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关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0-427698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3 21:28: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视频会议精神,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已与我校合作的国内126家优势企业亟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层次的要求,我校经过对市场调研就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五四一技工学校是1977年经国家部委批准创办的以机械加工专业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占地499亩,建有6个校内实训加工中心、6个课堂教学实习车间、6个校外实训基地(541电厂、燎原仪器厂、中信机电车轿有限公司、中北大学机械二系、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山西三联技术产业集团);各类校内实习设备680台/份、计算机400台/份,直观教具186576种、教学图书166820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225名,其中高级讲师28名,双师型教师12名,讲师80名,实习指导教师60名:教学班级80个,在校学生4600名。

其中高级技工专业6个,在校学生580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95%以上。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实施IS09001质量管理认证以来,各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先后被山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农业厅批准为“山西省劳务输出基地”、“山西机械行业中信机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西省复退军人技能培训基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连续三年获“山西省技工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双十佳'先进单位”,2006年11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社聘为常务理事单位。

二、校企合作办学实践

由于受企业整体效益的影响,学校过早地被推向了市场。曾在2001年,就与江苏昆山“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单培养就业协议,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尝试。当年有9家企业与我校合作定向培养一线生产技术工人(合作期限2001至2010年)。为此制订了校企合作实施定单培养的发展规划。实施订单培养,打造就业平台,这一成功做法不仅为企业、学生及家长带来了实惠,同时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连续四年招牛突破千人大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由2001年的不足300人发展到现在的4600人。现与我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或建立就业关系的国内企业126家,就业切,议人数达18162名。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5年来,总结成功的做法主要有

1、依据市场需求设立专业,依据市场(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2、依托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实施“订单”培养,既为企业解决了急需的-线技术工人,又为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4、企业与学校经常沟通,互通有无,资源互利共享,双方受益。

三、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预测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是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新型工业的进程和产业优化的进程。

1、运城市高技能人才需求现状。据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运城市从业人员100万人,经劳动保障部门考核鉴定颁发国家职业资格(含技术等级)证书人数为83200人,其中获得中级工证书的人数为74800人:高级工和技师为2496人;初级工为5824人,持证率仅为8.32%。持证比例偏低,人员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运城市工业发展的瓶颈。而运城市的工业结构“十一五”规划中,高技能人才需求30万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我校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本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五四一技工学校隶属于国营五四一总厂(现名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是以生产特种车辆和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下设8个生产厂,拥有各类高精尖设备10000余台,现有职工1.5万余名,年产值30-60亿元。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占-线操作人员的15%、5%、3.15%。然而-个属于装备制造业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且-部分设备和技术是从国外引进,其产品为高技术含量,既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设计人员,更需要尽快建设一支掌握精湛技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个任务将落在我校身上,培养培训人数约为4040人。

四、我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1、2001-2006年“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初步积累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经验,也制定了一些工作条例,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和由企业老总、政府职教专家、学校高级讲师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学校围绕市场办,专业随着市场换(设)”,依据市场需求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资源互利共享的办学模式,已成为企业的技能人才库,在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在校学生4600名,26个专业中高级技工专业6个,学生580人,2007-2008学年高级技工学生将达到1200-1500名,占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及校外实训基地等有能力逐步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学校实施了IS0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取得了向国外输送技能人才的通行证,已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阿尔派电子集团(日资企业)、华硕电脑集团(台资)、奇美电子(台资)、富士康集团(台资)等外资、台资企业输送了约1000名技能人才,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相互制定了进-步实施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

4、我校自2004年成立山西机械行业中信机电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以来,除对本校学生职业资格进行职业鉴定外,还对周边地区相关企业的在职职工培训后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工作已走向市场化,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设想

从2007年开始,我校将选择一批有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机械制造、汽车维修、冶炼铸造、铸造冲压、电子信息等装备制造企业中,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想法是:

1、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宇造船厂、上海能用东岳汽车集团、中信汽车公司、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国营华晋冶铸厂、山西冲压厂、中信机电车轿有限公司、山西通达集团等企业合作,为其培养在特种车辆、运输车辆制造行业中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企业为就业学生提供高级数控、高级金属成型、高级模具钳工、高级汽车维修工、高级焊工等专业的顶岗实习和岗位操作。

2、与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大宇造船厂、福尔康机械有限公司、山西三联技术产业集团、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森特集团等企业合作,为其培养机械加工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企业为学生提供高级车工、高级钳工、高级电工、高级铆焊、高级冶炼等专业的应用实习和项岗操作训练。

3、与宁波的奇美电器集团、天津的摩托罗拉公司、太仓的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华硕集团等企业合作,为其在电工电子专业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模具制造、电工电子专业的岗位实习。

