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及...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21-100869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5 03:37: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及...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全州特殊教育学校

林慧萍

[摘要]

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习得,而且可能会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是一切教育训练活动的基础。本文认真分析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诸多因素和其行为背后的功能,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攻击性行为

分析

对策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children's daily lives and daily life skills acquisition, and children may be at risk to themselves or others lives.Therefor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aggressive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the problem is all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ctivities.In this paper, a careful analysis led to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a number of factors, the coping strategies.[Key words]

analysi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Countermeasures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有研究表明在孤独症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部分孤独症儿童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儿童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习得,而且严重的可能会危及儿童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有效的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一、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孤独症儿童会无端的辱骂身边的人,会用手脚头攻击他人,咬人,以虐待他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当孤独症儿童的要求被拒绝或被要求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时,他会哭闹,乱扔东西,撕毁课本,推翻课桌,板凳;当孤独症儿童寻求别人关注时,扔、摔东西,撕扯书籍、报刋等;当孤独症儿童表示接纳时,用打、抓、咬、吐、掐、踼等方式。

二、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在笔者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和孤独症儿童及家长的交流了解到孤独症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种种原因归纳起来既有孤独症儿童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原因。

(一)孤独症儿童自身原因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家庭的养而不教

抑郁在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的家长当中很常见。有时抑郁的时间不长,有时却持续很久。抑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会伤害到孩子。对于每个完全缺乏孤独症知识的家长来说,孤独症的症状既难捉摸又不容易对付。家长会因为孩子过分的奇特行为而感到失望,在感情上疏远孩子,忽视孩子的问题和特殊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或漠不关心。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往往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失去了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他们更容易培养出具有攻击性的儿童。

3.家庭内部的不协调

由于孤独症儿童在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缺陷,往往需要紧密的照顾及训练,以致令父母感到心里交瘁。此外,由于照顾他们需要很多时间,还要面对沟通障碍造成的挫败感和身心压力,有时会令主要的照顾者(多数是母亲)跟配偶或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而易生摩擦,又孤独症儿童本身也许亦得不到兄弟姊妹的谅解,因而家中各成员的情绪和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又会影响到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学校(康复中心)原因 1.教师素质影响

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的不了解和排斥态度会触发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在教育训练中没能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没能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训练方法、没能在教育训练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没有密切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和灵活地更改活动内容或重新安排学习流程,减少他们因学习上遇到困难。甚至当孤独症学生出现焦虑不安自伤行为时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反而错误地奖励了学生的不当行为,其后果就是引起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2.教师对不同儿童采取不同态度

孤独症儿童大多长相漂亮可爱,这些漂亮的孤独症儿童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宠爱。而那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则会令教师感到厌烦和无奈。因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孤独症儿童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力,去面对和处理他们的问题行为,而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没有那么快找到正确的有效的处理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这常常会让教师感到疲惫不堪而对孤独症儿童失去信心和耐心。于是教师就会对这些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采取冷漠排斥的态度。教师的这种态度反而会更容易引发孤独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不合理的教学环境安排

孤独症儿童由于自身病症的特点,对教学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不合理的教学环境安排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到儿童自身或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时,指导者可以故意不予理睬他,最好在儿童情绪行为好转前不要正眼看他,他的攻击性行为反而会逐渐停止发作,待到正常行为出现时,再予以及时强化,从而以强化他的良好行为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教师和家长还应在儿童行为良好时,充分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给予间歇性强化,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与保持。

(三)矫正以满足反抗逃避的要求的攻击性行为

1.在进行教育训练时,教师应密切留意儿童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和灵活地更改活动内容或重新安排学习流程,减少他们因学习上遇到困难而出现优虑及问题行为。

