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鄱阳:调研课题文章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的 调研报告
中共鄱阳县委政研室
党中央立足国情、基于对形势的全面分析判断,在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全党全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当前与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县全面贯彻中央精神,立足县情,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发展新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旋律,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目标,谱写了一曲豪气干云的发展之歌,迎来了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近年来鄱阳的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中国湖城。2008年3月8日, 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世界人民宣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鄱阳县委、县政府积极策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努力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程中争当“先行区、示范区和快速崛起区”。为了在工作思路、工作理念上全面接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我们依托“县与湖同名”的先天优势和境内1067个湖泊的生态优势,把鄱阳定位为“中国湖城”,提出建设湖产业、湖文化、湖旅游、湖宜居名城,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相促进的发展新模式。我们通过举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论坛”、“名家写名湖”采风活动、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欢乐中国行-魅力鄱阳湖”大型文艺晚会,初步树立了“浪花上的城市,鸟语 下的乡村”中国湖城鄱阳的城市品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在全县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邀请了省发改委起草规划的同志来鄱举行报告会,详细解读规划,让全县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实现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无缝对接、合拍共振,努力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是打造生态旅游。2008年11月鄱阳取得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金字招牌,我们以此为平台,力争把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鄱阳湖生态旅游的窗口,中国湖泊生态旅游的代表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科普基地,通过招商引资、财政投入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及旅游项目建设。目前,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投入近1.5亿元编制了系列规划,打通了城区到景区的旅游快速通道,建成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游船码头等基础设施。通过对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产品功能进行整体布局,重点建设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 湖景观游的重点打造,改善旅游环境,努力构建出天蓝水清、树秀花艳、鸟美鱼鲜、湖甲天下的鄱阳湖生态湖城特色。
同时我们全面启动了生态渔村建设,把沿湖岸线257公里纵深2公里范围内的300多个自然村打造成生态渔村。建设内容主要是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目标是实现泥沙不流失到鄱阳湖、垃圾不流落到鄱阳湖、污水不流入到鄱阳湖。目前已建成了100个生态渔村示范点,今年启动了第 2 三批50个生态渔村建设。生态渔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和备受游客青睐的渔家乐景点。
三是打造生态工业。我们开辟了规划24平方公里、建成8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全省首个县级专业污水处理厂,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园区;在产业选择上,我们把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紧紧抓住不放松,绿色能源方面,建成投产了佳辉光电、凯迪生物质能发电等企业,正在推进中国国电集团在鄱阳核电选址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工作,正在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及风电场开发项目,正在向上申报建设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县。绿色食品方面,建成了饶州酒业、太粮米业等一批投资过亿元项目,大米加工能力达到了40万吨。
四是努力构建宜居鄱阳。充分发挥滨湖园林城市的鲜明特色,以东湖、韭菜湖、球珊湖、大塘湖等城中湖改造为重点,实施东湖改造一至四期、球珊湖美化亮化、体育文化公园等3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结合污水处理厂启动运行,实施城区污水“零排放”计划;快速推进10万吨自来水厂及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管道天然气、扬帆中学、五金机电市场、装饰品市场、农资市场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打通园区、城区、景区快速通道,不断提升城区吸纳力、承载力和为园区、景区配套服务能力。努力创建省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开展“城市管理攻坚年”活动,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对城市交通、市容市貌、公共卫生的综合整治;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半城绿 3 树半城楼”城镇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沿路、沿湖、沿河、居民小区等重点地带的造林绿化。
二、几点经验
一是依托了湖县同名、湖县相依的天然优势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鄱阳湖是鄱阳县最大的品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鄱阳县最大的财富。从目前看,鄱阳仍是欠发达地区,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落后就意味着资源未过度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在新一轮以生态环境为主特征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优势。实施中国湖城战略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鄱阳天然湖泊资源,利用鄱阳天蓝水清、山青水秀的生态优势,打造出更宜创业、更宜人居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鄱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营造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各种会议和各种途径,广泛深入地宣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国湖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落后地位的最佳方式、最好选择;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国湖城建设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同,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每个鄱阳人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
