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药品生产偏差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0-41651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8 04:26: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药品生产偏差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药品生产偏差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韩文连

摘要:本文针对对药品产过程中的偏差,通过对偏差的定义及偏差分析的一般步骤、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完善药品生产偏差管理的要点企业应该提高对偏差管理的重视程度,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建立完整科学的偏差管理系统,确保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关键词:偏差

分析

管理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原则,体现了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对偏差的管理控制不严密,就会使得实际生产过程越来越偏离预先批准的程序,甚至走上极端,如齐二药事件、完达山刺五加事件。所以,重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保证药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一、偏差的定义及偏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药品生产过程具有系统复杂性的特征,是人员、物料、工艺、环境、设备(人、机、料、法、环)等诸多要素共同整合的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要素产生问题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同时,药品生产技术条件高,一个品种在投入生产之前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工艺摸索和验证,例如:验证工艺过程、设备设施的验证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各种偏离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不良甚至严重后果,生产企业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偏差的定义

根据ICH的定义,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标准的任何偏离。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偏差分为轻微偏差、一般偏差和严重偏差3类。根据偏差的适用范围分为:生产偏差、检验偏差和物料偏差。根据对偏差产生的结果分析,又可分为OOS(out of specification)和OOT(out oftrend)2类,OOS是指在检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离标准(包

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的结果;OOT是指通过追溯生产过程中的记录和数据,得出的某一参数的系统趋势,从而制订出此项参数的正常波动范围,如果超出此范围但在标准规定以内即为OOT。

(二)制药企业进行偏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偏差分析实施的过程一般包括:(1)确认偏差,即按照规定好的程序,对偏差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如果偏差是有效的,再进一步根据处理程序、对药品质量和放行审批的影响程度不同,确认偏差的种类,偏差一经确认,检验员或操作工人应立即记录结果并报告QC负责人,尽快组织进行实验室内部调查;(2)通过实验室调查对偏差进行评估,检查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分析同一样品溶液以确认是否出现实验室错误或仪器故障,并对实验室的标准品、对照品、设备、仪器、记录等进行检查,确定偏差是否因为实验室内部的一些原因而存在;(3)如果实验室调查未发现偏差原因,进行全范围偏差调查,对实验室以外的全范围进行调查,根据样品的种类、用途、所涉及的范围来确定调查的范围和参与调查的部门,如质量保证、工程及生产等,调查应正式、独立地检查所涉及的每个过程和环节,直至得出结论:(4)对偏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调查出偏差原因后,企业相关部门研究并落实纠偏措施,QA对这些措施进行审核批准,如果通过偏差调查发现中控参数、质量标准或分析方法等不适用,支持系统、设备等清洁或维护周期不合理,需要对企业的文件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必要时应进行再验证或回顾性验证,如果为原料的质量问题,则应通知问题原料的供应商。

二、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制药企业对偏差管理非常重视,美国cGMP、欧盟GMP、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Q7A指南在质量管理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以及质量职责方面均对偏差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要求。相比较我国关于药品生产的偏差管理比较薄弱。

(一)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的管理现状

我国GMP发展相对比较晚,在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定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比美国晚了将近20年,随之药品生产偏差管理也相对落后,1998年版的GMP中并未涉及偏差管理的内容,直到2008年1月1日实施的 品GMP现场检查评定标准》中才首次吸纳偏差管理概念,要求生产中出现的偏差必须得到调查和记录,但也只是提出了框架式的管理要求。200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组织修订我国GMP的过程中,吸纳了欧盟GMP的要求,首次在规范中引入偏差管理的内容,在生产管理的各要素部门均明确提出了偏差调查、处理及记录的要求。新版GMP在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对硬件、软件、人员、现场的偏差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这一章单独列出了一节,对整个质量保证系统出现的偏差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目前,由于新版GMP 刚刚出台,在这之前,我国没有相应的规范性指南能够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偏差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二)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制药企业对偏差认识不足

