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14-915006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1:27: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研究和总结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对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概述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历程和对国外典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启示

一、当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我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村种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系在逐渐适应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要求。农技推广体系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的内容、推广人员的素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存在很大不足。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主要有:

1、行政型,即政府主导。它是政府开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示范的推广。属于事业单位和非赢利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将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到农民中去。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投资主体,技术承包或低价的技术咨询服务费来弥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一般有“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十农户”、“政府+科教单位十农户”、“政府十企业+农户”3种模式

2、教育型,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主导。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经费、项目创收经费和涉农组织及个人的捐款等。主要运行模式有“科教单位+基地+农户”、“科教单位+企业+农户”、“科教单位+推广机构七农户”等。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科教单位的科技优势和培训优势,最新的成果和技术能够直接应用到农村,迅速被农民掌握。

3、自助型,即农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N G 0)主导。基于对技术的迫切需要,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需求的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经费来源于会员集资,大都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一般模式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十科技+农户”。

4、企业型,即农业龙头企业主导。以企业投资经营为主体,追求利润为目标,建立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需经费完全由企业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的新技术为主,其基本形式可以简化为“公司十农户”形式,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一端是企业化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氽业,另一端是农业生产者,以“契约”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项目型,规模中等偏小的组织,如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二)当代中国农技推广存在问题。

1、定位不清,管理和职能不分。政机构而设置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多数地方改革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行政中心工作的时间都在70%以上,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人员当乡镇干部一样使用,根本无精力和时间专职从事技术稚广。同时,推广机构设置不规范,既有综合办站,又有专业设站,且名称不一,难以形成相对稳定和规范的管理体制。

2、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不适应。

3、经费不足,保障不力。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强度(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黄季熄,202_)。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资年平均增长率却只有6.41,还低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率,即低于财政对农业的平均投入水平。

4、,农业推广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现行《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布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显得很不适应,执法主体、推广机构的职能任务、保障措施和违法处罚条款等内容都不明确

二、国外农业推广体系的总特点

1、农业推广立法完善.如美国《史密斯-利弗法》,日本的《农业改良助长法》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4、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

5、科研、教育、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

三、具体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其启示

(一)美国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三位一体。1914年美国63届国会通过《史密斯和勒沃尔法》,规定美国农业部在州立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州立大学推广站的教授,一般兼有教学、科研和推广三重任务,形成了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推广模式。②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联邦政府推广机构设在农业部,州一级的推广机构设在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站长由院长或副院长担任。推广专家4000多名,全具有博士学位。县推广人员有大学推广站组织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县级推广员12000多人,25%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绝大多数。③明确的推广指导方针和目标。④推广经费分级负责确保到位。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由州立大学统一管理,按推广项目及开支预算及时拨款。并规定,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增加预算,要求按1:4配套,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的自愿资助⑤推广手段现代化,基层推广人员待遇高。

2、启示:①增加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结合的力度。建议组成“三结合”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或办事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②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③切实解决好推广经费,加快农业推广现代化。要增加推广人员的待遇,对工作突出者予以奖励。激励推广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

(二)日本农业公务员与农协并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上下携进,共同推进。由政府领导和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各都、道、府、县全国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而农业协同组织由全国农协联合会、县农协联合会和自治体的农业协同组合三级构成②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素质。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是基于“激发农民的自觉性,诱导、发挥其能力”。技术员直接给农民讲课,直接上门服务,保证了技术的到位率。③生产生活并重,提高农业生活水平。为了使务农成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同时涉及生产、生活两个方面。④⑤⑥

2、启示:①加快农技推广法和实施的制定,依法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在日本农业法规上占有重要作用,其被多次修改,保证了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造作性。相对而言,我国《农业推广技术条例》修改不大,造成遇事找不到法律依据的现象。②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农技推广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日本的具体做法(如专门技术员的设置)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但他们不断改革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实施,使其适应不同阶段的农村生产实际,之中落实到实处的工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③面向未来,女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的现代农民。日本农业推广特别强调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善于思考”的农民。这也是我国新世纪农民应具有的素质。