2.转移孤独症儿童注意力。利用迁移手段转移儿童注意力来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儿童出现以满足反抗逃避为要求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立即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如:食物、玩具等)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但不是立即满足)其要求。同时,还要随时间推移或发生次数的变化而延长发生攻击性行为与满足其要求之间的时间,进而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3.教会孤独症儿童自我放松。当儿童在一个他感到不愉快的环境中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可以教儿童学会自我放松,例如让他们听听音乐、画画涂鸦、出去跑跑步、散步;来达到让孤独症儿童自我放松适应环境的目的。

(四)矫正以抑制身体的不适为要求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和家长之间要保持经常性沟通。尤其是家长要把孩子身体的情况如实地告诉教师以便教师对身体感到不适的儿童给与关注,避免引发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

(五)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首先,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就家长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做好长久训练教育的打算,要正视孤独症儿童、理解孤独症儿童、接受孤独症儿童、爱孤独症儿童、夸孤独症儿童。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地学习相关教育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去帮助孤独症儿童。

其次,家长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夫妻之间,不要相互埋怨,要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也要让周围有更的人来了解这些弱势群体无辜的孩子,使他们得到社会上更多好心人的关爱和帮助。

(六)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学校环境

首先,对教师进行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培训,介绍孤独症及其教育康复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促进孤独症教育教师的对孤独症儿童的了解。其次,加强对孤独症教师进行爱心教育,让每一位教师从心底接纳、喜欢、关心、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赞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9]姜英杰,李勇.情绪疗法:矫正儿童行为问题的新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_(3)[10]王梅.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教育问题思考[J].现代特殊教,202_(2)

[11]嵇宇虹,王玲凤.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2_.(2):245.[12]黎莉,慕雯雯.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个案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2_(1)

第二篇: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侵犯行为

侵犯攻击行为如果不加以矫正,表面上孩子不会“吃亏”,但孩子会养成蛮横的习惯,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甚至会诱发违法犯罪,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遭受挫折后,常常会表现出某种攻击行为,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寻求心理平衡。如果孩子平时自我感觉良好、鲁莽、冲动性大、缺乏生活经验,孩子会将其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使其遭受挫折的人身上(如同学、朋友、父母等);如果孩子平时缺乏自信心、情绪悲观、力量较弱或自制能力较强,其攻击通常转嫁到其认为可以攻击的人身上(如弱小孩子、父母、自我攻击等)。

综合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种种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用以下方法预防和矫治儿童的横行霸道或攻击性行为:

1、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进行分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侵犯或欺负,相反应该予以鼓励。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在外面与别人有争执了,就将他痛打一顿,实际上是教他用打人来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变得更加懦弱;

2、对儿童的日常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学生接触侵犯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影视节目,不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等;

3、父母也应杜绝自己的争吵、谩骂或大打出手等侵犯行为;

4、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在与伙伴的冲突中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或老师则应立即给以表扬.5、注意家庭抚养方式: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适当通过一些挫折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6、教会孩子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对着玩具或枕头拳打脚踢、大哭一场、大喊大叫、蒙头大睡等;

7、平时加强对孩子交往指导,对于孩子的侵犯行为,要予以批评教育;

8、尽量不用武力对付孩子。你在外面打了别人,回家我就要惩罚你,这种因果式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谁强大就听谁的。成人在打孩子的同时也在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暴力手段;

9、移情感受、模拟感受被侵犯的痛苦:在孩子身上模拟其侵犯的动作,让好打架的孩子受到皮肉之苦,通过“移情”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10、关禁闭:每次侵犯别人后,把他关进没有可能导致孩子发生任何意外和危险的房间,平静地命令他:“好好想想你错在哪里。”等他安静下来之后再给他讲道理:重点申明,之所以关他的禁闭是由于他的侵犯行为。

第三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措施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措施

攻击性行为是我们在幼儿身上常常见到的一种行为,我们要全面认识并且积极引导,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否则,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向更极端的方向发展。适时、适度、适量的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发展。

1、提供非攻击性的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多种多样玩具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

