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与综合治疗研究项目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20-466051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4 09:39: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与综合治疗研究项目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通过对常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控制、早诊和综合治疗研究,促进我国癌症的预防与控制。依靠原有工作基础,在肝癌、胃癌高发区接受预防干预的人群中,通过观察及评价,制定肝癌、胃癌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2-3项,相应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在相应肿瘤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早诊早治及其评价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子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5-6项,获得肺癌、胰腺癌早期发现的新技术方法2-3项,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开展临床综合治疗研究,形成符合国情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及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4-5项,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实施年限为2006-2008年12月,但5年生存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指标在之后的随访中才能观察到。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1.早期肺癌筛查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以现代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相结合,通过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系统验证和评价分子标志物对肺癌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获得相应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应条件,具有已建立的研究对列。课题2.肺癌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3.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预防肝癌的随访及评价

研究内容

继续随访经乙肝疫苗接种的队列及相应的对照队列,以便最终判定免疫预防干预是否使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下降。根据感染的自然史,提出完善肝癌免疫预防策略的建议。

研究目标

总结随访资料,以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终点,判别免疫预防策略的有效性。乙肝疫苗接种组肝癌的发病率下降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乙肝疫苗接种的研究队列及相应对照队列。

课题4.肝癌复发转移预测和综合治疗的研究

研究内容

对肝癌进行复发及转移的预测,并通过随访进行临床验证。在现有肝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提出预测肝癌复发及转移的指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5.胃癌高危人群的干预及评价

研究内容

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胃癌高发区选择大样本高危人群,进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干预研究。在经过5年以上随访后,评价清除Hp是否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研究目标

证明在高危人群中清除Hp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幅度达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胃癌高发现场及相应的研究队列。

课题6.胃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胃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汁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7.食管癌早期治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对食管原位癌及粘膜内癌,开展内镜下的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评估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远期疗效,提出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

研究目标

开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不少于300例,其5年生存率应大于90%。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高发现场及相应的筛查工作。

课题8.基于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 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课题9.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课题10.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总结、评价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基于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指标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课题11.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

研究内容

在鼻咽癌高发现场,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基础,对现有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进行绩效(以死亡率下降为终点)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鼻咽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发现场及研究队列。课题12.胰腺癌早期发现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有效整合影像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在高危人群中提高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研究目标

早期诊断提高20%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危人群及研究队列。

课题13.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在对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建立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网络,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较强实力的技术群体。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提出由学术领域认可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技术规范。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实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高水平的技术群体和 国家级科研基地,提高我国整体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应是以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医院,病源众多且主要面向全国各地患者。

课题14.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的临床评价

研究内容

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同时制定规范化的评价标准。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应条件。

第二篇: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项目课题申请指引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通过对常见恶性肿瘤危险因素控制、早诊和综合治疗研究,促进我国癌症的预防与控制。依靠原有工作基础,在肝癌、胃癌高发区接受预防干预的人群中,通过观察及评价,制定肝癌、胃癌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案2-3项,相应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在相应肿瘤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早诊早治及其评价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子宫颈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鼻咽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5-6项,获得肺癌、胰腺癌早期发现的新技术方法2-3项,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开展临床综合治疗研究,形成符合国情的乳腺癌、肺癌、肝癌及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4-5项,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实施年限为2006-2008年12月,但5年生存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指标在之后的随访中才能观察到。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1.早期肺癌筛查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以现代影像学和分子标志相结合,通过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系统验证和评价分子标志物对肺癌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获得相应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应条件,具有已建立的研究对列。

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课题2.肺癌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课题3.高危人群乙肝疫苗接种预防肝癌的随访及评价

研究内容

继续随访经乙肝疫苗接种的队列及相应的对照队列,以便最终判定免疫预防干预是否使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下降。根据感染的自然史,提出完善肝癌免疫预防策略的建议。

研究目标

总结随访资料,以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终点,判别免疫预防策略的有效性。乙肝疫苗接种组肝癌的发病率下降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乙肝疫苗接种

的研究队列及相应对照队列。

拟安排经费:500万元

课题4.肝癌复发转移预测和综合治疗的研究

研究内容

对肝癌进行复发及转移的预测,并通过随访进行临床验证。在现有肝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提出预测肝癌复发及转移的指标;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拟安排经费:600万元

课题5.胃癌高危人群的干预及评价

研究内容

在原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胃癌高发区选择大样本高危人群,进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干预研究。在经过5年以上随访后,评价清除Hp是否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研究目标

证明在高危人群中清除Hp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幅度达10%以上。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胃癌高发现场

及相应的研究队列。

拟安排经费:300万元

课题6.胃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在现有胃癌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汁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拟安排经费:300万元

