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论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21-55365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1 21:45: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论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企业文化”下过100多种定义。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片面性,不能反映每个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一个先进的企业,就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是有品行的,而企业品行的反应,就是该企业的文化。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核心,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创造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又可以称之为“公司文化”或“社团文化”。一个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大力增强“四个能力”,即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响应能力和改进能力,营造创新型的强势文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 学习型组织 视觉形象 诚信

The development of Baosteel’s culture

【Abstract】:As one of the hottest research spot worldwid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has been defined in more than hundreds of ways from different angle of views.All these defines make sense, but they are little unilateral because they can not reflect the abundant inside meaning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As one of the top 500 corporations, Baosteel should have its own enterprise culture.A company just likes a person;it also needs its own morality, which is enterprise culture.And enterprise culture is a kind of activity that can enhance the employee’s quality, remove the employee’s enthusiasm and creation, and focus on production.It is a kind of activity tha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eal civilization and moral civilization which aims at the biggest economic benefit.We can call it “company culture” or “community culture”.An advanced enterprise culture must have four kinds of abilities that are learn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respond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ability.So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an build a creative culture an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corporation.【Key words】:Enterprise Cultur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isual Image, Honesty

目 录

序言„„„„„„„„„„„„„„„„„„„„„„„„„„„„„„„„5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

1、核心员工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5

2、企业重组导致的文化重组障碍„„„„„„„„„„„„„„„„„„6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7

1、以使命故事演绎公司的理念形象„„„„„„„„„„„„„„„„„7

2、以学习型组织树立公司的行为形象„„„„„„„„„„„„„„„„8

3、以环境优化提升公司的视觉形象„„„„„„„„„„„„„„„„„9

4、以宣传广告提高公司的社会认知度„„„„„„„„„„„„„„„„9

5、以诚信为本树有社会责任的企业„„„„„„„„„„„„„„„„„9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方案„„„„„„„„„„„„„„„„„„„„„„„11

1、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11

2、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13

3、深化以人为本理念,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氛围„„„„„„„„„„„„14

4、倡导绿色企业文化,确保可持续发展„„„„„„„„„„„„„„„15

四、结束语„„„„„„„„„„„„„„„„„„„„„„„„„„„„„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序言

每个企业由于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和企业特性,从而决定了企业文化要深深打上企业自身的烙印。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适合企业自身个性与特色,并具有深刻内涵的企业文化体系。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引导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对推动企业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前进,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今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真正活跃于经济舞台上的是那些具有长远发展战略、实施专业化经营、培育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与服务优秀、品牌形象良好的企业,宝钢、海尔、联想、惠普等成功企业就是如此。市场竞争是企业之间全面的竞争,而竞争的每个方面都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文化才是维持生产力增长的最终动力,也是没有极限的动力来源。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员工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在企业,总会有一些员工属于关键人物。他们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员工”。这部分人数如何确定呢?根据“80/20”原理,企业里80%的工作绩效是由20%的关键员工创造的,20%的关键员工又影响着80%的普通员工。可以认定,这20%的关键员工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核心员工作用的发挥和去留对企业绩效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居足轻重的影响。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核心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对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分析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的原因,除了经济全球化、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抢滩”之外,还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一是对核心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核心员工社会地位低,企业对核心员工存在偏见。当前企业在用人的体制上存在一些弊病,民主选拔有流于形式、任人唯亲的现象,无法避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怪圈,挫伤了核心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了人才浪费。二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岗工人的培训欠缺或针对性不强。大家都知道教学为现场服务的道理,教培中心在课程设置中,未能突出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环节及专业岗位实践活动。三是员工内部流动不畅,人才难尽其用。随着企业日益扩大,生产性质类似的子公司的管理、生产水平参差不齐,而公司内部缺乏必要的人才交流机制,不利于人才的充分利用。四是考核流于形式,分 配缺乏激励性。业绩考核是强化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而目前企业的一些部门仍存在分配平均主义的倾向,使一些员工形成了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惰性,也挫伤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五是员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没有形成一致。这是每个企业或多或少面临的困惑,这也是每个员工的价值观的差异性所无法避免的。未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认识并重视核心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大力加强核心员工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企业重组导致的文化重组障碍

文化重组是企业重组最紧迫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文化重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重组企业能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能否实现快速融合形成竞争优势。美国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在《执行力》一书中指出: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会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随着企业重组步伐的加快,必将形成一个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策略的公司。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无形的引路人,是被大家所认同的观念和方式,它引导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产品、企业形象和员工的行为举止等一系列“细节”中反映出来。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企业在兼并、重组后,推行新的文化是一项艰巨的过程。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企业重组最大的障碍是来自“文化和人”,文化重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原企业文化与重组文化的冲突。由于原企业已形成自己的文化,无论这种文化是否精致、准确、清晰,也已为原企业员工所接受和偏爱,并且依然主导着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于重组文化,员工一时难以适应,往往不能自觉认同。二是原企业所在地域、和所属民族的差异性,带来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性,这是重组文化的一大难题。三是管理阻断。重组战略、重组定位、业务整合、制度变革等直接影响到文化重组的程度和速度,即文化客观障碍,因此,真正彻底的实现文化重组必须经过一个“阵痛”的过程。

文化重组障碍心理和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化重组的关键因素。文化震惊是指长期生活在一种文化习惯中的人,在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与心 5 理上的压力。如果这些不安与压力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员工的各种抵抗行为会不断出现,直至企业兼并、重组失败。文化差异反映了文化的调和性与相融性,如果企业不能实行有效的重组策略,选择符合双方的文化重组模式,必将带来员工心理恐慌和混乱,导致文化重组失败。

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护生产力的发展。在企业未来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企业要把优秀文化的巨大能量发挥出来、传播开来,要在新建项目和新进单元中,有计划地把具有优势的、完整系统的企业文化推广甚至移植过去,通过系统地组织和策划,通过有效机制和工具的支撑,形成“同一种声音”,拥有共同的管理思维和行为规范,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全面融合。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

1、以使命故事演绎公司的理念形象

企业文化的重点建立在企业基本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管理方式上。企业在《规划》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描述,公司目标: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精神: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核心价值观: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公众理念:绿色企业,我们共同的家园。企业之魂:用户满意。这一切工作正在公司逐步推进,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员工,机关、基层的统一着装,体现了员工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个先进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也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应该拥有更多的企业文化方面的理念和建设经验,不断地向全国推广、介绍。这一方面体现了作为大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同时,也是自我形象展示的最佳方式,许多成功企业往往是这样操作的。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与展示会”上,获得优秀论文奖、优秀表演奖、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示了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企业文化的推广和介绍,应该由企业文化部门承担起来。

企业文化是改变企业竞争力的无形杠杆,已引起国际范围内企业界和管理界的关注。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忠实地实践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和传播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使之在员工中深入人心。明确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努力完成生产经营总目标的同时,塑造企业形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在二十余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具备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理念及行为体系,其中包括: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创新、民主管理、思想方法、员工形象、用户服务、厂区美化等等。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创世界一流,达到预期目标,要以人为本抓企业文化建设,抓企业中人的素质的提高。

大力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职工队伍基本具备了“思想好、技术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素质,培养职工热爱集体、热爱本职、热爱企业的精神,通过各级干部统一、分层解释法,通过党校、政校,集中、全面解释法,通过理论和典型形象解释法,引导职工热爱企业,遵守本岗位职业道德,为企业生产作贡献。

同时,通过报刊、电视台及时树立宣传正面典型,让职工赶有方向,学有目标,及时编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书籍,及时宣传,发扬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典型案例。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鼓舞职工的士气,使之为企业的发展、振兴作贡献。让职工明白,企业兴,个人兴,企业发展了,个人也有前途。

