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从电视舞蹈大赛推广探电视传媒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3-1109048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9 03:10: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电视舞蹈大赛推广探电视传媒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从电视舞蹈大赛推广探电视传媒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内容提要:《舞林大会》是我国第一档成功的舞蹈选修类电视综艺节目。虽然它已功成身退,但它却革新了我国电视节目对舞蹈艺术的传播机制,并依靠“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明星选秀”路线开创了舞蹈类电视综艺节目“草根平民选修”的新时代。故而,本文将以麦奎尔“受众中心式”大众传播理论为指导,来诠释《舞林大会》对中国舞蹈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历程所做出的里程碑式贡献。关键词:舞林大会 ;

受众中心;

大众传播;

舞蹈;艺术

一、前《舞林大会》时代中国电视节目对舞蹈的传播机制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得以普及之后,电视节目就成为了一种传播舞蹈艺术的主要方式。有关舞蹈的电视节目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舞蹈为主题的节目,比如对CCTV电视舞蹈大赛或者桃李杯、荷花奖等舞蹈赛事的直播或录播即属此类;其二是包含舞蹈但并不以之为主的节目,比如风行一时的MTV中也有伴舞,但其表现的主题却在于歌曲演唱。又如一部电视剧中也可能包含若干舞蹈场景,但它们却是为推动情节而服务的。此类包含有舞蹈场景或元素的电视节目虽不以表现舞蹈为主题,但因其收视率相对较高、覆盖面较广,仍可达成相当的传播效应,故而也是一种具备舞蹈传播功能的重要节目类型。然而,这一时期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传者中心论”式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作为传播者的电视媒体自行决定制作何种有关舞蹈的电视节目,却并不充分考虑受众对于此类节目的期待心理和需求机制。这就造成了“电视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的现象以及单调、线性信息的传播机制和受众消极、被动的接受机制。受众非但没有决定权,甚至基本没有反馈意见的渠道。

二、《舞林大会》与舞蹈类电视节目传播机制的变革

202_年,在《超级女声》掀起的草根化电视节目选秀浪潮余波激荡未平之际,东方卫视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一档“真人秀”类电视综艺节目——《舞林大会》。正是它,将我国电视节目对舞蹈的传播机制从“传者中心”转变成了“受众中心”的模式。

“受众中心论”强调受众对传媒内容与形式的决定性作用,它是对一系列相

似理论的总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以“使用和满足”理论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大众传播模式。该模式认为:受众接受并利用传媒信息具有其目的性和能动性,受众也可以利用媒介来发布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因而,传媒学者需要从传播内容和传播行为是否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来评判传播的效果,以便还原并彰显受众对于传播行为的终极性决定作用。

综上可见,在“受众中心论”指导下,如何选择传播内容、设计传播方式来满足受众的各项需求,就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而《舞林大会》则利用“明星”加盟综艺节目巧妙地达成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舞林大会》是一台以国标舞为基础、以“明星真人秀”为看点的大型季播类综艺节目。明星的加盟,自然可以发挥出对于“粉丝”的引领效应。当某位明星在“舞林”中一展舞技之后,就会对他(她)旗下的广大“粉丝”产生学习舞蹈的强大感召力和驱动力。于是,相当多数忠实“粉丝”就会响应召唤,从而自觉、自主、自然地开始关注乃至学习该明星演绎过的国标舞。从这一点来看,《舞林大会》的传播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庞大“粉丝”群体潜在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这是该节目得以成功构建“受众中心”式舞蹈传播机制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种“粉丝营销”式的舞蹈传播并非《舞林大会》得以成功的全部因素。“粉丝”虽多,但还是多不过非“粉丝”的普通观众。故而,我们有必要将观察的视角转移到非“粉丝”的一般观众身上来。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对于明星的心理需求和期待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陌生化”的需求。当本不擅长跳舞的明星们现身“舞林”,对普通观众而言这与其说是比赛,毋宁说是“反串”。故而,“陌生化”的内涵之一就在于“别开生面”的创意化,借以展现明星的别样风采;而且,在普通观众看来,平日里在镁光灯下习惯摆出各种令人歆羡的“POSE”、如“女神”、“男神”般接受芸芸众生仰望的一众明星,走进“舞林”就等于走下了“神坛”,瞬间变身为如你如我般的普通人。而且,《舞林大会》还用场外花絮展现了明星在赛前刻苦训练的镜头,这就让普通观众真切地意识到:在这里,明星也是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更何况,观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投票来决定被评委淘汰的明星选手能否“满血复活”,这就在为观众提供信息反馈渠道的同时,更将这种“明星也是普通人”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推到了极致境界。