我国大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暴露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欠缺即偏差,对生产中出现的偏差并不准确记录在案,反而故意删除出现偏差的数据,对偏差避而不谈。多数药品生产企业认为,承认偏差等于暴露了缺点,有了偏差说明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品种的生产工艺尚不成熟,并且会影响GMP审查的结果,所以尽可能隐瞒在生产过程中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在进行GMP认证时,1998版的GMP对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FDA和EMEA对一个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系统进行审计的重点则是偏差调查,国外的检查员往往都是从偏差调查开始入手。没有偏差记录的生产企业要么是质量管理非常严格,要么就是故意忽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我国无疑是后者,对我国的制药企业的现场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很少发现企业生产记录中出现偏差问题,生产记录或检验记录中通常为“合格”或“符合规定”。这样造成实际生产和现场记录两张皮的现象,对偏差的刻意忽略,使得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最终使实际生产过程越来越偏离预先批准的程序,等到最后产品出现问题时都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对药品的生产是不利的。

2.偏差管理的程序不完整、不科学

偏差管理应该包括整个偏差分析过程的软件的建立(包含发现偏差、记录偏差、调查偏差、解决偏差)、参与偏差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考核等。其中,软件—— 整个程序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偏差处理流程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偏差能否得到彻底的调查和有效的管理,也决定了偏差能否在

究偏差产生原因和各种累积、共振等效应并进行分析和采取措施,是降低质量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药品生产过程实行内部监控,使生产过程产生的偏差处于受控状态,从而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产品的最终质量。同时,药品生产过程存在着很多使药品产生质量变异的变异源,而每个变异源的发生都是随机的,所以,质量产生变异是一个正常现象,完全消灭变异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减少变异,偏差就是这些变异的具体体现,例如:随着生产时间的累积,不可避免会产生生产过程相对于标准的漂移,质量产生变异的趋势也在上升,只要出现异常变异,就必须及时进行研究判断,并制定干预措施,偏差分析管理为分析变异的产生和防止异常变异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质量体系更有效率。最后,偏差分析通过发现质量体系的不正常变异和波动,寻求原因并最终采取纠偏措施,为药品生产企业引入了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的机制。因此,偏差分析对药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药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每一次偏差的揭示,都是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的契机,例如: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等文件,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溯,进行偏差性质和量度的确定,进而对偏差进行评估,决定产品是否放行,最后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这样每一次发现偏差,进行偏差分析就意味着一次改进工作的开始。

改变制药企业对偏差的错误认识,使其深入了解偏差对于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偏差的内涵和偏差管理的意义,主动地寻求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偏差管理机会。化被动为主动,使得偏差的管理在制药企业顺利实施。

(二)新版GMP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制药企业实施偏差管理

2011年3月1日出台的新版GMP对偏差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对生产过程存在的偏差进行调查并记录;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中要对特殊问题或异常事件进行记录,包括对偏离工艺规程的偏差情况的详细说明或调查报告等,以便发现问题进行追溯;对取样、检查、检验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详细记录;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确保所有重大偏差和检验结果超标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并对偏差的处理进行了单独的规定,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偏差处理的标准操作

规程,由专门人员对偏差进行评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之后对偏差进行处理,记录偏差调查和处理的过程,最后,企业要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新版GMP规定了偏差管理的各个要点,制药企业应该深入领会每个条款规定的内涵,根据企业的工艺过程,制定符合自身要求的偏差管理系统。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管理系统,对偏差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偏差处理程序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决定了偏差能否得到彻底的调查和有效的管理,也决定了偏差能否及时被发现和上报,因此明确的偏差管理系统是整个偏差管理的基础内容。制药企业要根据新版GMP的要求,逐步建立偏差管理系统。(1)对生产、检测等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正视真实及时的记录、偏差记录的重要性,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确保每个人都知道生产过程中遇到偏差该如何做;(2)建立偏差调查的软件系统,指导偏差的发现、分析、处理过程,现在国外很多大型制药公司都已经将偏差调查的过程电子化,按照符合GMP要求的一套软件系统来记录整个调查过程,最终生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来确保整个调查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企业也可以制定完善的偏差调查文件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四、结语

