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都各界纪念作家路遥逝世20周年座谈会今天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行
首都各界纪念作家路遥逝世20周年座谈会今天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行--京城翎管王
纪念路遥中国名家书画展举行 新版《路遥全集》即将面世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收藏界》周刊承办的“中国文学回望与思考——纪念路遥逝世20周年座谈会”于2012年12月1日上午10点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会议厅隆重举行,“纪念路遥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同时开幕。会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还宣布,即将推出最新版的《路遥全集》,新书内容将更为完整,更加丰富。
20年前的11月17日,路遥在初冬的寒风中离开了我们。二十年来,他的作品激励了千百万青年奋进,带给过无数读者深深的感动和心灵的温暖,畅销了二十年仍在畅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平凡的世界》可说是读者面最为广泛,对读者影响最深远,魅力最持久。路遥去世后的这二十年里,尽管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特别是众多年轻的读者,仍然在热切地、投入地读着路遥的这本书。路遥作品中那些有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思维方式、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仍然能够打动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青年仍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在今年“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活动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了《红楼梦》,荣获2012年读者最想读的图书第二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等十七家成员单位组织的“大众有奖荐书活动”中,《平凡的世界》荣登榜首。这些都显示出其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对读者们的恒久吸引力。
出席纪念会的专家、学者们高度评价了路遥的辉煌人生和杰出的文学成就。路遥的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深情回忆了路遥人生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入探寻了路遥丰富的精神世界。大家认为,路遥以他短暂而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是一位真正用生命在创作的作家。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一生守得清贫,耐得寂寞,严肃认真地对待写作,以自己的煌煌巨著,带给几代文学青年一种精神的鼓励和情感的抚慰。可是,正当这位苦难坚毅的作家英气奋发时,无情的病魔却带走了他,留下的是充满他血与泪的作品。这些辉煌的作品,是他为中国的文学事业留下的丰富遗产,人们会永远铭记这个沉重而伟大的名字。他的作品和文学精神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路遥的英年早逝对人们心灵震撼的余波至今尚存。在他去世后的二十年光阴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作家逐渐远去的背影,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延续性存在。
会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介绍说:“2009年在路遥先生诞辰60周年的时候,我们曾出版过一套《路遥全集》,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收集、编辑,特别是在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纪念馆馆长厚夫先生以及日本学者安本实先生等学者的帮助下,十月文艺将于明年初出版最新版的《路遥全集》。新书内容将更为完整,更加丰富,包括路遥当年写给朋友们的21封亲笔信,此外还有十几篇公开与未公开发表的文章,都会收入到新版《路遥全集》中,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
长篇小说连播《平凡的世界》演播者、著名播音员李野墨现场演播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片段,令听者动容。
座谈会由著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延安大学教授、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路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谷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北京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明俊,《收藏界》周刊社长高玉涛,长治市文联主席葛水平,路遥研究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雷达、何西来、李建军、蔡葵,著名学者、作家解玺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叶咏梅,著名播音员李野墨,纪录片《路遥》主创人员,著名画家徐唯辛、蒋为民、阎正、王生才等,延安市委宣传部及延安大学有关负责人,路遥胞弟王天笑,路遥女儿路茗茗,来自路遥家乡榆林市和清涧县的代表,各界读者代表,鲁迅文学院师生,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周末、陕西日报、华商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网、新华网等媒体的代表共一百余人出席了纪念会。
会后,嘉宾们还参观了“纪念路遥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此次书画展由收藏界周刊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著名作家高洪波、张贤亮、陈忠实,书画名家徐唯辛、蒋为民、何明彪、吴树强、诸太宝、朝乐蒙、刘少华、马贵先、李红梅、王生才、刘亚谏、王奇寅等参与了创作,艺术地再现了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附:
1、路遥生平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2、发言速记
主题:中国文学回望与思考座谈会——纪念路遥逝世20周年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地点:鲁迅文学院 主持:倪萍
主持人(倪萍):我介绍一下自己,刚才好多人都认不出,老的不认识了,我叫倪萍。我总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三十多年前我是路遥老师的读者,那时候识字也很少,我看完《人生》之后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就为一句话,里面巧珍跟高嘉倪说,我怎么想你比我爹妈还想。我说那个人真敢说话,那时候我们正处在恋爱期间,随时都想摆脱父母,真是想对象比想爹妈还多。但是那时候不敢说,如果说不想爹妈,这是什么人啊?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路遥写的人物命运,那些故事打的你晕头转向。我那个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三十多年之后,我能有机会为他主持这个纪念活动。高主编问我的时候,我说可以,实际上现在所有找我的活动我都说不可以,因为岁数大了,咱也有自知之明,站着都晃晃悠悠的还露什么脸啊,所以我很少出门。但是这个活动我愿意出来,说不上来的感情,写一篇豆腐块大的文章哭的稀里哗啦的。也不会画画,但是我可以画他的背影,我觉得这就是路遥。可见文学作品给人的力量。我后来试着写东西,我觉得路遥老师始终在鼓舞我,得往真实里写,往人话里写,往生活的底子上写,往人性里写,对我的教育特别大。于是他喜欢看的书,那时候我们看柳青的书,很多书都是跟着他走。今天我真的觉得非常荣幸,我跟高主编说肯定来,我想我这种心情能代表今天在座的很多人,大家都特别忙,百忙之中为一个逝去的作家开这样一个追思会,我心里也特别感动,为此我愿意代表在天之灵的路遥老师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还是按照常规介绍一下今天出席这个活动的领导: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同志;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同志;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同志;中国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十月文艺传媒总经理陈明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物馆主任张丁同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同志;西北大学教授路遥研究专家杨乐生同志;著名作家学者《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著名作家长治市文联主席葛水平同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叶咏梅同志;著名播音员李野默;延安大学教授路遥文学馆馆长厚夫同志;路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诗人谷溪同志;路遥大学同学王志强教授、许维教授;陕北清涧县县长杨怀智同志;榆林市文联主席徐亚平同志;榆林市路遥文学联谊会的刘瑞平、傅金华同志;榆林小曲艺艺术团的团长梁梅同志;清涧县路遥纪念馆馆长刘燕同志;纪录片《路遥》导演田波、制片王苗霞同志;路遥弟弟王天笑,女儿路茗茗;著名美术评论家阎正老师;作家著名书画收藏家高威华同志;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丁春明同志;中国国画研究院院长蒋为民同志;中国著名书画院执行院长刘雅建同志;天津戏剧博物馆馆长黄淀奇同志;中美文化交流中心顾问崔清洁同志;长治彩色艺术研究院院长史延春同志;著名油画雕塑艺术家徐维辛同志、朝乐蒙同志等等,一并向大家表示感谢。长安银行董事会秘书长苏红卫同志、计财部副总任明同志;风险管理部副总卜继虎同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亦千同志、王鹏同志;山西省广东商会常务副会长曾建新同志;北京杰维广告总裁何玉强同志;山东巨野县工商干部张允盛同志、小学教师丁万群同志。能够想到和看到的就是这些名单,之所以每个人的名字念一下,我们相互认识不重要,而是念给路遥听的,这里面很多人路遥都认识,而且我告诉你们,路遥现在已经在现场了,让他知道今天谁来了,这是一个很需要的温暖,内心深处的温暖很深很深,你即使来了不做任何事情,他也表示感谢。有人说,儿女死了只有爹妈不会忘记,实际上亲朋好友还有他的受益者都不会忘记的,再次代表路遥向他所有的亲朋好友表示感谢。今天还有很多媒体的朋友也来了,他们是: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作家文摘报、文艺报、第一财经日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天津每日新闻,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我们也代表路遥向这些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时间我们先观赏一个路遥的纪录片。
