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传媒产业日益发展繁荣的当下,微电影凭借其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放映时间短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于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微电影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来,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等目的。
关键词:微电影 区域文化 教学
一、高等教育中区域文化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区域文化融入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在查阅了相关学术论文和其他资料后,可以发现,高校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地融入区域文化这个要素。例如,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特别是非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校都将大学语文当成了中学语文的进阶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故此,相关学者和教育一线的教师已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一建议,希望能够借此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枯燥单一的模式,让高等教育能够和地方文化更紧密地融合,甚至起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作用。
除了诸如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必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对公选课以及专业课进行改革,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而将区域文化融入到课程之中,其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学习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身体验后得出的,并非来自教师的强硬灌输。
二、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倘若仅仅是在课堂上将微电影作为教学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其实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微电影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其最简单的模式是由教师提供或者拍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再分享给学生,让其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观看,然后回到课堂里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针对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其所选取的微电影视频应注重美感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就其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有所反思。此外,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在教授相应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也对相关领域有着深入、广博的研究,其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而微电影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时长较短,教师可以进行汇总,将其制作成微电影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在艺术类院校中,除了教师提供微电影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微电影拍摄、制作。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对于制作影视资源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对相关题材的微电影制作,可以加强其对课程中难点、重点的理解。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鼓励其拍摄微电影可以增强其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在针对区域文化方面,如果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钻研,可将其作为选题来进行拍摄、制作,完成的作品可参加相关的微电影展演或比赛。
三、微电影应用于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利用微电影教学切忌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准备不足的填补剂。学生在观看了相应的微电影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应与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框架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相关的微电影视频,使其能够有的放矢。
不应仅仅依靠微电影教学资源来教授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其他相关种类的学习资源,如有目的地开展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甚至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灵活应变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运用,应该注意学生的使用效果的反馈。这是对于教学方式改进的最直观的方式,也是如何评价一个教学方式,更是教学方法是否值得发展的最根本原则。区域文化中,对于区域教学的成果检验,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检验达到,其中微电影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是学生新的教学接受方式。对于教学成果的检测,微电影的艺术性的提高以及知识量的制作和结构,是最好的检测教学质量的因素。
综上所述,现今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微电影等新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使得学生们的教学接受方式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教学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极力探求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进入实践。区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新的教学技术的加入和发展,微电影的教学方式使得区域文化直观性强、教育性突出,是最新、最值得发展的教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探索中为区域文化建设做出了最基本的贡献。
(作者简介:姜春旭,男,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
第二篇: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微课是如今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大热的教学资源开发的一种新形式,在中学课堂的应用上也是十分的广泛。微课注重创设一种更为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得到最为客观的知识的传达。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的开发,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它打破了语文学习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让课程的学习更加高效率。本文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现状,就如何有效地提升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具体的实行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的运用;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微课等新兴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课堂的教学已经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一大趋势。微课作为如今最流行的教学手段之一,由于其视频教学载体的优势,改变了整个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面貌。微课以它感染力强的声音、图画、文字,让课堂的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极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得到有效的激发,它结合了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电教设备的优点,让仅仅一个播放键就能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切换和应用,教学的效率性高。
一、微课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课,具体指的是一种微时长,微容量,微成本的教学视频,它以“片段式”的学习规律作为设计理念,通过视频载体,教师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包括制作与教学主题相符的课件,必要的教学设计,课堂练习的巩固,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将这些步骤和内容组织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式的单元应用教学视频。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同,它更加注重情景的创设,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微课最为提倡培养学习者自主独立性高的学习能力,从而大大的提升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谓“片段式”的学习理念,就是将一个课程分割成几个大点,随后将这几个大点分别通过教师的讲解录成一个短视频。微课的时间一般限定在五到二十分钟以内,保证学生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成果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对于语文的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疑难困惑点的解决,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文字的意境能实现更好地把握,在写作这一块也能很好地让学生兴趣得到增长。
