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大西藏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0-90278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7 23:45: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西藏

大西藏

大西藏指的是卫、藏、西康、安多;就是现在的西藏本地(也就是青藏高原的卫藏)、青海甘肃新疆的部分南部(也就是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四川云南的西部(也就是青藏高原的西部),这个称呼是一种文化地理的称呼,指的是受藏族文化影响很大、藏族经常游牧活动的地区,并不是针对地理。

具体来讲,按照藏族人的历来生活区域,包括:

划入“青海省”的地区如下:

一.现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贵德县(赤卡):包括麻巴七庄、尕让郡、曲扎、窝戎、岗擦、拉扎、下郭密等;

2.贵南县:包括鲁仓、巴、茫拉、夏木道等;

3.兴海县:包括拉德八部、夏帐六部、十二温达扎郭、龙恰上中下三部,桑当等;

4.同德县:包括玉俄、尕则、巴、戎波、赛宛江三部、藏阿柔等;

5.共和县(恰卜恰):包括吉尼朗六部、沙珠玉、上郭密、德秀、东巴、加拉等;

二.现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6.乌兰县:

7.都兰县:包括察干乌苏、**香日德等;

8.天峻县:旺德秀玛、聂纳贡秀、扎察、木里、俄巴、夏郭、格尔木市;

三.现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9.同仁县:包括上下热贡、多哇、角让波、嘉吾、台吾日等;

10.尖扎县:包括昂拉、霍莫卡、贾加、多加、尕普、坎木拉等;

11.泽库县:霍尔、索钠、尕孜、贡秀、希萨、麦秀等;

12.河南蒙古自治县:包括阿柔、埃莫三部、措霍、卫涩、托郭、达参等:

四.现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3.玛沁县:包括大武六部、钠郭尔、扎古、曲哇、阿窘然洛等;

14.玛多县:包括霍曲桑、卡郭、达脱、霍郭等;

15.甘德县:包括上阿窘、果洛藏郭贡秀等;

16.达日县:包括上下旺青、贝巴等;

17.班玛县:包括昂达桑、奔玉桑、德囊桑等;

18.久治县:包括果洛康干、康萨尔、瓦色桑等;

五.现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9.门源回族自治县:包括华锐嘉多和华锐森聂等;

20.祈连县:包括阿柔、木里、苏日拖勒等;

21.刚察县:上下宏仓等;

22.海晏县:措鄂达西(青海四旗);

六.现属“海东地区”:

23.民和县:包括尕玛洛、杨斗、卡得尔、蔡旦、闹巴等;

24.乐都县:包括卓仓等;

25.平安闲话:包括十四世**喇嘛的诞生地达采和夏宗、塔尔寺六部的祈家部落和玛藏拉青等;

26.互助土族自治县:包括曲桑、贡隆等;

27.化隆回族自治县(巴颜):包括旦斗、嘎哇卡周、尖扎尼、上下夏琼、八年托等;

28.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包括道帏、赛仓、吉科、尕让和第十世**之诞生地温都等;

29.湟中县:包括塔尔寺六部的大部分地区;

30.湟源县:包括东廓、日月山等地;

七.现属“西宁市”(古宗喀国之首都)

31.大通县:包括色科等地;

现划归到中国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区如下:

一.现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32.夏河县:包括拉布楞寺附近的卡加六部、桑科、科才、上下阿木去乎八部、霍藏、佐尔盖五部、博拉、加毛寺、杰仓、麦秀等地;

33.碌曲县:包括秀藏十二部落、三木岔、拉姆等地;

34.玛曲县:包括欧拉、佐尔盖尼玛、乔考三部、姆西等;

35.卓尼县:包括原卓尼加布(卓尼王)的属地卓尼、曲巴、萨玛尔、阿廓尔、恰盖、宵哇、康托、藏巴哇等;

36.临潭县:包括瓦泽、叶尔巴、曲巴加科等;

37.舟曲县:包括卓尼下部和藏宁、吾达巴、洛达等;

38.迭部县:包括原卓尼加布所属扎干囊巴和、特木尕、叶巴、卡尔巴、宁俄、汪仓、多哇等地;

二.现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区:

39.天祝(华锐)县:包括华锐的大部分地区;

现划归到中国四川省的西藏安多地区有:

一.现属“阿霸藏族自治州”的地区如下:

40.阿霸县:包括阿督八部、阿然六部、玛伦十二部、美吾郭四部、阿羌木六部、格德玛、贾荛、拉荛、拉多等地;

41.若尔盖县:包括若尔盖十二部、沙日、宗日、章哇、江扎、德布曲杰、兆仓、拉姆格德等地;

42.红原(尕科)县:包括华秀美哇、阿却三部、上下桑嘎、擦茹、擦隆、加贡、玛萨尔、戎日玛等地;

43.壤塘县:包括紫嘎等地;

44.金川县:(曲青宗);

45.马尔康县:包括原卓克基加布(王)和松岗加布 的属地和草登七部 等;

46.小金县:(咎拉家)(曾称攒钠、懋功);

47.理县:包括加卡扎西林等地;

48.汶川县:

49.黑水县:萨多、萨麦;

50.松潘县:(松 曲宗)包括毛尔盖、夏尔科、赤江三部等地;

51.茂汶羌族自治县:

除上述所划归的五十二个县外,还有很多没有划归到上属范围之内的地区。比如:西藏的部分地方被划到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些则划归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还有将西藏东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归到甘肃省的武都和文县。另外,安多的部分地区划归到四川省的平武县和北川县、宝兴县等。除此之外,康区的许多地方也被划归到了中国四川省云南省的其他县内。与新疆有关的是阿里地区的部分分界。

某些藏族独立分子宣传大西藏,以一种文化区域来表述一种地理概念。如果按大西藏的方法来区分,那么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都没有了,所以中国政府不能同意藏族分裂势力的大西藏划分法。

第二篇:西藏

西藏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度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至20000年前,就有人类栖息。西藏首府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保留了许多代表藏民族文化精髓的历史文物。拉萨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宫内藏有大量的壁画、雕刻、佛教典籍等历史文物,是藏族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象征。拉萨市有著名的藏传佛教黄教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每当宗教节日,这些考庙都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漫游于这种独厚的藏族文化宗教气氛之中,回味无穷。

西藏自治区设6个地区、1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和76个县。其中,拉萨市辖7个县和1个县级城关区;昌都地区辖15个县(其中4个县暂未成立),行署设在昌都县;山南地区辖12个县,行署设在泽当镇;日喀则地区辖17个县和1个县级市,行署设在日喀则市;那曲地区辖10个县和1个特别区,行署设在那曲县;阿里地区辖8个县(其中1个县暂未成立),行署设在狮泉河镇;林芝地区辖7个县,行署设在八一镇。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促使西藏自治区民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全国各地的支援,西藏经济的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九九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8.55亿元,财政收入实现3.6亿元。

西藏自治区人口二百多万,是我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藏族占全区人口的94.7%。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未识别民族有夏尔巴人和僜人,其人数较少,只有2000余人。西藏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南部的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和拉萨四地一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区的42%,而人口总数却占全区的85%;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两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区的58%,人口仅占全区的15%。

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西藏有着壮丽的河山,奇特的民族风情、星罗棋布的寺庙和仙境般的自然景观。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领略一处处风俗不同的雪域情调,遨游一座座雪山冰峰......,一定会使您如痴如醉,陶然于天地之间。目前,西藏的旅游项目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为主;同时还有登山、徒步、科学考察等特种旅游。

第三篇:西藏

前 言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

1959年之前的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十四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也是西藏地方政府首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是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总代表。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权利。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西藏社会日益走向没落和衰败。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羁绊,实现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十七条协议》肯定了改革西藏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强调“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但是,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对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宽容和诚意,劝说、等待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但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策动支持下,西藏上层统治集团的一些人面对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改革要求,根本反对改革,顽固坚持“长期不改,永远不改”,企图永远保持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于1959年3月10日公开撕毁《十七条协议》,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人民一道坚决平息了武装叛乱。与此同时,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进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西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西藏的社会制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人权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

今年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50周年。回顾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50年来西藏广泛深刻的历史巨变,揭示西藏社会发展的规律,用事实揭穿**集团在“西藏问题”上散布的各种谎言和十四世**喇嘛的本来面目,有助于澄清历史是非,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的西藏、发展变化的西藏。

一、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对广大农奴和奴隶进行极其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西藏人民灾难深重、生存维艰,西藏社会陷入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