故而,“陌生化”的内涵之二就在于熟悉的“陌生化”,即通过形式上的“陌生化”将“神坛”上的明星还原为与自身平等的普通人,即借助“陌生”达到了进一步的熟悉。

这样一来,普通观众就会以盎然的兴趣审视明星这个特殊的普通人在“舞林”中的表现,不仅包括他们飞旋舞动的身姿,而且包括他们在舞蹈中绽放的别样风采、他们在刻苦训练时的汗水与伤痛、等待评委打分时的期盼神情、晋级之际的欢欣鼓舞、淘汰之后的黯然神伤„„不知不觉中,观众就会在共情效应的感召下,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舞林”中的明星身上,与他们同喜同悲。同时,观众还会在移情效应的推动下,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特质投射到明星身上,进而从这一特殊对象身上再次发现并欣赏自我的心理特质。故而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欣赏“舞林”中明星舞蹈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共情与移情效应交替发挥作用的奇妙过程。原因就在于,作为选手的明星那种集“超众者”和“普通人”于一体的身份特征所带来的“熟悉与陌生相交织”的感受,足以在观众心理上唤起积极的共情与移情效应。

那么,在这两种心理效应交织作用下的一般观众,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在关注明星本人的同时,也投入相当大注意力来关注明星所跳的舞蹈。因为在“舞林”中,正是明星所不擅长的舞蹈造就了他们集“超众者”和“普通人”于一体的特殊身份,激发了普通观众共情与移情相交织的心理状态。意即,在普通观众眼中,明星是同其所跳舞蹈融为一体的,关注明星就会关注他们的舞蹈,对明星的共情与移情效应必然融汇在对其举手投足的舞姿细节关注当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舞林大会》对于非“粉丝”的一般观众也足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关注舞蹈艺术本身,领略舞蹈艺术之美,同时也感悟到舞蹈所能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情趣、滋味儿和亮色。这种感召力当然可以转化为内驱力,驱动这些普通观众去关注舞蹈艺术并自发地学习国标舞。

当然,《舞林大会》还顺理成章地为受众提供了学习国标舞的便捷通道——“舞林总教头”方俊和陈昭创办的“方昭舞蹈学校”借势从上海扩展到了大江南北,从最初的几间门店扩展成为包含全国范围内近200所加盟校的庞大舞蹈培训机构,就是对《舞林大会》所掀起之“全民学舞蹈”热潮的典型诠释。

综上可见,《舞林大会》对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到位且颇具创意性的分析与把握,故而对于明星的“粉丝”观众和非“粉丝”观众都足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以及关注、学习舞蹈的内驱力。在让明星走近受众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所跳的舞蹈走进了相当部分受众的生活。在激发并满足了受众各种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潜在需求之后,《舞林大会》当然也就能够在成功地构建起电视节目对舞蹈的“受众中心”型传播模式之际,也成功地构建起受众对于舞蹈类电视节目的主动接受机制了。

三、结论与展望:后《舞林大会》时代中国舞蹈与传媒的关系探讨

行文至此,尚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没有解决,即:为什么《超级女声》这样的歌曲类综艺节目走“自下而上”式的“草根平民选秀”路线,而《舞林大会》这样的舞蹈类综艺节目要走“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明星选秀”路线呢?个中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我们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歌曲比舞蹈有着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两千多年来,以“温柔敦厚”为主旨的儒家观念造就了我们民族内敛化的性格特质,那么相比歌唱更为张扬的舞蹈,其接受范围就远比歌曲为小;其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歌唱在我国的受众更为广泛。在我国,八九十年代相对廉价的磁带风行一时,培养起了远比舞蹈受众规模更大的流行音乐受众群体;其三,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舞蹈比歌唱的技术难度更大,看上去对身体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三个因素,导致了在今天这个“视觉为王”的传播时代,诉诸视觉的舞蹈类综艺节目反而比诉诸听觉的歌唱类综艺节目出现更晚,且难以走“平民选秀”的路线。

而《舞林大会》邀请一众明星闪亮登场、大秀舞技,趟出了一条“精英”式的选秀路线之后,舞蹈类综艺节目的“平民选秀”路线才变成了可能。个中原因归纳起来大致也有三点:其一,“陌生化”的审美张力吸引并培养了大批受众群体,制造了新的受众需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歌唱是一种“陌生化”的说话方式,而舞蹈则是一种“陌生化”的行走方式。当明星作为舞蹈选手现身“舞林”之后,他们别开生面的“陌生化”身份,即可与本就是“陌生化”行为的舞蹈完美融合为一体。这就造成了一种极致化的审美张力效果,也就在传统的“艺术”内涵之外,又为电视选秀舞蹈平添了一种“行为艺术”的内涵。这种货真价实的“行为艺术”不仅为舞蹈类选秀节目培养了大批受众,而且点燃了他们渴望参与此类节

