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23-42030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9 22:45: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各章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2.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 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4.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5.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关系: 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妈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推动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6.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

7. 人格倾向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8.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9.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

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述、分析的方法。

(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10.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法。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22.教师职业应掌握的心理辅导象的方法。技术包括: 1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关注技术,它是心理辅导的首要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肢体语言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13.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方法。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口头调查两种。在聆听学习讲话的过程中尽量14.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其心理现象的方法。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并15.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16.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17.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辅导教师的过程。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探讨技术,指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的方法。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18.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与障碍的过程。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系实际原则。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19.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描述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20.心理学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科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学,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要遵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掌握和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的主要指标。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2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质

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23.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学的专著。

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对科学心理学诞生产生重要影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响的哲学思潮是17世纪法国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理性主义以及17——18世纪英(2)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国的经验主义。

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独立的实验学科的历史。(2)他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理学派的奠基人。(3)他培养了等方面的知识。

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深远的影响。此外冯特在情绪、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以(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国形成并表响。

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

24.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冯

特 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以验,即心理以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反对把心理学看做是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工作者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建。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叶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上学思潮。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25.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1.个体的胚胎发育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胚种阶段(0——2周)、胚胎阶段(3——8周)、胎儿阶段(9——38周)。

2.产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育年龄和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绪等。

3.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4.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脑又分为脑干、小脑、间脑三部分。

6.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而植物性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7.内分必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8.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9.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10.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在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脑皮层分为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1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12.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

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与发展;一个是人类心理的发生个部分组成。与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13.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的、不学即会的反射,膝跳、眨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眼、吮乳、排尿等都属于无条件17.动物心理的进化经历了感觉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18.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动的高级形式。矗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1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的产生。件反射的共同点包括:(1)基本19.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以强化基本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条件,同时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恢复现象。(2)都可以建立多级乳儿期(0——1岁);婴儿期(1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件反射已——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性刺(3——

6、7岁);童年期(学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龄初期):(6、7岁——

11、12成第二级条件反射。(3)都有泛岁);少年期(学龄中期):(11、化和分化现象。在经典条件反射12——

14、15岁);青年初期(学中,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龄晚期):(14、15——

17、18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同这岁);青年中期(19——25岁);种刺激物类似的刺激物,虽未曾成年期(25——45岁);中年期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但也能引(45——65);老年期(65岁以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泛化现象。后)如果做这样的训练,即只在原来2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条件刺激物出现时才给予强化,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而当类似刺激物出现时间不予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强化,久而久之,类似刺激物就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阶不再引起条件反射了,这就是分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化现象。等特点。15.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21.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件反射的区别体现在:(1)刺激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反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2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在经(1)遗传因素

典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的反应是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天生就有的,而在操作条件反射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2)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不同。经典发展的物质前提。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的支配下产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生的,是不随意的。被试的行为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动作大多是自发做出的,是一种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较低级的行为反射。操作性条件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2)自然环境因素。

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精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质量、噪音、拥挤和自然灾害等的行为。就接受强化的性质看,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具有主动和被动之别。(3)具有(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的内不同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经典性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条件反射,有机体会把一个无关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刺激变成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①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可能根据某些信号来辨别周围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世界,知道外界环境中事物和事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物之间的关系,得以预见并趋近②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有益的刺激,同时避开有害刺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广播、电视、光碟等大众传播媒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拷贝世界关系,从而可以操作环境或发言通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冯满足自己的需要。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16.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③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心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种系心理理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它包括两

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

以及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

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23.中学阶段,个体性机能开始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噪音低沉、体毛明显等。2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过渡性。即从幼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闭锁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

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25.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26.初中生的思维品质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自我中心的出现。27.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的特点表现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期。28.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29.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30.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31.高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情绪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和情绪的特异性。32.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点: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33.初中生人格发展上出现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的需求。35.对初中生的心理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的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36.高中生的心理指导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

2.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以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 桑代克:刺激——反应理论、布鲁纳:认知理论、班杜拉:社会

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习理论。

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象。

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向作用。

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1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有: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和具体迁移。

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8.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11.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官能得到训练训练而发展的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果。代表人物洛克。的联系。共同要素说,任何一种心理机能12.学生理解知识的标志是:知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机能得到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1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另一机能。代表人物:桑代克。识,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经验概括说,两种活动之间存在程中要充分利用以下条件:(1)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必须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新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已有的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理解和巩固。

于前后两种学习,贾德“水下打(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靶”实验是这一学说经典实验。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关系转换理论,迁移产生的裨是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抽象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经典知识时必须有必要的感性材料实验是苛勒“小鸡觅食”实验。做支柱,才能实现深刻的理解。认知结构说。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最基本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直迁移才会产生。

观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实物直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3)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指不断地变换材料的呈现方式,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相似性从不同角度和方面使非本质特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比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较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比较迁移的产生。

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比较;(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另一种是不同类的但是相近的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见或相似的事物的比较。在教学中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按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比较方式。性及迁移的程度。学习者是否拥14.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有相应的背景是迁移产生的基过的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的作业题,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识完成各门学科所规定的练习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作业。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5.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联系的环节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审题,指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一般所给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对已有学习资料的概括水它是知识应用的首要环节。相关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知识的重视,学生要解决当前的的可能性越大,迁移效果越好;问题,就必须利用已有的相关知对已有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越识,这个环节是否顺利直接关系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到解题的速度和质量。

差。

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题的类化是指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归入到某一类课题中去的过程。解题判断是指学生对解答课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过程。16.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学习的智力活动水平。17.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如人们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是技能的表现。1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19.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对动作进行调节和控制。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

(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

(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统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20.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一是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

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三是有声言语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语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过渡。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

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以内部简化的言语形式完成认知活动。21.动作技能形成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22.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式等因素。23.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的过程。练习不是单纯的反复操作,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24.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表示。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叫“高原期现象”。25.提高有效练习次序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26.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27.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体现在:(1)所属范畴不同。道得是一种社会现象,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2)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3)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体现在:(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

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为的品德成熟阶段。“动荡性日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够影响社会益减少,人生观、世界观已经逐道德面貌和风气。步成熟。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36.学生品德的培养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行为四个成分。

道德认识始终贯穿于品德形成29.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的各个方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状况对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中有重要的作用。道德认识的形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包成与发展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念、道德评价等。力的发展三个环节。道德知识的30.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道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关键。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识发展的标志。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道德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表现。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是促恶感等。使认识转化为行为的桥梁。激发31.道德意志是个人自学地确定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开展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的情感;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生动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32.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情感。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道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部力量,在品德教育的四要素的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在道德33.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中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起保证用用。—3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实在论阶段(3——7岁)和自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7——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12岁)阶段。段,是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标34.柯尔伯格将道德分为三个水志。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平六个阶段。分别是:①前习俗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水平,可分为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习惯的培养。乐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可分37.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为好孩子定向和权威定向阶段。客观原因

③后习俗水平,可分为社会契约(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定向和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阶念、管教态度及方式,家庭成员段。的思想品德、家庭中的人际关系35.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及独亲、远离父母等都可能影响(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不良的家庭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①能独影响仍是青少年产生品德不良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

身行为。②道德信念、理想在道(2)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主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③品德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因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④道德此,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错误、教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⑤品德发展育方法的不当、教育措施的不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⑥品德力,以及教育者自身品德上的问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题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2)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造成教育对象不良心理和行为渡。①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表现的变化。

出明显的动荡性特点,青少年期(3)社会环境等影响。社会环虽然已经具备了伦理道德的特境对青少年品德的影响包括:外征,但仍不成熟。②青少年初期来腐朽文化以及某些剥削阶级品德逐步趋向成熟。这个时期品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低级庸俗、不法书刊和其他不良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

文艺作品的毒害,各种不法分子的引诱、教唆等都是不良品德发

展的条件。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青少年对于很多道德观念存在着片面和表面性的认识,不分美丑善恶,往往凭个人愿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2)意志力薄弱。有些青少年虽然懂得道德行为准则,但由于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往往无法控制自己。(3)好奇心强、盲目模仿。青少年好奇心强,还喜欢模仿,特别是模仿一些消极的东西。有些不良的行为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模仿的结果。(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用是偶然发生,因从中得到了满足的情绪体验,又没受到良好的指导教育,便宜一而再,再而三重复,最终形成恶习。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品德,使其转化为良好品德的过程。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

(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其次,树立良好校风。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在正确的教育方式指导下,努力学习,尽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呼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3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学习困难的类型: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学生;动力困难学生;整体困难学生。39.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

(1)认知因素。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有明显的注意缺陷,这会直接影响他们信息加工的效果与质量。(2)人格因素作为整体,学习困难者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而这些认为是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好依据。

(3)人际关系。学习困难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良率很高。这些学生往往是孤独的、不合群的。(4)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过高、过低或有严重的家庭冲突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环境。学习困难学生的师生关系通常不和谐。社会环境。一直存在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钱权主义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当今中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无心向学。

40.学习困难的辅导原则

(1)引导学生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

(2)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第一位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

(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失败很多,容易体验到焦虑不安,气愤等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阻碍他们努力学习。相反,成功感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①降低教学目标要求。②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③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

(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困难学生自尊心比较脆弱,如果没采用恰当的方式教育教学,就可能使这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

(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孩子提供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支撑。学校要想办法结合有关部门,整顿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心学习的空间。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包括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映。察、分辨和确认。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间的活动,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验。

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心理活动过程,外处表现出人的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参与。(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量或刺激强度。

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4.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反映。(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5.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活动的结果。知觉比感觉复杂,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最小可分析综合的结果。

觉差。

17.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6.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18.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特体大小、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包括后象、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后象是指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形状知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现象。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组合的反映。大小知觉指对物体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暗适应与明适应。感觉对比是同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子发生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变化的现象。

19.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7.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括: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与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不同感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觉的相互影响是指某种感觉器的预测。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20.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其降低。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运动知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感觉包括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真觉的相互代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受损或缺失以后,其他感觉会予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以代偿。

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8.感觉细胞包括椎体细胞和杆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体细胞。

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9.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10.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色光连续的运动。混合与颜料混合。

21.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客观11.色觉理论包括:杨——赫尔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姆霍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向的歪曲知觉。说。2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12.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是听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性与知觉的恒常性。人所处的周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围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数)为16——20000HZ的声波。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13.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为音高、音响和音色。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14.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说。

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15.其他感觉包括嗅觉、味觉、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皮肤觉和内部感觉。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

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觉事物理

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就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23.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24.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

25.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2)明确观察任务。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任务的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任务越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因而观察效果越好。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预先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2.简述记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主要包括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理论与分子学说。4.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回声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做图像记忆。声音感觉图像的瞬时回忆称作回声记忆。感觉记忆的特征:

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5.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

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主要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组织。

7.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情景记忆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回忆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识记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推测出保持量。再认法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过的新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再学法也叫节省法,是指当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救济粮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重构法是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给被试呈现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重新想

起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识记过4.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的过程。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1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午现。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永久性遗忘。

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艾宾浩斯记忆信息规律曲线表5.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当长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未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先快后慢”的原则。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影响遗忘的因素