六、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取得两证(学历证书、就业资格证书)。

1、高级工。主要针对学校的全日制学生,通过培训使他们取得高级技工的职业资格,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是我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目标。

2、技师。对已在企业就业满三年的高级技工强化培训,通过考核取得技师资格。同时与55个企业联合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按步骤予以实施。学校建立技能人才库,聘请相关核心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兼职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充实一线师资队伍。

3、高级技师。;对合作企业或周边的企业中己具备技师资格的一线技术人员,依据单位的需求,分专业分批次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高级技师水平,通过考核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七、培养方式

1、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在课程设置上,除使用部颁教材的同时,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把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内容编成补充教材用于教学实践。

3、在师资配置上,有选择的选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学校的专职教师要到企业去进行1-3年的技能培训。

4、学生实习安排在就业企业,在企业内师带徒,师傅参与实习学生道德品质、工作实习和日常生活等全方位的管理考核。

5、在技能评价上,遵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操作要求,请企业的高技能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给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6、学校承担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培训的需求、培训手段、培训考核、培训评估均由企业负责。

7、学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教学与生产、科研、经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逐步实现实习进程企业化,实习课题产品化,进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与经营的结合。

八、措施与保障

1、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由当地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推动当地政府,抓紧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搭建好学校与优势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2、建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由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校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政府职业教育专家等组成。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及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执业指导、咨询等。

3、与所有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义务。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先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要保证在设备、场地、技术人员等条件上的支持,保证实训任务的圆满完成。

4、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行专业教师顶岗培训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学年参加技能训练不能少于2个月,2010年力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65%以上。

5、加大高技能人才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经费来源,企业筹措一点,学校承担一点,政府支持补贴一点。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国营五四一总厂技工学校

二00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会议精神,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已与我校合作的国内224家优势企业亟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层次的要求,我校经过对市场调研就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学校基本情况

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四川核工业技工学校和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职业培训学院是三块牌子一套机构,是集中专、大专、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院校。学校创办于1979年,学校现有广元一校区、二校区和成都校区三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14654人。校外有稳固的实践基地,有新疆阿勒泰地区、新疆博乐市、陕西旬阳县、四川省通江、辽宁大连等多所分校。

学校占地面积900余亩,建有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模具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单片机实训中心、家电维修、制冷制热实训中心、焊接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加工中心40余个;课堂教学实习车间30余个,上百家校外实训基地(中国核工业第二十三建设公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连云港核电站、韩国三星(深圳)视界有限公司(SSDI)、富士康企业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OLYMPUS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兴通讯、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IPC)、芬兰贝尔罗斯(广州)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美国伟创力科技(珠海)公司、台湾广达电脑上海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华硕电脑、台湾宏仁企业集团、丰田公司、生益科技、飞利浦深圳公司、都江堰电力设备厂等);校内各类实习实训设备2000多台;20余个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机房,计算机2000余台;图书20余万册。

学校有教职工495人,其中高级讲师36人,高级技师46人,讲师119人,技师80人,双师型教师200余人。现有在学生14654人。其中高级技工专业9个,在校学生4160人,毕业生就业率100%。

作为广元职业教育的排头兵,近年来,四川省委副书记陶武先、省政府副省长柯尊平、陈文光、张作哈,广元市原市委书记王宗榜和现任市委书记高峰等省市领导纷纷到我校视察工作,四川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劳动厅、省扶贫办以及广元市委市府其它领导和市计委、市教育局、市劳动局等单位领导也先后到我校指导工作。

学校也先后被评审为“中国名校”“中国国家德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重点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重点技工学校”、“全国首批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实验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核工业核电建设安装培训基地”、“四川省劳务扶贫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省级人才开发示范点”、“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单位”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在四川省职业学校中,学校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由于显著的办学成果、成功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就业体系,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先后被评为 “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劳务扶贫工程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四川省首批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 广元市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广元市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广元市人才工作示范点”、“广元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效益一等奖”、“广元市文明单位”、二〇〇三、二〇〇四“广元市‘两保’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同时学校还获得多起国家和省、市授予的奖牌和称号,并受到过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和中共四川省原委书记张学忠和国家劳动保障部原副部长林用三等同志的一致好评,以及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二、校长简介

宋远彬, 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全国杰出教育家、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中国核工业科技拔尖人才、四川省十佳技校优秀校长、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第三届杰出创新人才奖候选人、广元市第五届科技拔尖人才、广元市建市20周年有特殊贡献的劳动模范。