目的强烈愿望,意即《舞林大会》诱导并创造了受众全新的参与需求; 其二,明星作为“普通人”通过“魔鬼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并大秀舞技的励志场景,无疑提示受众,自己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做到这一点!这就化解了受众对于舞蹈技术难度的恐惧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其三,以“方昭舞蹈学校”为代表的培训机构借《舞林大会》所造就的“全民学舞蹈”之东风,培养了大批掌握舞蹈技能的受众,为舞蹈平民选秀类电视节目提供了充足的选手资源。

换言之,《舞林大会》在造就电视舞蹈选秀类节目受众群体的同时,也创造了草根平民全新的舞蹈表演需求,并在线下完成了人才资源储备工作。于是,202_年,明星资源挖掘殆尽的《舞林大会》在完成自身历史使命之后功成身退,而作为平民化舞蹈选秀类节目代表之作的《舞林争霸》接过了它所培养的受众资源和选手资源,以全新的面貌闪亮登场。202_年的《中国好舞蹈》则推波助澜,将平民化舞蹈选秀类节目推向了主流化地位。

可以说,当《舞林大会》培养的平民选手现身《舞林争霸》并一展舞技,晋身为“舞林中人”之际,就标志着《舞林大会》所开创的“自上而下”式“明星选秀”路线获得了完满成功。因为这标志着《舞林大会》完成了“以受众为中心设计节目——培养受众群体及其全新需求——创造新的媒介平台提供给受众发布信息,满足其全新需求”这样一条环环相生的节目发展循环线。至此,麦奎尔的“受众中心式”大众传播理论在从《舞林大会》到《舞林争霸》的节目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完美应用及深刻诠释。可以说,从《舞林大会》到《舞林争霸》,再推广到《中国好舞蹈》的历程,标志着中国电视舞蹈选秀类综艺节目在传播机制上走向了成熟。当然,也就会在“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新、越走越好!参考文献:

[1] 许锐.传媒世界的舞蹈盛宴:从电视舞蹈大赛看当代“传媒与艺术”的关系[J].艺术评论.202_(08)[2] 赵小丁.剧场舞蹈与电视舞蹈的互补性及其未来发展[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2_(02)

第二篇: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电视舞蹈大赛观后感

本学期我选修了舞蹈鉴赏这门课,以前对舞蹈的很多概念都十分模糊,这门课程让我对舞蹈的分类以及动作等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新的定义。

老师在课上播出了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第六届电视舞蹈大赛,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街舞部分。决赛的十支队伍给我们奉献了一场激情燃烧的赛事,各种高难度技巧的表演引爆了全场,观众尖叫不断。其中来自上海的《YU & SPARKLE》获得了作品奖金奖。

《YU & SPARKLE》是由两个十分有默契的男舞者组成的组合,他们以熟稔的舞蹈技巧和刚柔并济的动作完成了各项任务,赢来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其中的舞者韩宇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他也以精妙绝伦的技艺不负众望获得了演员奖冠军。

于是,我深入的了解了街舞。街舞分两大类:Hip-Hop和Breaking。

Breaking是技巧型街舞,要求舞者具有较高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属于技巧性较高的体育舞蹈,所以最先为国内青少年所喜爱。跳这种类型舞蹈的青少年叫做B-Boy/B-Girl。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Hip-Hop之父”的DJ Kool Herc创造了B-Boy的概念,也就是Breaking Boy。每年,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为B-Boy们举办的比赛,较有名的是每年一度的BOTY(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B-BoyChampion,超过10个国家的百名参赛选手会参加这样的盛事。比赛的优胜者很快就会声名远播,成为青少年的明星。

Hip-Hop是舞蹈型街舞,有Poping、Locking、Electric、Turbo、House等多种风格。它们都不如Breaking那样需要较高的技巧,但更要求舞者的动作协调性和舞感,以及肢体灵活性和控制力。好的Hip-Hop舞者同样需要艰苦的练习。由于Hip-Hop Dance不如Breaking那样技巧性强,也缺乏竞赛性,以前没有受到街舞爱好者足够的重视,现在随着舞蹈观念的增强,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甚至B-Boy也开始练习并出现了许多全能型的街舞好手。