2、以学习型组织树立公司的行为形象

探索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活动,完善公司内部网站,引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建立虚拟的“企业大学”。强化职工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在教培工作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引进什么、消化什么”的方针,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让职工参加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外语等学习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这个最重要的因素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精神面貌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整体水平。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从员工做起,通过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市场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力。多年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努力构建学习型企业,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为基础,鼓励员工不断学习、自我超越、勇于创新,从而给企业创新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注重培养跨世纪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全员 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

3、以环境优化提升公司的视觉形象

环境形象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表现,是企业的外包装。进入一个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美不美,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很好的文化设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设计,这样才能表现出环境的文化品位。建立公司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公司视觉形象,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推介“绿色企业”。在企业大力开展基础管理工作,树立新形象。坚持做好深化巡检和设备挂牌,做到每月有检查、有考核,厂容厂貌保持整洁,让参观者进入企业像走进花园,进入企业生产厂像进入宾馆大厦,向参观者展示崭新的企业形象。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现场环境管理理念“5S”,即整理(SEIRT)、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打造良好生产、工作环境,提升文明生产水平,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合理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工作环境的整洁,达到改善和提升管理的功效,实现员工职业素养和自主意识的提高。通过“5S”活动,工作环境及设备健康运行状态大为改善,更重要的是每个员工工作心情舒畅,工作也更负责、更细心,差错日渐消失。同时,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广大员工的参与,自觉的遵守和维护。

4、以宣传广告提高公司的社会认知度

面向用户、面向股东、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建立企业案例库,征询用户意见,利用各种机会与股东沟通,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公司海内外形象与知名度。

狠抓用户满意活动,走“标准+”的创新之路。企业有多年的为用户服务的历史和经验,在为用户满意服务中已形成一套“标准+”的创新机制,今后更要在质量和服务的提高上下功夫,真正把用户当皇帝。为了让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感受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应积极走访用户,倾听用户的心声,真正树立为用户服务,让用户满意的思想。同时,加强对用户服务人员的市场形势教育,加强与生产部门的信息反馈,缩短处理质量异议的周期,在用户服务中,树立企业的形象。

5、以诚信为本树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诚信意味着责任。企业诚信意味着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当今世界,任何一家要生存发展的全球性企业无不面临着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公司)以诚信业绩而闻名,GE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诚信,公司可能遭受重大后果,包括时间和资源严重浪费,市场份额缩小,非法活动或诉讼程序耗费公司大量资源,公司声誉受损,而且永远不能恢复。GE的诚信管理实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诚信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大量时间、努力和资源来建设业务程序。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企业领导人的大力支持。要做到诚信,企业要作出明确的选择和努力。如不能做到诚信,则可能给所有权益相关人包括企业自身带来毁灭性后果”。因此,企业在推进诚信建设中要吸取著名企业的诚信管理经验,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高层领导推动和管理者责任

要承担起对社会、员工等利益相关的责任,企业高层责无旁贷。高层领导应代表公司承诺企业行为都是基于诚信的原则作出的。没有高层一致的、身体力行的推动企业诚信建设,就不可能建立起诚信文化。高层领导中应该有人直接负责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

管理者是企业的代表者,在建立诚信企业的过程中承担着与员工不同的责任。因此,必须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如:在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如何恪守诚信、如何建立诚信文化、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预防诚信风险以及对员工的教育责任等。

第二,必须有一套可操作、可遵循、可评价测量的诚信行为准则

这个准则界定了诚信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体现了公司建立诚信文化的要求,是企业的法条。而企业对诚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诚信行为的判定和处置等方面都是围绕诚信行为准则的。有了这个准则,诚信就从道德的层面进入了行为的层面。一切的努力都可以获得看得见的成效。企业要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进诚信建设,各业务单元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自身的诚信管理准则,防范自身业务特点下的诚信风险。

第三,诚信管理必须整合企业已有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法务、审计、财务、监察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高层管理者承诺、诚信管理高层领导者、诚信计划和诚信目标、9 诚信行为准则、诚信决策流程、诚信预警机制和“热线”、有效传播、诚信培训、诚信审计以及对违规者的处罚等十大方面来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管理体系。这为企业系统地承担伦理责任,建立诚信管理系统,防范诚信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诚信行为是可以通过培训来建立的

诚信培训作为预防非诚信行为的重要手段必须持续地进行,不断地强化。企业必须采取面授、研讨会及内部网络等方式不断地进行培训。而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除了对企业自身的员工进行培训外,还必须对那些代表企业的相关方(如经销商)进行培训,因为经销商的不诚信行为将直接导致企业的诚信形象受损。

第五,诚信管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诚信管理的重点也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确定的。

企业将“遵章守纪”作为诚信建设起步阶段的要求,2006年又重点在“管理者诚信示范”方面着力推进。企业推进诚信管理要像推进其他管理模式一样,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定能形成企业的诚信文化。

企业多年企业文化的发展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要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它的内涵,逐渐形成有鲜明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一个动态发展阶段,不断扩建为企业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也增强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培育和发展,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实现更好的经营业绩,从而早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方案

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技术、装备、产品等都容易被模仿,唯有企业文化难以被拷贝,由此形成竞争力上的差异。因此,拥有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企业和浦项最初的技术都是源于日本,浦项之所以能够在许多方面超过其老师新日铁,成为钢铁企业中的佼佼者,正是其文化中的优势所在,即具有开拓和创新的强势文化。企业也正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企业同人一样具有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强弱决定企业寿命长短。正如壳牌石油一位企划主任所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可见,在知识和信息爆炸、一切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整体学习能力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善于学习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一种特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建设企业文化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目标一致。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主张形成共同愿景下的团队式学习,超越自我的创新式学习,谋求与时代同步的适应式学习;追求学习生活化,工作生活化,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的境界。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学习型组织永远是一个建设过程,没有达标不达标的问题。所以应把它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当中,把它作为文化的一种特质进行培育。

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官能动性,实现从线形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目前召开企业文化大会,落实《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把公司创建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并在公司范围内培养、造就学习型组织骨干,通过理论阶段的培训考试和实践阶段的培养,对党政领导进行了学习型组织的培训,并颁发学习型组织骨干资质,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必须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培育自身的创新文化。敢于探索、勤于创造、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创新文化是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失去创新活力,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企业要成为一个在制度、管理、知识、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的企业,才能成为倍受社会 尊重的企业。同时,更认识到,在学习、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中国的国情,努力发挥中国企业的独特优势,企业的先进管理和优秀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文化同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

企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主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全球前三强,成为全球500强中的优秀企业”的战略总目标。所以,在规模扩张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人才紧缺的瓶颈越来越突出。新建项目能否顺利上马,重组整合的新进单元能否顺利进入发展快车道,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后备人才队伍和员工队伍作为后继发展的支撑。因此,当前关键是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要针对本单位人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专题研究,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在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要有“超前思考”的远见,提高战略意识和源头培养的意识。二是加快推出和建立相关机制和制度,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根植于基层。要大力加强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后备队伍的建设,逐步在管理、技术、操作方面的关键岗位形成人才梯队;要最大限度的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的存量,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加快建立一套向新建或收购兼并企业输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快速响应调配体系,培养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新建、新进单元移植整合的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这既是企业的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求。要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在企业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级领导人员要有甘为人梯的气度和胸怀,广开贤路,不拘一格选拔任用青年后备人才,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搭建舞台,开辟通道,创造更多的机会。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就是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在管理理念上要勇于创新突破,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创新需要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需要价值观的创新,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需要学习。这样,就可以为建设创新团队夯实文化基础,使企业能真正做大做强。

