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含5篇)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21-44879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5 04:09: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时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它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观,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般主要选择两项指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和各产业的产值状况;选择两小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即市场因素和政府行为因素对产业结构形成的主导性作用。

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l、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90年代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不仅落后于第二产业,而且还落后于第一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第一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

目前第一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在广义农业层次上,狭义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老化问题继续存在。由于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使供求之司形成结构性矛盾,并出现了结构性剩余,诱发、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具体来讲,从市场供求状况来看,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和连续几年农业丰收,多数农产品已经从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并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普遍下降。

3、农村第二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到最大比重。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非常高,目前已经高达80%以上,不仅造成农村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加剧了全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度非常低,不能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系数仅为0.46%。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是在农民不熟悉的非农领域与地方工业争原料、资金、市场和人才。

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粗放型经营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很低;“五小”企业比重较大,不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而且面临国家强制调整转向的现实;众多农村工业企业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在当前需求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不进行结构调整,难有前途。另外,诸如技术水干低、人才匮乏、管理不善等等问题,依然存在。

二、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及其解决,决定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 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的表现具有二重性:一是表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差别进行划分的。诚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且表观为人口聚集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水子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但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难以完成,还会诱发一系列其它社会矛盾。二是工农业经济结构,这是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都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表现不同,工业经济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阶段,而农业经济由于更多的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自然经济的成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明显偏低,致使工农业经济差距在继续扩大。

2、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 市场在自主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时,只按照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原则进行,并带来两种结果: 其一,在这一原则主导下,农村各种资源当然要流向非农产业,因为在这些领域可以获取最大经济回报。因此,在农村各种经济成分中,农村工业以其可以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而获取了最多的资源并实现了高速发展。而由于第一产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弱势产业,经济回报率较低,发展速度必然相对较慢;同样,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在农村不可能获取更多资源。实现较快发展这是现行农村产业

结构不合理的市场原因。

其二,在各产业内部,特别是在农村工业内部,对其所获取的各种资源,也以能够取得最大回报作为追求目标。而由于自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前期我国经济基本处于短缺经济时期,城乡居民对各种各类工业制成品需求量极大,所以,导致农村工业在发展模式上的粗放性、在经济构成上的与城市经济雷同化和行业构成上的“五小企业”比重最大化。尽管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它又必然造成其中一些行业的过度发展,甚至出现畸形高速发展,导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形成。

3、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产业有构失衡的重要原因

其一,过分追求速度,过分注重量的扩张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农村经济出现品种类同和结构性剩余。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很好的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最为突出的表观就是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了效益的同步提高,或者说没有做到速度与效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倾向,并由于农村在我国国民经济放展过程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一直充当为工业化进程提供物质、资金等支持的重要角色,使得本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就比较弱、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在放展水平、放展速度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所扮演的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如据统计,1997年农村资金净流出1376亿元,其中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879亿元,金融渠道净流出497亿元),因此,农村经济既要不断满足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在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更大需要,又要获取自我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做文章。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的影响,造成了谁生产的越多谁就获利越多、效益越高的局面,刺激、产生了以速度代效益,速度就是效益的思想。但是,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人员素质和科技水平等整体偏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不可能走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实行集约化经营,只能通过量的扩张,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投入来完成。在量的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特别是由于发展农村工业有助于更快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致使农村工业畸形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

其二,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贯彻不力甚至出现变形,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曾经出台了包括产业政策在内的许多政策,在国家的有关经济发展计划、有关农村经济的会议上,也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如“八五”、“九五”计划和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规划。但是,各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自身利益的实观,经常造成政策执行不力甚至变形。如关于制止、淘汰“五小企业”的政策,在许多地方往往难以很好地执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根除。而这一观象的存在,就不仅使全国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而且导致区域结构重复、产品品种重复,最终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不合理的政府行为也对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形成发生作用,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这些根本目标要求出发,我国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而且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解决目前存在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出发,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l、调整有关政策,转变政府职能

其一,调整“非中央化”政策,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这一改革可以以改“两税制”为中央单一税:制作为突破口,通过中央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强中央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强化中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并与正在全国展开的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转变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其二,强化有关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鉴于政府行为在农村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应当加强有关农村产业结构政策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中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十分相似,出现农产品结构性剩余,农村工业企业因为结构问题而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更应当强化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

2、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推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