在比赛中,可以看到的是表演者对于各种情绪的充分表达,不得不感叹舞蹈表情对于一场舞蹈表演的巨大魅力。

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自己的学习生涯时说:“有时全天在野生动物园,记录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姿态。我观察狗熊和猴子,鹰隼和仙鹤,往往一看就是一天。”吴晓邦的这些话,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舞蹈艺术家们学习生涯的共同记载。同时还应看到,舞蹈艺术家们并不止于对动物形态的模拟,他们更重视动物心理和情绪的观察和模拟。因为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形体模拟并不是目的,只有牢牢把握了一定心理基础上各种不同动物各自的动作特征,相应地用人的思想感情去支配这些动作,才能提炼出丰富的舞蹈语言,从而为自己创造舞蹈形象服务。反过来说,演员在表演时也只有在对动物的心理认识十分深刻,对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十分丰富,二者互相吻合时,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

同时,可以深刻感受到的是不管做任何的事情,包括这场舞蹈比赛,对于做事的本人,像是舞蹈者或者舞台工作人员都是一个极大的心理挑战,只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例如,舞蹈者平时多练习,常去去人多的地方表现,同时将心理放平衡,学会适当的心理暗示,到现场才能将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以上就是我对舞蹈大赛视频的一些观后感。本人对于艺术一直有着很深的喜爱,本学期很荣幸能选到这门舞蹈鉴赏的课程,让我可以在十分愉悦的状态下更深入的拓展自己的兴趣,也很感谢老师对于这门课的认真教导。

第三篇:从大课间看音乐与体育舞蹈的艺术关系

浅谈大课间看音乐与体育舞蹈的艺术关系

一、背景分析

音乐作为体育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音乐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美感,而且在很多体育项目中合理地运用音乐伴奏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可以说音乐已成为体育舞蹈运动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学校“大课间文体活动”,就是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与风格有组织地参与课间各种丰富多彩的、活泼、生动、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舞蹈。

从我校大课间活动的环节设计与音乐要求中可以看出,大课间的音乐是整个大课间体育舞蹈活动的灵魂,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合唱队中的指挥。

二、体育舞蹈与音乐的鱼水关系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古人多么形象地论述了体育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见,音乐在体育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体育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与音乐共生存,可以说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体育舞蹈。原始的体育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体育界甚至都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体育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体育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体育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就像水和鱼的关系一样重要。有些人在小时候学舞时,都是半天练舞,半天上音乐课。跳舞不是跳得越像越好,而是应该像演员一样,演什么像什么。即使是完全同样的舞蹈套路在不同的音乐中,所表现的风格也是不同的。要学会如何听懂音乐,哪个音乐元素是代表爱情的,哪个是代表大海的,哪个又是代表小溪……并用相应的舞蹈风格去诠释。可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怎么知道它是代表什么呢?那就要多欣赏音乐,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刻理解才能听出来,也才能表现出来。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体育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体育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总而言之,体育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三、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首先,体育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性,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体育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体育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的体育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体育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体育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在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叫节奏型。节奏型的特征是反复出现,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该音乐的音乐风格。我们国标舞中的所有舞蹈种类比如,伦巴、恰恰、华尔兹、探戈在音乐里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的节奏型存在。古老的探戈和华尔兹都是音乐和舞蹈同时出现的。特别是华尔兹,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专门的音乐家为这种舞蹈写音乐,小约翰斯特劳斯就因为创作了大量的经典华尔兹音乐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现在经常能在比赛中听到的《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圆舞曲》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其次,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歌唱性。在舞蹈训练中,人体运动时呼吸的运用同歌唱一样。要巧妙地将它融合在音乐的旋律进行中。将舞蹈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统一和谐,从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直至使人觉得音乐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从舞者飘动着的舞姿中流淌出来的,由舞者自身“唱”出来的。使舞蹈的运动充满歌唱性,使音乐变成可视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在民间舞教学中,动作的呼吸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朝鲜族民间舞,呼吸的运用是其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在舞蹈动作训练中,十分注重音乐旋律与呼吸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脚趾。由此看来,注重旋律与呼吸的配合,对于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内在的感情,以及在神与形的统一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另外,在民间舞教学中,舞蹈的内涵及个性是通过不同的音乐旋律表现出来的。

再次,体育舞蹈和音乐的共同点是立体性和时间性。音乐的和声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由于它的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成为塑造音乐形象的表现要素。它可以烘托形象,补充形象,改变形象,对比形象,并能独立地构成音乐形象。在舞蹈中,动作的交织及舞台调度的交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如同音乐的和声一样,具有立体性和时间性。如在同一舞段中,动作的高低起伏对比;舞者间的交织与造型;“卡哝”手法的运用;舞台调度的层次感与流动感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特征。舞蹈作品中,动作的交织,舞台调度的交织成为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起到了烘托形象,补充形象,对比形象的作用。