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是指明确意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情并按一定程序执行的思维。绪体验。

6.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1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干扰作用。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12.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可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以分为:①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维。

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7.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表象、触觉表象等。②根据对象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个别表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象和一般表象。③在刺激停止作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13.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形象。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可操作性的特征。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过程。15.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9.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心调节与记忆线索。四个基本步骤。16.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10.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常见的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记忆术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解决问题。法和谐音法。11.顿悟通常包括对问题元素的第六章 思维

重新组织,从新的角度来看问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实题,是解决问题方案的一个重要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方法。概况性与间接性的特点。1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途或功能。3.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1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问题的启发。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1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种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的思维活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1)问题情境是呈现问题的客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主要

包括以下几点:情境中物体和事

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工作之中。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5)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1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16.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7.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包括:粘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四种形式。粘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8.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设有预定目的和计划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号等)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9.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第七章 意识状态

1.意识有觉知性、能动性、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2.意识水平包括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3.无意识包括催眠、白日梦和冥想。

4.催眠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5.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良好状态。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击一定对象而忽略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7.注意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功能。8.注意的理论有过滤器理论(布鲁德本特)、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晚期选择理论(多伊奇)、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和双重加工理论(谢夫林)。

9.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体自身的状态: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下列一些条件

(1)目标任务要明确。由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2)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的作用。

(3)组织活动的习惯。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与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

(4)个人的意志。有意注意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需要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也就越大。基本需求满足,更高注意的品质(10—14)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从低到高10.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特性。的需要。

11.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2.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注意的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或内在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务要求、知识经验等有关。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12.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与维持功能。

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3.动机的种类:①根据动机的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13.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性动机。②根据动机的意识水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平,可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分配。动机。③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14.对于注意品质的培养,可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动机和通过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从属动机。④根据动机的来源,组织教学、几种注意的交替使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用、个人的主观努力等来培养。4.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15.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的静息现象。

系的心理过程。意志通过行为表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也即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意志行动。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16.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波;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的的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第三阶段脑电波出现△波;第四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质。意志的坚韧性指坚持不懈地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意波为主,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志的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眠阶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17.睡眠具有保护功能、恢复身言行的意志品质。

体机能、促进生长功能等。5.意志行动的过程一般分为两18.很多人都有入睡困难、睡眠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定阶段。

失眠。大约有40%的成年人报告6.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过自己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随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常女性比男性更常见。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19.药物依赖可分为两类:生理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依赖和心理依赖。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20.常见依赖药物有兴奋剂、抑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制剂和致幻剂。兴奋剂包括苯丙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和尼克丁等。抑制剂包括酒精、验。

巴比妥酸盐、V-基丁丙酯和苯情绪情感的差异

二氮类安定药,常;见的致幻剂(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有大麻、LSD和MDMA。系,人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21.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有生物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是人所独学因素、心理学因素、认知因素、有的。(2)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第八章 行为调控

稳定性。(3)情绪有较多的外显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内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隐性和深刻性。

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情绪情感虽有所不同,但其差别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是相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性源泉。需要可分为生理性需要起,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一般来和社会性需要。

说,情感的产生总伴随着情绪的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经常会受情

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9.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10.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在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都表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性。1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不安状态。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12.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13.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14.压力源的种类: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15.人们对压力的反应通常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阶段。16.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

17.中学生的情绪障碍:(1)焦虑。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2)易怒。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3)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等。(4)恐惧。指具有病理性特点的恐惧,即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5)孤独。又称闭锁心理。由于孤独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6)烦恼。是中学生中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出为不明原因的烦躁,感觉孤独寂寞;多愁善感,等。(7)挫折感。挫折一般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8)厌学情绪。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不良心理现象。

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

(1)生理。青春其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学生一改孩童时代的形象。外观形象的使他们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迫切需求。同时,生理上的变化又会带来好奇、不安和烦恼等。(2)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也在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3)自我心理。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4)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5)社会。中学生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流行,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致使他们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人格特征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特性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结构主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调控系统三个组成部分。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人格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统,也是人格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生物遗传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后天形成的某些生理特点,主要有神经类型、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理倾向等。

(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的养育技能越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态度、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特点展。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的基础。其次,知识、技能的掌实现。

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易和巩固程度。

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5.能力的种类:①根据能力所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产生巨大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的基本能力。也称智力。如感知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4)社会文化。每个人都处在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抽象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思维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又称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力、绘画能力等。②按照活动中的方向发展。

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再(5)自我因素。自我因素即人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再造能力是自身的主观因素。人的性格是在指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任何环境因素都要通过人已有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能发挥作用。

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畅性的特点。③根据能力在人生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但自然环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境对人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3.人格测验包括自陈量表式人系,可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格测验、投身测验、情景测验、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自我概念测验。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4.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赋。晶体能力指获得语言、数学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④按照能力的功能分为认识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知提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力、记忆识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总结,属于经验系统;技能是指是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的动有意识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表现了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艺术表一个人已达到的成就水平;而能演能力、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社交能力件,它预示着一个人在活动中可是指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能达到的成就水平。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言语感染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同。对同一个体来说,随着知识6.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技能的增长,能力不可能等量增(1)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长,一般趋势是后者的增长要慢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于前者的增长。对不同个体来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说,只是慢的速度不同而已,而分布。

且能力也并不是永远随着知识(2)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的增长而成正比例增长。人的知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识在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不断增长,逐渐丰富,但能力随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一个发(3)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7.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的种类来分,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能力测量;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奠定了智力测验编制的科学基础。在理论引,首创了心理年龄的概念。

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学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

9.四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真诚、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于自制。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于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淡漠。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10.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11.性格的类型:①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②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③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④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权力型和宗教型。性格与能力

性格与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性格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着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些缺陷。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是表现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较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有好坏优劣之别。

性格与气质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12.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13.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是适应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理性追求,个体表现于外、体现于内的整体精神面貌。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结构的统一性和规则性;对现实的充分感知;自知之明;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自尊或认可;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效率和责任。14.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它包括任何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努力,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现实倾向的或非现实倾向的。而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15.应对具有如下特征:情境性、过程性、策略性、反映性、中介调节性。应对的功能:(1)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源,称为问题取向的

应对;(2)重新认识压力,以便第十章 人际交往

易于处理压力,称为认知评估取1.人际交往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向的应对;(3)处理由压力所导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称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为情绪取向的应对。面的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应对策略:(1)积极认识压力。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面对压力要对其有明确的、积极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这的、辩证的认识。首先,在思想种关系是通过交往产生的情感上要承认压力的存在。其次,在积累,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思想上接纳压力。(2)情绪定向情感链接,它反映了与人之间的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情心理关系和距离。情感的产生、绪定向应对以情绪体验和情绪保持、改变和消亡都由个人把表现为特征,与个体心理的自我握。所以,就本质而言,人际关防御机制有关。还可以从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系中获得有效的慰藉和帮助。问2.人际交往的条件:①交往双题定向应对是指应对压力源,即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②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外界干扰;③信息接受者要有适后付诸行动。(3)明确自我效能,宜的心理准备。

调整奋斗目标。自我效能感指人3.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念。(4)社会支持。拥有较多支4.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持型社会联系(如配偶、朋友、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亲属和团体成员)的人不易患与5.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压力有关的疾病。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16.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机和意向的过程。

为。6.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17.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样,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①从理论上看,可以分为生物性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利他行为和心理性利他行为。②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如性从机能范围看,可分为亲属性利格、爱好、情感、意向等)、对他行为、互惠性利他行为、平衡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如阶层、性利他行为。③从情景状态看,是否被人接受等)。对人他的认可分为紧急性利他行为、急需性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利他行为和惯常性利他行为。④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从行为动机看,可分为自我利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行为和纯利他行为。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18.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7.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比较多,主要把它们归纳为:利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他者、情境、受助者和社会文化性作用。

四种因素。8.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①19.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1)行为放纵(2)学习缺乏自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觉性、主动性(3)社会责任意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识淡薄,缺乏诚信(4)追求享产生的影响作用。②近因效应是乐

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③(1)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性(2)意志品质的薄弱(3)道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4)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5)家庭环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6)学整的印象。④定势效应是指当认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7)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一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施

知和评价。⑤投射效应是指以己(1)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2)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节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为习惯(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习(5)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6)的一种认知障碍。⑥正性偏差是强化制度管理(7)奖罚强化教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具有育

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

⑦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或推论的过程。10.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11.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12.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才能、外貌、人格品质)、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1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奖励的人,讨厌给惩罚的人。社会交换原则,人们对于一个人喜欢与否还取决于这个人提花给的成本及利益。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14.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2)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3)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4)理解。虽然人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15.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 16.中学生人交往珠作用:满足社会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发展社会能力 17.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自卑;自负;猜疑;随意;逆反;嫉妒;支配 18.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对待同学朋友:平等互助;悦纳他人;真诚待人;主动认错;频繁交往

(2)对待父母老师:尊敬;理解;沟通

(3)对待异性朋友:健康;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保持一定距离

案例分析 1.体罚事件

(一)原因分析 在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上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性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3)教师承担的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担。

(二)解决方案

(1)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2)从教师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该是自己。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此外教师要学会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如写日记或是找人倾诉等。(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只重学历和知识水平,只重考试,却没有心理测试的内容,也不做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这无疑是不完善的制度。在教师准入制度上,应该用严格的心理测试来确保教师的心理上健康素质,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用人的可靠性,建议在《教师法》中补充相关内容。

(三)小结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教师情绪好不

好,喜不喜欢工作,会影响学生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教师若惩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和反社会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碍;教师处事不分、滥用权力,当朋友。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

(三)小结 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角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度看,应学会理解。从家长的角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展教育实践活动。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2.杀狗事件 律,顺应孩子心和生理的成长,(一)原因分析

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1)处于童年期的学生对周围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一切事件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法。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2)从成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面是对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此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的。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社会方面面,学生的心灵又极其脆弱,教看,应加强圣社会文化现象的分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来终生的负面影响。地通过对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

(二)解决方案

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1)案例中的校长正是从儿童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了极其免盲目地从众。

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2)他4.中学生性心理咨询 透过小麦克劳德的“违纪”行为,(一)原因分析

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行动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1)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3)他巧妙地给小麦克劳德布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既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与小麦克劳德探索狗的生理机奇,这是自然现象。(2)青春期制的动机殊途同归,又变相宽容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而不是纵容他的杀狗行为。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3)

(三)小结

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麦克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多情的心理倾向。该案例中,杨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某就属于这种情况。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小

(二)解决方案

麦克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果当时校长不顾小麦克劳德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感受,并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科学(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家。

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3.青春期逆反心理 一起。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

(一)原因分析

爱,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吴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3)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帮助理解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向。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1)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也还要一味追求。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三)小结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15春期逆反心理。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

(二)解决方案

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一段时期(现代人大致要有10合。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

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

爱有关。如果这个时期能够圆满

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好的性适应。5.中学生早恋

(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2)亲情的需要。(3)被他人的需要。(4)逆反心理在作怪。(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

