成“全覆盖、高标准、深领域”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定位,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四项原则,通过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四大工程 浙江安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02-04 10:44:36 来源:光明网 编辑:付承堃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地处浙西山区的安吉县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从省级贫困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生态县,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积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形成了“环境宜居一流、乡村美丽一流、百姓富裕一流、文化生态一流”等诸多优势。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能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生态特色基础谋篇布局,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开辟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之路。以安吉县的实践为例,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安吉县确立了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载体,以县域大景区为共同愿景,以“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核心,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坚持城乡协同并进,初步建立了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塑造了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中国美丽乡村”为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综合品牌,成功打造了长三角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
繁荣县域生态文化。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其次,要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第三,要营造共建共享的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全面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均衡的公共服务、舒适的富裕生活、祥和的人居环境,开创民生发展的新局面。第四,要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融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其次,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一是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三是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第三,要实现循环经济的“低耗、低排、高效”。以政策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产业的循环链接与节能减排。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抓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生态休闲、生命养老等绿色产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改善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县建设的基础工程。
首先,要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县乡村三级配套补助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配套补助激励政策和奖励补助措施,调动乡镇、村和农户的建设积极性,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速建立城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创新。
第三,确立鲜明的主题,集中力量实现既定目标。例如,安吉县以实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抓点成线、延伸扩面、完善提升,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持久开展“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扩大生态精品覆盖面,高标准实施一批城乡生态项目,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公路沿线生态走廊、乡村生态群落。第四,在村庄改造的过程中,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功夫,巧妙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整治、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整治和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政府推动、百姓参与、上下合力”的良好氛围,效果显著。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和竹产业发展更是全国山区半山区县市典范,倍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中央省市级各类媒体的关注。县宣传部门为提高安吉知名度与美誉度,积极为安吉对外宣传进行吆喝,营造声势。一是主动走出去。宣传部门及时将县内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制作宣传资料由部领导亲自前往北京、上海等地与主流媒体进行沟通,争取在全国有影响的媒体上报道安吉建设与发展成果;二是诚心请进来。在与主流媒体沟通的同时,创新形式力邀媒体到安吉采风,实地感受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竹产业对安吉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提高农民生活的重要影响,通过记者体验、百姓畅谈等形式生动报道;三是做大做强外宣工作。由常委宣传部长、分管部长亲自带队到北京、上海等地与主流媒体负责人联系协商,力争播精品、上头条、扩影响。目前沟通的均是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等。继2009年9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为题头条报道我县良好生态环境与建设成果后,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次以《浙江安吉竹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题报道了我县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如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安吉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12月28日,央视一套与央视新闻频道在7点至8点时段的《朝闻天下》栏目中分别以《村庄名片》、《记者体验:竹子改变生活》、《农民2009:农民老李的致富三级跳》、《数字增收》为题全面报道安吉县政府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地理优势情形下,政策支持、技术帮扶、产销跟踪,因地制宜推动竹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成功做法与典型经验。通过以记者体验、农民说安吉、数字证实等不同形式报道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与竹产业发展,使安吉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全国权威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在重点栏目如此高频率报道安吉,在安吉对外宣传历史上罕见的。这也反映了安吉对外知名度与影响力在扩大,安吉政府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是明显的,更是符合安吉山区半山区自身特点的。