三是创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理念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仅靠政府的努力,仅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保护。我们引进了全省首家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生态渔村,两年时 间共有4000多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渔村建设上来;引进社会资金造林绿化,引进造林万亩以上的企业4家、造林千亩以上的大户56家;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减少过度捕捞、采沙放牧行为,转变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景区逐渐成熟后,我们还将在湿地公园以及后续旅游景点开发项目中,引导农民成立旅游服务游船公司、物流公司、导游服务等相关公司,让农民从农场进入市场、从农田进入公园,从渔区进入景区,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成为直接惠农的战略、富农的战略。
四是形成了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生态经济产业化。另一方面,凡是对生态构成威胁、环保不达标企业,不管项目多大、经济效益多高,一律拒之门外,推进产业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要把握和处理好“三个问题”
无庸讳言,鄱阳县乃至上饶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方式都是落后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增加经济总量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必须兼顾,都必须注重。经济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总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要努力做到保增长与促转变有机统一,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
一要把握和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问题。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总量的大小因经济结构来决定,因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8︰36︰36,仍然是一个农业占有很大比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总量不大。二次产业在GDP中36%左右的比重,表明鄱阳目前的工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距离工业化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大经济总量,就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做大。对于我们鄱阳县来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二要把握和处理好城镇与乡村的问题。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关键是要形成城乡之间产业分工和要素合理配置的格局,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目前最需要的是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创新体制充分挖掘农村生产要素的潜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在挖掘农村生产要素潜力方面,不少地方政府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陕西省高陵县成立运营的阳光村镇银行,就是通过建立完善一对
一、全方位、多层次的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成本,激发金融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还有许多地方目前正在探索和深化的土地流转工作,目的在于把土地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经营组织集中,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市场化的模式经营农业,把更多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最大限度地 6 减少农民,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三要把握和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鄱阳近年来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既有省市委、省市政府大力支持等外在因素,也有鄱阳人在开发发展中培养和形成的滴水穿石的执着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润物无声的奉献精神等内在因素;既是外商大量拥入外出创业人员大量返乡投资等因素,更有内部不断优化投资经商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同时重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作用,学会用内因与外因这两只脚走路。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得到外商青睐,我们一方面要做好项目包装及推荐工作,跑部进京外引内联,争取大项目、大客商落户本地,另一方面要采取更为有力的方式激活全县干群的创业激情。
(二)要用好“四个抓手”
一要充分发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从发展资源上看,我县总体上呈现出一般性发展要素较多,高层次要素短缺的特点。只有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才能吸引和聚集高层次发展要素。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要加强宣传引导。要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增强“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意识,形成人人争先、共同优化发展环境的合力。二要推动政府转型。要根本改变审核环节仍然过多、机械理解政策规章、审批以我为主等现象,以为企业、为投资者办成事作为政府服务 的最终目的,通过建立软环境建设考核与跟踪测评体系来解决环境建设中的障碍。三要建立良好的信誉体系。政府和企业要加快建立征信体系和行业规则,降低“失信”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四要以吸引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吸引外部创新要素大规模流入,激发内部创新要素活力,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一是由科技部门与各县直机关及相关企业形成科技会商机制,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联合组织、支持和实施科技重大项目。二是积极谋划高新技术项目,在产业链中占据较为有利的位置。坚持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思考和集中谋划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大项目;进一步缩短战线、瞄准目标、确定方向、集中资源,进行科技攻关。三是努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加速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向产业转移。四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团队,为科技创新和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紧密与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引才引智。五是必须明确定位,集中精力培育新兴产业;绘制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集中力量组织攻关;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推动我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县市一级的,经济的增长点、社会发展的促进点主要在于抓好一个个的项目。在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较差的地区,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 方式。而投资的载体就是一个个的项目。项目的建设是推动经济工作的主动力。一要认真抓好项目的制作。通过研究政策、研究社会、研究市场,来发现项目、确立项目及实施项目的可能性。二要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要注重有形项目的制作,更要注重虚拟项目的制作,还要注重无形项目的制作。虚拟的项目就对进行科学、系统地市场分析,预测投资及其收益,引导投资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无形项目是一个的间接的、无形的配载市场功能性项目,物化性不强,只有在经济活动当中去感受它,才能发现。无形项目就是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体现。三要做好项目的推介和实施。对于不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的项目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推介,以吸引外商或引起上级政府的重视。