对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其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总体要求是以解决二元结构矛盾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由此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应当抓住两点:其一,通过调整实观结构优化。这主要是指对现存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调整,并通过调整达到结构优化目的。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现存矛盾进行解决,只是为了解决已有的问题,为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其以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的保证。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是结构质量的提高,升级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以量的扩张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根本。

3、调整产业内发展重点,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

农村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必须抓住和突出重点,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业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加大调整力度。其一,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要合理建构农林牧渔四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在确保农业生产,特别是在确保粮棉生产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前提下,重点是推动畜牧业和渔业的快速发展。搞好区域结构、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升级。为此,从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和形成区域优势;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必须实现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结构升级,尽快淘汰那些没有市场前途的老品种、老产品,积极推广、种植(养殖)高效优质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结构老化,结构性剩余问题。其二,搞好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的原则。这一调整应当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民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勇于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二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方向发展,提高对农村资源的利用、对农村市场的占有的力度,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工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4,调整经济发展手段,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调整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应当从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单纯依靠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上,转向依靠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实际来看,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阶段的重点应当以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造提高为主,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兴办新兴高科技企业。总之,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是调整政府行为,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和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从而实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种植稻田蘑菇引发的思考

抓发展、促增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核心工作,把抓发展、促增收贯穿于新农村建设令人深思。我们必须面对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切入点放在何处这一历史性课题。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人民生活依然举步维艰。

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情况汇报

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情况汇报范文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县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服务业工作推进情况

(一)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x-x月份,我县纳统的管道运输业企业新增x家(联合能源公司)、总数达到x家;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xx.x%,比x-x月份提高xx.x个百分点。中润达智慧仓储保税罐区项目x个十万方储罐罐体施工完成,其他储罐基础施工完成;日京管道支线项目已开工;昌丰物流中心仓库主体建设已完成。电子商务。全县电商经营主体达到xxx余家,引进、培育了x巴巴农村淘宝、大胎网、邻客、李鹊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电商平台,打造直播电商基地x处,华盛、正和、华星等工业企业以及佳乐、银座等传统商贸企业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金融服务业。x月末,全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xxx.x亿元,处置还原不良因素后较年初增加xx.x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xxx.x亿元,较年初增加xx.x亿元。齐鲁银行支行已经市银保监分局批复,已完成选址正在装修中,力争x月底前开业,x银行分行来我县设立计划正在向总行报备。科技服务业。拟推荐六合化工、奥星化工等xx家企业的重点实验室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长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孵化器目前已申报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孵化器内企业已申请软著xx项。筑梦之星孵化器已入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xx家。颐和国际数字大厦外装基本完成,正在开展内部装修,运营团队已组建完成,确定拟入驻企业xx家。会展业。积极筹备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目前,xxx余家企业确认参展,展位确认率xx%,预计本届展会参展商xxx余家;签约xx余家行业媒体,预计本届展会将吸引x万名境内外专业观众到会参观或采购,接待各类观众超xx万人次。

(二)重点突破生活性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印发《“消费年”暨促进消费升级活动实施方案》,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促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讨论稿)》,加快推进消费供给创新,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文化旅游业。正在推进孙武湖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绿驰热带水果观光园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华泰工业示范基地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健康服务业。峰源康养小镇一期主体建设完成,项目二期样板区建筑主体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砌墙、二次构造;县人民医院项目门诊医技楼主体施工完成,综合病房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综合服务楼办理已办理完成施工许可证;乐安健康服务中心负二楼顶板施工中。养老服务业。大王镇耿集村、大王镇西李村、李鹊镇西堡村、李鹊镇赵庄村、陈官镇黄家村等x家幸福院已建成。观唐社区居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办理消防验收。乐安街道同悦养老中心乐安街道同悦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与第三方机构县爱心之家护老院签订运营合同,由第三方负责改建、运营,正在办理消防手续中。房地产业。齐宸府、众凯学府、贵和府、翡翠·澜庭等x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西关文化公园配套建设工程、贝特尔、颐和国际数字大厦等商业开发项目,目前各项目正按计划推进。