在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可变因素的存在,出现问题、产生错误、发生偏差都是正常的,所以要正视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企业应该提高对偏差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完整科学的偏差管理系统,确保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卫生部

第二篇:我国环境现状及解决对策

题目: 我国环境现状及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如果我们不加以制约、预防,我们地球的环境将越来越恶化,也将制约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限塑、低碳的号召。作为未来接班人的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做出严厉的惩罚。为了同时发展经济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 1.工业污染,所谓工业污染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侵害。目前,中国的很多工业往往伴随着资源大量消耗,生产出现的大气随意排放到空气当中,还有极为严重的噪声污染。面对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一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还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对此我们发现了众多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工厂采取现排放后处理的处理方式,导致环境的恶化。也有一些工厂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对一些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中,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在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一是噪音污染,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噪音有损听力和心血管系统,就此看来,噪音污染对人体的伤害,但是噪音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二是城市空气污染,在北方城市以沙尘浮颗粒污染为主,南方城市酸雨污染比较严重。三是城市污水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生活的水平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同时,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而且水质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等问题,在沿海和北方缺水城市十分突出。四是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环境对人体的伤害,不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3.农业环境污染,在上世纪,农村是多么一片舒适的地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资料不断需求,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现在的农村也面临了一个问题 — 环境问题。如今的农村,一些人以为保护环境只是城市人的事,然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农村垃圾没有统一堆放,洗衣洗菜在同一条小河沟里,喝的是离自家牛栏、猪栏不远的地下井水等等。在农村很多地方你可以发现,垃圾的大量焚烧,一些池塘里面有很多垃圾,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一些水藻的大量繁殖„„在农村,还有的就是化肥污染,农村人民缺少一定的知识,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对土地的大面积的污染。近几年来,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的环境也越来越差。

(二)环境破环原因分析:

1.人们的意识不够强,特别是在农村的居民,不能明白环境的重要性,一些人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人并不明白环境的问题。

而且很少一部分人能感觉到环境的压力,好像这些都不关自己的事情一样,也许因为环境暂时还没有影响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导致现今农村的环境和上世纪农村环境相差甚大。

2.政府的管理不善,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危害性呢?为什么还有一些工厂的三废任意排放呢?为什么只求快速的经济发展,开山建房呢„.这么多的问题,都和政府的管理有关,政府没有加大宣传力度,来增加全国人民的知识,以达到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工厂的制度的不完善,乱排问题抓的不够严,处罚的不够重,导致一些人的行为。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没有加以严格的控制。

3.人们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问题,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心日益迫切,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只顾眼前,没能够展望未来。所以一些工厂的废水,废气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省去很多的钱,达到增长利益。

4.植被面积的大量减少,石油,煤炭等的大量燃烧。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的植被面积都在以大面积的减少,植被面积的减少,意味着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一些气体吸收减少,造成温室效应或者酸雨等有害环境的情况。每年都会有含硫化合物的大量燃烧,造成二氧化硫大量排放。

(三)对环境的解决对策

面对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达到人与自然的相持平衡。

2.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目前,在中国有一大批对环境有重大破坏的项目,我们不能只顾经济的发展,应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在引进外资和批准新建项目中严格把关,对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居民安全、破坏性开发、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不再批准。政府还需要宣传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使工厂负责人明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环境与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 一些企业抓住法律的不够完善,利用执法不严等问题。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得一时的利润,没能更明确的执行国家方针—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么一些情况,国家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约束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护环境和资源;人们在赚取经济利益的前提要考虑环境等。不要等到污染之后再来治理,那样会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预防环境的污染,这样就会更好的推行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纵观全球环境形势,环境问题以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我们需要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为地球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小力量。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然而政府也需要加大力度,完善一些法律,来拯救地球。此时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合作起来,共同来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美化我们的家园。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第三篇:浅析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及改进措施