(三)澳大利亚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模式:①垂直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澳大利亚农业部设总的推广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各州农业部推广机构内设“推广领导办公窜”,在9个行政专区设9个分支机构。每一个分支推广机构又在1个相当于我国县的区域内分成4个次级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垂直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不受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独立性较强。②澳大利亚农业科研服务体系较为完备。澳大利亚的主要农业科研机构有: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政府部门如资源环境部及其研究机构,大学的农业研究所/中心,州农业部(即初级产品部,D P I,下同)及其研究机构,企业如谷物协会(GRDC)、园艺协会(HRDC)等的研究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等科研、开发和国际合作协调组织。

2、启示:①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在推广生态环保方面的经验:一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二是法制健全,协调有力;三是长期坚持,效果明显。澳大利亚是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但并没有因为资源丰富随意浪费资源。在中国,减少对农村的污染,防止土地的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提高,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进口检验检疫,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应是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推广体系。

(四)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胡乐琴 汤国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种模式》 中国农业教育202_(2)

2、海 孙晓明 《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业工程技术·绿色食品 202_(3)

3、董永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_(6)

4、聂闯.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世界农业,202_.(1):50—51.

5、孙明英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典型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 202_(6)

6、黄季馄等,农业科研与推广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2_

7、曾福生,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农业现代化研究,202_

8、朱希刚,农技推广若干问题之我见,中国农技推广,1999(3)

9、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陕西农业科学,202_(5).

1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十二国经验及启示》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年6月

第二篇: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林水中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在分析了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体,法律规范,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服务体系社会化,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关键词: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启示

农业科技的推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送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正视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和创新机制的研究,在当前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的保证。

由国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工作的正规化始于20世纪初,其发展壮大则是在二战以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113个国家中200个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建立了14个国家级推广机构,只是现有国家级推广机构数的7%,且主要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约建国家级推广机构48个,占现有数的20%左右,主要在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一方面由于已建的推广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推广解决粮食的短缺问题,便纷纷开始建立推广组织。世界上约150个国家级推广组织(约80%)都

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国家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主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4.2万(中国仅含种植业部分)。其中:非洲约5.9万人,占全世界的10.8%;亚太地区约39万人,约占72.1%;欧洲约5.9万人,约占10.8%;拉丁美洲约3.3万人,约占6.1%;北美约1.5万人,约占2.7%;远东地区约3万人,约占5.5%。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现出多元化格局,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类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日本为代表。

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

3.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

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5.私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建的产品推销部门。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

6.其他形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农民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等知识。

各国政府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一种推广体系为主兼有其他推广体制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这些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可见,以国家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主流,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推广体系是最完美的,任何一个推广体系的建立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有以下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1999年的投资强度仅相当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1980年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达到80%以上,远高于欧洲的74%,北美的57%,拉丁美洲的55%;三是我国中央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比例较低,不到10%,90%以上是来自地方政府,远高于美国的67%,日本的64%,荷兰的40%。

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民数高于发达国家,平均一个推广人员服务

1178个农业人口,而美国平均一个推广人员仅服务200个,表面上来看,似乎我们的工作效率要比美国高,其实不然,如果用平均每个推广人员服务的耕地面积来衡量,美国是中国的46倍,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规范的资格认证,多数国家的专职农推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荷兰和丹麦农推人员的录用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并经考试才能录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学习经历,我国目前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在职教育制度、职称评定和用人制度还需健全和完善。

二、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如下启示:

1.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从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美国、日本等国家,较早地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法律规范,并在实战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保证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健康进行。日本的《农业改良普及法》自颁布至今,已做过八次大的修改,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到1993年才正式颁布实施,比美国晚近一个世纪。自颁布以来,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并且由于该法出台时就很仓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只做了原则性确定,实施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现实执行中往往有法难依,关于农业技术商品化问题,更没有涉及。因此,需要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真正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把农业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行为为主。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广经费来源受到政府的强制监督,以政府拨款为主,保证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和国家设立的推广项目经费。由于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渠道不畅,有限的经费往往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202_年的抽样调查表明,经费缺口约在50%左右,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在推广机构建设、人员培养、立法等方面都有健全的制度,并在价格、信贷、物资供给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在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了有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如日本对农业推广人员实行“普及津贴”制度,工资高于其他部门公务员。因此,农技推广人员不会为自身的生活发愁,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此,我国政府应用法律形式固定财政拨款中用于农业推广人员的金额比例,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津贴,同时,为推广人员提供优惠政策,使推广人员能安心工作。

3.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的农业推广作用。发达国家在发挥政府推广职能的同时,都能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作用。如美国的大豆协会、日本的农民协会等在农技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各国的农业企业在农业推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生产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和种子的公司,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加快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中日两国农业在经营方面有两个相似:一是土地规模小,二是生产经营方式分散。两国都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中日两国农业的经营具有相互借鉴的直接条件和自然联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将其纳入正常有序的农业推广体系中来。

4.构建以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农业大

学为主体,大学教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可能是农业技术的研制者,同时又能直接参与技术推广工作,因而对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能更及时地等到信息,真正做到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密切结合;日本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虽然自成体系,但日本的农业科学院与农业推广组织都与农民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是世界上机构及人员最庞大的体系之一,长期以来三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内在结合机制,自成体系。科研机构不过问推广系统的工作,推广部门不能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从而使农业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出整体效应。我国应在这方面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三者协调机制,同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推广部门及时向教育和科研部门反映实际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科研和教育部门也加强同推广部门的联系,形成紧密的结合体。

5.推广手段现代化。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广泛采用卫星通讯、Internet等手段,推广人员装备有汽车、移动电话等新技术新装备,我国还有很多的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经费短缺到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推广的手段也更加现代化,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农副业推广机构已形成全国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等大众推广媒介,已成为部分农民获取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已在一些农业大户中出现,这就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6.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许多国家对推广人员都要进行职前培训,并实行任职资格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在取得资格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参考文献:

[1]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_:8-9.[2] 吴坤福.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考察见闻[J].农技推广(1):29.[3] 汪荣康.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90-108.[4] 王春法.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J].中国农村经济.1994(4).[5] 聂闯,吴俊.农业推广的重要趋势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 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

(一)[J].中国农技推广.202_(4).林水中(1969--),男,江苏兴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及农业推广研究。

第三篇:探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探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作者李忠富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80%—85%。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从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来看,截至202_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形成联邦政府—州—地方三级合作推广体系,上下沟通,形成网络,体系健全,及时向农民传播农业家政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综合性。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有:

第一,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赠地法、汉奇法、史密斯和勒沃尔法三个法案,形成了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通过田间示范、发行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和家政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县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推广机构。州推广站对推广项目进行决策,对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县级推广站由州立大学的推广站直接管理,直接、间接地(农业协会、合作协会或自愿者)向农民推广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科技知识。

第三,明确的推广工作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向农民传播知识,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提供更多的有活力的社区,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第四,现代化的推广手段。各级推广站均配有计算机系统,并与国内外联网,设立有多个网站、网页。推广人员可以随时获得大学推广站数据库中的资料,也能了解到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信息和技术知识,还可以运用卫星系统向农民提供农业气象、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开展技术培训。

第五,稳定的经费渠道。美国农业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私有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自愿者的服务,如密西根州近年接受资助的推广费占推广经费的1.5%。

第六,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农业推广站的推广人员都是国家公务人员,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大学推广站按规定比例解决,办公费费用、交通工具等开支由县政府解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照搬美国的推广模式是不可能的。但美国政府重视农业、保护资源、保护农民利

益等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

日本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术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的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的组织体制是以基层农协为基础,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其具有桥梁职能、购销服务职能、信用、保险服务职能、技术推广和生产服务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等。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是依靠或通过农协最终实现的,具有协助政府推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桥梁作用,连农村供销基本上是由农协控制。

第一,双轨的高效运行。日本农业推广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支撑着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政府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技术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农协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保健和健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技术指导。