(播放《路遥》纪录片)
主持人(倪萍):刚才播一半的时候,高主编商来说,这个短片18分钟,你看要不要停了。我问了一下路遥,他说大家愿意看就接着看下去,不愿意看就停。我侧目看了一下看的人,还是愿意看的,所以一直没停,把这个片子看完了。42岁人生这么短时间,但是我们看清了一个人,感谢年轻的编导,感谢李野默他们充满情感的讲述。
今天这个追思会,咱也别弄的好象怎么着,大家都是他的好朋友,比我们更了解路遥。咱们一个个来吧,上来随便说点什么都可以。也不能随便来,从领导开始吧。白描是路遥的老朋友,也是著名作家,我们先请白描老师。
白描发言
白描:今天请倪萍女士来主持,我其实有一个担心,担心气氛搞的太凝重,我认为路遥在天堂是很欣慰的,是带着笑容的。尽管倪萍女士非常非常克制,但是她饱含深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也是撞击我的心。我希望我们今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追思我们这位好朋友,中国当代优秀的作家。今天的发言,我代表主办方之一来做这样一个致辞。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这么多朋友来参加路遥的纪念会议,我非常感动,谢谢大家。昨天我写了一个稿子,是主办方的官样文章,就是一个致辞,写好了。今天凌晨我醒来的时候,突然想到路遥的音容笑貌,想到了他的一切,于是我想到了在五年前我写的一篇小文章,那个小文章是写给路遥逝世15周年追思会的,那么一个追思会是先几位好朋友在一块坐一坐,我们共同追思早走的朋友,小范围的,我没有去,我写了小文章,这个小文章没有在刊物发表,这篇小文章更能代表我对路遥的认识和感情,所以昨天那个官样文章我就不念了,我愿意把这段小文当做今天活动的致辞。这篇小文章的题目是《歌唱的跤手》。一个人在他去世若干年后,还留给世人以绵绵哀思,让人为他的
离去通信不宜,甚至他常常像风、像梦一样萦绕在我们的生活和感觉里,这肯定是一个富有魅力的人物。一群人在一个朋友别去若干年后,仍全全情丝毫无功利目的的为他尽心、尽情、尽责、尽意,把一块圣洁的感情位置股指的保留给故友,这群人肯定是够意思的朋友。路遥是这样的人,今天为他举办追思会的是这样的,因此我为路遥骄傲,为这样一群朋友感动。
路遥是一位优秀作家,他以自己光焰四射的智性和诚实的劳动,在中国当代文学殿堂里树立一道夺目的文学景观。同时他以卓尔补选的人生态度,在生命旅程中树立独特的文化人格景观和意志精神景观,而后者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值得人们体味和总结。盛开在文学百花园里的那些属于他的花朵,众多读者可以尽情的欣赏,而他那翻江倒海的壮怀所隐含的丰富内容,只有与他接近的人才有幸观览。这是命运赋予我们的机缘,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另一样财富。
路遥是一位歌唱的跤手,42个春秋显示出沉甸甸的生命份量,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他有跤手的品格。事实上,他的确赢得过摔跤比赛的冠军,那是在他的学生时代,在他的母校延川中学。他以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上一路搏杀,和命运交手,和困难交手,和一切阻挡他实现抱负的障碍交手,纵使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也不放弃,坚定的人生目标永远高耸在他的前方,鼓舞着他的热情和斗志。他歌唱生活、歌唱人民、歌唱理想,他的歌声让我们迷恋和动情,就像只用他的声音歌唱一样,这位跤手也只用他的方式夺取他人生跤场的胜利。他是把生的尊严看的比生的过程更为重要的强者,为了这尊严,他甚至常常在自己内心世界厮杀,和自己搏斗,自己一人充当跤场上的红方和黑方。当然,这既成全了他,也毁灭了他,如果他对自己更宽容一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至今仍在继续歌唱。
路遥已经远行,我相信这个生前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生活的人是去了天国,在那里他应该有一颗安息的灵魂,因为他的辉煌仍在人间,他的歌声仍回旋在人们耳畔,他的形象还在朋友们心中。谢谢各位。
这个致辞完了,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一点,我怕待会没机会发言了,说一点路遥,刚才看了片子,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平凡的世界》我们现在得到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平凡的世界》的诞生比我们常人的想象难得多。当他第一部写作完的时候,全中国文坛充满期待,各路编辑纷纷跑到西安去约稿,最后他给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好多刊物也向他约稿,曾经发过他《人生》的《收获》,曾经发过他《惊心动魄一幕》的《当代》,等等都来约稿。后来很多刊物看了这个稿子以后拒绝发表,这让路遥感到非常意外。第一部书出版了,他的作品在一个朋友的杂志上,广州花城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我们陕西作家协会和广州花城杂志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作品研讨会,1986年一个大雪迷漫的冬天的下午,陕西我是代表,广东方面是花城的主编来的。会上没有想到,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是进行了全盘的否定,没有人说好话。我记得非常清楚,正面肯定《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两个人,所以敢于理直气壮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只有两个人,两位都是中国社科院资深评论家,一个是朱寨老先生,他也去了天国,一位是蔡葵先生,只有他们两个人理直气壮的肯定了《平凡的世界》。大家都批评他,有些人说的很难听,说我真难想象《平凡的世界》是出自人生之人的作品之手。100万字,三大部,刚刚完成一部,迎头打来这么一棒,把路遥打蒙了。研讨会之后,陕西的人灰溜溜的回西安,广东人马灰溜溜的回广东了,我陪着路遥在北京多呆了几天,当离开北京的那天,风雪依然迷漫,去首都机场的路,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只有辅路,雪是横着飞,有点林冲在风雪山神庙的感觉。在路上,我们车和对面来的车几乎相撞,路滑到旁边。我吓的大叫,而路遥在后面昏昏欲睡,他完全被失败、批评打蒙了,车祸那一瞬间他全然没有任何感觉,他觉得这个世界好象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回去怎么办?还能不能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路遥坚持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写完,然后写作了第二部,第二部干脆没有人发表,发表他第一部的花城也不发表了,没有任何一个刊物发表,最后无奈在影响不大的山西黄河杂志上发表。评论家们、评委们依然不看好,这个时候偶然碰到了我们和路遥共同的一位朋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叶咏梅,我们曾经在延河杂志当过同事。他们两个人非常偶然的在公共汽车上碰见了,叶子也知道他写了《平凡的世界》,叶咏梅做了一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前绝后的事情,她争取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联播节目播出,但是路遥第三部还没写,她作出这个决定,他们算好日子第三部在什么时候完稿,叶咏梅能力很大,居然说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是作品感动了编导们,也有幸请到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李野默先生。这一播出,在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读者来信不断,读者反映让我们的评论家、让我们的文坛改变了对这一本书的看法。因为他是用传统现实主义写老老实实的普通劳动大众,他会不会玩那些花儿活,会不会现代手法?完全会,整天读的是世界文学、外国名著,但是他不愿意。他的现实主义是诗意的现实主义,他用最老师本份的东西写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劳苦大众。从此《平凡的世界》由读者认可到我们的专家学者认可,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东西。这个槛儿,一般人过不了,但是路遥实现他人生巨大的飞跃,不光是体力上,他身体不好,难以支撑,更主要的是他的意志品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一份精神财富。
谢谢各位。
主持人(倪萍):刚才路遥传话了,说白描说的对,都是事实,你是见证人。真的要感谢叶咏梅,你立了大功,非常感谢你。当年小女子,贾平凹说的特别对,路遥真的具有领袖的精神风范,这样的人一定就是领袖气质。领袖气质是什么?越不可能,我越可能,我就走到底。一般人,第一部写完如果是这个反映,回去之后,六年,一个人的生命,白水、白馒头写下来,这就是做大事的人。上次路茗茗给我送《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说孩子不用送我,我家里有两套,我买来存着,相这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书,你就想,三百年之后绝对值钱,因为三百年之后这样的版本找不着了。
下面有请高洪波主席发言。
高洪波:今天上午非常高兴,我们沉浸在巨大的感动和惊喜中。1991年,12月1日,我第一次出国访问的团长就是路遥,访问的地点是泰国,我们一团八个人,结果他因事不能去,我估计他当时身体不好,所以就失去了我们在泰国十天的机会。25年前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陕西东征的领袖就是路遥、陈忠实等一批,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我觉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那时候路遥42岁,比我大一点,但是到现在,路遥永远年轻,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对他有三句话,第一,他对文学理想不懈的追求。第二,创作艺术高峰的勇敢的攀登者。第三,他是贴近人生、贴近人心与贴近时代的奋力的书写者。二十年过后,《平凡的世界》依然久远。在我印象中路遥好象没上过鲁院,但是我们用这种方式纪念我们的好朋友特别值得。接到通知有这个活动之前,我在陕西,他们给我一个要求,7月份我写了一首诗,现在我朗诵一下来结束我的发言。“平凡人生事,鬓笔路遥之。字字追心血,节律筑史诗。杜鹃悲啼日,装饰磁性时。此君君已远,轻轻杨柳思。”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路遥说了,谢谢你,路上慢点。真像主席说的那样,年轻离去有年轻的好处,他永远那么年轻。下面有请十月文艺出版社韩敬群发言。
韩敬群:大家上午好,作为路遥全部作品的独家出版方,我们作为出版人,对这位杰出的作家最好、最得体的纪念方式就是编好书,出好书,卖好书。通过我们的手将这位杰出作家的文学之美和精神之美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里我代表活动主办方之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向大家简要发布两个信息。第一,截止到目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已经发行70万套,超过200万册,《人生》发行43万册,针对中小学读者推出的《平凡的世界》普及版发行19万册,这些数字都非常好的呼应了刚才高老师和白描老师致辞的一些观点。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曾经这样写到“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刚才白描老师说的那段故事我听的很入神,所谓独立的文学品格经受的重大考验,大家也都听到了,“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我刚才举的那一系列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这一串数字却最具雄辩的说明了读者上帝对一位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写作的作家他们的无保留的热爱。
