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措施的实效性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 “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的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依然严重,学生的家庭背景复杂;学习流动性大,其能力、智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教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倡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而素质教育也要求“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都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那么学校这些学困生、问题生等弱势群体更是我们关心关注的对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认知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便更科学合理的转变这些学困生。同时,作为一所农村的中心小学,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对全镇的学校进行调整,镇上的私立小学已撤除,镇中心小学作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镇周边学生都集中到学校内,每个班级内的学生认知水平就发生不均衡性。加上我们白沙镇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小镇,好多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就缺乏系统管理。这样导致单亲无亲,留守儿童的增多,加大了学困生人数逐年增加。要真正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的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学校现有情况,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内涵研究,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转化对策,努力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基础。
2、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在课堂上转化学困生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体系。
3、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及目的、意义
1、理论价值:
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是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分析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也为实验老师探索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镇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
(3)、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研究目的
a.探索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寻找出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体系,努力使他们发展成为符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主学习的合格的小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b.通过研究,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争取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c.通过对乡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是小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小学的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高标准地完成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当地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但是仅限于从学术界的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的内涵
本课题的全称是: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重点涵盖了小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成因研究和对策研究两个内容。
学困生:学困生又称学业不良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所使用的策略,这里在针对学困生的成因,可以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或根据学校、教师、家长的不同角色、不同作为来考虑的组织、操作、教育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思维、行为和方式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2、理论依据
(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等文献都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参考理论依据。
(2)、教育学的因材施教理论: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三、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的文献检索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本课题在国内外早已有研究、探讨和论述,如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经济困难等;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自我概念消极。这些研究经验总结较多,专项理论研究较多,而全面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较少,缺乏针对性,对于小学学困生的研究不成体系。本课题着重于系统的实践活动的研究。如果从学校实际教学的角度,从校长、班主任一任课教师及学生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更具有深层次探索和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研究本课题旨在揭示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索小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深入开展,将新课标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转化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转化后进生工作体系。具体目标是:
1、研究我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包括因学生心理、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学困生成因。
2、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自觉学习,自立钻研
3、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各学科协调发展。
4、形成科学合理的转化后进生工作体系。
5、通过研究学困生的教育方法,使更多的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尽量减少学困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最大的贡献。
转化的最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为学生以后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2、寻求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3、研究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的科学手段。
4、通过本课题研究,总结出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通过研究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转化后进生教学体系。
四、研究对象
本课题在自然状态下,选取实验对象,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排除非常态因、素,进行实验。涉及的学科有语文课、数学课学科。
五、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心理学认为,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而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可以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本课题内容涉及的是“小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这个方面内容,是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中实施有效转变后进生的模式,这方面既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它不同于与此相类似课题研究的新颖点。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都是青年教师,而且多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所以全体研究人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坚定不移地搞课题实验。
(2)本课题的确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人员会从课题研究过程中受到较大的收获,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研究动力,会推动学校的全面工作。
(3)从参加人员的研究水平看,课题研究人员很多都曾圆满地承担过省级课题。主要参加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具有爱岗敬业精神。
(4)学校非常重视本课题研究,在时间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七、课题研究措施
1、建立健全课题组组织结构网络,加强课题负责人和各参研人员的协作管理。
2、订阅相关的杂志、资料及辅导资料,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摘录教学理论,相关的论文每学期每人不少于1篇。
3、课题组按计划每月活动一次,各实验教师将理论学习情况,实验进展情况,点滴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一一进行汇报。并由教科室会同课题组进行分析汇总。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课题研究健康和谐有效发展。
4、对每学期的研究成果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八、研究方法和手段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我们将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农村小学教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4.个案分析法:我们将利用个案研究法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以期寻找到具有高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5、经验总结法: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九、研究思路及步骤
研究思路:在日积月累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困生的成因的研究,学习状况的研究,探究出一套能够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准备阶段:
<1>时间划分: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2>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及申报、评审表的填写。<3>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1>时间划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
<2>阶段成果:《农村小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的调查报告
3、总结阶段:
<1>时间划分: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
<2>阶段成果: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类型、现行转化方法的实效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3>成果形式:个案论文、结题报告。
十、实验人员及研究分工 课题负责人:叶玉婷
负责课题全面工作及调查研究,调查报告、个案研究论文撰写工作 课题组成员:
周小琼 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及课题研究方案拟定工作 李扬青 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及调查报告撰写工作 刘冬梅 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及调查报告撰写工作
刘 群 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及个案分析、论文撰写工作 包彩芬 负责调查研究工作及个案分析、论文撰写工作
农村小学 “学困生”成因与对策的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叶玉婷
所在单位:合浦县白沙镇中心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五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还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
将在五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尤其是五年级18名学困生。
六、研究的过程
1、建立档案、着手实验。
确定实验班级,建立学困生档案,有计划的进行学困生转化工作,着手实验。
2、建立家长与教师威信交流平台。
与学生和家长共同商定学生的成长目标,引导家长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约定出前进中每一步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由老师监督实施,及时调整前进步伐。
3、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1)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教师要对学困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自卑心理,唤起自尊心,培植自尊心。
3)晓之以理,增强学困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应晓之以理,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
4、课堂教学注重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纯知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困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力收集与数学有关的现实背景,让他们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应凭借一定的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锻炼学困生的意志。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展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加强自身行为修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优生自愿与学困生结成“三帮一”对子,课堂上可引导督促学困生读书的习惯、好的识字方法,欢迎学困生的共同参与讨论活动,利用活动课或课下时间进行作业辅导等。要充分调动班级内的这些热情可爱的“可利用资源”来一起达成转化学困生的行动,为他们树立更好的学习信心,觉得自己受到班级内老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班级成员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使他们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能得到提高,从而坚定迎头赶上的决心。
