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
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化解。出现了比如马加爵杀室友;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航学霸玩游戏不愿开门引发口角,一刀捅死室友……现在网络上也掀起发“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帖子的小浪潮。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提前预防。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字:同学矛盾心理健康大学生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直至今日,在与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黄洋病发入院后,作为实习医师,林还给黄洋做了B超;黄洋的父亲赶到上海后,在寝室留宿,与林共处一晚,他回忆,林神色自若。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
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
还有一种接近办案人员的消息称,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耍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
但这次争执应该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南方周末记者查证,早在半年前,林就从QQ好友列表上删除了“五官科-黄洋”,而黄洋当时也将林删除。两个共处一室的室友,自此不在对方的网络联系人之中。
葛林也回忆不起当时两人为什么网络“绝交”,但从另外的消息渠道能够确认,林从实验室偷出致命试剂,正是在随后的半年中。
回到课堂后,林又找了个借口,暂时离开。随后潜入实验室,打开储物柜取得试剂,并长时间保存,直到3月31日,浅黄色的液体被注入纯净水中。
4月1日上午,黄洋喝了口水,感觉味道不对,据说还特意清洗了饮水机和水桶。他很快开始呕吐、发烧,第二天去了林所在的中山医院挂急诊。
同学高科(化名)记得,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化验结果还显示肝损伤,导师带了1万多元现金赶来,安排他住院。4月3日,黄洋依旧呕吐不止,脸也好像又肿了些,验血结果直接把他送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血小板只有40×109/升。
全面检查后,黄洋的状况令人惊讶,谷丙转氨酶指数高于1000,而正常指标应小于75;肝功能指标全线异常。医院认定他的肝出了毛病,诊断为急性重症肝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情恶化非常快,几天里血小板就跌到了1到2,血氨、胆红素超标好多倍。”高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专业地看,医院的诊断治疗没有问题,毕竟谁都想不到是中毒,在常规治疗中,中山医院已进行了最高质量的施救。
黄洋的父亲黄国强于4月3日赶到上海,还与林在寝室共处了一晚,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那天晚上,林很“淡定”。
这也是黄洋一位师妹的看法。黄洋入院后,她曾与林一起翻找寝室里各种杂物,为医
4月11日,林被警方带走,并很快承认了投毒的事实。次日中午,有同学在医学院看到被警方带回的林,他是来指认现场的。
同日,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4月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死亡。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诚然,室友之间存在矛盾是难免的,因为大家来自不同地域,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层次等存在诸多差异的学生要同住一个屋檐下,容易因打呼噜、晚睡等小事引发宿舍矛盾,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多依赖于电子产品,上完课之后多沉迷于网络,这使得“室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因此,解决的关键在于室友之间要学会沟通。我觉得,学校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对“室友”存在的问题不该熟视无睹,更不该任其“自生自灭”,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干扰”,让矛盾尽快消失。
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如何管住这个“魔鬼”。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心里有什么不快,都应该鼓励他与别人交流。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应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氛围,让每个人感觉受重视;同时,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尊重。人们需要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并不可耻,应该及早发现,尽快解决。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学生,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发现。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首先要在学生中提倡情绪的科学管理;其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第三,向学生和老师普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的知识。提倡每个学生找知心朋友,这样,任何一个人在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时,都可以得到关心和帮助。”
第二篇:幼儿园投毒事件
又发幼儿园投毒事件,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河北平山县两河乡两河村的两所幼儿园因生源问题产生矛盾,一家幼儿园园长用注射器将毒鼠强注射到酸奶中,派人将其和拼音本等物装在一起,于4月24日早晨放到了死亡女童所在幼儿园的上学路上,导致两女童误食死亡。目前两名嫌疑人已经归案。
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人间悲剧。两个无辜的孩子,竟然因为两所幼儿园利益之争而丧命,不得不说,下毒者为了一己之利连起码的人性都没有。尽管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相信法律会为两个幼小的生命讨回公道,但该案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针对此事,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本校为此还召开了专题会议。
一、活动安排:
1.召开主题会议。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校长指出教师既传授知识,又教导做人,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德能并重,德才兼备,才能双翼舒展,在教育天空中自由翱翔。
2.教师间展开多种形式的座谈讨论。针对此事件,让我们引发了太多的思考:
王老师:又一起令人发指的惨痛事件!恶性竞争让两个可爱、无辜、娇弱的孩子轻易地失去了生命,我们在万般无奈中,不禁自问,为什么在大力提倡道德、重视法制的今天,还会频频发生这样令人痛心的事件?生命为何如此轻微?这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王老师:生源之争,“争”的是什么?“争”的应是教师办学的实力,办学者完全可以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家长选择态度上去努力,怎么能如此卑劣、残忍地“谋财害命”,并不惜以牺牲孩子的生命为代价呢?竞争手段实在是太愚昧、太恶劣、太残忍。
齐老师: 当我们的农村存在大量“黑”幼儿园时,各种问题自然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不仅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而且也会出现没有起码人性、没有法治观念的幼儿园以及所谓的幼师、园长。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量“黑”幼儿园的存在,已经为各种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把我们的孩子放在不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怎能让人放心、安心?