第二,以农民为核心的科研与服务体系。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广以民为核心,与农业结合地非常紧密。同时,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自发组织的自我服务体系,是农业推广方面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

第三,加强农业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日本的农业推广信息化程度很高,农业信息网络非常发达,各都、道、府、县都建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将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容全面、高效权威的全国性农业信息系统,为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

第四,科、教、推配合的协调,以普及员为主的推广体制,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日本的农业推广强调以普及员区域性服务,在组织机构上设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既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区域功能,又明确地把农村农民工作落到了实处。农业推广事业是农业推广公务员担当的行政行为,农业推广人员实行严格的两次考试录用制,推广员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设有岗位和职务补贴,并将其法律化。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务农者有自发性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等,以“培养会思考的务农者”为根本,开展推广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把农民生活包括食、衣、往、行指导内容纳入农业推广,生产、生活同时指导,谋求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共同改善。推广服务领域已延伸到了农业经营管理、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环境保护、农业观光、农村开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英国的农业技术推广

英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有强大的科研队伍,英国的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研究的项目。国际英联邦农业局是全国最大的农业情报中心,全国各地都建农校,农民、农业工人等均参加农校的学习。

第一,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英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从比较先进、衰

退、恢复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曲折的发展过程,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

第二,实行价格保护政策。英国政府制订了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种农牧产品(如肉牛、羊、猪、蛋、羊毛、牛奶、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英国政府还通过提高某些农产品保证价格和压低另一些产品的保证价格的办法来调控农、牧业生产,使之扩大或缩小经营规模,达到预定的目标产量。

第三,利用共同农业政策促进本国农业发展,通过国际市场发展本国农、牧业生产。英国积极把本国农产品市场纳入共同体的轨道,建立共同农产品市场,推进与欧共体农业政策的一体化,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英国农业生产者按欧共体制订的保护价格(干预价格)出售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此外对特定农业和园艺业部门的生产和投资也给予资助。英国政府对不易腐烂的农牧产品,以有利的价格从国外进口,而对易腐烂和不耐贮藏的鲜活农产品,则做到逐步自给。

第四,用农业政策实现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定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对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第一,人员数量多,专业素质较差。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数量庞大,平均每个县约500人。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却较低,全国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即将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

第二,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地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项目经费,其中又以经常性的(固定的)事业费收入为主,而项目经费所占比例很小。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不能明确地划分单位职能,经常情况是一个单位同时承担几项职能中的,导致不同类型的职能交叉,形成政、企、事不分的状况。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被分派给非业务性的工作,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正常职能的发挥,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第四,非政府部门的推广机构参与度提高,但有局限性。非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些年来发展较快,对农业技术推广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较为突出,但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第一,依法治农。强化农业法规、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行依法治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法治理行政手段挤占、挪用基层推广站的资金、资产,限制农业部门执法,拖欠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等行为。

第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农业内部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项目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实用技术的研究,培训推广骨干,加大推广力度。

第三,不断延伸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促使形成了庞大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力支撑着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四,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改善推广人员待遇,稳定基层推广队伍。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保证农业推广的工作经费,推广部门要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制定政策,鼓励和要求专家、教授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做到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发展服务。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激励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

第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推广队伍业务技能的培训,包括现代化推广手段的培训,观念、知识的更新,农业法规、政策的培训等。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加强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人员的集中培训,在广大农村吸纳、培训和使用农业推广自愿人员,把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作为我国农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第四篇: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摘要:国外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就开始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内外 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947年的美国,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创设以MBA学员为对象,含有职业训练目的的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为肇始。然而在当时以大企业为主流的经济环境下,“创业”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高校创业教育开始倍受各国的关注。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明显落后于当代实际需求。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民办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在校大学生中有效地开展实践类教育,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并激发创业的热情,帮助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模式,对推进中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国外创业教育开展于20世纪早期,美国是最早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国家。美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是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

国外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聚集模式(哈佛大学商学院);磁铁模式(麻省理工学院);辐射模式(康奈尔大学),他们各有千秋,但都又自成体系,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聚集模式