第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准备再版《路遥全集》,《路遥全集》第一版于2010年出版,主要参考了此前出版的《路遥文集》,再加上路遥家属提供的一些资料,以及我们的编辑在图书馆查到的一些资料。《路遥全集》出版后满足了一些热爱路遥的忠实读者进一步了解路遥的需求,同时也为众多中外路遥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尽管我们已经作出了努力,但在作家去世十几年后,搜集整理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作品,还是难免有所疏漏。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两位朋友,有一位朋友,当然今天他不能来,是日本安本实先生,他是研究路遥的著名学者,他收到我们的《路遥全集》后,非常细致的比对了他多年搜集整理的路遥作品,并把我们为收录作品的原件和复印件一并邮寄过来,希望在再版的时候使《路遥全集》更加丰富。同时安本实先生还建议我们聘请路遥研究会的学者,作为我们全集再版的特邀编辑,帮助我们整理完善《路遥全集》。由此我们的编辑特别联系到了路遥研究会的核心成员,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纪念馆的馆长厚夫先生,我很高兴他今天也来参加会议,而且在会前我跟他有过短暂的交流,能感觉到他的工作那么的认真仔细。厚夫先生接到我们的电话后非常热情,在尚未谋面,也没有任何纸面合同的情况下,立即着手帮我们整理资料,并且发动了他的朋友,也是路遥的朋友,提供了路遥当年写给他们的亲笔信,共就21封。另外还有十几篇公开与未公开发表的文章,再版时会收录到《路遥全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卷。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我们也借这个机会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
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感谢韩敬群先生。下面有请西北大学路遥研究专家杨乐生同志说几句。
杨乐生:倪萍女士讲专家,专家我谈不上,在今天这个场合,我想讲两个小故事和路遥的一句话,因为我们今天会议的题目也很大,我就想和这个题目有点关系。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1990年,我们陕西有一个超大型的文学艺术活动,在座的白描先生也参加了。当时我们去办会,这个办会当然要改革,人没到就先安排房子,我就把白描先生和陕西的一个女演员叫刘远(音)安排到一个房子。刘远知名度不够,我不知道她是女的。白描先生一下车就喊叫,他说我怎么跟刘远是一个房子。就是那次,路遥先生也与会,路遥先生与会以后,刚才几个人谈到了路遥先生的个性,他有强硬强悍的一面,他也有羞涩的一面。到了延安宾馆以后,他自己想一个人住一个房子,理由就是他延安的朋友多,晚上睡觉打呼噜,声音特别大,隔七八个房子都能把你吵醒,他不好意思讲,他先来了一个延大的同学,跟我也很熟,我说没有房子,这个房子单间只有一个人可以住,他是团长。又来第二个人跟我讲,我说不行。后来路遥憋不住了,也不羞涩了,他拿一包烟坐在我那里,恐怕要调一个房子。我说没有房子。路遥说,没有我也要住。我说你要住你自己到外面住去。他自己笑了,他就在那黏黏糊糊。后来没有办法,把当地的延安人弄回家住,他自己才有了单间。我讲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路遥先生还真有羞涩的一面,我们更多的印象他比较强势、刚性,其实他是很细腻的,这是一个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觉到这一点。从对一个作家的研究判断上,路遥先生,好多人说他是易于干什么。其实让我讲,很简单,他首先是易于做一个作家。我想讲的第二个小故事,1982年,当《人生》轰动全国、震撼中 国文坛的时候,有一个当时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他的名字叫莫言。他看到《人生》以后,面向西安方向,按他自己的表述,泪流面面。后来他给路遥写过一封信,这个信我没见过,据李星(音)跟我讲有三千字,讨论高加林的文学形象问题。也就是说,路遥对文学后辈的影响,几乎可以讲,这种作用、力量不可限量,尽管我们今天的文学艺术,尤其是观念,飞速发展,乃至发展到我们都不太容易把握、不好把握的程度,但是路遥给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播下的星火应该是我们中国当代文学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今天我们研究他、纪念他,更重要的是解析研究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中国今天的文学,尽管我们文学后来的观念、形式,甚至审美、取向等等起了很大的变化,因为时代毕竟是在飞速的发展变化之中。
最后我想借路遥自己的一句话谈一些我结合这个会议的一点小感想。路遥自己曾经很有影响的一句话是“对于自己要狠一点。”他自己为他的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乃至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回顾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一批类似于路遥的人,在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当代文学默默的奋斗,甚至可以讲,他们这些取得成就的一系列的人,在践行、在落实路遥先生所讲的对自己狠一点。据我所知,像势头很好的阎连科,他每一年都要用好多时间去看他的颈椎,颈椎有严重问题。我们陕西,我们和路遥共同的朋友贾平凹,他的手,两个指头,常年就像农民一样,全是老茧,都是死肉。其他的很多作家,很大程度上,不夸张的讲,是在用生命写作,不是用经验,不是用技巧。这种对文学追求的不要命的精神,我们讲的好听一点就是艺术上的殉道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国作家值得自豪、值得继承、值得坚持的东西。
我就讲这些,谢谢。
主持人(倪萍):杨教授很有水平,我是不太同意路遥说的那句话“对自己狠点”,狠到什么程度?写作不是为了早点死,好好活着,还有老婆孩子,孩子还得有孩子。现在的作家,非得吃馒头咸菜才能写作?吃条鱼怎么了?那点钱都省给茗茗了,茗茗不是没有机会孝敬你爸爸,为社会做事。那个时候,你爸哪有这种状态把你举那么高,(图片)这时候手里也没有拿烟。这是87年和莫言拍的照片,那时候路遥绝对没有想到莫言会获诺贝尔。那时候路遥还说“为什么不理会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些成就?”这会儿他不知道,全世界都理会了。他的很坚持特别有价值,我特别看不起有些知识分子对民族、对社会光发出怒言没有担当,路遥是有担当的人。对自己狠不是那么容易的,六年,像在监狱一样的生活谁能做到?所以人家才有这样的作品,这都是有原因的。下面请延安大学教授路遥文学馆的馆长厚夫说几句。
延安大学教授、路遥文学馆的馆长厚夫发言
厚夫:能参加这个会非常激动,我是路遥的追随者,我也是延川人,在延川为共和国贡献很多作家,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等等。路遥在我们新世纪以来,在我们国民的文学生活中已经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边界,成为我们众多奋斗者的励志读物。我曾经跟他们开过玩笑,我说中国只要有社会等级,就有路遥的市场。中国社会只要有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就有路遥的市场。中国社会只要有奋斗者,就有路遥的市场。我们延安大学是路遥的母校,守护路遥文学精神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在07年的时候,在学校的支持下,我负责筹建了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我们的文学馆建成以后,已经成为瞭望路遥文学精神的一面窗口。这个文学馆不仅接待成功人士、白领阶层,还接待大量的普通读者。这里面既有我们国内的,甚至九零后的学生,还有大量港澳台地区的朋友,甚至港澳台做行程计划的时候要参观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甚至国外的许多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朋友,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一个人,专门研究中国大陆作家故居的一个学者,他专门到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做研究。我们通过几年的建设,我们有一个想法,我们想把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打造成全国的路遥研究基地,我们会不断的为之努力,也希望在众多路遥的朋友、文学爱好者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把这个事做好。谢谢。
主持人(倪萍):你这个纪念馆特别值得做,路遥不是一般的作家,他跟习总书记最近讲的伟大民族的复兴,他是一个基本的根。而且他对社会的思考,对普通人、平民,甚至对穷人的思考,这种立场和观点是特别珍贵的,我们不是会写作就能写出他这个东西,他还有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你看着他,你觉得他是民族的儿子,你一点不说假话。有些作家协再漂亮的文章,你不觉得他是为民族在说话。所以我为什么说茗茗做大事,做大事本身是对父亲的继承和宣传,她作为一个后辈有这样的基础。下面有请路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诗人谷溪。
白描:我简单介绍一下,路遥写了《人生》,是路遥真实的经历,路遥曾经大红大紫过,他原来相当于副县长,后来清查他,说他有问题,一下子打到农村去,跟他父亲一样耕作。路遥在极度的穷困潦倒当中找老谷溪,谷溪老师是他当年文化大革命对立派的一个死对头,但是谷溪特别欣赏路遥的才华,他当时有点权,把路遥收留到延安县文工团,有时候到外地演出写对口词,所以我说他是路遥的伯乐,他把路遥领上文学之路。
谷溪:感谢倪萍同志做这个会议的主持人,早在电视上看到你,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看到你。首先感谢办会方为路遥组织这个回望与思考的研讨会。我是路遥的朋友,但不是研究路遥的学者,对路遥的创造由其他同志来讲。《路遥文集》的第二卷里面有一篇土地的回望,说到我和路遥的关系。文学使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常常感慨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一转眼二十年,刚才说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遇到的障碍,路遥跟我说了那次从北京回来,他说一句话“别人都不懂”,这句话奠定路遥心中有数,他认定这条路走下去。路遥还在给我的一封信上说过这样的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劳动成果回答我的朋友和敌人。”关于路遥研究的话题太多,一下说不清楚,我觉得路遥的思想,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既是路遥的座右铭,也是路遥精神,路遥这个精神将会永远。路遥《平凡的世界》责任编辑曾经评价路遥,平凡世界辉煌的人生。另外一个是《路遥文集》责任编辑说,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路遥精神会久远。我说完了。
主持人(倪萍):谷溪老师真的是有功之臣。叶咏梅,你真了不起,你上来谈谈。如果没有你那时候的播,哪有现在的《平凡的世界》。
