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大全,药方大全
【中药方剂】中药方,中医药方,中药方大全,药方大全
中药方功能主治鼻痹 喘疮 痘疳 疖疥 厥疝 瘦疼 吐癣 痒腰 燥痔 安神 安胎 拔毒 百病 白带 白光 百合 白痢 白淫 白浊 保胎 崩漏 便毒 便秘 遍身 鼻合 闭经 鼻塞 臂痛 鼻渊 鼻痔 不渴 补气 不散 补肾 不食 不下 补血 补虚 补益 补阴 不育 不孕 嘈杂 肠风 肠鸣 肠炎 肠痈 产难 潮热 成疮 赤痢 齿痛 赤眼 虫积 疮毒 疮疖 疮疡 喘急 喘咳 喘嗽 初起 除热 出血 刺痛 喘促 催生 撮口 大便 大风 带下 丹毒 盗汗 癫狂 癫痫 定喘 疔疮 疔毒 定痛 冻疮 痘疮 痘疔 痘疹 对口 多汗 多渴 肚痛 恶疮 恶风 恶寒 耳聋 呃逆 耳鸣 恶心 发斑 发背 发汗 发黄 发脑 烦渴 反胃 翻胃 烦闷 烦躁 发热 肺热 肺痈 肺痿 粉刺 风痹 风毒 风疾 风痉 风冷 风热 风湿 风水 风痰 风温 风痫 腹满 腹内 腹痛 腹胀 浮肿 腹中 疳疮 疳积 干呕 疳热 膏淋 膈气 关格 固齿 谷疸 蛊毒 鬼疟 桂枝 鼓胀 骨折 骨蒸 汗出 汗多 寒疟 寒热 寒疝 黑干 黑曾 横痃 喉痹 喉风 喉痛 喉癣 喉痈 黄疸 黄瘦 化痰 蛔虫 霍乱 活血 健脾 健忘 健胃 脚气 脚弱 解表 疥疮 结毒 解毒 接骨 痎疟 截疟 疥癣 急黄 积聚 脐腹 金疮 经闭 惊风 惊悸 惊啼 惊痫 进食 酒疸 酒毒 酒积 久痢 久疟 久嗽 久泻 倦怠 厥逆 开胃 咯血 咳逆 咳嗽 咳血 渴者 口臭 口疮 口干 口渴 口苦 口糜 口燥 溃疡 劳淋 劳疟 劳嗽 牢牙 羸瘦 冷痢 臁疮 凉血 疠风 痢疾 理气 利湿 流注 漏疮 瘰疬 麻风 脉沉 脉浮 脉洪 脉滑 脉濡 脉数 脉微 脉细 脉弦 麻木 慢惊 麻疹 梅毒 梦遗 面赤 面黄 面青 明目 目暗 目赤 目荒 目疾 木舌 目眩 难产 脑疽 内障 疒畾 能食 疒咅 疒颓 疒帬 尿血 匿虫 衄血 溺血 疟疾 呕逆 呕吐 呕血 膀胱 臌胀 偏风 偏枯 痞块 脾疟 贫血 痞气 脾虚 气喘 气短 气膈 气积 气急 气块 气淋 清肺 轻粉 清热 气逆 七疝 脐下 气虚 雀目 祛风 祛痰 热病 热疮 热劳 热淋 妊娠 柔风 乳蛾 润肺 润燥 乳岩 乳痈 散寒 瘙痒 伤风 伤寒 上气 伤食 伤折 疝气 少气 烧伤 少阳 舌淡 舌红 生疮 生肌 身热 身痛 肾虚 身重 食积 失精 石淋 失眠 时气 食少 石水 湿温 失音 湿疹 首风 瘦弱 手足 水蛊 水气 水泻 水肿 鼠瘘 顺气 数者 四肢 嗽血 苔白 苔黄 胎惊 胎漏 痰喘 痰核 瘫痪 痰逆 痰嗽 痰饮 疼痛 调经 聤耳 疔肿 痛风 痛经 痛甚 头昏 头疼 头痛 头眩 头晕 退热 吐逆 吞酸 唾血 吐泻 吐血 顽癣 胃反 胃痛 温疟 瘟疫 温中 无汗 无力 五淋 五噎 五痔 下疳 下利 下痢 小便 哮喘 小腹 消渴 消肾 消食 消痰 消炎 消中 消肿 下气 下乳 下血 血痹 泄痢 泻痢 血气 胁痛 泄泻 血晕 心腹 心悸 心痛 心闷 心虚 心躁 胸痹 胸满 胸闷 痃癖 悬痈 眩晕 血崩 血痢 血淋 血虚 虚劳 虚热 虚弱 虚损 牙疳 咽干 阳痿 养血 咽喉 眼疾 延年 咽痛 腰痛 牙疼 牙痛 噎膈 夜啼 宜服 遗精 瘿瘤 遗尿 阴痿 瘾疹 益气 益肾 痈疽 痈肿 有汗 月真 鱼口 语涩 早泄 贼风 则痛 杖疮 脏毒 胀满 瘴疟 瘴气 谵语 怔忡 症瘕 折伤 痔疮 痔疾 止渴 止咳 痔瘘 痔漏 止嗽 止痛 止血 止痒 支饮 肿毒 中恶 中风 重舌 中湿 中暑 肿痛 肿胀 转筋 壮热 诸疮 诸风 诸淋 诸虚 自汗 作痛
安魂魄 安五脏 安心神 白癜风 白虎风 暴赤眼 奔豚气 补不足 不得卧 不恶寒 补肝肾 不可忍 不能食 补脾胃 补气血 补肾气 补肾水 不识人 不嗜食 不思食 不痛者 补五脏 不下食 补下元 补虚劳 补虚羸 补虚损 补元气 不欲食 补诸虚 赤白痢 除湿热 刺疼痛 寸白虫 大便黑 大便秘 大便难 大风疾 大风癞 大麻风 鹅掌风 发寒热 风湿痹 附骨疽 腹痛者 腹胀满 腹中痛 干霍乱 高血压 冠心病 汗不出 黑髭发 和脾胃 和胃气 和五脏 鹤膝风 厚肠胃 黄水疮 化宿食 化痰涎 化痰饮 霍乱后 活血脉 降心火 坚筋骨 健脾胃 绞肠痧 解酒毒 解热毒 解暑毒 急喉痹 噤口痢 进乳食 进饮食 久咳嗽 酒渣鼻 渴不止 口不渴 口眼斜 宽胸膈 历节风 利小便 利胸膈 利咽膈 脉沉迟 脉沉细 脉沉弦 脉浮缓 脉浮紧 脉浮数 脉浮者 脉洪大 脉洪数 脉滑数 脉弦滑 脉弦数 脉弦细 脉细数 脉虚数 慢惊风 美饮食 明耳目 目赤痛 脓疱疮 暖丹田 暖水脏 暖下元 暖腰膝 脾胃病 破伤风 强筋骨 气不足 脐腹痛 清肺热 清头目 气欲绝 祛风湿 润肌肤 乳石发 如鱼脑 伤寒后 少阴病 生津液 生肌肉 生翳膜 生瘾疹 舌苔白 舌质淡 舌质红 食不下 时寒热 湿脚气 时呕逆 手足冷 顺三焦 四肢冷 苔薄白 胎不安 汤火伤 糖尿病 瘫痪风 填骨髓 调脾胃 调荣卫 通经络 通血脉 退虚热 唾脓血 吐清水 吐酸水 吐涎沫 胃气痛 胃脘痛 温脾胃 五膈气 乌髭鬓 乌髭发 下疳疮 小便赤 小便多 小便黄 小便利 小便难 小便涩 小便数 小肠气 小儿疳 消风壅 小腹痛 消酒食 消积滞 消宿食 消痰饮 消饮食 下鲜血 下瘀血 血风疮 胁下痛 心腹痛 行滞气 心绞痛 胸背痛 休息痢 痃癖气 荨麻疹 养精神 杨梅疮 咽喉痛 腰背痛 腰腹痛 腰脊痛 益精气 益精髓 益精血 银屑病 一切气 益气力 益气血 益肾水 益颜色 悦颜色 长肌肉 治大人 止烦渴 止咳嗽 治男子 止呕吐 止疼痛 止吐泻 治丈夫 壮筋骨 壮腰膝 壮元阳 驻容颜 助消化 驻颜色 自汗出 滋肾水 走马疳 作寒热 卒中风
嗳气吞酸 安魂定魄 安神定志 拔毒生肌 百节酸疼 百节酸痛 百节疼痛 白膜遮睛 半身不遂 暴发火眼 胞衣不出 胞衣不下 悲忧不乐 崩漏不止 崩漏带下 崩中漏下 便利不调 遍身疮疥 遍身浮肿 遍身生疮 遍身疼痛 遍身肿满 遍身壮热 鼻流清涕 鼻衄不止 鼻塞流涕 鼻塞清涕 鼻塞咽干 鼻塞不通 鼻塞声重 不得安卧 不得俯仰 不得眠睡 不得眠卧 不得屈伸 不得睡卧 不得饮食 不服水土 补肝益肾 不进乳食 不进饮食 不可屈伸 不可忍者 步履艰难 步履艰辛 不美饮食 不纳饮食 不能久立 不能屈伸 不能下食 不能行步 不能言语 不能饮食 不能转侧 补暖下元 补气健脾 补气养血 不生肌肉 补肾固精 补肾益精 补肾壮阳 不思乳食 不思饮食 不闻香臭 不下饮食 不省人事 补虚益气 补益肝肾 不欲乳食 不欲饮食 不知人事 补中益气 肠风下血 肠风泻血 肠风痔瘘 肠风痔漏 肠鸣腹痛 肠鸣泄利 肠鸣泄泻 肠胃虚弱 产后腹痛 产后蓐劳 产后崩中 产后泄泻 产后血虚 产后血运 产后血晕 产后中风 产后诸疾 潮热不退 潮热盗汗 潮热往来 赤白带下 赤白痢疾 赤白下痢 齿槽固密 赤多白少 吃食减少 赤肿疼痛 喘息促急 唇干口燥 唇口干燥 从高坠下 聪耳明目 骨节烦疼 大便闭结 大便不利 大便不实 大便不调 大便不通 大便干燥 大便滑泄 大便秘结 大便秘涩 大便酸臭 大便溏泄 大便下血 大便泄泻 大便燥结 大便自利 大补气血 打扑损伤 大肠秘涩 大肠实热 大肠泄痢 怠惰嗜卧 但热不寒 大小便涩 大小便难 涤除腐气 跌打损伤 跌扑伤损 跌扑损伤 冬月伤寒 短气烦闷 肚大青筋 肚腹膨胀 肚腹疼痛 多汗恶风 多见黑花 多困少力 多卧少起 毒气上攻 恶寒发热 恶寒无汗 恶露不下 二便不利 二便不通 耳聋耳鸣 耳鸣耳聋 耳目聪明 耳内蝉鸣 耳内生疮 耳内虚鸣 恶闻人声 恶闻食气 恶心呕逆 恶心呕吐 恶心欲吐 发背痈疽 发汗解表 芳香开窍 烦渴不止 烦渴引饮 烦闷不安 烦热口干 翻胃吐食 烦躁不安 烦躁不宁 烦躁口渴 发热恶风 发热恶寒 发热烦躁 发热咳嗽 发热口渴 发热头痛 发热无汗 发热作渴 发歇不定 发歇寒热 发歇疼痛 发歇无时 发作无时 肺气不足 肺气喘急 肺气咳嗽 肺热咳嗽 肺脏风毒 风毒攻眼 风毒脚气 风寒湿痹 风热上攻 风热上壅 风湿相搏 腹胁刺痛 腹胁膨胀 腹胁疼痛 腹内疼痛 腹内虚鸣 妇人产后 妇人带下 妇人血风 妇人血崩 妇人血气 妇人中风 腹痛不止 腹痛肠鸣 腹痛后重 腹痛下血 腹痛泄泻 腹痛胀满 腹胁妨闷 腹胁虚胀 腹胁胀满 腹胁胀痛 腹胀肠鸣 腹胀气急 腹胀如鼓 腹中刺痛 腹中绞痛 腹中结块 腹中雷鸣 腹中疼痛 腹中虚鸣 腹中作痛 感冒风寒 干呕不止 肝气不足 肝肾不足 肝肾阴虚 干湿脚气 肝郁气滞 攻刺疼痛 关格不通 关节疼痛 骨节酸疼 骨节酸痛 骨节疼痛 骨蒸潮热 骨蒸肺痿 骨蒸劳热 汗出不止 寒多热少 寒热不定 寒热交作 寒热时作 寒热头痛 寒热往来 红白痢疾 红肿疼痛 喉中涎声 喉中作声 化腐生肌 恍惚多忘 缓急止痛 化痰定喘 化痰开窍 化痰软坚 化痰散结 化痰止咳 化痰止嗽 化瘀止痛 哕逆恶心 昏不知人 昏迷不省 昏迷不醒 浑身疼痛 浑身壮热 霍乱呕吐 霍乱吐利 霍乱吐泻 霍乱转筋 活血祛风 活血通经 活血化瘀 活血解毒 活血祛瘀 活血散瘀 活血调经 活血消肿 活血止痛 活血驻颜 火证通治 肩背拘急 渐成内障 降逆止呕 渐加羸瘦 健脾和胃 健脾化湿 健脾开胃 健脾利湿 健脾养胃 健脾益气 健脾燥湿 健脾止泻 渐生翳膜 坚硬如石 角弓反张 脚气冲心 脚气缓弱 脚气上攻 脚气肿满 脚膝缓弱 脚膝生疮 脚膝疼痛 脚膝无力 解毒消肿 脐腹刺痛 脐腹撮痛 肌肤甲错 脐腹绞痛 脐腹冷痛 脐腹弦急 脐腹胀满 急慢惊风 筋骨痿弱 经候不调 惊悸不安 惊悸健忘 经久不愈 惊悸怔忡 经脉不调 经脉不通 筋脉拘急 经年不愈 经期腹痛 精神不守 精神不爽 精神短少 精神恍惚 精神昏愦 精神昏困 精神倦怠 精神困倦 精神疲倦 经水不调 筋骨疼痛 筋骨无力 精血不足 积年不愈 筋脉拘挛 进美饮食 津液不足 肌肉瘦瘁 肌肉顽痹 肌肉消瘦 肌体羸瘦 肌体瘦弱 久不收口 久不受孕 久不愈者 久服延年 久痢不止 久疟不愈 酒食所伤 久无子息 久泻不止 九种心痛 倦怠嗜卧 倦怠无力 举动乏力 开胃健脾 开胃进食 咳逆上气 咳嗽不已 咳嗽不止 咳嗽喘促 咳嗽喘急 咳嗽喘满 咳嗽多痰 咳嗽呕吐 咳嗽气喘 咳嗽气急 咳嗽上气 咳嗽声重 咳嗽痰喘 咳嗽痰多 咳嗽痰盛 咳嗽痰涎 咳嗽吐血 咳嗽咽干 咳嗽有痰 渴欲饮冷 渴欲饮水 口鼻生疮 口不能言
第二篇: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
一、产后服中药二剂、不得疾病
当归15克、桃仁
5、川芎
15、坤草30、炙甘草
12、丹参
15、炮姜
5、阿胶12。
处方是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方,1998.11.2号录
附【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阴道痉挛
白芍100克、甘草5。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肾阴虚加生地、女贞子、枸杞子。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其病例服药14剂而性交顺利。转国医论坛、1990年二期16页。
二、治疗胆结石方
金钱草40克、茵陈30、香附子
15、莱菔子20、鸡内金20、木香
6、郁金20、厚朴
15、柴胡
15、白芍
12、大黄12后下、海金沙30,枳壳15-20.。
注:吃一剂药同时吃猪蹄一只。
三、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光明中医1995年3期31页
柴胡12克、黄芩
12、金银花30、连翘
15、蒲公英30-60、半夏12-
15、丹参
15、元明粉
10、大黄10后下、枳实10-
15、郁金
15、鸡内金15
一日一剂,病重日二剂。呃逆加旋复花10-
12、代赭石15-30。痛身甚加元胡10-
15、川楝子炒10-
12、。腹痛加焦三仙各20-30、陈皮
15、厚朴
15、炙甘草
10、苍术
15、红枣二枚、生姜二片。有结石加金钱草30、海金沙30。气滞加木香
12、香附子15。血瘀加桃仁
10、穿山甲
10、制乳香
10、制没药10。热甚加栀子
12、龙胆草
12、黄连12。伴有黄疸加茵陈30、猪苓
15、泽泻
15、白术
15、云苓
15、虎杖
15、板蓝根15-30。脾虚加党参
15、白术
15、炙甘草10。
四、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闭经
龙胆草15克、栀子
15、黄芩
15、生地30、当归尾20、柴胡根
15、车前子
15、泽泻
15、木通6【当使用量15】、甘草
10、赤芍30、小胡麻20。水煎服。
1994年10月7日治疗西华县田口乡后王村,张XX、女、40岁,左脉弦滑有力,右脉沉实,舌苔黄。月经七个月没来。10月22号夫妻二人给我说:吃了头煎、当夜便有感觉,两剂中药吃完,月经来潮,病已痊愈。
五、治疗冠心病、脉代
羌活12克、五灵脂
15、当归20、红花
15、赤芍
25、葛根30、络石藤30、郁金20、白薇
15、山楂30、草决明子30、川牛膝15。
水煎服、早晚各服一半。
1994年11月6日治疗西华县某车队党委书记贾XX,男、40岁。诊其左脉,二次一停,很有规律。患冠心病多年,面色黧黑,舌下青筋暴涨,舌体色紫。因病情严重,取中药二季剂。嘱咐其爱人:病情有变化,赶紧上医院。
九号复诊,脉已不代多次询问,未尝吃其它药物。
六、巴腊丸
治疗早期肝硬化
黄腊10分、血竭1分
制法:黄腊放铁锅内滚开,将巴豆仁放入锅内,待巴豆仁变黄色的时候再将血竭放入,血竭化开后把锅从火上拿掉。转瞬【锅稍凉】将巴豆仁一个一个分开,取出。
服法:日服二次,空心吃。用量:开始每次吃三粒,可增至七粒。注意:一定囫囵吃。巴豆仁没有布满黄腊的不能吃。
此方在河南民间已经流传数百年,有关杂志有报道。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也传授过我此处方。
七、治疗老鼠疮方
猫爪草10克,煎好后加红糖适量。早晚各服10克。
另用黄腾,密陀僧各等分为末,酒或醋和敷患处。
轻者6-10天效,重者一个月左右见奇效【痊愈】
1995年7月21号淮阳县三刘村刘德党传授与我。
注:老鼠疮是对淋巴结咳的通俗叫法,古代医籍归属于“累疬”、“石疽”、“痰核和恶核”等范畴。此方是一位地方名中医传授给刘德党的。我治疗一位南阳患者,是把处方告知他,后来听其亲戚说,治愈了。因他的外地人,没再联系过。
此方可供参考。
八、校正胎位方
苏梗20、当归
15、陈皮
15、杜仲
15、白芍
15、白术
15、砂仁
10、大腹皮10。一日一剂,一剂分二次服,三剂治愈。
近二十年来我治愈横胎、倒胎大概数百位孕妇,有的怀孕八个多月,均吃三剂中药治愈。有些大月份孕妇,自己能感觉到胎儿在腹中慢慢转动。很少孕妇胎儿转顺后,又反转原位,无妨,再吃三剂中药便痊愈了。
九、治疗不孕不育、怀子方
当归、生地、熟地、地骨皮、青蒿、大云、丹参、桑寄生、焦山楂,丹皮、黄芩、秦艽,香附子,川穹、白芍、柴胡、陈皮,元胡
10、怀牛膝
15、吴芋
6、官桂5。
气虚加黄芪,胃热加山药、麦冬、生麦芽,或党参白术等。
附【1】、治疗崩漏下血不止:百合、党参各4克。1995年10月14日扶沟县紫沟河小李庄老赵告知其妻崩如尿,服上方数日而痊愈。水煎服,吃药喝汤。
【2】、十、复方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不孕不育症
当归15克、柴胡
15、白芍