6、持之以恒,反复教育,巩固学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7、建立奖励机制,大张旗鼓地表扬进步学生,理直气壮地表彰帮扶学困生的同学。
根据每学期期中期末的检测表现,对这些优生、学困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然后与上学期表现进行比较,提高了级别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没有进步的作出鼓励与希望性评价,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要进行表彰,颁发“进步奖”,以示鼓励。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进。研究起止时间:2016年3月—2016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与试点阶段:(2016年3月)A、确定课题。
B、成立课题组,成员就是我镇五年级数学教师。
C、思考课题研究方向,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准备。
D、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5月)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B、成果交流与推广。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周全
副组长:张艳华
成员:赵百静 小李慧 崔航 徐俊平张永生 马才 杜福成 祖美林 刘焕祥
2、加强管理 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各成员积极地在年级组中开展研究活动。组长参与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研究进展及困惑。
3、加强交流 突出时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2)建立网络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3)开展教师听评课活动,加强交流。
八、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作业展等
撰稿人:张艳华 2016年3月5日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高年级课题组 2016年3月
第三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品德和学力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从而出现对优秀学生“过度”重视现象。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念,学困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开展工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进行研究。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可操作性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镇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南溪区教育局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镇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困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戴湘华,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吴祥帧,徐仁德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全国范围内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的重点也已从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04年9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9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南溪镇中心校学困生辅导记录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在弄清其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研究出具体的辅导和转化措施。
各科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认知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努力才能实现,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多数学困生,只要不是弱智和疾患,在培养和提高他们智力的同时又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可以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探索出一套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辅转教育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2009级-2011级小学学困生
七、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总体目标: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掘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内容:本课题从学困生管理和教学两个方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模式。管理方面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二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树立他们自信心,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教学方面从语文、数学、综合等三个学科入手,分析学困生在学科当中的薄弱环节,探索规律,归纳类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转化措施,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如何通过最佳辅导转化措施,培养研究对象(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良好非智力品质,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立以下子课题:
1.学困生的分类分析及形成原因的研究。2.各类学困生具体辅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变量
1.自变量——提高学困生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措施。2.因变量——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十、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邓甲富(负责全面工作)成员: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董 剑(负责观斗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荔(负责石鹅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郭 丽(负责化龙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李禄金(负责莲花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主研成员: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郭 丽(负责语文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刘 琳(负责从班级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刘乙又(负责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丁小芳(负责综合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参研人员:全镇2009级-2011级班主任和统考学科教师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九、课题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1.关于本课题的成果(经验)报告。2.本课题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专辑。3.实验转化个案,资料介绍。4.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证明材料。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设施、资料经费投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奖励并纳入教师考核。
第四篇:小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小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明德小学 张焕平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温暖的缺失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困生”。这些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为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念,以“一个不能少”为目标,强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除了倾注爱心,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力因素的的培 养。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1、学困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困生形成的学校原因。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对学困不及时。
3、学困生形成的社会原因。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健康成长的道路。
4、非智力因素。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变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人想叫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二、转化学困生措施
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注重对学困生的关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提出了“五个必须”、“六进课堂”的具体要求。“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六进课
堂”即:“微笑进课堂、尊重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探究进课堂、合作进课堂、创新进课堂”。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
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教师转化学困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2、对学困生多宽容,少责备。诚心、爱心、耐心。
3、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学困生有恒心、有毅力,4、作为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具有坚志。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绚丽彩。
第五篇:小学学困生转化措施
一年级学困生转化措施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温暖的缺失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很容易成为“学困生”。这些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为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观念,以“一个不能少”为目标,强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除了倾注爱心,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外,还要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的培养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1、学困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学困生形成的学校原因。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成绩。对学困生辅导不及时。
3、学困生形成的社会原因。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4、非智力因素。
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甚至产生变态心理,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自己万事不如人,于是破罐子破摔,自己不学,也不想叫别人学,最后走进“双差生”行列。
二、转化学困生措施
学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注重对学困生的关爱,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配齐师资,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提出了“五个必须”、“六进课堂”的具体要求。“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六进课堂”即:“微笑进课堂、尊重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探究进课堂、合作进课堂、创新进课堂”。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
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导处针对学困生,按学年、学科,分批进行定期集中卷面考试。通过测试,查看学生成绩,找出学困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把学困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错题集中起来,帮助学困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隔一段时间再考一次易错的题,杀个回马枪,看学困生是否真正落实了,坚持做到“日日清,月月清”,同时将学困生转化效果进行数据统计,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客观科学分析,及时对比本校与它校、班级与班级、本月和上月的考试情况,做到教师学生人人心中有数,切实将查漏补缺落到实处。
教师转化学困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2、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困生。
3、对学困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4、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学困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5、作为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具有坚强的意志。
6、老师的辅导要及时。
7、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定信心,科学教育,把转化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迟开的花朵将绚丽多彩。
一 年 级 学 困 生 转 化 措 施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