二、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纵观目前将微课应用于语文教学课堂的现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将其应用于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一般控制的时间在七、八分钟左右,这个主要是考虑到人本身的有效学习段比较短(有效时间段指的是人能最大限度集中注意力参与的最佳时间段)。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近来将微课应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谈几点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微课对于促进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在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中,预习一直是教师着重鼓励学生完成的一个学习环节。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把握住知识点的基本脉络和结构,还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微课来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在语文的文本教学中,课文内容十分丰富,其理解的方式往往是多角度的。学生由于其本身生活阅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文学素养的有限性,在课文内容的初步阅读上存在许多的困难。微课由于其视频播放带来的直观效果,能让许多文学中的形象变得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而且微视频能将知识点压缩在一个简短的视频里,而且将一个大的知识点细化成许多的小知识点,使得课程内容的讲解变得很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目标也容易得到确立。
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课,文章里有许多描述苏州园林里许多景观的细节,但是学生往往很难通过文字想象出园林的具体式样,很难对里面的景象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不足的是课本中也没有配苏州园林的景观样貌的插图,根本不能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能以一个游览者的角度观赏到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我在课前给学生提前发了一个关于《苏州园林》微课,让他们课后去学习跟进。这个微课的内容包括了苏州园林中一些亭台的布局、门窗的设计、远近景的层次等,在视频图画的搭配下,配以教师音频进行解说和介绍,从视觉和听觉等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体验。这样学生能在快速的预习过程中,深刻地了解到课程的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微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由于其具备视频学习的可移动的特点,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局限性,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学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一个移动端进行课后的学习,这样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师无法在课堂进行过于深刻的讲解,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来。一般这种微课的资源,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免费的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利用简单易学的视频录制软件自己录制。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在教学到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时,我会先在课堂上进行几个实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语句基本的阅读技巧和划分技巧。同时,在课堂的后半段给学生布置了课外的学习任务,例如我会将一些类似的句型的讲解组织录制成一个微课,让学生课后去进行观看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视频以后,我会要求他们做一个微视频的学习笔记,以便于我及时了解他们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实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另外,通过微课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由文及图的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来。
(三)利用微课点明文章主旨,让学生把握题意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觉得课文的阅读十分费劲,他们将课文从头看到尾也难以理清楚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没有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至于读不懂文章。借助微课,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教学问题,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人、事、物或者景象,结合它们内在的联系,真实、具体的以视频播放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大意,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主旨。
例如,我在教学《生命》一课时,我在微课中插入了三段隐喻性很强的小动画的视频片段,这三个片段分别是:一只柔弱的蝴蝶扇动翅膀在人类宽大的手中挣扎;岩缝中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在奋力地冲破外壳祈求发芽;人的心脏在胸脯中跳动的声音。在正式进入课堂的教学以前,我让学生先看完这段视频,让他们用言语来描绘在这三段小动画视频中的食物,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和领悟,最后才开始讲解课程的内容。这段微课视频的播放,很好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联想和自身的感悟中体会了文章的主旨。同时,我还在微课视频中插入了一段图文并茂的朗诵,让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氛围中去。这样,将直观具体的事物与学生的想象相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学习的灵感,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文本的情感内容进行体验,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三、结语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将微课的教学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提升。由于微课在实际的应用中,具备随时、随地、随意的特性,不受到空间、时间、地点学习的局限性,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增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自由,其学习的灵活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许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微视频的功能特性,让学生学会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旭.初中语文教学中微课教学的措施与策略[J].科学教育,202_(6).[2] 李新明.浅谈将微课应用于初中的语文教学[J].教育周刊,202_(5).[3] 黄岑.探究微课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方法[M].教育周刊,202_(9).(编辑:龙贤东)
第三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微课包含教学设计、反思、反馈等环节,为教学目标实现提供了便利,能凸显重难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式更显灵活。文章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探讨了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应用 不足 优势
一、微课与高中地理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一般时间比较短,每个视频大概5~10分钟,而播放的进度可以由学生或教师自主控制。当然,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时间有着较强的伸缩性,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课程一般也会长一些。微课的教学内容不多,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一般在课堂的导入以及重点讲授部分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设计能够为学生答疑的微课,使学生能够随意下载,方便学习。此外,微课视频的容量大小一般小于100MB,视频格式要能支持网上播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用。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学形式,微课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方便教师灵活教学,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的应用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强、便携式、情景化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
(二)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的年?g一般集中在15~19岁,这一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行为有着一定的控制力,注意力也能够长时间集中。微课视频属于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而且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利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微课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微课方式可以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可以呈现生动的地理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灵活安排时间学习。而且观看微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查看已有的教学资源,反复运用学习资料。
对于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地理现象与规律,教师通过微课讲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理解。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克服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微课可以反复观看,适合每位学生的特点,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每位学生的问题,并且微课还能够很好地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微课探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微课的制作中需要将知识点更为精确地拆分成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只讲一个主题,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微课,做好预习,便于课堂中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在于结合国情来分析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程,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阻碍以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节课运用微课教学能够激发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更好地了解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尽量采用画外音的形式,然后举例论证,方便学生记忆。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把握好重难点。比如可以以历史剧的形式来展现微课,从春秋战国讲到21世纪,探讨人类坚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比如我国古代就有定期开禁,发展自然资源的相应措施;《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天人合一”一直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想状态,像我国的著名建筑天坛、古代园林(可以以图片的形式举例论证)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第一部分结束后,探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阻碍,此间需要大量数据的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人口数量、世界人口数量、世界水资源总量、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等。教师可以借助新闻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穿插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这时候教师可以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以三五张图片简明扼要地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进行自我总结。