2、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文化建设(1)推进广告一体化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的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用户,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企业要在发展的历程不断获得更多世界著名汽车、船级社、石油公司的产品认证,来奠定企业品牌的含金量;企业可以通过品牌万里行等手段引起公众效应;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来树立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加大“拳头”产品推广活动,提升公司品牌美誉度;规范公司品牌管理,整合公司广告资源,在年度广告计划、广告合同、广告项目、广告商、广告评估等方面实施广告一体化管理;加强公司品牌内部传播,使各分子公司逐步呈现同一种声音、同一种形象。

(2)构建现代公关网络,提高媒体认同度

积极拓展公司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使主流媒体始终保持对公司的高度关注,做到突出正面宣传、控制负面舆论、把握敏感问题,营造整体积极氛围,为树立公司一流企业形象造势;系统建立面向股东、用户、供应商、员工及社会的公共关系网络,运用现代公关管理,围绕技术创新和公司董事会等公司重点工作,策划组织系列主题公关活动;推进企业网站建设,凸显钢铁主业整体架构,展示公众化的企业形象;建立与完善公司危机管理制度,通过积极的公关举措,有效防止、妥善处置公关危机。

3、深化以人为本理念,营造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使企业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同患难,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必须 13 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不光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要使人的内在创造性激发出来,创造更多财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的人得到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现代文化管理比以往管理先进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五大资源,即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五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平等、坦诚、交流、教育的宗旨,重视机会平等,发挥个性作用,增强团队力量,培育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客户的共同价值取向,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做大做强企业。企业要通过倡导“平等”理念,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靠竞争促进步,靠竞争出人才,靠竞争出效益,使职工在岗位竞争、待遇享受、价值实现等方面体现平等,优化了人文环境;通过实现“交流”机制,在领导、职工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交流通道,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增强理解,体现人文关怀;通过讲求“坦诚”,为用户着想,树立企业良好诚信形象,提高信用等级,弘扬信用文化,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通过加强“教育”,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培养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专才、技术能手,造就一支高觉悟、高技能、高业绩的一流职工队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从企业的实践来看,“平等、坦诚、交流、教育”的理念因体现企业上下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很快为广大干部员工所认可,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力量的作用,使员工保持了旺盛的斗志、昂扬的士气、拼搏进取的精神,较好地实现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企业的资源,实现市场与效益的最大化。

4、倡导绿色企业文化,确保可持续发展

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经济翻两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已超过日本11倍,超过欧洲7倍,超过美国4倍,钢铁、电力、化工等高能耗行业的能耗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以上,能源消耗强度明显超过了资源的承受能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由此,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提出2006年~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企业要成为倍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就必须创建绿色企业文化,其核心是绿色价值观,即主张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并充分体现在生产实践中,在绿色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下,企业在战略、组织、研发、生产、销售、投资等各个环节都要产生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的“绿色效应”,从而有力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绿色战略拓宽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企业可以从总体和长远上考虑成长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措施,有效避免短期行为,协调利用政策、资源、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中长期发展的后劲。

第二,绿色组织增强企业的执行力。通过打造绿色组织结构,可以更好地整合职能部门和人力资源,使绿色意识固化为组织习惯,通过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环节,增强规划、生产、设计、质检等环节的环保意识,形成绿色、高效的管理网络。

第三,绿色研发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绿色设计包括材料选购、生产工艺设计、使用乃至废弃物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内容,即进行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目的是要从根本上防止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

第四,绿色生产降低污染成本。清洁生产是绿色战略、绿色管理的重点。这一环节要求,产品原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选用可再生原料,工艺技术与设备要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并且在采购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五,绿色营销节约营销费用。绿色营销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渠道、绿色促销等。通过绿色营销,还可以引导社会发展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了“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的企业文化主线。以用户满意为主导的工作意识、学 15习创新意识、流程服从和工序服从的意识、严格苛求的精神、争创一流的意识、五制配套的管理模式以及横向沟通自我了结的管理方式。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最根本的要素。

四、结束语

企业为什么能够跻身世界500强?除了受惠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企业成功的战略重组及扩张,还有什么特别值得重视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基础和人文底蕴,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是员工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努力践行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实化于行、外化于形”的总体要求,是提升企业软实力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倍受社会尊重企业目标的重要步骤,更是体现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走做大做强之路任重而道远。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长远任务,还将不断完善拓展。参考文献:

****************************************************************************************

1.《宝钢企业文化培训手册》 杨政家 出版:宝钢股份公司 2002年6月

2、《宝钢六年经营规划》 周小红 出版:宝钢股份公司 2004年6月

3、《面向21世纪的企业文化》 秦建荣 出版:生活社会科学院 2002年7月

4、《学习型组织》 张声雄 出版:上海市测绘院 2000年5月

5、《公共政策导论》 尹学文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 2001年3月

6、《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郭荣光 出版:北京大学 2006年7月

7、《中外企业文化》 包安主编 出版:北京企业文化建设协会 第233~245期 8.范喜贵:《企业文化》经济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9.张云初:《新企业文化运动》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0.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三版 11.时英中:《私营公司企业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12.叶生: 《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

****************************************************************************************

第二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在企业文化模式研究上,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提出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模式体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本文通过建立矩阵模型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已经建立的四种企业文化基本模式,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企业在发展各阶段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策略。构建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模式,对于加快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企业文化模式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基本模式、作用、中国特色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文化,最初是由各自在不同自然环境下集合的人类群体——部落、民族、国家为了生存与生产的需要而进行沟通、交流所产生的在各自内部共通的意识和信息等逐步发展成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哲学理念等。由于各民族、国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并在交通、信息尚不发达、互相沟通不畅的时代各自发展,从而使那些拥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容量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哲学观念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可见,文化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化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阻碍或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 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以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施展着极大的影响,这和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一样的。1978年8月—1991年1月,科特与赫斯克特先后进行了四项调查,调查了美国22个行业中的207家公司。调查的目的是确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联系,查明这种联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揭示这种联系是否可能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以及以什么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结果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有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而有的则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不利的文化可以被变革,从而转变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有利的企业文化。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业绩不佳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着负面作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企业文化会对企业采取必要的新型经营策略或经营战术产生抵触。可以预见,在当今世界,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在未来对企业经营会有更大的负面作用。

企业文化容易蔓延,即使在那些汇集了许多通情达理、知识程度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那些鼓励不良经营行为,阻碍企业进行合理经营策略转变的企业文化容易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缓慢地、不知不觉地产生,而且往往是在企业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存在,就极难改变。因为这些文化不易为人所察觉,同时还表现在对现存企业内权力结构所做的维护。企业文化虽不易改变,但它们完全可以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文化。这种转变错综复杂,需要时日,也需要具备杰出经营管理能力的领导。这种领导必须具有明晰的洞察力,清楚哪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一种目前实业界、企业文化研究领域均罕见的洞察力。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之中,既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因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国家同类型企业,都不可能有同一个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生存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1、形成企业内在的精神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导向力、约束力。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他们潜在的智慧发掘出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是企业生存的内在动力。越具有才华的人,其个性化的倾向就愈加明显。这种差异性如果不能被企业文化合在一起,那么就不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而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反作用力。企业文化的另一种力量是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珍珠”串联成“项链”。