——政教合一的中世纪式社会形态。关于旧西藏的社会形态,1904年到过拉萨的英国随军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萨真面目》中有详细的记载。他说,当时的西藏,“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惩罚、巫术、灵童转世以及要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是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注1)旧西藏社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教合一,宗教上层和寺庙势力庞大,既是西藏的主要政治统治者,也是最大的农奴主之一,拥有众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支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萨真面目》中说,“这个地方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喇嘛是太上皇,农民是他们的奴隶”。“强大的僧侣势力掌管一切。即使是佛陀本人,没有僧侣也无能为力”。(注2)据统计,民主改革前,西藏共有寺庙2676座,僧众114925人,其中大小**等上层僧侣约500人,掌握经济实权的僧侣共4000余人。当时西藏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男子出家为僧。哲蚌、色拉、甘丹三大寺僧人人数一度超过1.6万人,共占有庄园321个、土地14.7万多克(1克相当于1亩)、牧场450个、牲畜11万头,占有农牧奴6万多人。宗教势力在政教合一制度下得到恶性膨胀,消耗了西藏大量人力资源和绝大部分物质财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沉重枷锁。20世纪20年代曾作为英国商务代表留驻拉萨多年的查尔斯〃贝尔在《十三世**喇嘛传》中说,**喇嘛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赏罚,就在于他的政教合一地位,他既掌握着农奴今生的生杀予夺大权,又掌握着他们“来世”的命运,并以此作要挟。(注3)美国藏学家梅〃戈尔斯坦深刻地指出,“在西藏,社会和政府奠基于宗教目标与行为凌驾一切的价值系统之上”。“宗教的权力和特权及大寺院在阻挠进步方面扮演了主要角色”。还说,宗教和寺院集团是“西藏社会进步的沉重桎梏”,“正是由于全民族信教和宗教首领执掌政教大权这一因素,导致西藏丧失了适应不断变——惊人的高利贷盘剥。历代**喇嘛设有专管自己放债的机构“孜布”和“孜穷”,把每年对**的部分“供养”收入作为高利贷放给群众,牟取暴利。据1950年这两个放债机构账本的不完全记载,共放高利贷藏银3038581两,年收利息303858两。西藏各级地方政府设有为数不少的放债机构,放债、收息成为各级官员的行政职责。根据1959年的调查,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共放债粮45451644斤,年收利息798728斤;放藏银57105895两,年收利息1402380两。高利贷盘剥的收入占三大寺总收入的25%至30%。贵族绝大多数也放高利贷,债息在其家庭收入中一般要占15%至20%。农奴为了活命不得不举债,欠债的农奴占农奴总户数的90%以上。法国旅行家亚历山大〃达维〃尼尔在《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中说:“在西藏,所有农民都是终身负债的农奴,在他们中间很难找到一个已经还清了债务的人。” 农奴所负的债务有新债、子孙债、连保债、集体摊派债等等,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祖祖辈辈欠下的、永远还不清的子孙债。墨竹工卡县仁庆里乡农奴次仁贡布的祖父曾向色拉寺借粮债50克,祖父、父亲和他三代人还利息达77年,共付利息粮3000多克,可是债主说他还欠10万克粮食。东嘎宗农奴丹增1941年借了农奴主1克青稞,到1951年,农奴主要他还600克。丹增还不起债,只得逃往他乡,妻子被逼死,7岁的儿子被抓去抵债。

——社会停滞不前、濒临崩溃。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严重窒息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使得西藏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社会仍然处于极度封闭落后的状态,现代工商业和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几乎是空白,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取自然游牧方式,农牧品种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生产力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广大农奴饥寒交迫,生存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中,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美国藏学家谭〃戈伦夫指出,虽然有人声称1959年以前一般西藏人的生活中有喝不完的奶茶、大量的肉食和各种蔬菜,但是1940年对藏东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38%的家庭从来没有茶喝,51%的家庭吃不起酥油,75%的家庭有时不得不吃和牛骨头一起煮的、与燕麦面或豆面搀和在一起的野草。“没有证据证明西藏是一个乌托邦理想的世外桃源”。

大量事实证明,到20世纪中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已经走到了尽头。西藏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广大农奴为摆脱绝境不断发动请愿、逃亡、抗租抗差和武装反抗。曾任旧西藏地方政府噶伦的阿沛〃阿旺晋美曾指出:“大家均认为照老样子下去,用不了多久,农奴死光了,贵族也活不成,整个社会就得毁灭。”(注7)

化的环境和形势的能力”。(注4)

实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更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广大西藏人民的迫切愿望。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完成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深刻地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

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北平、湖南、云南、新疆、西康等省市在此前后相继以和平方式实现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决定对西藏也采取和平解放的方针,并于1950年1月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2月,十四世**喇嘛任命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权代表,凯墨〃索安旺堆、土丹旦达、土登列门和桑颇〃登增顿珠等四人为代表,赴北京全权处理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事宜。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和平解放使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羁绊,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封闭、停滞的局面,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发展进步创造了条件。

《十七条协议》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赞成和拥护。1951年9月26日至29日,西藏地方政府召开有全体僧俗官员、三大寺代表参加的大会,对《十七条协议》进行专门讨论,认为该协议“对于**之宏业,西藏之佛法、政治、经济诸方面,大有裨益,无与伦比,理当遵照执行”。十四世**喇嘛于10月24日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已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1954年,十四世**、十世**联袂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四世**喇嘛在会上发言,充分肯定三年多来执行《十七条协议》取得的成绩,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规定表示热烈拥护。1956年4月22日,十四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筹委会成立大会上致词时再次肯定《十七条协议》使西藏人民“充分享受到民族平等的一切权利,开始走上了自由幸福的光明大道”。

改革西藏社会制度是贯彻执行《十七条协议》的应有之义。《十七条协议》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广大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西藏许多上中层的开明人士也认识到,如不改革旧制度,西藏民族断无繁荣昌盛的可能。但是,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和极为宽容的政策,耐心劝说和等待西藏地方上层统治集团主动进行改革,并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实际,又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等待西藏上层的觉悟。1957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期间向**、**及随行的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转交了毛泽东主席的信,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强调六年不改,六年之后是否改革,仍然由西藏根据那时的情况和条件决定。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按照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十七条协议,社会制度的改革必须实行,但是何时实行,要待西藏大多数人民群众和领袖人物认为可行的时候,才能作出决定,不能性急。现在已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期间不进行改革。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年)期内是否进行改革,要到那时看情况才能决定。”可以说,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仁至义尽,作出了最大让步。

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截至目前,工程已开工134个子项目,竣工129个,完成投资25672万元,占总投资的77%。图为专业维修队在布达拉宫顶上打“阿嘎土”。记者 青阳多旦 摄

中央和自治区一贯重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传统民族音乐、舞蹈、民间故事以及古籍、档案的挖掘整理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同时,自治区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国家用于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资金投入达13亿元。

投巨资保护文物古迹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对西藏重要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维修。上世纪80、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对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桑耶寺、大昭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等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了重点维修保护。特别是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202_年起,又拨专款3.8亿元人民币,用于维修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2_年至202_年,中央人民政府又安排5.7亿元人民币,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保护。如此巨额投入和大规模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备受呵护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束缚了西藏生产力的发展,也使西藏传统文化处于自我封闭和萎缩的状态。

1950年,一批随军进藏的各族文化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起深入民间采风,收集了大批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资料,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等文艺书籍,揭开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保护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喜人篇章。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有系统、成规模的普查、搜集、采录和整理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及各地市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编辑和出版工作,先后派出几十个工作组深入全区城镇、乡村和寺庙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搜集整理了藏汉文资料3000多万字,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先后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等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发行民族文艺研究专著30多部。

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巴桑旺堆说:“如今,西藏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进入高水准、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民族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世界著名的《格萨尔王传》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而在旧西藏,格萨尔说唱艺人大多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如今,说唱格萨尔的艺人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为知名的民族说唱艺术家,社会地位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自治区于1979年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进行全面搜集、采录、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国家将《格萨尔》列入重点科研项目。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变成了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巨著,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若干种译成英、日、法文出版。这在藏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出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今,西藏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展开。国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先后在西藏命名迥巴藏戏等5个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和1个特色艺术之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0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21项。格萨尔艺人次仁旺堆等31人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大批民间文化典籍得到挖掘和整理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大批民间文化典籍得到挖掘、整理。1959年6月,根据国务院的指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着手整理、抢救、收集、保管原西藏地方政府及其下属各个部门的文件档案材料以及各寺庙和贵族收藏的文件档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馆藏档案。1984年,中央人民政府拨出巨款新建了功能较为齐全,设施较为现代化的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极大地改善了档案的管理条件。西藏各级各部门共收藏纸质、缣帛和木、金属、石、叶等质地的档案400余万卷,除90%多的藏文外,还有汉、满、蒙、印地、梵、尼泊尔、英、俄等10余种文字,档案内容上起元朝,下至当代,是一个时代体系完整的历史档案宝库。

同时,藏文古籍出版也取得显著成绩,现在已抢救、整理、出版藏文古籍261部,达1.3亿多字。(晓勇)

资料图片:202_年3月21日,拉萨市第一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旦珍在朗读藏语课文。西藏自治区多年来重视藏语文的教学,使每个藏族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能接受藏语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期间,藏语教学在1775课时以上,全区从事藏语教学的教师超过1.55万人,藏语成为藏族孩子的必修课。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如今,扫盲人口覆盖率达100%,农牧民免费医疗经费提高到人均140元,人均预期寿命由上世纪50年代的35.5岁增加到67岁,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喜人景象。

