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上海中考文言复习1--23教案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4-102299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5 01:07: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上海中考文言复习1--23教案

一、为学

《白鹤堂集》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主旨。

一、导入:

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

二、教学过程:

1、释题:做学问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先立志,然后努力去为,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不为。突出“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3、文中的对比手法。

“为”与“不为”、“学”与“不学”的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为学,难易可相互转化。

“贫”与“富”、坚毅果敢与怀疑讥讽、“自南海还”和“犹未能”的对比,有力论证道理。

二、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2、体会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一、常识导入: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复习过程:

1、明确观点:“…..”

2、论证过程

举例论证:列举“攻城”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事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对比论证:天时和地利,地利和人和。

3、结论:突出“人和”,施行“仁政”。

排比;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

三、橘逾淮为枳

教学目标:

1、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

2、晏子的形象

一、常识导入:

《晏子春秋》记录晏婴言行。

二、教学过程:

1、楚王羞辱晏婴的方法是:

故意绑一个人在晏子面前走过,并称其为“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2、晏子如何反击?

“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让楚王反取病焉。结论:环境不同,导致人本质改变

3、所以晏子在辩论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用意是:

以此为比喻,表明奇人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环境决定的,将问题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乎?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之后对楚王的嘲讽。

4、晏子形象:善于辞令、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四、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明确道理

一、导入:

我们古代有许多优秀儿童的故事,如果这些孩子后天不努力,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二、常识: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政治上进行改革,推进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教学过程: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正面:“忽”“即”“立”

侧面:“异”“奇”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

“不能称”

青年时期:才能平庸

“泯然”

4、造成悲剧的原因:

父“利其然…不使学”:才能被挥霍,没有进行后天教育。

5、从仲永的悲剧,我们应该想到什么?

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6、作者感情:

题目:为仲永感到哀伤。对… 惋惜之情。

7、强调实词:

活用:书、宾客

这样分组的原因:名词作动词

异、奇、利

形容作意动

五、周处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特点。

一、导入:

天资聪颖的仲永泯然众人,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一个浪子经历后天的努力,也会有所改变。

二、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志人、志怪)

三、教学过程:

1、概括文章的内容: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2、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人是可以改变,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文章通过两个事例来表现周处形象?

“杀虎斩蛟”“寻访二陆”---凶强侠气、勇于改过、六、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写景方法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常识导入:

柳宗元,唐代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还学过他的《黔之驴》,《捕蛇者说》。此文即曾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选自《柳河东集》。

三、复习:

1、全文的线索: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岸势,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2、在游览过程中,作者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乐之----与…相乐----抑郁。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含蓄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七、卖油翁

教学目标:

1、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一、常识导入:

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还学过《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谥号文忠,《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教学过程:

1、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

2、体现出二人的形象(技能、性格)射技高超、自高自大 技能娴熟、沉稳谦虚

3、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

八、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领略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和智慧。

一、导入:

雕刻家王叔远,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收录到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二、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介绍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雕刻“核舟”的主题。介绍“核舟”的结构:

总述核舟小、容量大,赞美技“灵怪”,呼应开头。

2、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介绍核舟的哪几部分?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整体2——局部2 345

九、口技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体会正面侧面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

一、导入:

体现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和智慧,收录到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还有一篇《口技》

二、教学过程: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技艺。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善”? 道具简单

表演内容 精彩逼真

(正面描写)

听众反应 赞叹、沉醉、以假为真(侧面烘托)

3、全文波澜起伏:

静——动——静——动——静

十一

十二、陋室铭、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比较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确作者高尚节操。

一、复习导入:“说”“铭”“记”“表”

二、教学过程:

1、写作手法一致:

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陋》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

2、主旨

《陋》表达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情操

《爱》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领略孟子能言善辩的才能。

一、复习导入:

《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民本仁政”

二、教学过程:

1、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朋友冻馁其妻子——弃之

士师不能治士——已之

四境之内不治——免之

都是不负责任

2、孟子发表议论为什么先从对待朋友的委托开始,好处是?

从小到大,从远到近,层层类推,增强说理逻辑力量,达到劝说目的。这种说理方法是类比

4、人物形象:

孟子:机智勇敢、心怀天下、能言善辩、善于设问

十四、公输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家的主张。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一、导入:

战国时代,是一个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也是其中之一。

墨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三、教学过程:

1、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3、墨子成功的关键是?迂回战术

先以私人事情,诱使对方亮明观点,然后紧扣公输班自相矛盾之处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予以反驳。

杀人,请献金——吾义固不杀人

宋何罪,五个不可谓批判无义(排比)----服

十五、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复习点击上重要的实词。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

二、教学过程:

1、文章中曹刿的形象?

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战术思想和卓越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见卓识如何体现出来?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

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战后论战:论述原因

3、本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

曹刿和乡人:突出曹刿挺身而出,有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曹刿和鲁庄公: 表现了鲁庄公浮躁、目光短浅,反衬曹刿沉着、机敏、深谋远虑。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分析邹忌和齐王的形象

一、导入: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任何要成就一番大业的君王,都会听取贤臣的进谏。

二、《战国策》:

西汉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而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复习内容:

1、邹忌长得怎样?妻、妾、客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

2、邹忌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3、邹忌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以切身经历设喻,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讽喻齐王除蔽纳谏。

4、齐王纳谏后,收到了什么效果?有何意义?

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5、文中邹忌和齐王表现了什么形象? 齐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一、导入:回忆孟子的文学常识导入。

二、教学过程:

1、第一节列举六个历史名人事例的作用?

举例论证

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2、成就大事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思想:苦其心志/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三节作者论述了什么内容?