浅析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及改进措施

为使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保证药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药品生产偏差管理水平,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人民大众用药安全有效,对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近年来在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将偏差管理进展归纳为五大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工作距2010版GMP要求存在差距。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使疾病好转或痊愈,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有效是目的。2017年12月9日CFDA发布对广西大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飞行检查通报:检查发现该公司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因物料发放失误用于生产,发现后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该公司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物料发错发现后未按偏差处理,而采用造假手法处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已收回该企业《药品GMP证书》,责令企业召回已销售硫酸庆大霉素片,并对该企业立案查处,追究企业责任,对违法违规责任人予以惩戒 [1]。以上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们: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少报、瞒报、不报偏差的做法将使药品质量存在更大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甚至出现如齐二药、欣弗、广东佰益、甲氨蝶呤等重大药害事件[2-3]。轻者影响经济效益、重者影响企业生存乃至追究法律责任。所以药品生产要严格执行GMP,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处理偏差,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现就2010版GMP自2011年3月1日施行,近6年来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进展进行分析,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偏差管理背景

我国在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制订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稿、1998版GMP均未涉及偏差管理内容,直至2008年实施的《药品GMP现场检查评定标准》首次提出偏差管理概念,要求调查和记录偏差,偏差管理在药品生产处于初始起步阶段[4]。2010版GMP与国际接轨,首次在规范的第十章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五节偏差处理引入偏差管理内容[5],实施偏差管理的目的是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以及不良趋势立即调查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降低药品质量风险,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偏差管理程序

偏差分类:轻微偏差、重大偏差和严重偏差三类[6-8]。轻微偏差:指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出现偏离的情况,经QA确认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重大偏差:指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必须及时报告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严重偏差:指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或返工。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告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措施。偏差调查(1)偏差调查流程如图1所示。(2)偏差调查程序:发现偏差部门应在24h内口头或书面汇报方式报告偏差,质量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生产技术部、工程设备部、生产车间等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员工)到现场调查、确定产生偏差原因,收集数据资料(如批生产记录、设备使用日志、设备仪器校验和维护保养记录、环境监测记录、通过面谈和观测过程收集的资料等),调查并分析偏差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如需对相关物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检验,应在调查过程中提出检验申请,质量保证部汇总分析后,向质量控制部下达检验项目指令。质量保证部对各部门分析调查情况和结论予以汇总分析,运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分析,确认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偏差影响评估(1)偏差评估:在识别根本原因的基础上,采用失败模式影响分析(FMEA)进行风险分析(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9-10],对偏差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评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如: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其他产品或批次的影响)。评估对质量体系的影响(如对验证状态的影响、对注册批准文件的影响、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可能涉及的所有批次产品、物料、设备、容器具等均处于待验状态。质量部经理视偏差的具体影响范围决定何时暂停和恢复GMP相关活动(生产、销售等)。对严重偏差的评估还应考虑是否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评估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是否对产品进行稳定性试验考察。(2)偏差调查:应详细记录调查过程,相关资料(如偏差调查表、检验记录等)应附于偏差调查报告。如经深入调查分析仍无法查明确切的偏差原因,则应密切关注此类偏差再次发生的可能。偏差的纠正和纠正预防措施对已确定的偏差原因,根据评估结论,提出具体的纠正行动(包括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以消除偏差的影响。同时提出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包括修订程序文件、重新培训,改进相关的系统)以防止相同或相似的偏差发生或再次发生,应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执行时限。措施均应明确相关负责人和执行时限。质量负责人应对各部门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建议进行补充或修订、汇总、批准。相关部门应遵照已批准的纠正预防方案执行纠正行动,因客观原因不能完全符合原纠正预防方案的,应及时与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修改方案,重新获得质量部批准。现场QA负责密切跟踪执行状况,督促各部门限期执行。偏差关闭批准的纠正预防措施完成后,QA负责填写纠正预防措施报告,经质量负责人批准下发至相关部门,关闭偏差处理程序。偏差报告时限偏差发生部门应在偏差发生1天之内报告质量管理部;偏差发现至关闭偏差应不超过30天,特殊情况(如偏差引起的变更设备采购、工程维护等,按变更控制管理进行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完成偏差报告。偏差编号管理确定唯一偏差的跟踪号(例如:PC-2017-10表示2017年发生的第10个偏差。PC表示偏差、2017表示发生偏差的年份),质量保证部负责发放偏差编号,按偏差编号将偏差报告及其附件均单独归档,以备查阅。定期回顾和趋势分析每年应对偏差情况进行一次总结,质量管理部进行偏差趋势分析,至少应包括:偏差事件分类;根本原因分类;硬件(系统、设备、设施、程序等);软件(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湿件(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以便为日后的生产计划、工艺设计、文件管理、生产设施的持续改进等提供依据。