课题7.食管癌早期治疗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

对食管原位癌及粘膜内癌,开展内镜下的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评估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远期疗效,提出粘膜切除术等技术的适应证和技术规范。

研究目标

开展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治疗技术不少于300例,其5年生存率应大于90%。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高发现场及相应的筛查工作。

拟安排经费:500万元

课题8.基于社区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课题9.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研究内容

在城镇社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和评价,提供符合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乳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方案。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所依托的社区。

拟安排经费:300万元

课题10.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

在总结、评价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

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基于临床、病理和生物学指标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

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课题11.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

研究内容

在鼻咽癌高发现场,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基础,对现有鼻咽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进行绩效(以死亡率下降为终点)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研究目标

早诊率提高20%以上,方案应能降低鼻咽癌死亡率,并符合我国国情。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发现场及研究队列。

拟安排经费:400万元

课题12.胰腺癌早期发现方法的研究

研究内容

有效整合影像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在高危人群中提高胰腺癌的早期发现率。

研究目标

早期诊断提高20%以上。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同时具有开展工作的高危人群及研究队列。

拟安排经费:500万元

课题13.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在对现有临床治疗方案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严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规范。建立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网络,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较强实力的技术群体。

研究目标

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提出由学术领域认可的胰腺癌临床综合治疗技术规范。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实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形成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高水平的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提高我国整体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所在单位为国家认定的肿瘤临床研究(GCP)中心,应是以临床研究和应用基础性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医院,病源众多且主要面向全国各地患者。

拟安排经费:1000万元

课题14.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的临床评价 研究内容

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同时制定规范化的评价标准。

研究目标

经临床研究证实,2~3种分子标志物有助于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

申请条件

申请者应具有长期从事上述领域工作的基础,具有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应条件。

拟安排经费:

万元 8

500

第三篇: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困惑与难点

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困惑与难点

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指导原则,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大临床肿瘤学工作者的认同。但凡与肿瘤相关的各种临床研究项目、各种指南、各种专著、各种会议、各种讲座,言必称多学科综合诊疗。让人感觉到我国恶性肿瘤的诊治理念与国际接轨,诊疗水平与世界同步。但是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现状不尽人意,在这热闹浮华的背后,我们见到的是,我国的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多数停留在吆喝的阶段。忽悠多于实际、口头多于现实、形式多于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家群起讨论,剖析原因,然而更多的是各学科站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批评和埋怨其它学科诊疗中的错误和不足,争论变成了争吵,争吵变成了指责,最终又返回原形,仍旧我行我素。我们就我国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现状和困惑进行剖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对规范和落实恶性肿瘤综合诊疗有所帮助。

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可以说理论上人人同意,但在具体的临床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有点困难。就其原因可能包括,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机制,难以保证各科室不“雁过拔毛”而“独善其身”;同时,由于不同治疗手段在不同科室进行,常常不能保证治疗的连贯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如果科室之间有过矛盾或隔阂,就更难保证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多数肿瘤的诊疗受首诊医师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完全决定了一个病人的全部诊疗过程。如果熟悉这类疾病还好,如果不十分熟悉,则可能导致完全不同或错误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单病种诊疗建立体系不完善的医院,甚至根本找不到相应肿瘤的专病专家,“万金油”式的所谓“专家”充斥全国各个医院;医院缺乏明确的收治标准,各个科室争抢病人。如肺癌患者,可收至胸外科、肿瘤科、呼吸科、介入科、放疗科、中医科、老年科等不同科室;不同科室医生之间缺乏沟通,常常被动参与疾病诊疗,因此容易出现诊疗脱节和抵触;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医疗透明度还不够,很多患者和家属不能全面、客观的了解整个诊疗过程,往往被“牵着鼻子走”;总之,我国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千头万绪让人理不出头绪,仿佛无药可治。其实不然,剖析上述肿瘤综合诊疗的“症状和病因”,方能对症下药。我们开出一剂处方,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1.教育制度对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影响

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外科、内科、小儿科等为二级学科,很多院校临床肿瘤学不作为二级学科,在医学院里学习、在综合性医院训练住院医师时,肿瘤学不是重点教学项目,教学内容被分散于内外专科的教学中,没有体现出肿瘤专科的特点。例如肿瘤外科医师应该十分熟悉和运用外科治疗以外的处理和辅助手段,否则只能算普通外科医师,而不是肿瘤外科医师。但是通常外科训练不包括这一些内容。这就从根本概念上强调了临床肿瘤学不等于单一外科学、单纯放射治疗学或单独的肿瘤内科学。