2、与企业的制度形成互补,解决制度与效率的矛盾。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制度相辅相成。组织文化“差开化”论的学者认为,在大多数企业中,企业文化是由许多亚文化组成的,行为的一致性只存在于组织的各亚群体之间。如果企业企图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福利、薪资等公司管理制度,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很可能导致亚文化甚至逆文化的强化。因此,企业制度是“刚”,企业文化是“柔”,两者结合,刚柔相济,缺一不可。如何理解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打个比方,企业的问题比作大小不同的鱼,制度比作网,网眼越小捕鱼越多,拖网的速度就越慢,即效率低;网眼越大,效率越高,所以在追求速度的今天,文化日显重要。

3、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土壤。麦肯锡公司对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定义:“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按照此定义,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来培育。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企业员工就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正是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以及形成这种力量所需要的漫长时间,这种不需要文档传递,不用人为操作、监督、检查,也难以被复制的特点。因此,好的企业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软件条件。

4、实现公司战略的柔性动因。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可以存在,但它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因为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主旋律,就无法引导企业不断发展。文化既不能解决企业现在赚钱与否的问题,也不能解决企业未来发展能否实现,与企业文化优劣有密切关系。文化不决定企业生存,但文化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企业能否基业常青。企业在战略上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决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决定“追求什么,放弃什么”等理性决策时,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第一,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不能绕开现代企业制度谈企业文化。

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所有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企业所有权混乱是企业文化无法由虚入实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还涉及到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民营企业的产权明晰等方面,更普适的企业改革还在于董事会、监事会与执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完善;我国商事法律正致力于消灭传统的关于全民、集体、私营、独资的按所有制划分企业的办法,而代之以独资、合伙、公司、股份合作的按存在形态的划分企业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有权从法律上看具有绝对支配权的物权形式,从管理学上看是最具激励效果的分配办法,从哲学上看其决定了主体哲学的存在价值;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企业哲学的问题,如果没有所有权制度的明确,那么企业文化将难以激发真正的人力资源潜能。这样的例子以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为典型。

第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哲学背景的基础上。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始终在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的激烈争锋中寻求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特点的发展模式。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很多企业开始以传统文化为指导塑造企业,但至少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领域,无不在每一次欧风美雨刮来之后一片喧嚣,盲从,这就说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到底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并没有做深刻的反省。当然,作为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传播者的咨询公司、培训公司以及各大主流媒体的炒作是要负责任的,但买单的一方同样不可推卸应负的责任。观念决定行为,在探索企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有主见的有高度的指导思想,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学费越交越多,越交越不值,越交越没有效果。

第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用中国优秀哲学之道统御西方管理之术。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在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大范围地吸收着西方优秀管理思想及其制度,并且在辨证运用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能够在保持自身及其强大的价值观体系的同时充分实现中西合璧。这其中的关键恐怕得益于其对于历史传统的高度维护,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以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多次自我否定之后,却陷入了哲学、价值观的极其混乱

而多元的状态之中,时至今日,仍然因为经济一体化、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而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这是中国应当向日本韩国学习的地方。

其次我们更要思考“落后就是优势”的根本概念。后发的最大优势在于习得与创新,也就是能够以最大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整合全世界企业管理的优点和资源为中国所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这里要强调两点:1)企业管理界应当要树立坚定的创建中国特色管理模式为己任,并在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及文化的指导下搭建框架,围绕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来吸纳国外优秀管理资源。2)要加强辨证分析的能力,不要把国外的文化垃圾当作治病的良方,不要把不适合中国特色的西方制度照搬照抄。有些书籍拿着美国四十年代的定量研究表格来中国推,我们不反对个案的适用,但如果传播开来,这对中国企业管理是极其有害的;有些书籍拿着德国某研究机构的所谓最新成果翻译出来就大肆宣扬,翻开来看,找不到可以在中国企业适用的地方,做研究我们是不反对的,但做实践那就差得远了。

第四,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要充分展现中国企业自己的“个性”。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这个特点同样遇到两个普遍的问题:企业文化属于谁?企业文化如何体现企业特色?

其一,企业文化不是老板文化,也不是企业家文化,无论在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文化现象是群体现象。

讲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的人缺乏对人的领导行为原理的基本认识。一个领导者,再好的理念精神,没有其对追随者的灌输,也难成其事;一个追随者,如果其不认同领导者的价值观,最后终将离开追随者的队伍,而只有认同接受至少不反对领导者的价值观,其才能作出行为,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补充领导者的理念,最终形成一个既以领导者精神为核心,也属于追随者的文化系统。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认为是老板文化的人,其对于自己在企业所起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于偏激的观点将导致在企业文化实施中形神分离,谈企业文化的人都认为那是领导者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心态,企业文化是难以真正由虚入实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当然是最完美的企业文化的实施基础,普通员工也有企业的股份,他当然说文化也是自己的;但事情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只是一个梦想,但没有企业的股份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企业的一员,你就是游离于企业文化之外的。这就需要用事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有甚者,把企业文化的表征看成是企业家性格的反映,那是非常肤浅的看法。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但企业文化属于以企业领导人为核心的大部分企业人员。

其二,企业文化实施最重要的支点是企业哲学以及核心价值观,只有抓住这一点紧紧不放,才能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现自身的企业特色。如果说企业哲学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通过提炼蕴涵于企业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并围绕其设置核心价值观制度,是企业文化实施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企业的精神文化提炼仍处于口号式阶段,除了内容陈旧、表述杂乱、概念不清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将精神文化贯穿于企业经营的过程,多停留在形式主义,口号与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严重脱节。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自身的企业哲学以及价值观体系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真正捕捉到企业之道、企业之神,并且真正在经营管理中能够在大部分员工中得到澄清、统一,最后形成共同的行为模

式。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的缺失,表现为愿景、使命的缺失,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在一起,没有突出核心价值观。使得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指导性不强。如上四条标准既是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同样是指导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四大基本原则,也是衡量其企业文化阶段性成果的四大标准。我们欣然地看到在中国企业文化第二次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企业文化系统并做出否定、创新的抉择。我们的企业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正在跃升,我们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以及实操者们正在致力于如何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何使企业文化变给更实在,更有用,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总体上是向着如何在中西方企业文化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发展,并且更重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但我们认为远远不够,距离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仍很远,因为中国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仍不明朗,部分研究或实操者过分夸大西方定量方法的作用,同时对于真正属于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中国哲学及价值观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因素尚缺乏足够的发掘;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在西方管理思想的漫天飞舞下尚未形成潮流。我们愿意和更多的热爱企业文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朝着创建中国企业哲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目标努力。

四、企业文化模式矩阵分析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实力不断壮大后已经对公司文化的建设加以重视,而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所以实力强与弱是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反过来看,很多小企业同样因为忽视文化建设而最终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因为企业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因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来量化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战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选择企业的前瞻力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变量,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公司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则会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难以把握,所以,掌握未来才会掌握今天,掌握未来才会决定今天和未来的命运,才会拥有未来。当然,这个未来并非终点,而是是公司某一发展阶段的过程目标而已。

3.模型建立

经过上面的分析,依据企业现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即企业实力)和企业的预期能力(即前瞻力)两个变量来建立二维矩阵,如图所示:

4.模型分析

我们按照矩阵所示四象限把企业文化的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保守型、稳妥型、竞争型、风险型。

保护型文化模式是企业实力比较弱,同时对未来的预期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模式。推崇保守型文化模式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其管理制度不受新的、多余理念的挑战。它重视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习惯一切照章办事,不思创新,对如何随环境变化创企业新路缺乏动力。