浙江省安吉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立县理念,注重领导方式、思想观念、载体平台、制度政策、服务方式的五大创新,充分发扬安吉人兼容并蓄、敢为人先、虚心有节、挺拔向上的竹精神,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全力把全县187个行政村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据安吉县委副书记王树介绍,为保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有序,县委县政府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个农户当成一个小品来改造。现已把全县所有行政村划分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并出台了《中国美丽乡村实施意见》,明确了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使“中国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使新农村建设从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实践,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培育了“敢为人先、坚忍不拔、同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安吉精神”。
王树告诉记者,安吉县通过实施环境、产业、素质和服务“四大提升工程”,大力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使安吉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昔日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的安吉,如今被称为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成为长三角地区大城市产业转移、要素外溢的“首选之地”和都市人群摒弃浮躁、回归自然的“休闲乐园”。
据了解,安吉农村产业发展按照“一产调优提效、二产调强提质、三产调大提速”的发展思路和“一产接二连三”的产业互动目标,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使农业变强了,2008年,全县竹产业销售额达108亿元,白茶产值7.8亿元,已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3个,面积7万亩。2009年上半年,全县休闲农业园区共接待游客307万人次,旅游收入12.25亿元,拉动农民收入增长2.3个百分点;“农家乐”经营户达520户,8800余张床位,全年可接待游客68万人次,解决农民就业3万人,实现收入1亿元。让农民变富了,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3元,高于浙江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000多元。农民富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富庶,还表现在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把农村变美了,建成了全国优美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农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收集率达95%;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建成生态公益林100万亩,空气质量和水质量保持Ⅱ级以上,走进安吉就像到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山美、水美、田园美。城乡也更加和谐了,县城以山为脉,以水为径,形成群山环绕水穿城、青山碧水绿绵延的生态城市形态,广大农村把生态村建设与小康示范村创建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县城乡收入差距比达到1.96:1,一些经济活跃乡村的农村户口甚至已经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身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优势资源,关键是如何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效益。安吉基于这种理念,大力挖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集中精力打造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耐心寻找跨越式发展之路,利用生态环境优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大都市后花园,打造休闲度假天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让安吉人得到了第一桶金,大批城市游客的到来又使安吉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民由一产“接二连三”(靠一产优势发展二产、再靠生态优势发展三产)正在向“跨二进三”(跨越二产,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进入三产)发展,闯出了一二三产联动、综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对于“安吉模式”应该全面、系统地来看待和认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理念。比如“安吉模式”把各地的领导干部忽视的生态资源转化成了资本,大力发展农业三产化,让农民分享到了第三产业的资本收益,使农民靠三产增收,而不是靠一产增收,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这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再添一计。再比如,安吉一个县的产值仅相当于苏南的一个村,一个县的财政仅相当于苏南的一个乡,但是安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建设水平却达到了日韩的水平,而且不是一个两个点,可以随处下车,随处去看。这也为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怎么以极低的成本让千家万户实现生态农业环保农村、是不是只能在高度发达地区才搞得成、是不是财政拿足够的钱才搞得成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在发言时说,美、新、富、荣四大要素构建了美丽乡村,支撑了“安吉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安吉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子,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做了最好探索。特别是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创业和农民增收这个根本着眼点,依靠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农业的发展功能,使把整个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了最大提升,创新了农业产业创新模式,很有推广价值;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吸收相关的社会资本和农民资本来进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用以奖代补的这一点点资金撬动了比较大的社会资源来共同建设新农村,也值得借鉴。与会专家认为,“安吉模式”演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思路,实践了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推进生态立县和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从“安吉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看,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坚持以农为本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安吉围绕竹子、白茶、蚕桑这三个农业主导产业做足文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同时大力打造县域经济整体品牌优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和“中国美丽乡村”三张亮丽的“名片”,进而使农业在“接二连三”的同时实现“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实现了“三农”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生态先行发展战略,强调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安吉善于挖掘和保护生态、善于经营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把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产生了绿色GDP,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是坚持文化立县发展战略,内促外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三农”科学发展。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作好农村文化消费这篇大文章。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文化,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形成了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吸引城市游客的一大卖点。