2、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如果教师能以平静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充分挖掘、利用这些闪光点,是教育这些幼儿的有效办法。3.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者在看到受害者明显痛苦时,往往会中止攻击。然而,攻击性很强的人则不然,他们会继续攻击受害者。这是因为他们缺乏移情技能,不会同情受害者。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诉孩子,攻击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导致严重后果。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将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4.允许有幼儿合理的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的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平常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并且,我们还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组织不同的游戏来满足他们。比如,好问、好探索的幼儿应启发他们开动脑筋,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做一做,一步步引导幼儿去寻找答案,把幼稚的好奇心、求知态度变成发展智力的动力;对于喜欢奔跑的幼儿可以组织他们踢足球、练武术、赛跑等;对于喜欢叫嚷的幼儿,可让他们朗读、表演等

5.给予榜样示范

幼儿模仿力强,他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老师通过故事里的好形象去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好榜样 孩子最好的朋友就是孩子,同伴间的好榜样往往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6.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对于长期压抑, 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 造成心理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 家长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幼儿合理需要。老师和父母不能用自己的想象去了解幼儿的需要, 而是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 来真正了解幼儿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在沟通时, 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讲话, 待幼儿讲完后, 老师和父母再对其所讲的内容, 与幼儿进行交流。如果幼儿的要求是合理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要, 也要心平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7.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育幼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在幼儿出

现攻击行为后,应该心平气和地让他说出事情发生的全过程,这样会避免全盘否定他而导致其心不服

8.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依赖外界控制把其的攻击性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要培养遵守规矩,并且对攻击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其次,要培养其的同情心。

9.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当幼儿刚刚表现出攻击行为时, 不一定非惩罚他们不可, 劝开就行, 或者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然后创造机会让幼儿相互合作, 对他们的良好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 则大加赞赏, 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不断受到强化。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让幼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社会行为。

10.家园同步,共建教育

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责任。而与此同时,当孩子出现攻击性倾向时,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是找出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时地给予疏导。家长切忌以暴制暴,压而不服,使负性情绪积聚,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容易引发更具威胁的攻击性行为。对暴躁和情绪失控的孩子可采取暂时隔离或安抚等方法,使情绪冷却下来再说,千万不要在孩子气头上再说难听的话,防止孩子发生伤人伤己的举动。11.采用代币法

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家长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孩子会慢慢改掉坏习惯。

第四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和策略

----谈幼儿攻击性心理的转变

余姚市阳明街道中心幼儿园

潘丽丹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报告及教学实践表明,目前有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但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不加以足够重视。而作为教育组织者,却视为这是教育过程中最繁琐而又最难以解决的一项不良行为问题。幼儿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报复对方,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幼儿的跟踪,阐述教师是如何引导幼儿改正攻击性行为的。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 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案例描述

班级中的裘振宇小朋友平时调皮好动,总喜欢去惹别人。每次自由活动时都有小朋友来告状,说裘振宇欺负他们,“揪头发,拉手,破坏玩具”等,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教师一度无计可施。不是把他抓到一旁站着,就是批评一顿。但这些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习以为常的他变得越来越“坏”,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教师静下心来默默的反思,这样长期下去不行,一定要找到“坏”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努力把他的坏习惯给纠正过来,于是教师进行了家纺。了解到裘振宇家里有三个小孩,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因为孩子多,再加上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所以,爸爸妈妈对她们比较凶,动不动就一顿打骂,久而久之,孩子就觉得只有用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四、引导措施

根据家访的情况,分析孩子的具体现状,教师也查阅了许多理论的资料,从以下一个方面开展了引导:

(一)细心观察,耐心引导

幼儿年龄小,训斥、棒打等粗暴手段用不得,当有攻击行为发生时,一定先要弄清楚原因,不可无原则迁就,更不可放纵。态度不能粗暴生硬,也不能单调无味说教,没道理的话语,孩子听不进去,反而会引起反感。一次盥洗,裘振宇又把同桌的思羽弄哭了,教师走过去板起脸刚要质问,舒舒说:“老师,是思羽要去洗手了,可是还没轮到她,裘振宇叫她不要去,她还是要去,裘振宇才抓她,她就哭了。”听了这句话教师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对裘振宇的观察与沟通,找出他打闹的原因是“用行动代 替言语”。然后对症下药,教师就耐心引导他和小朋友相处时,不要太冲动,不要动手动脚,不要用手抓或推,用嘴巴说话就可以了,并坚持从正面引导,及时具体指出其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样做才对,让裘振宇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有明确的改正方向,这对裘振宇改正错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造成不良影响。