“聚集模式”是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哈佛大学商学院是采取“聚集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学生经过严格筛选,并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经费、课程等都由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负责。这种创业教育能够系统地进行创业方面的教学,其毕业生真正进行创业的可能性及比例非常高。该模式的创业教育也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获得发展。

(2)磁铁模式

“磁铁模式”的创业教育并不仅仅针对来自商学院学生,非商学院的学生也能从创业教育中获益。麻省理工学院主要采取这种模式,其创业中心的使命就是:“激发、训练以及指导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所有不同部门的新一代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先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吸引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等适应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既可以修习创业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辅修创业。“磁铁模式”在保证其开放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运行的便利性。所有创业教育和活动由统一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和规划,师资和经费也由创业教育中心统一调配管理。这样的运行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有利于吸引新教师的参与,也有利于校友募捐的顺利进行。

(3)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也是一种全校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位的发展路径,教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它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为非商学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应该鼓励不同学院的教师积极参与创业教育过程。它的实施涉及了管理体制上、师资、经费筹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层面成立了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指导全校范围创业教育的开展;所有参与学院负责实质性的创业教育和活动,根据专业特征筹备资金、师资、课程等。这种模式与“磁铁模式”的本质区别是突出了不同学院教师的参与。他们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征设置课程,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结合专业背景进行创业。不同学院之前的学生可以互选创业课程,从而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资源共享。康奈尔大学是采取“辐射模式”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兴起于20世纪末,至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各大高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教育手段相互包容的,并使得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利益得到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各高校也开始逐渐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到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当前已经形成三种经典的模式。

(1)能力素质模式

“能力素质模式”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是典型代表。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一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以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2)创业技能模式

(3)综合模式

清华大学是“综合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此类模式提倡学生在实战环节中,学习并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本文作者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经验和民办高校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完成民办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只有就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几种,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改革教育理念,完成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型,树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发挥民办高校优势,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每个民办高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平凡的创业故事,其发展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成功典范,创办者也具备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这些都是可以供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创业榜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结合民办高校自身资源和特色,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的聘任与管理,可以吸引、聘请以及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由这样一批具备创业经历与人生感悟的专兼职教师执教,就使教学更具有示范性。民办高校的师资优势也是民办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3)民办高校应科学设置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多数还局限于课堂式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偏重于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则采用讲座、模拟、论坛、实习、合作等形式,从创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到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学习创业到模拟创业再到实践创业,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创业,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增强教学效果。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提供各种保障条件,扶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外部有利条件的利用与争取上,民办高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创业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提供联系条件,为学生创业获得外界资金支持;帮助学生了解并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等等。在学校自身的管理上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比如为有项目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当地的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联系,积极引进专业的创业培训课程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实行弹性管理,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许学生中途休学创业等。当学生在创业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知识与能力上的欠缺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学习时,学校应对其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针对这一类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

(4)加强民办高校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民办高校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教师拥有“学者+企业家”的素质。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二是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三是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四是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

(5)民办高校要注重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与才干、积累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而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锻炼,因此教育与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最好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主要通过由上级组织的类似“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或学生处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创业教育。我民办高校可以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实践。如对低年级大学生开展创业启蒙教育活动,工厂企业参观,举办创业者系列讲座;对中高年级大学生注重创业实践教育,如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研究等;对研究生则给其直接参与真实创业实践的机会,如进驻创业基地和孵化器,参与社会创业等;也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

21世纪是“创业时代”,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在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创业与创新存在互动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没有创业精神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创业活动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民办高校也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认真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完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突破重重障碍,深入开展适合我国特色、符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_,(5).[3]呼艳芳.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对策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2_,(2).[4]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2_,(2).[5]葛广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_,(12).