四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生态是我县最大的优势,是鄱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必须在转变大力发展生态。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发展新优势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根据我县自然生态的实际,依托生态资源保护良好的后发优势,彰显亚洲最大湿地和中国最大淡水湖的特色,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态环境和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鄱阳。
(三)要形成“四个机制”
一要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的地方住往不乏好的战略、好的思路、好的政策,之所以不能取得实质性成效,多是因为在战略、思路、政策的落实上打了折扣。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发展战略、工作思路转化为具体政策、工作举措和办法,增强可操作性,将任务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有了强的执行力,就能够把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转化成为效益和成果。
二要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和形成主要领导抓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涵养、激励等制度;在科技体制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采取超常规的重大决策,以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三要形成协调联动机制。按照“合作共进,利益共享”的原则,在大项目的向上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方面,在大客商的引进方面要采取统一行动,以免发生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折台。要在全市形成一个统一的产业规划,实行差异化发展,不搞同质化竞争;要定期召开全市项目协调会,对于同类项目进行合理调配。
四要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运用税收政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产品发展,推进资源税、燃油税费改革,加快推行增值税转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财税导向机制。
第二篇:调研课题
积极探索党员服务中心新功能
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
随着社会管理重点的不断下移,社区党建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为解决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应当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思路促发展,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格局
(一)、适应社区党建新形势,形成新的功能布局
现有的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谈心室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制度完善,运作规范。随着老年党员的不断增多,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应当为越来越多的老年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定期开展健康、心理、法律知识等讲座和咨询活动,同时还举办各类老年学习班。中心大力开展为70岁以上独居老党员料理生活等各项敬老助老活动,为离退休高级知识分子提供学习场所和各类文献报刊,方便他们学习交流。
(二)适应社区党建新需求,形成新的服务理念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本着“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理念,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免费开放,提供各项服务,不断拓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
在熟悉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做好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外来人员的维权服务,充分体现多样化、多层次、人性化的党组织关怀。
(三)适应社区党建新网络,形成新的凝聚抓手
党员服务中心成为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社会的平台,增强了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建立开放式的组织网络,整合社区党建资源。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运行机制,动员和组织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引导和组织广大驻街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大力开展以“共驻共建”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社区共建的浓厚氛围。
二、服务促和谐,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举措
(一)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平台,注重党组织为党员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及时把握党员思想脉搏,了解党员需求,丰富活动内容,认真做到 “四个就近”即: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就近发挥作用。
1、帮扶有需求党员
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建立困难党员信息库,了解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一是面向下岗失业党员,开展
再就业服务。大力实施党员带头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的“双带”工程,开展为党员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活动,免费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重点安置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极力帮助困难老党员子女实现再就业。有效整合岗位资源,建立党员再就业示范基地,为下岗党员再就业、再创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通过下岗党员的再就业、再创业,带动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二是面向流动党员,开展维权服务。由于流动党员工作、居所变化大,他们参加学习培训、组织生活、了解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权利常常得不到保障。因此,要依托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对社区内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使流动党员就近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三是面向困难党员,开展帮扶救助服务。通过办理低保、个人结对帮扶、单位集体救助、设立“扶贫助困基金”等途径对生活困难的社区党员进行救助服务。四是面向单亲空巢和年老体弱党员,开展家庭服务。针对这部分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陪聊陪读、医疗保障、家务料理、党员“爱心妈妈”等内容的家庭服务。五是面向社区党员,开展精神文化服务。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成立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文体组织,采取自助编自排、自娱自乐的方式,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扩大党员在社区的影响,提升党员在群众的形象。
2、创新党员教育管理。
一是针对社区党员流动性大、职业类型庞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寓教