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

在拉萨市少儿活动中心的寒假补习班里,老师正在对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英文辅导,在这个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拉萨市第三小学上二年级的央卓小朋友说,英语很重要,过来上补习班就是希望下学期英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今天的藏族小学生,他们拥有与父辈相同的热情、质朴,也拥有父辈当年不曾有过的开阔视野和活跃思维,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所受的良好教育。

今天的西藏,推行藏汉双语教育,几乎所有的藏族学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西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义务教育“三包”政策,让农牧民子女充分享受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西藏中小学“三包”经费标准已达到小学平均每生每年1200元,初中平均每生每年1350元。资料图片:浪卡子县卡龙小学的老师在检查学生的作业(202_年10月12日摄)。西藏浪卡子县教育事业从202_年起迅速发展,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阶段辍学率为0,初升高的学生达到了84%以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一跃成为西藏的教育强县。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 摄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目前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已达6.3年,小学在校生、初中在校生和高中在校生分别为31.2万人、14万人和4.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8.5%和92.2%,高中入学率提高到5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7%,已建立起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建立了内地西藏班,使更多的农牧民孩子在内地较为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育让如今的藏族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更为广阔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

那曲牧民琼巴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县医院出生的,出生前几天做过B超,孩子出生后第四天接种了疫苗。如今在西藏,大部分孕妇在怀孕三个月后就开始享受这种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医疗保健。

资料图片:西藏那曲县香茂乡一名农牧民带孩子到乡卫生所看病(202_年10月29日摄)。202_年,国家再次提高了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在过去年人均100元的基础上,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标准达到了年人均140元,其中中央补贴125元。据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累计拨款超过18亿元用于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2_万元。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立起以农牧区医疗制度为主、包括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广泛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制,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对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100%报销。另外,西藏正逐步在城镇建立起以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起了城镇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此同时,以农牧区为重点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也迅速发展,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下降到7‰左右,婴儿死亡率由430‰下降到5.7‰。

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五十年风雨兼程,五十载变化万千。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到住上安全适用的新房,从给“铁牛”喂草到全拉萨拥有10858辆私家车,从“一穷二白”到吃饱穿暖不再是梦想——弹指一挥间,50年光阴过去,西藏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月6日,拉萨首批廉租房住户白玛老阿妈在院里摇动转经筒。据了解,202_年西藏自治区在拉萨市和其他6个地区建设了4564套廉租住房,部分城镇低收入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从202_年到202_年末,西藏还将逐步把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由目前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扩大到城镇低收入家庭。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拉萨市八廓街附近的鲁固居委会,50年前被当地群众称为“邦仓”,藏语就是乞丐居住的地方。今天,昔日的“邦仓”已旧貌换新颜,困难户全部脱贫。次仁曲珍老阿妈在这里生活60多年了,两个儿子都在八廓街做生意,一家人住在一栋两层的安居房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有时去稍远的寺庙朝拜,也都是儿子开车送她去的。

5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统计数字表明:202_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而民主改革初期的1959年仅为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8.9%。1959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42元,1989年人均首次突破1000元大关后,202_年跃上5000元台阶,202_年跃上10000元台阶,202_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达12109元。比1959年增加了1196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其中1994年至202_年期间年均增长了11.4%。

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在逐步改善。截至202_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65平方米。

五十年来,西藏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力促进了各族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崇尚科学文化、追求文明进步的时代新风,正伴随着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步伐蓬勃兴起。(记者 玉珍)

资料图片: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格桑顿珠老人和小外孙拉吉在一起(202_年6月12日摄)。格桑顿珠年轻时沦为江孜帕拉庄园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也吃不饱肚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格桑顿珠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新华社发

公元1959年,世界第三极发生了本世纪最重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儿女平息**谋划和组织的武装叛乱,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最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散了反动的噶厦政府,烧毁了祖祖辈辈的卖身契。拉萨街头的乞丐,八廓街的铁匠,三江流域的朗生、差巴,羌塘草原的贫苦牧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了西藏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世世代代受压迫、受剥削的百万农奴翻身了,解放了!

当家作主的半个世纪

不久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布达拉宫北侧的雪居委会,一个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居民大院展现在眼前,幢幢居民住宅窗明几净、宽敞漂亮,大家生活富足、欢乐祥和。正是在这里,82岁的其加老人告诉记者,雪居委会辖区的居民过去基本上都是**的奴隶,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不要说吃饱穿暖了。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没有人比这里的居民更加明白旧西藏的苦和新西藏的甜!现在,大家是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当家作主,什么叫幸福!现在,大家对伟大祖国和西藏的发展充满信心,正在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

是的,半个世纪过去了,西藏各族群众都和其加老人有着同样的感受。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纵观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推动西藏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1959年,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进一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西藏经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祥和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半个世纪

毋庸臵疑,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的半个世纪,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半个世纪,也是各族群众当家作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享受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半个世纪。

50年来,西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长期压榨西藏各族人民的封建农奴制度,成立西藏自治区,使百万农奴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当家作主,充分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今天,以藏族干部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内的干部队伍,成为领导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西藏各族儿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聪明才智,满怀豪情建设美好家园。这是西藏社会变革、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和辉煌成就。

50年来,西藏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特别是青藏铁路等一大批基础性、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既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推动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50年来,西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继承和弘扬,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要求的时代内容,一个对内对外开放、宗教信仰自由、互相交流融合、充满无限活力的新西藏,正在与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祖国的繁荣交相辉映。

充满希望的半个世纪

抚今追昔,我们看到,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沧桑巨变,彰显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造力;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辉煌成就,镌刻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不懈追求。放眼今日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这是西藏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是光照千秋、永载史册的伟大奇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50年,是西藏各族人民扬眉吐气、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谱写繁荣进步新乐章的50年,是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的50年,是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50年。西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屋脊”上迅速崛起,正在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奋力前进!

看看新西藏的繁荣,想想旧社会的苦难,饱受封建农奴制苦难的高原儿女最懂得共产党的恩情,最感念祖国大家庭的温暖。50年的亲身经历让人们明白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始终是与祖国大家庭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西藏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只有进行民主改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西藏各族人民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无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西藏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雅江奔流,珠峰矗立;草原万里,蓝天无际。西藏各族人民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幸福无比,更加期盼美好的明天。已成为高原主人的西藏各族儿女必将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设美好家乡,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记者 高玉洁)

西藏民主改革后,按照我国《宪法》规定,西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法律所规定的一切政治权利。图为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行使神圣权利,参加投票选举

第四篇:西藏

拉萨,是一个在透明的蓝天中充满着阳光的地方。

西藏人,也许离太阳最近,他们始终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露出洁白的牙齿;也许与神界近在咫尺,在他们的生活中洋溢着梦幻般的神话,乃至可以与神对话。于是,西藏人树立了自己坚固的宗教信仰,构筑了自己独具的历史文化。

当一个外域游者的双脚步入拉萨八角街被历史的风雨洗礼过、被虔诚的灵魂叩拜过的石板路面时,你也不由自主地随着西藏人的脚步,顺着西藏人的方向前行。因为顺自然而行、顺时间而行是西藏人的生存方式和信念法则。也只有在拉萨八角街你才能体悟到一种异域文化强烈的冲击力,因为这里跟你云游过的所有地方不同:这里弥漫着藏传佛教神威力量的震撼;这里演绎着生死轮回生命长歌的续曲;这里激荡着康巴汉子野性血脉的跳动;这里散发着古老艺术超凡灵气的诱惑……

八角街闻名遐迩,八角街风情万钟。八角街美丽多韵的风习图,是无数个斑烂而诱人的亮点或故事填充而就。

在八角街漫游的过程中,人们会不由地将视线聚焦到八角街东南角的一个亮点一幢黄色的小楼,而这幢黄色小楼看似普通,却有着不凡的历史和典故。它在八角街白色“盛装”的建筑群中,唯独身披黄色“外衣”,显得格外注目。因为,黄色在西藏代表着神圣的宗教色,除寺庙或高僧大德所居建筑物才能应用外,普通民宅大都以白色加以外墙粉饰。那么,这幢黄色小楼是寺庙?还是哪位大德居所?

