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3-27401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1 05:39: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外国文学史》

词 术 语 解 释

1、荷马史诗——

是指古代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们形成于公元前九、八世纪,传说中的编定者是荷马,因此得名。这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部长短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是歌颂古代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的典范,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因此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命运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方式。著名的命运悲剧有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

3、“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它大多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因其主人公多为流浪于城市的失业者,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小说”。最著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4、文艺复兴——

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由于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得名。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不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基础,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5、人文主义——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6、堂吉诃德——

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持过时的骑士道为民请命,立志扫尽人间不平,成为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但是他的动机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堂吉诃德又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剧人物。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

7、古典主义——

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艺术上,提倡摸反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文学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它对巩固中央集权和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形成都有进步的意义。

8、“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cco,本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引申为珍奇、奇妙的意思。它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它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浮夸,专事雕琢。后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用“巴洛克”一词,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以及受其影响的欧洲各国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中的浮夸风格。

9、答丢夫——

答丢夫是莫里哀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中的一个宗教骗子。其特征为伪善、贪婪、好色、狠毒,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欺骗和掠夺的恶棍。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贪婪、狠毒和荒淫无耻,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0、启蒙运动——

是18世纪兴起的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迷信和偏见。启蒙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战斗口号以及“理性王国”的理想,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舆论作准备。

11、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诗剧中,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他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它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也代表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求。

12、浪漫主义——

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新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以直抒胸臆,歌颂理想,歌颂赞美大自然,追求人性美,重视民间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其创作多采用感情色彩强烈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爱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13、“湖畔派”——

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流派。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诗人。由于他们怀疑资产阶级革命,憎恶城市文明,曾逃避现实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山水,缅怀中古宗法制社会,创作了不少歌颂大自然、歌颂田园生活的诗篇,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湖畔派”的创作具有明朗清新、恬静深邃的风格,给英国诗坛带来清新的诗风,推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14、“拜伦式英雄”——

指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他们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具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却在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于是转而以加倍的勇敢和热情向社会挑战示威,报复或反抗社会的压迫。这些人物多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由于他们带有诗人生活遭遇的印记,寄托了拜伦反抗专制压迫的豪迈激情,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15、《草叶集》—— 教材P108

16、“小人物”—— 教材P136

17、“自然派”—— 教材P136——137

18、废奴文学——教材P139

19、《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于1829至1848年间创作的九十多部小说的总称,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连成整体。《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揭露拜金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1841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正式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它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0、“人物再现法”——

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再次出现。这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也是作家把《人间喜剧》连成整体的方法。《人间喜剧》的再现人物共有四百多个,散见于75部作品中,首次运用这种方法的作品始于《高老头》。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不仅丰富了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丰富了群体小说的构思方法。对欧美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泼留希金——

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地主典型,一个病态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他形容委琐,贪婪吝啬,愚蠢残忍,丧失人性。他疯狂地聚敛财富,残酷榨取农奴的血汗,盲目地积累又惊人地浪费,生活畸型而堕落。这是一个俄国农奴制腐朽没落的肖像缩影,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22、“威塞克斯小说”(“性格与环境的小说”)—— 教材P181至182

23、“托尔斯泰主义”——

是指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救世新术”,即他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各阶层的人们以博爱精神和平共处,从纯洁宗教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在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托尔斯泰主义”无疑是空想和消极的学说。

24、“忏悔贵族”——

指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地主形象。

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和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道德自我完善过程。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忏悔贵族”的形象,表现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忏悔贵族”形象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5、“社会问题剧”——

是指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这些戏剧着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尖锐的社会问题,借以针砭时弊,唤醒人民,让观众在剧中的“问题讨论”中探索有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改变了欧洲戏剧舞台的形式主义局面,在欧洲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26、“迷惘的一代”——

是20 世纪20年代因共同的创作倾向而被认可的文学流派。它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而得名。该派作家大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青年,他们历经战争的残酷,因理想破灭而厌恶一切传统的道德说教,于是把厌战情绪和迷惘感受表现于作品中,形成该派共同的创作倾向。海明威青年时代的创作是其典型代表。

27、“硬汉子性格”——

是一种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难困苦的逆境,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28、“冰山原则”——