(二)解决方案

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新任命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律己,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李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感情沟通,重视他思想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3)从女孩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待女儿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三)小结

要走出早恋误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6.中学生情感受挫

(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李某会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1)性意识的萌发。(2)心理的不断成熟。

(二)解决方案

(1)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3)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一是合理的宣泄;二是采取自我安慰法;三是采用转移的方法;四是升华的方法。

(三)小结

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2)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问题较多的是有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的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7.青春期体相烦恼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2)自我评价失之偏颇。

(二)解决方案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1)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2)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各有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

(三)小结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1)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2)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8.中学生厌学心理

(一)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的因素。

(二)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中学生学习困难

(一)原因分析

注意,出现问题要及时治疗。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11.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原因分析

(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1)心理因素。许某的心理行方面的因素。(2)外部因素:如为表现比同龄人幼稚,精神卫生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水平低下;缺乏远大理想,谈不因素。

上人生设计规划和奋斗。(2)人

(二)解决方案

格因素。许某没有独立生活能(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力,兴趣要求幼稚化。该学生的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心理幼稚症状表现明显,虽然症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状不很严重,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标。(2)实施行为训练。每一次性。该生已形成学习困难问题。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

(二)解决方案

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心理幼稚严格地讲不是心理疾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病,只属于一种心理缺陷。因此,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心。(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家练的方法矫治。

长的配合。(4)对于由感统失调(1)指导家长进行成人化教育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和训练。(2)社会化教育和训练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法。(3)大量信息刺激训练法。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4)提供互帮小组。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

(三)小结

(1)许某热情聪明,他的心理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幼稚完全是错误的家庭教育造注意:(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成的,他的矫治成功也取决于家(2)平等到动,教学相长。(3)长的配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唤起需要,发挥特长。成员——父母,有必要科学地教10.品行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养子女。(2)面对存在学习困难

(一)原因分析 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应该从多角张某的症状是典型的品行障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问题,根据对张某各方面的分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需析,导致张某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惯,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因素使她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征。

(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自信心12.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的丧失,造成自尊需要得不到满

(一)原因分析

足。(3)交友不慎,造成行为偏(1)注意力不集中。(2)人格差。

因素。孙某性格较压抑,加上家

(二)解决方案

长和老师经常训斥形成压力。这(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错误种压力过大导致学习自卑、社交认知。使她认识到:在交友问题性自卑、家庭间情感不和。孙某上要明辨是非,自己犯了错误,“不安分守己”的毛病是一种常除了寻求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见的行为异常问题——青少年是从自身找原因。(2)运用心理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动力学分析其成长历程,发现问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题根源。(3)开展家庭辅导,与

(二)解决方案 家长沟通。(3)创设情景,开展(1)适当用药。(2)给予正确家庭治疗。(5)营造良好的班级的引导和帮助。(3)父母的教育氛围。要保持一致。(4)控制孩子的饮

(三)小结

食。(5)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品行障碍系指儿童期或少年期特点。(6)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养。(7)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三)小结

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1)对于多动症青少年应耐心为。品行障碍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地、反复地教育和帮助,增强他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小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时候有品行障碍,经遗传获得。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是青少年出高自控能力。(2)父母应和老师、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单亲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争取孩子、家庭、家庭不和、教育方式不一医生、家长、教师四方面的合作,致。当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共同做好矫正教育。的时候,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相13.学习困难 应重视。因为品行障碍问题目不

(一)原因分析

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1)人格因素。该生进入八年犯罪,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家级后,学习动机不明确,失去了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格外

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八年级学习

在整个初中学习中占什么样的地位。(2)情绪因素。由于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计差距较大,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即使简单的学习任务也被视为“拦路虎”。

(二)解决方案

为了使该生能消除学习上的忧虑与不安情绪,尽快适应八年级的数学学习,本案例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帮助他:(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2)帮助学生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建立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3)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发现学习的兴趣,提高抗挫折的能力。(4)加强对他的理解、信任、爱护等情感投入,培养他对老师的好感,从而使他对各学科产生兴趣,达到自觉、主动地学习程度。

(三)小结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引导、帮助,该生虽然成绩上不是有很大进步,但是从他表现能够看出,他的学习态度基本上端正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起来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14.学习焦虑

(一)原因分析(1)情绪因素。(2)心理因素。(3)家庭因素。(4)环境因素。该生出现学习焦虑问题。

(二)解决方案

(1)在治疗中应协助该生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的症状。(2)了解该生的变化和该生面临的新问题。

(三)小结(1)该生自我评估:情绪改善,对成绩的焦虑有所减弱,身体和精神状态已逐步恢复,开始参加一些学校活动。(2)社工评估:精神面貌好转,自我评价积极、肯定,自信心增强,对别人评价开始变得客观,但是对父母还是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总体来讲,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15.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咨询

(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李某的病起因于进入高中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是她对这一情况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思想准备,产生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2)诱导因素。她进入高中后,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是产生症状的主刺激源。(3)盲目自信。该生已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1)解除局部症状、恢复上学。(2)启发李某对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3)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4)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督促其完成计划。与家长和学校联系,希望他们能适当减轻对李某的压力,给予心理支持。

(三)小结

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一个月后,李某鼓起勇气参加期中考试,成绩全部在及格以上,后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大多在90分以上。各种症状基本消除。16.强迫症

(一)原因分析

(1)压力过大。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2)家庭因素。乔某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待,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3)人格因素。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乔某已经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取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的强迫症状的产生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

(1)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17.强迫思维

(一)原因分析

(1)认知偏差。李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认知的不健全或者说偏差上。(2)教育不良。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加重和催化了李某的心理问题。李某已经形成神经症性强迫性障碍。

(二)解决方案(1)澄清李某心理困惑及问题。讨论和澄清李某对家长、教师双价性依赖——既不满又在意,既对抗又依赖。

(2)引导李某意识到,她所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同龄人共有的

发展性问题,使其逐步摆脱“病”理过程之后,再逐渐树立起李某的模式,建立战胜眼前困难、重正确的观念和治愈厌食的信心,新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3)并在行动上按科学的方法帮助帮助李某重返学校学习。(4)改其合理进食和科学减肥。变以往教师和家长对李某的劝20.注意力不集中 解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和承担

(一)原因分析

复学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5)李某的问题是典型的注意力不对学生所出现的考试、作业量能集中。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大、上课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引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学习目发的情绪和认知障碍问题分析的不明确。(2)缺乏学习兴趣。与讨论,使李某逐步掌握调整自(3)学习能力欠缺。(4)学习己情绪的方法。自控能力差。(5)注意力受学生

(三)小结 的气质和性格影响。(6)不良学(1)对于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7)教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让师的教学方法呆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2)面对出

(二)解决方案

现情绪障碍的学生,家长与老师(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2)应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情绪的加强课堂教学刺激。①充分挖掘方法,并使该生学会自己调控情教材,充实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绪。的趣味性。②通过预习,带着问18.焦虑症 题听课,增强上课的目的性。③

(一)原因分析

制订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1)早期童年经验。(2)家庭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因素。(3)人际关系紧张。赵某

(三)小结

已形成慢性焦虑性神经症。这是典型的中学生注意力不集

(二)解决方案

中的案例。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1)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解意力分散,是指无法长时间将注释性心理支持治疗。从赵某的主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述看,人际关系影响和她对人的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高度戒备不太相称。因些教师应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中学生注意该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情况,挖掘力不集中的表现:(1)课堂上思更深层次的病因。(2)采用了催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眼术,缓解了讨论以往事件时的定不下心来听讲。(2)老师提问不良情绪。对她如何处理家庭关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系及与同学交往提了一些具体问。(3)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的建议。焉,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

(三)小结

家庭作业。(4)学习时粗心大意,(1)本案例分析了以往创伤性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体验和当前症状的关系,对女性曲解。(5)自控能力差,常把注贞操观做了剖析,消除她的不洁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感。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的人格给予充分肯定。(2)通过效率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事例分析说明社会的复杂性,并的提高。

指出社会美好、积极的一面。同21.中学生神经衰弱 时启发她认识到自己对人、对社

(一)原因分析 会的看法片面、偏执的一面,及根据齐某的表现,可以诊断该案其和自身人格弱点的关系。(3)例属于神经衰弱问题。具体产生鼓励她正视人生,回到同学群体原因有:(1)自己过高的期望。中去。(4)心理分析中所有措施(2)来自于父母的压力。(3)对赵某焦虑症状的缓解均起了认知偏差。齐某在看待睡眠这个较好的作用。

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19.心理性进食障碍

(二)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摆脱心理压力。(2)要树(1)家庭教育。(2)诱导事件。立正确的人才观。(3)注重劳逸(3)人格因素。(4)生理因素。结合。(4)战胜自我,培养自信。

(二)解决方案

(三)小结

(1)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向神经衰弱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李某明确“美”的概念。(2)使一种病症,在导致神经衰弱的诸李某对发胖、减肥、神经性厌食因素中,以精神刺激因素最为重等生理现象有所认知。(3)指导要。如果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李某科学合理地进食。系遭受挫折,思想长期处于矛盾

(三)小结

状态,就会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面对存在认知偏差的学生,教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应首选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认知神经衰弱。个体的性格特征对能进行澄清。本案例就需要使李某否产一神经衰弱有一定影响。外理解审美原理、发胖与减肥等生

外脑力劳动过于持久繁重、缺乏

劳逸结合或者生活没有规律也

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有:(1)脑功能衰竭。(2)睡眠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2.中学生止咳药水成瘾

(一)原因分析

刘某的情况属于药物成瘾中的止咳药水成瘾。止咳药水成瘾在青少年中蔓延,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缺失。(1)家庭因素。很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或忽略、或控制、或溺爱,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也非常贫乏。(2)学校因素。部分学校人文教育缺乏,学生缺乏自律,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压力大,心理辅导较少,同时缺乏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知识的了解。(3)社会因素。社会变革让不少人物质欲望强烈但精神空虚,商家逐利导致处方药监管难度非常大,社会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流行趋势缺乏警惕,知识贫乏,对于处方药滥用成瘾危害宣传不到位,性质定位不明确。

(二)解决方案(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3)行为矫正。(4)感恩教育。

(三)小结

饮用止咳药水的青少年有哪些症状值得家长和老师警惕:首先,喝止咳药水成瘾的青少年会常喝大量可乐和猛抽香烟;常流眼泪、流鼻涕、打哈欠、大汗淋漓、烦躁不安;食欲下降,脸上出现青春痘;变得健忘,反应迟钝;严重者有时出现全身无力或抽搐,或者神志不清、产生幻觉、妄想。其次,性格和习惯方面也有规律可循:他们可能变得情绪波动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突然应得孤僻,甚至自闭;黑白颠倒,甚至连睡几天;日常开支莫明地增加,开始撒谎甚至偷东西卖掉;家长还可能在家里发现隐藏的止咳药水药瓶或者曲马多等药。23.考试焦虑