叶咏梅:大家好,我其实一直做幕后的节目编导工作,在大众场合很少露面讲话。因为路遥,可能我所有活动都参加了,他的去世是我生日的第二天,当时有六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当时挺震惊的,因为我在海南会议的时候就听说他病了,本来想过了十一能去看看,因为忙没去。因为曾把陕西当我第二故乡,我和白描曾经和路遥和延河编辑部,我那时候当女兵,才二十多岁,我那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我曾经在他去世15周年纪念的时候,因为我每次生日都在延安过的,第二天就是路遥的纪念日。刚才白描讲到我和路遥的相遇,我们是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我从《人生》之后采访过路遥,路遥说我写了《平凡的世界》,我说你怎么没给我看?他说第一本出了,第二本清样。所以我们当时约定,他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赶写第三部的最后校对稿,我让他6月1日必须交到我们手上,否则我要断播的,因为已经开播了,不能停下来。所以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提到,他每天都像打着强行针,旁边是半导体,听着我们的联播,他在完成他的第三部稿子。我因为对那片土地,包括野默,野默连夜把那部书看完然后写信说要播这部书,而且他陕北民革唱的很好,他说这部书一定让我来播,因为他播《新星》的时候出的名。因为我在电台做文学编辑工作,领导还比较重视,就马上批了。因为它贴近百姓生活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当时我们就闻到了我们在插队时候的真实的一切。很快就通过了。我们当时录的时候很紧张,因为我给自己只留半个月时间录制,所以我说路遥你不能晚,6月1日必须交到我手里。他把手稿复印一套给出版社出版,一套给我们。我和野默连续播出。其实我们当时只做了因此做的,我也是二十年以后听白描先生讲了那段悲壮的事。但是当时我们播出之后,路遥给我们写了一封信,尤其是对野默质朴的演播,他非常欣赏,觉得非常好,对他评价很高。当时他来我们家,那时候他已经不能吃荤的,只能吃素的,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刚才我们看到的片子,就是在我们电台录的,是他本身的智慧,他本身的作品,他用他自己的座右铭概括了他的根、他的魂。他的根,他不忘那片黄土地。他的魂,他的作品是中国最需要的,因为中国的现状大家都知道,文化强国不是表层的,是深层次的,所以有路遥的研究会,出版《路遥全集》,其实对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是一个追求艺术的人,不靠政治,但是十八大让我们唤醒,文化强国,文化怎么强?路遥就是一面旗帜。其实我是微不足道的,只是我们的缘分,如果这个缘分能给社会,能给中国文化强国出力的话,我虽然已经退休,我还会继续做这些工作,去做这些事。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叶咏梅都是说的很平凡,实际上那个阶段的作用太了不起了。野默,你来说说,你怎么这么了解路遥,这么理解他。
李野默:大家好,既然是追思会,我也说一点我跟路遥先生交往的小事。我们播《平凡的世界》三部的时候特别有意思,第一部播的是成书,第二部播的时候用的稿子是校样,第三部是手稿,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回拿着手稿播长篇,而且路遥先生的字特别清晰好认,我们在叶老师家,围着小地炕桌,非常拥挤的环境里,我们坐在那。因为我经常播书,跟很多作者都有过接触,但是跟路遥有过一种莫名其妙的,虽然只有一面之缘,但是每次想起来总是觉得很亲切。所以我今天听说有这个会,我也写了几句话,在这说一下。这是前些日子电台和文联搞了一次关于《天行者》的研讨会,当时我有幸参加,其言有一位文坛前辈盛赞该书作者,说他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老百姓。当时听到这句话以后,我心里不大以为然的。这种不以为然不是说刘醒龙先生或者这部作品没有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百姓,我不是说这个意思,我是觉得所谓“三贴近”的提法非常荒谬,非常可笑。但是仔细一想,这种很荒谬的提法又恰恰相当概括而准确的说明了当今中国文学艺术圈子里的一大怪现象。最初我只是觉得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他本身就置身于这个社会中,所以他的个人生活应该是也只能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他本来就生活在生活之中,他有什么必要贴近生活呢?难道他过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另一份生活吗?他本身就是一个老百姓,还有什么必要去贴近老百姓呢?还有一个,贴近所谓社会底层,当然有的人说的比较委婉,把底层说成基层。不管底层还是基层,反正需要文学艺术的创作者们贴近,需要贴近就说明有距离,就说明彼此不在一个相同的层次上,于是问题就出来了,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和评论家们,究竟把这个社会分成多少层,而他们又觉得自己处于这个社会分层当中的苍生百姓之上的第几层,以至于他们必须努力的贴才能离老百姓近一点。不过这种所谓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百姓的提法虽然可笑,但是事出有因,而且这种说法的提倡者也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因为确实不断的有一些远离生活、远离底层、远离老百姓的作品出现,而近来更是在文学界、电影界、电视界相继出现颇为蹊跷的作品。从表面上看,这些作品好象做到了所谓的贴近生活、贴近底层、贴近百姓,他们作品当中刻画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也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的生活环境,这些作品所写的细节也是普通百姓每天面对的悲欢离合、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事,有些作品还真的周到详细的把老百姓的生活描写的巨细无疑,把老百姓生活所付出的种种艰辛表现的淋漓尽致,看来创作者确实想尽可能真实的再现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的疾苦,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心中可能充满了对那些所谓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同情。但是说实话,这种作品看完以后总让人心理别别扭扭的,总是让人无法感动。细想起来,这些作品缺乏对劳动者的尊重,缺乏对普通百姓的认同,这些艺术家明明本来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但是却偏偏固执的认为自己不属于平民百姓,偏偏拼命垫脚俯视自己身边的百姓,总想做比老百姓高明的哲人、智者,总想批评、指点、总结百姓人生,就算是同情也是带着一股浓浓的自上而下的施舍的味道。在这些作品的作者、编剧和导演看来,平民百姓的苦难源于他们的落后和无知,而繁重的劳动和命运中的种种苦难则是生活对他们愚昧行为的惩罚,在这样的心态下鼓捣出来的这些作品自然无法让大众接受,更无法让大众感动。
于是我想到了路遥,路遥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心态。作为一名读者,你不需要曾经结识过路遥本人,也不需要跟他有多少交往,仅仅从他的作品中,你就能强烈感受到他对于劳动的尊重,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认同感,以及由于这种尊重和认同感的存在而积蕴于他内心深处的对于劳动人民深刻而真挚的感情。路遥不需要贴近所谓底层百姓的生活,因为他就生存于最平凡的大众之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因为他片刻不曾离开自己真正的根。他一直自视为普通的劳动者。而且他也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谁能说写作不是破费体力的劳动者呢?路遥就是这样真实,他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就是他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所以路遥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才会如此真切,因为路遥在体味这些感情的时候审视的是他自己的内心,他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他想象的、揣度的、变造的自以为可能的东西,而是他看到过、体验到的东西。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总是与他自己亲人的命运与情感相互交流。说实在话,在我的想象当中,《平凡的世界》结尾的时候,手里提着小包袱,沿着铁路朝着孤儿寡母飞奔而去的孙少平的背影,常常与我心目中路遥的背影重叠在一起。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创作者都必须视自己为底层大众中的一员,并且心甘情愿的描写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命运与情感,每个人都尽可以站在自己应该具有或者已经拥有的社会层面上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过度的作品来,这是每个创作者的权利和自由。不过到底会有多少人,跟你处于同样的社会层面,并欣赏你的作品,那就不得而知了。而路遥的作品是专门写给那些所谓底层的人看的,也得到这些人们的欣赏和热爱,而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合在一起的时候还有一个称呼,叫做人民。
我还是想用我上次参加路遥座谈会上最后说的几句话作为这次发言的结尾。路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作品中所描写的也都是那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一些平凡人身上发生的平凡的事,但是唯其平凡所有永远,唯其平凡所以伟大。
主持人(倪萍):今天听了野默说的这段话就知道他为什么播的好,因为他了解他、理解他。绝不是声音好,绝不是抑扬顿挫,但是他的情感理解深度很不一样。下面有请我们的评论家刘茵老师。刘茵:大家好。我不知道今天这个会是这个形势,所以我刚才不愿意发言。白描让我把路遥的信念一下,大家刚才看了那个纪录片,他在《当代》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后来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我就是做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在这个过程他给我写过一封信,很长的信,长达八页,刚才白描说让我把这个信念一下,我就念一下。
“尊敬的刘茵同志,您好。你写给我的信收到了,非常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尊敬的前辈秦朝阳同志(他的作品和人格都使人钦佩),这样关怀一个年轻人的作品,使我深受感动。这篇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我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其中的许多情节都是那时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文化革命开始时,我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关于那段生活三言两语简直说不清楚,有机会我向你详细讲述。现在只好告诉你一般的情况,我当时和我所有同龄人一样(十五六岁)怀着天真而又庄严的感情参加了这场可怕的革命,我是一个几辈子贫困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边冲冲杀杀,一边又觉得被冲击的人并不都坏,但涉于当时的革命威力,只好硬着头皮革命下去。后来一些坏人从一般新折磨县委第一书记,发展到准备在肉体上消灭他,这是一位很忠诚的老同志,在县上干了许多好事,全县的老百姓都保他。在这时我们一些农村来的学生,由于受自己的农民家长的影响,也开始非常同情县委书记,于是我们就和县上一些当时被称为老保的干部联合在一起(我曾是学生红卫兵组织的头头之一)。在1967年公开表态保县委书记(他现任延安市第一书记,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这样反而加快了那些坏人想消灭他的步伐,我们这些保他的人,为了他的生命,也为了让农民站到我们这一派来,就把县委书记偷运出县城,交给了农民。农民们这个村转到那个村,把他藏了起来。当时县委书记为了不让两派因为他而发生武斗,哭着哀求,让保他的人,让他继续留在城里,接受造反派的批斗,哪怕斗死他,他也愿意。他说他不能背离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因为他跟了一辈子毛主席。后来我们就用绑架的形式,强硬地把他弄到了农村。他还几次试图从农村回城里去,接受造反派的批斗,但都被另一派和农民“关”了起来。这样县上两派就开始武斗,陕北上至军分区,下至各公社的枪支弹药,全被抢光了,并且军队也分成两派,整整打了一年,以至中央发了“724布告”才平息下来,是全国武斗最持久的地区。在1966年、1967年文化大革命最爆裂的时候,包括我们县委书记在内的许许多多陕北老干部,为了群众的利益,表现了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这是老区干部最辉煌的品质。许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都是带着迷惑不解的心情死在最初的风暴之中。当然,也有投靠一派,指挥武斗、出卖灵魂等这样的干部。我自己的组织里,也充斥着坏人,一切都颠倒混乱了,尤其是文化落后地区,简直全部变成了武化革命。