偏差管理进展

偏差管理进展统计方法根据近年来笔者在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偏差管理进展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对偏差管理程序认识有待提高。第二类:偏差管理流于形式,避重就轻,为了偏差而偏差。第三类:偏差管理概念、形式基本都有了,需要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第四类:怕追究责任、怕罚款,尽量隐藏瞒报偏差。第五类:偏差管理有了很大的进展,各部门均能积极主动报告、处理各类偏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偏差管理进展分析结果偏差管理进展统计结果表明有73%药品生产偏差管理距2010版GMP要求存在差距,其中药品生产日常监管检查工作中还发现:1.偏差管理人员不足、人员能力不足是导致偏差调查过程虎头蛇尾的重要原因,难点是偏差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去进行偏差调查根本原因分析,大部分情况找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2.检察员对偏差的理解不同,对质量的影响有不同认识。风险大的偏差一般不敢体现,否则检察员认为偏差没有解决彻底,怕给自己找麻烦。以上结果均表明:偏差管理在于领导层重视,只有真正把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才能如实体现偏差、解决偏差,否则偏差管理只能浮于表面,药品生产偏差管理工作距2010版GMP标准要求、距国际接轨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偏差管理认识、提高偏差管理水平。

偏差管理改进措施 提高偏差管理认识

药品生产应清醒的认识到不正确处理偏差(影响经济收益时对偏差少报、瞒报、不报),将使药品质量存在更大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轻则影响经济效益、重则影响生存乃至追究法律责任。如广西某药业有限公司购进一批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因物料发放失误用于生产,发现后未按偏差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而是套用之前已检验合格的烟台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庆大霉素原料药编制记录,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飞行检查发现,经抽样检验,该公司生产的制剂硫酸庆大霉素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案查处,并收回了该公司的《药品GMP证书》。药企高管人员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在管理制度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药品管理法》日常学习,从管理制度上实施人性化管理(降低罚款额度,不罚或少罚多奖励,或以劳动代替罚款。让员工人人自愿讲实话,对出现的偏差积极主动申报,而不是少报、瞒报、不报),切实重视偏差管理工作。正确对待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药品生产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建立科学的偏差管理程序药品生产要依据2010版GMP法规要求,制定相关的偏差管理系统,指导偏差的发现、上报、调查、风险分析、正确处理及纠正预防等解决偏差的全过程。为确保偏差管理真实、有效,药品生产应同时建立完整的偏差管理软件系统,记录偏差处理全过程。加强偏差管理培训a.偏差管理外训(1)第三方培训机构或行业协会根据需求,针对偏差管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偏差处理中遇到的难点,组织专家对内部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偏差处理能力和现场管理水平。(2)药品监管部门以监管活动中偏差管理做得较好的为案例、为榜样,组织法人、高层管理人员等进行偏差管理培训,通过之间对偏差管理的互动交流、探讨与学习,帮扶偏差管理认识和偏差管理水平。(3)企业及企业之间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项偏差,之间相互进行交流、探讨与学习,共同提高偏差管理认识和偏差管理水平。b.偏差管理内训全员加强偏差管理知识培训,应特别注重对偏差处理程序的理论知识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使高层管理人员具有重大偏差处理能力,中层管理人员具有一般偏差处理能力,现场QA和现场管理人员具有微小偏差处理能力,从而将影响药品质量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结语