四、音乐对体育舞蹈的作用

作为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扮演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的职责。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明显。同时,音乐与体育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体操、国标舞、水上芭蕾、冰上舞蹈、健美操等都需要学生或练习者对音乐有所了解。而音乐感觉的培养不论是对这些运动的表现力,还是提高人们的素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体育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体育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体育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体育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体育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体育舞蹈的内容,并且使体育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体育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体育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体育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体育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体育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就拿我校的大课间文体活动来说,所有项目的开展都是在先有音乐的基础上再进行编排的。

体育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体育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体育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体育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体育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体育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体育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体育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体育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体育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参考文献:

1、郭剑华:《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_年05期

2、朱鹏屏、王蓉《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教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_年06期

3、朱瑛《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讨》 《齐鲁艺苑》202_年03期

第四篇:高中艺术生专业介绍(电视编导美术舞蹈音乐)

广播电视编导主要课程

接近专业:文管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传播学、传媒艺术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等

其他课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画面编辑基础、影视摄影技术、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电视主持艺术、电视节目策划、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就业方向

可在各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平面媒体担任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的就业前景:

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编导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或者一个精致的新闻专题片,除了摄像、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编导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过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编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因此在各工作环节上容易出问题,而且制作时间比较长。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以编导中心制为主,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一体化的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

本专业就业方向包括七个个模块,包括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方向。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编导人员,大学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坚持“术业有专攻”的原则,按以后就业意向个人可以学习专业领域的不同课程。

从事电视编辑方向除中文专业课外,主要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策划。从事文艺编导方向要学习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策划与研究、文学戏剧理论、视听语言、戏曲、舞蹈、音乐、影视精品赏析。

从事音乐编辑方向应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与音乐艺术鉴赏力。要学习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策划、编导、制作、配乐、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体讲除学习文艺编导的专业课之外,还要在音乐专业上下功夫,视唱练耳、乐理、钢琴、音乐节目策划与制作、MIDI音乐创作、音乐专业英语等都是必修内容。

从事网络艺术方向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网络艺术策划、创作、制作、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攻网络音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网络编辑等内容。

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中有许多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电视专题节目、纪录片编导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都是电视编辑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方向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

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 综合类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大学、临沂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大学、大连大学、郑州理工、聊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平顶山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南京航空、重庆邮电、黄河科技、贵州民族、中原工学院、济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长春工业大学

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海南师大、四川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黄淮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商丘师范、江西师范大学、九江学院、池州学院、黄山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师范学院

艺术类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南广分院、北师大珠海分校、东北农大成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重庆大学美视学院、吉林动画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高考复习的三个阶段

美术学专业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表演 绘画 雕塑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 舞蹈学 舞蹈编导 戏剧学 表演 导演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摄影 录音艺术

动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影视学 会展艺术与技术 景观建筑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美术高考包括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只有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均通过一定的分数线,才能被有关高校录取。

美术高考:专业考试的公共科目为素描、速写、色彩,如报考设计类专业,有的地方会增加“构成”。八大美院: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还有很多大学,在此不一一列举)

相关专业:开设绘画(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插画)、雕塑、服装设计、装饰设计(时装设计、染织设计、时尚设计)、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图像与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现代手工艺设计(漆艺、陶艺、纺织品与纤维艺术)建筑、公共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艺术、动画(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影视动画、建筑动画、卡通漫画艺术)、游戏艺术、摄影(影视摄影、商业摄影、数字图像艺术)、广告学、美术教育、美术史等美术专业的高等院校:

1、学习美术参加高考的,以后大学有些什么专业?参考:

纯艺类:绘画(中国画人物),绘画(中国画山水),绘画(中国画花鸟),书法学(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书法学与教育),绘画(油画),绘画(版画),雕塑,绘画(综合艺术),绘画(新媒体),美术学(史论),美术教育,美术学(艺术与博物馆学),考古及文物鉴定…

设计类:平面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设计,艺术设计(色彩设计),艺术设计学,公共艺术(公共雕塑)(景观装置)(壁画、漆画),美术学(美术教育),美术学(艺术鉴赏),艺术陶瓷设计,艺术设计(玻璃),艺术设计(首饰设计),摄影(摄影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广告),动画(插画与漫画),动画(网络游戏美术),艺术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建筑学(建筑艺术),鞋样造型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城市景观造型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艺术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设计,园林设计,出版印刷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玩具造型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汽车外观设计,陈列设计…

考试大纲大方向:

1、素描(静物,石膏,人物头像,半身),2、色彩(静物,风景,头像),3、速写(人物,场景),4、设计基础(按各专业设计基础手绘),5、命题创作

播音主持

专业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机构,培养具备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主持、影视配音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传播精英人才,身体条件要求:发音器官无疾病,无色盲,无夜盲,五官端正;身体健康;男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一般不低于1.60米。