(三)精准发力重点任务。贸易平台。在经济开发区打造了我县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项目由创客家运营,已入驻xx家企业,x个服务平台。物产欧泰联合大胎网、大王投资发展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卡车司机科技有限公司,与高速服务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夜间经济。以发展“夜购、夜食”为发展方向,打造和提升以全福元城市广场、银座购物广场等大型商超为核心的夜游购物示范街区,重点打造和提升新天地生活广场、宇通尊悦广场和亿丰茶博城美食街x处夜间美食示范街区,鼓励企业延长营业时间,着力发展大众化消费餐饮,充分满足市民夜间消费需求,促进全县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一)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两条腿”走路

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针对我县生产性服务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动能转换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围绕老百姓对生活性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着力解决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围绕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方面,引导居民外出合理消费,更好引导服务业市场预期,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积极推进智慧建设,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中国()城市赋能中心,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针对疫情防控催生的服务业新需求、新供给,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从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入手,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业深度融合,满足居民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需求,加速服务业消费回暖。

(二)突出三大工作抓手

一是抓项目带动。加强项目招商推介,引进和落地建设一批涵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的项目,形成滚动接续的良好态势。推进实施中润达智慧仓储保税罐、日京管道支线、x港原油保税库区、永盛智能综合仓储中心、西关文化公园配套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带动提升全县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是抓创新驱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大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力度。鼓励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在生产制造、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等领域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推进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培育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工业云、等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积极依托物联网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三是抓要素保障。充分发挥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政银企对接,推动银行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拓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搭建就业平台、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破解服务业企业用工难题。

(三)加快推进产业融合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加快实施善之农?国际农产品供应链()中心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能力。加大品牌轮胎展营销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品牌轮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吴国玺 王国清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本文在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评价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的对策。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原城市群地区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基础强大,生产要素集中,区位优势显著,是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和龙头

。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6.4%、47%、71.9%、64%。但是,在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各区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增长有待于培育和加强等问题。因此,优化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对实现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1.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评价1.1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中原城市群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内部差异显著。与1991 年相比,2001 年中原城市群各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城市经济增长较快的郑州、洛阳第三产业增长也较快,特别是郑州还实现了1.77:34.1:64.2 的“三、二、一式”结构,开封虽然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但由于积极发展旅游业,也达到了5.91:41.78:5 2.3 1 的“三、二、一式”结构;而一些资源型工业城市,如焦作第三产业增长较慢。1.2中原城市群地区产业协作度较低中原城市群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城市之间产业协作度低,在大规模吸引跨国公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营造金融贸易中心等方面力不从心。从产业发展上看,郊县的发展跟不上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过大的城乡悬殊使得郊县不具备这些产业的接收条件,直接制约了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提升。1.3中原城市群内部产业格局不均衡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是一两个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而要看内部各个城市间的综合实力和内部格局。中原城市群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与周边省份类似规模的城市相比,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均位于中下游水平,中小城市居多,整体城市功能不强,一些县级市或县城农村城镇的特征明显,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格局不均衡。2.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2.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产业的竞争力结合中原城市群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适时培育、有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产业关联度大,对传统产业渗透力强,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集中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将其做大做强。目前中原城市群的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等产业占全省高新10 全国商情

学术论坛技术产业的比重达70% 以上,初步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的新兴支柱产业,需要重点扶持,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在全省有一定的基础,发展

势头良好,需要大力培育,使之到2010年前后能够成为我省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集中培育数字视听、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通讯和新型元器件等信息产品技术,现代中药、生物基因药品、生化血液制品等现代医药产品技术,超硬材料、高档耐火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品技术等,使之尽快成为我省优势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的优势,抓好重点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三个重点环节。着力启动数字通讯、网络设备、软件及系统集成、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技术药物、汽车关键部件及新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的培育工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育高新技术产品。

2.2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中原城市群中食品、冶金、建材、化工、机械、轻纺等六大支柱传统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必须积极实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提升六大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重点,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积极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提高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引导其向精深加工、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和低污染方向

发展。在改造传统产业时,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例如机械制造行业,可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提高工业集中度、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轻纺、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应实施以扩大出口为目的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为发展高科技农业、特色效益农业提供种子种苗保障;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拉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科技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总结许昌、开封等市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经验,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原城市群高科技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2.3 提升城市群的产业功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当前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产业水平,增强城市群的辐射力与聚集力,必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各个城市应根据本地的优势与基础,坚持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落实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向第三产业。要特别重视培育新兴第三产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金融、保险、电子信息化,扩大电子商务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视频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3.中原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对策