稳妥型文化模式较多的关注企业的发展,多有戒备的心理和守业的心态,一切求稳渐进。由于他们行动迟缓而往往失去经营的良机。

竞争型文化模式更关注企业目前的发展,企业对未来的关注稍逊于对当前企业实力壮大的关注,其管理制度较为开放,倡导开放意识、诚信意识、公平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等一系列崭新观念,对新的管理理念采取不断吸收的态度,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不仅重视同其他企业的竞争,也重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善于通过各种竞争去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风险型文化模式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更关心企业的未来,他们为未来发展的拚搏精神和投资意识都是不同凡响的。因为企业发展到鼎盛

时期,忧患意识就更强,只有积蓄最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由于风险型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能够减少风险,战胜风险,往往会取得比其他企业更大的回报。

五、企业发展各阶段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模式,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

1.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应文化模式

(1)初创期——保守型文化模式。企业在初创期,因为还没有知名度,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等方面都不具有竞争优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业内竞争,企业不但不能够赢得利润,而且很有可能亏损。此时,企业求生存是其基本的目标,那么围绕企业目标建立起来的就是保守型的文化模式。它的实力弱小,而且根本无暇顾及将来的事情,大多数时间考虑的是能够暂时的获得利润,逐渐的积聚资金,以便进一步发展。

(2)成长期——稳妥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长期,知名度逐渐扩大,各方面的优势也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突显,企业开始盈利,并且利润呈上升趋势,此时,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所以迎合企业当时的特点就应用而生了稳妥型的文化模式。因为,发展期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因此,企业的领导者会慎重的采取各种策略,它的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

(3)成熟期——竞争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成熟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实力,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规范化,利润达到最高点,并持续盈利,此时,企业开始在行业中跃跃欲试,他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竞争性,不断的采取行动与行业的领导者群体较量,因为成熟期是企业发展的黄金期,此时,企业虽然也很关心未来的发展,但是,他更注重的是企业实力的增长,更希望自己晋级领导者行列。此时,企业文化从内到外都强调竞争,不仅重视跟竞争者的市场竞争,而且,还在企业内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自己的员工竞争以提高效率,全方位的引进竞争机制。

(4)衰退期——风险型文化模式。企业进入衰退期,因为管理者在成熟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断,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仍然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成本消耗在这个时候也是逐渐的增加,最终导致了利润的下滑,企业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延迟衰落或者破产,不断的调整策略以适应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对未来的预期意识增强,如果经营不善,随时准备转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再生,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企业文化就是风险型的企业文化,它具有绝对的超前意识和忧患意识。

六、对文化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建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对于文化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高其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理念的塑造,需要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成为执行文化的传扬者和推行者,并具有文化组织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是业绩与激励的有效结合。除了运用奖金、股权等物质激励手段外,还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再次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由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业务模式不成熟,部门定位不清晰,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丧失团队精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把管理的“形”与文化的“神”结合起来。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稳妥型文化模式时,最重要的是在稳中求进,不断创新,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建立一个全员创新、追求卓越的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创新也可以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选择竞争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在本土与本国企业竞争,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

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四,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型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危机预警系统,让企业整体文化引导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最快最好的决定。在此阶段,企业要建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敏感地预测和感知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及政策法规等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处理各种不测事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风险型企业文化就是要使得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 爱德加·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 布尔迪厄、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 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 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2003(5).[5] 谢舜、肖冬平:论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与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 曹振杰、周冉:现代企业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个关于企业成长新解释范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7] 李万县: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3).[8] 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2005(5).

第三篇:中国当代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刘悦坦

一、企业文化的历史沿革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创造出来又用以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文化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并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是由不同的企业制定,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企业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企业文化发源于日本兴盛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发生巨大转变,在诸如汽车、家电、光学仪器、相机、信息、钢铁、造船、通迅等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了美国。日本的奇迹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震惊,西方管理学者实地调查了日本的公司和企业后,不得不承认,日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与他们实行了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管理技能。美国人将日本的这种管理方式命名为“企业文化”,于是,一种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展开了。“企业文化”这个名词也便由此传遍了世界。

从1981年到1982年,美国学者连续推出了四部著作: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帕斯卡尔和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迪尔和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彼得斯与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这四部专著的出版,把人们引入了企业文化这一新阶段,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随后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席卷全球。

对于中国而言,最早的企业文化就是老字号牌匾上的古训、精神。当时的企业文化是经营者的一种经营理念和宣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已经出现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铁 中国当代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人精神”等,尽管没有冠之以企业文化的名称,但实际上这些口号却发挥着相当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不再被视为工具,而成为目的,人们迅速从过去那种精神控制的桎锆中觉醒过来,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迅速衰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理论大量引进中国,许多企业都一窝蜂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很多企业热中于搞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固然这些东西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些做法,但是,很多企业还是不知道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所谓“企业文化热”逐渐降温,因为当时热衷于搞所谓“企业文化”的明星企业都已经纷纷坠落。

历史性是一切社会事物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现象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企业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载体,因为企业必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社会组织,信息交融与思想变革首先从企业发生。在经历了历史上种种“企业文化”的变迁之后,中国当代的企业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模式呢?

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类型分析

企业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具有超强的持久力,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提前控制,是企业基业常青的灵魂。基于不同的视角,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清华大学魏杰从价值理念方面将企业文化划分为经营性企业文化、管理性企业文化、体制性企业文化三类。南京大学的任荣、熊鹏以价值观出发,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创新型企业文化、财富创造型企业文化、最大利润型企业文化、服务社会型企业文化和以人为本型企业文化五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罗长海将企业文化分为按所有制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按生长点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按引进程度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按内容特色划分的企业文化类型等四大类型。

本文从企业文化最终旨归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的企业文化分为“狮子型”、“家长型”和“牧师型”三种类型。“狮子型”企业文化的最终旨归在于公司扩张,在本行业取得最大分额,成为市场的王者。“家长型”是建立在强人统治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的旨归是保证企业家的绝对个人权力。“牧师型”企业文化是建立在员工基础上,通过关怀与感动获得员工认同,目的在于成为最佳雇主,塑造最佳品牌。

(一)“狮子型”企业文化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做“Lion‘s Part”,直译为“狮子的份额”,由于狮子是百兽之王,无论获得什么,狮子的份额自然也就是最大的份额。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中,也有一种“狮子型”的企业文化,也就是目标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夺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在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强调靠竞争和胜利来要求员工,在自己所属的行业中一定要做到最大最强。

如华为、比亚迪等等都是如此。这类企业都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对市场反应十分敏捷,随时准备做出攻击,重视团队协调作战能力,定理目标后坚持不懈,直到胜利为止。

华为团队的“狼”文化是“狮子型”企业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军人出身,其带有浓厚军事色彩并且强调斗争性的个人色彩深深地影响着华为,他曾经对土狼时代的华为精神作了经典概括。他说:“发展中的企业犹如一只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企业要扩张,必须要具备狼的这三个特性。”

团结协作、集体奋斗是华为企业文化之魂。其自强不息、荣辱与共、胜则举杯同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结协作精神,塑造出独具华为特色的“狼性”企业文化。华为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对于一个有着强烈企图心力图占据最大份额的企业,狼性永远不会过时。

在“狮子型”企业文化的公司里,大家都会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企业内几乎所有的交流沟通都是针对市场目标,员工们将工作与生活明显区分开来,并且通常不能容忍低劣的工作绩效,这种高度团结一致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能够对出现的市场机会或威胁做出迅速、一致的反应,保证企业抓住机会,避免危机。但是,往往也正是由于企业对外的扩张过于强势和迅猛,容易导致企业员工因为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华为”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员工自杀事件就是证明。

(二)“家长型”企业文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在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的文化。