音乐高考是我国高考的一种考试方式,一般由各省自主进行,考生需完成当年高考报名和专业考试报名手续,具体考试时间由各地自行决定,一般在统一高考时间前的半年内进行。任何人只要能参加普通高考,就能参加音乐高考。文化录取分数线大概比普通高考分数线低一半左右。

音乐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近专业

音乐学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音乐表演 绘画 雕塑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 舞蹈学 舞蹈编导 戏剧学 表演 导演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摄影 录音艺术 动画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影视学 会展艺术与技术 景观建筑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开设学校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 榆林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黄石理工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 长治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 韶关学院 各大音乐院校

舞蹈学专业:

就业趋势

调研结果表明,大中小学校需要舞蹈教师不仅会跳、会教、会创编,有的地区还要兼任音乐课教学任务。为此,以舞蹈技能和师范性相整合、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双专业”办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和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现有80%分配在大中小学从事舞蹈艺术教育工作,有18%分配在地市各级文化馆从事群艺工作,并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就业领域

可在文艺演出团体、少年宫、文化宫、群艺馆、艺术院校、中小学、大众事业单位宣传机构从事舞蹈教师、舞蹈指导、艺术体操教练、舞蹈演员等工作。

大学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舞蹈写作教程、舞蹈形态学、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舞蹈专业英语、舞蹈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舞蹈意象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解剖学等?舞蹈概论、舞蹈作品分析、编舞技法、表演基础、美学、音乐理论、音乐鉴赏、曲式分析、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人体解剖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教学法

第五篇:从推广视角看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

摘要:本文从推广的角度审视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认为该项目的编排艺术在结合规则的同时需融合多民族、风格、舞种的编排艺术元素,从而提高大众接受度、可观赏性、推广性。本文研究的目的不仅对啦啦操项目的推广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使该项目从艺术的角度展现出编排的内涵及外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图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表明:第一,本项目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第二,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性特色。第三,结合广泛参与性特色。第四,体现项目宣传的有利性特色,同时,为实施推广需加强项目的研究及规则建设工作,通过学科的课程建设,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领域优秀的编排、教学、训练类综合工作者。

关键词:推广视角;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

前言

啦啦操早期是源于部落的一种舞蹈,作为战士们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传播,并没有成为体育类项目。经过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1880年开始在美国校园内流行,并得到系统的发展。我国啦啦操项目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202_年传人中国以来,广受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喜爱。…舞蹈啦啦操作为啦啦操项目中一分支项目,其包含的风格、元素颇多,既保有啦啦操大纲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舞蹈多元化范畴,使此项目充满活力、动感、时尚等丰富色彩。然而,在项目的快速发展下,编排中的艺术价值体系渐渐弱化,而倾向高难度动作的发展与推广比重高于了艺术编排比重。据文献调查显示,现在国内外虽然有许多研究啦啦操编排艺术类的文章、报道,但从推广的角度探讨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的话题和资料源却甚少。

本文以国内高校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影响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推广视角、国内、国外的编排艺术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对舞蹈啦啦操项目在推广视角下开展的现状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对比与分析,为国内舞蹈啦啦操的开展、推广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环境提供合理建议及参考依据。

结论与建议:第一,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以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为主要的编排手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二,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陛特色。第三,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第四,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第五,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第六,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优秀编排训练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2_年uda世界舞蹈啦啦操锦标赛队伍、202_年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队伍、nba啦啦操开场舞(国内、外)、国外节庆啦啦操舞表演、成都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安体育学院啦啦操校队、西华大学啦啦操校队的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作为研究对象,从推广的角度分析、观察队伍参赛视频与现实访谈来研究其成套动作的编排艺术性、编排方式、表现形式。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文献等收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资料,并在结合舞蹈啦啦操竞赛规则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研究。

(2)影像分析法。通过舞蹈啦啦操、艺术体操等舞美类项目的技术录像和各类现场表演、比赛等作为参考依据,在这类项目的技术、舞蹈、音乐的雷同和区别上做出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分析,然后收集其中可采纳的动作技术、舞蹈感觉、身体感觉、视觉美感等要素进行归纳,为本文的艺术价值研究方面提供基础。

(3)比较分析法。以舞美类艺术项目在编排和推广角度上作为参考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对其专业编排的艺术价值、舞美表现等做共通与区别方面的比较分析,再采用对同类项目中的艺术体操这类舞美类项目与舞蹈啦啦操进行针对性的比较分析时,研究它们的舞蹈编排、难度技术动作等在技术和艺术价值上可相互移植的地方,和可以互相融合和发展的要素。

