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20-70593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1 03:21: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不断发生暴雨洪灾,导致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可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并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内涝;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235(2012)06-0059-03

0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问题日渐突出,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遭遇了暴雨侵袭,引发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生活,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例如2007 年济南发生的“7·18”大暴雨洪水,这次洪水主要特点是历时短、强度大、降雨集中,这场暴雨过程仅维持3 个多小时,市区平均降雨量就已经达到了146 mm,最大点雨量达到了178 mm,暴雨洪涝造成济南市33.3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 亿元[1]。广州市曾在2010 年遭受了几场大暴雨的袭击,造成市区严重内涝,其中最严重的就是“5·7”大暴雨,12 小时降雨超过213 mm,很多地下停车场被淹,很多主干道积水严重,市区交通严重受阻甚至瘫痪,全市经济损失约5.4 亿[2]。其实这些严重的城市洪涝灾害并不是个例,而是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富集中,一旦遭受洪灾,将造成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探讨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分析

1.1 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集中,交通工具剧增,建筑群密集,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已经布满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由于这些因素使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形成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不仅造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升高,而且很多研究还表明[3-4],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能通过流场的作用,对冬夏季降水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高低不一,加大了城区的粗糙度,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增加了降雨在城区的滞留时间,增大了降雨强度。同时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对环境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颗粒密度增大,一定程度上起到人工降雨的作用,导致暴雨形成的几率和降雨量增大。显然城市化效应日趋严重会导致短时降雨量增大,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1.2 城市化对雨洪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使原有下垫面发生了剧大的变化,建筑物增多,道路铺装,不透水面积增大等,直接改变了地面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天然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另外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公园逐渐被“边缘化”,不透水面积逐步增加,降水基本无蓄、滞、渗空间,下渗的雨量基本为零。地面硬质化致使地表径流产生的较快,径流系数很大,使降到城市区域的雨水很快填满洼地而后形成地表径流,使同强度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增大,洪峰流量增加,当超过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时,雨水就会在地面积聚形成内涝。

1.3 城市雨水管网排水标准低

我国城市采用的市政排水系统标准偏低,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5]“一般地区,重现期一般采用0.5~3 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 年”。但在实际设计中,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重现期多选取下限,如北京、上海、广州大部分地区的排水标准为1 年一遇,重点地区或特别重要地区为3~5 年一遇,与国外城市普遍采用的2~5 年一遇的排水标准[6]相比,我国城市的排水标准偏低。而且一些老城区的市政排水系统已经使用几十年,部分管道老化破损,甚至堵塞,致使整个排水系统排水能力低下。

1.4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规范的衔接问题

城市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雨水管道系统,主要布置在城市主干道和大街小巷,主要用于排除城市雨水,但有的城市目前采用的还是雨污合同制,雨水污水共用一条管道。市政雨水管道设计一般属于给水排水专业的设计范畴,管道的设计流量采用市政公式即暴雨强度公式来计算,设计标准采用的是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另一部分是在城市市区内从水利角度设置的防洪排涝工程,包括城市内河、排涝泵站、排涝闸等,属于水利设计范畴,设计流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范,主要采用GB 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里的农田排涝标准。二者设计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一般市政雨水管道由专门的市政设计单位设计,而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由水利设计单位负责,这样就会存在两个专业衔接的问题,以及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1.5 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健全

我国城市雨水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对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外洪内涝兼顾综合治理不够;防汛预警与应急管理水平滞后;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形成全社会公众参与的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对策探讨

2.1 雨洪利用

雨洪利用是针对开发建设区域内不同下垫面所产生的降雨径流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贮存利用,或渗入地下,以达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是一项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措施。雨洪利用的形式一般有3 类即深入地下、拦蓄利用和调控排放。主要是利用道路、绿地、屋顶、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雨水收集,作为道路浇洒、汽车冲洗、绿地浇灌、小区景观等或地面铺装选用透水材料,采用多孔沥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广场或休闲区铺设草皮砖,让雨水顺利的渗入地下等措施。