四是坚持精神传承发展战略,突出理念思路转变,实现“三农”和谐发展。安吉把“奋战五年·再造安吉”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传承先贤遗风,弘扬安吉精神,上下同心,一年连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事跟着一事抓,锲而不舍,不断在推进中完善,在落实中提升;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了全县覆盖、全民参与,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共同建设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安吉模式”对推进全国新农村建设有三大启示:
一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采取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统一规划,一起推进,统筹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安吉模式”通过开发内源改变了农业弱质本性,使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也能做到安居乐业,生活在清新的自然风光中,享受着城市的现代文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三农”解决方案。
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必须有统一的发展思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应该准确定位,科学决策,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山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只有着力拓展生态、文化的功能,向休闲、观光、旅游、环保等方面转移,才能实现农村的良性循环,才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安吉的实践告诉我们,山区县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山区县的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
三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含环境建设、节能减排、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等丰富内容。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一定与GDP的增长成正比,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后,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他们需要绿色GDP、务实GDP;农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无必然关联,富民与强县并非完全是同一个概念,安吉2008年的财政收入不足15亿元,但安吉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343元表明,强县并不等于富民,只有富民基础上的强县才最值得推崇。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守聪告诉记者,举办此次研讨会就是集中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学者的智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进行梳理和研究,探讨在农村推广“安吉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树立一个鲜活而又生动的典型。
王守聪透露,今年10月底,农业部还将联合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安吉举办“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届时将召开“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成立大会”和举办“2009首届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暨中国美丽乡村节”,进一步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山区、半山区的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这是一个什么愿景?
北京大学彭真怀教授来安吉实地考察后脱口而出:“这是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内涵,更是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
“全国第一、全国唯一的高度,全面覆盖、全民参与的广度,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的纬度,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经度。”
这是一个什么方案?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中祥铿锵有力:“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国做示范!只有起点高、标准严、范围广、受益多才能体现我们执政为民的理念。”
“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特色;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注重个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
这是一个什么特色?
县委副书记、县长单锦炎一语道破:“这就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
建设的缘由
农民劳作最苦、农业增收最难、农村条件最差是中国“三农”的目前现实,“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
安吉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农民,92.7%的土地面积属农村。尽管安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经验丰富的“三农”实践,但如同全国各地一样,安吉城乡差别依然突出。
没有农村的发展,决不是科学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就不会有和谐安吉的出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新农村示范区水平,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安吉的特色实践?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安吉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我们认真地思考,实现小康以后干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构想。”
2008年1月15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对安吉人来说,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安吉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决策者的意志由此变成了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中
国美丽乡村建设”也由此在全县上下拉开了大幕,2008年2月28日,县里召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万人动员大会,正式向世人宣告,一个美丽的安吉不远的将来会在浙北这块热土上绽放,同时也标志着安吉打造继“中国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战役正式打响。品牌的高度