转发此文仅为学习交流,若无意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第四篇:论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解决对策

论XXXXXXXXXXXXXXXXXXX策

学 生:XXXXX 指导老师:XXXXXX(湖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问题 ; 对策;

一、前言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在社会系统内部出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作用于教育领域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城市劳务市场逐步开放,户籍管理制度出现松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快速向城市迁移,进而导致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数量日趋增多。由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双重限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在城市中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和践行,政府对农民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日益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努力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比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平等享有义务。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2.1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急剧增加的态势不适应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的扩张使省(市)教育工作遇到困难,教育资金上遇到压力,教育资源短时间难以适应,一些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公办学校出现大班额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同时,由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规模的不确定性,也给教育发展规划带来很大困难。

2.2 一些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较低

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校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上与公办学校有较大差距,不少学校房屋破旧、设备简陋,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有些教学人员不具备教师资格,因是临时聘用,责任心差,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3.1 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 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 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 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 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 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 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 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 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 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尤其在城乡实现免费教育以后,农民工子女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问题。

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17日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表示,“在 2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问题。”他解释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现免费教育,这对于进城读书的农民工孩子来说,意味着他们还得回乡,还得变成留守儿童。

据徐永光介绍,过去,很多公立学校是通过收借读费、赞助费等途径,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实行免费教育之后,一些原来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要收费就要被查,要么干脆关门,要么抬高门槛。国家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流动儿童教育,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方针,但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据我国最早关注流动儿童的学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介绍,城乡分割、区域封闭的户籍制度严重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制约流动儿童享受平等教育机会。“公立学校也不可能敞开大门,一定是有门槛的,而且如果一个城市公立学校的门开得很大也会出问题,就会出现‘洼地效应’。”徐永光说,有人提出设立“教育券”的办法,由流出地政府给教育券。

但徐永光认为,这不是很现实。“贫困地区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还是了解的,有的一个班是100个人上课,因为教师不够,为什么教师不够?因为省了教师就省了经费。农村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再让县政府给流出去的孩子拿钱非常难,即便拿的话,给一二百块钱到北京有什么用?”

“这就需要第三条道路。”据徐永光介绍,这“第三条道路”已经在温州进行了尝试。

3.2 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 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会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城市学校尤 其 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他们只能“望学兴叹”,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3.3 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 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 明对比;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 3

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 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四、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有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是乡镇中心学校履行职责能力不足;二是乡镇政府教育管理出现“真空”。

4.1.1 乡镇中心学校成了“双肩挑”机构,但履行职责能力明显不足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乡镇政府不再设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改设一个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垂直管理的教育机构——乡镇中心学校,由该校校长负责所在乡镇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可在核定的行政编制内确定一至两名助理或干事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并接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当前乡镇政府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教育行政工作,根据《通知》精神,这些行政工作应由乡镇政府教育助理具体操办,可是在乡镇教育管理实践中,这些任务大多由中心学校承担,中心学校校长事实上既是全乡镇的教育行政管理者,也是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责任人。因为工作量大,乡镇中心学校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集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于一身的“双肩挑”机构。与原来的乡镇教办相比,乡镇中心学校的职责范围更广,担子更重。可是,按新体制规定中心学校履行职责的能力却远不如原来隶属于乡镇政府的乡镇教办,因为它既没有人事权、财经权、资源调配权,也没有行政机构强制执行力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其履行职责能力明显不足。

4.1.2 镇政府教育负担减轻,但农村教育管理“真空”随之出现

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教育管理重心上移之后,乡镇政府的教育经费负担和对教育管理的责任大大减轻,这对经济基础薄弱、管理能力相对有限的乡镇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新体制对乡镇政府教育责任的界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以乡镇为主的“硬任务”急转为没有硬指标的“软任务”,诸如维护校园周边秩序,帮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等,乡镇政府在基层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被严重边缘化。同时,伴随“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实施和税费改革的深入,乡镇政府教育工作的职责范围大幅度缩小,教育管理工作分量相对减轻,乡镇政府明显存在教育工作方面“松口气”的倾向。尽管在建校用地划拨、适龄儿童入学等方面乡镇政府仍负有相应的责任,但由于责任的刚性要求不强,其热情与主动性明显减弱。尽管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县级政府对各乡镇政府教育职责也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缺少刚性评估和常 4