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应当隐藏在水下,文学创作便是以八分之一的形式,去表现那八分之七的内容,使读者获得言外之意、趣外之旨。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创造了一种简约有力、含蓄深沉的文体和含蓄凝炼的意境,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表现主义——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艺术流派。它的理论纲领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现实,而应表现主观真实和内在激情,因此,艺术上常采用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抽象的象征性手法,去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荒诞感觉。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等。

30、意识流小说——

是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小说。意识流小说家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因而艺术结构上不受时空限制去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其代表作家作品有:英国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

31、魔幻现实主义——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小说家创作上多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和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他们在现实的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神魔鬼怪、巫术与梦幻,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构筑起一个虚实相间、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成为民族文学传统、原始宗教观念和非理性的现代主义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代表作家作品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

32、“黑色幽默”——

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1965年所编的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该派深受现代反理性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的影响,“黑色”指的是残酷、绝望、恐怖和痛苦的“黑色”现实,人们对此发出的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感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维护人的尊严。其小说情节富于跳跃性,笔法富于反讽,善于夸张变形。代表作家作品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33、存在主义文学——

是20世纪30年代末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形式。其基本主题为“存在先于本质”、“自身选择”论和世界是荒谬的思想。存在主义文学多反映人在这个荒诞世界的孤独、恐惧、冷漠等思想情绪,作品富有哲理性、寓意性和象征性。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法国作家加缪、萨特和西蒙•波伏瓦。

34、“境遇剧”—— 教材P285

35、“卡夫卡式”小说(风格)——

卡夫卡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表现主义小说家。他的非理性小说着力去表现世界的荒谬与现代人的困惑,通过多层的隐喻来表现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氛围。“卡夫卡式”是一个德文新词(Kafkaesk),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代表作有《诉讼》、《城堡》等。“卡夫卡式”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深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梦魇般痛苦,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小说艺术。

36、《吉尔伽美什》—— 教材P302

37、《亡灵书》——教材P304

38、《旧约》—— 教材P308第1、2行;P310

39、《万叶集》—— 教材P323 40、“玛卡麦”—— 教材P329

41、《源氏物语》—— 教材P330、331

42、《果园》—— 教材P342

43、《蔷薇园》—— 教材P342至P343

44、“砚友社”—— 教材P348

45、白桦派—— 教材P349

46、新思潮派—— 教材P349

47、《吉檀迦利》—— 教材P361

48、“新感觉派”—— 教材P366至367

是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现代文学流派。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有14位文学新人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千叶龟雄针对该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新感觉派的诞生》的专论,新感觉派因此得名。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力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艺术上重视感觉、刻画细腻、抒情意味浓郁。其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等。

49、“叙美派”(“旅美派”)—— 教材P368 是由旅居美洲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旅美派”作家的创作歌颂自由;渴望个性解放;抒发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们的创作激发了人们为自由、为社会进步而斗争。“旅美派”的主要代表是黎巴嫩的作家纪伯伦、雷哈尼、努埃曼等。“旅美派”文学对后来的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

中山大学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招生简章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学校: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自考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实际工作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广州自考网)

中山大学自考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美学、唐宋词研究、民间文学概论、毕业论文。

选考科目:英语

(二)、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加考科目: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文体写作。说明: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非文学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文体写作。四门课程。

中山大学自考就业方向:

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广州自考)

中山大学自考报读说明: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或同等水平的有志社会青年(报读本科需大专毕业或大专在读生)不受性别、年龄、户口、民族等限制均可报读。(免入学考试)

中山大学自考收费标准:

业余:学费4200/年;全日制:6500-9800/年。详细情况请咨询本学院招生老师。

报名电话:020-89104360*** 梁老师

020-84450972*** 赖老师

咨询QQ:107681642

5中山大学自考指定报名中心: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81号城市职业学院门口、中电数码城三楼X309-311自考招生办(地铁八号线鹭江站A出口,公车客村站)

本招生简章出自中山大学自考网:详情请登录网站或者致电给自考招生办

第三篇: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docx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

专 业:

主考学校:

汉语言文学

湖北师范大学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艺术 美学特色

目 录

摘 要┈┈┈┈┈┈┈┈┈┈┈┈┈┈┈┈┈┈┈┈┈┈┈(Ⅰ)正文目录┈┈┈┈┈┈┈┈┈┈┈┈┈┈┈┈┈┈┈┈┈┈(Ⅱ)

一、艺术特色

(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

二、美学风格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注释┈┈┈┈┈┈┈┈┈┈┈┈┈┈┈┈┈┈┈┈┈┈┈┈(Ⅲ)参考文献┈┈┈┈┈┈┈┈┈┈┈┈┈┈┈┈┈┈┈┈┈┈(Ⅳ)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1]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2、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

一、艺术特色 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

(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

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3]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4]‚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 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5]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二、美学风格

(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词》)、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朱喜、张械(《千年庭院》)、八大山人(《青

云诺随想》)、被放逐的文人(《流放者归来》)、‘酒公张先生’《酒公墓》)、文学家陈旭麓教授(《家住龙华》)等;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6]如都江堰、柳州、黄州、海南岛、三峡、洞庭、庐山、西湖、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周庄(《江南小镇》》、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自豪(《都江堰》),为他们呕心沥血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火而折服(《风雨天一阁》),为一切曾经在冷漠、无序的社会人生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力的人、事树碑立传(《信客》、《庙宇》);他痛斥一切扼杀民族之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牢笼‛(《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牌坊》);他忧惧文明之光的熄灭(《藏书忧》、《家住龙华》),但对那些曾经辉煌的‚国粹‛而今必然要遭到的淘汰命运并不遗憾(《笔墨祭》);他在苦苦追寻‚强国梦‛的同时,亦痴痴地关怀着适合人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道土塔》、《乡关何处》);等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似乎又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全部言说的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

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缺点,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这就与17年时期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典主体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像区别开来。

(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

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学者

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自己足够的力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自身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一手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一旦有之,则会水涨船高,风浪行舟而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注释:

[1] 郭冬.余秋雨散文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第1页.[2] 许敬华.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天津师范大学.2001.第5页.[3] 谢东升.余秋雨与贾平凹散文比较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3页.[4] 王钟陵.文化散文的兴起与败落——以余秋雨散文观及其创作为典型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8页

[5]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6] 刘华.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与创作风格.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9页 参考文献:

[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花城出版社.2000年 [3]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 [4]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年 [5]余秋雨.霜冷长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比较文学简答题[范文模版]