在我国专科医生培养制度还不完善,大学毕业后,医学生被分配到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在各个医院接受住院医生培训或接受肿瘤专科医生的培训。各个医院受学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等等的限制,培养出来的专科医生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肿瘤专科医生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肿瘤专家,然后才是各个分科的专家,如肿瘤外科专家、肿瘤放疗专家或肿瘤内科学家。具体来讲,在经过严格的专科医生培养后,肿瘤专科医生对不同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预后和治疗原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某一期别的恶性肿瘤在手术、放疗或化疗方面的具体治疗路径应有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本专科的知识。肿瘤专科医师需要国家建立专科准入制度,不是任何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均可声称为肿瘤专科医师,才能保证恶性肿瘤医疗质量。

综合性医院需要开展常见肿瘤治疗规范的再教育,并分别作充分结合临床的考核,使各级医师明确所在学科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期、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所处的地位。如果仅仅知道本专业的知识,势必坐井观天,对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则缺乏全面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综合治疗的理念。只有不断的教育,特别是保证年青一代医师的正规教育,才能使他们真正建立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理念,保证综合诊疗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2.制度缺失制约了肿瘤综合诊疗的实施

很多学者认为现有的分科体制制约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目前我国临床肿瘤学的分科体系,主要沿袭着以治疗手段为主的分科方式,即分为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肿瘤放射治疗科、肿瘤介入科等。这种划分对肿瘤治疗需要多手段的应用是不利的。建议打破以治疗手段进行分科的体制,建立以病种分科的新体系或以治疗一定解剖部位的肿瘤来分工。例如脑肿瘤科、头颈肿瘤科、胸部肿瘤科、腹部肿瘤科、妇科肿瘤科、泌尿肿瘤科、骨肿瘤科等。我个人认为,国内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缺乏并非完全归于治疗手段分科之故,更重要的是在于制度的缺失。以疾病进行分科,虽然可能有利于在一个科室开展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但不利于手术、化疗或放疗治疗手段的进步。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几十种,分成几十个科室,而每个科室必须有外科、内科和放疗科医生,显然不利于管理和资源集中。仅适用于发病率比较高的几种常见肿瘤,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在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医院)建立一个以肿瘤分类为基础的单病种专家组,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模式。单病种专家组由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介入科、病理科、影像诊断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每个病种通过竞聘选举出1名首席专家。单病种专家组的主要任务:①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参照美国NCCN肿瘤指南和我国常见肿瘤诊治规范,组织编写本院的肿瘤诊治规范和临床诊疗路径;②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在任何治疗进行前,必须进行讨论,明确诊断和确定有计划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这样,避免了某一专科片面地对病人进行诊治;③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的固定及专业化、多学科活动制度、学习制度、多学科治疗会诊讨论制度等;④检查各临床科室规范执行情况。有权利参与到人员的流动、职称晋升、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

总之,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开展任重而道远,唯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制度为保证,才能有效地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打破学科壁垒,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让病人在合适的时间段,得到最佳治疗。

第四篇: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治疗与预防课稿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心肌缺血坏死面积是决定心功能状态的重要因素,梗死面积占左心室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梗死面积超过40%则将导致心源性休克。STEMI急性期的心力衰竭往往预示近期及远期预后不良。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包括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第三心音和肺内罗音。

(一)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1.轻度心力衰竭(killipⅡ级)(1)吸氧,监测氧饱和度。

(2)利尿药:速尿20-40mg,必要时间隔1-4小时可重复使用。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对利尿药反应良好,用药后可降低肺小动脉嵌入压,减轻呼吸困难,降低左心室舒张期容量和心肌耗氧量。增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的降低有助于改善心肌的氧供,而肺淤血的减轻又使氧合效果增加,使心脏收缩力、射血分数、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但应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的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

(3)硝酸甘油:以扩张容量血管为主,可降低前负荷、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应从10ug/min的小剂量开始,每5-10min增加5-20ug,并根据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调整剂量,一般可加至上限200ug/min。应注意低血压和长时间连续应用的耐药性。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用硝酸甘油。

(4)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明显肾功能不全者可给予ACEI,不能耐受者给予ARB。2.严重心力衰竭和休克(killip Ⅲ-Ⅳ级)(1)吸氧,持续正压给养、无创或机械通气。

(2)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逐渐加量至收缩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低于90mmHg。(3)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5-15ug/(kg.min),有肾脏低灌注者多巴胺<3ug/(kg.min);治疗不满意者应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是第一个24h内禁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以免造成心脏破裂、梗死面积扩大及恶性心律失常。

(4)心源性休克者应给予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泵(IABP)或左心辅助装置,尽早行血管重建术。

二、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AMI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心律失常是急性心梗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断药的广泛应用,心肌梗死后48h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是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

1.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常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也可能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药物治疗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利多卡因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可能增加病死率(可能与心动过缓和停博有关),主要用于猝死高风险患者。

(1)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心肌梗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治疗。频发、多源性或舒张早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β受体阻断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和预防室颤十分有效,无禁忌症的患者应早期应用。