宋校长市场意识强、敢于竞争,1994年临危出任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职业培训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当时的学校危房四立、濒临倒闭、固定资产只有93万元、在校学生规模450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校面对新的形式和困境,宋校长毅然扛起职业技术教育这面大旗,带领全校师生求真务实抓建设,与时俱进练内功,艰苦拼搏,知难而进,不等不靠,没向国家要一分钱,通过自筹资金把学校建设成为了拥有广元一校区、二校区及成都都江堰校区和新疆博乐、阿勒泰、陕西旬阳和四川通江、辽宁大连等多所分校的集团化学校,高楼林立,具备较好办学条件的现代职业学校,而学生规模也由450人发展到今天在校生达14654人的规模。以卓著的办学成果遥遥领先于全省教育战线,在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榜样,为我省和全国职业学校的发展探索和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并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共四川省原省委书记张学忠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林用三等同志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审为“中国名校、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全国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实验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中国核工业核电建设安装培训基地、国防科工委军工专业实训基地、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先进单位、四川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单位、四川省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省级人才开发示范点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成为省内外学生争相就读的全省职教名校,引来了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2005年4月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率先通过了IS0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八十年代后期,宋远彬同志带领学校承担了建设秦山、大亚湾、连云港核电站的所有技术工人和劳务人员的培训任务,为核电建设节约了数千万元的成本为祖国的核电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建设突出贡献奖。自他任校长以来,以 “办好一所学校、振兴一方经济、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为宗旨,按照“定单教育”、城乡联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学校+公司+农户”等多种办学模式,使学校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功地与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三星电子、TCL集团等数百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实现了厂校对接。平均每年解决了5000余名来自农村学生的求学和就业,现已累计安置毕业生35000名,学校毕业生连续10年就业率达到100%,学生工作后每年的纯工资性收入为8000-40000元,为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根本转变,为以及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贡献,被广元市政府授予“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和“两保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到学校进行了跟踪采访,并以“订单教育让学生就业不用愁”为题在黄金时段《国视资讯》栏目里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所硬件极差的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五年招生人数位于全省职教学校的前列,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榜样,令同行称奇,更以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学校+军队+企业”的培养模式,开创了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新天地,各省市院校纷纷派团前往参观、考察,平均每天达2-3批。

宋远彬同志学风朴实严谨,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有为学校长久发展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其在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进步,自任校长职务以来,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准则和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全校教师树立勤奋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召教职员工尽职尽责,努力拼博,争创佳绩。

宋远彬同志先后在行业内外10余个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90余次,70余次做代表性发言或宣读论文;在全国、省、行业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40余篇论文获得各类奖励。编(审)教材(含习题册)、讲义等20余种,编审了多个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50余个。作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GYS-010所所长,主持完成了对35000名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组织了核工业系统、广元市多个单位的40余次职工培训。

宋远彬同志注重市场调研,先后从事了《技工学校的出路》、《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课题的研究,他还是中国核工业教育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同时参与完成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焊接技术、起重技术、管道技术等多项科技技术咨询项目,为核电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

对于他所带领的学校班子,他坚决执行民主决策和集体领导。对于副手,他既信任又关心。对于全校各级领导班子,他既严格要求又悉心爱护。对于学校的员工队伍,宋远彬同志引以为豪,他认为那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他始终把调动好、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治校的根本。

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宋远彬同志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起跑线上,向着职业教育的辉煌目标,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冲刺。

三、校企合作办学实践

学校于2000年开始探索并在2002年成功实现了“订单教育”模式。学校安排学生提前进入工厂顶岗带薪实习,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高度整合。实现实习与就业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将实践与教学互动,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动态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动态控制教学质量,培养全面达到毕业生标准的毕业生,提高就业率,部分专业学生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间,许多公司就要求接收学校学生实习就业。

学校一直以来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秦山、大亚湾、连云港等核电站进行联合办学,长期实行订单式教育。与我校实行订单式教育的还有韩国三星(深圳)视界有限公司(SSDI)、富士康企业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OLYMPUS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兴通讯、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IPC)、芬兰贝尔罗斯(广州)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美国伟创力科技(珠海)公司97家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企业

200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央教育电视台到学校进行了跟踪采访,并以“订单教育让学生就业不用愁”为题在黄金时段《国视资讯》栏目里进行了跟踪报道。

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总结成功的做法主要有:

1、学校一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社交能力、整合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动手能力

2、依据市场需求设立专业,依据市场(企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

3、依托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实施“订单”培养,既为企业解决了急需的-线技术工人,又为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5、企业与学校经常沟通,互通有无,资源互利共享,双方受益。