在所有的中国企业家文化管理模式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家长型”文化。所谓“家长型”文化,就是在企业中,某个特定的企业家就像“家长”一样,整个企业都唯“家长”马首是瞻,“家长”个人的影响和魅力在整个企业中处于“鹤立鸡群”的位置。“家长”之所以能带领组织前进,靠的是“家长”的不同领导风格。“家长型”企业文化根据“家长”的不同风格,又可以分作不同的类型:

1、“铁腕型家长”

“铁腕型”的“家长”以强有力的“铁腕”带领企业前进,他的方向就是整个企业的方向。这种“家长”以娃哈哈的宗庆后和格力电器的董明珠为代表。在娃哈哈,宗庆后推崇高度统一的管理方式,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娃哈哈从没有设立过副总经理职位。销售公司30多名省级经理直接向宗庆后汇报。几乎所有的重大决策完全由宗庆后一人决定和主导,然而在这种近乎“独裁”的管理下,娃哈哈却创造了极低的人员流失,人才大都从内部选拔,很少使用“空降兵”。

格力电器的董明珠也是“铁腕性家长”的典型代表,“她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这是竞争对手对她的描述。董一直宣称“我从来就没有失误过,我从不认错,我永远是对的!”“只要你走进格力公司,就必须按照我的思维去工作。” “谁违背原则,谁就是我的敌人。”

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铁腕型”的企业文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迅速和果断,没有强势领导就做不成事情。一旦机会来了可以不经过任何环节的拖延,以最快的快速做出反应和决策。不过,这样的风格也导致了外界和企业内部的“爱”、“恨”分明,随时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2、“魅力型家长”

同属于“家长型”的企业文化,也有的“家长”并不是那么强势,而是依靠个人魅力来影响企业和外界。万科的王石和蒙牛的牛根生以及阿里巴巴的马云就是代表。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马云就宣称,阿里巴巴会成为最伟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马云说过这样一番话:“我是一个很正统的人,我看重的是,在我的一生中,能够做些事情,影响许多人,影响中国的发展。”马云的确影响了他的公司甚至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巴巴副总裁戴珊这样看待马云:“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你在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自信,我一定能赢的信心。你跟他在一起就充满了活力。”

牛根生在创业初始期极尽“韬晦”之术:“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企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即使做了蒙牛的老总后,牛根生在车子、办公室、工资、住房、股份方面均不如其副手,他“自嘲”为“五不如”董事长。但恰恰是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吃亏是福”等人格魅力凝聚了企业的信念和向心力,使蒙牛人即使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地跟着老牛走。

如果说企业文化大多存在于表象的话,那么,企业家文化则大多体现的是企业家内在的素质。以“头羊”文化为代表的企业家的文化并不仅仅表现于企业家的技术、能力、知识、学问,而那种折射于人内心的社会价值观、人格魅力、职业操守、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道德观念等造诣往往是企业家文化的深层内涵。

“家长型”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强人文化,无论“家长”采取软的还是硬的领导方式。在“家长型”的企业文化中,员工的执行已经被服取代,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因为最高领导的个人权威不允许受到挑战和威胁。这种类型的企业文化,胜败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存乎于“头羊”个人。胜则酣畅淋漓,败则一泻千里。

(三)“牧师型”企业文化

宗教信仰是充满力量的,是无限温暖的,是充满关怀的,是无比虔诚的,也是真正快乐和幸福的。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人生要获得终极关怀,这一切均源自于信仰与信念的力量,源自于我们对于人性的深刻体察与认识。所谓“牧师型”企业文化就是要像宗教一样,通过“牧师”的带来的“福音”,把员工的思想观念、信念信仰都统一到自己所属的企业上来。一个公司只有坚持不懈地向员工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宣扬自己的“宗教”,才能收获员工与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并且坚持愈久、力度越大、效果就越好。

格兰仕以“感动”文本的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牧师型”的企业文化。格兰仕的经营理念就是让顾客感动,而让顾客感动的前提首先是要让自己的员工感动。

格兰仕的董事长梁庆德先生有一句朴素的话:“我们虽然没能力使人们富裕起来,但我们要竭尽全力通过我们的产品使广大消费者辛勤的劳动成果变得更富有价值。”在格兰仕,员工称董事长梁庆德叫“德叔”,称执行总裁梁昭贤叫“贤哥”,叫人的名字,一般都会在最后一个字后面加一个“哥”或“姐”字,一听就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没有等级森严的“总”或“长”的论资排辈,格兰仕每次开会的开场白都是“格兰仕的兄弟姐妹们”,就像在教会的大家庭里,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在“牧师型”的企业文化中,“宗教”一经被认同,就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意识,便使企业具有了相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发挥出惊人的激励作用。它为员工提供一种对企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这种拥有这种身份而感到荣耀。同时,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企业文化也使他们享受到民主与平等、爱与尊重,人们的灵魂将受到洗礼和震撼,所有的个人名利都将在宗教这片净土中被风化。当人们自我反省或自我定位时,他们也在自我激励。员工把本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满足,便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的忠诚度。

“牧师型”企业文化是以内部员工为导向的文化,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关怀、帮助和提升,通过成为最佳雇主来创造最佳品牌。

三、企业文化的原理解读

歌德曾说,谁要真正认识和描述生命之物,先得寻找精神的本质归宿,如果缺乏精神的沟通,那他就没得到生命的全部。对于企业文化的探究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先找到最核心的“本质归宿”,才能庖丁解牛。那么,在中国林林总总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中,企业文化的本质到底何在?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作为一种“亚文化”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不是一种建立在法规条例基础上对员工的约束和制裁,而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的“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对员工生命价值的提升。

(一)“基本假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从现象到本质都必然分成不同的层次,“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最核心的一层就是“基本假设”,其次才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例如各种符号、口号、标志和活动等。基本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对企业文化来讲也不例外。

从时间角度讲,企业文化的基本假设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的过渡。

西方经济学家科斯(R.Coase)第一次把企业文化当作是一种经济资源,他认为: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产权界定、监督、遵从的费用的减少,即管理成本的降低。

企业文化最初的基本假设就是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经济人”假设开始出现,“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也就是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这一理论假设曾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

六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级”理论,把人的最高需要定位为“自我实现”,于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开始成为对人的另一种基本假设。企业文化是习惯不是制度,它是一种建立在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心理契约,离开了对人的基本假设,就谈不上企业管理,也谈不上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既要满足个人成为某一伟大集体中一员的需要,又要为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创造空间。这就是企业文化对人的基本假设。

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这是对企业中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与企业长期业绩之间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二)“异质性”是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因此,与其他亚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介入性”——进入某个特定企业以前,每一个员工都已经成年,都已经完全渡过了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格可塑期,在经历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对自身的影响和浸染之后,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都已经成型,这时,特定的企业文化对他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异质”文化,它是一种成年人在已经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之后,又开始进入到另一种不同的环境之后才感受到的文化类型。

企业文化作为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独立因素,起源于20~30年代的规范化概念。规范化使组织成员产生共识:什么是恰当的、基本的、有意义的行为。当一个组织使制度程式化,它的作用是把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模式变成成员的自我行为,而这恰恰也是企业文化所要做的。

因此,企业文化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求员工遵守和服从,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来源于企业奠基人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雇员的价值标准产生强烈的影响,通过高层管理活动创造、维持一种氛围——什么样的行为可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不可接受。

因此,对于作为一种作为“异质”文化的企业文化,基本出发点就是在于如何做到“同”:怎样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取决于两方面的工作:第一,选择具有与企业相同或相近价值标准的员工,第二,通过培训使新员工适应企业的价值标准要求。从这个角度讲,规范化是企业文化的先驱。