2008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浙江省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长篇通讯,2009年7月22日,《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长篇通讯,2009年8月1日,《农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发表《“一青二白”塑造美丽乡村——安吉县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强县富民纪实》的长篇通讯,尽管各报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共同之处就是生动详实、全面深入地展现了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历程、做法、经验和启示。
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中央主流媒体频频聚焦安吉,迅速地将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的品牌推向了全国。去年8月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就7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文章作出重要批示:这是一篇较全面报道安吉新农村建设的文章,湖州市要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全省农村许多地方都可走“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品牌的影响力迅速扩大。2009年10月25日,全国首次“部局”联办、多方联动的中国(安吉)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暨2009首届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在我县拉开序幕。品牌效应带来签约外资项目11个、总投资3.56亿美元 签约内资项目23个、总投资101亿元。
从20个候选名单中脱颖而出,安吉成为亿万网友心目中的“中国最美丽乡村”。
建设的广度
外打品牌,竹乡人内生活力,更是掀起了一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高潮。
在平原土斗区村,从2009年起,我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开始由南向北进行梯度的覆盖,启动了溪龙—梅溪—昆铜、高禹—良朋—鄣吴示范带的建设。在溪龙水乡后河,水塘星罗棋布,做深水文章,以水而为,做强水产业,由改造水塘开始的治水之路,拉开了后河的浪漫水乡美丽乡村创建;梅溪章湾,由田而发,做大稻产业,从农业起步,开门就闻稻米香开始了稻香章湾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高禹吟诗大打文化牌,渔米劳作,开始了耕读文化的打造。
做活“田”、“塘”、“路”、“林”、“地”五要素文章,这不仅仅是一次农村的环境改造,更是对平原土斗区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
抓点成线、串珠成链,把沿线的景点和美丽的村落紧密地结合起来。“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等4条精品观光带建设完成。在昆铜乡,围绕打造
“白茶飘香”精品观光带,在全乡范围内推行干部包干制,层层落实责任;在“中国大竹海”精品观光带上,天荒坪镇小而精的“农家乐”联合起来,逐渐形成“既术业有专攻、又相互合作”的格局。
发挥部门参与的主动性。县环保局借助浙大专家力量,将平原土斗区污水处理池建成为集太阳能好氧曝气、植物浮岛、机械曝气等方式为一体的“新式处理池”,成为安吉平原土斗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县信用联社与县财政局、县农办、美丽乡村建设乡镇,推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贷款金融产品。
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基本建成四条精品观光带,全县创建面过半。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正快速推进。美丽乡村靠建设更靠经营。建设美丽需要魄力,经营美丽更需智慧。山川高家堂村围绕仙龙湖,形成了一个环湖休闲带,接待大量来自长三角各地的观光旅游者;昆铜长林垓村加快建设毛竹现代科技园区及省级现代农业山地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全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报福石岭村保留一批推磨、踏水车、舂年糕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技工艺,为游客提供别样的原生态乡村生活体验项目„„理论的深度
“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如果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这种变革反而是倒退。安吉希望为社会提供另外一种样本,即依靠生
态文明,通过农村内生的活力,做到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人居优美。
这是2009年9月12日,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在京组织举办以浙江安吉县新农村建设为蓝本的“安吉模式”战略推广研讨会上,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的讲话。震撼中惊喜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理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其做法对山区、半山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由此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向战略研究的序幕。而在此前,2009年6月9日《浙江日报》刊发的消息,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安吉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实践已成功入寻创新典范·浙江最具影响力党政工作创新典型”,这是从全省120多个党政工作创新做法中初评出来的结果。2009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心以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成功经验为基础,对中国乡村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林说,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并与安吉县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共建模式可以成功地推动复旦大学对中国乡村发展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心的成立实现了中国美丽乡村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的有机互补、有效互融和有力互动,从而推进实践经验总结、理论研究提升和价值成果推广,对于整个区域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安吉“美丽乡村”的示范意义
安吉“美丽乡村”的示范意义
“美丽乡村”正在开拓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成为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安吉是浙西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山林198万亩,其中竹林100万亩,立竹量1.45亿株。安吉曾经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安吉引进了一批环境污染型产业,尽管一度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
基于挫折之后的深刻反思,安吉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基,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内容打造美丽乡村。在城乡统筹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方面,堪称典范。美丽乡村的16字真言
村村优美,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距杭州市65公里、上海市209公里的区位优势,使安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后花园。在怎样融入杭州、接轨上海这个战略判断上,安吉决定因势利导,以大乡村的姿态当配角,实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介绍说,用10年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连点成片,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大乡村。这是一个覆盖安吉的整体行动,横山坞村共有400家农户,90%以上都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公共卫生责任到组、到户,“垃圾要入箱、污水要处理”成为当地村民的自觉行动。横山坞村只是安吉的一个缩影,全县各村都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收集率在95%以上,有288支巾帼义务保洁队活跃在城乡各地,有60%以上的村实行了生活污水处理。