10、赤芍
25、白术20、薄荷
12、丹皮
15、云苓20、焦栀子
15、炙甘草
10、黄芪30、陈皮20、升麻
12、党参20、鸡血藤20、夜交藤30、枳壳20、香附子15。大枣4枚、生姜3片。
十、【1】、十一、治疗鹅掌风
生地30克、丹皮
15、枸杞子
15、板南根30、当归
15、白芍
15、文锦大黄
12、枳壳20、连翘
15、黄芩
15、白芷
12、茵陈20、陈皮
15、栀子
15、金银花30、甘、草10。
我治疗数历,均获痊愈。
十二、阳痿早泄
1995年3月14日治疗黄泛区八分场患者李XX、20岁,梦遗滑精,阳强易动。言白天见女性便有滑泄之感。手淫史。同房不能坚持一分钟,女友讲不治愈病不结婚。吃中药数易其方20剂,阳痿滑泄均大见轻,改用丸药【石室秘录方】以巩固疗效。
熟地20克、芡实
24、白术20、淮山药
24、山萸肉
15、炒枣仁
12、北五味子
10、麦冬
10、云苓
10、车前子
10、远志30。
共为细末,和蜜为丸。
十三、生地大黄汤活用
光名中医1995年4期15页
生地大黄汤【千金方】,又名“神圣不传方”。功效:凉血止血,泻火通便。主治:吐血,便血.【1】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生地60克、大黄粉【冲】
5、六月雪30、赤芍
10、丹皮
10、坤草30。
此病似属祖国医学“温毒”、“癃闭”。据现代药理报导,生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利尿作用。......【2】、脑溢血。不能言语,口眼歪斜,偏瘫......神志欠佳,高热不退,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证属肝阳暴涨,风动阳亢,脉络受损。功效:平肝熄风,泻火通便。
生地大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生地30克、大黄粉7【冲服】、天麻
10、夏枯草
15、双钩
10、石决明15【先下】、黄芩
10、羚羊角3【冲服】。
不能口服者、鼻饲,一日三次。生地大黄汤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通便之效,配以羚羊钩藤汤则肝风得平,痰火得降而热自去。
【3】、过敏性鼻炎:生地30克、大黄15【后下】、丹皮
10、白鲜皮
10、地肤子30、赤芍
10、炙甘草10
十四、瞿文楼经验简介【录同十三】每逢交夏病作,立秋即渐愈
【1】、咳喘
小青龙汤加减:细辛2克、桂枝
6、厚朴
6、瓜蒌
15、生石膏30、甜葶苈子
6、干姜
3、姜半夏
10、莱菔子
6、麻黄
3、杏仁
9、双叶
12、茯苓
12、五味子
2、焦三仙各12。
【2】、爆发性火眼【传染性结膜炎】眼睛红肿,痛痛难忍,怕光,流泪。功效:泻火、散风、化瘀。
防风、赤芍、蝉蜕、僵蚕、菊花、大黄、羊角粉等。
十五、天王补心丹补心丹加减,治疗心动过速。患者心跳每分钟100-130次。
柏子仁10-30克、炒枣仁10-30、麦冬10-
15、天冬10-
15、生地20-30、当归10-
15、元参20-30、丹参2030、黄连6-
12、石菖蒲10-
15、川穹10-
15、黄芪15-30、远志9-
12、炙甘草10-
15、苦参10-20。
中医杂志1995年八、九期,苦参治疗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过速,【2】、室上性早搏,【3】、防止阵发室上性过速,【4】、室性早搏,【5】、心房纤颤,【6】、心房扑动。以室性早搏效果最佳。
苦参苦寒,若便溏可加苍术、白术、肉豆蔻等健脾问中药。
苦参对房性、室性心率失常均有作用。对抗心率失常的效果与中医分型无明显关系,不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均可以用。
天王补心丹歌诀:养阴天王补心丹,云苓五味党丹玄,远志桔梗归二冬,柏枣生地心神安。
我治疗数例女性患者,心律每份分钟120次上下,均能数剂中药心律恢复正常。
附【1】又治疗室性早搏,外阴部及阴道瘙痒用清热利湿兼益气法
苦参20克、生地20、车前子
15、黄芪20。水煎服。
又用苦参30、白芷
15、大黄
15、蛇床子20、白鲜皮
15、蒲公英30、紫花地丁30。煎水熏洗,一日二次治疗外阴部及阴道炎疗效很好。
十六、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膝重痛-肝肾两虚,伤后瘀血阻滞以及风湿性腰膝重痛,腿足无力,畏寒喜热,苔白脉迟者。
独活12克、秦艽
15、细辛
6、防风
12、桂枝
10、木通6-
15、红花
15、杜仲
26、川膝
15、炙穿山甲
12、熟地
18、白芍30、川穹
10、人参
10、当归
15、茯苓
12、甘草3。
第三篇:皮肤科中医药方
皮肤科
疾病名称方号方名辩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1痤愈汤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2美容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3加味化瘀消坚汤瘀聚4黄芩清肺饮肺热郁滞痤疮5滋阴清热化瘀汤风寒外束,阳气内郁6白草枇杷饮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脾胃受纳运化失常,积热7肺风粉刺汤上熏于肺,热久而郁8黄芩清肺饮血热郁滞犀角地黄汤合泻心9血热风胜汤加减寻常痤疮凉血消疮饮 肺经血热郁滞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囊肿性痤疮1加味化瘀清坚汤久痰瘀积聚成疮湿毒热邪郁结肌肤,阻遏1克疣汤气血运行2化毒消疣汤外感风毒,内动肝火3清热除湿汤湿热熏蒸,发于皮肤4当归拈痛汤加减湿热内蕴扁平疣素体阳盛,感受热毒,入5活血解毒汤于营血
怒动肝火,气血凝滞于肌6除疣汤肤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7复方木贼汤感外邪,凝聚肌肤而成8扁平疣外治方脾肺湿热郁结,火郁肌肤1复方马齿苋合剂外感毒邪,蕴结肌肤寻常疣2加味桃红四物汤气血不调,瘀滞肌肤脾虚不运,气血不和,肌1归脾汤加减肤失养黑变病2知柏地黄丸加减肾水不足,虚火上炎1加味化瘀消斑汤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面部黑色素沉积症2丹栀龙胆逍遥汤忧思过度,伤及肝脾肺火郁于孙络,风血相1雀斑汤 雀斑搏,孙络瘀滞1熟地补阴汤 肝肾亏虚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2退斑汤郁化火,火燥淤滞3阳虚黄褐斑方肾阳不足黄褐斑4 菟丝子祛斑汤 肾亏血虚5活血散风汤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6丹栀龙胆逍遥汤肝脾不和,火燥郁滞1三紫汤湿热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兼2四味胶囊挟湿热
3解毒止痛灵湿热郁蒸,气滞血瘀4虎杖解毒汤火毒内蕴血分带状疱疹肝火妄动,湿热蕴结,风5龙胆泻肝汤加减热外感引发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6马齿苋解毒汤热毒邪搏结,壅滞肌肤所致7三粉擦剂邪毒蕴结肌肤肝火内郁,湿热外侵,结8雄蚣膏于肌肤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1多皮饮于肌肤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2麻黄方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慢性荨麻疹3荨麻疹汤脾虚兼风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4加减当归饮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麻黄连翘小豆汤合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5胡煎方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1荆防方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急性荨麻疹2消风清热饮风热邪气搏于营血所致血中伏热,复感风热,引1多妙汤动伏邪,客于肌表,阻塞经络,营卫失和,邪聚肌平素体虚,正气不足,腠2加味玉屏风散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风邪湿热内蕴,外感风寒,邪3庳癗汤郁于皮腠而发荨麻疹感受风邪,郁于肌肤,营4抗荨麻疹散血不和5四皮饮风热挟湿
脾肺气虚,外受风邪,营6玉屏桂枝汤卫失和丘疹性荨麻1浮萍饮风湿热搏结疹人工性荨麻外感风邪,邪聚肌肤,阻祛风二乌汤疹塞经络顽固性荨麻1 驱疹汤血热蕴湿结于肌脸疹1生发饮血虚失荣,瘀血阻滞2一麻二至丸肾虚精血不足而兼血热者四物汤二至丸加减3心肾不足,血不荣发方4加减美髯汤加减美髯汤斑秃5芪乌生发汤肝肾亏损,气血两虚6苣胜子方肝肾亏虚,血虚失养7加味养血生发汤肝肾不足,血虚脱发8柏叶浸剂(外用)热邪伤肺,皮毛憔悴1生发汤精血虚亏,风邪止扰2茵陈苡仁汤湿邪内蕴3清肺生发汤肺热叶焦,皮毛失养4 生发煎阴虚血亏5脱发生发汤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血不足,肾精虚损,不6 新制生发汤荣于发脱发
脱发7 养血祛风风盛血燥,发失所荣8 芝麻汤肾阴肝血不足9 二至丸加味肝郁血虚,血不荣发肾虚血虚,气血不足,不10赞化血余丹加味能上行荣发11 加味天王补心汤心阴虚,心肾不交气血两亏不能上荣,发失白发1七宝美髯丹加减所养血热内蕴,水不涵木,肝2草还丹加减旺血燥,血热偏盛,毛发失养1银屑病1号湿毒内蕴,血热受风。犀角地黄汤合白虎2热入血分,外发斑疹汤加减风湿之邪,留滞皮肤,久3苦参藓皮汤则化热4生金凉血饮肺肾阴虚,血虚化燥5土槐饮湿热之邪,客于皮肤银屑病风寒外袭,营卫失调,风热湿邪客于肌腠,使皮肤6柴葛解肌汤加减失去濡养而致病。风毒内蕴,气滞血瘀,经7犀蜈汤脉阻滞,肌肤失养8凉血化斑汤血热毒盛,壅搏肌肤风湿之邪,留滞皮肤,久则化热。9苦参藓皮汤
1茜草汤阴虚血热,迫血外溢阴虚火旺,血热妄行,气2清荣饮不摄血。过敏性紫癜时毒炽盛,伤及血络,血3凉血解毒汤遇热则溢,热毒迫血妄行所致4二妙丸加味汤湿热流注肌肤风邪侵犯皮肤,袭入毛孔,致使气血瘀滞,毛窍1如意黑白散闭塞,血不荣肤。白癜风风湿侵入毛孔,以致气血2双调祛风汤瘀滞,日久气阴两亏,血不荣肤1土茯苓通淋止痛汤 湿热毒邪急性淋菌性尿道炎2淋病解毒利湿方 毒热内侵,湿热下注传染性脓疱1加味清热利湿汤肺胃蕴热,外受湿邪病湿疹1吴萸螵硫散湿热毒邪蕴蒸慢性湿疹1皮肤解毒汤风湿热毒,郁结肌肤肛周湿疹1 苦参外洗方风湿热邪流注肌肤慢性表浅软正气衰颓,肌肤疮疡,久1感染外洗煎剂。组织溃疡不收口漆气辛热,客于肌腠,化1化斑解毒汤加减 接触性皮炎热成毒。药热入营血,蕴而成毒。1皮炎汤 药物性皮炎自家敏感性加味清热凉血驱敏湿热蕴久,化毒入营,外1皮炎汤感毒邪传染性湿疹1加味利湿解毒饮风湿热毒,蕴蒸皮肤样皮炎
健脾化湿清金汤。神经性皮炎1风湿瘀积肌腠泛发型神经1加减全虫方汗出当风,风邪客于肌肤性皮炎加味利湿化瘀饮结节性红斑1湿热凝聚,经络阻隔玫瑰糠疹1多形性红斑1加味疏风凉血饮脾肺蕴湿化热,发于肌肤1夏方凉血汤血热生风 传染性红斑加味凉血退斑汤中毒性红斑1湿热结毒,灼煎营血1加减逍遥丸肝经血燥,爪失所养 指甲剥离症肝肾阴虚,脾胃衰弱,荣全身性皮肤1鱼鳞汤血不足,血虚生风,风盛角化症则燥,肌肤失养硬皮病1消硬汤 肺肾阴虚局限性硬皮脾肾阳虚、气血两亏、风1加减归脾汤方病寒外袭、经血痹塞不通风湿凝结,血热郁滞,阻 全身性硬皮1麻乌四物合剂病于肌肤,壅塞腠理系统性红斑1加减秦艽汤阴血虚损,毒热未清狼疮肝郁化热,心火内炽,血红斑狼疮1消毒灵热成瘀皮肌炎1二参二藤汤气阴两虚松皮癣1白汤气阴两虚,风热血燥皮肌炎1二参二藤汤 气阴两虚
热邪郁于血分,外受风1加味疏风解毒汤邪,风热相搏所致。丹毒2湿热下注加味凉血利湿汤手足皲裂1养血润肤饮加减 血虚风燥,肌肤不荣手癣1六味地黄汤加减 风湿凝聚,气血失养
皮肤科药方
药方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生枇杷叶9克,当归9克,生栀仁9克,白芷6克,桑白皮12克,黄柏9克,黄连3克,生甘草3克桑皮2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黄芩6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茜草10克川芎9克,当归6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红花6克,黄芩9克,薄荷1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30克,赤芍60克,丹皮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桑叶10克,蝉衣10克(去头足),当归尾6克桑叶20g 丹皮15g 生地15g 赤芍15g 生石膏40g 黄芩15g 菊花15g 甘草10g大生地30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芩20克,马齿苋30克,生苡仁30克,夏枯草12克,牡蛎20克(先煎),木贼草12克,板蓝根30克,红花6克,赤芍10克,紫草12克,生甘草6克大青叶30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30克,牡蛎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鲜生地30克,黄芩12克,制大黄9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白藓皮15克,连翘15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苡仁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羌活15克,茵陈15克,苦参15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黄芩12克,炙甘草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知母10克,升麻6克,苍术6克,葛根6克,白术1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薏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银花30克,元参15克,夏枯草30克,何首乌15克