我经历了这些,并且在林彪事件还未发生之前,就冷静下来,读了红宝书以外的另一些哲学经典著作,也读了资产阶级的一些平等博爱的书,于是在内心里开始检讨我自己和整个这场运动,同时也了解了各地在这场运动中发生的无数悲惨的事件,思想发生了骤然的变化。以后我就钻图书馆,读了不少书(包括大量文学作品以及人物传记)。1973年以后,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入延安大学中文系,那时学校在四人帮统治下极为可笑、混乱,我自己从欧洲文学室和苏联文学室为指引,读了许多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名著,并且也开始练习写一点小东西。后来接触了红军,他们知道我当时的政治观点是反“四人帮”的,又写一点小东西,就和学校联系,把我借调到当时的陕西文艺做编辑。1976年大学毕业,他们点名把我调到延河编辑部小说组当编辑,一边编稿子,一边抽时间写稿,一直到现在。“四人帮”打倒以后我写过一点短篇,在本省和外省的个别刊物上发表过,你如想了解我的创作情况,还可以看下延河79年第十期短篇说《巷》。这时候由于打倒了“四人帮”,许多问题逐渐明朗,文化革命初的那段疯狂生活又出现在我眼前,关于过去的种种思考使我内心充满了想要表现出来的焦躁,于是就写了《惊心动魄的一幕》。由于这一切都是经历的、熟悉的,写的很快,往往白天黑夜激动的浑身发动,有时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哭出声来,我在这篇小说中主要着眼的是想塑造一个非常时期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人,我觉得不管写什么样的生活,人的高尚的道德、美好的情操以及为各种事业献身的精神,永远应该是作家关注的主要话题。即使是完全写阴暗的东西,也应该看得见作家美好心灵之光的投射。比如鲁迅,不管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多么曲折复杂,以上人类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总是站主导地位的。否则人类也不可能复杂到今天,更何况我国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厚朴品质,加上过去几十年党的正确领导和教育,使得生活中马连雄(县委书记)和马连雄式的大量作品存在,他们就是天塌地陷也仍然保持着革命的赤子之心,当然他们不是大政治家,更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先知和圣人,他们只是一般的党的基层干部,既有党性觉悟,也有农民的朴实哲学。我在写他的时候想尽量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就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不同的人在这十年不同的岁月里,认识、思想都有差别,我尽量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那个特定时间,尤其是在武斗夺权之时,和特点的地方,在陕北山区。文章是粗线条的,主要考虑当时的生活气氛和节奏,因为这种手法比较协调。这篇作品目前这个样子并不理想,缺陷和不足都很明显,今后如有机会和条件,我想用较大一点的作品来反映这一段生活,这是现在我的想法。
这篇作品最好以中篇小说发表为好,因为这不是写一个具体的事件,我是把我了解的许多作品构思的要求虚构的,这不是长篇报告,基本按历史事件真实写成并不虚构。另外,因写的是特定地区的生活,如按报告文学发,文章中的人必然会寻找生活原型,我的意见最好能按中篇小说发。另外,能不能让我改一下校样,因为5月份初发稿,大动不可能,我也不准备大动,如有可能,我想在校样上改一改。
尊敬的刘茵同志,我各方面的修养和准备都很差,极希望您和编辑部同志经常给我帮助和指导,我在内心十分感激当代编辑部,因为我们这些年轻人发作品是很困难的,遇不到热心的编辑,往往看也不看就退回来了,这篇作品写成以后,曾给几家大刊物寄过,但都被退了回来。当某某杂志也是这个态度以后,我就让那位不太熟悉的同志转给你们,我曾想过,这篇搞件到你们那里,将是尽我国最高的文学裁判所(先前我不敢设想给你们投稿)。如你们这里也维持死刑原判,我就准备把稿子一把火烧掉,我永远感激您和编辑部的同志,尊敬的前辈秦朝阳同志对我的关怀,这使我第一次真正树立起信心。”
这个信比较长,我想再简单谈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收到这个信以后,我看了稿子以后,我自己觉得还挺好,尽管像他说的有不足,但是我觉得是非常真实的反映文化大革命。恰好第二天秦朝阳,我们《当代》杂志的主编,他到我们办公室来,我当面向秦朝阳介绍了这部稿子的情况,秦朝阳就说很好,把这个稿子给我。他就带回去了。第二天,秦朝阳给我打电话,说咱们决定用这部稿子,发在第五期。而且他也写了审稿意见,他说这个稿子有明显的不足,我们需要做比较大的修改。他说你给他打电话,让他到北京咱们编辑部来修改。于是我给路遥打了电话,不少同志知道,八十年代,反正像我们《当代》编辑部是经常让作者修改稿子的,而且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一个招待所,比如冯骥才、古华一些人都在那住,在那修改稿子。当我给路遥打电话的时候,我听出来他的声音非常激动,因为他后来就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文章里写过,他说所有的大型刊物他都给了,他最后给《当代》,本来已经不存奢望了,但是他没有想到《当代》让他来改稿,所以他在电话中很激动的。过了几天他到北京来了,一个陕北汉子的形象,很憨厚,比较壮实。后来我带他到我们秦朝阳的家里,秦朝阳住在北池子二条。我不知道他在之前来过北京没有,因为秦朝阳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且是我们刊物的主编,他见到秦朝阳以后非常拘谨,两手垂着,站在那,脸通红。秦朝阳说,不要紧张,你坐下。他就坐下。坐下以后不大拘谨,可是还是有点拘谨,双手放到膝盖上。然后我们详细谈了这个作品的意见,他住在我们社的招待所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和他沾亲带故的一位著名作家黄秋芸也在,也跟他进行多次交谈。他第一次修改以后,我们的副主编和我又一起谈了对第二次修改稿的意见,他又做了修改。前后20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他说这修改简直比我写还困难。后来恰逢第一届全国优秀文学评奖,秦朝阳是评委,住在京西宾馆,当时文艺报的编辑阎纲也参加这个评奖工作,他们经常沟通,侯选篇目上没有《惊心动魄的一幕》,秦朝阳认为这个作品虽然有不足,但是很有它鲜明的特点。而且那个时期对文革的题材比较重视,我们记得第一届报告文学评奖,第一就是徐池的《哥德巴赫猜想》,周明就是这个《哥德巴赫猜想》的责任编辑,而短篇小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后来通了电话以后,阎纲和秦朝阳也沟通了,秦朝阳委托阎纲给我打电话,说让刘茵赶快送一些刊物来,虽然侯选篇目上没有,但是如果有三个评委联名提出来,评委可以再看。所以我赶快找了十几本刊物送去,后来秦朝阳联合几位评委就把这个提上了,成为侯选篇目,在评奖中评上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我记得那个时候评了有20篇,路遥这一篇是最后一篇,到下一届中篇小说评奖他的《人生》是第一篇。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篇里面,这一篇对他树立信心,建立文学创造的自信心,起到很大作用。他曾经说非常感激秦朝阳,他说如果没有秦朝阳,我也许不会在文学路上走到今天。
路遥的书稿真迹
我从这封信以及这篇作品的发表有两点感悟,第一,文学创作,一个成功的作品,一个成功的作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信中可以看到路遥是厚积薄发,最终水到渠成,读了大量的书,思想酝酿很长时间,以及思想的巨变。第二,一个文学刊物对作家的成长还是有很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周明老师,你是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这个位置很重要,你说两句。
周明:这两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确实也是路遥的座右铭,也是他整个人生的写照,根据谷溪回忆,是路遥自己说的。我觉得对路遥我们有说不完的路遥、道不尽的路遥,今天在座有很多西安来的,也有很多外地,都是研究路遥的专家,路遥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永远弘扬、永远研究的当代一位实力派作家。我印象很深,他逝世那天,陕西省作协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路遥去世了,我说不可能。第二天文汇报有一个大黑体写著名作家路遥逝世,我马上打电话给我的王蒙,因为王蒙对路遥也非常关心,王蒙也不相信,他说你别相信,路遥怎么会没有了呢,这么年轻。后来我说真的,我手里有文汇报。他说我明天到广西出差,我马上过去,当时王蒙也很关注路遥的。路遥得奖以后,我们陕西籍的作家也对他表示祝贺,他说我对成果的计算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一生真的太苦了,拼命工作,玩命写作,一直到生命最后,倒也倒在手中的笔。我就讲这几句,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下面请黄立新先生谈一谈。黄立新:门口长廊有我一幅字“生命之绝唱,文学之灯塔。”这是我纪念路遥最好的一个心声。我12年以前读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说路遥是文学的荆棘鸟,最后把自己钉在荆棘上,最后一次生命的绝唱,这对所有能够有坚守、有理想、不断奋斗追求的人,可以有这种文学灯塔的照亮。谢谢。
主持人(倪萍):黄立新是作家,他真正身份是云南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下面请陕北清涧县县长杨怀智。
