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闫琼琳---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河南渑池英豪镇中:闫琼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农村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随着农村教育的大力投资,农村教师队伍正在逐步优化,但在我们这样的乡村中学,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很多老师都是非专业教师,致使美术、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缺衣少食”或无人从教,由此可见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已迫在眉睫。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加强师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外界丰厚的工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无疑对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而有的教师总是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及当前形势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水平,向优秀教师学习,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在当今时代特别是在广
大农村的重要意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要甘当人梯和红烛,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对工作要充满责任心,对未来要充满信心,从而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提高驾驭素质的关键。因为,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业务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及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及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等。要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条途径入手:
1、自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这是最便利、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提高途径。教师知识的更新,专业素养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自修。我在本校做过一个调查报告,几乎所有的中青年教师都有自我提高的愿望。大都参加了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比如在校园图书馆借阅学校专业书籍,自己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同行间资源共享等。特别是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远程参加国培学习,了解当今世上很多通过其他途径无法了解的信息、资讯,更何况网上查询、网上学习、网上交流已成为时尚。通过参加省里组织的电脑培训、操作等,既可以提高我们现代化教学---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的能力,同时,又能开阔视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从而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2、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为使教师在成长提高上少走弯路,迅速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拜师学艺,以求在业务上有人进行专门指导和培养。这比全靠自己独立摸索省时省力高效。关于这点,我认为,有三种途径可行。第一就是“走出去”。我们要打破“闭门造车”的传统,勇敢地走出去,聆听当地知名度高,教育卓有建树的专家的教诲,然后勤习不辍,这样,必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第二就是“请进来”。一个人拜师学艺毕竟受惠的是个人,而我们的教育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团结协作,整体提高。独木难成林,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能够请进专家给我们以居高临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或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践,专家亲临现场具体指导,传经送宝,客观地说,我们便可充分利用专家的师资、技术、资源优势进行研修,访学,交流,实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第三就是“校内
拜师,校外结对”。访名师,学名师尽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捷径,但那毕竟要受到很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根据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是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有经济能力去访名师。但我认为在学校内部,年青教师应该多向有丰富教学经验、较强教学能力的老教师学习。他们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加之他们对同校年轻教师的指导、培养通常情况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双方的交流也能更充分,更自然,这是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式。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农村学校能和城区的学校结成对,由城区学校对口指导乡村学校,或派优秀教师下乡指导,或乡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模式,比如今年我们学校就和县二中结为互助学校。二中派出了三名优秀教师来我校支教,而我校也派老师们去二中参加教研活动,我相信,农村教师素质将能得到很大提高。
3、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
教师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加强自身学习进修、自我提高的过程。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增强能力。例如,我们学校就长期开展
“说一课”、“讲一课”、“评一课”的教研活动。教师要做好一堂优质课,事先必须有目的地查找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寻找出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观点,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好一堂课。就这样,一边教学,一边研究,长此以往,理论结合实际,我们就会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使自己的业务素养大大提升。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更应该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使我们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素养不断增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为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第二篇:见习生培训总结(孙琼琳)
见习生培训总结
孙琼琳
“走得最快的,总是最美好的时光。”席慕容这样说。晃眼之间,一个月的时光就这样从指缝间溜走,仿佛下着大雨的那天迎来这一群青春活力的朋友发生在上一刻的事。时间虽短,但是收获绝不是由时间决定的。
短暂的时光,但是收获却颇丰,我想我是绝不可能用这键盘能完整地敲出来的。
请容我依次从学习和生活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吧。
学习这些精心准备的课程,感觉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担任这次培训的主讲人无不精心准备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敬业、认真、严谨等优秀的工作精神。那些关于生活、工作的经验之谈,备受启发,在走出校门的启程路上,像是一盏明亮的灯,照射之下,前面的路就没那么黑暗了。我出身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医疗行业,完全不知。通过几天的产品知识学习,我对公司产品有了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在这些课程之中,不仅对公司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可以说,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我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将以怎么的心态去面对、去迎接挑战,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不止,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吧。
在成长的路上,也许会遇到困难,我们总会找到方法解决,别说自己做不到,“never say never”,这是在彭总精心准备的类似于心理辅导课上吸收到的精神食粮。《把信送给加西亚》、《阿甘正传》、《共好》等等,一系列的书籍和影视,思索和启发,更好的成长。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才是一个绝不会埋没在词海的词语。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不相同,却也有相似的。在一群优秀的人中,时常欣赏,这也是一种幸运。这些时日里,最震撼的那场“学霸终极对决”,至今心不能平静,若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水浪,荡涤着心的岸。谢谢优秀的你们,让我感受到快乐。青葱岁月已过,成熟是我的目标。
除开学习,这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每个人的脸上整天堆满了笑容,三月的阳光一样,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和蔼慈祥的领导,温和可人的前辈,青春阳光的同学们„„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谢谢你们,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人与人的相识,我们常说是缘分,常想几乎接近奇迹。一开始不发一言,到后面无话不说,随便开刷是平常的事。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都不曾见过,但是突然就可能为了某个目标而团结在一起,一起战斗。在各种游戏里,我们分享智慧和力量。某个时刻,哪怕是些许细节,都已被打动。
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但是我们大多数时候能够学会接受,最是难得。这份情谊,珍藏在心。
就写这么多吧,时间虽不长,许多的美好,学习许多,被打动许多,成长许多。
第三篇:(论文)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浅议
提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
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
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关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评价的管理制度,它也是由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决定的,因为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有检测作用和调控作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归宿,课程计划制定的好坏、教材编写的质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都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检测学校