苡仁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牡蛎粉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0克木贼30克,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连翘30克,香附15克冰片10克(另包),玄明粉10克(另包),苦参3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苡仁30克归尾10克,熟地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6克,炮山甲6克,制首乌6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甘草6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鸡血藤15克炒黄柏6克,炒知母6克,炒丹皮6克,熟地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山药30克,冬瓜皮3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当归9克,川芎3克,红花6克,益母草9克,藁本9克,制香附9克,牛膝9克,柴胡4.5克,白芷6克,荆芥穗9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薄荷3克,生姜6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10克丹参3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生地20克,鸡血藤30克,浮萍30克,连翘15克,荆芥穗10克,生甘草10克熟地18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黄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陈皮9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荆子3克,细辛3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贞子12克,何首乌12克,旱莲草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阿胶9克,枸杞子9克当归12克,益母草9克,泽兰9克,白芷9克,荆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柴胡4.5克,蝉蜕3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龙胆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紫草10克,紫参15克,紫花地丁30克,车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细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叶15克。龙胆草50g,板蓝根50g,当归100g,元胡50g
黄芩10克,连翘20免,板蓝根25克,元胡25克,僵蚕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虎杖15g,板蓝根20g 蜕10g,丹皮13g,赤芍13g,甘草5g。柴胡6g 龙胆草9g 板蓝根30g 生甘草3g 荆芥6g 赤白芍各9g 车前子9g 炒牛子9g青黛3g马齿苋15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0克,酸枣仁10克,煅龙牡30克(先煎)。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用法】三种药物共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雄黄9克,蜈蚣3条(瓦焙)。【用法】分别研为细末,混合均匀,香油调涂患处,每日3次。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5克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浮萍6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生地9克,黄芩9克,薄荷4.5克,蝉蜕4.5克荆芥9克,防风9克,浮萍9克,当归9克,赤芍9克,大青叶9克,黄芩9克,蝉蜕6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苦参12克,豨莶草12克,丹皮9克,黄柏9克,知母9克,苍术9克,地肤子9克,六一散15克生黄芪15克,白术12克,玉竹12克,连翘12克,防风6克,生地9克,地肤子9克,豨莶草9克,金银花9克,红枣5枚当归15克,生地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僵蚕15克,牛蒡子15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元参15克,生首乌15克,焦栀子15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甘草5克胡麻15克,苦参15克,山豆根15克,威灵仙15克,甘草15克地骨皮6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3克,生地12克,地肤子6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赤芍12克,夏枯草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炙黄芪18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白芍9克,桂枝6克,赤芍10克,鬼箭羽16克,地龙10克,蝉衣6克,大枣4枚,生姜3片浮萍10g、荆芥10g、防风10g、银花10g、连翘10g、泽泻
12、白鲜皮
12、白芷各12克。蝉衣6克。乌梅20克,乌梢蛇12克,夜交藤30克,苏木5克,防风、生甘草各10克白藓皮30克,生地24克,槐花24克,苦参15克,蝉衣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防风9克,地龙9克,甘草6克熟地12克,首乌1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9克,丹皮9克,香附6克,柴胡6克,白芷6克,葱白3寸黑芝麻30克,女贞子10克,墨旱莲草10克,制首乌10克,侧柏叶10克,枸杞子10克,生熟地各15克,黄精20克生地15克,当归9克,灵磁石30克,砂仁6克,熟地15克,川芎6克,墨旱莲15克,桑椹子15克,白芍12克,制首乌15克,朱茯神15克,木瓜9克,黄精15克何首乌30克,当归30克,杭白芍12克,鱼鳔胶9克(烊化),菟丝子10克,补骨脂9克,枸杞子10克,怀牛膝10克,代赭石6克,淡竹叶9克,连翘心4.5克,炙甘草6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生地15克,首乌15克,太子参12克,桑椹子12克,熟地9克,黄精9克,黑豆30克,当归克苣胜子9克,黑芝麻9克,桑椹子9克,川芎9克,酒当归9克,甘草9克,菟丝子12克,何首乌12克,白芍12克,炒白术15克,木瓜6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鸡血藤15克,首乌藤15克,生黄芪30克,川芎9克,白芍15克,明天麻6克,冬虫夏草6克,旱莲草9克,桑椹15克,木瓜6克鲜侧柏叶32克,75%酒精100毫升制首乌30克,生地、菟丝子各15~20克,当归、天麻各10克,白芍15克,川芎6克,蛇蜕8克茵陈30g 土茯苓30g 地肤子15g 赤芍10g 苦参10g 生苡仁15g 牛蒡子15g桑白皮9g 地骨皮9g 黄芩9g 麻仁9g 柏子仁9g 制首乌9g 苍耳子9g 知母9g 生地9g 丹皮9g 白茅根30g 生甘草15g生地15g 当归10g 女贞子10g 旱莲草30g 赤芍10g 丹参15g 黄芩10g制首乌15g 砂仁15g 旱莲草9g 女贞子9g 枸杞子9g 豨检草9g 黑芝麻9g 党参9g 灸黄芪9g 桑椹子9g 当归9g 白芍9g 龙眼肉9g 阿胶9g(烊化冲入)g 灸甘草3g 陈皮1.5g 小红枣5枚(切开)制首乌24g 熟地15g 侧柏叶15g 黄精15g 枸杞12g 骨碎补12g 当归9g 白芍9g 红枣5枚
补骨脂12g 炒黑大豆30g 熟地15g 黄精15g 制首乌30g 苦参片15g 白鲜皮12g 蝉衣6g 白术10g 防风10g 陈皮6g 生黄芪15g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枸杞子10g 黑芝麻10g 丹皮10g 菟丝子10g 白芍10g 侧柏叶10g 生地15g 首乌15g 熟地15g 红花5g女贞子12克,菟丝子12克,旱莲草12克,桑椹子12克,制首乌12克,肉苁蓉9克,熟地12克,杞子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血余炭10g 胡桃仁10g 熟地15g 党参18g 制首乌30g 巴戟天12g 菟丝子12g 杜仲12g 续断12g 鹿角胶12g 小茴香6g 山药18g 肉苁蓉12g 当归12g 茯苓12g 枸杞子12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生地20g 熟地20g 天冬20g 麦冬20g 茯苓10g 炒远志6g 炒枣仁20g 柏子仁20g 五味子10g 当归12个 桔梗10g 沙参30g 丹参15g 元参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5g 制首乌60g 甘草3g生地15克,何首乌15克,苣胜子15克,菟丝子15克,黑芝麻12克,桑椹子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龟板胶10克(烊化),甘草6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桑叶12克,丹皮10克,杭菊花10克,白芷6克茺蔚子15克,炒荆芥10克,板蓝根15克,银花15克,紫草皮15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藓皮15克,甘草3克生地15克,赤芍9克,丹皮15克,紫草15克,双花15克,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蛇蜕12克,黄连6克,荆芥炭6克,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苦参10克,黄柏12克,苡仁10克,白藓皮20克,生地9克,赤芍10克,牛旁子10克,地肤子10克,浮萍10克,滑石20克,甘草5克金银花60克,白芍18克,麦冬18克,阿胶18克(烊化),沙参18克,甘草24克,僵蚕9克,芥穗 9克,防风9克,木瓜9克,威灵仙9克,黄芩9克,丹皮9克,丹参9克,生首乌30克,生地28克。土茯苓30克,生槐花30克,甘草9克。柴胡15克,葛根15克,白芷10克,桔梗12克,元参15克,理石25克,赤芍12克,生草10克,双花15克,连翘15克,山甲15克,川芎10克,川军5克,茵陈15克,苦参15克,黄柏15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犀牛皮10克,苦参10克,防风10克,山豆根10克,蜈蚣3条,全蝎5克,白藓皮15克,炮穿山甲 15克,赤芍15克,蚤休20克水牛角粉30克(先煎),板蓝根20-30克,蚤休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30 克,赤芍20克,白藓皮30克,苦参10克,土茯苓30克,全蝎6克,僵蚕12克。苦参10克,黄柏12克,苡仁10克,白藓皮20克,生地9克,赤芍10克,牛旁子10克,地肤子10 克,浮萍10克,滑石20克,甘草5克。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槐花25克,生地榆15克,白茅根20克,白芍15克,元参15克,金银花20克,生地20克,大枣20枚,鸡内金15克,炒三仙各10克。连翘30克,生地15克,紫草15克,炒槐米12克,徐长卿12克,大枣10枚,甘草10克。苍术30克,黄柏20克,川断15克,鸡血藤25克,双花25克,板蓝根25克,大青叶15克,公英50克,连翘15克,石斛2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旱莲草90克,白芷60克,何首乌60克,沙蒺藜60克,刺蒺藜60克,紫草45克,重楼30克,紫丹参30克,苦参30克,苍术24克。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当归15克,川芎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黑芝麻20克,何首乌15克,黑故纸10克,甘草3克。土茯苓100g 苦参20g 虎杖30g 夏枯草30g 栀子15g 元胡15g 萆薢30g 萹蓄30g 滑石粉30g 甘草10g银花15g 黄柏10g 萆薢12g 白茅根20g 茵陈12g 竹叶10g 灯芯4扎 淮山12g 车前子10g 苡米20g 甘草6g龙胆草9克,黄芩9克,栀仁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泽泻9克,木通9克,丹皮9克,六一散15克,大青叶9克。吴茱萸30克,海螵蛸24克,硫黄9克,冰片3克土茯苓6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苦参60克,明矾50克,芒硝60克,川椒15克,艾叶15克,荆芥15克,蛇床子30克双花9克,连翘9克,黄柏9克,苦参9克,川椒6克,艾叶30克,冬青叶30克,大葱3根。【用法】水煎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人中黄30克,石膏30克,连翘15克,升麻15克,知母15克,元参20克,牛蒡子15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荆芥10克,蝉衣6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竹叶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鲜茅根60克,大青叶15克,青黛12克,龙胆草15克,黄芩9克,黄柏9克,川军15克,白藓皮30克,黄连9克,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15克。鲜生地30克,京赤芍15克,粉丹皮9克,四季青30克,银花9克,连翘9克,制大黄9克,紫地丁30克,半枝莲15克,车前子9克。