2.2 城市规划与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用地减少硬化面积

城市规划和建设阶段必须重视防洪排水。对排水设施进行系统规划,将水利与市政规划设计相结合,从源头编制雨水控制、利用调蓄设施的规划,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对于现有的内河道和沟塘等具有蓄洪、排涝能力的区域不要随意填埋侵占,适当布置一些花园、运动场、停车场,还可以临时滞蓄或排泄洪水,在道路设计上尽量减少地面硬化面积,多采用入渗型路面,增加绿地面积,不但美化环境,也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和含蓄。

2.3 提高排水系统标准及标准规范的衔接

结合我国的目前排水系统现状,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是必然趋势。在今后的设计中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重现期,一些重要干道及市区中心等重要区域提高雨水管道的设计重现期,尽量取标准中的上限,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若有改造,应按照新设计的情况考虑。同时,中心城区的排涝标准也要提高,在发生超大洪水时设计中常采用的20 年一遇的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不仅要提高排水系统标准,也要注重考虑标准的衔接问题,加强不同专业间设计沟通协调。另外如何将市政规范及标准与水利标准统一,而不是单独从各自专业领域来考虑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标准。

2.4 完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

a)养护、维修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很多排水设施,如管渠、检查井、雨水口等,由于初期雨水携带的杂物比较多而极易使排水设施堵塞;城市边缘山体雨水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更易夹杂泥沙,堵塞排水设施或降低过流能力,以致形成内涝。所以这些排水设施需要经常养护,清理杂物,定期维修,以保证排水正常,另外对已经建成多年的管道要定期检查,严重破损的要及时改造,对排涝泵站及排涝闸也要经常检查维修。

b)积极进行城市防洪减灾的宣传,树立市民对水灾的风险意识。

c)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城市防洪风险管理办法。

d)加强城市防洪基础工作。

2.5 采用先进的技术应对超大洪水

采用先进的技术为新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旧城区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暴雨提供科学预报。将整个城区的排水系统建立数据库,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来模拟整个系统的动态变化,及时预报超标降雨发生时出现积水的位置及深度,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商业软件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用。

2.6 完善城市应对超标降雨的应急措施

为确保发生超标降雨时,积水时间短、退水快,不形成城市内涝。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相关部门建立相应预警应急队伍,配备专门人员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给应急队伍配备用于积水排除的设施,一般包括: 水泵、临时发电机组、软管、起重机械等设备,在预警信号发出后随时待命。另外对城市经常积水区域,应制定人员撤离与安置、重要建筑保护等相关预案。结论及建议

不断城市化及地球环境的继续恶化带来的极端恶劣天气,特别是近年来暴雨及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致使很多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通过分析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浅谈目前应对城市内涝的一些措施。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体系及关键技术,加强雨水系统模型建设及其在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泉,张曼志,张鑫,等.济南“2007·7·18”暴雨洪水分析[J].防汛与抗旱.2009(17): 40-44.[2]张维,欧阳里程.广州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气象.2011,33(3): 50-53.[3]孙继松,王华.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 年7 月10 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6,30(2): 221-234.[4]桑建国,刘万军.冬季城市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1990,48(4): 459-468.[5]GB 50014-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6]BS EN 752-2008 Drain and sewer systems outside buildings[S].作者简介:钱树芹,女,内蒙古赤峰人,主要从事防洪评价、排涝分析计算等工作。

第二篇: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试论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摘要:近年来,由于暴雨造成的内涝使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内涝的成因,并探讨了加强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使城市暴雨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键词:城市内涝

排水规划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heavy rain caused by water logg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affect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water logging,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dr-ainage planning.The author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urban drainage system, to solve urban rainstorm and water logging problems.Keywords:urban rainstorm drainage planning