(4)逻辑推理法。结合国内外舞蹈啦啦操的编排手法和风格、技术等体现方式,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将许多可融入的故事情节、主题、音乐、空间、节奏等元素加入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中去体现出其艺术感。

(5)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2分析与结果

2.1

国际舞蹈啦啦操队伍比赛套路与啦啦操舞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从国际性舞蹈啦啦操的比赛套路中看,它主要围绕的方向是对国家文化背景的一个体现。

(2)从剧情化看,美国的啦啦操队在音乐上总是选择与他们国家人物性格相符合的动感旋律,通常以摇滚乐曲为主进行编制和后期效果制作。

(3)在舞台化方面,他们的舞蹈编排风格上也是采用夸张、性感的肢体语言融入每一个动作中,完美的通过队员活跃、动感的动作来诠释成套的风格方向。

(4)从规则的角度看,难度动作方面也是大胆进行创编。他们多次通过比赛申报创新性难度动作申请,这对舞蹈啦啦操项目的规则变化起到很大的推动性作用。

(5)舞蹈啦啦操表演最早出现世界杯足球赛、nba的篮球联赛赛场上,作为开场舞蹈、中场舞蹈展现在观众眼前,舞蹈的套路编排自然是结合项目主体的各种风格进行。

(6)节庆期间,美国通常还会在大型节日的时候对舞蹈啦啦操进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啦啦操编排,如万圣节。在这一节庆时刻,他们的啦啦操队员总是会身着万圣节风格的服装并且加入此节日背景风格的故事情节进行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的演示,通过肢体能所及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传播节日的氛围和文化背景,这是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一种推广舞蹈啦啦操手段,也是一种新颖的编排手法,并且融入比赛类型的成套动作编排中。虽然在比赛的短时间内要完成许多动作表达情节和背景性质并不容易,但他们总是能以最简洁直接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成套编排本身的风格,在编排艺术方面拥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2.2国内舞蹈啦啦操比赛套路与表演套路编排特点分析

(1)国内各参赛队伍从舞蹈啦啦操的爵士、街舞舞蹈啦啦操方面可以看出主题上以爵士为主要编排方向,但在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选择上就划分出了一个可选区域,表演这类的成套动作就不能选择太过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动作也需要选择跟主题相符合的具有个性的舞步和造型。而花球、自由舞蹈啦啦操对风格可选范围要前两项更大,相对于表演性质和编排范围的丰富性更高,它包含前三类主题风格的同时还可融入了其他如京剧、芭蕾等等元素在其中,还可以融入更多的故事情节部分在个别亮点造型构成或者队形体现上。

(2)国内队伍套路的艺术编排分已经占据了整个成套动作编排内容的50分,这个分数是与完成情况的加分是一样的,是总体评分价值中一般的分数,相对于以前的以高难度展示啦啦操的主要手段慢慢转换,开始提高其成套动作中艺术编排的比重证明舞蹈啦啦操在走向竞技性的同时也依然保留艺术价值的升值空间。国内舞蹈啦啦操的表演形成相较于西方国家更晚,在推广的手法和套路编排方式方法上也并不相同,在深受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群众面前,如果采用同样的套路表演方式并不能达到像国外那样大面积的群众参与性,所以我国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在表演性质的套路编排上一向以推广大纲动作为首要并无过多舞蹈艺术元素的添加作为演示手段,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很直接地表达此项目的本质性特征,从而体现本专业原始性特点。

2.3舞蹈啦啦操队表演编排与杂技表演的多元化艺术编排对比分析

成立于1984年的太阳马戏团(ciroue du soleil),他们通过强烈的主题作为舞台情节核心,用肢体语言去体现整个动作的构成。舞蹈啦啦操在这一方面是完全可以借鉴和牵引的,因为在这样的世界级杂技团中就有许多如艺术体操、啦啦操等退队的运动员参与其中使用其专业性质的动作来完成整个故事和情节的表演,他们就是通过这些艺术性的表演手法来进行对马戏团的宣传。同样,我们舞蹈啦啦操的编排也是属于艺术价值颇高的表演类竞技性项目,在结合这样的编排手法和故事情节、背景、音乐、空间等的运作手法后相信也会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对于舞蹈啦啦操成套发展迅速的现在是个编排艺术范畴的创新点。