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苡仁15克,山药9克,元参9克,鸡内金9克,黄芩6克,白芨6克,甘草6克。全虫9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白藓皮15克,蛇床子9克,浮萍6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9克当归9克,丹参9克,土贝母9克,白芍9克,赤芍9克,元参12克,夏枯草9克,紫草9克,生地12克,白术9克,黄柏9克,牛膝9克,茜草9克。生地12克,丹皮9克,紫草12克,黄芩12克,防风10克,秦艽9克,白藓皮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地15克,丹皮6克,赤芍6克,知母6克,黄芩6克,浮萍6克,蝉衣3克,竹叶6克,白蒺藜6克,炙僵蚕3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6克(包)。鲜生地30克,鲜芦根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桑叶9克,白藓皮15克,赤芍9克,黄芩9克,生栀仁6克,滑石9克,甘草3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丹皮4.5克,炒栀子45克,甘草3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黑芝麻40克,枸杞子15克,何首乌15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丹参15克,苦参15克,防风15克,蝉蜕10克,甘草10克,大枣3枚。生地50克,枸杞25克,寸冬30克,当归25克,桃仁25克,胡麻仁50克,葛根20克,藁本15克,细辛5克,桑皮25克,五加皮25克,甘草15克。全当归9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川芎9克、白术15克、茯神9克、龙眼肉15克、远志9克、桂枝9克麻黄10克,乌梢蛇15克,生地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黄芪30克,黄精15克,鸡血藤30克,秦艽30克,乌梢蛇6克,丹参30克,莲子心12克,玉竹9克,白人参6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女贞子30克,熟地30克,川连6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怀牛膝15克,苦参1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花粉15克,当归15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甘草10克。党参15克,北沙参15克,黄芪20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紫草12克,鸡血藤30克,络石藤30克。菊花20克,苦参20克,当归20克,生黄芪20克,白蒺藜15克,防风15克,桔梗15克,苍术15克,黄芩15克,牛膝15克,白芷10克,续断10克,生地10克,桂枝5克,薄荷5克党参15g 北沙参15g 黄芪20g 生地15g 丹皮12g 紫草12g 鸡血藤30g 络石藤30g 银花12克,赤芍9克,黄芩6克,连翘9克,荆芥3克,山栀9克,竹叶6克,枳实4.5克,薄荷2.4克(后下)。金银花30克,公英24克,地丁30克,赤芍9克,生地15克,大青叶30克,黄柏9克,牛膝9克,生石膏30克。当归身15g 熟地30g 何首乌5g 白芍10g 天麦冬各10g 红花10g 桃仁10g 蝉衣6g生地12g 茯苓12g 山茱萸12g 炒白芍12g 麦冬12g 白术10g 当归10g 丹皮10g 泽泻15g 山药30g 柴胡6g 菖蒲6g
第四篇:中药泡脚药方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
一、泡脚的优点:
1、安全;
2、无痛苦;
3、无毒副作用;
4、廉价;
5、有效;人们常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冼脚,肺润肠濡;冬天冼脚,丹田温灼”;
6、方便;
7、舒适。
二、泡脚水的组成:泡脚水—般取自来水、河水、等为基水。通过泡脚治病的可根据不同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
三、泡脚水的温度:—般来说,泡脚水的温度以38~43度为宜,但最好不要超过45度。
四、泡脚容器的要求:
1、质地应无害、安全、保温性能好。
2、高度一般泡脚盆的高度最好超过20厘米[没过踝关节]。
3、结构可买一些微电脑浴脚器。
五、泡脚时间的要求:
1、每天安排泡脚几次:如一般保健泡脚,每天一次即可;如患有某种疾病每天至少2次以上。
2、每天什么时间泡脚为宜:如2次,一般上午lO点1次,晚上睡前1次,因为睡前泡脚对消除疲劳大有好处可使人睡得更甜容易进入“倒床不复闻钟鼓”的境界。广为流传的“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3、每次泡脚时间多长为宜:一般为30分钟以上,但对于如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高血压等要适当延长一些。每次具体时间还需根据泡脚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及泡脚后的感受来逐渐调整。
六、泡脚与按摩的关系:传统的泡脚不包括按摩,(致富技术网竺焕松提供)现在有了新变化,有些厂家已生产出泡脚与按摩同时进行的泡脚盆,如没买到可用手做一些足底按摩或一些其它按摩这样结合起来效果最好。
七、泡脚的作用:
1、清洁皮肤的作用。
2、扩张血管作用。
3、降低血液粘稠度。
4、缓解肌肉痉挛。
5、镇静作用。
八、泡脚的注意事项:l、注意卫生[最好以家庭为主]。
2、切忌求快。
3、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坚持不断才能受益终生。
4、儿童禁止泡脚。
5、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禁止泡脚。
6、出血性疾病禁止泡脚,[包括急性外伤出血,如泡脚会引发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中药泡脚治各类疾病的药方,以下是确实有效的药方:
九、治失眠:泡脚水的成分:
1]:以磁石30克、菊花15克、黄芩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骨30克、合欢花l 5克,煎水取汁。
2]:以丹参20克、远志20克、石菖蒲20克、珍珠母30克、酸枣仁{打碎}20克、黄连10克、白芍20克,煎水取汁。[1]对胸中烦热头痛失眠效佳。
[2]对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等有较好效果。做法:取自然水,水温在40度左右再加入[1]、[2]组煎好的药汁。[泡脚的时间安排]:在每天睡前泡1次 每次40-50分钟。[配合穴位按摩]:1,用拇指轻揉印堂穴2分钟,然后向上揉至神庭穴,往返5-6遍。
十、中药泡脚治足癣
足癣是侵犯表皮、毛发和趾甲的浅部霉菌病,是—种传染性的皮肤病。足癣南方较多见。绝大部分患者是先患足癣再感染到手部和其它部位,足癣患病率高的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木瓜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一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一10天。
2、藿香30克,黄精、大黄、皂矾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将上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一30分钟,连续5一天。
3、丁香15克,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各30克,黄柏、地榆各20克。上药水煎取汁,而后将药液候温洗足,每次l0一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1剂,每剂可用2次。
4、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粉剂l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5、白鲜皮4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枯矾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各50克,葱白4枚。上药加水约3000毫升煮沸,待温时将双脚浸泡在温液中10一1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药4-5剂即可。
十一、中药泡脚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是通过温热和摩擦,刺激足部穴位,从而疏畅经气运行,增强腰椎自调能力;二是通过药物吸收,发挥药效,对腰椎起调节作用。二者结合,可起到良好治疗作用。下边介绍三种中药泡脚水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l、威灵仙、鸡血藤、木瓜、丹参各20克,乌梢蛇30克,当归、红花各l0克,杜仲、续断、牛膝、路路通、伸筋草各15克.煎水滤渣取汁,每天泡脚2次,每次40分钟。安排上午与晚间进行。
2、透骨草50克,全蝎、桂枝、虹花、乳香、没药各15克,五加皮、威灵仙各20克,娱松10克,煎水取汁。每天泡脚2次,每次30分钟,病情轻者,每天泡脚1次,每次40分钟。
3、葛根、透骨草各30克,川牛膝,川椒、莪术,丹参、细辛、艾叶各20克,羌活15克,煎水取汁,另如米醋250克(药液煎好,倒入盆内再放醋)。每天泡脚2次,安排上午和晚上进行,每次40分钟。在泡脚后.配合按摩则效果更好。点按腰椎旁的痛点3分钟左右,掌按腰大肌2分钟。按压倒多数涌泉1分钟,拔伸脚趾。后伸扳腰部2—3次,斜扳腰部1次。分别直腿抬高双下肢,再做双下肢屈髋屈膝动作。
十二、热盐水泡脚治鼻炎:在洗脚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约小半汤匙),一边不断地添加热水,一边双脚交替着互控脚心,洗至身体感到有—股热流从脚下往上源时为好。若偶遇身患感冒,洗脚后还会感到鼻子通畅。
十三、热水泡脚治感冒: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十四、调养胃病泡脚方:干姜30克、肉桂30克、良姜50克、香附50克,将其用水浸泡15分钟,煮20分钟,待药液温后将双脚泡入药液中,每次20分钟,1日3次;用于胃病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热痛减,胃痛隐隐或绵绵不断,喜暖喜按者;这种泡脚的药水可以反复使用几次,但不能使用时间过长,而且每次泡脚后应将药水加热。
十五、万能泡脚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杜仲、牛膝各15克,独活20克,水煎滤出药液浸泡双脚,每次l小时,1日1次,多数早期患者使用可获较好疗
热水泡脚的同时,如果加点中药,对某些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强身保健作用。专家推荐了几种配制方法简单的泡脚药方:
气虚的老人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
高血压患者宜将菊花、枸杞子、桑叶枝、丹参等与冰片少许煎药泡脚。冬季需要活血补肾的老人,可选择当归、赤芍、红花、川断等。冬天皮肤干燥、容易皴裂的老人,可选择桂枝、银花、红花等中药。上述中药每样取用15~20克,用砂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桶里,再加入热水,每天浸泡3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泡脚不要用金属盆和塑料盆,否则药液有效成分会损失。皮肤有破损、伤口时要暂停使用中药泡脚(皮肤干皴破裂的情况除外)。中药泡脚只能起辅助治疗的作用,老年朋友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治病的方法,以免耽误病情。1,失眠
用药: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
用法: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2,高血压
用药:桑叶,桑枝,茺蔚子各15g。
用法:用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去渣后混入足浴盆,睡觉前浸泡双足30-40分钟。
3,痛经
用药:小茴香200g。
用法:上将药煎水去渣后,混入问温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4,感冒或感冒头痛
用药:生姜200g。
用法:上药煎水去渣后,混入温水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一次。
5,风湿麻木
用药:山姜茎叶适量,或野花椒枝叶适量,或番木瓜枝叶适量。
用法:煎汤后去渣,混入温水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用药:桂枝,附片,伸筋草,苦参各15g。
用法:煎后去渣,混入温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10天一疗程,每日二次。