素质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要以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对教育过程中的诸因素进行调控,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向素质目标逼近,取消或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效益。对于中小学,应该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制度、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监测制度以及学校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制度等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根据各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的要求,选择其中的单项指标或以培养规格为基础设计综合指标,用于测量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对素质发展的品质作出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育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关于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主要指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这些条件具有层次性,有物质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也有观念层面的。这些不同层面的条件共同作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物质层面主要是办学条件,包括师资、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等;制度层面主要是教育体制,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构;观念层面的主要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规划决策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等。
对于中小学,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综合因素。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教师队伍素质、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教学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的强弱,是学校能否不断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基本影响因素。因此,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能力为核心”,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提高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上来,认真研究这种能力的现状,研究如何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学校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第四篇:素质教育论文 文档
我学习,我快乐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快乐教育同样需要本着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在循循善诱的工作中需要抓住时机,以朋友的身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用真爱和智慧把快乐内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让快乐酝酿出学生不屈的勇气,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走向成功。千万不能不讲方法,强迫接受,出现“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的悲剧局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送信、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摘苹果、红花配绿叶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觉得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起来没劲,自身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厌学情绪。而对象棋、麻将、扑克等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是那么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因为孩子们需要玩,这是人的天性,也有益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各科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这些学科应该是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史地、音体美等等,还有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交通法规、自卫自救知识等等。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能纳入教学范畴,才是学生、学校乃至家长最必须的,最迫切的;乐,必须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很强的竞赛性,有明确的输和赢,有极大的趣味性,并且在一定的机遇前提下,给参赛者以很大的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就象我们传统的和现代的游戏那样。
三、教学方法灵活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下来,还需要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在实践当中,教师通常使用讲解、尝试、交流、观察、讨论等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等技术灵活运用。不管是哪些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相应年龄阶段难以记住的东西,教师如能灵活处理,让学生在愉快的玩耍中记忆,将获得满意的效果:如学生学习“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时引起积的相应变化规律”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人一组,两个学生当“因数”,一个学生当“乘积”,比如一个因数说自己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说自己缩小100倍。那么“乘积”就要回答说自己要缩小10倍。三人玩两轮后自由交换角色。输赢的规则由学生提议老师决议。学生玩得可起劲了,后来学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的变化引起商的变化规律时,学生自发的要求再玩类似的游戏。学生在玩中练习巩固的效果达到了课堂的最佳效率。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五篇:素质教育论文
http://oocc1.cccpan.com/ 素质教育之“体验式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而是要通过个体的体验活动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我将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浅谈一下体验式教学,以便更好认识了解它。
一、体验式教学的背景
1.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可以带来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最有意义的是人自身的创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创新体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人自身的创新应当是带有根本性的,带有主动因素的,不是那种维持式的新陈代谢。人自身的创新会带来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成为人是否产生了创新的一种自我检验或他人检验的方法之一。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对人才的评价也上升到了理性的层次,不再局限于其拥有知识量的多少,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内在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呼唤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我基地就更应该大胆地扬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新型教学模式。2.现行学校教育教学反思
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道德教育具有较大的封闭性、防范性,而未能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新生活;在引导人们追寻崇高理想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智力,轻态度;重统一,轻个性;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重认识,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庸化;过于强调全体学生的整齐划一,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得到更好的发掘。3.时代呼唤“体验教育”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提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针对教学活动也多次提出“体验”的要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1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的基本内涵
体验教育是指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育活动中的欢乐、幸福,以达到促进其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
“体验教育”也包括四个阶段: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有一个启动体验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产生动机,促使学生开始亲历或者选择亲历的方式,比如活动场景的布置、巧妙的课堂引入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当于个体亲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动脑不断探索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2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然后他们会通过个体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第四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3、4阶段,由于个体体验的程度或者体验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经过一次体验与反思,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有时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人生绝大多数经验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体验是需要经过不断外化、不断调节才能够形成的。在体验中收获、前进、提高。