最后一部分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归纳身边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些案例,并且需要学生身体力行,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回收、清洁生产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与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
该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小组讨论与小组讲解。学生学完微课后,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环节需要充分参与,如果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做好笔记。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笔记以及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只有带着问题的讨论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共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曾对两位地理教师以及若干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教师已经使用过微课,另一位教师对微课有所了解,但是并未进行过实践教学。在访谈中,两位教师均认为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比传统的教学设计更方便,内容更丰富。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发现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预习阶段就能理解微课中的内容,达到微课中预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微课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答疑解惑的主导人。只是微课需要学生自主预习,如果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微课这种学习形式很有意思,只是他们认为微课的制作及设计还需要更加精致,颇有众口难调之势。目前微课仍然是新事物,未来还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索。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不足以及优势
(一)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微课使用情况,主要存在新教师用得多、老教师用得少的现象。一方面,因为师资培训不足,不少教师对微课还不够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很了解。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需要让广大师生明白微课到底是什么,从而逐渐接受、应用微课。并且教师之间要学会分享教学经验,对比分析微课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从大量的素材中去寻找教学资源,这会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高中教师时间有限,每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难以面面俱到。此外,微课虽然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其应用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讲授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时候,微课就比较适合;而讲授一些知识性概念的时候,微课可能就不太适用,具体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
(二)微课运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
教师可以对微课进行集体备课。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讨论课题,将不同的课题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让教师集思广益进行备课。集体备课,能够有效集中各种教学资源,确保微课内容的丰富和新颖,贴近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
微课视频可以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探讨,更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还可将课堂延伸至课后,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时学习、巩固相关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在微课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究了地理微课教学应用,在实践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加深了对微课这一教学新方式的理解与掌握。微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也并非万能,教师需要把握好微课使用的度,围绕学生主体,合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微课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杨中意.试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_(12):416.[2]乔建军.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城市地理,202_(20):222.
第四篇: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发广泛地被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微课利用短小精悍的形式,精简历炼的内容,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需要,创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成为初中生物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结合多年生物教学经验,立足于当今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针对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教学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不断推进,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创新生物教学方法,并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且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将复杂而抽象的生物知识分解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生物知识,增强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精心设计微课内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来说,微课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它毕竟是面对所有学生,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尽量考虑到每位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微课的优势。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更能注意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真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时间不宜过长,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只有将微课的每一部分进行完善,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物课堂。例如,教师在讲《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节时,可以在微课中插入有趣的动画,模拟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动物发育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由细胞到生命个体的形成过程;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系统的小视频,将学生所熟悉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不同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体会生活中的生物,从而提高生物学习兴趣。
二、将微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增强生物课堂效率