7,中风后手足拘事
用药: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6g。
用法:5kg清水加上药,煎煮10分钟后加入温水,用足浴盆浸泡双足,每日三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8,水肿足起水肿
用药:楠木,桐木各适量。
用法:用上药煎汤后加温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9,糖尿病性趾端坏死
用药:川桂枝,生附片各50g,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g,乳香,每剂药各24g。
用法:上药用5000g水煮,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去渣后混入温水内用足浴盆浸泡30分钟,每剂药可反复使用三次。
10,减肥,脂肪堆积过多造成的肥胖病
用药:冬瓜皮200g,茯苓100g,木瓜100g。
用法:水煮去渣后,混入足浴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0分钟,至微微出汗。每日一次,20-30天为一疗程。
脚是人体之“根”,因为,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一半以上起止于它;脚上有多达66个穴位,并有许多与人体内脏、器官相连接的反射区。生物全息理论认为,脚是人体的缩影,刺激位于脚上的特定穴位对全身的相应组织器官能产生重要和直接的影响。由此可知,脚与人之躯体紧密相连,脚的健康与人体健康、脚的保健与人体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
洗脚养生由来已久,乃广泛流传的养生方法之一。这种养生方法不仅是用温热水洗脚,而且是按照一定处方配合齐全药物煎成药液,用来洗脚养生治病的方法。根据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双脚,对其进行良性刺激,活跃神经末稍,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可达到解除疲劳、养生治病的目的。故昔人有“春天洗脚,升阳固托;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的说法。下面,介绍洗脚养生疗疾的方法数则,供大家参考。
一、高血压:①罗布麻叶、夜交藤、签草、牡蛎、白芍、珠珠母、吴茱萸各30克,煎水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②钩藤20克剪碎,冰片适量(布包)放入脚盆,冲入温热水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二、失眠:磁石30克,夜交藤、黄芩、菊花各15克,煎水洗泡双脚,每晚睡前一次,每次20~30分钟,洗后入睡并保持卧室安静。
三、肝脾肿大:三棱、莪术、延胡索、乌梅各9克,加水煎液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
四、腿疼:红花、牛膝、络石藤、虎杖、签草、延胡索各30克,川椒10克,煎水洗泡患腿和脚,每日2次,每次约半小时。
五、脚跟骨刺:樟木30克,苏木、大黄、乌药、连翘各20克,红花10克,加水适量煎液,再加入黑矾50克、陈醋200克洗患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剂药可连用3~5天,用时重新加热。
六、脚踝关节炎:透骨草、寻骨风、白毛藤各3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竭各10克,老鹳草、黄蒿各20克,加水煎液熏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每剂药可适用3~5天,用时需重新加热。
七、感冒:50℃热水适量倒入塑料桶,放入双脚和小腿泡洗,水凉时再加热水保持温度,洗至头部,面部微汗时为止。
八、急性结膜炎:菊花(干品)100克,水煎连药倒入洗盆,待温度适量时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九、痛经:益母草、乳香、没药、香附、夏枯草各20克,加水煎成2000毫升药液泡洗双脚,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
十、早泄、遗精:仙鹤草30克,丹皮、黄芩各18克,加水煎液洗泡双足,每晚睡前1次,每次30分钟。
十一、火眼、目赤流泪:夏枯草、桑叶各50克,白菊花、刺蒺黎各20克,煎水倒入盆中,先熏后洗双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十二、胎位不正:白术、黄芩、茯苓各20克,加水煎成2500毫升药液浸泡双脚,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十三、小儿遗尿: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2500毫升药液浸泡双脚,每晚睡前1次,每次30分钟。
十四、脚跟痛:①威灵仙、透骨草、独活各30克,鸡血藤60克,元胡、白芍、川牛膝、乳香、没药各20克,加水煎液,再加入芒硝50克、食醋250克浸泡患脚。②艾叶、木香、苏木、丹参各20克,加水煎液洗泡患脚。③艾叶60克,皂角刺、防已各30克,当归、苏木、制草乌、延胡索各15克,加水煎液浸泡患脚。④马齿苋(干品)、生姜、红花、川芎、当归、三七粉各30克,加水(煎液倒盆中,再加米醋1000毫升熏洗患脚)。⑤食醋2000毫升(陈醋减半),加水适量,煎热泡洗患脚至药液凉时为止,每日2次。以上五方的每剂药均可连续使用3~5次,每次用前必须重新加热。
十五、脚癣:①无花果(鲜或干)叶数片,加水煎沸15分钟,浸洗患脚,每日2~3次。②葛根、白矾各30克,研末,加入热水中浸泡再洗患脚,每日2次。③新洁尔灭适量,加入温热水,配制含2%~3%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患脚,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现代人常坐办公室,又懒于运动,普遍足部循环不良。另外,膝盖以下到脚底,有许多重要穴位,如果我们常以温水泡脚,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强体内循环;倘若足部的循环变好,心脏就不需要额外一再加压,输送血液至足部末梢,可减少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等高危险疾病的发生。
首先,水的温度要够热,但不会烫伤,大约摄氏45度。
加盐
1.能预防脚气:经常用盐水洗脚,不仅能杀菌消毒,防止脚气发作,还能使双脚光滑整洁。
2.能助眠抗衰:洗脚时再配以按摩涌泉等穴位,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眠抗衰之效,甚至可以增强记忆力,使头脑感到轻快。
3.可预防感冒:脚心受了寒暖,就会因反射而引起上呼吸道局部温度的降升和抵抗力的减弱和增强,故有“洗脸宜冷水,刷牙需温水,洗脚要热水”一说。
盐水洗脚的方法是:一般在半盆热水中加入半调匙盐即可,水温可高一些,但脚部如有伤口,应暂缓盐水洗脚,改用热水泡脚。
加姜 1.治失眠:每晚睡觉前,用三大片生姜加入小半盆水中,煮沸后加醋一勺待水温适宜,浸泡双脚30分钟。
2.暖脾胃:用生姜100克、陈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祛湿、解困,如觉得繁琐,可以用此水泡脚。
3.防治下肢静脉曲张:用生姜煎水洗脚可较快地扩张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网,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呼吸道黏膜内血液中的白血球及时地消灭侵袭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免受感染。经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疾病,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环,使腿部的静脉血液及时向右心回流,有利于减轻腿部的静脉淤血,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泡完脚后,双手搓热,轻揉搓相关部位或穴位,可全脚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按摩涌泉穴(足心)或太冲穴(一、二足趾关节后)或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对头昏、失眠、厌食、面色晦暗、疲劳、高血压、便秘等有防治作用。加酒
1.促进血液循环: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白酒,可促进血液循环。
2.除脚臭:用白酒加点茶叶用来泡脚,多泡几次就不会有脚臭了,因为白酒有很强的杀菌的功能。具体方法是:取葛根15克研成细粉,加白酒15克,再加适量水,煎后泡脚20分钟。每日1次,连泡一周。
3.缓解疲劳:每晚临睡觉前先用热水半盆加少许白酒泡脚15分钟,再取红花油少许至脚心,依次刮拭足底六个基本反射区,即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腹腔神经丛、脾区各50~100下,再将5个脚趾颈头以及整个脊椎部分各50~100下,刮拭完毕,取红花油少许至脚背,用双手心搓擦脚背脚心至发热为止,整个刮拭过程15~20分钟即可。这个方法可以缓解你白天的疲劳,让你轻松入睡。
美容方:双花川芎方:杏花、桃花、川芎各40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煎数沸,取药液与1500ml开水同入盆中,趁热熏洗面部,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40分钟。清热凉血,活血润肤。适用于面色无华,皮肤粗糙、干燥,面部色素沉着。
杏仁茶叶方:苦杏仁45g,绿茶10g。将上药一同入锅,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1小瓶药液外搽脸部及手臂,余下的药液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足30分钟。20天为1个疗程。可滋润皮肤,消炎杀菌,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防治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痤疮、疥疮。
当归桂圆方:当归40g,桂圆肉2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2500ml开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擦洗面部,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可养血益颜。适用于黑色素沉着、皮肤老化等。
山楂当归方:山楂、当归各16g,白藓皮、白蒺藜各1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一杯代茶频饮,余液与2000毫升开水—起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10天为1疗程。补血疏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尤其适用于产后服用避孕药而使面部长黄褐斑的妇女。
花椒是家庭烹调中常用的芳香佐料,无论荤素菜肴都离不了它。但是它的药用价值却鲜为人知。花椒在我国古代各种本草典籍均有收录。花椒在中药里归入祛寒类的药物中,它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因而善散阴寒之气,助元阳之不足,利气行水。
另外,还有杀菌、消毒、止痛、止痒、消肿等作用。用花椒煎汤泡脚能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因为在人的足部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用药汤浸泡或按摩这些反射区,就可以使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能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现代人常坐办公室,普遍足部血液循环不良。良好的足部循环,可以使心脏不需要额外加压,便能将血液输送至足部末梢,从而减少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等高危险疾病的发生。
如果我们常以温水泡脚,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对身体很有益。
话说泡脚
民间有个说法:热水泡脚,赛吃人参。其实这话有些科学道理。
脚又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这是因为现代科研已经证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当用温水泡脚时,可以刺激这些反射区,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同时热刺激会使足部微循环加快,使得水中的药物成分快速地被吸收,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使泡脚治病的效果更胜于口服给药。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也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其实哪怕能坚持热水泡脚对健康都有很多益处。
正确足浴步骤
先将脚放入37℃左右的水中,然后让浴水逐渐变热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温,足浴时水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足浴时间不要少于30分钟,40分钟较适宜,这是普通热足浴方法;还有中药热足浴方法:每次足浴前先在水里放入煎煮过的药液(可对水稀释),然后按普通热足浴的方法进行。