家家创业,为农民创造致富的发展环境。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和宜旅则旅的原则,安吉以100家成长型企业为龙头,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高效农业为目标,引导绿色和有机生产;以生态环境为依托,推动休闲旅游组团运作。通过4000家农村家庭工业、20个家庭工业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安吉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产业布局,孵化了30个工业经济强村、20个农业特色强村和10个休闲旅游强村。
在报福镇,这个山区镇的生态农业很有代表性,万亩山核桃基地、高山生态茶基地、森林蔬菜基地和土鸡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220元;接待游客量20万人次,创收2000万元。报福镇先后被命名为湖州市文明镇、卫生镇,浙江省生态乡镇、新农村10大冲击波乡镇,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验收。
处处和谐,为农民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早在2004年,安吉就把每年的3月25日定为全县“生态日”,生态意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安吉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治理了74家水污染企业,关闭了33家污染严重企业,拆除规模和利税列全县之首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在经济增长指标考核没有根本改变的大环境下,作出这样的决策可能牺牲发展速度,可能减少财政收入,可能拉大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因此需要远见、勇气和魄力。
在安吉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最特色;不求最富,但求最和谐”。2006年6月5日,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安吉被命名为首个“国家生态县”。验收组写下了这样精彩的评价:“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人人幸福,为农民创造文明的人文环境。让全县人民的生活像县名的由来一样“安且吉兮”,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安吉以创建优美乡镇、精品生态村为具体抓手,融合竹文化、茶文化和昌硕文化,打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藏在天目山深处的大溪村,以原生态的风景和众多的“农家乐”著名;翰墨飘香的迂迢村,村民白天握锄,晚上握笔,画扇面成为全村的文化产业;座落于黄浦江之源的深溪坞村,则是一座生态博物馆„„
在安吉,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以黄浦江之源为纽带,生态安吉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竹乡“农家乐”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四个一”的安吉实践
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作出了最新尝试;在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形成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制度安排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吉丰富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规划一张图,重在落实综合配套。规划在农村总体发展布局中居于龙头地位,安吉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县共有12个乡镇、50个行政村、38个重点职能部门完成了规划编制和配套方案,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这种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做法,在起点上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连续性,保证了领导班子能够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保证了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梯次发展。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安吉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既不愧对先人,又能造福后代。全县所有乡镇和84个行政村都完成了生态规划,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杜绝“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建设一盘棋,重在推动资源整合。农村改革发展涉及20多个部门,“九龙治水”必然造成财力、物力分散,权力寻租机会增多,因此迫切需要整合部门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安吉集中整合政策资源,打捆使用资金项目,不仅符合当地客观实际,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而且具有纲举目张的统揽作用。
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安吉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76个部门结对共建,握指成拳,步调一致。以农村公共设施为例,环保部门实施生态村创建工程;交通部门实施康庄工程;水利部门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和10万农民饮水工程;卫生部门实施农民健康和农村改厕工程。这种全县一盘棋的总体战意识,有利于集中力量抓好沿路、沿线、沿河地带的生态建设,有利于提升精品示范村和核心示范区的质量水平,客观上扩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效果和影响力。
产业一条龙,重在发挥比较优势。从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那一天起,就坚定信念,发挥生态优势,谋划市场广阔的生态产业新格局, 形成竞争优势。安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动摇过,也始终没有停顿过。
美丽乡村建设从概念酝酿到思路调研、从规划论证到全面启动,用一年多时间综合评估了安吉的实力与潜力,借鉴吸纳了省市意见与基层心声,统筹兼顾了工作传承与思路创新。全县187个行政村被划分为98个高效农业村、40个工业特色村、20个休闲产业村、18个城市化建设村和11个综合发展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安吉人没有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体现了对生态文明的自觉把握。
民心一杆秤,重在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农民心中一杆秤。一些地方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立竿见影,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结果劳民伤财,有了面子失了里子,有了外形没了精神,引起农民的反感。安吉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自我管理。
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首先从改路、改水、改厕和改塘起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现已完成的1000个村庄整治点,农民受益率达82%。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已有床位5000张,从业人员2.6万人,经营收入1.5亿多元。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就有了自觉自愿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有了农民真心实意的拥护,美丽乡村才会继“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之后,成为安吉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