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现受城市暴雨带来的城市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城市暴雨内涝后的城市积水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为有效解决暴雨后造成的城市内涝,势必要进行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管理。本文将对造成城市暴雨灾害的成因展开详细的对策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排水规划设计,促进城市排水管理优化,降低城市内涝。

一、造成城市暴雨内涝原因分析

城市暴雨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发展。结合近几年的城市暴雨内涝情况,相关气象部门作出了针对性的原因分析,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变暖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对策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直接造成了雨水丰富,城市暴雨增多,进而造成城市暴雨内涝。

2、城市透水面积缩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面积不断被硬化,使城市透水面积日益减少,发生暴雨时积水无处排放。土地发硬化会增大地表径流的流速,在暴雨发生时地面径流快速汇集,使洪峰提前发生。同时,由于下渗量的大大减小,使地面截流作用变差。

3、城市内部蓄水、排水能力不足

这个原因也是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重要原因。城市内部组织结构中调蓄水体不足,城市的蓄水能力不强。在城市建设中,包括城市内部与河湖水系的连通建设,提升城市的调蓄能力。由于城市改造和发展使内部调蓄洪水水体体系建设不完善,易形成城市暴雨内涝。

二、加强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实现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和管理,要展开全面对策探讨,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落实。

1、做好暴雨监测,实现有效预警

在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体系建设中,实行有效的暴雨监测至关重要。就目前气候变化形势来看,气候变化较快,易发生气候灾害。首先,中长期预测工作的开展。根据气候形势的大体情况,做出全年的旱涝发展趋势分析。在国家相关气象部门专业人员监测分析下,搞好旱涝趋势会商,并为防汛应急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其次,是汛期中、短期的前期预测。雨季到达时,即为河流汛期,在汛期期间要进行中、短期的天气预测,如;24-48小时或1周内,有效的天气预测对城市防洪有着关键作用。最后,是对暴雨预警系统的完善。结合气象卫星监测站,对天气系统中的台风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监测预警系统将更加完善,为防止暴雨内涝打好基础。

2、规划排水分区,制定系统排水方案

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药注重排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管理工程。为保证整体规划的有效性要做好排水分区规划,实现大小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系统的排水方案。(1)做好排水分区。在自然状态影响下,城市被分成若干排水区域,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有地形,使自然分区受到人为干预影响。这种情况下暴雨内涝将无法形成自然排水。因此要根据城市地形和高差特点,进行排水分区合理规划。(2)实现排水系统有效连接。在排水规划管理中要使管网排水系统与河道水系形成有效连接。结合河道水位变化情况,做好排水能力计算,以更好防止暴雨内涝。(3)系统排水方案的设定。在规划整体排水防涝系统中,要注重规划方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城市发展情况,以及受纳水体、气候情况等进行科学布局。选择合理的蓄水方式,进行科学的泄洪通道规划,使排水方案优化。

3、合理规划道路设计,实现排水系统优化

城市道路设计中避免凹地设计,同时对已有的凹地道路就行改造,在路面设计中可采用生态路面,使道路渗水能力大大提升,增强雨水下渗。针对城市道路竖向设计,要使道路标高大于两侧绿地标高,形成道路自然流水破向。城市各不同地区的道路竖向分区,要保证雨水自排区设计合理,同时加强雨水引导区规划,对城市内涝严重的应该合理利用雨水,促进排洪调蓄工作的更好开展。在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可以参考国外规划经验,形成地上地下城市排水网络建设,促进城市排水管网完善。

4、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城市雨水管理

在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减少内涝,变暴雨洪水成为有用资源,实现“与水共生”。要推广国内已有建设成果。上海的后滩公园、天津的桥园公园既是“蓄水池”又是“净水器”,起到不错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密切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案例等,广泛开展研究,对反复出现且有代表性的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如:广东省组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内涝”专项攻关工作,目的在于研制建立广州、深圳等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业务流程,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