脚底按摩三法
人老脚先老。从中医角度讲,人体穴位最密集的就是脚底,共有76个穴位。常做脚底按摩,能缓和人身体的疲劳紧张,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日常在家里,洗完澡,泡完脚之后,可以自己按摩脚部。大致有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推法:脚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约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双手大拇指并拢,用力摁住该位置,往上推36次,至脚底发热为止。
功效:此法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
■压揉法:脚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双手大拇指按住该位置,用力压36次,压到有酸痛感为宜;再揉3到5分钟,至发热为宜。
功效:此方法,对头晕眼花、严重失眠者有帮助。
■刮法: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双手食指关节用力刮36次,至有酸痛感为宜。
功效: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不适合足浴的人群
严重心脏病患者;脑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出血性疾病、败血病等患者;对温度感应失去知觉者;严重血栓患者;心脏病患者;孕妇;小孩(应在成人帮助下使用);对温度感应迟钝者(应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上述人群不适合足浴。
泡脚小偏方
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的效果。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的作用。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柠檬泡:温水中加入两片柠檬,可顺气提神,预防感冒。
醋泡:温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体内的酸,滋润皮肤。
■泡脚小贴士
★泡脚最好用较深、底部面积较大的木质桶,能让双脚舒服地平放进去,而且要让水一直浸泡到小腿。水温在40摄氏度左右比较适宜。
★泡脚时间不能太长,最多30分钟,否则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相对缺血。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因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泡脚后不能马上睡觉。趁着双脚发热的时候点按脚底。妹妹们月经期一般都会比较焦躁,尤其是患有痛经的人,经常会因此影响工作、学习和休憩,如果您正受痛经困扰,尝试过多种医疗都没好转,不妨试试在家用中药泡脚,或许会博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切的适龄女性皆可以采用中药泡脚的方法来调养身体。但不同体质或者不同的辨证类型,在用药方面会有不同的选择。气滞血淤型
其症状体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色暗而带有血块。针对此类症状的人,应调解气血,化淤止痛。因为“女子以肝为本”,泡脚所选药物多以入足厥阴肝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醋,如用青皮、乌药、益母草各30克,川芎、红花各10克。加入约两升水,50毫升左右的醋,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煎煮30分钟,等药冷却至50℃时连渣倒入盆中泡脚,盆中药液量应该浸没踝关节,如果药液不足量,可加适量温水。脚在药中不停地运动,让足底接收药渣轻微的物理刺激,每次30分钟以上。阳虚寒盛型
其症状体现为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需用温经散寒的原理止痛。因为中医有酱紫一种说法:“肾主一身阳”,泡脚所选药物应该多以入足少阴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引经药咸水,比如可用肉桂、丁香、乌药、当归、川芎各15克,干姜、小茴、吴茱萸各6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气亏血虚型
其症状体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用手按腹部也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月经量少、色淡,需要通过补气养血调经。中医上称作“脾统血”,泡脚所选药物应该多以入足太阴脾经的药物为主,并加入适量的引经药甜水,比如可以用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饴糖适量,煮水泡脚。
对于手脚冰冷的妹妹下面的方法最适合你不过了:冬天用红花艾叶泡脚有粉好的保健效果,既暖和全身,还对睡眠有益。而且这些资料在中药房里粉轻易买到,价钱粉便宜。红花有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艾叶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和增强免疫等功用。另外,艾叶属于凉性的草药,可以用来祛除脚气和脚癣。
具体用法是先把50克左右的红花和艾叶等放入纱布袋包好并捆紧,放到锅里加水,先用大火煮开,然后小火煮5至10分钟,取汁即可。将药汁兑在温度在40℃或50℃的热水里,然后泡上半个小时就可以了。一次熬制的药汁可以泡2至3天,用容器装好。
泡脚要对症下药其实,隆鼻整形针对不同的病症可选用不同配方的中药进行足浴,他又被称为“xxx着的运动”。,如果依据自己身体状况,在红花艾叶水里适当再加点中药,对预防疾病、医疗疾病能起到粉好的辅助作用。如患有高血压的人,可以在泡脚水里加点具有降压作用的夏枯草、钩藤;患有风湿病、怕冷、怕凉、脾胃虚寒的人,适合用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草药,如干姜、桑枝;痛经的女性,或者脚干、皮肤干燥的人,用点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白芍、益母草、当归、艾叶等。同时,如果还可以多加些苏木、泽兰、伸筋草、黄芩、当归等,都具有解乏、活血的功效。
在此建议,在泡脚时可以把中药粉碎成末,药物吸取会更加匀称,还可以放雨花石.鹅卵石边泡边做按摩,泡脚后用泡脚石磨脚。
第五篇:中药药方
中药药方大全
化脂腹肝汤
组成:丹参15克,茵陈20克,泽泻20克,黄芩12克,山楂12克。
功效:舒肝、消瘀、祛湿、化积。
应用:脂肪肝。
用法:每日一剂,早晚饭前温服。
方解:脂肪肝见于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活动使得脂肪堆积,加之肝脏代谢机能受损,过量脂肪在肝内积聚而成。若不及时治疗可使急性肝炎病情迁延,慢性肝炎病情加重,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祖国医学没有脂肪肝的记载,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患者常有胁痛、肥胖、肝大的表现,病因病机为湿、痰、食阻滞,化生浊邪,肝胆疏泄失调,血脉瘀阻。方中茵陈疏肝利湿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泽泻清热利湿,山楂化食消积共为佐药。全方舒肝、消瘀、祛湿、化积,对脂肪肝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加减变化:胁痛甚者酌加青皮10克,郁金12克;不思饮食者加炒麦芽15克,生山楂15克,鸡内金12克;口苦、口干加龙胆草10克;噁心欲呕加清半夏30克,乾薑10克;腹胀纳少者加厚朴10克,生山楂15克;大便稀溏加泽泻15克,白扁豆30克;肝大明显加鳖甲、穿山甲各10克;妇女月经不调加泽兰15克,三七粉3克(冲服)。
注意事项:适当控制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为原则。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静脉点滴,用药不宜採用高渗性葡萄糖,以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注意减肥控制体重,绝对禁酒,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肝炎恢复期参加锻炼,运动量以病人体力能耐受为标准,促进脂肪的代谢。
臌 胀 方
组成:茵陈、黄芪各60g,生(妙)白术、益母草、丹参、白花蛇舌草、仙鹤草、泽泻、白茅根各30g,云苓、猪苓各20g,莪术、土鼈、枳壳各10g。
功效:健脾益气、化瘀行水,清热利湿。
主治:肝硬化腹水。主症:腹大胀满,脘腹痞胀,面色暗黑,面颊、颈胸部红点赤缕,腹部青筋怒胀,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腻,脉弦等。
用法:水煎内服(茵陈后下),每日1剂,日分3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
方解:黄芪、白术、云苓益气健脾;云苓、猪苓、泽泻、益母草、白茅根渗湿利水;枳壳、莪术行气以化湿;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仙鹤草具涩敛之性,可止血止泻。上药组方合用,有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清热利湿之功效。
临床运用:
(1)针对本病的基本病机遣药组方治疗:臌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为特徵的疾病。据文献资料和大量临床观察证实,其与肝硬化合併腹水非常类似。中医学重在辨证施治,对病机的认识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由于臌胀出现于病之晚期,病变複杂,症状体征多样,徵候类型表现不一,所以应把握其基本病机。笔者据长期临床体验,将其病机概括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血瘀水停气滞。外邪(鬁气、酒毒、血吸虫感染等)侵袭为病因之一,虚中夹实为其病机特点,对此宜急则治其标,祛除水湿浊邪乃第一要务。宗“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扶正宜以调皮为主,如芪术苓之用;祛邪,非仅指水湿浊邪,瘀血、气滞、湿热亦可致水液代谢障碍,故化瘀通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亦可收到利水之功,脾不为湿困则健,肝亦因脾运複健而得保养。
(2)注意用药宜忌:虽然臌胀病的治疗用药应当化瘀通脉,但某些破瘀逐血之品又非其所宜;本病病机为虚中夹实,故峻下逐水剂用之宜审慎,不可逞一时之快。
(3)随证加减:由于臌胀患者的病程阶段不同,个体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也複杂多样,所以当针对具体症状予以加减,冀提高临床疗效。如腹胀甚者加厚朴、大腹皮、焦山楂;发热者加柴胡、黄芩、青蒿;兼阴虚者加用鳖甲、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沙参之类;衄血者加用旱莲草、蒲黄、水牛角粉;黄疸者加山栀、连翘等。
(4)臌胀之治,应斟酌起病的缓急、邪正盛衰以及水停、血瘀、气结、阴虚、湿热之主次,灵活加减用药,有望显着提高疗效。腹水消退之后,继续予以调理,此亦缓则治本之理,应当重视。
疏风通窍聪耳汤
组成:桑叶20g,葛根20g,柴胡10g,黄芩10g,蝉蜕10g,川芎10g,香附15g,路路通15g,磁石30g,生龙牡各30g,甘草5g。
功用:疏散风热,通窍聪耳。
主治:感受风热而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或弦数。
用法:上药水煮服,每日1剂。
方解:《素问•气交变大论》谓:“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无所闻”。此病多发生在外感风热邪气之后,邪气壅遏,使肺气不宣,肝胆经脉经气不畅。肺开窍于鼻,鼻与耳相通,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故感受风热,邪气阻滞,上犯头窍,肺气不利,经气不畅,可致头痛眩晕、耳窍不通等。耳鸣、耳聋大多同时出现,也可单鸣不聋,一般耳鸣多于耳聋。方中桑叶、甘寒清润,可轻清发散,既能疏解肺卫风热、宣散燥气,又能倾泻肝胆之火;葛根、柴胡、黄芩、蝉蜕宣散风热,清宣肺气,疏利肝胆经气;川芎乃血中之气药,香附是气中之血药,与柴胡同用,为《医林改错》“通气散”之意,能调气活血,通行经络;石菖蒲、路路通开窍聪耳,又因“肾开窍于耳”,故用磁石、生龙牡重镇潜阳,益肾纳气,以防升散之药太过;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相得益彰,共奏疏散风热、通窍聪耳之功。
临床运用:如鼻塞声重,可加葱白3支、辛夷10g,以通阳开窍;小便黄可加生地20g、茅根30g,以养阴利小便;口渴、心烦加花粉15g、麦门冬15g,以止渴除烦。
清解肾康灵
组成:生地12g,知母9g,黄柏6g,丹皮9g,黄芪15g,太子参9g,茯苓12g,淮山药12g,绣花针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清热解毒,益气滋阴。
主治:频繁复发性肾病综合征。
用法:加水400ml,浓煎200ml,100ml/次,1日2次。