对西藏历史和西藏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喇嘛,他与历世**喇嘛有所不同的是,仓央嘉措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仓央嘉措的情诗,像风在西藏四处流芳,似歌在西藏人人颂唱。他为了激发灵感的源泉或一种修道所需,常常走出寺庙深宫,深入民间亲自体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感受俗家凡民的情感层面,于是,在西藏很多地方留有他不灭的“神迹”。

上述八角街那幢黄色小楼,正是第六世**喇嘛仓央嘉措曾经下榻过的地方。有人说他曾在这里潜心作诗,也有人说他曾在这里与一位月亮般娇美的女子不期而遇,于是他写下了“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诗中的“玛吉阿米”,意为圣洁母亲、纯洁少女、未嫁姑娘,或可引伸为美丽的遗梦……

昨夜朦胧月光下曾出现过“美丽遗梦”的八角街那幢黄色小楼,如今却发生着另一种浪漫的故事。

当游者抱着神秘与好奇欲,顺着朴质与无华的旋梯跨进这黄色小楼的二层正厅门槛时,一股浓烈的气氛便迎面而来,顿感迷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室厅正中悬挂着的“强巴”佛像,他那炯炯发光的神目,似乎可以透视所有来者的灵魂,不禁肃然起敬;再看与外墙色调相吻并显露出闪电般裂缝的黄色墙群上,错落有致地挂满了西藏黑白的老照片(据说是奥地利著名探险家哈瑞亚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西藏所拍)、还有古老的西藏唐卡画、西藏题材的油画和古铜艺术饰品,给人一种历史与沧桑的交相辉映;深色调中发着青光的地板,可与大昭寺门前被虔诚的信徒用五体磨光的石板媲美,上面自由地铺着几张西藏旧式地毯和一张牦牛毛织地毯,尤其那两座具有一定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古青铜香炉、圣水铜罐,给地面增添了份量和光色;继续环视,沿墙摆放有不少餐桌,有意思的是,桌上却用西藏羊毛氆氇作餐垫,有别具装饰和实用之妙;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泛着金光、用极精湛的手工木雕精制而成的吧台,它既渗透着西藏贵族文化的华贵、典雅、精细,又能与这里古朴、厚重的环境基调相和相融、自成一体。这里的菜单和吊灯,是西藏古老的手工土纸做成;这里的花瓶和咖啡杯,是西藏民间的土陶制成。这里每一件物品的特质是西藏的、古朴的、艺术的。但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正厅纵深角落里,几台代表当今最高讯息科技内容的国际互联网电脑,在古老的西藏宗教壁画背景下,虽带着几份“酷”相,但热情地迎接着每位上网者。

这里究竟是餐厅?酒吧?咖啡吧?还是一个网吧?但人们会很快发现,原来这里是以第六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中“玛吉阿米”诗句命名的藏式文化餐吧?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自一九九七年七月被一个叫泽郎王清的西藏东部人构筑成现在这种面貌以来,已经有无数的四海游人纷至沓来,到此一游。有的是偶然发现,有的则慕名而来,总之,有缘千里来相会。到这里的客群主要是欧美人,其次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有港澳台人。内地以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居多。

在八角街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大景观中,存在像玛吉阿米这样雅趣盎然的景点,是众人所说的一种幸运。因为,玛吉阿米像个家,这不仅仅是指它暖色调中布局成形的温馨氛围,主要是玛吉阿米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而舒展的栖息空间。首先,在这里你可以尽心而舒心地美餐:藏式风味儿、印度或尼泊尔风味儿、甚至西式的意大利、美国菜肴以及各种藏、西式自制甜点应有尽有,任意选用;如果你需要滋润一下在高原气象中被干裂的唇角和心肺,这里雪白稠融的牦牛酸奶、酥油茶、印度masala茶,会让人心旷神怡;如果想与结伴朋友在拉萨的夜色里开怀畅饮,这里自酿的青稞酒以及rum、gin、vodka等洋酒会引发你激情四溢;当你经过一番跋山涉水的户外旅行后,需要静养一下心身,你可靠坐在玛吉阿米弧形大窗边,一边静听这里播放的西藏原始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新组合声曲目《天唱》、《西藏》以及《英格玛》、《神秘园》等名曲,一边细品印度或巴西产的现煮黑咖啡,与此同时,俯瞰八角街里熙熙攘攘、形形色色、顺时而行的“芸芸众生”,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会让人获得难忘的感慨!这里还为客人备有一小书吧,其中不乏藏、中、英、法、日文版的有关介绍西藏文化类书籍和中外文学、哲学类名著。如果你希望抒发一下对西藏的游感或对玛吉阿米的印象,这里木制封面的“Travel Tips”(旅行点滴),不但能满足你,还可阅读来去这里的各色人种用各自不同文字书写成的“五花八门”:有抒情的、有游记的、有觉悟的、有评论的、也有告示的、甚至有遗书、有征婚、有个人广告,从中可以窥见人生百态,情趣横生。如果你因离家远行而倍感思亲或中断外界的联系,这里的国际互联网吧会为你浓缩时空,自由翔宇。

这里古雅的意境中涌动着灵气的诱惑力,也会时常引来一些雪域内外的各路文人骚客聚首神侃,其中不乏名家、大腕。

凡是到过玛吉阿米的游人,无不被这里充满着民族与历史、文化与艺术、古朴而温馨、优雅而浪漫氛围的魅力所陶醉、所吸引。有的游客只要在拉萨待一天,至少得来玛吉阿米一次,有的甚至一日三餐都在这里享用。来自法兰西的弗朗西斯科母女俩和意大利的劳拉母女俩一行四人,从遥远的欧洲结伴来西藏旅游,转了大半个西藏后,在拉萨停留了一个半月。拉萨的日子里,她们将玛吉阿米作为根据地,不是在这里静静阅读,就是上网发e-mail;不是闭目养神地听音乐,就是到楼顶平台仰靠椅子尽情沐浴拉萨的阳光;她们经常还亲自下厨烹制一顿美味的晚餐,然后在酥油灯和葡萄酒的陪衬下神采飞扬地谈天说地。

还有马可,一位颇具幽默感的美国科罗拉多退休工程师,在拉萨一住就是七个月。日出时到拉萨大昭寺门前观瞻那些善男信女烧香敬神仪式;到孤儿院探望他认养的尼玛泽仁;到玛吉阿米用餐后写他的书,是马可在拉萨每天例行的程序。“Hi!Every-body!扎西德勒!”是他跨进玛吉阿米门槛时必道的第一句话。他在玛吉阿米自由自在。他可以自己到吧台酒柜中取下“威斯忌”自斟自饮;他会自己作主到商店买来工具和材料,为玛吉阿米的照明线路走向进行合理地改进,然后得意地说声“It’s very good!”马可完全把玛吉阿米当成了自己在拉萨的家。

玛吉阿米,还是一个心灵与情感结缘的“风水宝地”。在这里,两颗完全陌生的心常常开花又结果;两个相遥千里的情会牵引到这里会合、交融。难道那久远的“美丽遗梦”幻化成一种气场,让那些含苞待放的爱情玫瑰无拘怒放?!在冥冥中似乎有这种无形的诱力产生着作用。克瑞斯蒂,一个德国姑娘,尽管芳龄二十九,却情窦未开,但光顾玛吉阿米的第一天,便与同样来自德国的小伙子哈里森“触电”,双双坠入爱河。当他们第三年同样的季节纪念性地重访玛吉阿米时,他们已经产生了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日耳曼小男孩儿。类似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在玛吉阿米不胜枚举,以致一位广州女孩经历过在玛吉阿米的一次偶遇后,发誓第二年背一把古筝,再到这里演绎一段最浪漫而情长的故事。

同样,在玛吉阿米容易广交朋友。在这个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净地”,各路访客可以找到最直接和广泛的契合点,而且往往可建立一种牢固的友情关系。比如,玛吉阿米的主人泽郎王清在这里结交了众多不同肤色的朋友,而其中大部份之间形成有很深厚的情谊,在后来彼此间的生活乃至事业的发展上起到过非常有价值的互动作用。

一个从不懂餐饮,甚至还有些不屑这一行当的泽郎王清,在玛吉阿米的缘份中却改变了他,也提升了他。他把玛吉阿米开辟成了一个引进和输出文化的窗口,并且,将触角延伸到了首都北京,目前正在北京筹划构造北京的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作为一个店名,现正在形成一个品牌。他渐熟的内涵和渐响的名字,也迎来了各路媒体相继报道。如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德国、香港和泰国等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玛吉阿米进行过报道;欧美几大权威性的旅行者指南手册连续四年推出了玛吉阿米。而美国Lonely Planet China 202_拉萨地区餐业介绍中,玛吉阿米位居第一。

玛吉阿米好似荒漠中的一处驿站,它能让接踵而至的过客心里烙上久久的“美丽遗梦”……

而拉萨八角街里这幢黄色小楼,伴随着历史岁月的推进,会不断讲述着那古老美丽与现代浪漫的故事,玛吉阿米将永远是这故事的情节、情感和灵魂!