陈老师:前段日子,我们一直在呼吁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殊不知,教育颇为无奈,人们的“物质主义”便是促使自身身心不健康的始作俑者。当前,“物质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人的心灵,人们在物质主义的支配下“利欲熏心”,“义无反顾”地走向“以身发财”的陷阱,丧失自己的人格,任意践踏他人的性命,酿成一幕幕惨剧,实在可悲可叹可恨!每一次悲剧发生之后,我们总在反思,要怎样做,才能找回人性的善良,挽救生命、敬畏生命呢?
李老师: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案件,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国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痛点、盲点,即很多地方的农村幼儿教育处在没有被关注,没有被疼爱,没有被监管的状态。如果农村幼儿教育像很多城市一样,有财政投入创办的公立幼儿园、机关幼儿园;有政府监管、舆论监督,绝大部分是“白”幼儿园而不是“黑”幼儿园,试问,没有人性的幼儿园之争还会出现吗?
李校长总结:如何加强道德建设?这更是值得我们深思、反思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目前,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各种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美德宣扬”活动也在各地广泛开展。然而,人们对“法”的轻忽,对“利”的追求,让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道德教育上,家庭责任重大。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来源于家庭,家庭成员拥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促使家庭和谐;家庭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才能减少人为的诸多伤害。因此,对家长“做人”的再教育更为迫切。同时,道德还需要法律和制度来“保驾护航”。德以劝善,法以诛恶,用法律制度做后盾,道德才有攀登更高山峰的信心和力量,才能真正做到惩恶扬善。
二、活动收获
大家一致认为,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倍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也势在必行。非常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培育良好道德风尚,让我们的社会多几分温暖,少一丝凶残与冷漠,让我们的眼前,不再发生这样残酷痛心的画面!