但是,企业文化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规范人,文化不同于法规的地方就在于文化可以塑造人——

(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 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规范人”。只有每一个员工都愿意承认并接受这种“规范”,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是,这种“规范”不同于企业制定的各种“法规”。“法规”和“文化”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对组织中个体生命不同引导上:“法规”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法规”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遵守,达不到或者违反了这种要求就要受到惩罚。而“文化”的目的是让人们实现更高的追求,让人们感到自己从属于某种文化而感到荣誉和自豪,并愿意维护这份荣誉和自豪而自觉自愿地做得更好。

惩罚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达到最低标准,奖励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追求最高标准。这就是法规和文化的区别。你要避免某种行为,就惩罚这种行为,这就是企业法规;你要提倡某种行为,就奖励这种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而言,“追求最好”还是“避免最坏”,就成了区分企业文化和企业法规的出发点。因此,企业文化体现个体和组织的价值、意义和追求,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我们说,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价值的员工才是最有责任感的员工,只有对工作感到最满意的员工才是工作最有效率的员工,只有充分感到尊重的人才会去尊重他人,只有员工认可的企业才是最佳企业,只有最佳雇主才能创造最佳品牌。

从根本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企业如果不能提升员工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员工也无法提升企业的效益和利润。

因此,能否提升员工生命价值,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如何才能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三)“利他”是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基本方式

这个世界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些不证自明但大家又必需无条件恪守的“公理”,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平衡需要两个以上的因素共同参与,但是参与的各方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又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只有平衡才能创造稳定,因为平衡是维持万事万物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状态。无论是生态平衡、遗传平衡,还是物理平衡、心理平衡等等。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来”和“往”、“借”和“还”都是一种对平衡状态的维持,因为只有平衡才能感觉到安稳,非平衡的状态总是令人难以长久忍受,无论是“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还是“雪中送炭”、“恩重如山”。

平衡状态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万事万物都会朝着平衡的状态发展,只有处于平衡状态事物才可以长久存在和维持。企业文化就是建立在平衡基础上的心理法则。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要求员工做到什么,而是企业能为员工提供什么;不是要求员工如何提升企业,而是要求企业如何提升员工。我们说,企业文化的最高目的在于尊重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对员工的尊重与提升,就会使员工处于“失衡”状态,我们说,“失衡”状态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状态,为了达到“平衡”,员工自然会付出的更大的努力来工作以便提升和回报企业。唯有如此,才能在“不平衡”与“平衡”的交替中是企业和员工都能获得提升。一句话,“己所欲,施于人”。

这就涉及到一个“利他”还是“利我”问题。我们说,“利他”只是“利我”的延伸。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一个人的价值关系一旦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导致其他人的价值关系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变化,这种价值相关性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越高,“利我”与“利他”的价值对等性就越强,“利他”行为可以使自己在更大范围、更长时间、更大概率、更高稳定性上达到“利己”的最终目的。此时,人将会表现出越多的“为他”行为。此外,价值需要的层次越高,其共享性和兼容性就越强,人在消费这些价值时与他人之间所产生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大,就会表现出越多的“利他”行为。在特殊情况下,人有时为了“利他”而完全否定自我,甚至导致自我利益的完全抛弃,例如“舍生取义”。这是“利他”行为的极端状态或极限状态,通常是由“思维惯性”、“宗教信仰”或“伦理道德”所引发的。这也是企业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四、对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总结与展望

在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关于人的基本假设的对照下,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文化的三种类型也是分别建立在对人的三种不同基本假设上:人是企业的工具(狮子型)、人是组织的成员(家长型)、人是世界的目的(牧师型)。

我们说,“狮子型”的企业文化偏重于外部目标为导向,意在争霸行业、占据市场,是一种“工具文化”:“家长型”企业文化偏重个人英雄,唯总裁独尊,家长就是原则,是一种“服从文化”:“牧师型”企业文化偏重员工个体,强调夫人的目的性,是一种“宗教文化”。

作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最终旨归都要求经历从不情愿的外部“约束”到自觉自愿的内心“信仰”的转换。只有把人当作自我实现的人,人的能力与智慧才会真正自我实现,企业也才能因此而水涨船高。因为企业文化不是员工精神桎梏和行动羁绊,而是醍醐灌顶的心灵解放和纵心所欲不逾矩的行为自由,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基因的企业公民在地球村中生存的责任和权利,是跨越“利己”和“利他”鸿沟的桥梁,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的神圣契约。

作者介绍:刘悦坦,美国密苏里大学营销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广告协会副秘书长,山东省直邮协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企业文化与品牌战略专家。曾为国内外一百多家企业提工作企业文化以及品牌培训与策划。

第四篇: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必要因素,也是企业树立、培养竞争力的必要保障。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及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企业管理也深受其影响。如今的企业管理模式正经历着从分工到整合的历史性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意味着系统创新、整体优化、文化再塑,因此,要实现企业永久续航的梦想,就要加强体制创新,梳理整合信息,重塑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模式 创新

一、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企业建立、发展过程中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道德的总称。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为大家所认同和遵守,随之成为企业员工及管理阶层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石,并为各成员提供行动及约束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一旦企业有效地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时,该企业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反之,当企业的服务或产品不为大众所接受时,企业就会失去竞争能力并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及时根据环境变化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做好充分准备来迎接随之而来的企业固有文化的挑战。

然而,企业文化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匹配的程度决定了其提供了正能量抑或负能量。企业的文化并不是伴随着企业的成立就自然而然存在,而是在同其运营环境相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一旦企业文化形成,这种文化就会比较持续和稳定。

企业文化的价值会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以较快的速度清晰明了地传达给企业成员,因此,该企业文化价值观就得以广泛的共享及传播。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不仅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规范,而且他们之间的联系会愈加紧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运营环境,并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企业得以生存和继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今社会,创新是人类的基本,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于身处极大竞争压力下的企业来说,管理创新已然成为企业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许多企业的营运第定律就是“创新就是生存”,并且大大从中受益。因此,管理的灵魂就是创新,二十一世纪管理和创新愈加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对管理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企业文化在促使管理创新顺利进行时,必须要同时改革企业文化来支持创新。在工作计划中,企业相关人员首先要了解企业管理层及企业员工对文化创新的需求程度,进而形成详尽的管理创新方案。企业的管理层需先向员工展示、阐述企业的战略前景并获得支持。同样,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对于企业管理创新同样重要。在一个企业中,管理创新会影响到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人,倘若企业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并就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必然能促使团体能效的充分发挥。虽然资产报酬率、市场占有率、现金充足比率等是评价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但决定着长期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着人们行为并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使企业员工舍弃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并始终坚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带来更高的利益与成就。具体说来,基于企业文化的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企业文化自身的创新

当我们解析企业文化时,必须要判断企业文化是否涵盖支持冒险及改革的相关内容。若企业文化中本身包含创新的内容,并且对员工的创新思维失误不但不处罚,还会采取相应宽松的策略和措施,并表彰其创新精神。当企业文化明确地做到了这一点时,管理创新的实施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因此,企业文化必须包含鼓励创新的方面,企业才能积极地为明天的成功做出努力。想要激发发散性思维,就要在鼓励冒险的同时做到容忍失败的出现。对个人或组织失误的谅解,是激发企业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相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清楚有利于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价值观和文化类型。并且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组织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需要不同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必须要掌握战略目标的独特性。

企业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需先对有企业文化进行客观的估计,即企业首先要清楚有利于实现其核心任务的规范和价值观,依据这些所需要的规范之后,来对现有企业文化进行评价,并预计现有的企业文化对任务的实现是否起到促进作用。一旦企业发现了企业文化和期望效果之间的差距,就应及时分析出其原因,并为达到理想企业价值规范而继续努力。