(一)原因分析

(1)考前的生理表现:失眠、拉肚子、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考试时出现紧张、担心、恐惧等情绪,伴随心慌、烦躁、手抖等植物神经症状。(2)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自我期望过高;对考试认识不足,认为考试将决定自己的命运。(3)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如个性强、性格急躁。(4)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系统,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消沉、苦闷、无助,从而加深了焦虑不安。根据这些症状,宋某在情绪上属于考试焦虑。

(二)解决方案

(1)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宋某正确地认识考试,不要把考试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责任。(2)使用放松与系统脱敏法逐渐减轻考试的焦虑程度。(3)及时调整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

(三)小结

指导中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几项做法:(1)把考试过程当做学习过程,考试是对学习的检验和总结。(2)认真准备,全面复习。(3)掌握应考技能,充分发挥水平。(4)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沉着。24.厌学情绪

(一)原因分析

(1)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学校缺少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2)家庭教养方式:超出孩子认知,苛求和强制态度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性被忽视,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导致学生采取对峙甚至干脆放弃学业等方法来反抗父母的强制态度。(3)个体成长原因:主要包括①体相烦恼②学习动机③应激事件。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引发场所恐惧症,焦虑、抑郁、恐惧,外在呈现为厌学情绪。

(二)解决方案(1)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帮助李某改变行为的态度。(2)找到李某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李某想象合理的情绪,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法。(3)全面开展“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李某克服场所恐惧症和厌学情绪。

(三)小结

正确对待中学生厌学情绪:(1)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至于教师,要努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3)家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同时不能迁就,有情况要马上找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25.抑郁

(一)原因分析

(1)目前状况:睡眠不好,无故疲劳,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

郁闷,起伏不定等。(2)心理因

(二)解决方案

素:内向性格使她不愿与别人交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学习动机流,有什么事自己想,使得很多激励法,将矫正方案拟分三期: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后越来越前期认知矫正、中期行为矫正、压抑。(3)家庭因素:不恰当的后期学习动机激励法(人本的方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融洽的家法)。(1)纠正负性认知。纠正庭氛围,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王某关于游戏是玩职业的片面诱因。(4)人际交往因素:人际认知,以及对父母偏激的认知态关系不良,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度,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2)心声就难以得到情感满足,从而网瘾行为矫正。坚持记录每天网感到孤独、寂寞。这样的不良情络使用行为情况和减少上网时绪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间一些负性反应,同时记录其他张某的心理健康比较严重地偏活动情况,并做自我评价,结合离了正常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奖励强化与惩罚抑制。在发生紧差,特别是在抑郁、焦虑、人际张状态时做放松训练。(3)学习敏感等项目上症状明显,属于中动机激励。以优秀人物传记作为度抑郁状态。因此,该学生有抑榜样激励,以格方警句励志,对郁情绪倾向。自我形象做积极心理暗示,树立

(二)解决方案

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方面提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协助供必要的帮助,培养学习动机张某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等。

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

(三)小结

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预防网络成瘾必须重视从网络系治疗以及行为治疗。(1)针对源头环境到终端受众的全面治张某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的理,采取综合措施。这是一项系不满所造成的内心冲突,向张某统工程。(1)治理好源头环境,解释认知治疗的常规,简要分析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她的情况,为她心理的不满情绪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游戏产逐渐减负。(2)要求张某讲讲最品是非常重要的。(2)网络文化感挫败、最心烦的事情,并表达的终端受众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一下自己的想法。(3)寻找其中人群。加强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育和上网引导,提高他们对网络试做出行动。(4)针对张某和母的认识能力、利用能力、对网络亲之间的矛盾,做一次“空椅子信息的辨别能力、对不良信息的对话技术”,分别和“母亲”、“父抵御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自制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教上缓解张某的愤怒情绪,促进了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社会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动力。疫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治本方法。

(三)小结

27.行为偏激 对待中学生抑郁可以采取下列

(一)原因分析

调控手段:(1)引导学生正确对(1)对事情的不合理观念是造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成情绪冲动、偏激行为的直接原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2)关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2)事情学生中的反常情绪,使其消除在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学生赋予萌芽状态。(3)家长对自己的子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女应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所谓的烦高的期望。恼和困扰。(3)不良的情绪宣泄26.网络成瘾 方式。与同学相处,如果不能和

(一)原因分析

谐地交往,那么就会激化同学之(1)过度使用电脑。通常伴有间的紧张程度。根据上述情况,时间感的丧失或忽视基本生存徐某已经出现因情绪冲动导致本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行为偏激的问题。生活,甚至影响到与父母和同学

(二)解决方案 的交往与沟通。(2)戒断综合征。(1)结合具体事件,纠正徐某当因父母干预而玩不到电脑时的不合理观念。(2)告诉徐某凡会表现出愤怒、紧张或者抑郁的事三思而后行。(3)教给学生如情绪。(3)耐受性。表现出对更何采用松弛法、发泄法等积极有好的电脑设备和更多软件的需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求,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使用电绪。

脑。(4)负性反应。包括争辩、(三)小结

撒谎、绩效差,与父母发生争执有效预防中学生偏激行为的措时表现出反抗,在班级表现出高施:(1)拓宽兴趣范围。(2)加傲或不屑。据此该生已形成中度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3)培网络成瘾。

养自我控制能力。

28.吸烟

(一)原因分析

(1)吸烟本是成年人的一种行为,可是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却学会了。(2)由于家庭的影响而造成的。(3)在朋友、交往需要中,该同学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交际手段。

(二)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状况主要采取会谈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1)改善张某与父母的关系。(2)帮助张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出吸烟的危害。(4)用爱去感动他。

(三)小结

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发展个体一般的生活应对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抵制吸烟的特定能力和认识。(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提出干预的重点应在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上,通过向青少年合理地解释吸烟与同伴友谊、情绪应对和成熟的关系,达到干预的目的。29.追星

(一)原因分析

(1)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乳期”。这个时期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有分裂感,不能整合。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通过对明昨的崇拜来重建自我,借此渡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2)从众心理。(3)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4)盲目追星。据以上原因,可以诊断为这两个学生的行为为不恰当追星。

(二)解决方案

(1)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对他们的正常行为要支持,对他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容,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向正确方向发展。(2)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特征;教育青少年学生,无论是明星还是大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学校还应在课堂教学之外,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3)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看的影响是巨大的。应加强全社会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政府也要吸取教训,加大对文化活动的合理调整,举办读书会、科技展等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小结

客观分析研究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若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则可变阻力为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抑制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损坏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1)不盲目追星。(2)不疯狂追星。(3)摒弃狭隘心态。(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积极的人生经验。30.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一)原因分析(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债务。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二)解决方案 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她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三)小结

32.社交恐惧 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

(一)原因分析 楼房,邻居之间很少往来,甚至(1)隔代教育。(2)适应能力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首差。(3)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二)解决方案

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1)徐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的背景下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另外,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建议学校、老师多组织一些社会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常,也都同样存在着认知偏差和中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能力欠缺。所以应及时地采取操业的人群,扩大交往范围。还有,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 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慧,激活他徐某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2)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就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自在其中了。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31.社交障碍 的催化是导致徐某社交恐惧的(一)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1)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的时机使徐某再回到学校,融入此,他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3)通教育。(2)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不完成作业。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差的主要原因。(3)他的个人卫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生很差,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心很脏。这也是导致同学不喜欢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他,甚至讨厌他的一个原因。(4)

(三)小结

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后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腿,老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成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为上的困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学学习、社交等困难。根据以上分习和身心健康。这些困扰主要表析,该生的问题属于社交障碍。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

(二)解决方案

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他王某这种现状是多方面原因引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解有很大的局限性。(2)有相当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一部分同学暗中思恋异性同学,他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这种心理使得双方在相处时变一步导致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乖僻、情绪复杂多变。长此以往,心、自信心。(1)让他明白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的智力是较好的。(2)分析同学良情感体验,甚至发展为社交恐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惧症。(3)有的同学由于以往的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偏见,从内心深处对异性没有好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感。

下药,共同制定努力目标。(30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学从他的家庭入手。让其伯父配合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既有利又有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三)小结

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只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略去的基要处理得当,引导正确,正常的本素质之一。在日益开放的现代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自身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优势,促进青少年人格全面、健境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康、和谐地发展。

联系与交流。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1)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2)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3)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4)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

第二篇: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各章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2.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 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4. 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5.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关系: 这三个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知,才能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知活动的发展,因为情绪情感和意志妈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过滤和推动作用,同时又是衡量人的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绪情感也会对意志产生推动作用,意志又有利于情绪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6.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

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20.心理学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7. 人格倾向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

主要体现在: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工作要有心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理学指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我意识等。

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8.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

2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是人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9.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

(2)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法。

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10.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是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倾向性。

12.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测定,研在教育活动国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13.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调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指种。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14.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被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现象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的方法。

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15.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22.教师职业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特点的方法。

包括:

16.临床法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关注技术,它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17.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一关心的目标。

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18.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习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原则、系统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则。

学生的主述(除非涉及法律等问题),19.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描述心理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制心理行为。

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

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探讨技术,指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23.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对科学心理学诞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是17世纪法国的理性主义以及17——18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的历史。(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此外冯特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对以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24.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 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以验,即心理以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认为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反对把心理学看做是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工作者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他坚决反对冯特心理学的意识和内省这两个基本概念,认为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叶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上学思潮。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25.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

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

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9.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沟、外侧裂、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区。

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10.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指在大脑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根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大脑皮层分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为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区。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11.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应。

业化的主要指标。

12.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13.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即会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的反射,膝跳、眨眼、吮乳、排尿等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都属于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标。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

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动的高级形式。

1.个体的胚胎发育要经历三个阶段,14.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分别是胚种阶段(0——2周)、胚胎阶射的共同点包括:(1)基本原理是相段(3——8周)、胎儿阶段(9——38同的。都是以强化基本条件,同时都周)。

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复现象。(2)都2.产前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可以建立多级条件反射。如果一种条育年龄和孕期营养、胎教、母亲的情件反射已经巩固,再用另一个新的中绪等。

性刺激与原来的刺激结合,还可以形3.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成第二级条件反射。(3)都有泛化和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化现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当一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殖系统。

条件反射后,同这种刺激物类似的刺4.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激物,虽未曾与无条件刺激物结合,神经系统。

但也能引起条件反射,这就是泛化现5.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而脑象。如果做这样的训练,即只在原来又分为脑干、小脑、间脑三部分。条件刺激物出现时才给予强化,而当6.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类似刺激物出现时间不予强化,久而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而植久之,类似刺激物就不再引起条件反物性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射了,这就是分化现象。

经两部分。

15.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7.内分必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射的区别体现在:(1)刺激不同。反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应的先天性与后天性是两种条件反射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的根本区别。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有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机体的反应是天生就有的,而在操作8.脑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定位说、整体

条件反射中,反应是后天塑造起来的。

(2)神经系统的操作水平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中被试的动作是在植物性神经的支配下产生的,是不随意的。被试的行为动作大多是自发做出的,是一种较低级的行为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躯体性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往往有高级的神精系统参与到活动中,是一种随意的行为。就接受强化的性质看,具有主动和被动之别。(3)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会把一个无关刺激变成有关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根据某些信号来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环境中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得以预见并趋近有益的刺激,同时避开有害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作环境或发言冯满足自己的需要。