(2)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包括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和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肌缺血所致的原发性室速或室颤可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但如果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继发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束支传导阻滞或室壁瘤的继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发病48小时以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远期预后差。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发作前可无任何先兆症状。

室颤的治疗首选非同步电复律(200-360J)。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①利多卡因:先给予1.0-1.5mg/kg的负荷剂量,然后以20-50ug/kg持续静脉点滴。②胺碘酮:负荷量75-150mg,维持量0.5-1.0mg/min,持续静脉点滴。胺碘酮不仅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可扩张冠状动脉,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也可选用索他洛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应尽早行电转复。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心率<120/min)和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30s)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大多为良性过程,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2.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时较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常继发于心力衰竭或心房梗死及心电不稳定。伴发心力衰竭者以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治疗为主,无心力衰竭的房扑或房颤患者可给予β受体阻断药或钙离子拮抗药(维拉帕米或合心爽)等控制过快的心室率,也可给予胺碘酮。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室率超过120/min,或引起心力衰竭、休克或缺血加重等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予同步电复律。此外,心房纤颤者应加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

3.缓慢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常为一过性,可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表现。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提示梗死面积大,预后不良。(1)窦性心动过缓:伴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心动过缓可静脉给予阿托品,心室率低于40/min者应行心脏临时起搏治疗。

(2)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静脉给予阿托品,传导阻滞致心动过缓伴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可置入临时起搏导管。

三、低血压和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已从20%降至7%左右,而其中90%以上发生在住院期间。高龄、左心功能减退、糖尿病及再发心肌梗死和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的患者易发生心源性休克,休克可单独出现或与心力衰竭合并发生。

(一)临床表现

严重的低血压,心排血量明显减低(CI<1.8L/min/㎡)和左室舒张末压增高(PWP>18-20mmHg)为主要表现。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和周围循环衰竭,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甚至晕厥。

低血压状态不应混同于心源性休克。部分患者因剧烈疼痛、迷走神经反射、药物影响或伴有右心室心肌梗死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但不伴有周围循环衰竭,左心室充盈压不高,对症治疗后血压可很快恢复正常。

(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1)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监测血压、PWP和心排血量。(2)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3)(4)(5)血管扩张药:经上述处理血压仍不升,而肺楔嵌压增高,心排血量低或周围血管显著收缩IABP:可改善大部分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应作为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外科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成功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使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降至以致四肢厥冷并有发绀时,可在使用多巴胺同时试用血管扩张药并应严密监护血压。

或血管介入治疗术的辅助和支持治疗方法。单纯使用IABP并不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总体死亡率。40%-50%。血运重建术应根据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是否合并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来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抑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四、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10%-15%。临床特征取决于受累的部位,心脏游离壁破裂较为常见,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约占STEMI患者院内死亡原因的10%;其次为室间隔穿孔。成功的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可以降低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并可改善远期预后,而晚期的溶栓治疗则可能增加心脏破裂的发生。

(一)心脏游离壁破裂

心脏游离壁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最致命的并发症,在所有STEMI入院患者中占1%-6%,临床救治困难。心脏破裂有两个高发期,即心肌梗死后24h以内,或心肌梗死后3-5d。

1.心脏游离壁破裂的临床特点

①高龄患者多发,女性患者发生率更高,为男性患者的4-5倍;②高血压者更常见;③多为初次心肌梗死,既往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证据;④大面积STEMI较易发生,尤其是梗死面积累及20%以上心肌的大面积心肌梗死;⑤心脏游离壁破裂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的前壁或前侧壁、梗死心肌与正常组织的交界部位;⑥左心室破裂多于右心室,心房破裂发生率很低;⑦室壁肥厚或有较好侧枝循环的部位较少发生;⑧常伴随心肌梗死的延展;早期的心脏破裂更多发生在前壁心肌梗死,而与是否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无关。晚期的心脏破裂则主要与梗死延展有关,与梗死的部位无关,而成功再灌注的患者较少发生;⑨接受溶栓治疗心脏破裂发生率高于接受成功的PCI治疗者。但如果介入治疗失败或术后发生严重的无复流或慢血流将增加心脏破裂的风险;⑩应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易发生心脏破裂。抗凝治疗不增加心脏破裂的风险。

心脏游离壁破裂前患者常反复发生程度剧烈的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游离壁破裂的典型表现包括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同时伴有迅速发展的血流动力学衰竭,或突发心脏压塞和电机械分离。

心脏破裂发生时患者病情骤变,因心包积血和急性心脏压塞对标准的心肺复苏无反应,患者可在数分钟内致死。但如果破裂口较小,患者可呈现亚急性过程,出现恶心、低血压或心包炎相似的表现,也可发生心脏压塞。存活率取决于破裂口的大小,发生的速度,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心脏机械性并发症诊断的有效手段,游离壁破裂时超声检查可发现心包积液,有时可探及破裂口和分流,并可确定心包积液程度。但病情危急的患者往往来不及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2.心脏破裂的预防

