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机遇 加快房县脱贫致富步伐大全
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机遇 加快房县脱贫致富步伐
根据县委办的统筹安排,我办组织调研专班,就秦巴山片区(房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清了抢抓秦巴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紧迫性,明确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方向与重点,提出了加快开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突破难点,狠抓整乡推进工作。
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克服协调工作难度大、建设成本偏高等实际困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回龙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按照“统筹安排、尊重意愿;确保稳定、有土安置;自力更生、国家扶持;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采取自行搬迁与依托政府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严格程序,强化管理,稳步推进,回龙乡整乡推进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新建搬迁户住房216套,集中安置搬迁户216户950人;有284户1306人根据签订的自行搬迁协议书实施了自行搬迁,达到了“三证”(迁入地户籍证明、房产证和土地转包合同)齐全的要求,并通过了检查验收。通过实施整乡推进扶贫搬迁,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群众亲身感受到党和国 家扶贫政策的温暖,也激发和调动了其他搬迁户的搬迁积极性。今年3月9日,回龙整乡推进第二个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双柏安置小区正式动工,回龙乡群众和当地群众积极响应,小区建设正有序推进。同时回龙乡就地开发和保障式扶贫已完成规划任务。2010年6月,原省委书记罗清泉深入到古桥沟集中安置小区调研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古桥沟扶贫搬迁为山区新农村建设闯出了新路子。
(二)突出重点,强力实施整村推进。
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围绕省政府十二条新验收标准和市政府“兴建创”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狠抓项目实施管理、资金统筹监管和督办检查指导,重点贫困村建设在领导重视力度、群众参与程度、资金投入额度、项目推进速度、贫困群众受益广度等方面明显提高。通过五年努力,2006、2007、2008年62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2009、2010年度53个重点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三)培育产业,引导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产业化扶贫是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扶贫会议精神,围绕“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实行“小额信贷推动、互助资金拉动、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培训促动”的四轮驱动模式,发展特色 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首批启动3个试点村,吸纳入社农户164户,其中贫困户111户,互助资金总量达52万元,累计向83户发放借款36万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年累计争取扶贫贴息资金227万元,有1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扶贫贴息贷款支持,其中有8家被确定为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5.1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有1.45万户5.23万人圆了致富梦。
(四)强化措施,确保扶贫搬迁落到实处。
坚持把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到户和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措施,按照“瞄准对象、先难后易,一户一策、相对集中,有土安置、产业致富”的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综合配套,强力推进扶贫搬迁工作,着力从根本上改善搬迁对象的生存环境,帮助他们稳定脱贫致富。五年完成扶贫搬迁2005户8019人,比前五年增加1635户6540人,其中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扶贫搬迁工作优胜单位”。
(五)创新方法,不断提高转移培训水平。
坚持将“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加收入的治本之策,按照“政府引导、学校承办、部门监管、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工作要求,做到“五个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部门监督到位、对象审核到位、技术培训到位、补助发放到位。五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4106人,比前五年增加2350万人;举办培训班219期,培训贫困农民17500人次,比前五年增加 14000人次。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五年减少贫困人口7.5万人。
(六)打牢基础,大力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是做好扶贫到户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抓好这一基础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全面部署,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按照“因地制宜、仔细调查、认真识别、摸清对象”的原则,依据“户主申请、民主评议、乡镇审批、两榜公示”的程序,认真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2010年共识别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象15.89万人,其中五保户0.5万人、低保户 3.5 万人、扶贫对象11.89万人,并全部录入上网。
(七)凝聚合力,实施思源回报工程。
把加强老区建设作为执政不忘根本的“思源回报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以老区重点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对内开展调查研究、募集资金工作,对外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争取房县在外成功人士的支持,五年争取老区建设项目124个,争取到位扶持资金1268万元,有40个老区贫困村完成规划任务。通过有效帮扶和重点建设,老区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2010年,我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2.5万人,其中低保人口4.5万人,痴、呆、傻、疯等智障人口较多,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 口50%以上。由于山大人稀、土地贫瘠,加之十年九灾、九灾九旱,因灾返贫问题较为突出。全县需要扶贫搬迁对象9200户3.6万人,生态移民对象5460户2.2万人,地质灾害搬迁对象231户920人,工程移民对象1760户7032人,还有24.23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占全县总人口48.9万人的49.6%。
(二)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有51个行政村、247个自然村没通水泥路,部分跨乡、村、组的断途路尚未打通;通村公路中等外公路居多,路基质量不高,水毁现象严重。部分塘堰、渠道渗漏严重,农田水利灌溉系数较低,不能保证正常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严重,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旱涝保收的当家地不足2分,远不能适应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
(三)人才资源匮乏,公共服务滞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28%,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才招不进、留不住,流失现象严重,教育、卫生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出逆差达132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72%,乡村教育、医疗条件落后,贫困地区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等现象依然存在。
(四)县级财力有限,行政成本较高。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畅,导致工作成本、建设成本增加,公共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逐年增大。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2010年,从全省看,我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3.6%和51.6%,与其他县市相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从县内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城乡之间差距较为明显。
三、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对策、措施