四、我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1、建校2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了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并推广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经验。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和新途径的同时,我校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预测、安全培训功能的综合职业培训基地。2、2005年,国家通过《核电中长期以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我国还要再建30多座核电站。我校做为全省唯一一所能够培养核工业建设安装技术人才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在我国第三次核电站建设高峰期间,更是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广东核电有限公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西安核建等用工企业签订了20000名高级技术人员的用工合同。在向国家核电单位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与这些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发展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硬件支持。

3、在校学生14000余人,高级技工专业9个,共有在校学生4160人。2008年,高级技工学生将达到6000—7000人,将近在校学生的50%。国家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以及我校投资1.1亿,刚刚建成的新校区,使我校更增添了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信心。

4、我校率先在省内的院校中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教育和教学服务实现以及质量分析和改进等方面形成21个程序文件,并制定了作业指导书、岗位工作职责、质量计划和质量记录等一系列文件,使每项工作都程序化、文件化、规范化,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从而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

5、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我校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行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MES模块教学和中德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ZPZ)引导型教学法,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我校大力推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学生三自教育。通过三自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已形成主动、自觉做学校主人的习惯。

6、我校在实施“订单式”定向培养的的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后还要实行长期跟踪服务,使就业学生到企业后工作稳定。我校每年要向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华誉建设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亚洲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华硕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OLYMPUS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兴通讯、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深圳)有限公司(IIPC)、芬兰贝尔罗斯(广州)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美国伟创力科技(珠海)公司等企业输送5000余名优秀技能人才。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相互制定了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

7、我校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除对本校学生职业资格进行职业鉴定外,还对周边地区相关企业的在职职工培训后进行技能鉴定,每年面向社会鉴定 200 人以上,为二三建设公司鉴定1000人左右,学校鉴定2600人左右。鉴定工作已走向市场化,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设想

从2007年开始,我校将选择一批有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机械制造、汽车维修、核电安装、模具数控、电子信息等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建设安装企业中,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具体想法是:

1、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福斯特惠勒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爱德克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高丘六合机械工业人限公司、诺尔起重设备有限公司、四川省电力设备厂、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广州优尼模具有限公司、六和桐生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三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科恩马特殊过程装备有限公司、都江堰电力设备厂、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其培养在机械加工制造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企业为就业学生提供高级数控、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工、高级汽车维修工、高级焊工等专业的顶岗实习和岗位操作。

2、与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中国核工业华誉建设公司、中国广东核电有限公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西安核建、岭澳核电站、坎杜核电站、田湾核电站、深圳纽科利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等企业合作,为其培养核电安装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这些企业为学生提供高级钳工、高级电工、高级铆焊、高级管工、高级仪表工等专业的应用实习和项岗操作训练。

3、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亚洲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华硕集团、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OLYMPUS奥林巴斯(深圳)工业有限公司、广达集团上海制造城达丰电脑有限公司、宁波的奇美电子集团、深圳日立赛格显示器有限公司、长城国际信息产品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达信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伟创力电脑(珠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为其在电工电子专业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级模具制造、电工电子专业的岗位实习。

六、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通过实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取得两证(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1、高级工。主要针对学校的全日制学生,通过培训使他们取得高级技工的职业资格,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是我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目标。

2.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学习期限不少于2年。

3、技师。对己取得预备技师资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或已在企业就业满三年的高级技工强化培训,通过考核取得技师资格。同时与50个以上的企业联合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分阶段按步骤予以实施。学校建立技能人才库,聘请相关核心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兼职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充实一线师资队伍。

4、高级技师。对合作企业或周边的企业中己具备技师资格的一线技术人员,依据单位的需求,分专业分批次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达到高级技师水平,通过考核取得高级技师资格。

七、培养方式

1、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在课程设置上,除使用部颁教材的同时,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把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内容编成补充教材用于教学实践。

3、在师资配置上,有选择的选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老师,学校的专职教师要到企业去进行1-3年的技能培训。

4、学生实习安排在就业企业,在企业内师带徒,师傅参与实习学生道德品质、工作实习和日常生活等全方位的管理考核。

5、在技能评价上,遵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操作要求,请企业的高技能专家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给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6、学校承担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培训的需求、培训手段、培训考核、培训评估均由企业负责。

7、学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教学与生产、科研、经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逐步实现实习进程企业化,实习课题产品化,进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与经营的结合。

八、措施与保障

1、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由当地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推动当地政府,抓紧成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搭建好学校与优势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

2、建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由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校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政府职业教育专家等组成。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及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执业指导、咨询等。

3、与所有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明确职责义务。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先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而企业要保证在设备、场地、技术人员等条件上的支持,保证实训任务的圆满完成。