三、结语

综合上述,为加强城市暴雨内涝排水管理,要从多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应用。城市建设管理要加强气象监测,以保证及时进行防治方案的制定。城市排水分区是排水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排水分区的合理设计能够加快自然排水,促进排水能力的提升。城市排水规划中道路设计和优化同样十分重要,目的在于优化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在今后的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管理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现排水管理优化。

第三篇:城市内涝

1.【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的现象。2012年3月14日,北京市召开本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今年北京市将出重拳治理积水点,以避免今年汛期再发生类似去年的城市内涝状况,给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城市水环境。

根据材料简述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答案】

形成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降水强度太大;现有的排涝设施落后于城市建设步伐;城市不透水层面积扩大;管理不善,城市垃圾堵塞排涝渠道等。

防治措施:加强城市排涝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强暴雨的预报预警。

【解析】本题考查洪涝灾害。洪涝的形成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特征和人为原因:对排水条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防治措施主要从气象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方面考虑。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三: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试卷第1页,总4页(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答案】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2分)城市中心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2分)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2分)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答出两点即可,4分)【解析】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人口多,交通工具多,人为释放热量多,所以气温较郊区高,由城市热力环流可知,市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

(2)据材料二中数据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但由于城市化使城区内硬化路面增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3)措施可以从增加下渗、减小地表径流、加强排水等角度分析。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考点:考查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3.(10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城市内涝是许多城市中令人头痛的问题,2013年夏季暴雨频繁,低洼的地方就会积起几十厘米甚至一米以上的积水,给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试分析城市容易产生内涝的可能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答案】

原因:⑴降水强度大,范围集中;⑵城市范围内地势较低洼或是滞洪区,易形成内涝;⑶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滞后)。⑷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易入渗。(5分)

解决措施:⑴城市首先要合理规划,提出适宜的建设设施标准 ⑵建设好,管理好,建设生态城市,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绿地,减少径流。⑶在人行道、广场等地区可以采用透水砖,结合生态建设综合考虑雨水回用的问题,使部分雨水能够渗透,部分雨水能够回用。⑷提高排水标准,强化应急管理。(5分)【解析】 试题分析:

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极端气候是导致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近年我国极端恶劣天气频发。

城市雨水管带与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严重“肠梗阻”,是雨水管网出现的问题。

3、城市建设加快,缺乏科学规划。

4、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绿化面积的显著减少,原来可以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不渗水的水泥地了,土地不能很好的吸收雨水和储存雨水,越来越多的雨水都集中到马试卷第2页,总4页

路上来,地下的排水设施承受不了巨大的排水压力造成内涝。

措施的分析:

1、对新区建设时提高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对设计标准低,雨污不分的管道进行改造,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已是必然趋势,加强管网的护理,保证管道畅通。

2、多铺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渗入地下。铺地方法有使用高承载无砂混凝土铺地、孔型铺地、砾石铺地、砖块或石块留缝式铺地、透水砖铺地、网格铺地等。

3、多铺透水地面,使降雨直接渗入地下。铺地方法有使用高承载无砂混凝土铺地、孔型铺地、砾石铺地、砖块或石块留缝式铺地、透水砖铺地、网格铺地等。

4、强化雨水为就地消化和利用意识。考点:自然灾害与防治。

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6分)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4分)【答案】

(1)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6分)

(2)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4分)【解析】 试题分析:

(1)出现内涝,从自然因素考虑,主要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区所在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人为因素考虑,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城市规划不够长远,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2)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要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其次要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提前做好排水准备等预防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人行道等地可以使用渗水砖等材料,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减灾。

试卷第3页,总4页 5.【自然灾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据报道,发生 在3月30日傍晚至31日凌晨的强降雨来势凶猛,深圳市平均降雨125毫米,最大累计降雨达318毫米,最大1小时降雨量(红树林 站)达115毫米(是气象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局部降雨频率超50年一遇。此次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小时雨强、持续时间均超过2013年的“8*30”暴雨,是我市30年来3月份出现的最强大暴雨。强降雨期间(30日傍晚至31日凌晨),我市发生约200 处不同程度的积水或内涝,部分河堤坍塌损毁,2人因灾死亡。主要灾情: 一是内涝严重。二是2人因灾死亡。分析此次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答案】