微课是课程改革下的新尝试,要想真正达到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还需初中生物教师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与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了解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在学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先收集学生的疑问,或预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惑,如“近视的人有什么烦恼?”“盲人如何感受颜色?”等,教师在掌握学生疑问的基础上,将课本内容用声音和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出来,深入分析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真正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体现在微课视频的制作上,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要积极组织班级讨论活动,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的情感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反馈运用在微课教学中,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还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重要阶段,不管是学生的对知识文化的需求,还是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激发,这一阶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了解雄蕊和雌蕊,笔者为学生准备了昆?x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视频,并提问学生:“同学们,昆虫为什么要围着花儿转,它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学习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雄蕊在接受了传粉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学们对于‘受精后的花朵会凋谢’又有什么看法?”教师通过这样一种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充分理解花粉受精的过程,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启发他们的思维。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将微课运用在实验教学中。有的学校实验设施不是很完善,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够有实验操作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一个短视频,让学生观看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快进或倒退,反复观看实验步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
总之,微课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伟大尝试,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精心设计微课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内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微课教学,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有森.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赤子(上中旬),202_(23):131.[2]陈崇贞.论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2_(11):110-112.编辑 段丽君
第五篇: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汉字文化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方真真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都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对外汉字教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受到重视,所以发展还不够完善。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直被看作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是由汉字自身的特点确定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字。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的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在两千多年前就先后消亡,成为历史的化石。唯独汉字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同时汉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符号体系,过去汉字曾被亚洲一些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长期使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现在,除中国(包括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外,使用汉字的国家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同时汉字又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字所不具备的。我们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汉字教学是现代汉字教学,也就是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汉字,它记录的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首先,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语素文字,这与音节、因素文字不同,它本身就是音义的结合体,其中形声字是典型的代表。其次,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这与表音文字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汉字是从音义入手的,所以汉字以形声字居多。第三,汉字是一种平面文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是一种线性文字,汉字的构成成分是横向和纵向展开,形成平面布局,在一个平面内不论有多个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呈现为方块形式,所以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汉字的人来说,汉字就像一幅画一样,而且汉字的数量很多,不像英语就26个字母,汉字的常用字用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它的音和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汉字不仅要记它的音,还要记它的形和义,尤其是在汉字简化后,有些符号只是一个记号符等等这些都给对外汉字教学带来了困难。赵金铭就曾经指出:“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困难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最大的区别之一。汉字是西方人继续学习汉语的瓶颈。”
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认为汉字的读写认都很难,把汉字视为“天书”,甚至可能会因此而放弃对汉字的学习。其实只要了解汉字,知道汉字蕴含的意义,就会觉得汉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字,因为汉字是历经几千年而没有消失的文字,本身就蕴含和积淀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衣食住行,宗教礼法,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出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当然汉字也不例外,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首先,如“被”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意思为睡觉时盖在人身上的东西;“装”字,从衣壮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装,裹也。”意思为行装,穿在身上的东西。这些带“衣”字旁的大部分都和衣服或布匹有关;其次,“食”字旁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也经常见到,“食”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米也,六谷之饭”,就是吃的东西,所以很多“食”字旁的字大都和“食物”或“吃”有关,比如“饭、饼、饱、饺、饿、饥、饮”等;再次,“穴”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意为:土窟窿,地洞。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人住的地方是只有屋顶没有墙体,口小洞大的地洞,就像半坡人那样,是一种“半穴居”式的住所,现存的像陕西的窑洞,所以由“穴”字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洞穴有关,比如“窖”字,从穴,告声。从“穴”,表示与洞穴有关。本义是收藏东西的地洞,与此类似的字还有“窗、帘、窑、窝、窟、窿”等;最后,人们出行需要交通工具,比如现在还在用的“车、舟”,“车”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字形的下面两侧是车轮,中间是车厢,中间一横为独辕。与“车”有关的字如“库、轮、轧、轨、载”等,其中“库”字可分为广、车两部分,“广”表示三面有墙,一面洞开的房子,里面的车表示房屋里停放的车辆,意为“停放车辆的地方”,后引申为“存放东西的地方”。“舟”的本意就是“船”的意思,像“船、航、舫、舶、舱 ”等。其次,汉字除了能够反映出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还能够反映出精神层面的文化,比如“男”字,从田从力,表示用力在田间耕作,本义是男人,与“女”相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属于农业文化,是父系氏族的时期;“仁”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两个人亲近友爱,体现出古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揭示了古代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道德文化内涵;“婚”,从女从昏,“昏”表示傍晚,意为“女子在黄昏出嫁”,“娶”字中的“取”就是当时抢婚文化习俗在汉字上的反映,这两个字都是古代婚嫁习俗的体现。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语素文字,而且大部分是合体字,由音符和意符组成或者只有意符组成,所以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偏旁的意思,就可以大致推测出汉字的意思,所谓的“认字认半边”就是这个道理,虽然不能望文生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认汉字,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和信心。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可以考证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所以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不仅能让他们了解汉字本身的涵义以及相关词汇的意义,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增加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不在把汉字当成“天书”。
汉字是汉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交际需要而独立创造出来的书面交际工具,是汉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民俗、宗教、建筑、交通、食物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学习汉字就是学习中国文化,里面蕴藏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等等,所以外国学生学习汉字不仅要会读会写,还要知道汉字的意思,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汉字,才能学好汉语。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必须的,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研究更好更适合的方法来教外国人汉字,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上汉字,喜欢上汉语,喜欢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