规检查,这些要求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并不能真正对乡镇领导产生触动。

总之,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乡镇政府的教育责任大大缩减,积极性明显降低。有的乡镇存在着上与县教育行政部门、下与中心学校推诿责任或相互扯皮的现象,甚至不再把中心学校、农村教育工作纳入乡镇政府重点工作的范畴;有的乡镇片面地认为现在是“以县为主”了,乡镇政府不必再去管教育,结果乡镇教育管理出现了“真空”,乡镇政府的教育责任由过去“为主”变为现在的“敲边鼓”,由过去的“刚性”变为现在的“柔性”,由过去的清晰变为现在的模糊。这不仅弱化了乡镇政府对教育管理的责任,也使中心学校很难与乡镇政府确立清晰的责任关系和工作关系。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就是如何明确、细化乡镇政府义务教育管理职责。

乡镇政府是国家的一级政权机构,义务教育政府办,乡镇政府是有法律责任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乡镇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相应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教育发展的意识和管理程度,落实相关责任,会直接促进县级政府的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应运而生的,而当年的改革是围绕确保基层机构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必要投入这个主题,而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主要是“一调整、四改革”,即:调整乡镇区划和村级规模、开展乡镇机构改革、乡镇领导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所以,上述两个突出问题一定要放在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统筹解决。

作为当前全国的共性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突出问题同样在铜陵县也一定程度存在。2008年,铜陵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完善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细化县、乡、村三级义务教育管理职责,在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

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度,建立教师工作绩效的奖惩机制。建立对乡镇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制度。这为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保障。2009年,是铜陵县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关键的一年,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结过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定权限或协助县政府部门管理本乡镇内的教育工作,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铜陵县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4.2 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生存环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或出生在城市,或被父母带到城市,或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生活、学习等环境相对较差,有的就读于学习环境较差的民办学校,有的为了能在公办学校就学而尽其所有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有的远离父母留守农村在乡镇学校就学,甚至还有大量的农民工子女辍学成为童工,农民工子女较差的生活环境不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可能从小就埋下仇恨社会乃至反对社会的苗子,长大后若是遇到一些不顺心之事或一些挫折,如遇到工作、生活、婚姻等一些问题,他们就会仇恨社会和反对社会,成为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应该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必须看到,仍有一些适龄儿童、少年无法在城市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大部分学校还在对农民工子女收缴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员子女的涌入,也给城市孩子的学习环境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影响,这将成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和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4.2.1 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很多农民工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县以下,扣除每月房租、水电、医疗保障、衣食花费等生活必须花费,所剩无几,凭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已经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学费、教材费、辅导费、择校费等)。有 6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用,他们认为时下工人纷纷下岗,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会在城市找到好的工作,与其花费钱财,还不如早点让孩子学会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做好准备。农民工的这种想法则加剧了其子女辍学的态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上过学”者所占比例为4%,上过学又辍学者比例为0.8%两者相加,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4.8%,高于全国儿童的比例(3.3%)。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42万适龄孩童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接受教育,此外,流动儿童在学比例(0.1%)和识字率(95.58%)也低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6%和97.2%)。

五、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5.1 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 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人民网3月3日电:今天下午,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朱雪芹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朱雪芹说,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5.2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供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 7

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农民工使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 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

5.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扩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从而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六、结论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

参考文献

[1]杨润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政策及其执行中的问题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8期 [2]李晓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 教育与经济;2005年01期

[3]钱再见、耿晓婷.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选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万宝方、龚春明.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5]朱晨.农民工子弟教育中的问题[J] 人口与经济;2010年S1期

[6]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 网络财富;2010年03期 [7]鲁贝贝.浅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政府作用[J] 法制与社会;2010年30期 [8]干燕丹.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制度、责任与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陈红梅.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李虔.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0年14