16.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的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个是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17.动物心理的进化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18.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矗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19.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3——

6、7岁);童年期(学龄初期):(6、7岁——

11、12岁);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

14、15岁);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15——

17、18岁);青年中期(19——25岁);成年期(25——45岁);中年期(45——65);老年期(65岁以后)2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阶段性、连续性、稳定性、可变性等特点。

21.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2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

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质量、噪音、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

(3)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①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的原因。

②拷贝世界,所谓拷贝世界就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视、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拷贝世界通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③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最后,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培养人的工作。23.中学阶段,个体性机能开始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女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臀部变大等;男性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噪音低沉、体毛明显等。

2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

有:

32.高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点:情感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情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

过渡性。即从幼儿期向成熟期的过渡。33.初中生人格发展上出现许多新特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点,表现在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闭锁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的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需求。

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35.对初中生的心理指导可以采取这致性而言的。

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识的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36.高中生的心理指导有:引导学生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会性。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训练等。

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

25.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1.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则。

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26.初中生的思维品质显示出明显的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在思维创造性和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学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自我中心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的出现。

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27.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总的特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点表现在: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德的过程。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2)学生的学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成熟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学生的期。

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4)学生28.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实践作准备的。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2.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29.初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强烈、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30.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在:自我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情感有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文饰、内隐和曲折性;情感容易受挫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折,忍受能力差。

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31.高中生的情绪发展表现在:情绪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的延续性、情绪的丰富性和情绪的特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异性。

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

知识和以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5.学习的基本理论

桑代克:刺激——反应理论、布鲁纳:认知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8.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代表人物洛克。

共同要素说,任何一种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使其他的机能得到改善,只有当两个机能有相同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机能。代表人物:桑代克。

经验概括说,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贾德“水下打靶”实验是这一学说经典实验。关系转换理论,迁移产生的裨是个体对事物的关系的理解。经典实验是苛 勒“小鸡觅食”实验。

认知结构说。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迁移才会产生。

9.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相似性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对已有学习资料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迁移效果越好;对已有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4)心向与定势。心向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具有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比没有这种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迁移。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先前学习引起的,对以后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10.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有: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11.知识理解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学生理解知识的标志是: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能举例复述、融会贯通。

13.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人们打字、跑步、写字、开车等都是掌握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技能的表现。

分利用以下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18.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的联系。理解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经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验为基础,新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19.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四个阶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段

理解和巩固。

(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主要任务是通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的基础。学生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在学习和掌握抽象知识时必须有必要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的感性材料做支柱,才能实现深刻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理解。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最基本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直观教学。直观教象,并在活动中对动作进行调节和控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实物直观;模像制。

直观;言语直观。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3)利用变式和比较。变式是指不断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地变换材料的呈现方式,从不同角度部动作。

和方面使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征。比较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比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较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比较;另(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一种是不同类的但是相近的或相似的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事物的比较。在教学中按不同的教学系统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要求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

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14.知识的应用主要指应用已学过的20.智力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 知识解答各种口头或书面的作业题,一是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力活动以及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完成各门学科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所规定的练习作业。

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15.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的环节

对活动进行定向。

审题,指了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予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它是知识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用实物进行的活应用的首要环节。相关知识的重视,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学生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必须利用物进行的活动。

已有的相关知识,这个环节是否顺利三是有声言语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直接关系到解题的速度和质量。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题的类语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化是指学生把所要解答的课题归入到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某一类课题中去的过程。解题判断是过渡。

指学生对解答课题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四是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本阶做出选择和判断的过程。

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是以不16.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有:知识的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学习嘴动听不到声音。的智力活动水平。

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这是智力技17.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如

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以内部简化的言语形式完成认知活动。

21.动作技能形成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

智力技能的形成标志: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

22.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而且取决于合理的组织、练习方式等因素。

23.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所谓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的过程。练习不是单纯的反复操作,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24.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表示。练习曲线也叫学习曲线,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叫“高原期现象”。

25.提高有效练习次序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26.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27.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体现在:(1)所属范畴不同。道得是一种社会现象,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2)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3)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的需要。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体现在:(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够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

2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29.道德认识也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30.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倾慕或鄙夷、热爱或憎恶、欣赏或不屑等态度倾向的内心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31.道德意志是个人自学地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意志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32.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道德行为是品德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

33.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

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他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感;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7岁)和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7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真情感化,激发——12岁)阶段。

和保持学生的道情感。

34.柯尔伯格将道德分为三个水平六(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个阶段。分别是:①前习俗水平,可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分为惩罚定向和寻求快乐定向阶段。中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调②习俗水平,可分为好孩子定向和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在品德教育威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可分为的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契约定向和普通的伦理原则定向在道德认识、情感向道德行为的转变阶段。

中起保证用用。

35.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道德(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已经开始形成。①能独立、自觉地按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个人品德形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②道德信成和发展的标志。道德行为的训练主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③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④道为习惯的培养。

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⑤品德发展与37.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⑥品德结构的客观原因

组织形式完善化。

(1)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管(2)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①教态度及方式,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青少年时期品德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及独亲、远离父母荡性特点,青少年期虽然已经具备了等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不伦理道德的特征,但仍不成熟。②青良的家庭影响仍是青少年产生品德不少年初期品德逐步趋向成熟。这个时良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

期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形式、遵(2)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守道德准则、运用信念来调节行为的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因此,教育者教品德成熟阶段。“动荡性日益减少,人育观念的错误、教育方法的不当、教生观、世界观已经逐步成熟。育措施的不力,以及教育者自身品德36.学生品德的培养

上的问题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响,造成教育对象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认识始终贯穿于品德形成的各个方变化。

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状况对其品(3)社会环境等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德的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道少年品德的影响包括:外来腐朽文化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道德知识的以及某些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方式的侵蚀,低级庸俗、不法书刊和力的发展三个环节。道德知识的掌握其他不良文艺作品的毒害,各种不法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道德信念的分子的引诱、教唆等都是不良品德发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评展的条件。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主观原因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青少年对情感即道德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于很多道德观念存在着片面和表面性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不分美丑善恶,往往凭个人的高级情感,是促使认识转化为行为愿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的桥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的行为。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开

(2)意志力薄弱。有些青少年虽然懂

得道德行为准则,但由于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往往无法控制自己。

(3)好奇心强、盲目模仿。青少年好奇心强,还喜欢模仿,特别是模仿一些消极的东西。有些不良的行为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模仿的结果。

(4)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用是偶然发生,因从中得到了满足的情绪体验,又没受到良好的指导教育,便宜一而再,再而三重复,最终形成恶习。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品德,使其转化为良好品德的过程。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

(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端正办学思想。其次,树立良好校风。再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在正确的教育方式指导下,努力学习,尽快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呼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38.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

学习困难的类型: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学生;动力困难学生;整体困难学生。

39.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

(1)认知因素。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有明显的注意缺陷,这会直接影响他们信息加工的效果与质量。

(2)人格因素作为整体,学习困难者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自我评价低,自尊心、自信心及自我调控水平低,而这些认为是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好依据。

(3)人际关系。学习困难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良率很高。这些学生往往是孤独的、不合群的。

(4)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过高、过低或有严重的家庭冲突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校环境。学习困难学生的师生关系通常不和谐。社会环境。一直存在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钱权主义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当今中学生的心理使他们无心向学。

40.学习困难的辅导原则

(1)引导学生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

(2)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树立自信心。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第一位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

(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失败很多,容易体验到焦虑不安,气愤等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阻碍他们努力学习。相反,成功感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①降低教学目标要求。②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③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4)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

(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困难学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与不同感觉生自尊心比较脆弱,如果没采用恰当的相互代偿。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的方式教育教学,就可能使这些学生指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为了增强他们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的自尊心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使其降低。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中既要注意教育方式,又要讲究教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不同感觉的相方法。

互代偿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以(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后,其他感觉会予以代偿。

环境。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8.感觉细胞包括椎体细胞和杆体细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孩子提胞。

供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9.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色调、的心理支撑。学校要想办法结合有关明度和饱和度。

部门,整顿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外部环10.颜色混合的两种情况:色光混合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心学习的空间。与颜料混合。

11.色觉理论包括:杨——赫尔姆霍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茨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12.声波振动鼓膜产生的感觉就是听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觉。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20000HZ的声波。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13.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为音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高、音响和音色。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14.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频率说。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15.其他感觉包括嗅觉、味觉、皮肤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觉和内部感觉。

4.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1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包括相互觉的最小刺激量。

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5.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动,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为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最小可觉差。

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6.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外处表现出人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的参与。(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主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要包括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后象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3)从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现象。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比感觉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的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综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合的结果。

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17.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子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

7.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不

18.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特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形状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反映。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它能使人们对距离进行估计。

19.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20.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21.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恒常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觉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就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3.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24.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确理解。25.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易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

(2)明确观察任务。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任务的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任务越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越清晰,因而观察效果越好。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预先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可以通过郊游、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来培养。

(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时候,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辨多思,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第五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简述记忆过程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3.关于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学说主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包括机能定位说、机能整体说、SPI(通常是识记过的旧项目和没有识记理论与分子学说。

过的新项目的数量相等),然后向被试4.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识记过。再学法也叫节省法,是指当的记忆,包括图像记忆和回声记忆。被试不再能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救济粮被试把瞬间保持叫做图像记忆。声音感觉图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重记,直至像的瞬时回忆称作回声记忆。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重构法是指要感觉记忆的特征:

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给被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试呈现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感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然后呈现在被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试面前,让他们按原来次序重建,重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直接加以编构的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码和储存的;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分。

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9.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中。

回忆和再认。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5.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物不在眼前重新想起的过程。再认是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但一般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再度呈现时,有熟悉并能够被识别和忆的容量大约是7+—2个组块。确认的过程。

6.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10.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上的记忆。它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午现。遗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时间、信息、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艾宾浩斯记忆信息规律曲线表明,在断等的仓库。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式主要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主观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几乎组织。

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7.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多种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多样的,包括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影响遗忘的因素

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陈述性记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的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情绪体验。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程序1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性记忆是指做事情的方法。情景记忆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是指单独保存人们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事件。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是词、概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念、规律,以一般知识做参考系,具材料的干扰作用。

有概括性,不依赖于时间、地点和条12.根据划分标准不同,表象可以分件,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比较稳定。为:①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通道,可8.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回忆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法、再认法、再学法和重构法。回忆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法是指在被试识记了某种材料之后,②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可分为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识记的材料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③在刺激停止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

推测出保持量。再认法是指把识记过

13.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的特征。14.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包括基本表象理论与双重编码理论。

15.有效的记忆策略包括复述、背诵、结果反馈、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与记忆线索。

16.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表象法、首字母缩略词法和谐音法。第六章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况性与间接性的特点。

2.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3.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的思维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

4.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5.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分析思维是指明确意识到思维的步骤和思维的过程,并按一定程序执行的思维。

6.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7.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9.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0.算法策略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11.顿悟通常包括对问题元素的重新组织,从新的角度来看问题,是解决问题方案的一个重要方法。