三、总结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导向、约束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的维持现有楔式。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完善的新企业文化。就现今而言,很多企业实行管理创新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有效的运用合理的创新思维来重新塑造企业文化,至在于在创新时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终导致失败。在企业管理创新时,对文化的合理、及时的管理是促使管理创新和改革的有效方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激励企业成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灵魂支柱。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只有利用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的创新环境,塑造出以企业发展为己任,富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创新群体,企业的管理创新才能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企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第五篇:企业文化模式研究(工商管理专科论文)

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摘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根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长期发展和创业的精神动力、价值追求,不仅满足的企业领导者的发展观,而且为普通职工带来了人生追求的目标,使得企业的整体价值观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及基本模式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停滞,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用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外环境之中,既是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又能动地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企业文化虽然是企业“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因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国家的企业、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个国家同类型企业,都不可能有同一个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生存条件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模式和内涵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企业文化的构成,其基本公式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而主体的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只有建立起精神文化才能建立起制度文化,最后才能形成企业物质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模式的构建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团体意识、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俗。这些方面的内容细化起来,可以细致到企业标志、厂容厂貌、产品特色、厂微、厂旗、厂服、文化传播网络。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是要以功能性的主体精神打造来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而企业精神的形成对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经营哲学有着辅助的作用,所以在企业文化模式的提升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思想,将企业文化变成企业灵魂与活动的源泉。目前,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包括这样几种:(1)协同型:以友好协作为主体,创造企业非常友好的工作环境,强调组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重视关心客户和员工,鼓励团队合作、参与和协商,是一种人性化的基本模式。(2)活力型:企业内部有充满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员工勇于争先、创新和承担风险,鼓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权,这样的文化模式是较为创新的。(3)层级型:企业内部有着非常正式的、有层次的工作环境,各级员工的工作行为活动都有章可循,关注的长期目标是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基本属于一些大型集体化企业。(4)市场型:企业内部有一个竞争性十足的工作环境,关心声誉和成功,关注富于竞争性的活动和对可度量目标的实现,适应于随时参与竞争的企业公司,例如:招投标公司。

二、企业文化不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企业文化的构建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做出了较为长远的目的性指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而企业文化

正视企业发展现状,为企业所有的员工提供了指导性的生产经营目标。具体来讲:

1.企业实力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实力不断壮大后已经对公司文化的建设加以重视,而刚刚起步的小企业一般都忽视了文化的建设,所以实力强与弱是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反过来看,很多小企业同样因为忽视文化建设而最终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但是,因为企业实力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因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用企业的竞争能力来量化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战略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是一种能将各种竞争能力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的前瞻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选择企业的前瞻力作为研究的另一个变量,是因为着眼于未来,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公司才会具有生命力。反之,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则会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难以把握,所以,掌握未来才会掌握今天,掌握未来才会决定今天和未来的命运,才会拥有未来。当然,这个未来并非终点,而是是公司某一发展阶段的过程目标而已。

3.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

企业文化主要是用简单有效的文化理念创造企业基本精神目标,这种目标性的指向必然会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带来约束,任何有悖于企业文化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所有员工的整体批评,这种自然而然的内部制度约束会形成极大的力量,为企业的制度建设创造有效空间。

4.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道德规范约束

道德规范其实远比法律、法规有着更为强大的行为约束力,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道德约束不仅对职工进行的约束,同时也为企业本身带来了社会性的认同和信任。例如: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

5.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了凝聚力量

企业发展需要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企业文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企业文化自然就会强化企业的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厂强调的“爱厂如家”;海尔集团企业强调的“我是海尔人”等都是企业凝聚力文化的价值表现。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浅析

1.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

富于变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主要适用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企业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式,在如此多变的经营环境中也不应该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反之,更应该重视去文化建设,以求带动整体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命力不断延续。在企业的初创时期,要设计“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要依靠生存,要避免亏损,以这样的文化理念来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逐渐累积资金,为企业的“迈步”做出贡献。在企业成长时期,要设计“制度建设”型的企业文化,因为这个阶段的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隐患,假如它的文化不能够支撑它稳步进入成熟期,那么它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会夭折,或者因为失去很多有利的机会而不能发展壮大。所以,建立制度管

理机制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整个制度文化的建设的都具有稳妥的特点,在稳中求发展。在企业成熟期的文化模式建立就要考虑多元化了,主要是要树立深层次的文化国际品牌,根据公司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建设上实现国内品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完善和升华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内部价值观、理念、精神高度统一,员工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文化的外层、内层、核心高度统一,企业文化特质更加显著。重点加大企业文化的外部传播,通过品牌建设和推进,提高深航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国际认同度,树立文化国际品牌。

2.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儒家思想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制约着人民的道德准则。所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渊源。儒家文化更适合打造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企业文化范式,儒家伦理中重视人的价值,能较好地调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西方理性文化所起不到的作用。儒家文化建立的步骤包括:一是“人本主义”导向的生命价值观。二是“义重于利”的社会伦理观。三是“取法中庸”的人生实践准则。四是“和而不同”的群体伦理。五是“平均为上”的公平伦理。这些思想模式,主要是以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企业管理,将员工的价值选择提升到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之中,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3.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融合模式,主要是针对并购式的大型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并购必然会带来企业文化的撞击,合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接纳、兼容、交互和共生是企业文化融合的重点。例如:联想收购了IBM PC部门,两个都有很强文化的企业间的跨国收购,注定了这场整合将异常艰难。IBM的公司历史比联想足足长80年,两者之间强势的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自然不能同日而论。在联想,文化中有很浓的制造企业的因素,强调执行和服从,如在联想,开会迟到要被罚站,即使是高层会议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尊重个人的IBM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融合远远要比企业资产重组更为困难,所以在融化模式中,首先要分析并购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对方文化。然后就是要找到双方文化的契合点,努力缓解文化冲突。最后,则要本着接纳吸收、兼容并蓄、交流互补、共存共赢的合理规则,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来进行文化融合。

总之,企业文化模式的研究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特殊作用,明确企业文化的基本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构建富于变化性的企业文化、融合性质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四、对文化模式选择的几点建议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建的企业文化模式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对于文化模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在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高其执行力。首先是执行理念的塑造,需要高层领导以身作则,成为执行文化的传扬者和推行者,并具有文化组织变革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是业绩与激励的有效结合。

除了运用奖金、股权等物质激励手段外,还要注意运用精神激励的手段。再次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由于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业务模式不成熟,部门定位不清晰,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丧失团队精神。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把管理的“形”与文化的“神”结合起来。

第二,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选择稳妥型文化模式时,最重要的是在稳中求进,不断创新,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建立一个全员创新、追求卓越的制度体系。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功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从而改善现有的市场环境。创新也可以使企业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第三,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在选择竞争型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在本土与本国企业竞争,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快速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灵活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只有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

第四,对于衰退期的企业,在选择风险型的企业文化模式时,关键是要在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危机预警系统,让企业整体文化引导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最快最好的决定。在此阶段,企业要建立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敏感地预测和感知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及政策法规等造成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妥善处理各种不测事件,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风险型企业文化就是要使得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叶明霞,陈定坤.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文化整合[J].特区经济,2006,(3).[2]乐思伟.从联想对IBM PC的收购看文化融合中的冲突与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3]黄河,吴能全.组织文化形成途径——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跨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2009,(S1).[4]孟晓斌.国际创业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动态能力及其绩效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论企业文化模式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