第五篇: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doc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作的稳定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国民因病,残,老,失业所导致的生活困难进行授助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投保资助模式,储蓄保险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为劳动者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辅之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措施,以此来构建满足社会 成员需求的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征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依据;社会保险为强制性,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社会保障对象主要是劳动者及其家属,覆盖面比较大;保险项目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建立政府,个人和单位责任共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助共济;实行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协调的机制.特征: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强调自助.(二)“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加上一定的利息,一并计入个人帐户,专户存储,所享受的待遇在其帐户以内支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发展为住房医疗在内的制度。特点是:退休金单一,缴费率较高,参保者已无力办理其他保险;参保人自己缴费供养自己制度,使社会保险互助互济性不见了;低薪收入者由于缴费额少,老年生活保障不一定可靠。通货膨胀率提高及社会保障积累部分已用于廉租住房、医疗支出.人们晚年生活保障有一定风险;由于承担较高的雇投保费率,削弱了本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混合经济制度模式下,由政府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等政策以消除失业,贫困和不平等.实 行混合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推行收入分配均 等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特点: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责任主体, ,为全体国民实行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项目齐全,高标准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比较的方法;以及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比较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济效应的比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比较;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较;三是失业率比较;四是生活质量比较

(二)社会保障模式实施效果与分析:第一,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二,在人均GNP 增长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低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第三,在失业率上,采用福利国家模式的国家高于采用投保资助模式和储蓄保险模式的国家。

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与总体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各国社区保障制度改革的情况

英国:1补助金着重发给最需要的人2最大限度地减少依赖性 3尽可能简化,易于解释和被人们理解,接受 4体制须适应服务对象,社会保障体制要适应社会习惯,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体制 5减少舞弊和滥用6鼓励树立个人责任感

德国:202_年至202_年,德国用就业促进来代替“失业保险法”促进失业人员就业。就业促进法主要是对寻找工作的人员进行救助。202_年改革,将待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两者

融为一体,由联邦政府劳工局和地方政府管理社会救济的人员来共同管理。

瑞典:一是削减和控制社会福利支出,紧缩社会保障支出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政策措施。从80年代末开始,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健康保险方面、养老金方面、失业方面,推行社会保障支出紧缩政策。二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责任。三是社会福利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

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大规模调整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放在削减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在改革家庭福利保障上,通过限制领取联邦福利金的福利改革议案。

日本:改革内容:一,202_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相关法案,将按月工资收取养老保险费改为按年收入收取;设立青年学生保险费补交制度;延长收取养老金保险费的年龄;提高领取保险金年龄;增加政府对养老金的负担。二,根据修改后的健康保险法规定明确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根据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结构性变化采取灵活性对策,构筑经济财政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坚持国民皆保险;二,在尊重保险人的自立性与自主性的基础上,力求医疗保险制度给付的平等与负担的公平,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一元化管理;三,加强保险人、医疗机构、地方公共团体之间的合作,对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1增收节支,提高效率;2促进就业,支持培训;3增强社会保障的激励作用;4社会保障体系私营化,充分调动民间力量。

(三)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情况与总体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合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我国多元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社会经济不发达的状况,多种所有制的不同特点,应建立不同层次标准的,以公积金储蓄为主体,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辅的多元社会保障制度.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储蓄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社会保障建立在储蓄的基础上,使得个人利益能充分体现出来.这种个人负责制的公积金制度将会避免福利“大锅饭”的发生,同时又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的功能,解决居民的养老,就业,就医等问题.在我国目前经济不发达,社会保障条件尚有限的条件下,社会保障的个人负责制尤为重要.并且学习新加坡公积金购买组屋和资本积累的经验,发挥保障资金的住宅建设和国家建设功能.我国住房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公积金储蓄,可以筹措到大笔资金,加快住宅建设,扩大房源,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学习各国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作法,为我国社会保障提供足够的资金.我们应发挥各种积极性,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资金,并逐步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为主,国家为补充的资金结构.借鉴各国社会保障立法,促进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我们应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总之,应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参考文献:1.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天津出版社,202_

2.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社会科学出版社.202_

3.章桂琳,彭润金.七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_

4.曾宪影.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M].江苏社会科学,202_(6)

5.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展望[M].经济研究参考,202_(6)

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