1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

1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1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是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

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符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号等)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程。

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19.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来事物的想象。和日常工作之中。

第七章 意识状态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1.意识有觉知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2.意识水平包括焦点意识、下意识、于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前意识和潜意识。

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3.无意识包括催眠、白日梦和冥想。极作用。

4.催眠是以一些人对暗示的特殊反应(5)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觉知状态。

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5.冥想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它通系、互相影响的。

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意15.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识和良好状态。

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写符号、手势等形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叫做言语。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击一定对象而16.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忽略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理过程。的对象上。

17.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包括:粘7.注意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合、夸张与强调、拟人化、典型化四监督功能。

种形式。粘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8.注意的理论有过滤器理论(布鲁德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本特)、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晚期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夸张选择理论(多伊奇)、认知资源理论(卡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尼曼)和双重加工理论(谢夫林)。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9.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拟人化是把人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典型化是根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又叫随意注意。造新形象的过程。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8.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可以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象。无意想象是设有预定目的和计划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2)主体自身的状态:凡是符合人的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

产生无意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生

理状况和情绪状态。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下列一些条件

(1)目标任务要明确。由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2)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的作用。

(3)组织活动的习惯。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与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

(4)个人的意志。有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

注意的品质(10—14)

10.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

11.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注意的范围与知觉对象的特点、活动任务要求、知识经验等有关。

12.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13.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分配。

14.对于注意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几种注意的交替使用、个人的主观努力等来培养。

15.睡眠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

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16.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第三阶段脑电波出现△波;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波为主,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段。

17.睡眠具有保护功能、恢复身体机能、促进生长功能等。

18.很多人都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经历,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失眠。大约有40%的成年人报告过自己有过失眠的经历。失眠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常见。19.药物依赖可分为两类: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20.常见依赖药物有兴奋剂、抑制剂和致幻剂。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和尼克丁等。抑制剂包括酒精、巴比妥酸盐、V-基丁丙酯和苯二氮类安定药,常;见的致幻剂有大麻、LSD和MDMA。21.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八章 行为调控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可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需要越低、越基础,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基本需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3.动机的种类:①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9.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起主动机和无意识动机。③根据动机在行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动联系。

机和从属动机。④根据动机的来源,10.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在快感度、4.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上,情绪都表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现为互相对立的两极性。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1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景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激动行为也即意志行动。意志的品质包括不安状态。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激情和应激。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12.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意志的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决定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指坚持不的情绪状态。

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意13.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志的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定性变化志品质。

所组成的。

5.意志行动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14.压力源的种类:躯体性压力源、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6.动机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式:双性压力源。

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15.人们对压力的反应通常经历三个双重趋避式冲突。

不同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决阶段。

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16.职业枯竭又称“工作倦怠”,是指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状态、应。

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工作耗尽的感觉。

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17.中学生的情绪障碍:(1)焦虑。情绪情感的差异

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和动物都有情绪,情感与人的社会需愉快情绪,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要相联系,是人所独有的。(2)情绪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在一起。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3)情绪有较多(2)易怒。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的外显性和激动性,情感则有较多的脾气。(3)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内隐性和深刻性。

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情绪情感虽有所不同,但其差别是相落、心境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的。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是同一思维迟缓等。(4)恐惧。指具有病理种心理活动。一般来说,情感的产生性特点的恐惧,即对常人一般不害怕总伴随着情绪的反应,而情绪的变化的事物感到恐惧。(5)孤独。又称闭经常会受情感的支配。从某种角度可锁心理。由于孤独心理而产生的一种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

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

称为孤独感。(6)烦恼。是中学生中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出为不明原因的烦躁,感觉孤独寂寞;多愁善感,等。(7)挫折感。挫折一般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8)厌学情绪。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不良心理现象。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

(1)生理。青春其带来的生理上的变化使中学生一改孩童时代的形象。外观形象的使他们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迫切需求。同时,生理上的变化又会带来好奇、不安和烦恼等。(2)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中心任务和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一方面吸收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也在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3)自我心理。中学生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4)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5)社会。中学生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流行,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致使他们常易落入变迁的漩涡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人格特征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特性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结构主要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和自我调控系统三个组成部分。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人格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系统,也是人格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生物遗传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后天形成的某些生理特点,主要有神经类型、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理倾向等。

(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人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特点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实现。

(3)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4)社会文化。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

(5)自我因素。自我因素即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人的性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环境因素都要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挥作用。

(6)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称智力。响人格。但自然环境对人起决定性影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响作用。

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抽象思维3.人格测验包括自陈量表式人格测能力是核心。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验、投身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测验。

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②按4.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再造能力是指种心理特征。

在活动中顺利地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品的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变通性、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流畅性的特点。③根据能力在人生中与技能。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液体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对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属于经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验系统;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它们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表现了一个人已达到的成就水平;而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决定于个人的天赋。晶体能力指获得它预示着一个人在活动中可能达到的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成就水平。

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④按照能力的功能分为认识能力、操对同一个体来说,随着知识技能的增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是长,能力不可能等量增长,一般趋势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后者的增长要慢于前者的增长。对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不同个体来说,只是慢的速度不同而想象力都是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已,而且能力也并不是永远随着知识人们有意识调节自己的外部动作以完的增长而成正比例增长。人的知识在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如艺术表演能力、一生中可以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长,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逐渐丰富,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等。社交能力是指在人们的社会表现为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语感染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等。

和发展起来的,知识越多技能越强,6.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是(1)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次,知识、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条件的,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2)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固程度。

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5.能力的种类:①根据能力所表现的差异。

活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3)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进行各种活动

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

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7.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的种类来分,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能力测量;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奠定了智力测验编制的科学基础。在理论引,首创了心理年龄的概念。8.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它有两方面的含义:(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学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9.四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精力旺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热情、直率、朴实真诚、急躁、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难于自制。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思维言语动作敏捷、易于适应环境、亲切、乐观、浮躁、稳定性差。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稳定、安静、坚韧、有自制力、执拗、淡漠。抑郁质:软弱萎缩、情绪发生慢而强、富于自我体验、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

10.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1.性格的类型:①根据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②根据个体的独立性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③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④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权力型和宗教型。性格与能力

性格与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决定心理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性格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性格与能力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首先,能力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性格影响着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优良的性格特征往往能够补偿能力的某些缺陷。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气质是表现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较大。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有好坏优劣之别。

性格与气质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些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12.行为是指人们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或社会环境,或为生活中达到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13.健康人格是具有积极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是适应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完成自我实现的理性追求,个体表现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①从理论于外、体现于内的整体精神面貌。上看,可以分为生物性利他行为和心健康人格行为方式的特征:结构的统理性利他行为。②从机能范围看,可一性和规则性;对现实的充分感知;分为亲属性利他行为、互惠性利他行自知之明;对行为随意控制的能力;为、平衡性利他行为。③从情景状态自尊或认可;建立诚挚关系的能力;看,可分为紧急性利他行为、急需性效率和责任。

利他行为和惯常性利他行为。④从行14.应对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时为减轻为动机看,可分为自我利他行为和纯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利他行为。

力过程,它包括任何消除或减弱应激18.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源的努力,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多,主要把它们归纳为:利他者、情的、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现实倾向境、受助者和社会文化四种因素。的或非现实倾向的。而应对方式是指19.中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用的认(1)行为放纵(2)学习缺乏自觉性、知和行为方式,又可称为应对策略或主动性(3)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应对机制。

诚信(4)追求享乐 15.应对具有如下特征:情境性、过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程性、策略性、反映性、中介调节性。(1)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2)应对的功能:(1)采取直接的行动以意志品质的薄弱(3)道德信念和道德消除或减少压力及增加处理压力的资情感的不成熟(4)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源,称为问题取向的应对;(2)重新(5)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认识压力,以便易于处理压力,称为(6)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7)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3)处理由压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等应对方式,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 称为情绪取向的应对。

(1)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2)应对策略:(1)积极认识压力。面对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3)压力要对其有明确的、积极的、辩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4)让学生的认识。首先,在思想上要承认压力在活动中学习(5)学校与家庭积极配的存在。其次,在思想上接纳压力。(2)合(6)强化制度管理(7)奖罚强化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教育

合。情绪定向应对以情绪体验和情绪第十章 人际交往

表现为特征,与个体心理的自我防御1.人际交往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说,机制有关。还可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有效的慰藉和帮助。问题定向应对是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从静态指应对压力源,即处理引起压力的事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方法,最后付诸行动。(3)明确自我这种关系是通过交往产生的情感积效能,调整奋斗目标。自我效能感指累,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链人们对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接,它反映了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4)社会支持。拥有较多支持型社会距离。情感的产生、保持、改变和消联系(如配偶、朋友、亲属和团体成亡都由个人把握。所以,就本质而言,员)的人不易患与压力有关的疾病。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16.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2.人际交往的条件:①交往双方共同助别人当做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②交往中的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③信息17.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接受者要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5.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6.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如性格、爱好、情感、意向等)、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如阶层、是否被人接受等)。对人他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

7.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倾向、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性作用。8.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①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②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③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④定势效应是指当认识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一定外部联系对他们进行认知和评价。⑤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⑥正性偏差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判断往往具有正面评价超过负面评价的倾向。⑦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9.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10.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如能力努力等,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11.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12.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才能、外貌、人格品质)、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1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奖励的人,讨厌给惩罚的人。社会交换原则,人们对于一个人喜欢与否还取决于这个人提花给的成本及利益。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14.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

(2)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3)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4)理解。虽然人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

(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从教师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理压力的人还应该是自己。教师在任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此外教师要说是人的追求。

学会找到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如写15.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强日记或是找人倾诉等。(3)目前实行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的教师资格制度,只重学历和知识水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平,只重考试,却没有心理测试的内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 容,也不做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这16.中学生人交往珠作用:满足社会无疑是不完善的制度。在教师准入制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度上,应该用严格的心理测试来确保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发展社会教师的心理上健康素质,用严格的制能力

度来保证用人的可靠性,建议在《教17.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师法》中补充相关内容。理:自卑;自负;猜疑;随意;逆反;

(三)小结

嫉妒;支配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18.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成。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的技巧,讲究一定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的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个人修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教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会影(1)对待同学朋友:平等互助;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教师若惩悦纳他人;真诚待人;主动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认错;频繁交往

社会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2)对待父母老师:尊敬;理解;事不分、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沟通 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3)对待异性朋友:健康;选择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场所与时间适当;保持一定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距离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2.杀狗事件 1.体罚事件

(一)原因分析

(一)原因分析

(1)处于童年期的学生对周围一切事在本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件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问题。师德是最表象的东西,实际上去探索未知世界。(2)从成人的眼光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健康问题。(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面是对此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教师心理上常常超负荷。压力是影响的。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心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性之间的冲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3)教师灵又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承担的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地转换角色,使得有的教师

(二)解决方案

不能处理好多种关系,加重了心理负(1)案例中的校长正是从儿童心理发担。

展特点出发,采取了极其明智和宽容

(二)解决方案 的教育行为。(2)他透过小麦克劳德(1)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该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探究和勇于行动的一面,这些正是其师服务思想,多给老师一些关注。(2)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