杨怀智: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时光飞逝,岁月无情,转眼间路遥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年,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作家,更加深入的研究路遥的文学创作精神,弘扬路遥的文学创作,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借此我代表清涧县委、县政府和路遥家乡22万人民,向各位专家、学者、来宾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杰出的当代作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其生命的意义是非凡的,他出身贫寒,命运坎坷,但苦难的境遇没有压迫他,相反造就了他无私奉献的品格,他不断挑战苦难,挑战自我,把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当做自己创作的上帝,创作出史诗般品质的文学巨著,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些作品感染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自己的人生征程。为了更好的纪念路遥,让路遥短暂的生命在更大的范围延伸,为了让“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清涧县委县政府筹划了路遥纪念馆,并于去年12月3日举办隆重的开馆仪式,自开馆以来我们累计接待各方有识之士3万多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清涧人杰地灵,1927年打响了武装革命第一枪,毛泽东曾在这里战斗27个昼夜,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清涧是路遥的故乡,这块文化底蕴的土地是路遥成长的摇篮,是培养路遥睿智和创作灵感的土壤,是奠定路遥自强不息精神的地方,路遥生前爱着这片故土和人民,我们为从这片土地上走出这样一位文学巨匠感到自豪。他不仅是清涧、陕北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路遥精神的鼓舞下,近几年来清涧县克服困难,着力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取得较大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县,幸福指数全国第一。路遥是清涧的一张名片,路遥的创作精神是清涧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作为路遥故乡人,我们应当义不容辞的把路遥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当前我们要以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大力弘扬路遥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不懈追求爱岗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学习弘扬路遥精神转化为清涧县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动力。为把路遥打造为陕北富有独特魅力、文化色彩,路遥精神不朽。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谢谢杨先生。大家看到很多画家的画和书法家写的字,我们将把这些卖的钱捐献,所以我们下面有请其中一位代表蒋为民发言。
蒋为民:我受主办方的委托,创作了路遥的肖像,同时我们荣宝斋画院的全体画家也接受创作路遥小说中的11位代表新的人物,所以我的发言也代表我们另外11位画家作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一位作家,一位时代的歌手路遥,是因为路遥短暂的生命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是因为路遥的作品留下了久远的生命。昨天路遥用文秉描绘他所处的时代,今天我用画笔描绘时代的路遥。我心目中的路遥是不甘平庸而又耐得住寂寞,永远和自己较劲的人。他锐意进取,锁定目标,志在必得,他是位智者,也是位仁人。他幸逢时势造英雄,热心投身时代,一心报效社稷。如果说文革中他的满腔热忱和文革后的境遇受挫是因为特个人的过失,莫不如说他是为那个时代误导的忠诚祖国、忠诚人民的热忱青年。受挫后的路遥沉寂、反思,以他勇于否定我的气魄和正视时代的睿智弃政从文,全身心融入到这个全新的时代,他热切、敏锐而深刻的关注这个时代的走向,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关注着这片黄土地上父老乡亲的生态命运。以他过人的才思、过人的勤勉和过人的毅力,终于再上东山,又一次印证他的人生价值,实现他的报国宏志。
文革后的伤痕文学时期或许是路遥的沉寂、反思时期,而一旦回归文坛,他就像一匹奔腾的黑马,步伐紧扣时代节拍。如果路遥不以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为题,就没有中国文坛的路遥。如果路遥不以他最为熟悉的陕北人为题,就没有国人心目中的路遥。质朴、善良、刻苦、智慧的陕北人民滋润了路遥,他们走近了路遥的笔端,从而也走近了国人的心中,他们带着相同的气息,打着时代的印记,给予我们生活的启示和真善美的教育。尤其是小说《人生》中的高嘉林、《平凡的世界》中的沈少平等等,这些出身卑微,在社会最底层立志苦斗的有为青年,他们的成长真实写照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也极大鼓励一代青年的斗志和成长,在信仰缺失的当下,尤其有着积极的教育意味。因此我真诚的说一句,路遥当之无愧的是一位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立志图强催人奋进的青年导师,也是现今这个时代从事信仰自爱自强的青年导师。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路遥,是因为路遥的创作实践再一次告诉了
我们,所有企图有所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忠诚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忠诚于我们的社会,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还必须忠诚于作者自我的那份特有的感受。今天我们在这里收藏路遥,是因为路遥的那些优秀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经典个案,已成为非物质遗产的国之瑰宝。今天我们在这里呼唤路遥,是因为路遥的精神以自强不息的民族谨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劲音符。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确实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那么多同志要发言,下面有请路遥大学同学王志强。
王志强:刚才那么多领导和文学者都讲了,我只讲一下我们在大学时期路遥开始创作的作品,73年我们进入大学,路遥在第一学期创作了无数组歌,后来又在74年的2月,由他主创编了一个小册子,创作了《烈火熊熊》,收集我们全班同学43首诗,包括路遥另外一首诗,我今天想把这个诗,这是在路遥作品里面没有收集的一首诗,给大家念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是《爆破手》。“漆黑黑的夜,白茫茫的雪,前池雪崖倒人叠,荤火一闪一闪应出钢铁的脸盘,爆破手梳着两个辫,批林批孔会她头一个把炮点,妇女人民能顶半边天。批判会刚完,她向支书请战,用开山的炮把林彪的鬼话炸得稀巴烂。漆黑黑的夜、白茫茫的雪,新来的爆破手点燃了导火线。”在这里虽然带着时代的影子,而且于今天的时代格格不入,但却是路遥的早期作品,而且在我们大学里面上学的时候,我们当时同学们人人争看他的作品,他大学时候
还创作了两篇散文,一篇叫做《银光璨璨》,一篇叫做《灯光闪闪》,这是我们大学纷纷传看的。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倪萍):我们下面有请40后读者代表崔庆捷。
40后代表崔庆捷发言
崔庆捷:我退休以后做文化使者,去美国、韩国一些国家宣传中国文化,这几年来有幸,我和高玉涛先生结成了好朋友,这次路遥纪念会,我以前历次会上,一般我不写稿,但是这次我非常激动,因为路遥先生的人生轨迹、他的作为也是我的楷模,我回忆起来对我影响很巨大,我是1943年生人,今年70岁,路遥先生的电影《人生》,包括他的著作,回忆起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的一生印象最深的、最崇拜的,一个是屈原先生,一个是鲁迅先生,还有唐朝大诗人杜甫先生。我从过政,从事过商业服务和房地产规划,等等一系列单位,都是国家需要安排我去的,后来在工业和房地产,北从绥芬河开到海南岛,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推向海的,给国家、私人老板、合作单位做房地产服务的,我那时候有一个报国之心,就是学杜甫先生,为天下我奋斗了二十余年。今天在这个讲台上,我首先要感谢大家参加这个隆重的会议,也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尤其高玉涛先生。我也是西北的后代,我的祖先是渭水边长大的,我们血液上流淌着华夏文化的血液,祖先立志报国,我的父亲想工业报国,在我身上有很深的烙印,我工作以后立志报效国家。我的房子可以分很多,那天还有人说崔老德高望重,管那么多房地产,为什么住50多米小房?我说孩子,人一生很短暂,三尺床一间粮,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怎么办?要做好事。我引这几个古人和现代文学家,我们今天在鲁迅文学馆,我引鲁迅几句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再说宋代的范仲淹,倡导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崇尚我们大文豪,人文关怀的学者托尔斯泰、雨果、阿尔扎克,我和路遥先生都是文学的爱好者,我每天必须要看书,尽管忙也要看,向路先生学习。路先生的轨迹、他的人生格言,他所做的事激励着我为民族、为国家,甚
第二篇: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
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毛主席女儿李讷(坐轮椅者)来到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与会嘉宾们夹道欢迎,热情鼓掌。(苍光烈摄)中国县域经济网12月26日(环球人物记者 杜振兴 记者 陈志远)北京报道:“热烈欢迎李讷同志!”“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今天下午4点28分,当毛主席女儿李讷、女婿王景清来到北京万寿宾馆A座多功能大厅时,聚集在大厅里排成两队的来宾们,热烈鼓掌,高呼口号,全场气氛热烈,这是首都各界纪念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的一个场景。当李讷、王景清等落座后,来宾们排着长队,分别和他们合影留念。然后,大家全体起立,高唱歌颂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红歌《东方红》。一位老领导动情地说:“我们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毛主席亲属、老红军、老部长、老将军、老领导、革命后代、英烈后代、书画家、艺术家、新闻界等近三百人,参加了今天的纪念盛会,他们当中有:毛泽东之女李讷,毛泽东女婿王景清,老红军张敏,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某基地副政委刘全胜少将,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杨春长少将,跟随毛主席长达17年的警卫队长陈长江,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治国,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萧鸣,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周秉宜,萧劲光大将孙女萧雨青,萧劲光大将孙女婿、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袁雍,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华夏诗报》执行总编辑峭岩,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车径行,天朗嘉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百车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朴玉琅,大同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鑫,中红网总编辑江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书法家协会主席崔承顺等。