降水强度大时间长(极端天气增多)(2分);城市建设速度远远超过城市下水系统建设(2分);城市排水超标准低(2分);城市调蓄雨水的能力不够(2分);城市管道的维护与保养不够(2分);城市应急保障能力不够。(合理即可得分)【解析】 试题分析:

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城市内涝一方面是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短时间内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排水系统落后,保养不到位,城市应急措施不到位等。

【答案】

(1)①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②城市化发展快,地表“硬化”,下渗少;③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④防灾经验不足,应急措施不到位。(任答3点,6分)

(2)有利于下渗,补充地下水;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有利于促进水循环。(任答2点,4分)【解析】 试题分析:

(1)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情严重,主要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城市地表硬化,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不能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较滞后,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经验不足,应急措施不到位。

(2)推广使用渗水砖,可增强地表涵养水源能力,有利于下渗,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

试卷第4页,总4页

第四篇:暴雨洪灾后农业生产补救措施

暴雨洪灾后农业生产补救措施

2011-6-18

近日,我镇普降大到暴雨,大量农作物被洪水冲毁淹没,造成水稻、西瓜、棉花、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被冲毁、泥沙掩埋、倒伏、折断等现象,导致植株抗性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极易造成农作物病害的暴发流行。为使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应该加强灾后作物补救措施。

一、及时排洪、泄洪

要及时疏通泄洪河道、沟渠,田间围边沟、十字沟,尽快排洪、泄洪,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淹水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一般的经济作物应及时疏通沟渠,排出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的通透性。

二、及时洗苗、扶苗、补苗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稻、棉花、西瓜、蔬菜等,要及时清洗枝干和叶面残留的洪水淤泥,以促进作物尽早恢复光合作用,可减少作物压伤和叶片茎秆腐烂现象,同时扶苗、正苗。受淹时间较长的西瓜,要及时改种其它作物,以减少损失。对于被洪水冲毁的农田,要及时开沟做畦,清理田园,及时补植补栽,抢种晚稻、夏秋玉米、夏秋蔬菜、大豆或其它作物。

三、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洪涝灾害后要普遍对田间农作物进行一次肥水管理,对于田间板结的田块,农作物长势弱的田块,要及时松土培肥,增加土壤通透性,普遍追施一次速效肥或叶面根外追肥,提高农作物的抗逆力。

四、重视灾后病虫综合防治

洪灾后,由于田间湿度大,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大发生,要密切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第五篇:我国城市选民“厌选”原因及对策探析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并由其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因此人民能否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代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就成为人民能否当家作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人大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主化程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人大代表的选举在有些地方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流于形式,存在选民厌选情况。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70%的选民对上一次选举的结果没有什么印象[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选民对选举态度冷漠。有学者指出:选民对选举的热情在消退,厌选情绪在增长,选举组织工作困难加大。选民对无用的选举不感兴趣。领导不愿搞选举,群众也不愿搞选举[2]。在实践中,也经常出现人们不认真填写选票,随意填上歌星、宠物、同学、同事的名字,或按上级发下来的名单顺序打勾,或看谁的名字好听、顺口就填谁的现象。“厌选情绪在城市中日趋扩散,就连通常以为的精英群体,如知识分子、公务员、企业家等,也有这样的苗头。”“更让人吃惊的是,人大系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选举感到厌烦。”[3]这些说明厌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无疑使人民行使自己权力的能力大打折扣,也与宪法的精神相悖,因此,找出厌选原因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厌选”的原因