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是房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的重要机遇期。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县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加之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南水北调”工程,我省实施“中部地区崛起”、“两圈一带”战略,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的有力条件。我县作为秦巴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省28个比照西部大开发的县市之一和湖北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将享受到连片特困地区特殊扶持、西部大开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诸多优惠政策,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山区经济强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调优结构主攻方向,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05年实现贫困人口数量减半的目标。
1、培植基地,做优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理念经营农业,努力把房县建设成全省农业特色县。一要壮大基地。深入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用足用活产业扶贫 政策,巩固壮大烟、果、羊、药、菌、茶六大产业板块,力争到2016年,建成百万亩核桃基地、百万只山羊基地、10万亩药材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10万亩糯稻基地、5万亩烟叶基地,食用菌产量稳定在8000吨以上,把房县打造成名符其实的“两乡”(耳菇之乡、皇酒之乡)、“两地”(优质烤烟核心基地、地道中药材主产地)、“两大县”(百万亩核桃大县、百万只山羊大县)。二要培植龙头。重手培植农产品龙头企业,力争到2016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达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达40家。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着力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能人大户、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兴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要创优品牌。发挥生态优势,主打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力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50个、认证规模达45万亩。
2、搭建平台,做强工业。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努力把房县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工业强县。力争到2016年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达50%以上,工业税源在税收构成中超过50%。一要大气魄建设大园区。要围绕“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土地集约”目标,按照“一区三园”的发展布局,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建设房县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以泰山庙为重点的东城工业园、以高枧为重点的北城工业园、以高碑为重点的西城工业园,重点把万亩北城工业园建设成全省一流的现代产业园区。力争到2016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二要大手笔培植大产业。围绕打造汽车配件、食品饮料两个产值过40亿元和生物制药、纺纱织布两个产值过30亿元的产业目标,提档升级,做大规模,重手培植大产业。大投入培植大企业,全力引进一批亿元项目,重手打造十堰百万辆汽车配件后方基地。力争到2016年,亿元企业达5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160家。
(二)发展生态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县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房县的优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房县跨越发展的增长极。继续以武当山、神农架两座国际名山为依托,秉承“借两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同两山相融”的思路,全力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力争到2016年,年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一要打响文化品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深度挖掘整理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房陵文化,形成一批有内涵、有价值、叫得响的文化成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房陵文化发扬光大,重点实施“诗经文化工程”,使“诗经文化”品牌唱响全国。二要创建一流景区。围绕建设一批 5A级景区、提档升级一批3A、4A级景区的目标,强力推进温泉、“双野”5A级景区建设,深度开发南潭生态文化旅游村,改造升级观音洞、显圣殿、封神洞、柳树垭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一道(诗经景观大道)、两城(中华诗经城、庐陵王城)、三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高标准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形成一批档次高、吸引力强的旅游景点。力争到2016年,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三要加强宣传推介。放眼世界,大手笔策划,高标准包装,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引进1—2家国内知名旅游机构,聘请国内外知名导演制作拍摄旅游专题片、景点宣传片,在全国重大媒体上宣传推介房县旅游,叫响“诗祖故里、魅力房县”品牌。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和谐幸福房县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把人民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全面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1、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坚持宽领域、多层次原则,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加大保障 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扎实做好就业工作,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完善法律援助保障机制,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力度,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更多的社会事业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要加快教育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高片区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农村医务教育学生份营养改善计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关心和重视特殊教育。通过财政资助、助学贷款、社会帮扶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二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为城乡群众提供安全、便利、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救助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三要加强计划生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惠政策,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特别扶助金调整机制,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加强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和孵化基地。四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创新科技扶贫模式,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强雨露计 划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乡土人才培养,实施一批科技扶贫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建立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改进农技推广手段,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五要探索文化扶贫新途径。加快乡镇(场)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和农家书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夯实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基础。
(四)加快项目实施,着力打造十堰南部中心城市