于乐、富有实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社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性观念教育。二是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和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党员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三是加大发展社区党员工作力度,改变社区党员转入多、发展少的状况,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优秀青年进行重点培养,不断改善社区党员队伍结构。
3、开展特色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从观念创新入手,推动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设立“人大代表、党代表联系点”,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与区人大代表和党代表进行联系、接待党员、群众,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加强政府与百姓的联系,畅通渠道,沟通信息,努力实现各项工作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和新局面。
(二)以党员服务中心为载体,注重党员为群众服务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以志愿者服务队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1、团队服务,凝聚人心
为了进一步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政治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大力开展社区
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社区党组织切实承担起领导社区文化建设的职责,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积极开展 “文明居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2、志愿服务,温暖民心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分别成立了“互助吧”、“温馨陪聊队”等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心理、医疗、劳动保障等义务咨询和缝补裁剪、修钟表、理发等便民项目,为社区党员群众提供多层次、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织就一张党员服务网,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区域党建资源的共享平台、凝聚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三、“三要”促实效,探索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新功能
一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搭建载体平台是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形势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要为党员们创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个载体,有效调动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党员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
二要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整合辖区资源是重点。充分动员辖区驻街单位党员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坚持常
年联系和服务群众,解决群众疾苦,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要确保党员服务群众模式“长效持久”,基层党组织全程介入是核心。为保证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顺利推行,要安排专人在调查研究、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健全制度、运作管理等各方面全程介入,实时跟踪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资金、人力支持,确保了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持久”。
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既对新时期党建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对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实践证明,党员服务分中心正逐步成为社区党建的新的功能平台,成为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将再接再厉,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灵活的手段,更大程度地开展服务,更大效能地整合资源,更大限度地凝聚人心,使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使党员的作用充分显示,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保安街道党委
第三篇:调研文章
对基层派出所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特别是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好公安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于传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业务单位,担负各业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它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推动公安基础工作向前发展的依托和保障。
一、派出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基层民警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当前公安基础工作的要求,基层民警已基本达到会打字、会上网、会收发电子邮件,能在公安网上进行信息录入、查询等工作。
2.硬件配置情况。派出所已全部接通了公安网,有的派出所还建立了所内局域网;民警微机配置率正逐年提高,有的所队甚至达到100%。
3.信息化应用情况。首先是应用意识较强。民警认为,现在所有日常工作,包括追逃、查人、破案件等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做到上班必开机、工作必上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是应用水平较高。民警在工作中采集的各类信息,如案件及违法人员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录入警务综合应用系统,使采集的各类信息及时转化为网上信息数据,发挥信息查询及共享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中,通过“居民区入户登记信息系统”软件将辖区内居民区的人员居住及房屋情况全部登记录入。这些信息的录入大大方便了今后的执法办案和治安管理。第三是应用范围较广。民警不仅能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而且日常公务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缩短了办公行文等事务性时间,将民警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和财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二、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培训,基层民警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有待提高。虽然计算机已经较为普及,但民警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又缺少系统培训,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
2.基层派出所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总量不足、配置较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是公安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管理、应用的保障,受经费的制约,基层派出所的计算机配置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公安警务网络化管理普及、推广和逐步升级的需要。