(一)利益动机缺位,选举缺乏内在动力代表与选民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现实的利益关系。从法理上讲,选民选举代表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在人代会上发表意见作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代表为选民服务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代表与选民的这种关系是相互给予利益并逐步达到平衡的一种状况。选民给予代表的利益是让渡自己的权力给代表,使代表获得参加国家权力的资格。而这种资格就能使代表在人代会上行使权力,行使权力能给代表带来尊严、成就感、社会尊重和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自豪感、满足感。代表一旦依法当选就会获得这种基本利益。代表给予选民的利益,表现为收集、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替选民说话办事,防止公共权力对选民可能的侵害,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选民利益,让“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得到实现和维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和一定层面上选民与代表之间缺乏这种稳固的利益关系,原因在于代表候选人的确定方式上。虽然选举法规定了“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但在实践中,代表联名提名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在有些地方实际上名存实亡。实际候选人一般是由有关组织推荐的,最终谁被确定为候选代表,选民并不清楚,这样选民不了解自己让渡权力给予的那个人品行如何,参政、议政能力如何,使选民感到自己说了不算,自己参加不参加选举无所谓,选举与自己没多大关系。选民更多地将选举活动视为政治活动和组织上的人事安排和对一些在专业领域有特殊贡献或者有专长的人的一种奖赏。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持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人大代表的选举是流于形式[4]。而每当选举之时各级组织又都认真地组织、安排选举事宜,要求每位选民必须参加,这在时间上也与选民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相冲突,选民不得不应付领导的安排,导致厌选。许多代表也认为自己是被领导选出来的,而不是被广大选民选出来的,自己当选与否与选民无关,是上级对自己的关照,只要上级组织和领导满意就行了,选民对自己满意不满意,下次选不选自己都不重要,无需争取选民的支持,因此只有对上级组织和领导负责的意识,没有对选民负责的意识,也就不会主动去接触和了解选民的情况,更谈不上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对百姓的侵害。代表不起作用,选民也不会向代表反映问题。这种选民与代表相互利益上的缺失,使二者关系离散,选民缺乏参选的利益动机,对选举表现出较大的冷漠,使选举流于形式。与我国城市选民的厌选行为相对照,农村选举却是另一种状况。近些年,我国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热情参加也充分说明了利益动机在选举中的决定作用。大家知道,村委会实行“海选”,候选人全部来自村~名推荐,以无记名方式产生,村民熟悉和了解候选人情况。选民登记时,选民对谁有选举权谁没有选举权非常认真,提谁不提谁做候选人,每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打算。投票之日,不少地方都是倾村出动,自发地维持秩序,监督计票工作,直到选举结果出来才离开,甚至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也要让孙子背到选举现场去参加选举[5]。村民为什么以如此高的热情参加村委会的选举,就是因为谁当选,对村的发展、自己家庭的利益有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城市选民利益动机的缺失是导致在一定层面上、一定程度上厌选的直接原因。

(二)代表兼职,角色混淆,使其无法很好地履行代表职责我国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采用的是兼职代表制,即代表的主要时间精力不是放在代表工作上,而是以其他工作为本职工作,代表工作为辅助工作。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大所议事项复杂化和专业化,议事工作日常化,兼职代表就无法完成代表的职责。传统上认为的兼职代表的优点恰恰成了它的缺点。代表们在本职工作上要有所建树,在职场上打拼忙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业务往来或学术研究,往往无暇顾及代表工作。很多代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查研究选民的意向,在短短的会期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议案、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思考,代表本身也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楚,就只能人云亦云了。同时,由于兼职,不少代表是政府官员,他们既要参与决策,又要负责实施;既要代表选民,又要站在政府立场上。这种角色重叠混淆严重妨碍了代表职能的发挥。在现实中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往往当选为人大代表,又使人们对“代表”意义理解上产生偏差,认为当代表是一种荣誉。这种代表职能的虚化、角色的混淆和对人大代表意义理解的偏差都是兼职引起的。人们感到人大代表与己无关,谁还愿去向人大代表表达他们的政治意愿、经济要求或困难。选民与代表的这种疏离直接影响了参选的积极性,厌选也就不奇怪了。