(二)善于诱导,正面教育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主体性意识的逐步发展,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及其明显,缺乏同伴间的合作,群体意识较差。要为他们提供交往的机会,让他们懂得交往。有一次在拼娱乐场裘振宇努力了很久还是没拼出什么,豪豪好意要帮他,才说几句他就急了,不仅扔下雪花片,还动手打了豪豪,结果豪豪跑来告诉老师,他还觉得委屈,冲到豪豪前面大喊大叫,教师蛮有兴致地问:“怎么啦?你动手打他还不许他告诉老师吗?”裘振宇摇摇头说:“我拼不好又不要他说,可是他说我不会。”这时教师也顺水推舟地告诉他:“你有没有听清楚他要跟你说什么,你就是性子太急了,要学会倾听别人讲话,现在我们一起听听豪豪要跟你说什么好吗?”听了豪豪的话他才觉得自己错了,才心平气和地向他道歉。第二天,他仍和那些小伙伴和好了,一起玩游戏。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幼儿的攻击行为最终会导致对他人的侵犯,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虽说攻击性行为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体力上的对抗和竞争,但这也需要在社会行为规范的框架下进行,如参加对抗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拼搏精神等,平时幼儿发生抓、咬、踢人的不文明行为,家长不要纵容,则要坚决制止并加以教育。幼儿有攻击性行为不是天生的,有时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教师发现这类经常性侵犯其他同伴的幼儿,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发生冲突,为了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或和邻居吵闹,甚至动手;平时教育孩子也是棍棒相加,以打骂手段为主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孩子变成火爆脾气。其和同伴交往时如有不顺心或不如意时,就会模仿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暴力解决一切。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四)说服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应及时给予指出并教育。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裘振宇用积塑拼了一把剑,正正觉得好玩走过去,刚拿起积塑“啪”地一声,裘振宇的剑打在了他的头上,教师马上快步走过去说:“裘振宇你怎么打人?”他很在理似的说:“他抢我的玩具。”这种想法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少见,教师心平气和地问他:“这玩具是谁的?”他瞪大眼睛看着我,教师耐心地说:“这玩具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玩,所以正正拿积塑,你打他就是你不对了,假如正正在玩积塑你去拿,他打你,他也是错的,大家一起玩,不打人才是好孩子。爱打人的小朋友我们都不会喜欢他的。”

通过半年的跟踪、引导。现在的裘振宇再也不会无缘无故打人了,看到别人打架,还会去劝架呢!爸爸妈妈看到振宇的这个表现也很欣喜,都说振宇像换了个人似的,长大了,懂事了。现在的他身边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教师也真正体会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要我们用心、用爱,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

读《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矫正》有感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在幼儿园,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孩子一出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同时又嫉妒同伴,于是,常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倒同伴刚搭好的积木,或踩坏同伴的手工作品等。

四、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崐

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其次,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三、启发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一般说,只有认识了准则,才能产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形象、具体、直观的,加强幼儿的认识,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他们观看录相、表演、和孩子交谈等,设法让他们明确攻击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在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四、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幼儿,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幼儿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等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的时候,你如果想玩,应能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同时,还让他体验到,“人家总是在玩,你在这时看着多难受呀!如果你总是玩,别人也同样难受。”

五、有了一些情感体验,然后再解决行为习惯

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就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尤其幼儿意志比较薄弱,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具体的要求,也要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尤其对幼儿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应循序渐进地解决,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基础上,将行为转化为习惯。

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发展及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