3.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少。目前民警上网主要是查询人口信息,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网上作战的能力不强,信息预警、信息促控、信息导侦的工作成效不明显。
4.缺少专业化人才。由于缺少系统性培训,造成基层派出所信息化专业性人才紧缺,致使一些硬件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正常工作,在网络及设备维护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5.对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对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不明确,导致该采集的信息没有采集,该录入的信息没有录入,或者采集、录入的信息项目不全,存在偷工减料、描述不准、用词随意等问题;由于信息研判、传递、反馈工作不顺畅,导致信息关联度、共享度低,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派出所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1.组织开展各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班,提高民警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可以聘请高校计算机教师对民警进行培训,还可以在市局或分局的主页上设立学习专栏,为基层民警提供计算机应用、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等内容的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渠道。
2.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因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出发,把公安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导向、资金投
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3.大力加强信息的实战化应用,切实提高实战效能,调动民警的使用积极性。应该在网上建立信息研判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信息的自动比对、关联查询、动态分析,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打击与防范、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破案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
4.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5.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关联和共享。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和规范标准,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打破各种障碍和壁垒,努力实现基础信息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警种之间互联互通、高度共享。
四、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要切实加强和不断完善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未来公安工作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现公安信息化作为公安工作发展的目标,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信息化建设。
2.要探索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安信息化建设模式是按照公安部关于“金盾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逐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由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公安工作发展水平差异的限制,各地“金盾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且“金盾工程”建设要求各警种、各部门分别建成纵向贯通但横向封闭,相对独立的信息采集和应用系统,客观上造成了警种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壁垒,影响了公安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而公安大部分业务工作都依赖于对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占有,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该具有所有信息资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特点。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依据自身公安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集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为一体的、打
破警种部门间的条条限制的综合信息系统。在完成全部警务工作数据电子化、警务工作流程电子化、决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思想和警务工作机制模式限制,逐步建立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求的电子警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电子警务的目标。
3.要建立健全公安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其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决定了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整套自上而下、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为此,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应该是各级公安机关确立一名既懂公安业务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主管进入同级公安机关党委(组),主抓本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自上而下正式建立一支公安信息建设专业队伍,专门负责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到系统日常管理维护。
4.要实现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厚积而薄发,其对工作的巨大推动是依靠信息的不断积累、信息资源的逐步增加,最终引起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因此,在进行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硬件设备的投入、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地、本部门和公安工作的实际,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建设方针,立足实战,边建设、边应用、边改进,确保信息系统建设发的可持续性。
5.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和民警整体素质建设。信息化需要人建设,也需要人运用。各级公安机关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民警应用技能培训工作,以此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各级公安机关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公安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
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并从制度设置,奖励激励等方面对专业人才加大倾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全体民警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大对全体民警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确保信息化建设能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涵、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信息警务,把着力点放到获取和利用信息上来,努力建立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化为支撑,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社区警务为依托的现代化警务模式。