①早期成功再灌注和开放侧枝循环;②已经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严重的胸痛,在警惕血管再闭塞的同时也要想到心脏破裂的可能;而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心肌缺血的过程中症状难以控制者也要提高警惕,密切观察;③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如积极降压、控制心力衰竭,镇静等。

3.治疗

多数心脏破裂的患者来不及救治。反复发生梗死后心绞痛者应警惕心脏破裂,给予硝酸酯类药物、吗啡、静脉β受体阻断药等,令患者绝对卧床,镇静,控制血压。发生心脏破裂时可行心包穿刺引流、IABP、快速补液,部分患者病情可能暂时稳定,为外科手术创造条件。急诊手术不必等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手术治疗急性心脏破裂的成功率极低。

怀疑亚急性心脏游离壁破裂、心脏压塞时可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有助于诊断和缓解症状。如果患者近期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则应在病情允许时尽早完成冠脉造影,以决定进一步的血运重建和外科修补手术。

左心室破裂口也可被血栓、血肿和心包壁层粘连而发生心脏不完全破裂,血栓机化并与心包一起形成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大小不一,与左心室间通常有一个较窄的交通,可造成血液分流和动脉栓塞,瘤体不含心肌组织成分。假性动脉瘤诊断主要依据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

美国ACC/AHA对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治疗建议如下:①游离壁破裂的患者应考虑急诊心脏手术修复,除非患者不同意或存在外科手术的禁忌症,预期进一步的支持治疗无效(I类适应症,证据级别B);②修补游离壁的同时应进行CABG(I类适应症,证据级别C)。

(二)室间隔破裂穿孔

室间隔破裂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约占心脏破裂的10%,心肌梗死总病死率的5%。室间隔穿孔大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3-5d,也可在发病24h内或2周后。在溶栓前年代室间隔穿孔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发生率为2%;再灌注治疗使其发生率下降至0.2%,但发生时间前移,病理变化加重。室间隔破裂穿孔的自然病程凶险,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有时可能挽救生命。

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首次STEMI、多支病变、尤其是左前降支病变(前壁心梗)的患者。缺乏侧枝循环、高龄、高血压、溶栓治疗可能也与其发生有关。

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坏死心肌的边缘处,多为单一破裂口,1cm至数厘米大小,可以是明确相通的孔洞,也可以是不规则或潜行的穿孔。前壁心肌梗死引起的室间隔穿孔大多靠近心尖部,而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室间隔穿孔则在室间隔的基底部。

1.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室间隔穿孔时表现为胸痛加重。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穿孔的面积、速度有关,患者可在几小时内出现低血压或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左右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明显)和新出现的杂音,杂音位于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内侧,为粗糙、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50%的患者可触到收缩期震颤,部分可听到心包摩擦音,约20%患者可出现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体征。

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是诊断室间隔穿孔简便易行且较为准确的诊断方法。冠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并为治疗选择提供准确资料。

3.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治疗十分棘手,预后不良。要根据穿孔的大小、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患者的伴随情况、医院的治疗水平等因素决定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穿孔修补术+CABG)、经皮室间隔破裂口封堵术及PCI。

(1)内科治疗:如果室间隔穿孔较小,分流量不大,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可以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包括利尿药、血管扩张药和正性肌力药物以及IABP辅助支持。药物治疗稳定病情仅仅是暂时的,大部分患者病情迅速恶化。IABP支持下,使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可使部分患者血流动力学有一定改善,为手术或实施介入治疗创造时机和条件。

(2)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修补室间隔破裂口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改善室间隔穿孔患者预后,明显提高存活率。手术疗效与手术时机、术前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梗死及室间隔穿孔的部位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心外科手术水平、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水平的显著提高,多数专家认为只要诊断明确,尤其是穿孔较大者,无论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均应急诊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先行内科治疗,3-6周后再手术。一般主张在行室间隔修补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如果冠脉病变较为简单,也可采取冠脉介入治疗+外科室间隔修补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术后有20%-25%的患者可能发生补片边缘撕裂或(和)新发室间隔穿孔。

(3)介入治疗: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日渐发展,近几年采用经皮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室间隔封堵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已有报道,但国内完成的例数均很少,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完成室间隔封堵的同时酌情行PCI治疗。

(三)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10%-50%的患者发生乳头肌功能不全,心间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杂音较少超过3-4级,第一心音可不减弱或增强。临床症状不多,缺血缓解后可消失。