4、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行专业教师顶岗培训制度,每位专业教师每学年参加技能训练不能少于2个月,2010年力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

5、加大高技能人才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经费来源,企业筹措一点,学校承担一点,政府支持补贴一点。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

二00八年三月七日

第三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劳社保函〔2008〕2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结合我司在全省职工培育培训及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所起的作用及全省道路运输企业亟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技能层次的要求,今后为道路运输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示范和经验,特制定本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以集团公司新的战略目标为前提,以提升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抓好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集团公司全系统职业技术培训管理体系,发挥集团公司技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优势,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优势的拔尖技术工人,提高集团公司汽车驾驶队伍和汽车维修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劳动力资源保证。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3~5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实施集团公司技校和集团公司成员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结合道路运输行业特点,充分办好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增强 集团公司技校培训基地和企业培训基地的生命力,使技术工人培训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更好地为集团公司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三、建立示范基地的组织形式

构筑以集团公司为主导,以企业培训基地和集团公司技校培训基地为主体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全系统高级技工培训的管理工作;负责制定全系统的中长期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集团公司技校是集团公司开展培训工作的基地,负责实施具体的培训项目。培训重点是高级技能人才。除此之外,集团公司技校要参与培训规划的制定、预测、指导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提供教育培训市场的中介服务,沟通全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信息。

企业培训基地和技校培训基地是培养高级工的主体。企业培训基地要加强基地建设,实施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围绕本单位的需求开展好自主培训。同时,在业务上要接受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指导,适应企业发展对技术工人培养的要求,满足企业多种形式培训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技校培训基地要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资源整合和专业重组,在满足集团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的同时,也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面向社会开展人才培训。

四、建立示范基地的工作任务

(一)组织开展和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1、组建师资队伍

按照培养既懂理论有又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在集团公司技校现有师资队伍中选拔一批具有道路运输专业知识并热心从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确定为专职师资;同时特邀省从事道路运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专家以及具有汽车驾驶和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和较强操作能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2、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根据“先主后辅,先易后难”的原则,结合海南省道路运输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以及集团公司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指导本行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后,确定首批试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种为汽车驾驶员和汽车维修工2个工种,在取得以上2个高技能人才工种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将按照省人劳厅的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逐渐开发其他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工种(岗位)的培养项目。

3、培养方式

1、集团公司技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共同组织实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在课程设置上,除使用部颁教材的同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把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内容编成补充教材用 于教学实践。

3、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可采取双向选择或组织指定的方式,建立名师带徒制度,师傅参与实习学生道德品质、工作实习和日常生活等全方位的管理考核。通过师傅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提高中青年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4、在技能评价上,遵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操作要求,邀请企业的高技能专家参与,对培养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给出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5、集团公司技校承担企业生产岗位员工的培训任务。培训的需求、培训手段、培训考核、培训评估均由企业负责。

6、集团公司技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以教学与生产、科研、经营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逐步实现实习进程企业化,实习课题产品化,进而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学与经营的结合。

(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对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在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同时,可按有关规定直接晋升职业资格或优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

(三)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

依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人才交流机构或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职业院校,或通过科技协会、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业教育培训协会以及高技能人才工作室等,举办各种形式的 高技能人才主题活动,为高技能人才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同业技术交流以及与科技人才交流、绝招绝技和技能成果展示等创造条件。

五、建立示范基地的推动方式

(一)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培训体系,规范培训管理流程。

(二)制定“关键技能人才管理办法”,提高高级技能人才的收入,激励技能人才走岗位成才之路。

(三)确定重点职业领域(工种),在进行需求预测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四)制定政策,形成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并做好宣传,营造氛围。

(五)组织进行技能鉴定、技师考评,开展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表彰活动,建立高技能人才库。

(六)收集新技术和新技能推广应用信息,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和骨干师资培训并及时发布实施信息。

六、配套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为示范基地开展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保证。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制度。如:技术工人持证上岗、岗前培训制度、技能竞赛制度等。要使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与技能工资晋升挂钩,工人的技术竞赛成绩与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挂钩,员工考试考核与竞争上岗挂钩。总之,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个人切身利益挂钩。

(二)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包括:高级技工培训管理制度、培训评估制度、培训预算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步伐。

(三)健全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对基地办学工作的督促检查,努力使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到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中,规范运作。

七、组织保障

(一)争取省有关政府部门为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积极参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的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职业培训管理人员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和质量督导人员业务培训等活动。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后,争取有关政府部门在国家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考务管理软件等方面为示范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提供支持服务。

(二)建立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由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校讲师以上的专业教师、政府职业教育专家等组成。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及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出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训练大纲、执业指导、咨询等。