第三篇: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的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
由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的对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思考 又是一年毕业季,好多毕业生开玩笑地和室友打招呼“感谢你三年的不杀之恩”,一句笑话,却是生命的代价。
2013年四月十六日三点多,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暗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生的离去。当天下午三时二十三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永远闭上了眼睛。“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复旦大学官方微博这样写到。
年轻而优秀的医学硕士黄洋,他原本可以继续深造,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责任还有艰辛;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报答年迈的父母;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爱去温暖那些幼小心灵。然而,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绚烂之时。
相信在座的每位在听闻到这则新闻时,都是震惊、唏嘘不已的,我们开始思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思考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然而,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那个伟大的“父母”。还记得儿时我们读朱自清的《背影》,还会记起那样蹒跚的翻过月台买橘子的父亲形象,有时候我想,也许“蹒跚”这个词,是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的专属形容词,无数次,我们离家,父母的深切的目光总是让我们不忍直视,我们内疚,我们内疚在大学里荒废的青春。黄洋的父母曾是自豪的,相信他们遇见熟人一定会说“我儿子是复旦大学医学硕士”,那语气是自豪,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幸福之音。然而一切随着那一刻结束,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古以来都是让人痛不欲生,我们都熟悉的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此刻,那是生离死别,想起汶川,想起玉树,想起雅安„„ 有人说,如果想知道父母有多爱你,就去医院产房走一圈吧,或者直到自己为人父母,才知道原来那些年那一直管我们,命令我们“烦人”的父母,他们是艰辛的。
让我们再次回到这次投毒事件,其实发生这样的事件两个人都是受害者,两个优秀学子,两个惨痛的家庭,四个两鬓斑白的父母,那泪眼朦胧,或许我们会感恩一些。假如,时光可以逆流,投毒者懂得感恩,他把对父母的感恩延伸到友情中,也许,他会懂得每个生命的来之不易,用最正确的方式报答父母,他已经很优秀,他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其实身边的人也是一种资源,亲情,友情,爱情缺一不可。健康的心理来源于家庭,一个从小生活在暴力没有关怀与爱的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心里扭曲,他开始不相信爱,不相信别人可以那么幸福,他用极端的方式处理着人际关系,也许当今社会,提到感恩,人们默然的摇头,或者转向那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电视节目,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每人都以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还会有心酸吗,还会有这样的惨剧吗,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每个身边的人吧,多年以后,我们会回顾这段时光,这段一份努力拼搏的时光,记得,你我的友爱,记得,那个下雨天他她送的雨伞。也许,良好的交际关系,加上那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才是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谢谢大家„„
第四篇:案例分析 复旦投毒
案例分析
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学宿舍听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林森浩看到黄洋笑得很得意,便联想起其他学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同学难受。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2013年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某某医院去世。
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2013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庭审中,检方指控,被告人林森浩因琐事与被害人黄洋不和,竟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害黄洋并致其死亡,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提请法院对林森浩依法予以严惩。被告人林森浩辩称,他只是出于“愚人节”作弄黄洋的动机而实施投毒,没有杀害黄洋的故意。辩护人对起诉书指控不持异议,但提出林森浩系间接故意杀人,到案后能如实供述罪行,有认罪表现,建议对其依法从轻处罚。2013年11月27日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2014年2月25日 林森浩的二审代理律师唐志坚正式受林森浩委托向法院提起上诉。2015年1月8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上诉人林森浩在法警的押送下走进法庭,在核对了身份、户籍等情况后,法官开始宣读刑事裁定书,裁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将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毒物来源,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
投毒剂量,检方指控,林森浩将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们通过对案发原由的调查,就会发现这类案件的一个共同点:被害人与当事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一些生活上的小摩擦,导致酿成大祸。这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为什么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呢。
拿复旦大学投毒案来分析。直至今日,在与林某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某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男生。
很多身处林某的圈子从未留意林某的另外一些特质。很少有人知道林某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与异性沟通上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少有人留意林某在网络上习惯使用的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无论是对自己的同学,还是公共人物;至于林某的家庭——其实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以及故乡,则被林某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更少有人体会过,迥然相异的两面,在林某的内心长期煎熬、发酵。
由此我们可看出林某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凶杀案的案犯都有这个问题,心理的极度扭曲,难以抑制的愤怒,以及错误的发泄方式,使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第五篇:大学生投毒事件 心理问题凸显
大学生投毒事件 心理问题凸显
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据调查,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经预谋将他用来做实验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从实验室偷偷带出注入寝室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洋因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又是一桩触目惊心的高校惨案,“黄洋事件”并不是第一件高校惨案。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因铊中毒致残;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中毒事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是两名受害人的同学;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人丑,杀一人,砍伤两人。
在一系列案件中最远的时隔近20年,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同时这也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一个根木的变化。一场悲剧,也许断送的只是几个年轻人和几个家庭的未来。但是从根木上说,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新一代人才而对社会挑战时他们的承受能力。所以,这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关系社会全局的问题。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让“黄洋事件”能成为高校惨案的一个终点,不要再让这群高智商高学历的年轻人成为杀人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