比较文学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特征的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以直觉的笔交易时和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研究民族文学之间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事实联系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及学科交叉关系,以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解释人类文学乃至文化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文化交流.比较文学的主体意识: 1.要求通过主体定位确定研究对象.2.要求研究主题的介入以达成汇通性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可行性是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特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一种原则或标准,即被纳入这种研究的对象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的比较文学研究眼球对象间的内在关联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关键和基础.可比性因素,是指具有可比性的成分或事物,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所指涉的对象.可比性因素的特点: 1.可比性因素必须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跨越性两种属性.2.可比性因素必须是两种以上的文学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而不仅仅是对它们之间表面上的相似点.3.可比性因素必然是主客观的存在,只有研究之体去激活它们,它们才能可能真正转化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可行因素的种类:1.事实关系.法国学派最先把它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的范围.2.类同关系.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狭隘眼光和武断主张而提出的平行研究的主要对象.3.交叉关系.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相互孕育、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4.互补关系.指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之间的一种互识、互证和相容关系,中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对异质源文学现象之间的互补关系尤感兴趣.比较文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实证法:最先采用和常用的方法.是用具体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的方法.所指涉的对象的有事实联系的两会中或多种文学现象.2.批评法是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不管它们之间有无事实联系)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具有的类同的美学价值的方法.3.阐发法:是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或作品的方法.4.比较法:又称异同比较法,异质比较法,是在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总运用的既求同又辩异,从求同出发而探究异质的一种方法.5.对话法:是批围绕文学领域内的共同问题,各文化体系的诗学共同协商并提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的方法和过程.影响的种类:就影响产生的效应来看.1.正影响:指外国文学使本国文学受益和发展的影响.2.负影响:指吸收外国文学来反对本国文学传统的影响.3.反影响:指批判与否定外国文学,从反面支持本国刘幸的艺术理论和实践.4.超越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的影响.5.回返影响:指一国的作家作品先影响到国外,再返回来影响到本国的影响.6.虚假影响: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造成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变形甚至歪曲.梵第根将渊源分为: 印象渊源:作家在国外旅游或侨居时所得到的感受.口传渊源: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笔述渊源:见诸文字的渊源.平行研究的注意事项: 1.立足本国.2.要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评估.3.收集资料,拟定提纲.主题学研究内容: 1.研究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作家手中发生变异,特别是不同民族作家对同一题材处理的手段和形式.2.大兴源流研究,研究传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人撰写的文学著作.3.进行母题、主题、意象和套话的研究,从而整合出人类的共同规律.母题:指文学世界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宇世界的概念.1.具有客观性,不带任何倾向性.2.具有不可再分性.比较诗学研究的特点: 1.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泛.2.比较诗学研究更强调理论穿透力.3.比较诗学研究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构成了比较诗学的独特优势.比较诗学的目的: 1.强调建立”共同诗学”2.研究和探索东西方文学的差异以及文化根源.阐发研究的特征: 1.强调东西方文论对话沟通的平等地位,力图打破西方文学中心论.2.建立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这就是的比较文学学者有可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沟通和良性互动.3.阐发研究风行东西方文论双向交流,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的价值取向.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影响: 1.宗教为各种类型的文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2.宗教对古今中外文学的主题表现与思想内容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3.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4.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宗教对于世俗文学的表现: 1.道德诉求,这是传统宗教关注人际关系的最为很重要的表现形式.2.无论何种宗教在其宇宙观上总是会预设两个世界,一个此岸世界,一个彼岸世界.3.宗教对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划分,是因为大凡宗教都认为宇宙之间有一个终极实体存在.4.宗教心眼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吸引信众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心灵与神圣存在沟通.宗教对文学形式的影响:宗教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形式与体裁的产生和演变,宗教对于各个民族的美学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比较研究的基本途径: 1.对文学与艺术所处共同风气的考察.2.对文学从艺术中借鉴方法与结构方式的考察.3.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题材不同处理方式考察.4.对文学与艺术关于同一概念或观念的不同涵义的考察.语言的深入研究对文学创作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的文学观 2.转移了文学研究的重点.3.对文本的分析有了根本性的变化.4.提供了某些创作方法.中西诗学比较: 模仿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表现论形态:注重研究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客体论形态:把作品当成一个自足的、独立存在的客观来研究.实用论形态:以读者为出发点.最基本的是模仿论和表现论.中国诗歌传统特色: 1.中国的诗歌传统同音乐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同官方的倡导和推介息息相关.2.中国诗歌传统带有极强的理想色彩和情感色彩,也就是孔子说的”诗言志”.3.中国诗歌在审美方面强调以”风骨”作为艺术标准,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中西小说表现手段有何异用比较: 早期的中西小说都是重情节轻人物,即以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吸引人,人物并不是作家要表现的重点.如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和志人小说,如西方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也重在描写故事情节,而缺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发展渐趋成熟,西方小说开始重视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小说表现人则是写行动重于内心,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对待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矛盾: 1.要努力促使二者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2.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即反对文化割据主义.3.要”心底无私”地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4.在把我”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辟沟通渠道.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科目包括哪些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科目包括哪些

在当今这个看能力的时代,少了学历这个敲门砖,就少了很多机会;机会很重要,别因一纸文凭而被淘汰出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科目包括哪些,文章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汉语言文学本科考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美学、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2)、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应用写作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毕业论文。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欣赏、外国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历代文论、古典文献学、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外语言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写作为必修科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0门,总学分不得少于64学分。

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字学有什么区别?

汉语言文学就是通常说的中文,侧重点在跟文学相关,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等。

汉语言文字学,华中师大将之与中文系分开,独立为语言学系,是全国第一个真正的.语言学系,其他学校都是和中文系放在一块的,但侧重点在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

研究生报考前一个专业,只学文学类;报考后一个专业,只学语言文字类,如训诂、音韵、文字等等。但就目前状况来说,这两个专业在找工作时一般没有太大区别,多是语文教师、编辑以及宣传策划一类的;要考博士继续深造则另当别论。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