(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和使用,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1.5~2.5%的职工培训经费,并确保其中的60%以上的经费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第四篇: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来源: 日期: 2009-09-23 10:48:39 被阅读 250 次

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制度为重点,以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根据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基本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使用、交流、保障制度,形成培养快、评价准、使用好、待遇优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下达培养目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5000人,以技师、高级技师带动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使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体系。根据全县产业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各类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到“十一五”期末,结合国家、省、市、县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依托企业(集团),重点建设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目标,且规模较大、实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建设以培养高级技工为主的示范职业学校。立足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技术含量高、起示范作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三)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导作用。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重点企业,特别是规模、骨干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要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和技能人才工作部门的监督。各主管部门应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企业申报技术项目改造、技术项目引进、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企业聘用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参加境内外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应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要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拿出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30%通过奖金形式给予一次性奖励。要积极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续接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已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应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办理相应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四)鼓励职业学校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学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成立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选修制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冠名办班、订单培养、校企互为培训实习基地等形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企业应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同时要选派好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合作学校共同组织好相关理论实践教学,并做好学生实习的劳保和安全工作。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执行,入学前为工作一年以上在职职工的毕业生可不执行试用期,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比照本单位同期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待遇重新确定。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五)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等方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试点企业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的考核内容作30%的调整,考核合格者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试点企业中技术复杂、操作性强的工种,其一线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和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考评要素和内容,按照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以业绩评定为主的方法实施考核鉴定。对在技能岗位上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企业要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公开选拔高技能人才。试点企业按高级工标准组织的技能竞赛,经市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应知应会均合格的前三名可直接晋升为技师。试点企业5%的各等级优秀技术工人可提前3年参加高一个等级的考核。

(六)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浓烈氛围。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凡获得“盐城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50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元,“国家、省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2000元,“盐城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各企业也应建立相应规范有效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重奖。

(七)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根据苏办发[2004]28号和苏办发[2006]2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筹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渠道增加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新机制。政府将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评选、师资培训、竞赛、考核和奖励等。财政部门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有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用于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并列入成本开支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有一半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县统筹培训费中的20%,用于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及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县全额统筹该项提取,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并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统筹,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应征名单、应征金额,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按期缴存财政社保专户。企业提取的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对参加紧缺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企业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60%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被企业聘用在相应技能高级岗位的,全额报销培训和鉴定费用。财政、劳动、审计、税务、工会等部门对企业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价格形成机制。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收费,仍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苏价费函[2005]136号、苏财综[2005]47号执行。对举办高级技工、技师的各类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可按照各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价格部门核定后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学费及经批准的各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培训费标准应予公示。放开点名招聘高技能人才中介服务收费管理,由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职业中介机构)按照省物价局苏价费[2003]416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九)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成效作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成立由组织、劳动、发改委、教育、科技、经贸、财政、人事、地税、价格等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加的县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协调,县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门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牵头抓总,与其他各类人才工作一并部署和推动。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人技术考核办公室,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并建立高技能人才库,统筹管理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发改委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与经济项目同步规划、部署和实施。财政部门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经贸部门要指导和督促企业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教育部门要指导职业教育机构需求,积极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人事部门要抓紧研究职业资格序列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待遇相互衔接的政策办法。地税部门要按照政策规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征收力度。物价部门要在规范收费标准的同时,做好服务工作。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实施意见 政策解读

◇陈强: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为加快推进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今年5月18日,省人社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团省委和省妇联制定出台了我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鲁人社发[2016]22号)。今天我们邀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韩金峰先生,副厅长刘杰先生,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星海先生,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启国先生解读文件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韩金峰厅长介绍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14:01:24]

◇韩金峰: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欢迎各位新闻界朋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2016年5月18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8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加快推进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我省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占很大比重,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动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也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如果不造就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型升级也很难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我们必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助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良性轨道上来,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14:02:01]

◇韩金峰:

(二)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家间、地区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数量和质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既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又纷纷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从国内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很大。面对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加剧的新态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实现我省“走在全国前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三)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要求。当前,我省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受产业转型升级、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明显提高,操作工、普工等一般性岗位数量有所减少,“高级技工”等技术型、高技能人才需求紧俏。今年一季度,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保持在2以上,高技能人才持续供不应求;企业对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人倍率仅为0.73,供过于求。我们必须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大规模培训劳动力,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努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14:02:22]

◇韩金峰:

二、《意见》中政策措施的主要创新点 《意见》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创新力度大。《意见》在综合吸收国内各省区市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提出的许多措施在全国均属首创,政策含金量很高,实施后必将有力推动高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意见》着眼于解决制约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和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交流引进、使用、激励等5个方面18条政策措施。三是强化协同推进。《意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以及政策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形成全方位支持技能人才培养和技工院校发展的合力,推动各项具体措施全面落实。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实施“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年规划”。搭建互联网移动教育培训平台,推动完善创业大学培训模式,支持各类技工院校建立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打造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品牌项目,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2000元和5000元。二是推动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推动100所技工院校与1000家企业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合作培训和教师进企业、技能大师进校园等活动。落实对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带徒”培养新模式,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试点的单位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建设6-8所省级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50所技工教育特色名校、100所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150个省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首次开设“高精尖缺”职业(工种)高级工及以上等级专业的技师学院,每年遴选部分专业给予一次性专业建设补贴。依托技工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网络。

(二)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意见》着眼于提高人才评价公平性和科学性,强调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给企业更多的人才评价自主权。经省、设区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企业或行业协会可以在国家职业标准框架内,结合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服务实际,实施自主评价。二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自2016年起在青岛、潍坊、烟台三市部分技工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过程化考核鉴定试点,2020年前逐步在全省推开。三是更好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全国技能大赛省级集训基地,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大赛脱颖而出。四是推动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根据国家要求,适应人才国际化趋势,逐步引进社会急需职业(工种)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与国内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互认。[14:03:07]

◇韩金峰:

(三)强化高技能人才引进与交流。一方面,加大引进“洋”人才和技能大师力度。开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支持我省规模以上用人单位引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在本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的高端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对接,推动技师学院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有关职业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年选择3-4个支撑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职业(工种),组织技工院校教师赴德国等国家(地区)进行专题培训。每年聘请国外专家来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传艺带徒研修,从境外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技术学校聘请100名职业教育专家来我省技工院校任教,每年遴选100名骨干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任教。到2020年,争取设立3-5所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大的中外合作职业培训机构。[06-08 10:13:43]韩金峰:

(四)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使用。加强高技能人才开发利用,培养是基础,评价是手段,核心在使用。为此,《意见》在加强高技能人才使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一是坚持“不唯学历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艺精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受学历、教师资格证等条件限制,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教师岗位。在技工院校全面开展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符合条件的技工院校教师可评为“教授”或“实习指导教授”。二是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离墙”。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按照相应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三是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分职业(工种)建立技师协会,开展同业交流。用人单位在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给予高技能人才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根据国家制定出台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贯通办法,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意见。[06-08 10:14:00]韩金峰:

(五)创新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发挥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真正让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为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一是完善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的选拔政策。由原来的3年选拔100人、每人每月补助200元,调整为每年选拔不超过100人、每人给予一次性奖励1万元。二是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我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选手,可晋升为高级技师并破格认定为当齐鲁首席技师。对我省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选手,以及为选手获奖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技术指导专家、教练、技术翻译,按照国家奖励标准分别给予同等奖励。对我省获得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前3名的选手,分别给予5万、2万和1万元奖励,选送单位为技工院校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参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政策,自行设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津贴可以分别参照每月200元、300元、400元的标准设定。四是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注重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树立典型、评选劳动模范,对优秀高技能人才每年组织开展带薪休假考察和疗养等活动。鼓励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探索制定技能等级同城市落户挂钩政策。[14:03:50]

◇韩金峰:

三、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06-08 10:14:38]韩金峰:

(一)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会同发改、经信、财政、国资、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实施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目标考核体系和办法。赋予部分市高技能人才工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任务,探索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的体制机制、制度政策和路径模式。[06-08 10:14:59]韩金峰: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坚实保障。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省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专项资金(切块资金)继续支持技能型人才培训。完善适应技师学院特色的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技师学院收费标准和财政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可参照高职院校执行。企业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应足额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且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社部门依法收取其应当承担的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工教育培训。[06-08 10:15:15]韩金峰:

(三)夯实工作基础,营造良好氛围。做好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训规划,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臵标准,加快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建设。进一步挖掘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努力改变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06-08 10:15:31]韩金峰: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广大新闻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长期以来,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给予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大量的关心和厚爱。在此,我代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新闻界朋友继续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共同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新风尚,推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今天发布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14:04:09]

◇陈强:下面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媒体单位名称。[14:04:26]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意见》提出贯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技工院校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中职、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贴政策。请问,出台这一政策主要基于什么考虑?今后如何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14:04:46]

