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1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24-112175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9 19:28: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1

第2课 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2课 贞观之治

1、()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的名字叫(),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他是发动()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他重用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5、唐初沿用()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和();六部是指()()()()()()。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和()。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环节

1、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下面,我们先了解关于李世民的有关故事。

环节

2、浏览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览教材,教师出示问题。

环节

3、解读阶段:主要分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那些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

环节

4、讨论阶段:学生围绕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

5、问题阶段: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环节

6、交流阶段:

一、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 基础。

二、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 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 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 政得失。

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 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

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 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讨论回答:

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 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 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 “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 评,认真改正错误)

3、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 定。

4、贞观之治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松、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环节

7、应用阶段: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环节

8、小结阶段: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环节9:板书设计: 环节

10、作业阶段:

1、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2、材料题: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之治》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这里的“本”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务本”?

唐太宗李世民

时间: 626年

年号:贞观功绩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以隋为鉴、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表现:

作用: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 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2)这种观点和汉朝初年的什么政策最相似?

(3)采用这种政策后的社会状况怎样?

(4)采用这种政策后出现了历史上的那一个治世识局面 环节11: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信息量大,讨论多,对时间把握不住。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案01

第2课 “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2、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起初,他们开设方便华工的小茶馆、小饭铺,接着是豆腐坊、洗衣店等等,逐渐形成了华工生活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也经常光顾这里,他们称这里为“中国镇”,爱上了这里的中国饭菜。后来,“唐人街”成了繁华街道,街上除了饮食业外,刺绣、中国古玩等也都在当地享有盛名。同时,唐人街办起了华人子弟学校,从事中文教育。还有各种同乡会、俱乐部、影剧院等,成了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特殊街区。每逢春节,这里均耍龙灯、舞狮子,爆竹声中除旧岁,保留着中国传统的种种风俗。事实上,唐人街遍及世界许多地方,只是有的地方不这么叫就是了。(板书)

一、隋亡唐兴

(一)、隋炀帝的暴政

(二)、李渊建唐代隋(618年)(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三)、李世民登基(626年)衔接:我们刚讲了李世民是经历了一场争权夺位的激烈斗争玄武门之变后登基的,他知道了打江山、打天下的难,他也知道守江山更难,所以,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唐太宗采取了那些措施呢?贞观之治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学习第二个内容贞观之治(板书)

二、贞观之治

(一)、原因:

李世民从隋末农民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古代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板书)

1、以隋为鉴,以人为本 ;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中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展示纳谏图。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板书)

3、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

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板书)

4、精兵简政,吏治清明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参加科举考试人达千人以上。(板书)

5、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二)、表现:

1、政治比较清明;

2、经济发展较快;

3、国力逐步加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

深入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

课堂练习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以下史实不属于唐太宗的是()

A.建立唐朝

B.合并州县

C.注意发展生产

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答案

1.D 2.C 3.A

第五篇:精品教案:第2课 “贞观之治”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入藏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代——唐朝早期的情况,贞观之治和文成公主入藏等基本史实。②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成因和结果去思考分析历史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③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政策是非常进步的。是学生认识到这些思想及政策对于唐朝的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教师可通过对第1课最后一个子目的内容复习提问,让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②引导学生寻找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异同,逐步落实本课的知识点。

③本课教材有些与历史地理相关的知识点,可结合《地图册》中《唐朝前期疆域及边疆各族分布图》讲解,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的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二、课

新授课

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唐太宗的功绩和文成公主进藏

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贞观之治”对于唐朝的重要影响。二是如何正确地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起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同学们并不陌生,通过影视剧我们对他了解很多,那与他相关的影视剧有哪些呢? 生:《秦王李世民》、《贞观长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隋唐英雄传》、《大唐飞歌》、《隋唐演义》„„ 师:想一想: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一样吗?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了解历史上的李世民是怎么的一位君王。[板书]第2课

“贞观之治”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唐朝的建立

问题:唐朝是怎样建立的?建立者是谁?时间是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教师总结] 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次年(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过渡: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是谁?(生:李世民)那他是怎么当上皇位的?(生:通过玄武门之变)[板书]

二、“贞观之治”

师: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玄武门之变是怎么一回事?

生:玄武门之变――626年,由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师:高祖窦皇后四长子――李建成(太子;589-626年)

次子 李世民 秦王 598-649 三子 李玄霸 早夭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背景: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时间: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人物:李建成 李元吉

李世民

经过:李世民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共谋削弱他的力量,他与亲信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结果:李世民即位

师: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生:①武门之变是皇室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②但是从历史的影响来看,应该持肯定的态度;

③李世民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杰出的政治才干以及他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说明李世民为君是正确的选择。

师: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所以,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那么什么是“贞观之治”呢?

生: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师: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发言。

生: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3)民族关系上: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4)唐太宗还重用贤才,虚心纳谏。重用的主要人物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师:原因: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隋二世而亡:1)﹑奢华浪费,劳民伤财。

2)﹑生活腐化,荒淫无道。3)﹑战争太多,耗费国力。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他以隋亡为鉴,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③勤于政事,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知人善任——

旧日幕僚 房玄龄 杜如晦

出身贵族 出身贫寒 少数民族 敌对势力 李靖

秦叔宝

魏征

尉迟敬德

房玄龄(579-648),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中进士。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善于用人,不问贵贱;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杜如晦(585~630),唐代名相。年轻时爱读书,喜谈文史。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故有“房谋杜断”之说。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以敢于直言著称。他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将其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板书]

三、文成公主入藏

师:1.吐蕃简介(1)吐蕃人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2)他们生活的地区在哪里?

生:藏族

青藏高原

师:2.吐蕃统一(1)吐蕃统一青藏高原是在什么时候?(2)完成统一的首领叫什么?(3)吐蕃的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七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

逻些(今拉萨)师:3.唐蕃和亲(1)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亲?

(2)唐太宗如何对待松赞干布的求亲?

(3)文成公主入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影响)?

生:(1)仰慕中原王朝的文化

(2)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教师小结] 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将 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带去各种工匠,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唐太宗在位期间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同时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 1、626年,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年间627-649年)

2、出现的原因:

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 ②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勤于政事,任用贤才 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3、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三、文成公主入藏 7世纪初,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派大臣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带去各种工匠、物资、技术、书籍。意义是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