致谢词

时光流逝,四年的大学生涯接近尾声,所学知识大体汇聚在这篇论文里,然而对于论文的完成,我想在这里谢谢我的指导老师——拜战胜讲师,如果没有您的悉心指导这篇论文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

感谢xxsx老师,您的孜孜不倦的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感谢各位任课老师,你们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敬业精神,给予了我很多的收获。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和他们相处的四年,让我明白团体的力量友情的可贵,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

感谢我的家人—父母、妹妹。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直感恩,感恩于我可以拥有这么一个温馨的家庭,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的最大动力。我爱你们,爱我们的家。

一个人的成长绝对不是孤立的事,没有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绝对不可能办到。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所有给我有所帮助和关心的人说声谢谢!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附件1.2

湖南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诚 信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在文中均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谢 德 富 2011年4月23日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因而,在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初中的阅读教学处于小学和高中的过渡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应重视,但是当下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现状 解决对策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有效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阅读,让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完善人格,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促使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良好形成。

然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初中生普遍存在阅读兴致不高、不愿多花时间品读课外书籍等问题,即使有部分学生愿意阅读也更多是出于消遣,其阅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或流行小说上,看言情、武侠、卡通的学生不在少数,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知识肢解性地讲析,只为讲解一些知识点而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漠视阅读的主体,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表现,优美的文学作品被公式化的字、词、句、章的分析所掩盖。

第三,阅读教学的形式僵化,学生阅读的内容狭窄,大部分是老师指定的书目,甚至相当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仍是死死地抱住一本教材不放,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兴趣,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了学生阅读量偏少,阅读效率低,自然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影

响。可面对以上即将偏离正轨的阅读课,我们要及时做出调整,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阅读质量,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阅读正是如此,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

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一方面要注重施教时的语言艺术。在阅读教学的准备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我曾在优秀课例中听到这样的导语: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自然,优美的语言带领着学生开启了春天的旅程,让学生情感随之潜入文本,紧紧地吸引着他们。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或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用舒缓的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境地,让学生沉静于阅读的世界。另外,为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榜样,根据学生敬佩名人、崇拜名人的特点,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以此效仿,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这是浅的层面。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再精读,即深入。要明白文章为何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

题的目的。这样由此及彼、步步深入,达到知识的迁移的目的。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让学生弄懂文章所讲述的主要事件。在课堂上通过默读,让学生能复述作者从冒险到脱险的整个经过,达到对课本知识能大体上掌握的目的。再通过精读作者在面对悬崖时的恐惧和战胜悬崖时的自豪这两部分的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最后战胜自我的那种巨大的成就感。从而,顺理成章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时候的学生就议论纷纷了,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自己类似的经历。经过浅读,再到深入研读,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书本到生活的拓展与延伸,从而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三、开展综合性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面

语文综合性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学习。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感受不一样的父爱。或者在学到某位作家作品时,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到冰心的《荷叶·母亲》时,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她另外的散文集《寄小读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冰心从不同角度宣扬的“爱的哲学”,拓展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还增加了阅读体会。

2.以写来引导学生阅读。在平日的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好摘抄笔记,抄写好词好句,然后写下读后体会。或者老师先布置一个题目,如“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童年生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陶渊明的诗文中,谈谈你对历史中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学生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就会大量地、仔细地去品读文章。

3.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把学生平日里积累的好词好句,或是他们写的比较优秀的读后感、随笔整理出来,在学习园地中一一展示。让学生在展览中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也激发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在班上起到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能造就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体会到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或是抽出一节语文课专用于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慢慢养成阅读习惯,从而喜欢上阅读;最后,家校结合,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重视阅读,在家庭里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认识到阅读也是生活学习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入手,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笔者在此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地是抛砖引玉,我坚信,只要我们教师改变观念、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素养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曾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8 [3]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4]庞晓芳.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2011(05)[5]郭根福.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07)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单位名称:湘东镇中学 姓 名:刘 杏

联系电话:***

药品生产偏差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