◇刘杰: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技工院校毕业生只能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证书,导致在继续升学、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诸多问题上遭遇了不公平待遇。这既影响了适龄青年报考技工院校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都能成才”的精神。针对这一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曾出台过相关政策,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要一视同仁;高级技工学校高级班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这些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和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06-08 10:26:08]刘杰: 按照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政府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特别是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方面的沟通和反复论证,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贯通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有关毕业生分别享受中职、高职(大专)和本科毕业生相应待遇,这就在根本上打破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的“天花板”和“隔离墙”,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技工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06-08 10:26:46]刘杰: 今后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在现有政策落实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时将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考量范畴,与同类普通教育院校毕业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并细化完善相关规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14:05:01]

◇新华社记者:《意见》中提到自2016年起要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请问什么是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对象和目标是什么?培养模式是怎样的? [14:05:15]

◇刘杰: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与技工院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由对口企业和合作的技工院校联合招工、招生,根据企业技能岗位的实际需要,企校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教学标准。更通俗地说,就是招工招生合二为一,企业录用的技术工人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学徒又是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对象和目标是:试点企业中与本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学徒的培养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中、高级技术工人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的培养模式是: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和支持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徒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获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通过考核鉴定的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由企业根据学徒实际工作贡献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学徒基本工资。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2016年,经综合评审,已有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国际知名企业与16所综合实力较强的16所技师学院或高级技工学校“结对”开展了新型学徒制试点项目。对接受培训的学徒政府部门给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累计学分达到要求,可直接获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14:05:33]

◇中国日报记者:《意见》中提到,要给技工院校教师招聘更大的自主权,吸引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请问主要是哪些人可享受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是什么? [14:05:49]

◇刘杰:技工院校以“技”立校,特别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保持着96%以上的高就业率。困难的学生给予补贴,技工院校改变了很多,技工院校学生受不同观念的影响。近年来,全省技工院校普遍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和工厂结合,教室旁边就是工厂。要求教师既能讲理论课,又能带实操课。但传统的技工院校教师招聘,几乎完全参照招考公务员或高校教师的方式和内容,报名条件中对学历和教师资格有严格的要求,考试也多采用笔试、面试等环节,这就使得很多在企业生产一线、掌握高超技能,但学历层次不高的技术工人无法报考技工院校,或者笔试环节中就被淘汰,客观上出现了“考进来的只能讲理论,不能教技能;而操作能力强的、学校真心需要的却招不进来”的现象,最终形成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执教能力薄弱,不同程度影响了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意见》提出要“加大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引进力度,不重学历重能力,逐步提高技工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在师资中的比例,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教师岗位”,不需再同时兼备学历、教师资格等条件。同时,在省级以上一类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人员,“经设区的市以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关同意,可采取直接考察或简化程序的方式组织招聘”。这一政策的出台,就给用人单位招聘教师以极大的自主权,促使更多优秀业界精英和能工巧匠通过这条“绿色通道”,进入技工院校成为实习指导教师。谢谢。[14:06:06]

◇齐鲁晚报记者:你好,我是齐鲁晚报的记者,请介绍一下“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的主要情况。[14:06:27]

◇王星海:我们的优势就是所有的企业都有工会组织,我们委托工会群众优势和组织优势,来发动职工,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06-08 10:43:33]王星海: 这几年我们做了这么几项工作,第一项,在2015年4月9号,省国资委等有关单位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上线启动大会,并首先在钢铁黄金有色金属行业投入运行。目前,上线工种160个,上线职工15万人,闯关达千万人次以上,受到企业、职工的欢迎。[06-08 10:44:08]王星海: ”山东省职工网上学习系统“现在主要有四项功能:一是”在线学习培训“功能。职工通过互联网可随时登录系统,进行在线学习、网上练兵、闯关答题。二是”模拟实操练兵“功能。运用三维工业仿真技术,将自动化生产线和控制室”搬“到网上,供职工模拟练习。[06-08 10:44:26]王星海: 三是”网上比武考试“功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的理论考试、部分实操项目比武,可以利用 ”在线考试“功能模块进行。四是”工作展示交流"功能。以展示创新成果为重点,搭建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利用一些优势,从2015年,我们在全省当中,联合省直八个部门开展了创新竞赛,就是要广大职工投入到创新创造,提高技能上来,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广大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同时我们每年在行业技能比赛当中,我们每年都搞80多个工种的比赛,比赛的前一名,我们授予他劳动奖章,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我们发挥劳模的作用,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这种方式推动职工创新活动的开展。大家都知道,劳模,特别是企业的劳模,我们依托他,在企业搭建一个平台,提供设备,提供场所,提供资金,让他在所在的车间组织一帮能工巧匠。所以说这项工作,在推进技能提高和技术创新当中,起了相当好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助推产业发挥好我们工会的作用,谢谢。[14:36:05]

◇陈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采访,会后可联系省人社厅范粟,联系电话:86101257。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14:36:22]

关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