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对比论证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十八、孔孟论学

教学目标:

1、熟悉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情况。

2、感受孔孟的人格魅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回忆孔子、孟子以及《论语》《孟子》常识

三、复习过程:

1、学生背诵前四则。

2、文章中各自讲了什么内容。

①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②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③学习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④学习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

比喻论证 ⑤学习态度――不能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对比论证

⑥学习方法――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3、本文有哪些成语?

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

十九、黄生借书说

教学目标:

1、掌握“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阐明道理的写法,领会作者阐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一、导入: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个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二、作者复习:袁枚,自称随园主人,《小仓山房文集》

三、教学过程:

1、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什么观点? 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如何论证论点的?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给黄生提出几点要求,目的是什么?

读书专、归书速(勉励年轻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二十、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一、作者复习:郑燮,清代书法家,文学家。《板桥家书》

三、教学过程:

1、解题: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第一封家书。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认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

3、如何论述? ①深入研究,“微言精义”①孔子韦编三绝②苏轼夜读《阿房宫赋》 正

③虞世南等平生迄无佳文 反

②选择精华,“反复诵观”④《史记》数段 正

⑤小说家言③“破烂橱柜” 喻 反

4、这封家书的写作目的: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读的正确态度。

二十一、黔之驴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一、导入: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二、教学教程:

1、本文对老虎的描写很细致,主要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老虎的形象。

动作:蔽、窥、近、遁、视、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以为神、觉无异能、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技止此耳 性格:胆大心细、颇有心计

2、驴“技止此耳”,“技”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鸣

一蹄(徒有其表

外强中干)

3、老虎对驴子的经过一个怎样的认识的过程:惧――识――戏――吃

4、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驴①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一定会灭亡的。

虎②面对貎似强大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5、成语: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二十二、狼

教学目标: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常识导入: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笔记小说(志怪)

三、教学过程: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形象?

①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形象?文章如何刻画的? ①心理描写: 惧--大窘--恐--悟

②动作描写: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屠户和狼之间经过怎样的斗争过程?

开端——屠户遇狼

发展——避狼

高潮——御狼

结局——杀狼

6、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既是对狼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斗争精神的赞扬,揭示了文章主题。

7、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十三、记承天夜游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常识导入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教学过程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交横

皎洁、澄清、空明

2、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休闲、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仕途失意)自我排遣的豁达

第二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2_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2_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三篇: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方法:

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古文阅读向来是大家的弱项,大家唯恐遇到看不懂的文言文,其实,只要大家能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那么想读懂古文,就不会觉得很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文世界,复习中考文言文中实词的翻译。

二、出示考试目标

师:文言文实词考试的范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首先让我们看看202_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的说明 古文阅读考试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师:这是浙江省的考试说明提到的考试目标,那么我们温州市复习导引中提到的学习目标又是如何呢? 复习导引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初步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在课文中的意义或作用。

师:首先让我们看看文言文词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区别是什么,实词是相对于虚词来说的。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师:明确了什么是实词后,让我们来看看近年语文中考实词翻译的题型如何。

明确:填空题和选择题

三、解题方法讲解

师:看似简单的题型,但在平时的考试中,老师经常还能发现大家会把实词的解释弄错,我们应该如何让实词的翻译更加准确,更符合文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练习中寻找解题的方法。(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既而风定天青,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聪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高八分有奇。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通”只”,只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披着,穿。

教师明确:要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攻克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塞:阻塞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

塞:边塞

教师明确:要参照现代意思推断。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3)、根据句内语法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

3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猛浪若奔(动词活用为名词)

6父利其然(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认为„„”)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译文“使„„”)

教师明确:要理清词类活用的现象,根据句内的语法推断。(4)、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恶劣

教师明确:要理清古今异义的现象,通过古今意思对照推断。(5)、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富人病且死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不复有故态

()

②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③孝基怪之

()

③ 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已

《陈涉世家》

教师明确: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6)、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阅读课外句子——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翻译“过”字(过:拜访)

教师明确: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教师小结: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二、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三、根据句内语法推断

四、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五、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六、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四、做题步骤:

师:针对实词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有方法,同时还应注意解题步骤,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实词的翻译应该遵循怎么样的解题步骤才更翻译得更准确。

1、回忆课内出现的相应用法,根据相应用法选择。

2、审清文言词语中的语法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文中语境做出判断

4、检验,是否与原文文意保持不变

五、课堂练习

师:掌握了实词翻译的方法和解题步骤后,我们要学以致用,请大家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鼠画逼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解释下列句子蓝色字体的词。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善:擅长)

②漫悬于壁(漫:随意)

③屡悬屡坠(屡:屡次,多次)

④令怪之(怪:对„„感到奇怪)

⑤莫不然者(然:这样)

六、教师小结:

学习文言文,读懂字词是基础,要想在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拿高分,那们文言实词更加要落实,希望大家平时能注重积累,在落实可能文言文实词的基础上,也能初步掌握课外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意思。

第四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 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 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4、到;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

(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七)之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五、练习

第五篇:文言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葛店高中高三语文组

主讲人:蔡利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文言断句,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⒉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很难得满分,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

 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再辅以一些方法技巧,提高文言断句能力。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二、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⒈找顶真,定句读 ⒉据排偶,定句读 ⒊察反复,定句读

四、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202_年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例】拙 于 用 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答案]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五、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例】1.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孙子兵法》)

 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⑴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2)断句后,是否符合情理。

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文言文断句小练习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2、断句广东卷(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202_北京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语文文言标点题)

5.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①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注] ①不至:可译为“不必”。(1)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2)翻译这段文字。

6、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

7、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8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上海中考文言复习1--23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