3.1 加快城市群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城市群是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影响和控制周边地区发展的,它在不断增强城市群竞争力和巩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核心地位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集群化的整合模式便是以核心城市为基点,以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借助专业分工与合作,带动上下游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形成高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高地,从而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加强规划,确定各市产业发展重点,集中资源,在城市群内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城 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名牌产品,壮大一批优势产业群,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推动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3.2促进城市群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目前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突出存在着重复投资、产业雷同的现象,要使城市群发挥最大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必须在加强 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生态链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机制,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需要,在产业布局上做到整体布局、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适度竞争,以突出和壮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在产业链聚集和延伸上下功夫,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聚集度;在招商引资上,各个城市应突出产业链招商而不是单个项目的引进,应在产业链配套上多做文章。以产业链的发展为重点,既可促进项目对接,又能壮大优势产业群。在产业

3.3 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城市群区域资源

建设中原城市群区域创新体系。中原城市群是全省科技资源分布和科技创新的重点地区,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是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进一步发挥该地区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围绕电力、信息产业、汽车及装备业、食品、化学和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的作用,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活力区”和“辐射源”。进一步发挥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加大推进“二次创业”的力度,通过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加强制度创新,构筑产业整体优势

通过政策导向,吸引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中原城市群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高新产业,深化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和管理创新;按照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建立服务规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注重扶持有创

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构筑产业整体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原城市群中的县(市)区结合本区域产业,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区,并引导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向郑州、洛阳、许昌等优势区 位集聚。努力把中原城市群区建成“高素质人才集聚的创业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建成知识与智力密集、高新技术产业集中、金融贸易繁荣的新型产业区。

第五篇: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由于其关联性和延伸性强,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覆盖整个产业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从开始之初就是以一种先外后内、以赚取外汇为主的模式进行的,使得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本文着重论述了与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重新认识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几大要素,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具体思路。

关 键 词:旅游地;旅游业;区域整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结构及优化调整

1.1 旅游产业

1.1.1 旅游产业界定

旅游产业,即广义的旅游业,它所包括的范围则要比旅游业广泛得多。旅游产业是指旅游业和为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行业的总称。旅游产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组成的旅游服务业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体系,由城建、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环保、教育、通讯和信息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组成了旅游产业的社会支撑体系,由管理、法规、政策、国际合作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构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旅游产业所包括的行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有:第一,旅游业本身所包括的行业;第二,为旅游业提供物质支撑的属于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部分;第三,为旅游业提供物质支撑的属于第二产业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和行业中的相关部分;第四,属于第三产业中的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公共服务业、卫生体育业、文化艺术业、教育事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中的相关部分,以及国家机关中与旅游相关的部门,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海关、边检等。

由此得出:旅游产业是由旅游服务业与其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即人们经常说的“大产业”,是一个有众多行业链组成的产业群体。从产业供给出发,旅游产业应该是: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1.1.2 旅游产业的特点和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期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定性的双重性、产品生产的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空间的聚集性、发展进程的跨越性等特点。

新时期旅游产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缩小区域差异效应、增强国民文化素质、发挥解决贸易摩擦的作用以及增强国际交流渠道的作用等方面。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1.2 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 try)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分析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 在

于保证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供给出发, 旅游产业的内涵应该是: 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 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部门(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各种旅游产业结构纵横交错和前后延伸构成了旅游产业结构网络体系。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图1 旅游产业结构分类 1.3 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只有结构合理,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效配置资源,保证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两个基本要点,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1]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Rationalizat ion of TourismIndus try Structure)是使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 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同时促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 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High-ranking Structureof Tourism Indust ry)是指在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下, 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 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统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产业的调整、优化问题, 在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能合理化, 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未能协调发展;二是未能进一步高级化, 主要表现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内部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旅游的六大要素

旅游业流行的是吃、住、行、游、娱、购等六要素,笔者认为可以扩大为十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体育和疗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两大要素,它跟娱乐和游览等还有很大的差异,学习与感悟,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要素。这十大要素,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要素:吃、住、行; 游乐要素:游(游览、游乐)、娱(乐)、购(物); 康体要素:体(体育运动、健身、修复)、疗(养); 精神要素:学(修学、学习)、(感)悟;