三轮车也是拉萨的特色交通工具,每车可坐两人。原来遍布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允许穿过布达拉宫广场前的北京路了,结果大多数三轮车只行走市内布达拉宫广场以东及以北的地区。上车前一定要先议价,一般3-7元。通常看你是旅行者开价的时候会多要你一两块钱。而且很多藏族车夫不懂汉语,建议你先学点简单藏语。西藏有海,当地人把各种湖泊都叫海子呀,还快乐地说,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海边。西藏的海都有故事,被当地人称为圣湖的海的故事更多更奇。在西藏,这样的海有3个,纳木错,玛旁雍措,羊桌雍措。个海的故事,可以讲1000又2夜。有空,有心情,去西藏看海;有风,有太阳,躺在海边,听海的故事。

天湖女神:纳木错

相传,纳木错的水源是天宫御厨里的琼浆玉液,是天宫女神的一面绝妙的宝镜。另说,一位勤劳美丽的牧女梦里得到神的旨意,来到纳木错边,见人湖面升起一漂亮女子并对她说,四月十五日到普苏(纳木错北岸)来领孩子。后来,果然应验了.纳木错与念青唐古拉

藏族人认为,纳木错是神山念青唐古拉的伴偶,是帝释天的女儿,又名最胜佛母释天之女纳木曲曼。她肤色深蓝,2手3眼,右手持宝幢,左手拿宝镜,头系顶髻,余发侧垂,坐骑为玉龙,是苯教的保护神。藏传佛教形成后,又被吸纳为藏地的保护神为人们供祭、奉养和崇拜.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他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信徒传说:“ 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的旨意。纳木错是身、语、意之圣地,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并舍去恶飞及痛苦,最后获得正果。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纳木错设坛在兴法会,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1次,胜过平时10万次,其福无量。每到羊年的萨噶达瓦节期间,纳木错附近的恰催寺、扎西多切寺、谷穹寺、多加寺就香烟缭绕,热闹非凡,转经的人像流动的河。

卡定沟又名嘎定沟,此处山势险要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奇峰异石古树参天,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山崖天然形成的大佛、女神、观音、护法、如来佛祖、喇嘛颂经、神龟叫天、神鹰献宝、酥油灯,以及藏文“六字真言”佛字等;清新自然的天然氧吧将使您无限陶醉。

林芝卡定沟天佛瀑布位于西藏318国道拉萨至林芝段距八一镇24公里处,海拔298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畔,气候温湿宜人,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夏季最高气温28℃冬季最低气温零下6℃,冬暖夏凉湿避暑度假的好地方。林芝卡定沟瀑布属花岗岩峡谷风貌,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峡谷两侧山高崖陡,叠嶂起伏,苍松巨柏遍布山崖。藤竹布满沟底,杜鹃等几十种野花飘香,左侧山崖200多米落差的瀑布由天而降,更为神奇的是瀑布水中天然形成的一尊大佛时隐时现,天佛瀑布由此而此得名。据说这是林芝地区藏族同胞的保护神,难怪大家对这尊佛像十分的敬仰。如果用望远镜看,还可以看到瀑布右上角有一个藏族美女的图案,惟妙惟肖的,这里面肯定有不少美妙的传说。卡定沟天佛瀑布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卡定沟山峰群群山连绵,颇有点雁荡之气势。仰天观望,群象多姿,让你想象万千。一路往上,游人络绎不绝。山中珍贵名木较多,有许多不知名的花朵和果实到处可见,当然富有藏族气息的经幡经语还是到处可见,多一点的是不少藏族男子陪着老母亲来游玩,或许有的也包含着转经许愿之类的行为目的。

林芝地区的藏族亦称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主要分布在林芝、工布江达、米林和朗县,墨脱县也有少量分布。波密、察隅两县的藏族被称作康巴藏族。

林芝地区的藏族自主以来就生活在林芝这片土地上。

1958年在林芝首次发现了古代人类头骨,1975年又发现了古人类头骨遗址,出土了一些人类头骨、石器和陶器等。头骨的形态和结构与内地发掘出来的同时代的古人类头骨相似。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林芝就有原始人类居住。

藏族为汉语称谓,藏语自称“蕃(B0)巴”,意为居住在蕃地方的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工布藏族有自己的方言。工布方言简洁明了。藏文为拼音文字,创建于公元七世纪前期,有4个元音符号和30个辅音字母。藏文著作和译述极为丰富,在全国仅次于汉文典籍,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大量专著传世。藏族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共有的勤劳、朴实、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性格热情开朗,豪爽奔放,能歌善舞。藏族歌曲抑扬顿挫,歌词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有各种舞蹈,舞姿舒展优美,节奏铿锵明快。工布民歌、踢踏舞、热巴舞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工布藏族的衣着与其它地方的藏族有所差别。男女上身都穿布料内衣,外着古秀(套头、坎肩),腰内系一条布带,头戴加夏帽。女子善戴首饰。男子大多不蓄长发,腰间佩一把长刀(用于砍柴、砍刺丛)。主食以糌粑、烙饼为主,喜喝酥油茶、奶茶和青稞酒,爱吃牛羊肉。盛行天葬和水葬,林区还盛行土葬。

藏族成年人多信仰佛教(藏传佛教),佛教寺庙遍布林芝各地。佛教信徒家供佛龛,身挂护身符,朝佛时手持转经筒、佛珠。在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期间,各寺庙的朝拜者络绎不绝。

服装不同,是区别门巴族和珞巴族的方法之一,门巴族和珞巴族服装经过长期的历史变化,在原料、色彩、式样、图案、文化内涵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个性。

一、原料和色彩。门巴族女子穿的内衣叫“埃努普冬”,以柞蚕丝为原料,有白,红、花等颜色:外衣是用棉线织成的土布。门巴族大部分男子的衣服原料也是用棉线织成。比较富裕的家庭,是去工布地区购买羊毛线作为衣服原料,一般颜色为白色,寺庙的喇嘛和扎巴穿的衣服是红色和黑色。

珞巴族人利用野生植物纤维、棉花和羊毛作为衣服的原料。各个部落(珞巴族内部,投有形成统一的族称,其名称随部落的不同而异)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的差异,衣服的原料也有所不同。珞渝东南部的部落(珞巴这一族称,来源于藏族对居住在广大珞渝地区的人的习惯性称呼。珞渝地区在喜马拉雅山东段的主脉南侧,向南延伸到印度阿萨姆平原与北面广大山区的衔接线),妇女上衣是自织红、蓝色条纹的土布;珞渝北部,尤其是邻近藏族的部落,海拔较高,冬天有霜雪,男子里面穿的衣服原料为野牛皮、山羊皮或藏式氆氇,外面罩的黑色窖头大坎肩是用山羊毛编织的。

在珞巴族部落中,男女都不穿裤子。妇女有的下身穿的筒裙是土布做成的;有的系以革、棕毛或谷草的编织物。男子下身系的遮羞物,有的部落用竹简、牛角。木片或铜片专作的勺状物;有的用猫皮、藤编织物。

二、式样。门隅门巴族(门隅地区大部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男人穿布袍和氆氇袍,比藏袍短小,因为门隅地方坡多坡大,道路狭窄,人们又是习惯颤背负重。勒布、邦金的门巴妇女,习惯在背上背一张羊皮成牛犊皮,这实际上背负时的垫物。又由于她们居住地方气候潮湿,背一张犊皮可以防潮护身。她们穿的短内衣有袖:长内衣无袖,长至腿,不开襟,无领.只开一个曰口,穿时从头上套下。外面罩衣称“冬固”,有袖无领无扣。男女都系一条长腰带。

珞巴族无论男女,一般都只围块窄幅拼成毯状的布,将其围裹上身,长到膝盖上方,袒露一臂(男左女右),在接口处的上端,用竹签别牢。在节庆、走亲访友时,一些男女还外加一件披风,少数妇女也穿对襟、无领、无扣、有袖或无袖的短上衣。珞渝东南部的部落,男女上衣有别,妇女上身用土布围裹,在胸前用竹签别牢;男性穿的短上衣,是短袖.无领无襟。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和天气炎热等原因,珞渝大部分地区的衣服式样还十分简陋,裸露着大部分身躯。

三、图案。门巴族服装上的图案较少。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藏各民族交往的频繁,有些门巴族男于系银腰带,上面还刻有鸟、兽的图案花纹。

珞巴族的崩尼部落,男青年的上衣别具一格,上面编织着蝙蝠、鸟的图案花纹。珞巴族男女,还都喜欢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蘑编的,也有用皮革制作,缀有许多贝壳;还有的用羊毛编织,带着各式彩色图案。

四、文化内涵。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使得门巴族和珞巴族服装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区别。