少数患者(3%-4%)可发生乳头肌断裂,突然出现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左心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下壁心肌梗死引起的后中乳头肌断裂较为多见。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少见但致命性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部分断裂可延迟至3个月内。病情进展迅速,内科疗效差,病死率高,如无外科手术治疗,90%的患者在1周内死亡。

超声心动图是主要的无创检查手段,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乳头肌功能不全的治疗应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为首选,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和耐受剂量的β受体阻断药,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行冠脉造影,酌情行PCI或CABG治疗。乳头肌断裂的患者应尽早使用血管扩张药,降低体循环阻力,必要时置入IABP。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先行内科治疗,择期手术;病情不稳定或恶化者则应尽快行外科手术,包括瓣膜置换(成形)术和CABG。

五、心室膨胀瘤

心室膨胀瘤或称室壁瘤,发生率5%-10%,室壁瘤多见于首次发作、前降支完全闭塞且无侧枝循环形成的前壁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好发于前壁和心间处。易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及严重的心律失常,病死率较无室壁瘤者高5-6倍。也有人将室壁瘤称为真性室壁瘤,以别于心室游离壁破裂形成的假性室壁瘤,二者的治疗和预后迥异。

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和室性心律失常。体健可见心界向左侧扩大,心脏搏动较弥散,第一心音减弱,第三心音奔马律,少数患者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所见为梗死相关部位ST段持续抬高,一般认为ST段抬高超过4-8周或以上即应考虑室壁瘤形成。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以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或有反常搏动。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减小梗死面积,限制梗死延展,有助于减少室壁瘤形成。较小的室壁瘤对心功能影响不大,不需特殊处理,但应给予ACEI类药物和抗血小板治疗,限制左室重构,防止血栓性并发症。室壁瘤较大者可使心排血量减少,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并易造成血栓栓塞,必要时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美国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的建议为:STEMI患者出现室壁瘤,如果伴有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对药物治疗和导管治疗无反应的泵衰竭,可考虑行左室室壁瘤切除和冠脉搭桥术(Ⅱa类适应症,证据级别B)。

六、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及梗死后综合征

急性STEMI患者常常可发生急性心包炎,表现为胸痛、心包摩擦音,可发生于心肌梗死后的24h内至6周。早期心包炎主要为梗死延展到心外膜导致的局部急性纤维素性炎症。而梗死后综合征大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日至6周内,为坏死物质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心包炎、胸膜炎和(或)肺炎,表现为发热、胸膜-心包积液伴胸痛。

(一)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心包炎的典型症状为胸痛,发生率达90%以上,易于梗死后心绞痛或再梗死混淆。但心包炎的疼痛持续时间更长,可向颈背部放射,与呼吸和体位变化有关。70%左右的心包炎患者可在心肌梗死后2-3d出现心包摩擦音,但由于摩擦音持续时间较短暂,临床上易被漏诊。

心包炎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多导联ST段弓背向下抬高,但常常被心肌梗死本身的心电图变化所掩盖或被忽略。鉴别的要点是心包炎往往缺乏定位性。

治疗主要是对症止痛,重症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2-3g/d,分次口服。不主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包炎需要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但应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心包积液的变化。美国ACC/AHA指南建议:①阿司匹林用于STEMI后心包炎治疗剂量为每4-6h口服650mg(肠溶制剂)(Ⅰ类适应症,证据级别B);②如果有心包渗出或积液,应即刻停止抗凝治疗(Ⅰ类适应症,证据级别C);③对阿司匹林不能完全控制的梗死后心包炎,最好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药物:每12h口服一次0.6mg秋水仙碱(Ⅱa类适应症,证据级别B)或每6h口服500mg对乙酰氨基酚(Ⅱa类适应症,证据级别C);④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疼痛,但可影响血小板功能,有增加心肌瘢痕变薄的危险和梗死延展(Ⅱb类适应症,证据级别B),不能长期应用。布洛芬可阻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导致心肌变薄和梗死延展,不适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心包炎本身不是心肌梗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但它的出现提示梗死面积较大,预后不良。

(二)心包积液

心肌梗死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接近50%,前壁、大面积心梗、合并心力衰竭者发生率较高。积液大多为少量,无临床症状,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少数患者可发生大量心包积液或心脏游离壁破裂导致大量血性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应迅速行心包穿刺引流。ACC/AHA指南建议如果有心包渗出或积液,应即刻停止抗凝治疗(Ⅰ类适应症,证据级别C)。但如果患者有强烈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指征,可在严密监测下使用;如出现心脏压塞立即停药。

(四)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也称Dressler综合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一般发生在心肌梗死后数周,表现为发热、反复发作的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胸痛的性质与心包炎相似,受体位、呼吸等影响;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达50%,以中大量心包积液多见,呈浆液性、浆液血性,少数可呈血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多为单侧。部分患者伴有肺部斑片状阴影。Dressler综合征多为自限性,治疗目的主要是止痛。可给予阿司匹林650mg,每4-6h1次,必要时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但为防止梗死延展,此类药物最好在心肌梗死4周后再用。抗凝药可增加血性心包积液和心包压塞的发生率。