来自毛小青红星韶膳国际餐饮养生会馆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高辉,担任了今晚活动的男主持,他深情地说道:“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用我们的真情来缅怀这位伟人。”2016年12月26日下午,纪念人民领袖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图为活动现场。(中红网布铁威摄)活动开始,全体起立,唱《东方红》。(苍光烈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左
一、左二为跟随毛主席长达17年的警卫队长陈长江和夫人张秀玲。(苍光烈摄)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在活动上讲话。(中红网布铁威摄)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萧鸣在活动上讲话。(中红网布铁威摄)来自国家京剧院的制片人与主持人孟令西,担任了今晚活动的女主持,她同样深情说:“伟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崎岖,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一直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就是——毛泽东!”
就这样,在两位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话语中,拉开了今晚活动的序幕。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全景老部长讲话。他说,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对毛主席我们要年年纪念,永远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毛泽东思想永远不能丢。我们纪念毛主席,就是要结合新的实践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把热爱毛主席的朴素感情升华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最好的纪念。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汲取了中国和世界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的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毛主席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都是前无古人的,是我们应当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
张全景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思想、理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但就其本质和核心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思想和共产党立党的根本宗旨,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毛主席从年轻时候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党的创始人之后,就把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改造世界,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终生追求,不懈奋斗。毛主席说,他从1920年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后,就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每年都要把这本书看几遍,理想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去世后,在清理他床头上的书时发现有6本《共产党宣言》,其中解放前出版的2本,建国后的大字本2本,英文版2本。他是对照看的,画满了圈圈点点、横线和竖线,可见其学习之认真。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1945年4月,毛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七大”报告。1945年9月,毛主席给《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1961年毛主席亲笔把“为人民服务”题写在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与在苏区时发表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后来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是对我们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全面阐述、全面升华,成为指引全党全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萧鸣会长在讲话中谈到,今天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诞辰123周年。12月26号,是他老人家的圣诞之日,是个吉祥之日,是个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忘不掉的日子,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不会忘却。不管是喜还是忧,我坚信这一天是开天辟地的,对于人类当代文明史是一个重要的划时代的标志。我相信,当今世界六十多亿人口,拥戴毛泽东主席的人们是绝大多数,反对他的人一定是少数,痛恨他的人是极少数而不是零,因为毛主席的一生,是率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一生,也是为民除害、坚决不赦的真正的战士,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老红军张敏、刘全胜少将、杨春长少将、袁雍会长、李鑫总经理,一起为中红书画院的特聘画师们颁发聘书,这些书画家是:崔承顺、陈仲华、魏楚予、侯振山、周玉福、李雪禅、张坤、夏学惠、邹起奎、张严之、张振生、柏雨、宋明政、王玉常、贾英亮、马忠田等。(苍光烈摄)各位书画家们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他们最近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此刻拿到了会场,捐赠给指导单位和主办单位。(苍光烈摄)近日,北京市秀领科贸有限公司用丝绸制作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袖像,十分精美。在活动上,公司经理陈丽丽(右一)向主办单位赠送了领袖像。同时,毛体书法家、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专家、中红毛体书法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宋明政(左一),向主办单位赠送了毛体书法作品。(苍光烈摄)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上,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在进行文艺演出。(苍光烈摄)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上,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在进行文艺演出。(苍光烈摄)来自贵州的正能量歌手陈俞静表演了女声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苍光烈摄)今天活动的主持人是毛小青红星韶膳国际餐饮养生会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高辉(右)和国家京剧院制片人、主持人孟令西。(苍光烈摄)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上,来自陕北的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金奖获得者孙秸表演了女声独唱《南泥湾》,赢得阵阵掌声。(苍光烈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苍光烈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左一为李鑫,左三至左五:张全景、王治国、汤飞飞。(苍光烈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萧劲光大将孙女萧雨青,自右至左为:刘全胜少将、张敏老红军、袁雍会长、杨春长少将。(苍光烈摄)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华夏诗报》执行总编辑峭岩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上。(苍光烈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前排坐者中)与军品大王李长东(后者左一)在交谈,右一为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治国(前排坐者右)。(苍光烈摄)中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主任、吴立人之子吴淳在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李刚摄)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展示的领袖和将帅肖像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严之所画的领袖像。(李刚摄)萧鸣强调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人民心中,就是永不落的红太阳。当年陕北的农民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是他们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用陕北的信天游自我编唱的。那高亢的歌声,在黄土高坡,山川地阔上传响,惊动了天空,震撼了大地,进入了人们的耳膜,扎根在军民的心田。最美好的歌是《东方红》,最响亮的名字是毛泽东,传唱到今天,传唱到明天,传唱到永久。然而有人竟然传令,在群众场合只能放《东方红》的乐曲,不得传唱《东方红》的歌词。岂有此理,什么逻辑!这类人就是我说的极少数之列。《东方红》乐曲在太空遥想,《东方红》的歌词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窖藏。为此,我建议今天的大会一定要唱响《东方红》的歌声,这歌声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两位领导讲话之后,进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环节,由老红军张敏、刘全胜少将、杨春长少将、袁雍会长、李鑫董事长,一起为中红书画院的特聘画师们颁发聘书,这些书画家是:崔承顺、陈仲华、魏楚予、侯振山、周玉福、李雪禅、张坤、夏学惠、邹起奎、张严之、张振生、柏雨、宋明政、王玉常、贾英亮、马忠田等。