2.4从推广视角看舞关类项目编排艺术对比分析

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内容丰富,创编和涉及范围广泛的体育项目,它不同于艺术体操的高难度、高要求,完成一个难度动作需要从小花上大多数的时间练习基本功,来达到一个难度动作的体现,舞蹈啦啦操的难度相较于艺术体操的难度动作就简单许多,一个队员只要拥有一定的柔韧程度和力量等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满意地完成度。在器械类成套动作运用上,舞蹈啦啦操只有花球结合器材进行成套,并且不会由过多的花球脱手动作构成,艺术体操却是通过结合高难度动作的同时结合抛、接、滚动等对其器械加以利用。然而,它们存在着相互的共通性,两者最初都是欣赏性项目,并没有进入体育项目范畴,都是通过后期的发展才正式被列为体育、竞技类项目。舞蹈啦啦操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和艺术体操是一样的,都需要结合各种风格,如各种民族、爵士、拉丁、芭蕾等舞蹈风格、音乐、队形变化、队员的默契配合空间元素等来完成和体现整个成套的完成和编排艺术。在编排上,两者都是以难度动作为核心,成套中融入各种国家、地域的现代、古典、前卫性风格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成套编排的艺术性,在保留其项目的竞赛性质之下,又同时带有表演观赏性。

2.5从推广角度审视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价值分析

(1)从推广角度研究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探索和了解这个项目的艺术内涵。首先需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研究:1)推广套路动作编排需要具有队伍风格,在带有每一个规定难度动作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故事背景(表现主题、情节),使用一些本专业以外的技术动作,结合灵活多变的造型体现。音乐需要融合明显易理解的风格,并且能够让队员在体现的时候既能发挥对动作的理解,又能通过动作、配合自如的表现其音乐和情节的含义,再配合队员、主题恰当的服装,使整个成套编排的新颖、亮点、编排艺术价值也随之增加。在进行推广舞蹈啦啦操项目时候的成套动作可以结合更多的项目群元素进行穿插。因为推广的时候面对的是裁判,是大众群体,他们只会根据感兴趣和美感强或有吸引力才会参与,如技巧啦啦操、街舞等,通过故事情节戏剧情节的变化等,体现其丰富的内涵。2)通过对成都体院啦啦操一线队伍的队员实践调查了解到许多学生是通过艺术体操、健美操、舞蹈这类舞美专业转至舞蹈啦啦操项目的,他们的舞蹈意识相较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学生在对成套动作编排出的更具有艺术价值舞姿的动作时能够立即上手。而未经受过这类专业训练的队员则无法很快地领略到一些具有深度或者较难的动作或舞蹈动作。这说明与舞蹈啦啦操类似的项目互相移植的队员或者技术是对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达到良好效果的又一个途径。

(2)快速变迁的规则变化和群众审美度的提升,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模式是积极可取的。但不好的地方就是,大部分人群和啦啦操队伍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无法对国内舞蹈啦啦操整体做到改变。但相信往后,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各方面设施、人才的具备,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开阔,从中看到新的编排方式,而本次的论点提出,无疑是为未来进步做出良好的铺垫。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本土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舞蹈啦啦操是由美国开始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底蕴,主要的编排手法和动作总体风格也都是以活力、性感、强而有力度的身体动作语言体现,这也是他们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民族风格的宣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结合戏剧化编排设计,体现表演观赏性特色。我国民族舞蹈特点是以轻柔抒情的舞蹈为主要特点展示,对美式风格的舞蹈啦啦操,如果以照搬画圆的体现方式反而不能对人们的视觉造成良好的刺激,在比赛中也就相对缺乏队伍编排的特色。所以,在有效的结合西方舞蹈啦啦操原始性特色和特点的同时还要保留我国民族文化底蕴的展示,利用好成套动作里每一个动作连接空白处,融入成套音乐主题、情节或戏剧化编排设计,有效提升表演的观赏性。

(3)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应体现多元化特色。舞蹈啦啦操的初期推广,往往以规定动作作为表演推广形式,成套动作在比赛场上总是能够获得良好的殊荣和优异的成绩,这足以体现编排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欣赏和可接纳的事、物要求都越来越高,对美感的定义也越加强烈,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在形式上也应体现多元化特点,以满足大众的审美和艺术欣赏需求。

(4)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项目包装多样性特色。舞蹈啦啦操的编排艺术方面在融入多元化艺术元素的同时,重视从推广项目的角度进行多样性表演宣传活动,因为一个好的项目在宣传的时候需要多投入一些新颖的元素,这样更能够获得感兴趣人群的青睐。因此,舞蹈啦啦操编排艺术应体现出广泛参与性和项目宣传有利性的特色。

3.2建议

(1)加强啦啦操项目的研究和完善规则建设工作。规则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应加强项目方向的研究和不断完善竞赛规则的建设工作。为我国舞蹈啦啦操的更好推动指明方向。

(2)大力培养舞蹈啦啦操优秀编排训练人才。要大力培养优秀的舞蹈啦啦操编排训练人才,我国高等体育学校责无旁贷,要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从电视舞蹈大赛推广探电视传媒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