三、体验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一)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确保体验教育实施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是实施体验教育的关键和保证。为此,我们应不断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二)重视德育体验活动,领悟做人做事道理
当感性的个体置身于一定的图景之中,或心灵世界的领悟之中,回忆其过去的生活阅历,筹划未来的生活梦想,通过自我反省和诉说性表达,诱发和唤醒他的人生感悟的时候,这种体验即是道德体验。没有深刻的道德体验,就没有道德修养境界的实质性提升。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道德体验活动,让学生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1.体验规范,养成习惯。陶西平同志曾指出:“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行为习惯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校德育的中心环节。为此,我们从“五种规范”和“三个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五种规范”:(1)生活行为规范,主要培养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良好行为和习惯;(2)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要求;(3)劳动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4)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5)社会行为规范,即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从对人对事、对国家、对集体、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向中小学生提出要求。
“三个结合”之一是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结合。启动“校园三化工程”,即美化、绿化、净化。修建文化走廊、生物园、绿化带、铺植草坪,在适当的地方贴上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牌。让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教官们组织学生就文明礼貌开展学习。
“三个结合”之二是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结合。规范教育主要抓:礼仪规范、仪容规范、教室规范、卫生规范、学习规范等。抓好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在各校积极开展“五自”教育,即行为自我约束、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意志自我铸造、人格自我完善。开展规范教育与“五自”教育相结合以来,许多学生能做到自我约束,积极为班为校争创荣誉;学习上自我激励、参与竞争,提高了热情,增强了主动性;全镇学生的违纪率明显降低。“三个结合”之三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首先,组建镇、村、教办、学校、派出所等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学年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多方面力量,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其次通过召开学校交流会、座谈会、家访、发《告家长书》等形式,广泛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转变家长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忽重子女行为习惯教育的思想,并指导家教方法。2.体验关爱,培养爱心。在校园生活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都在传递着尊重与关爱的信息。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途径。
(1)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各校广泛开展了《菁菁校园,恩师难忘》的主题活动,在讲台上摆放鲜花,在黑板报上歌颂师恩,在贺卡上倾诉感激,尊重师长的良好风尚在学子们心中逐渐扎根。
(2)培养关爱同学的情感。让学生们学会交流合作、互助互爱。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校园树内开展《认领一棵树,认养一片绿》的活动,为树木命名,使学生主动地去收集资料,获取更多的植物知识。开展一些饲养小动物保护花草的活动课。还鼓励学生在家喂养小家禽、小动物,使学生的爱心、细心在喂养的过程中定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3.体验成功,培养自信。自信心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能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们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注重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活动课上要恰当的设置难度,不要打击学生 3 的自信心,并且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多样化,奖项也可以多设置几个,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找到自信,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三)建构体验教学,促进认识内化
体验型教学具有亲历性、过程性、开放性、情感性、思维性、生活性的特点,体验型教学又是以“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等思路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⒈情境体验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得各种活动课都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语言描绘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创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激励情境、创设动画情境、扮演角色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或故事情境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通过启发性的外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追寻奥秘、探究学问的欲望。
情境创设必须以情感为出发点,以鲜明为落脚点,以学生的体验为支撑点,最终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实践活动中去。再好的创境方法,如果反复使用,就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所以,情节创设要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
2.探究体验中感悟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体验在同一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如果探究活动不深入、不全面,就不能很好地体验探究学习的方方面面;而如果不注重体验,则又不利于积累实践经验。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体验来验证,体验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探究来重新获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例如:在活动课“提出问题——独立判断猜想假设——交流感悟——实践探索——不断创新——交流分享”等基本环节中,指导学生多观察,交流,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其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欢迎。
体验教学的核心就是“悟”,它是对问题的探究和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领悟。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悟到真实的知识结构、情感的历程、学习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等等。3.实践体验中内化
知识是学生成长和升华自我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离开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人就不可能自立和发展。知识只有内化,成为智慧,才有力量。知识的内 4 化要通过个体实践体验才得以实现,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实践体验中内化主要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综合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将所学知识准确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使信息及时反馈,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外体验性综合实践就是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开放性作业探索中求经历,在设计制作中求体验,在体验后的感悟中求发展,在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中求内化。我们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学习、体验成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4.交流体验中升华
交流体验其具体形式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议论、评论的方式;或以“问题解决”为动机,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探讨的方式;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观察,动手制作等活动。交流体验从多种角度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中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认识偏见,实现在交流体验中突出主体,促进全体,升华个体目的。
(四)探索体验教育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评价内容与方法。其内容由对学生知识的评价扩大到对学生能力、兴趣、习惯、态度、方法、特长等的评价。评价空间由课内扩大到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评价时间由短期定时已扩大到中期定时、长期定时、不定时等。评价方法由笔试扩大到观察、研究报告、伙伴判断、方案设计、作业样品、现场测验、活动汇报,将百分评价改为等级评价、评语评价、特长评价等。评价者由教师单方已扩大到学生个体、群体、学校领导、家长等多方参与。
2.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性行政评价。活动课评价方案并予以表彰。
3.立足过程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提倡过程性、终结性的评价相结合,成为“体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过程性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师生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在过程性评价中,主要从表现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上述介绍,进一步认识了“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起创新的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回归生活,那么学生就在春雨润物,情景交融中获得一种感受,领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探究体验中感悟,实践体验中内化,交流体验中升华,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内化,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