各位书画家们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他们最近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此刻拿到了会场,捐赠给指导单位和主办单位。近日,北京市秀领科贸有限公司用丝绸制作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袖像,十分精美。在活动上,公司经理陈丽丽向主办单位赠送了领袖像。同时,毛体书法家、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专家、中红毛体书法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宋明政,向主办单位赠送了毛体书法作品。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展示的书法作品。(李刚摄)人们看到,如今中国有许多艺术家们,纷纷用书画、歌声、琴声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热情歌颂人民领袖毛主席。今天,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先后表演了大合唱《东方红》、《长征》、《红军鞋》(钢琴伴奏任惠),女声小合唱《盼红军》、《军中姐妹》(王娅琳等),男声独唱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演唱 :吴森),女声独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演唱:黄杰),男声小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演唱:李新国等),京剧清唱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演唱:周顺萍),男声独唱《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演唱李晓津)、器乐小合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演奏:罗晓京、徐成刚、韩争),在场内不时掀起了红色歌潮。来自陕北的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金奖获得者孙秸表演的女声独唱《南泥湾》,来自贵州的正能量歌手陈俞静表演的女声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也都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最后,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周顺萍、赵松友)、《天下乡亲》(领唱:周顺萍)、《歌唱祖国》,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把今晚的演出推向了高湖。
今晚演出的指挥是李晓津,钢琴伴奏是任惠,报幕是郭群力。
“元旦快到了,预祝新年快乐!”“明年我们今天再相会!”晚宴之后,大家这样互相勉励着。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现场。左一至左四为:王庆喜、汤飞飞、李鑫、张全景,右一为李长东。(苍光烈摄)部分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前排就坐者自左至右:朴玉琅、袁雍、萧鸣、王景清、李讷、张全景、王治国、峭岩。(苍光烈摄)部分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前排就坐者自左至右:汤飞飞、袁雍、萧鸣、王景清、李讷、张全景、王治国、峭岩。(苍光烈摄)部分纪念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前排就坐者自左至右:李鑫、袁雍、萧鸣、王景清、李讷、张全景、王治国、峭岩。(苍光烈摄)活动现场展出了众多书画家创作的歌颂毛主席的书画佳作。图为展出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书法家狄卫星的九体书法作品。(中红网红色图库)现场展出了众多书画家创作的歌颂毛主席的书画佳作。图为陕西延安大学薛景创作的剪纸作品《毛主席在陕北》。(中红网红色图库)
链接一:举办此次活动的指导、主办与支持单位是:
指导单位: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萧军研究会,主办单位: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国鼎日盛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支持单位: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广宗县珠园枣业专业合作社、河北省邢台麦麦隆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映山红博览园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红色文化工程工作委员会成都办公室。
链接二:参加此次活动的各界人士有: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跟随毛主席长达17年的警卫队长陈长江的夫人张秀玲,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报务员、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外出时的电台台长李锦华,毛主席的警卫区队长,国家质检总局原巡视员尹月林,被誉为“流动的中南海”的毛主席专列工作人员王爱梅、姜积珠、刘胜华,毛主席转战陕北时警卫员石国瑞之子石小庆,毛主席转战陕北时警卫员贺清华之子贺新生,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中央军委机要科二股股长王耀山之女王亚地等;
革命后代、英烈后代:梁兴初中将之女梁滨江,萧锋少将之女萧南溪,中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主任、吴立人之子吴淳,王直哲之子、中直育英学校校友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王东哈,韩治中之女、中直育英学校校友会办公室主任韩明,王从吾之孙王春江,李兆将军外孙女王伟伟,“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之孙李耿成,全国劳模时传祥儿媳、全国劳模时春利夫人庞喜英,新四军研究会会员胡山等。
有关方面领导有:中宣部新闻局原副局长张文祥,民政部原社会福利司司长、中国SOS儿童村协会原会长白益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著名作家、《解放军报》主编沉石大校,中国萧军研究会副会长、党组书记书记刘泽林,中国萧军研究会秘书长王鲁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降边嘉措,天朗嘉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飞飞,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副编审吴素莲,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成都分院院长王庆喜,中央军委办公厅西山驻地主任卢红军上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协主席李娟,外交部中外国际友人协会陈列室主任高林,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市场部副部长杨海宾,中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心资料室副主任张伊,安徽芜湖王稼祥纪念馆原馆长王善德,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沈德福,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队长冯先明,中国牡丹产业协会组委会主任王曼力,亚太旅游联合会副会长邓微,老红军张敏夫人张玉英,老红军张敏之子张晓川,《永远怀念毛泽东》画册主编张仕文,江西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邹兆波,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大江南北》杂志社绍兴市联络站主任赵林,北京丁是丁卯是卯餐饮公司董事长霍金梅,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世峰,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治海,河北省石家庄市考试院副院长张建英,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农经科科长王彦彬,河北省广宗县珠园枣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贺永汉、总经理王重武等。
书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常务理事陈仲华,军博著名书画家、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教授魏楚予,国家功臣、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北京天地华夏艺术文化院院长、大校侯振山,中国炎黄艺术家联合会会长王德顺,菩提书画院院长张锦标,中国美术家华侨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李雪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书画研究会名誉教授张
坤,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周平福,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院长、书法家许喜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夏学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毛泽东主席标准像作者邹起奎,领袖和将帅肖像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严之,中国书画艺术学会理事、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振生,中国文联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工笔书画理事会常务理事柏雨,毛体书法家、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专家、中红毛体书法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宋明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野牛画院院长王玉常,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贾英亮,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欧阳修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忠田,中红毛体书法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九号工社董事长胡新杰。
文艺界、红色收藏界: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主任纪玉成,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军品大王李长东,唐山印政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山印政抗日博物馆馆长、收藏爱好者李印政,唐山印政抗日博物馆委员、延安北京红色传播者景方飞,陕西方圆广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爱好者常静伟,北京市秀领科贸有限公司经理陈丽丽,中国周易风水学院孟昭华,中国国际学雷锋联合会会长杨建红,世界华人发展联合会主席李之海。
媒体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网“资本中国频道”负责人童文改、《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杜振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王汉斌、中央电视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发现之旅《筑梦中国》栏目制片主任任美玲、《中国网》县域频道总编辑段晓东、《中国法制报》记者郭海鹏、中国县域经济网总编陈志远、《中国广电艺术网》运营总监丁元利、《中红网》中红网群部主任李学叶、中红影视部主任布铁威、河北编辑部副主任郑斯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