只要有旅游行为的存在,吃、住、行、游(主要是门票)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在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低,对购物和娱乐的需求十分有限,有的游客实际上在旅游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购物和娱乐的消费行为。在旅游业的初级阶段,基础要素的消费构成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提高要素的消费比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游客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旅游业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化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齐头并进发展之后,提高要素在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查《中国旅游年鉴》比较一下东部旅游业发达地区如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如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旅游业几大要素的构成,就会十分明显地看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几大要素的消费结构中,游客仍然将主要的花费用在了餐饮、住宿、交通、游览上,购物、娱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与东部相比有较大差距(当然,就整体而言,我国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在这一点上仍有明显差距)。这一方面反映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地游客去后难以购买到如意的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地区的主要市场――一级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多种多样,目标消费群体广泛,这对于开发系统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逐渐的加大,旅游的方式也是逐渐的丰富起来,从事旅游的人员也迅速的增长。

表1 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比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 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消费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无论在旅游人数还是消水平,乃至整个旅游行业,除203年SARS疫情受到了打击外,一直在持续迅速增长,且2004年旅游业的增长幅度远超往年。可见,当外来因素导致一定时期的出游低潮后,形势的恢复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繁荣和更快的增长。旅游业的强力发展为人民的就业产生了强大助力,同时旅游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发展和调整。如图4所示

图4 1996-2006年国内旅行社发展情况(单位:个)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还有这样几组数字可供大家参考:

1.从2002年—2007年过境旅游人数从3680万人次将增长到5360万人次,年均增长7.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

2.旅游外汇收入从204亿美元将增长到370亿美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两个百分点。

3.国内旅游人数从8.8亿人次将增长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11.3%。国内旅游收入从3878亿元将增长到6820亿元,年均增长12%。

4.旅游总收入从5566亿元将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4%。5.中国公民处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从20个增加到132个,处境旅游人数从1660万人次将增长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9.2%。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镜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处境旅游国,2006年实现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出游一次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是我国的旅游业的战略转型期,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镜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3.2 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3.2.1 旅行社发展不平衡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旅行社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旅行社资产规模很小,营业收入、赢利能力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3.2.2 区域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正因如此造成的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较大。东部经济发达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过于密集;而西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却无人问津。3.2.3 投资、市场不平衡。投资有限、市场较单一也是我国旅游业未能实现较好发展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中国旅游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3.2.4 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不平衡。

本文在此将中美日三国2000、2004、2005三年旅游业的国际收支和旅游人数分别进行对比和简单分析。

注:此处统计的是过夜游客人数

2000-2005年期间,我国的国外游客到达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22.91%,而出国旅游人数的平均增长率则为91.56%,国际旅游支出的增长率33.06%反而小于国际旅游收入的37.55%,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人数迅速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偏低,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的整体水平不高。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4.1 区域整合

当前中国旅游业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品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打破地方垄断,实现良性竞争和经济有序发展。区域整合要求利益的一致共享,差异和趋同并存。区域间综合协调,各功能区合理组合,建立串联旅游路线,即充分利用了各方资源,也满足了游客进行区域性深度旅游的需求。4.2 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

消费者市场过于单一,不仅风险较大,易受外界影响,还容易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对主体市场深度开发的同时,注重优化、开拓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结构,实现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旅游业的一个发展问题是季节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客源,实现客源多样化。4.3 旅游产品提升

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需立足原有资源基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源实行综合性发展,深化利用旅游资源,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

在发展新型旅游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模仿。应着重深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着重改善交通等基础建设,有效的对投资进行引导,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4 服务水平

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验欠缺,服务质量偏低,对旅游景点的形象影响恶劣。当前我国旅游学科尚不成熟,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不善,提高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要提升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标准并严格执行,其次要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意识。4.5 基础、配套设施提升

旅游区域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尤其是游客直接接触到的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对于游客对旅行的评价有着直接影响。

保证交通顺畅和快捷,除了线路本身的质量外,还包括内部和外部交通的良好衔接,景区景点和交通线路的良好衔接。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置功能,能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4.6 经营和管理能力

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就是要实现管理系统化,建立严格标准并切身实施,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强化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场,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带动产业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辉,秦宇.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5[J].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 魏小民,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3]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模 [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4]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0年 [ Z] [5].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 [ J].西北大学学报, 1999,(1).[6] 张辉.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 J].旅游学刊, 1995,(6).

关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思考(含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