方解:方中黄芪、知母、黄柏、丹皮、茯苓、白花蛇舌草、绣花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升主出主开,内可清除湿热瘀毒,外可抵御外邪之入侵,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生地、太子参、淮山药凉血益气养阴,主降主入主合,内可激发正气,驱邪外出,外可益气固表,抵御外邪。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滋阴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生地具有激素样作用,但无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副作用;知母抗炎作用与强的松相近,并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黄芪、太子参、淮山药可以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CD4/CD8的比值,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绣花针、白花蛇舌草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的作用。本方可减少激素副作用,提高频繁复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复发次数,并对激素的顺利减量起到过渡的作用。
临床应用:在大剂量激素应用阶段,患儿表现出阴虚阳亢之象,配合清解肾康灵对预防库兴氏综合征,减少激素副作用有较好的效果;在激素减量阶段,患儿表现出阳虚之象,可以加入补肾温阳之品,如仙灵牌9g、菟丝子12g、肉苁蓉9g等,减去黄柏、丹皮、绣花针、白花蛇舌草等;在激素维持阶段,可以去黄柏,加入补阴益阳之品如菟丝子,平调阴阳,使阴平阳秘,机体康复。(董飞侠整理)
複方三七通络片
组成:三七2000g,全虫1300g,黄芪1500g,枸杞1000g,杜仲1300g,桃仁1000g,水蛭1300g,川芎1000g,丹参1500g,冰片30g。
制法:将三七洗淨,晒乾灭菌,研为细粉,过100目筛,其馀九味药加水煮三次,每次滤过,合併浓缩滤液至流浸膏状,将三七粉与流浸膏溷合制粒,60℃乾燥,乾燥颗粒过20目筛,再加硬脂酸镁适量,溷匀压片,菌检合格即可。规格为每片0.25g,相当于原生药0.2g,100片/瓶。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孕妇忌用。
功能:益肾养肝,活血通络,祛瘀生新。
主治:脑动脉硬化、心脑供血不足、中风先兆、脑血栓、高血压等见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胸部憋闷、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
方解:上述诸病多因肝肾亏虚,气虚血瘀所致。瘀血留滞,血脉不畅,头窍失养及肝阳上攻可致头痛眩晕、视物昏花;心血瘀阻,心气亏虚可见心悸心痛;气血不畅,脉络瘀阻可致肢体麻木。方中三七味苦,性温,入肝经,气血双补,有消散瘀血,止血不留瘀的特点,又能消肿止痛;全虫甘平,入肝经,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能扩张血管,因而有持久的降压作用,与三七同用,为君药。黄芪甘温,入脾、肺经,益气升阳,使阳升阴长,气旺血生,有良好的补气升血作用;枸杞甘平,入肝、肾、肺经,养肝润肺,补肝肾,益精血,虽为补肾之药,实属补阴阳之品;桃仁苦平,入心、肝经及血分,能泄降导下破瘀,和畅气血以生新,有治血祛瘀生新之效;水蛭甘咸,为破血逐瘀消症之品,与桃仁合用,治跌打瘀血、心腹疼痛,为臣药;杜仲甘温,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心包经,《本经》中言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等;丹参味苦,微寒,入心、肝经,活血祛瘀,凉血消肿,清心安神,与川芎同用,治瘀血痹阻心脉所致的胸痹绞痛,为佐药;冰片苦而微寒,入心、脾、肺经,辛散苦泄,微寒清热,芳香走窜,能散上焦鬱火而开窍提神,为使药。此方益肾固本,养肝生血,祛瘀生新,气血双补,标本兼治。因而,对脑动脉硬化、心脑供血不足、中风先兆、脑血栓、高血压等见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胸部憋闷、心痛心悸、四肢麻木者,疗效显着。
柴胡清肺饮
组成:柴胡9g,前胡9g,赤芍18g,平地木30g,黄芩18g,青皮9g,陈皮9g,薑竹茹9g,姜半夏9g,佛耳草18g,蚤休9g,半边莲30g,江剪刀草30g。
功能:平肝解鬱,清肺化痰
主治:外感后迁延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不明原因的久咳怪咳等有肝鬱肺热见证者。
用法:每日一剂,上药水煎煮后,分两次服用。
方解:方中柴胡为疏肝解鬱之要药,但其性燥主升,容易劫阴,而前胡性润主降,两药相配,润燥相得,共奏“制木安金”之功;方中用平地木、白芍,加强疏肝理气作用,使气机通顺,全身津液输布畅行,有利于行滞解鬱;另外,白芍柔肝敛气,赤芍解痉活血,气血同用,对“久病入络”的久咳患者,更为恰当;方中黄芩为清上焦肺热的要药,佛耳草、蚤休、半边莲、江剪刀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青皮、陈皮、薑竹茹、姜半夏健脾化痰,扶胃和中。
临床应用: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因外感或内伤影响肺脏,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嗽,故治肺是治咳之常法。临床常见久咳不止,或反复发作的患者,虽然屡用抗菌素及润肺、清肺、宣肺等法,往往效果不显。若出现咳嗽时长,胸胁胀闷,口苦咽干,面红升火,头昏汗多,有时伴有寒热往来,舌苔白腻或带黄,舌质红,脉象弦细等,此乃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鬱气滞,日久化火,金不制木,木反侮金,气火上逆犯肺,以致肺失宣肃。另外,久咳患者由于气道感染,大量运用抗菌药物和清热解毒之剂,容易苦寒败胃,脾胃受损,失于健运,痰湿内生,出现痰多、腹胀、纳差、苔腻等表现。本方是由邵老常年临床经验积累而来,意在平肝解鬱,清肺泻热,健脾助运。方中诸药配合,化湿而不伤阴,清肺解毒而不败胃。当然,持久而反复的久咳患者,往往有虚中夹实、实中兼虚以及表裡夹杂的情况,需要根据不同的兼症,辨证加减用药。
清暑退热饮
组成:香薷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苏叶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板兰根(或大青叶)30克,青蒿15克,川朴5克,鸡苏散10克(包煎)。
功用:清暑利湿、辛温解表、芳香化湿。
主治:暑天感冒。
方解:《内经》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暑天感冒,是指夏至到大暑期间伤于暑者。症见头痛恶寒,高热无汗,或有汗,但热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等感冒症状。同时,又有面赤口干,口渴思饮,脘痞困倦,心烦胸闷,或噁心呕吐,大便泄泻等伤暑伤湿表现,此乃暑为寒湿所遏而致。缘由夏暑天气炎热,地气上蒸,人在其中,稍有不慎,易于为病。如纳凉于深堂大厦,或贪图凉快,通宵风扇不息或空调温度过低,或夜宿户外,露水侵袭体表,则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若恣意贪吃生冷瓜果,冰棒冷饮,寒湿内生,损伤脾胃,则脘痞吐泻。暑为阳邪易于耗气伤阴,又暑必夹湿,故见面赤,口干欲饮,心烦胸闷,噁心呕吐等暑湿内鬱之证。
治宜遵《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皆,确立以清暑利湿、辛温解表、芳香化湿为治疗原则,常用自拟方清暑退热饮治之。若作伤寒感冒,但以辛温之剂,事得其反。
方中香薷、藿香、佩兰、苏叶辛温解表、芳香辟秽。因暑必夹湿,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银花、连翘、板兰根(或大青叶)、青蒿,清热解毒、清暑退热。鸡苏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组成,辛凉透表、清暑利湿。川朴配苏叶,理气消痞除满。
加减运用:有汗,但热不退者,去香薷、鸡苏散,加柴胡、黄芩、六一散。恶寒头痛较剧者,加川芎、蔓荆子。周身关节酸楚者,加秦艽、大豆卷。噁心呕吐者,加陈皮、法半夏。脘痞困倦者,加苍术、薏苡仁。心烦胸闷者,加川连、广郁金。大便稀薄者,加苍白术、山楂、神曲。
黄芪芍药汤
组成:生黄芪15g,苍、白术各10g,生薏苡仁30g,炮鸡内金10g,苦参15g,煅龙骨15g,血竭粉(冲服)1.5g,炒白芍10g,生甘草6g。
功能:运脾固摄,祛腐生新,化瘀通络。
主治:放射性肠炎。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每次取药汁约250ml,饭前服。
方解:放射性肠炎为肠癌、宫颈癌、宫体癌或其他盆腔肿瘤在放疗过程中的併发症。病人长见表现有腹泻,腹痛,脓血便,排便次数增加,甚至每日多达20-30次。现代医学对此症採用抗生素加皮糖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易巩固。中医学认为,此属气虚滑脱,气滞血瘀,络脉受损。治宜益气固摄,祛瘀生新,通络止痛。本方用生黄芪一可益气升提,二是生肌托毒;黄芪与白术相配,可健脾祛湿;黄芪与血竭、龙骨相伍可祛瘀生新,补气涩肠;方中芍药甘草乃仲景芍药甘草汤,可缓急止痛;方中苍术、鸡内金、薏苡仁可健脾运脾,化湿辟浊,与苦参相合,又增添了解毒辟浊之功。本方可治疗因放射线照射引起的肠粘膜充血、水肿、细胞损伤,改善由此所致的腹痛、腹泻、裡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且有护肝、抗肿瘤复发和转移之功效。
临床运用:如大便次数增多,裡急后重严重者加黄连5g、败酱草15g;脓血便较多者加生地榆10g、三七粉3g(冲服);女性引导脓性分泌物增多者加明矾6g、土茯苓15g,并用此药渣煎水坐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本方应连续服用7-15天。
活络通痹汤 组成: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防风10g,当归10g,红花10g,丹参30g,桂枝10g,灵仙10g,元胡10g,香附10g,全虫10g,蜈蚣3条,乌蛇10g,三七3g(冲),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能: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消肿,理气止痛。
主治: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nsbp 用法:1日1剂,早晚2次水煎服。亦可将生药加工成水丸,每次6-8g,1日3次。
&nsbp 方解:本方中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灵仙、元胡、香附、伸筋草、透骨草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效;当归、红花、丹参、三
七、全虫、蜈蚣、乌蛇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祛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互相协调,可达到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消肿胀、壮筋骨、祛风寒、理气血、镇疼痛之良好效果。
临床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称之为“痹证”。多由于素体气血亏损,阳气偏虚,卫阳不固,腠理疏鬆,致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壅塞经络,凝而为痹。风寒湿邪阻塞经络,结聚于关节,多形成风寒湿痹,故本方治则为祛风除湿、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渗湿消肿、理气止痛。若患者病程长,身体虚弱,周身倦怠,为气血不足,肝肾阴亏,本方加黄芪、党参、熟地、枸杞子;若患者脾虚厌食,服药后腹中隐隐作痛,本方加陈皮、白术、鸡内金、焦三仙;若服药后出现腹泻,本方加白术、云苓、诃子、芡实;若服药后出现咽干、舌燥、口渴、唇裂,方中加元参、知母、黄芩、石斛;若关节肿胀严重,本方加茯苓、薏苡仁、防已、萆薢以利水渗湿、清热消肿;服药后汗多者,本方加生龙牡、芡实、麻黄根。
苓 理 汤
组成:附子10g,肉桂10g,人参10g,白术10g,甘草10g,猪苓10g,茯苓10g,乾薑10g。
功能:温中健脾,祛寒破阴,化饮利水。
主治:脾肾虚寒,水湿内停,阴盛格阳。常见症状有烦渴多饮,饮不解渴,噁心呕吐,呕吐物为水饮痰涎;或烦渴多饮,脘腹痞满,小便频而不利等,舌苔白润而滑,或黄白而腻,或舌苔黑润,脉弦大紧数。
用法:水煎后,置冰箱中候冰,频服。
方解:本方是一个方中有方的複方方剂。其中人参、白术、乾薑、甘草,取理中汤、人参汤之意,以温中祛寒、补益中气;肉桂、白术、猪苓、茯苓、泽泻,取五苓散之意,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附子、乾薑、甘草,取四逆汤之意,以回阳破阴;人参、附子、乾薑、甘草,取人参四逆汤之意,以益气救逆、回阳複阴。複佐以热药冷服之法,取甚者从之之意,以免药物格拒。方中诸药共奏温中健脾、祛寒破阴、化饮利水之效。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证属脾肾虚寒,水湿内停,阴盛格阳的各种顽固性呕吐,如神经性呕吐、幽门梗阻引起的呕吐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噁心呕吐,另外对尿崩症、糖尿病病人的烦渴多饮、多尿也有良效。
胆胃汤
组成:柴胡10g,白芍15g,黄芩6g,当归10g,枳壳10g,木香10g,党参20g,炒白术20g,白茯苓15g,延胡10g,姜半夏10g,代赭石20g(先煎),云南白药1g(分服),炙甘草6g。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肝鬱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用法:先将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以砂锅煎煮。每剂药2次,每次煎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每次取汁200ml,2次药汁溷合后分早中晚3次饭前1小时服用。其中云南白药用温开水调成煳状,分2次药前服用。