门巴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到五十年代.还处在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的自然崇拜之中。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青蛙、蛇类、奇树异石也是神,神灵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灵.对神灵如此敬畏和虔诚,这也是他们的衣服、编织物及腰带上较少绘制图案的原因之一。但现在,门巴族男子系的银腰带除了实用之外,已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珞巴族的先民们认为,他们自身与自然界的某些动物、植物、无生物和使用的工具有着一种神秘的关系,并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祖先,于是产生了祖先崇拜。地处高山峡谷中的珞巴族,十分崇拜山神,在他们的观念中,高山峻岭,悬崖峭壁,都是乌佑(精灵、神灵。鬼魂、妖魔等都统称为“乌佑”)隐居的处所,山上生长的植物、牺息于林间的动物,都由乌佑管辖。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这是原始人渔猎经济生活的产物。动物是人们维持生存的依赖对象,但有些又与人处于相对立的状态。如虎、狮、蛇、狼等具有屹人、伤人的自然属性,直接威胁人们的安全,引起人们的恐惧,人们又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有些人常祈求它运用无限的威力,制服镇慑其它危害人们安全的神鬼。因此,人们对毒蛇猛兽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复杂。刻有蛇头和蛇身田纹的手镯;编织着蝙蝠,鸟的图案的衣服;用羊毛编织的各种彩色田案的腰带等,除实用、装饰作用外,还被视为铲身符,用来镇妖避邪。

和珞巴族一样,门巴族也崇拜男性生殖器。但是,门巴族还生殖崇拜,他们认为生殖既是神秘的,又是万能的。对原始女性来说,生殖就是伟大的神灵,生命的潭泉和幸福的守护。神话中讲述的“新房”,可能就是女性生殖器和处女的象征。因此,他们从不忌讳表现性感。服装以简洁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形态。

珞渝地区的珞巴族群众,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阻塞,与外界交往比较困难,思想较为闭塞,服装样式相对比较保守。珞巴族服装追求的是图案、色彩的视觉舒适。服装线条比较含蓄。女性服装虽然也能表现人体曲线,但注重含蓄之美和神秘之感。宽衣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也是庄重之美。

门巴族和珞巴族服装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是高原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西藏服装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服装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西藏

第一章

第一节

1、【判断题】西藏是中国的第一大省区。(X)

2、【单选题】下列关于西藏地理信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西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边疆省区。

B、西藏从纬度上来说应该算是我国的一个北方区域。

C、西藏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

D、西藏是我国第二大省区。

3、【单选题】下列关于西藏周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北边只于新疆相接

B、东邻居四川、云南和重庆

C、南边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

D、边境线有1000余公里

4、【单选题】西藏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地区是(A)。

A、阿克赛钦和藏南 B、查谟-克什米尔邦和藏南

C、阿克赛钦和查谟-克什米尔邦

D、藏南和麦克马洪线

第二节

1、【判断题】四条进藏的路线中,由于西藏地形特征而最容易同行的是川藏线。(X)

2、【单选题】根据地质学家的估算,青藏高原在上升过程中的上升速度是(B)。

A、1.2米/万年 B、12米/万年 C、120米/万年 D、1200米/万年

3、【单选题】在地球的海洋变为陆地的过程中,青藏高原的(D)最早成为今天的陆地。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4、【单选题】四条进藏的路线中,由于西藏地形特征而最容易通行的是(D)。

A、新藏线 B、滇藏线 C、川藏线 D、青藏线

5、【单选题】青藏高原是以下哪些主要河流的发源地?(D)A、黄河、长江、珠江 B、黄河、恒河、湄南河

C、湄公河、湄南河 D、恒河、印度河、萨尔温江

6、【单选题】下列关于西藏高原气候,说法不对的是(A)。

A、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氧气相对晚上更加稀薄。B、大部分地区最暖月均温在10℃以下。

C、降水等量线略呈环形。D、固态降水多余液态降水。

7、【单选题】西藏的农业主要分布在(B)。

A、东部、南部 B、东部、东南部 C、中部、东南部 D、东部、北部

8、【判断题】从智人出现到现在,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变化不大。(√)

9、【判断题】西藏东部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有6000米的高差。(×)

10、【判断题】西藏4000米以上地区空气含氧量约为平原地区的60%,高原沸点为70度左右。()正确答案:√

11、【判断题】西藏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且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第三节

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西藏高原三条地理线划分的是(B)。A、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南/北界线 B、山脉与平原的东/西界线

C、半湿润与半干旱的东南/西北界线 D、寒冷与温凉气候的东/西界线

2、【单选题】藏语的三大方言区是(A)。

A、卫藏、安多、康方言区 B、羌塘、阿里、安多方言区

C、阿里、羌塘、康方言区 D、阿里、卫藏、安多方言区

3、【单选题】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D)。

A、北部 B、南部 C、中部 D、东南部

4、【单选题】西藏的腹心地区,也是吐蕃部落起源地的是(B)。

A、羌塘 B、卫藏 C、安多 D、康

5、【单选题】在西藏,以登山向导而著名的人群是(A)。

A、夏尔巴 B、僜人 C、康巴 D、珞巴

6、【单选题】藏民族分布的三大传统区是(A)。

A、卫藏、安多、康巴 B、羌塘、阿里、安多

C、阿里、羌塘、康巴 D、阿里、卫藏、安多

7、【判断题】所谓的藏族地区,实际就是指西藏地区。(×)

8、【判断题】羌塘地区泛指藏北、藏西的高海拔宽谷平原,该地区以狩猎、游牧业为主。(√)

9、【判断题】吐蕃部落起源地是卫藏。(√)

第四节

1、【判断题】隋代史书中所记载的“女国”在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

2、【单选题】现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C)。

A、北川、汶川、青川 B、北川、茂县、青川

C、北川、汶川、茂县 D、汶川、青川、茂县

3、【单选题】隋代史书中所记载的“女国”在今天西藏的(C)。

A、羌塘 B、卫藏 C、阿里 D、康

4、【判断题】松赞干布统一过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

5、【判断题】唐朝时期,西藏被归入唐朝版图,设立了三个行政区。(×)

6、【判断题】“西藏”一词来自于元朝时期的“西番”“西域”词汇。(×)第二章

第一节

1、【判断题】从松赞干布开始计算,所谓的吐蕃王朝有10代帝王。(×)

2、【单选题】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古藏文字出现在(C)。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3、【判断题】现存藏史以宗教、王统传承内容为多,记述社会、经济、文化的很少。(√)

4、【判断题】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藏文文献是在敦煌发现的藏文文书。(√)

第二节

1、【单选题】根据现有的考古所得,西藏高原上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高原的(D)。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2、【单选题】下列关于西藏卡若遗址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 B、它是西藏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址 C、三次考古结果认为,卡若人当时的主食是青稞 D、这里的考古成是发现了早期的种植农业的证据

3、【判断题】西藏高原最早的栽培作物是小米。(√)

4、【判断题】西藏高原最早的青稞、小麦、小米共存种植业发生在雅鲁藏布江下游。(×)

第三节

“萨满教”主要特征是信奉单一神灵而非多神.(X)

【单选题】西藏高原考古发现的岩画类型大致分为(D)。

A、刻画、洞穴岩画、石堆岩画

B、洞穴岩画、岩阴岩画、石堆岩画、大石岩画

C、刻画、石堆岩画、大石岩画

D、刻画、洞穴岩画、岩阴岩画、大石岩画

【单选题】下列关于西藏早期部落时期墓葬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存在祭礼的遗迹

B、墓主或动物身下铺有朱砂 C、墓地分散,与游牧生活相关

D、出土了一些青铜器

【单选题】根据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考古发现,下列关于当时文化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牧业兴盛

B、文化交流频繁

C、军事技术发达

D、草原文化特征突出

【判断题】西藏石构遗迹与西藏苯教的“苍天崇拜”有关。(√)

【判断题】西藏早期金属时代所发现的墓葬类型主要有:石丘墓、石棺墓、石室墓、土坑墓和洞室墓。(√)

【判断题】西藏青铜器的出现时代较晚,目前该地区考古发现出土的青铜器最早距今2500年左右。(×)

第三章

第一节

1、【判断题】斯文·赫定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魔鬼之一。(√)

2、【单选题】第一次用现代地理学知识把喜马拉雅很多地理要素正确记录下来的探险家是(B)。

A、斯塔因 B、斯文·赫定 C、李安宅 D、彭加木

3、【判断题】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是印度教、佛教、苯教、耆那教所认为的宇宙中心。(√)

4、【判断题】从考古学、历史学来看,西藏的古代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地方,并非一个文化孤岛。(√)

第二节

1、【单选题】“喜马拉雅”在梵语、藏语里的意思一样,都是(C)。

A、天之极界

B、地之边缘

C、雪之家乡

D、神之天堂

2、【单选题】最新公认的珠穆拉玛峰高度是(D)。

A、8848米 B、8850米 C、8840米 D、8844米

3、【单选题】下列关于“乔戈里峰”说法不正确的是(A)。A、它位于西藏与巴基斯坦项交界的地方 B、是世界第二高峰

C、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之一 D、在国外又被称为“K2峰”

4、【判断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北坡和南坡差异很大。(√)

第三节

1、【单选题】西藏的早期金属时代可以划定为(C)。

A、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2_年 B、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C、约公元前202_年至吐蕃王朝时期 D、约公元前1000年至吐蕃王朝时期

2、【判断题】前苏联考古学家小罗里赫(N.Roerich)在《藏北游牧民族动物纹饰风格》中首次提出西藏应该有史前人类活动。(√)