质。(3)他巧妙地给小麦克劳德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既与小麦克劳德探索狗的生理机制的动机殊途同归,又变相宽容而不是纵容他的杀狗行为。

(三)小结

麦克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小麦克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果当时校长不顾小麦克劳德的感受,并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科学家。3.青春期逆反心理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角度看,应学会理解。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圣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对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4.中学生性心理咨询

(一)原因分析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1)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2)青春期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3)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种情况。

(二)解决方案

(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3)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三)小结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期(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如果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好的性适应。5.中学生早恋

(一)原因分析

法;三是采用转移的方法;四是升华李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的方法。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1)特定

(三)小结

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2)亲情的需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解决中学生要。(3)被他人的需要。(4)逆反心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引理在作怪。(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生

(二)解决方案

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采用综合性辅导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2)对策:(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长补短。

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问题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多的是有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新任命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严于律己,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2)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李某家长谈化的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话,要求父母多与儿子做思想、心灵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的交流,加强感情沟通,重视他思想7.青春期体相烦恼 品质的发展;多与学校加强联系,了

(一)原因分析

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3)从女孩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并教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育其母亲正确对待女儿早恋问题,多两点:(1)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胖缺乏正确的认识。(2)自我评价失

(三)小结

之偏颇。要走出早恋误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

(二)解决方案

面:(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2)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1)从影响情感的注意力。(3)用坚强的意志克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合理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其悦纳自己。(2)让吴某认识到人们淡化,最后消失。的审美观各有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6.中学生情感受挫 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一)原因分析

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

(三)小结

析,李某会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1)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性意识的萌发。(2)心理的不断成熟。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

(二)解决方案

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1)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1)改恋的认识。(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3)采取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片叶子的道理。(2)提升内在素质才一是合理的宣泄;二是采取自我安慰

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8.中学生厌学心理

(一)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的因素。

(二)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中学生学习困难

(一)原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二)解决方案

(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2)实施行为训练。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家长的配合。(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2)平等到动,教学相长。(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10.品行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张某的症状是典型的品行障碍问题,根据对张某各方面的分析,导致张某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因素使她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自信心的丧失,造成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3)交友不慎,造成行为偏差。

(二)解决方案

(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错误认知。使她认识到:在交友问题上要明辨是非,自己犯了错误,除了寻求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找原因。(2)运用心理动力学分析其成长历程,发现问题根源。(3)开展家庭辅导,与家长沟通。(3)创设情景,开展家庭治疗。(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小结

品行障碍系指儿童期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品行障碍的致病原因可能是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小时候有品行障碍,经遗传获得。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是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单亲家庭、家庭不和、教育方式不一致。当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问题的时候,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相应重视。因为品行障碍问题目不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犯罪,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出现问题要及时治疗。11.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许某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同龄人幼稚,精神卫生水平低下;缺乏远大理想,谈不上人生设计规划和奋斗。(2)人格因素。许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兴趣要求幼稚化。该学生的心理幼稚症状表现明显,虽然症状不很严重,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该生已形成学习困难问题。

(二)解决方案

心理幼稚严格地讲不是心理疾病,只属于一种心理缺陷。因此,可以采用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的方法矫治。占什么样的地位。(2)情绪因素。由(1)指导家长进行成人化教育和训于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计练。(2)社会化教育和训练法。(3)差距较大,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大量信息刺激训练法。(4)提供互帮即使简单的学习任务也被视为“拦路小组。虎”。

(三)小结

(二)解决方案

(1)许某热情聪明,他的心理幼稚完为了使该生能消除学习上的忧虑与不全是错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他的矫安情绪,尽快适应八年级的数学学习,治成功也取决于家长的配合。作为家本案例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帮助他: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有必要(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科学地教养子女。(2)面对存在学习(2)帮助学生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困难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应该从多角极思想,建立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3)通过学习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培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发现学习的兴趣,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内化为提高抗挫折的能力。(4)加强对他的学生自身的行为特征。理解、信任、爱护等情感投入,培养12.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他对老师的好感,从而使他对各学科

(一)原因分析

产生兴趣,达到自觉、主动地学习程(1)注意力不集中。(2)人格因素。度。孙某性格较压抑,加上家长和老师经

(三)小结

常训斥形成压力。这种压力过大导致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引导、帮助,该生学习自卑、社交性自卑、家庭间情感虽然成绩上不是有很大进步,但是从不和。孙某“不安分守己”的毛病是他表现能够看出,他的学习态度基本一种常见的行为异常问题——青少年上端正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起来比以前更脑功能障碍综合症。加自信了。

(二)解决方案

14.学习焦虑(1)适当用药。(2)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原因分析

和帮助。(3)父母的教育要保持一致。(1)情绪因素。(2)心理因素。(3)(4)控制孩子的饮食。(5)家长应该家庭因素。(4)环境因素。该生出现了解多动症的特点。(6)加强集中注学习焦虑问题。意力的培养。(7)培养有规律的生活

(二)解决方案

习惯。(1)在治疗中应协助该生改善情绪低

(三)小结

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的症状。(2)(1)对于多动症青少年应耐心地、反了解该生的变化和该生面临的新问复地教育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题。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

(三)小结

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2)父(1)该生自我评估:情绪改善,对成母应和老师、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争绩的焦虑有所减弱,身体和精神状态取孩子、医生、家长、教师四方面的已逐步恢复,开始参加一些学校活动。合作,共同做好矫正教育。(2)社工评估:精神面貌好转,自我13.学习困难 评价积极、肯定,自信心增强,对别

(一)原因分析

人评价开始变得客观,但是对父母还(1)人格因素。该生进入八年级后,是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总体来讲,咨学习动机不明确,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知道八年级学习在整个初中学习中

15.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咨询

(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李某的病起因于进入高中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是她对这一情况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思想准备,产生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2)诱导因素。她进入高中后,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是产生症状的主刺激源。(3)盲目自信。该生已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解除局部症状、恢复上学。(2)启发李某对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3)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4)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督促其完成计划。与家长和学校联系,希望他们能适当减轻对李某的压力,给予心理支持。

(三)小结

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一个月后,李某鼓起勇气参加期中考试,成绩全部在及格以上,后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大多在90分以上。各种症状基本消除。16.强迫症

(一)原因分析

(1)压力过大。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2)家庭因素。乔某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待,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3)人格因素。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乔某已经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取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的强迫症状的产生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1)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其产生的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17.强迫思维

(一)原因分析

(1)认知偏差。李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认知的不健全或者说偏差上。(2)教育不良。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加重和催化了李某的心理问题。李某已经形成神经症性强迫性障碍。

(二)解决方案

(1)澄清李某心理困惑及问题。讨论和澄清李某对家长、教师双价性依赖——既不满又在意,既对抗又依赖。(2)引导李某意识到,她所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同龄人共有的发展性问题,使其逐步摆脱“病”的模式,建立战胜眼前困难、重新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3)帮助李某重返学校学习。(4)改变以往教师和家长对李某的劝解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和承担复学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5)对学生所出现的考试、作业量大、上课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引发的情绪和认知障碍问题分析与讨论,使李某逐步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

(三)小结

(1)对于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2)面对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应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并使该生学会自己调控情绪。18.焦虑症

(一)原因分析

(1)早期童年经验。(2)家庭因素。

(3)人际关系紧张。赵某已形成慢性缺乏学习兴趣。(3)学习能力欠缺。(4)焦虑性神经症。学习自控能力差。(5)注意力受学生

(二)解决方案 的气质和性格影响。(6)不良学习环(1)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解释性心境影响学生的注意。(7)教师的教学理支持治疗。从赵某的主述看,人际方法呆板。关系影响和她对人的高度戒备不太相

(二)解决方案

称。因些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该生的(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2)加强课情况,挖掘更深层次的病因。(2)采堂教学刺激。①充分挖掘教材,充实用了催眼术,缓解了讨论以往事件时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②通的不良情绪。对她如何处理家庭关系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增强上课的及与同学交往提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目的性。③制订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

(三)小结

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1)本案例分析了以往创伤性体验和

(三)小结

当前症状的关系,对女性贞操观做了这是典型的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案剖析,消除她的不洁感。对她的遭遇例。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意力分散,表示同情,对她的人格给予充分肯定。是指无法长时间将注意集中于某一事(2)通过事例分析说明社会的复杂物或某一活动,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性,并指出社会美好、积极的一面。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中学生同时启发她认识到自己对人、对社会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1)课堂上思的看法片面、偏执的一面,及其和自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身人格弱点的关系。(3)鼓励她正视不下心来听讲。(2)老师提问时,站人生,回到同学群体中去。(4)心理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3)老师分析中所有措施对赵某焦虑症状的缓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能按时完解均起了较好的作用。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4)学习时19.心理性进食障碍 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

(一)原因分析

漏就是曲解。(5)自控能力差,常把(1)家庭教育。(2)诱导事件。(3)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人格因素。(4)生理因素。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效率低,(二)解决方案

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1)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向李某明21.中学生神经衰弱 确“美”的概念。(2)使李某对发胖、(一)原因分析

减肥、神经性厌食等生理现象有所认根据齐某的表现,可以诊断该案例属知。(3)指导李某科学合理地进食。于神经衰弱问题。具体产生原因有:

(三)小结

(1)自己过高的期望。(2)来自于父面对存在认知偏差的学生,教师应首母的压力。(3)认知偏差。齐某在看选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认知进行澄清。待睡眠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本案例就需要使李某理解审美原理、差。

发胖与减肥等生理过程之后,再逐渐

(二)解决方案

树立起李某正确的观念和治愈厌食的(1)摆脱心理压力。(2)要树立正确信心,并在行动上按科学的方法帮助的人才观。(3)注重劳逸结合。(4)其合理进食和科学减肥。战胜自我,培养自信。20.注意力不集中

(三)小结

(一)原因分析

神经衰弱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病李某的问题是典型的注意力不能集症,在导致神经衰弱的诸因素中,以中。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以下精神刺激因素最为重要。如果学习压几种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2)

力过大,人际关系遭受挫折,思想长

期处于矛盾状态,就会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神经衰弱。个体的性格特征对能否产一神经衰弱有一定影响。外外脑力劳动过于持久繁重、缺乏劳逸结合或者生活没有规律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有:(1)脑功能衰竭。(2)睡眠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22.中学生止咳药水成瘾

(一)原因分析

刘某的情况属于药物成瘾中的止咳药水成瘾。止咳药水成瘾在青少年中蔓延,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缺失。(1)家庭因素。很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或忽略、或控制、或溺爱,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也非常贫乏。(2)学校因素。部分学校人文教育缺乏,学生缺乏自律,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压力大,心理辅导较少,同时缺乏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知识的了解。(3)社会因素。社会变革让不少人物质欲望强烈但精神空虚,商家逐利导致处方药监管难度非常大,社会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流行趋势缺乏警惕,知识贫乏,对于处方药滥用成瘾危害宣传不到位,性质定位不明确。