(三)代表结构不合理,部分代表无履职能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需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

力。但从目前人大代表的结构来看,部分人大代表无参政能力。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许是能手,但很少关注社会问题,没有什么见解,提不出有分量的建议。由于代表本身能力和态度的问题,选民体会不到代表的作用,对代表不认同,这也是选民对选举冷漠的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一)扩大直选范围,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性和竞争性是任何选举的内在属性。选举人与候选人之间是选择与被选择关系,选举人自主选择候选人,候选人之间是平等竞争的关系。如果没有竞争就无所谓选举。我国在县级以下(包括县级)选举代表时,采用的是直接选举法;而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则采用间接选举法。我认为间接选举法是造成选举流于形式的成因之一。如果说在直接选举的条件下,选民与候选人还有一定联系的话,那么在间接选举下,候选人与选民不能见面,候选人不向选民表明态度,选民与候选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这就难以保证间接选出的代表的素质、参政议政能力。现实的矛盾也表明,人大代表的级别越高,与选民的距离反而越远。由于选民并没有亲自选举这些高级别的代表,因而就更缺乏对他(她)们的认同感。而高级别代表由于与选民关系生疏,容易脱离选民,不能很好地表达民情~,脱离选民。因此,应该:第一,扩大直选范围。直接选举相对间接选举而言,当然是一种更为民主、更为理想的选举方式。它便于选民直接挑选自己所熟悉、信任的人进入代表机关,代表自己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便于选民直接向代表反映意见和要求,监督代表的工作;便于代表同选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向选民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广大选民的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直接选举是充分民主的必然选择。扩大直选范围可先由县级直选扩大到市级范围再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候选人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选民陈述自己的观点、理念等等。利用现代科技、通讯手段向选民陈述不是件很难的事。第二,引入竞争机制。从词源学上的解释看,选举就是择善者而举之。只有在竞选情况下,候选人才能公平竞争。激发选民的参选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加选举,选举过程中相关行动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博弈,选民、候选人、选举主持人、选举监督者之间信息畅通,候选人通过竞选使选民对他的情况包括履职能力、内在素质、政见、供职主张、道德品行等都有所了解,选民才能择优而选之。真正民主的选举只有通过竞选才能体现出来。通过竞选也使当选代表珍惜得来不易的当代表的机会,增强代表的使命感,尽心尽责地为选民出力。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中国并不是不能进行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而是我们的制度怎样设计、安排、选择。

(二)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专职代表制是指代表不兼任其他职务,而以代表职务作为其本职工作,并享有职权承担相应责任的代表制度[6]。专职代表制为大多数实行代议制的国家所采用,有“议会之母”之称的英国实行专职议员制,美国也实行专职议员制,各国几乎都用宪法和专门的法律规定议员或代表在当选期间不得担任其他公职。我们虽然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但对我们有益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人大代表的专兼职状况直接关系到代表职务职能的发挥和履行的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大所议事项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客观上要求代表职业化。因此,改革代表制度,实行代表专职化,以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有效地扭转厌选及选举流于形式的局面。为实现代表专职化,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人大代表专职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制度,以解决代表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包袱认真履行代表职责。(2)减少代表名额,现在全国人大代表按我国选举法的规定达3000人之多,如此多的人数不利于讨论问题、展开辩论、做出决策,效率也很低下。笔者认为减少到600人左右即可。(3)专职人大代表应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经费,可雇用文秘人员,配备助手。(4)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再逐步推至所有人大代表专职化。(5)确定代表的收入问题。当然实行代表专职化,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还不是很富裕、“吃皇粮”的人不能再增长的情况下,具体怎样操作,怎样逐步实行专职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浅议我国城市暴雨洪灾内涝原因及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