七、附壁血栓形成和栓塞

(一)附壁血栓

在未行抗凝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20%发生心室内附壁血栓,尤其是累及左心室心间部的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更易发生。附壁血栓的形成与心肌梗死造成的心内膜炎性反应促进血小板在梗死区的粘附聚集有关。室壁瘤的患者更易形成附壁血栓。

附壁血栓在临床上无特殊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是附壁血栓敏感而特异的检查方法,检出率与超声医师的经验和血栓的大小有关。心脏MRI和超高速CT也是诊断附壁血栓的有效方法。虽然在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但心肌梗死合并附壁血栓患者的死因多为心衰、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文献报告,20%的附壁血栓可自行消退。对于持续存在的附壁血栓既往曾用溶栓疗法,大部分患者血栓可以消失,但也有少数患者发生血栓脱落和栓塞。目前推荐抗凝治疗附壁血栓。建议给予抗凝治疗的情况包括①已经发生体循环栓塞;②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③其他部位心肌梗死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LVEF<30%。在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1-2周后血栓仍存在则给改为华法林口服,维持INR在2.0-3.0为宜。

(三)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既往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强调严格的、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从而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并进而发生肺动脉栓塞。近些年来,随着积极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等治疗策略的改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已明显下降。

下肢静脉血栓多为单侧,可表现为患者肿胀、疼痛、皮温增高,也可无任何异常发现,而是在发生急性肺栓塞后进行辅助检查时才发现。轻度肺栓塞临床症状不明显,也无特异性,易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相混淆。大面积肺栓塞时患者可突然发作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出现急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血气分析、心电图、胸X线片、超声心动图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确定诊断需要行胸部CT或核素通气/灌注扫描,但此类检查均无法在床旁进行,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前述几种检查早期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如果病情危重,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需要经导管溶栓或取栓,或需要外科手术则应行肺动脉造影。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已发生此类并发症者可行溶栓或抗凝治疗,必要时采取介入或外科治疗。美国ACC/AHA指南建议:①STEMI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应使用足量低分子肝素至少5d,直到患者使用华法林达到充分抗凝。开始使用华法林时应合并使用低分子肝素,使INR值在2-3(Ⅰ类适应症,证据级别A)。②STEMI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间长或不能移动且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应给予小剂量肝素,最好是低分子肝素以预防血栓性并发症(Ⅰ类适应症,证据级别A)。

华法林的使用时间,应根据患者具体的危险性而定。有肝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应选择其他治疗方式,有些人可能需要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可以参考有关静脉血栓性疾病循证医学的指南。

第五篇:排瘤疗法与恶性肿瘤的治疗

参加“第十一届世界中医药大会”论文

运用排瘤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探讨。

-附3例典型病例

张 明

北京复生康中医研究院

摘要:

目的 使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和有效率。

方法 使用中药制剂将人体内的肿瘤组织排出来。

结果 治疗后发现部分肿瘤患者排出了体内的肿瘤组织,而且长期存活,最长达十几年。

结论 排瘤疗法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入研究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排瘤疗法/ 恶性肿瘤的治疗

运用排瘤疗法治疗肿瘤是指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将人体内的肿瘤组织通过不同渠道如口鼻,肠道等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有云:“石瘕何如?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也说,“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肿瘤病也是邪气,实邪积聚。病位在下,所以要“引而竭之”。引者,导也。用坐导药也好,逐瘀药也好,都是使它从下而出。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运用排瘤疗法治疗肿瘤者不乏其人。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八*积块一百二十九》:“果园刘子平妻,腹中有块如瓢,十八年矣,经水断绝,诸法无措,戴人令一月之内涌四次,下六次,所去痰约一,二桶,其中不化之物,有如葵菜者,烂鱼肠之状,涌时以木如意揣之,觉病积如刮,渐渐而平”。

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三*积聚》:“中州吴仰泉夫人,年五旬,患腹中积块如盘大,腹胀年余,后渐卧不倒床,腹响如雷,嗳气不透,口干,吐白沫,不思饮食,肌瘦如柴,医更八人,并无寸效,一家哭泣,后世具备,束手待死而已,召余至,诊六部涩数,气口紧盛,余知是前医误以寒凉克伐之剂使真气不运,而淤血不行,予以汤剂,服三剂后,小便下血块如鸡肝状,服至十二剂,打下黑血块如盆许,腹中仍有数块,又以八物汤加枳实,香附,五剂而痊。”