方解:胆汁反流性胃炎多是胃和胆囊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不全以致胆汁返流引起的。临床以胃脘痞满不适,或隐痛,或嘈杂,嗳气,口苦为主症。部分患者上腹部有烧灼样痛不能缓解为本病特点。纤维胃镜检查可见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易出血,有时见糜烂。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呕胆”的范畴。《灵枢•四十气篇》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似与本病口苦、噁心、呕吐苦水主症相符。胆附于肝,肝胆互为表裡,《脉经》云:“胆汁系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其借肝之疏泄功能,胃气下降之力,下输于肠,以助消化,因而胆汁的正常排泄,必借肝之疏泄功能及脾胃之气的升降。一旦肝气鬱结,疏泄失常,或脾胃气虚,胃失和降,势必致胆汁疏泄失常而上逆于胃出现胆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中柴胡、白芍、当归、木香、枳壳、延胡疏肝理气止痛;党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代赭石、姜半夏降气和胃;黄芩清肝泄胆;云南白药调成煳状服用,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起保护胃粘膜作用。全方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健脾和胃,扶正固本,标本同治。用本方治疗后经胃镜检查发现,其对消除胆汁返流、改善胃粘膜炎性病变确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胃脘冷痛、舌苔白腻者加高良薑、制香附;口苦、苔黄腻、幽门螺阳性者加黄连、吴茱萸;胃脘痛、大便秘结不畅、舌苔黄腻者去姜半夏加蒲公英、制大黄;右胁胀痛、苔薄黄腻、有胆囊炎和胆石症病史者加乌梅、郁金、金钱草。
化瘀利湿汤
组成:丹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茯苓30克,黄柏12克,益母草30克。
功能:益气化瘀、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病程已久者。
用法:清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方解:慢性肾炎是多种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一个共同后果,是一组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的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突出表现。谢氏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关键是辨清本虚标实的主次,治疗原则以益气活血为本。谢氏常用益气活血法取效,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谢氏治疗肾病时,认为其病複杂,虚实交错,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治疗上不能只着眼于水与气的病理变化,应将水、气、血三方面结合起来,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慢性肾炎感染外邪时,常有风热毒邪或湿热之象,治疗上当标本兼顾,方中丹参、当归、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其中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益母草活血利水,共达通肾络利尿之效。黄芪补气、固表、摄精、升阳、祛毒、利尿,又无留滞之弊,加强诸药化瘀利湿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黄柏走下清热祛湿,茯苓利水渗湿,全方共奏益气化瘀、清热利湿之功。
临床运用: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湿热较重,舌苔黄腻者加生薏仁30克,水肿较肾加大腹皮15克、车前子30克,血尿加川牛膝3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30克或白茅根30克,对于反复外感咽痛而出现血尿者宜清上为先,或清上治下并用,加用银翘散化裁,阳虚者加狗嵴15克或仙灵脾30克或补骨脂15克,肌酐、尿素氮增高者加生大黄10克,热甚者加生地15克、栀子10克、生大黄10克,小便涩痛加海金砂30克。
谢氏自拟化瘀利湿汤突出了益气活血、清热通络的治疗法则,并认为治疗中要善于守方,因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病变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切忌随病人的症状有改变,频繁更方,并提出在辨证施治过程中不必受其影响。
中药明目方
【来源】《外科寿世方》 【组成】决明子、菊花、荞麦皮、绿豆皮、黑豆皮。【功效】疏风清热,明目。【製备】以上诸药溷合作枕。【用法】代枕使用。
【说明】本方代枕使用,有清热明目之能。久用善治肝经风热目翳或肝火目痛,青盲雀目等症。方中诸药有疏散风热,清肝泄火,明目退翳之能,且气味清香,质地鬆软,简便实用,久用有防病、治病之功效。
明目令发不落方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槐子适量。【功效】明目驻颜。
【製备】10月上巳日,收槐实,置新淨瓮中,以盆密封瓮口,20天后启封,洗去皮肉取槐子。
【用法】第1目服1枚,第2日起服2枚,满10日再从第1日量起服。
【说明】本方为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流传下来的验方。方中槐子、槐实,系豆科植物槐的种子、果实。《本经逢原》云:“其角中核子,专主明目。久服鬚髮不白,益肾之功可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治“五内邪气热”。《医林纂要》调其“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本方用其清热坚阴,而有明目驻颜,令发不落的功效。
拨云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羌活、防风、柴胡、炙甘草各30克。【功效】散风疏肝,明目退翳。
【製备】上四味共为细末,每服 6克,水煎。
【用法】口服。食后薄荷茶水或菊花汤调下,每日1剂。
【说明】本方主治男子妇人风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怕日羞明,眶痒赤痛等症。方中取羌活、防风散风通络明目;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风热,《纲目》谓治:“目昏,赤痛障翳”;炙甘草解百毒,缓急止痛。再配以薄荷增强柴胡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之功,或配菊花更取疏散风热,清肝泻火益阴明目之效。诸药合用,重在散风邪,兼有疏肝解鬱清肝明目之功,共奏明目退翳之效。
枸杞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
【组成】巴戟天(水浸去心)30克,五味子90克,枸杞子120克,肉苁蓉60克,菊花150克。
【功效】补益肝肾,养阴明目。
【製备]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50丸,食前,盐酒送下。
【说明】本方主治肝肾不足,目暗不明。方用枸杞、甘菊花补益肝肾,养阴益精,滋水明目;佐以巴戟天、肉苁蓉补肾助阳,益情生血,取阳生阴长之意;五味子滋肾益精,明目安神,秘涩精气。诸药合用,调补肝肾,养阴明目,共收佳效。
清目养阴洗眼方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菊花、桑叶、生地、夏枯草各9克,薄荷3克,羚羊角4.5克。【功效】疏风清肝,养阴明目。【製备】加水适量煎煮。
【用法】煎煮诸药时,以蒸汽薰目。再滤渣取汁洗目。
【说明】本方外洗,用治肝经风热,肝阳上亢,目赤多翳,羞明多泪等症。方中甘菊、霜桑叶长于疏散肺、肝二经风热,养肝益阴而有明目的功效;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解郁,助桑、菊疏散之功;羚羊角、夏枯草清肝火,解血热,散结滞;生地养阴生津,清热凉血,诸药共用,用薰洗眼部,药效发挥直接有力,合收明目退翳之功。
夜光育神九
【来源】《寿亲养老书》
【组成】熟地黄(酒浸)、远志(取皮去骨木)、牛膝(去芦)、菟丝子(酒浸)、枳壳(麸炒)、地骨皮、当归各等份。
【功效】养神益精,补血明目。
【製备】以上七味各等份,逐一秤过,除酒浸者外,馀五味锉细,每300克用无灰酒1200毫升浸三宿,取出后与熟地黄、菟丝子同用文武火焙乾,为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每日空腹盐酒下20~30丸,如不饮酒,盐水送服亦可。
【说明】本方补肾益精,养血明目,主治精血亏虚、神明失养、视物不清等症。《寿亲养老书》云:“久服目光炯热,神宁泰定,语音清澈,就灯永夜,服力愈壮,并不昏涩,不睡达旦,亦不倦怠,服两三月后,愈觉神清眼明,志强力盛,步履轻快,体气舒畅,是药之致。”方中熟地黄甘温濡润,大补阴精,治“一切阴虚,血少、精亏之证”;远志宁心安神,定魂魄;牛膝强腰健肾;菟丝子补阴益精;地骨皮凉血益阴退蒸;当归养血活血,安神。再配以枳壳行气消积,以防诸药壅滞滋腻碍胃。诸药合用,酒浸久服,借酒力周行全身,培补五脏,共收补肾益精,养血明目之能。
羚羊角汤
【来源】《医方类聚》
【组成】羚羊角、防风、赤茯苓、人参、五味子、知母、茺蔚子、黄芪各30克。【功效】平肝息风,养血明目,行滞通络。
【製备】上药粗捣筛,每服取1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大半碗,去滓取汁。【用法】临睡前服,每日10克。
【说明】本方主治脏腑亏虚,风邪偏中,牵扯目睛所致目偏视症。方中羚羊角清肝明目,息风定痉,散风,牵目系;伍以防风,既散外风,又息内风,能增强祛风之力;伍以茺蔚子能增强养血益精,凉肝明目之。再以五昧子滋肾生津液,知母清热养阴,以使阴生血旺而风息;赤茯苓则能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斡运中,以助诸药清上滋下;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安和五脏;黄芪补气升阳,生血行滞,祛瘀通,诸药共用,同奏平肝息风养血明目,行滞通络之功。
菊花延龄膏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组成】鲜白菊花瓣 500克,炼蜜 250克。【功效】平肝明目。
【製备】将鲜白菊花瓣加入适量水煎煮,共煎煮3次,去渣,合药液慢火浓缩,加入炼蜜收膏。
【用法】每日2~3次,每次15克。
【说明】本方久用主治老年头昏、目暗以及头痛目赤的高血压症。方用白菊花清热平肝,养阴明目,并与蜜同用,以润燥养阴,清火解毒。两药合用,炼为膏滋,味美力缓,久用尚有清润五脏、通便安神作用,为食疗常用方剂。
八制茯苓丸
【来源】《医部全录》
【组成】茯芩1250克(去皮,碎如枣大)。【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明目乌髮。
【製备】将茯芩分为八份,一份同黄芪180克切丝,水6盅煮汁干为度;一份同肉苁蓉120克,酒洗,水6盅煎3盅,煮汁干为度;一份同人参18克,水5盅煎3盅,煮汁干为度;一份同秋石120克,水2盅化开,煮汁干为度;一份同枸杞18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干为度;一份同破故纸150克,水8盅煎3盅,煮汁干为度;一份同人乳250克,煮汁干为度;一份同何首乌250克,黑豆1升,水3升浸,春、秋2日,夏1日,冬3日,煮汁干为度。再将制过茯芩捣筛为未,煮熟为丸如梧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澹盐汤服40~50丸。
【说明】本方用治肝肾不足、气血亏耗、髓海空虚、早衰早老、鬚髮早白、目暗不明等症。方用茯芩健脾利湿,宁心安神,取其甘、澹、平之性,平补五脏,缓而不峻,且补中有利,可使补而不壅。再用八味药物分别制过,以增强药力:用黄芪,增其补气升提之力;再以酒洗肉苁蓉,益其壮阳温润之功;用人参大补元气,安神增智;秋石滋阴降火,以使明生火降;用枸枯培补肝肾,明目强筋;破故纸温肾逐冷,秘涩精气;用人乳益气血,补脑髓;何首乌、黑豆补肝肾,益流血,乌髮明目。诸药合力,使气、血、阴、阳,五脏六腑,均得补益,则目明耳聪,齿牢体健,益寿延年。
沉香鹿茸丸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沉香30克,炮附子120克,巴戟天(去心)60克,鹿茸(酒浸、炙)90克,熟干地黄(酒洒、蒸、焙)180克,菟丝子(酒浸、研、焙)150克,麝香4.5克。
【功效】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
【製备】先将沉香等6味研细末,再入麝香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40~50丸,空腹好酒或盐汤送下。
【说明】本方用治真气不足、下元冷惫、面无精光、唇口乾燥、目暗耳鸣、阴囊湿痒等。方用鹿茸、炮附子、菟丝子、巴戟天补肾命,温元阳,益精血;再以熟干地黄补肾滋阴,填精生髓,以阴配阳,阳生阴长。引以沉香,纳气补肾,麝香开窍通闭。诸药合用,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通诸窍,用治真气不足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