(二)解决方案

(1)药物治疗。(2)心理治疗。(3)行为矫正。(4)感恩教育。

(三)小结

饮用止咳药水的青少年有哪些症状值得家长和老师警惕:首先,喝止咳药水成瘾的青少年会常喝大量可乐和猛抽香烟;常流眼泪、流鼻涕、打哈欠、大汗淋漓、烦躁不安;食欲下降,脸上出现青春痘;变得健忘,反应迟钝;严重者有时出现全身无力或抽搐,或者神志不清、产生幻觉、妄想。其次,性格和习惯方面也有规律可循:他们可能变得情绪波动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突然应得孤僻,甚至自闭;黑白颠倒,甚至连睡几天;日常开支莫明地增加,开始撒谎甚至偷东西卖掉;家长还可能在家里发现隐藏的止咳药水药瓶或者曲马多等药。23.考试焦虑

(一)原因分析

(1)考前的生理表现:失眠、拉肚子、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考试时出现紧张、担心、恐惧等情绪,伴随心慌、烦躁、手抖等植物神经症状。(2)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自我期望过高;对考试认识不足,认为考试将决定自己的命运。(3)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如个性强、性格急躁。(4)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系统,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消沉、苦闷、无助,从而加深了焦虑不安。根据这些症状,宋某在情绪上属于考试焦虑。

(二)解决方案

(1)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宋某正确地认识考试,不要把考试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责任。(2)使用放松与系统脱敏法逐渐减轻考试的焦虑程度。(3)及时调整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

(三)小结

指导中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几项做法:(1)把考试过程当做学习过程,考试是对学习的检验和总结。(2)认真准备,全面复习。(3)掌握应考技能,充分发挥水平。(4)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沉着。24.厌学情绪

(一)原因分析

(1)学校心理教育现状:学校缺少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2)家庭教养方式:超出孩子认知,苛求和强制态度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性被忽视,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导致学生采取对峙甚至干脆放弃学业等方法来反抗父母的强制态度。(3)个体成长原因:主要包括①体相烦恼②学习动机③应激事件。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引发场所恐惧症,焦虑、抑郁、恐惧,外在呈现为厌学情绪。

(二)解决方案

(1)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帮助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李某改变行为的态度。(2)找到李某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李某想象合理的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疗以及行为治情绪,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疗。(1)针对张某现在的学习和家庭法。(3)全面开展“系统脱敏疗法”,状况的不满所造成的内心冲突,向张帮助李某克服场所恐惧症和厌学情某解释认知治疗的常规,简要分析她绪。的情况,为她心理的不满情绪逐渐减

(三)小结

负。(2)要求张某讲讲最感挫败、最正确对待中学生厌学情绪:(1)作为心烦的事情,并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3)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式,并尝试做出行动。(4)针对张某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做一次“空椅子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对话技术”,分别和“母亲”、“父亲”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张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某的愤怒情绪,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成功的愿望。至于教师,要努力增强

(三)小结

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的对待中学生抑郁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3)家段:(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种方法。(2)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反常情绪,使其消切实际的目标。同时不能迁就,有情除在萌芽状态。(3)家长对自己的子况要马上找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女应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高的干预和治疗。期望。25.抑郁 26.网络成瘾

(一)原因分析

(一)原因分析

(1)目前状况:睡眠不好,无故疲劳,(1)过度使用电脑。通常伴有时间感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郁闷,起伏不的丧失或忽视基本生存本能,严重影定等。(2)心理因素:内向性格使她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到不愿与别人交流,有什么事自己想,与父母和同学的交往与沟通。(2)戒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后越断综合征。当因父母干预而玩不到电来越压抑。(3)家庭因素:不恰当的脑时会表现出愤怒、紧张或者抑郁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融洽的家庭氛情绪。(3)耐受性。表现出对更好的围,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4)电脑设备和更多软件的需求,或者需人际交往因素:人际关系不良,没有要更多的时间使用电脑。(4)负性反好朋友可以倾诉心声就难以得到情感应。包括争辩、撒谎、绩效差,与父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这样的母发生争执时表现出反抗,在班级表不良情绪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现出高傲或不屑。据此该生已形成中张某的心理健康比较严重地偏离了正度网络成瘾。常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

(二)解决方案

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项目上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学习动机激励状明显,属于中度抑郁状态。因此,法,将矫正方案拟分三期:前期认知该学生有抑郁情绪倾向。矫正、中期行为矫正、后期学习动机

(二)解决方案

激励法(人本的方法)。(1)纠正负性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协助张某

认知。纠正王某关于游戏是玩职业的片面认知,以及对父母偏激的认知态度,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2)网瘾行为矫正。坚持记录每天网络使用行为情况和减少上网时间一些负性反应,同时记录其他活动情况,并做自我评价,结合奖励强化与惩罚抑制。在发生紧张状态时做放松训练。(3)学习动机激励。以优秀人物传记作为榜样激励,以格方警句励志,对自我形象做积极心理暗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培养学习动机等。

(三)小结

预防网络成瘾必须重视从网络源头环境到终端受众的全面治理,采取综合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1)治理好源头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网络游戏产品是非常重要的。(2)网络文化的终端受众主要是广大青少年人群。加强对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上网引导,提高他们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利用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以及网络行为的自制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身免疫能力是更为重要的治本方法。27.行为偏激

(一)原因分析

(1)对事情的不合理观念是造成情绪冲动、偏激行为的直接原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2)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学生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所谓的烦恼和困扰。(3)不良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同学相处,如果不能和谐地交往,那么就会激化同学之间的紧张程度。根据上述情况,徐某已经出现因情绪冲动导致行为偏激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结合具体事件,纠正徐某的不合理观念。(2)告诉徐某凡事三思而后行。(3)教给学生如何采用松弛法、发泄法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三)小结

有效预防中学生偏激行为的措施:(1)拓宽兴趣范围。(2)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28.吸烟

(一)原因分析

(1)吸烟本是成年人的一种行为,可是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却学会了。(2)由于家庭的影响而造成的。(3)在朋友、交往需要中,该同学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交际手段。

(二)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状况主要采取会谈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1)改善张某与父母的关系。(2)帮助张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出吸烟的危害。(4)用爱去感动他。

(三)小结

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发展个体一般的生活应对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抵制吸烟的特定能力和认识。(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提出干预的重点应在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上,通过向青少年合理地解释吸烟与同伴友谊、情绪应对和成熟的关系,达到干预的目的。29.追星

(一)原因分析

(1)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乳期”。这个时期

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一)原因分析

“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很好地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心感觉压抑和有分裂感,不能整合。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2)不少青少年在自我认同不足时会试图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通过对明昨的崇拜来重建自我,借此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父母忙于生计,渡过认同危机,获得满足感。(2)从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债务。与普众心理。(3)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的需要。(4)盲目追星。据以上原因,致心理脆弱、易焦虑。(3)潘某十分可以诊断为这两个学生的行为为不恰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当追星。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

(二)解决方案

技巧。

(1)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对他们的正常行为要支持,对他们的(二)解决方案

错误想法和行为要及时制止,绝不纵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容,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向正确方向发料,探寻她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展。(2)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并确定目标。其次,运用认知疗法、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年健康人格特征;教育青少年学生,略。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无论是明星还是大腕,都不是完美无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缺的,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也不是尽善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在交尽美的。学校还应在课堂教学之外,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3)青少年不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让她理解父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后,还成员,社会对青少看的影响是巨大的。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应加强全社会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理性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思考,政府也要吸取教训,加大对文果,增强自信心。化活动的合理调整,举办读书会、科

(三)小结

技展等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造良好的环境。邻居之间很少往来,甚至对门人家姓

(三)小结

甚名谁都不知道。首先,建议青少年客观分析研究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若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则可变阻力为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另外,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建议学校、老师多组织一些社会调查行为时,不要抑制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多接触不要损坏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群,扩(1)不盲目追星。(2)不疯狂追星。大交往范围。还有,扩大青少年的视(3)摒弃狭隘心态。(4)善于从自己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积极的人生经慧,激活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培验。

养也就自在其中了。30.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31.社交障碍

(一)原因分析

(1)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2)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不完成作业。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3)他的个人卫生很差,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这也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的一个原因。(4)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后腿,老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困难。根据以上分析,该生的问题属于社交障碍。

(二)解决方案

王某这种现状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他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1)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2)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努力目标。(30从他的家庭入手。让其伯父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三)小结

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略去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1)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2)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3)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4)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32.社交恐惧

(一)原因分析

(1)隔代教育。(2)适应能力差。(3)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

(二)解决方案

(1)徐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认知偏差和能力欠缺。所以应及时地采取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

徐某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2)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是导致徐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使徐某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3)通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

(三)小结

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暗中思恋异性同学,这种心理使得双方在相处时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乖僻、情绪复杂多变。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感体验,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3)有的同学由于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偏见,从内心深处对异性没有好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既有利又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引导正确,正常的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青少年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三篇:2011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章节考点总结3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填空、单选: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技能指通过练习形成的,趋于完善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技能按性质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系统的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判断。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是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度。

多选、简答

1、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4、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和负向迁移;按内容抽象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6、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和认知结构说。

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8、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有明确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9、加强理解的条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利用变式和比较。

10、知识应用可分为审题、相关知识的重现、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

11、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问题的特征;智力活动水平

12、动作技能的形成四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阶段。

13、智力技能的阶段:活动定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阶段。

14、动作技能形成标志:结构的改版;品质的变化;调节功能加强;

15、智力技能形成标志:脱离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智力活动自动化;

16、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四种基本趋势;练习有起伏现象;练习过程中有高原现象。

17、提高有效练习的条件: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采取灵活练习方式。

18、学生品德的培养包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19、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是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区别: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想象,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宽泛。二者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道德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反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在品德上的表现。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想,面对现实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心体验,包括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荣辱感、厌恶感等。

三、道德意志。是个人自觉的确定道德目的,克服各种困难,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预期道德目的的心里过程。主要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果断性、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上。

四、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受一定信念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外部活动方式。

第四篇: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人的学习被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学习的一般分类(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著名生理学农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并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生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1)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2)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操作条件作用(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实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

2.主要学习律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B.F.Skimer,1904—1990)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三、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3.及时表扬。(二)消除不良行为

1.餍足2.代价;3.孤立。(三)程序教学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了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柳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其

学习兴趣。

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一)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

第四节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一)学习的实质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二)学习的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第二部分,认知过程。第三部分,元认知。

二、建构学习论(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继而出现新的假设;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不可能拿来就用,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习得的知识:(1)并非预先确定的,要非绝对正确的;(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

(二)学习观

学习过各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他要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

(三)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观

建构主义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三、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源、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教学对话

所谓的教学对话就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html/jszg/kstk/

第五篇: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

识的学习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4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由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dj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问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概括

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三节 错误观念

一、什么是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即是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主要有以下性质:

(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

传统的只注重传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寻求有针对性的错误观念转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Posner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阐述了观念转变的4个条件:(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第四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以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是:(1)信息贮存时问极短;(2)贮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问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是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问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一)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

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题库:http://ln.zgjsks.com/html/jszg/kstk/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要点内容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