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之七*积聚*医案》:“襄阳郡守于鉴如,在白下时,每酒后腹痛,渐至坚硬,得食辄痛,余诊之曰,脉浮大而长,脾有大积矣,然两尺按之软,不可峻攻,令服汤剂七日,投以自治攻击丸三钱,但微下,更以四钱服之,下积十余次,皆黑而韧者,察其形不倦,又进四钱,于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服汤剂十日,又进丸药四钱,去积三次,又进二钱,而积下遂至六七碗许,脉大而虚,按之豁如矣,乃以补中益气调补,一月痊愈。”

施今墨,《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妇科疾病*五,妇科杂病*癥瘕案(子宫颈癌)》:“赵某某,女,46岁,1955年4月在协和医院确诊为宫颈癌2-3期,当时患者癌症已转移至骨盆,失去了手术机会,经放疗后病情加重,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经四诊治疗,从阴道中排出核桃大球形糜烂肉样组织一块,状如蜂房,质硬,从此以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经两年的治疗终于使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从1957年到1964年,七年以来定期随访仍健康如常”。

蒲辅周,《蒲辅周医案*一,内科治验*附:石瘕》:“陈姓,女,23岁,月经已3月多未潮,渐渐腹胀疼痛,小腹硬,手不能近,连日流血,医院已排除怀孕,求治于蒲老,此女素体健壮,主以**和剂,温通破坚,服一剂,下掌大黑血一片,痛稍减,乃以原方再进,次日其妹来告,服药一时许,患者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手足亦冷,下为血块,大如碗者一枚,余如卵者数枚,色多瘀黑,不一会,手足自温,神志渐清,原方调整,月三日,患者服药后,已不流血,惟连下豆渣状物,今晨复下卵大硬块,色白,坚如石,弃之厕中,惜未将其送化验室分析,再以补药调理,又一月,恢复健康,月经应期而至,一切正常”。

我们在前人排瘤疗法治疗肿瘤的基础上,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扩大了排瘤疗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范围,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排瘤疗法对中心型肺癌,消化道癌症,宫颈癌等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将这些部位的肿瘤组织直接排出来,使肿瘤缩小或完全消失,因为这些部位的肿瘤与外界有直接的通路,有利于肿瘤组织的排出,易于达到治愈的目的,排瘤疗法的方药组成与临床应用

根据以上的理论探讨,在治疗肿瘤的用药上,我们筛选具有排瘤和祛邪的中药,组方如下: 全虫,蜈蚣,土虫,山慈姑,蜂房,山茨菇生大黄等,它们对体内的肿瘤组织具有很高的清除率,具有破瘀散结,排瘤外出之功,同时还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辨证论治,结合扶正固本,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攻补兼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附:3例典型病例

1,肺癌患者范女士存活15年

范**,女,71岁,家庭妇女,住北京门头沟区三家子村东老店,患者自觉气短2-3年,来诊前20天症状加重,于1998年4月2日确诊为左肺中心型肺癌,肿块约3×4cm大小,患者患者因年龄偏大不能手术,于同年4月14日来诊,经过2年6个月的治疗,复查后肿瘤全部消失。在服药5个月后,发现从痰中排出烂肉状物,1998年12月复查,肿块已缩小,病情稳定,继续服药至2000年8月,复查肿块全部消失,自行停药,患者于2013年11月因它病去世,存活15年。

2,脑瘤患者王**已存活14年

王**,女,10岁,住天津市武清区白古屯乡杨圪瘩村,小学生,患者于1999年9月开始头痛、呕吐,经天津*医院磁共振确诊为“丘脑胶质瘤”,同年9月20日因瘤体太大手术少量切除,术后做过放疗,同年11月复查肿瘤未见缩小,约3.6×3.2cm大小,视力下降,患者于2000年1月15日来诊,治疗时间三年有余,复查肿瘤全部钙化,随访至目前患者一切正常,已存活14年。

3,卵巢癌患者李**治疗后存活5年

李**,女,79岁,住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民,她于1999年2月出现腹水、消瘦、饮食减 少,确诊为“双侧卵巢癌伴肝转移,腹水中查到癌细胞,肠系膜淋巴转移,右盆壁软组织受浸” 当时估计生存期不超过 3个月,考虑患者年龄比较大,建议保守治疗,经介绍来诊。患者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腹水也相继消 失,经过二年的治疗,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治疗三年后开始减量,2004年3月随访患者仍健在,存活5年。

讨论

排瘤疗法可以使人体内有管腔与外界相通的肿瘤排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中心型肺癌,胃肠道肿瘤,宫颈癌,膀胱癌等等,没有管腔与外界相通的肿瘤是排不出来的,只能是缩小,如脑瘤,乳腺癌,胰腺癌等,排瘤疗法使中医治疗肿瘤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对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与综合治疗研究项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