第四篇:调研文章
如何提高基层中队实战化训练水平
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我军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作为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深入扎实的做好基层部队训练工作,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正规化的公安消防队伍的必经之路。当前消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需坚持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标准,从实战和工作需要出发,提高部队官兵灭火救援实战能力,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在此,结合消防部队实际,就提高基层中队训练水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基层中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人员不齐整,训练时间难保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部队职能拓展,灭火救援任务日益增加,基层消防部队训练工作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一是人员到位率低。以东宝中队为例。正常情况下,除去执勤、公差、勤务人员,能按时参加中队训练的人数少之又少,多数时间不到中队实有人数的50%,导致一些综合性操法、攻坚技巧等因人员不齐无法开展,长此以往,官兵训练积极性受到严重挫败,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训练时间不足,训练计划得不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基层执勤中队,尤其是市区中队安保任务繁重,加之每年的必须参加的各类会议、授课,部队训练计划不得不随时调整,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开展系统训练,部分士兵体能下滑明显;三是部队士兵年纪轻,人身观、价值观不成熟。与地方接触机会多,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产生怕训、厌训思想,无法取得训练实效。
(二)模拟训练设施不足,实战化水平较低。训练模拟设施相对缺乏,目前训练基本依靠营区操场和训练塔等简单设备开展,只能进行基本的水枪水带、梯类训练,缺乏针对性,组织指挥和技战术水平还只能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我们的作战能力还没有在模拟训练中形成合力,班组合成、中队合成等项目无法有效开展。而对消防重点单位开展的熟悉和灭火作战演练,虽然一定程度上能达到贴近实战训练的目的,但由于社会人员对灭火演练认识上的不足,往往给中队开展实战演练带来较大阻力。无论是营区的业务训练还是营区外的灭火演练都与真实的灾害现场存在很大的差别,无法真正满足实战的需求。
(三)骨干队伍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中队骨干在训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训练效果。当前,基层中队骨干队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素养不高,对训练工作研究不深,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二是对自身要求不严,工作主动性不强,往往是上级要求做什么才做什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较差;三是组训方法缺乏创新,教与练之间缺少互动,沿用长期以来填鸭式的训练方式,士兵容易厌倦,训练热情和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
(四)奖惩制度执行不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在训练奖惩方面,部队训练奖惩执行不严格,训练成绩与官兵切身利益结合不紧密,训练结果运用不充分,在评优选先上存在“人情”大于训练水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练与不练一个样,练好练坏一个样”的现象出现。此外,训练装备过于老旧,训练场地和设施配备不充分现象在各基层中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影响部队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提高基层中队训练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思想教育要先行,强化战斗精神培树。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克服消极保平安的思想,从培养官兵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观念入手,多途径、多手段、多机制大力培育官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二是要注重科学引导,层层深入进行思想动员,让官兵意识到训练工作不仅是自己部队生活的常态,也是复杂的抢险救援处置工作的必然要求,使官兵自觉克服各种模糊认识和畏难情绪,始终保持高昂的训练积极性。
(二)骨干队伍要建强,发挥“传、帮、带”作用。“新兵看老兵、老兵看班长、班长看干部”是基层部队的共性,基层队伍有无凝聚力、训练有无积极性、队伍有无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长骨干队伍这支中队的核心力量,在训练工作中亦是如此。一方面,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训练作风,为参训人员树立榜样,始终争当训练排头兵,处处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争取战士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基层中队干部要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组建一支“懂训练、愿训练、能训练”的骨干队伍,并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班长骨干“传帮带”作用。要不断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培养他们发展的眼光、创新的魄力及勇气,并定期组织骨干队伍研讨部队训练工作成效,适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共同解决,创造性的开展部队训练工作。
(三)训练要注重科学与高效,创新练兵模式。当前部队内部普遍存在官兵对训练缺乏热情,严重存在“训练场上耗时间,训练起来走过场”现象。因此,日常训练要科学,必须做到效率先行,实施科学练兵是调动官兵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率的重要方法。首先,体能训练要科学化。科学化训练本着立足主业为目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聘请教专业体育教练,创新中队体能组训方式等方法,着力解决训练效率不高、训练科目单
一、易造成训练伤病等问题。在训练项目的设定上,参照训练大纲、书籍、视频等资料,科学的编排分组、制定计划、统筹时间,为每名官兵编制训练档案,全面提高官兵训练热情和训练主动性。其次,业务技能训练高效化。要敢于压缩业务技能训练时间,将奖惩贯穿于整个训练,坚持“练好能休息,成绩提高有奖励”的原则,杜绝“训练场上混日子,训练期间打个盹”现象,切实激发训练热情,提高训练效率。
(四)普通中队要专业化,基础学习最重要。提高中队的训练水平及战斗能力,基础工作不能忽视。一是从零开始学习基础理论常识。在每周开展业务理论学习时,除学习日常灭火救援所需掌握的知识外,加入对危险化学品常识的学习,了解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名称、理化性质、注意事项、处理方法。二是对全国有代表性的战例进行研讨。对典型战例进行研究和学习,认真研究每个作战环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战例当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总结经验与教训。三是将中队现有器材装备学懂学精,结合中队现有器材装备,认真开展实际操作,真正做到件件器材都能达到“讲、做、教”的水平。
(五)注重结果运用,严格落实奖惩。消防部队应根据队伍特点,摸索建立一套操作灵活的训练激励措施,充分运用奖惩在训练工作中的作用。奖惩措施要采取“以奖为主、以惩为辅”的原则,让每名官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秉承“队兴我荣、队衰我耻”的思想,通过集体荣誉感的树立,激发官兵们的内在动力。要大力表彰训练成绩突出的战士和单位,树立先进典型,针对训练先进个人,应在评优、休假、入党、考学、个人进步等问题上优先考虑,从而带动其他参训人员始终保持高昂的训练热情。
总之,加强官兵训练工作是提升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根本途径,是适应实战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敢于开拓创新,突破训练中重点难点,为顺利完成灭火救援任务和维护辖区火灾形势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调研文章(格式)
调研文章
导语:
一、目前基本现状
二、当前面临问题
三、主要对策建议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