3、【判断题】从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喜马拉雅地带早期金属时代与恒河流域已有密切关联。(√)

4、【判断题】西藏早期岩画中的人物风格与欧亚草原岩画的几乎一模一样,说明那时已有文化交流。(×)

5、【判断题】新石器时期,青藏高原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第四节

1、【单选题】喜马拉雅地区人民通过用(D)与外界交换必要的生活用品、粮食等。

A、乳制品 B、牛羊毛制品 C、牛羊肉制品 D、盐

2、【判断题】喜马拉雅地带出土文物与欧亚大陆、恒河流域及其他地方的相似性,学界认为是贸易交流的结果。(√)3、1962年中印战争后,贸易关口关闭后,导致很多边境贸易人群无法生存。(√)

第四章

第一节

1、【单选题】(C)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向南部迁移、扩散的主要通道。

A、尼泊尔与西藏接壤处 B、阿克赛钦地带 C、横断山脉 D、西藏与新疆相接处

2、【判断题】西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既有荒芜的无人区,也有富饶的绿洲地带。(√)

第二节

1、【单选题】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是(D)。

A、定居生活和农耕生产 B、农耕生产和土陶出现

C、土陶出现和学会磨制工具 D、学会磨制工具和定居生活

2、【单选题】昌都卡若遗址是我们目前发现最早的(C)的遗址。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时期时代 D、吐蕃王朝

3、【单选题】下列关于曲贡遗址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地点位于拉萨 B、时间距今5000年左右

C、出土的猕猴陶器说明当时可能已产生原始宗教 D、出土的陶器具有压印的纹饰

4、【单选题】(C)的发现是昌果沟遗址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成果。

A、小米 B、水稻 C、青稞 D、小麦

5、【单选题】曾经与吐蕃部落抗衡的羊同,历史上也被称为(A)。

A、女国 B、苏毗 C、附国 D、宝髻

6、【判断题】“神猴与罗刹女”的神话传说是关于西藏人类起源的。(√)

7、【判断题】细石器是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是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8、【判断题】昌都卡若遗址是我们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X)

9、【判断题】曲贡遗址出土的带柄铜镜是一个完全属于西方文化色彩的文物。(×)

第三节

1、【单选题】公元(D)世纪,吐蕃部落已经成为当时整个西藏高原最强盛的一个部落。

A、4.0 B、5.0 C、6.0 D、7.0

2、【判断题】吐蕃最强盛的时候曾攻下河西走廊,攻入过长安,打入过南诏国。(√)

3、【判断题】公元7世纪是吐蕃王朝最鼎盛的时期。(×)

第四节

1、【判断题】松赞干布埋葬在烈山墓地。(×)

2、【判断题】西藏出土的吐蕃时期的棺板画选用骑马狩猎的题材,表明所葬之人生前是以狩猎为生的。(×)第五节

1、【判断题】吐蕃时期金银器文化既有来自中亚文化的影响,又有来自唐文化的影响。(√)

2、【单选题】从出土文物看,吐蕃时期的金银器主要受(D)的文化影响。

A、唐和东欧

B、唐和蒙古

C、唐和南亚

D、唐和中亚

3、【判断题】唐代,吐蕃朝贡唐的贡品主要是金银器。(√)

4、【判断题】从出土文物看,吐蕃时期的角杯保留了西方“来通杯”的神圣功用。(√)

第六节

1、【单选题】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吐蕃小孩衣服上的纹饰是(C)。

A、对狮纹 B、对马纹 C、对鸟纹 D、对猴纹

2、【单选题】出土的吐蕃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吐蕃贵族的丝绸纹饰主要是(D)。A、团绣纹 B、团兽纹 C、团锦纹 D、团窠纹

3、【单选题】带有“王侯羊王”“胡王”汉字字样的吐蕃丝绸其来源是(C)。

A、吐蕃人自制用于出口贸易 B、占领汉人地区所掠夺的财物

C、赏赐、交换 D、吐蕃人找汉人定制

4、【判断题】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吐蕃人并不会制作丝绸,主要是由汉人制作,尤其可能是成都地区。(√)

5、【判断题】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吐蕃人丝绸都是通过交换得来的,并非自己制作。(√)

第七节

1、【判断题】《大唐天竺使出铭》是目前发现的西藏地区最早的唐碑。(√)

2、【判断题】王玄策出使印度最大的贡献是开发了一条新的出境去印度的路线。(√)

第八节

1、【单选题】藏传佛教最大的特点是与(C)进行了结合。

A、拜火教 B、萨满教 C、苯教 D、伊斯兰教

2、【单选题】佛教真正在西藏扎下根来是在公元(C)世纪。

A、6 B、7 C、8 D、9

3、【单选题】第一个同时具备“佛法僧”,成为佛教扎根西藏标志的寺庙是(B)。

A、建立大昭寺 B、建立桑耶寺 C、建立布达拉宫 D、建立色拉寺

4、【单选题】公元10世纪,通过上下两路的弘传,佛教得以在西藏地区振兴。这里的上下两路是指(D)。

A、阿里和康巴 B、安多和康巴 C、阿里和羌塘 D、阿里和安多

5、【单选题】**和**属于藏传佛教(B)的两大**转世系统。

A、萨迦派 B、格鲁派 C、宁玛派 D、噶举派

6、【判断题】仁钦桑布最大的贡献在于翻译、校订了大量佛教经典。(√)

7、【判断题】皮央东嘎石窟的考古发现结束了西藏地区没有石窟室的假说和推测。(√)

8、【判断题】第一个同时具备“佛法僧”,成为佛教扎根西藏标志的寺庙是大昭寺。(X)

第五章 第一节

1、【单选题】文化人类学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A、种族论时期 B、进化论时期 C、结构论时期 D、相对论时期

2、【单选题】文化人类学中,倡导尊重各个种族自身文化,各种文化应该和谐发展的时期是(D)。

A、种族论时期 B、进化论时期 C、结构论时期 D、相对论时期

3、【判断题】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的特点,是没有高低之分的。(√)

4、【判断题】各个民族的文化会相互交流或影响,但最终仍然会多元共存而不是趋于统一。(√)

5、【判断题】现在全球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一体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节

1、【单选题】文化之间的差异最重要的是(C)的差异。

A、语言 B、习俗 C、价值观 D、历史

2、【单选题】藏族的分布基本上与(B)的范围重合。

A、西藏自治区 B、青藏高原 C、中国西部 D、青藏-云贵高原

3、【单选题】藏族文化的三大板块不包括(D)。

A、卫藏 B、安多地区 C、康区 D、滇藏

4、【判断题】青藏高原面积约为29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达到5000-5500米。(×)

5、【判断题】宗教组织是解放前西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6、【判断题】青海玉树地区在藏族文化的三大板块中属于安多地区。(X)

第三节

1、【单选题】在渗透融合了佛教之后,西藏苯教发展到了(C)阶段。

A、笃本 B、伽本 C、觉本 D、宗本

2、【单选题】严格意义上讲,藏传佛教兴起于(C)。

A、8世纪后期 B、9世纪后期 C、10世纪后期 D、11世纪后期

3、【判断题】达磨灭佛促使佛教由民间走向了王室贵族。(×)

4、【判断题】苯教转经的方向是顺时针的。(×)

第六章

第一节

1、【单选题】在西藏,以牧区为主的藏族生存区域是(A)。

A、阿里-羌塘-安多 B、山南-林芝-康 C、日喀则-山南-那曲 D、玉树-昌都-林芝

2、【单选题】在西藏,以农牧混合区为主的藏族生存区域是(B)。

A、阿里-羌塘-安多 B、山南-林芝-康 C、日喀则-山南-那曲 D、玉树-昌都-林芝

3、【单选题】西藏区域内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地势平坦的是(A)。

A、阿里-羌塘-安多 B、山南-林芝-康 C、日喀则-山南-那曲 D、玉树-昌都-林芝

4、【判断题】西藏的农牧混合区受汉族影响较多,居民流动性强,所以文化上的差异更小。(×)

5、【判断题】藏族生活的主要区域基本上不存在纯粹的农区。(√)

第二节

1、【单选题】藏区第一座佛教寺院是(D)。

A、萨迦寺 B、甘丹寺 C、昌珠寺 D、桑耶寺

2、【单选题】藏传佛教在藏区的三大寺不包括(D)。

A、色拉寺 B、甘丹寺 C、哲蚌寺 D、昌珠寺

3、【单选题】古藏语保存得比较好的区域是(B)。

A、卫藏地区 B、安多地区 C、康区 D、滇藏地区

4、【判断题】西藏安多地区主要以盛产马匹而著名。(√)

5、【判断题】一般来说,康区的藏族人普遍要比其他地区的藏族人更为健壮。(√)

第三节

1、【单选题】康区内部根据语言的不同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其中不包括(D)。

A、东部方言区 B、南部方言区 C、卓尼土语 D、乌苏土语

2、【单选题】越靠近(D)的藏区,藏民的饮食越偏向以肉食为主。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3、【判断题】康区受横断山脉阻隔交通不便,民族迁徙困难,从而导致在这个区域生活的民族数量较少。(×)

4、【判断题】一般来说,民族内部使用语言是否相同会从其服饰、饮食、丧葬等习俗是否相同上反映出来。(√)

5、【判断题】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汶川地区。(×)

第四节

1、【单选题】康区北部的服饰一般有三层,其中没有(C)。

A、袍 B、衣 C、衬 D、衫

2、【单选题】与巴塘地区相比,理塘地区的女装更注重于(C)。

A、服装款式 B、服装颜色 C、头饰 D、鞋子

3、【单选题】昌都地区的藏族女性头上带(C)个头饰代表其已婚。

A、1 B、2 C、3 D、4

4、【判断题】白马藏族的服装最大的特点是其服装的花纹组合不同于其他藏族。(×)

5、【判断题】嘉绒藏族活动区域的藏民一般被称为绒巴。(√)

第五节

1、【单选题】藏区北部藏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A、青稞 B、水稻 C、玉米 D、土豆

2、【单选题】藏民为了表达对客人最隆重的欢迎,通常会杀(A)来表达他们的心情。

A、牛 B、猪 C、羊 D、鸡

3、【单选题】猪膘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在一些西藏地区也是(C)的象征。

A、声誉 B、历史 C、权力 D、人缘

4、【判断题】相较于汉族,藏民的饮食内容上更为简单。(√)

5、【判断题】和服装的情况类似,不同区域的藏民在饮食的内容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六节

1、【单选题】扎坝地区走婚的形式是(B)。

A、男居女走 B、女居男走 C、老居少走 D、少居老走

2、【单选题】三岩地区的社会形态中,执行严格的父系社会是(A)。

A、帕措 B、戈巴 C、萨迦 D、克玛

3、【判断题】从丹巴到扎坝到泸沽湖形成了一条神秘的女国文化带。(√)

4、【判断题】传统的藏族民居最底层是用来会客的。(×)

第七节

1、【单选题】藏民所说的中阴共有(C)天。

A、9 B、36 C、49 D、81

2、【单选题】三岩地区夭折的孩子会采用(C)的方式。

A、土葬 B、壁葬 C、树葬 D、水葬

3、【单选题】根据藏族传统,最好的丧葬方式是(D)。

A、火葬 B、土葬 C、水葬 D、天葬

4、【判断题】与汉族相比,藏族面对死亡的时候更为淡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生死轮回。(√)

5、【判断题】藏族为了让死者更能得到安息,通常会让尸体平躺双手摊开以示安宁。(×)

第八节

1、【单选题】藏族形成的关键性文化凝聚内核,也是维系藏族各支系的文化纽带的是(C)。

A、藏族语言 B、藏族服饰 C、藏传佛教 D、区域认同

2、【单选题】藏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不包括(D)。

A、高原性 B、多元性 C、宗教性 D、汉化性

3、【单选题】一般来说,藏族不食用(D)。

A、猪 B、牛 C、羊 D、鱼

4、【判断题】藏区各地最高级别的宗教人员是喇嘛。(×)

5、【判断题】藏民不同的习俗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制约,并非是民族间的差异。(√)

第七章

第一节

1、【单选题】阿里地区位于西藏的(B)。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2、【单选题】没有与阿里地区接壤的是(D)。

A、新疆 B、日喀则地区 C、那曲地区 D、林芝地区

3、【单选题】阿里东南部的一山二湖四河中的四河不包括(D)。

A、马泉河 B、狮泉河 C、象泉河 D、鹤泉河

4、【判断题】阿里东南部地区靠近喜马拉雅山脉,海拔较高温度较低,不适宜农业发展。(×)

5、【判断题】阿里地区北部山脉河谷众多,地形崎岖落差大。(×)

第二节

1、【单选题】阿里这个名称出现于(B)。

A、象雄王朝灭亡后 B、吐蕃王朝灭亡后 C、南宋灭亡后 D、元朝灭亡后

2、【单选题】象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C)。

A、公元前7-8世纪 B、公元7-8世纪 C、公元前4-5世纪 D、公元4-5世纪

3、【单选题】阿里三围中没有(A)。

A、芒玉纳 B、古格王国 C、拉达克 D、普兰

4、【判断题】广义的阿里地区不仅仅指现在的阿里,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

5、【判断题】象雄文化的兴起要晚于吐蕃。(×)

6、【判断题】阿里这个名称出现于象雄王朝灭亡后.(X)。第三节

1、【单选题】西藏的托林寺始建于(C)。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单选题】西藏苯教发源于(A)一带。

A、冈底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喀喇昆仑山 D、唐古拉山

3、【单选题】目前阿里地区唯一的苯教寺院是(C)。

A、色果查姆寺 B、热拉雍仲林寺 C、古鲁甲寺 D、喇普德庆寺

4、【判断题】仁钦桑布之前西藏的佛经被称为前译派,其后的佛经被称为新译派。(√)

5、【判断题】西藏的托林寺受到中国、印度和尼泊尔三国信徒的共同供奉。(×)

6、【判断题】阿里地区最早建立的寺院是托林寺。(√)

第八章

第一节

1、【单选题】赫郎布人的婚姻中,优先考虑的是(D)。A、单系交表婚 B、双系平表婚 C、单系平表婚 D、双系交表婚

2、【单选题】藏族的双系血亲婚姻禁忌和双系继嗣观念给人口比例带来的影响是(B)。

A、男性出生比例极高 B、男女性出生数量接近C、更为希望生男孩 D、更为希望生女孩

3、【判断题】赫郎布人多采用一妻多夫制,与藏族类似。(×)

4、【判断题】全国人口性别比例最高的地区是湖北。(√)

第二节

1、【单选题】拉萨地区的婚姻制度多采用(C)。

A、单系交表婚 B、单系交表婚 C、七代以内双系外婚 D、七代以内双系内婚

2、【单选题】贡布地区的婚姻制度与拉萨地区相同的是(D)。

A、都有交表婚 B、都有父系氏族 C、都有固定的亲属称谓 D、都有一妻多夫制

3、【单选题】巴厘岛代表的“剧场国家”的特点不包括(D)。

A、典范中心 B、精神性等级递减 C、政治权力通过作为戏剧的仪式来实现 D、通过道德而非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4、【判断题】在西藏,**被确定以后,如果人品和学识过于低下,是可以被罢免的。(×)

5、【判断题】与西方学者相比,中国学者更倾向与把婚姻制度和继嗣制度区分开研究。(×)

6、【判断题】贡布地区的婚姻制度与拉萨地区相同的是都有一妻多夫制。(√)

第三节

1、【单选题】巴厘岛的达迪亚制度在通婚方面优先的是(A)。

A、父系平表婚 B、父系交表婚 C、母系平表婚 D、母系交表婚

2、【单选题】印度在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期间实行的是(C)。

A、一夫一妻制 B、一夫多妻制 C、一妻多夫制 D、混合婚姻制

3、【单选题】洛域地区允许的是(A)。

A、交表通婚 B、平表通婚 C、亲表通婚 D、从表通婚

4、【判断题】巴厘岛达迪亚模式下以父系社会为主,讲究男性继承,不存在分家的情况。(×)

5、【判断题】印度古普塔时期之后,中部地区和马达亚德萨地区的人们逐渐改变把一妻多夫制看作是受尊敬的风俗。(√)

6、【判断题】古普塔时期之后,在中部地区,人家逐渐不把一妻多夫制看作是受尊敬的风俗。(√)

第四节

1、李安宅在(C)开始学习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

A、齐鲁大学 B、清华大学 C、燕京大学 D、河南大学

2、李安宅于1935年对(D)进行了研究。

A、拉祜族 B、塔塔尔族 C、藏族 D、祖尼族 3、1938年,李安宅进行长期研究的甘肃寺庙是(C)。

A、敏珠林寺 B、扎什伦布寺 C、拉卜楞寺 D、楚布寺

4、【判断题】李安宅在晚年依然对藏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5、【判断题】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应当理解该民族的习俗,不能从自身的角度来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6、李安宅于1935年对祖尼族进行了研究。(√)

第五节

1、努尔人的社会形式是(D)。

A、分化、合组模式 B、裂分、阶层模式 C、分化、阶层模式 D、裂分、合组模式

2、西藏教派治理的制度不包括(D)。

A、父系家族 B、**制 C、萨迦派 D、集权政府

3、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的地位是(A)。

A、佛教是国家的附庸 B、佛教是国家的统治阶层 C、佛教被当地宗教逐渐同化 D、佛教与政治并存

4、【判断题】除了吐蕃王朝崩溃之际,西藏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大规模的农奴起义。(√)

5、【判断题】西藏宗教的三种取向包括菩提、业报和实践。(√)

大西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