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1、在提高品位中建设新城市。围绕建设十堰南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大手笔规划,高品位建设,打造县城新形象。聘请权威专家,对县城规划进行第三次修编,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坚持以路拓城,强力推进泉水至炳公、县城至军店一级路建设,完成房陵大道西延工程,构建城区东西、南北大通道,拓宽西部县城空间,高标准建设南部新城,完成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区建设项目,西河至三海桥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城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25万人。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完成城区主干道改造任务,完善供电、供水、信息管网,积极实施“集中供暖、集中供气”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彰显“以水兴城、以绿美城”特色,继续加大城区防洪大堤建设,兴建城区绿地公园、城郊森林 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管理,重手整治城市环境,扎实开展“三城联创”活动,全力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九是完成
2、在完善功能中建设新集镇。按照城区辐射集镇、集镇带动农村的思路,高标准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全面完善集镇功能,改造提升集镇基础设施,努力实现集镇供水、绿化、亮化、通讯、有线电视全覆盖;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不断增强集镇的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编制集镇小区建设规划,新建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不断提高集镇吸纳农民、集聚农民的能力。
3、在改善环境中建设新农村。以整治村庄环境、改造房陵民居为重点,巩固提高土城、大木、野人谷、门古、白鹤新农村建设水平,科学谋划青峰、榔口、沙河、万峪新农村建设。抢抓竹房城镇带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城关、红塔、军店、化龙、窑淮为重点的城镇带建设,努力建成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扎实推进以城关、红塔、白鹤等乡镇为重点的城区荒山绿化工程,着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一批中型、小型水库,加快小流域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中部平坝灌区节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解决17.5万农村人 口安全饮水困难。加快电站和输电线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质量。到2020年,新增水电装机1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6万千瓦,风电装机10万千瓦,全县电力总装机达35万千瓦,发电总量达15亿度。全力打造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三大交通网”,着力建设“四纵三横一圈”路网体系,公路通达率和畅通率显著提升,交通瓶颈全面打破,着力打造十堰南部交通枢纽。
第二篇:抢抓机遇加快崛起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全会号召,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大胆实践,创新举措、敢于作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我市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主动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按照省委提出的“主动融入、准确定位,整合优势、连片发展,产业支撑、构建平台,提升层次、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扎扎实实抓好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今年初又推出“五个对接、五个突破”的重要举措,基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次全会研究讨论了关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三个文件,并从六个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进展。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见诸行动,躬行实践,是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都要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正做到“实”字当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好、认真落实好、全面完成好,为实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抢抓机遇 加快崛起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全会号召,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开拓思路、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大胆实践,创新举措、敢于作为,力争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我市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主动融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凝聚全省人民力量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认真按照省委提出的“主动融入、准确定位,整合优势、连片发展,产业支撑、构建平台,提升层次、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扎扎实实抓好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和生态旅游胜地的发展定位,今年初又推出“五个对接、五个突破”的重要举措,基本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这次全会研究讨论了关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三个文件,并从六个方面进一步突出了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市委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进展。要实现我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见诸行动,躬行实践,是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都要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真正做到“实”字当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好、认真落实好、全面完成好,为实现##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抢抓机遇 加快崛起一文由www.teniu.cc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为全市人民过上中等城市生活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第六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简要回顾第六届委员会工作
市六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通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拼搏争先,有力推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六届市委的任期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开工建设了阜康酒精工业园区、四环制药、中新工业园区、万生医药园区、曙光农牧等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1亿元(新口径)。预计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8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0.5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4倍、4.7倍.4.8倍。2010年,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第6位晋升到第4位,县域突破工作先后获得全省升级晋位一等奖、特殊贡献奖和争创强县奖。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7户(新口径),比2006年增加64户;实现产值249亿元、税金12亿元,分别增长
8.5倍、12.4倍;工业经济财政贡献率由26.3%提高到67%,工业化率由23.5%提高到40%;纳税千万以上企业发展到16户,其中纳税亿元以上企业3户。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试点县(市),建设推进村100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29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户、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2万亩,省级牧业小区发展到190户。实现退耕还林22.5万亩,绿化美化村屯个。农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乡镇财政收入1.56亿元,分别增长3倍、2.2倍。
城市规模和功能大幅推升。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区控详规。累计投入成绩按基金38.7亿元,其中新城区完成投资23亿元,实现了城市供水、新区路网、辉发河综合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点工程,建设了政务中心、文体中心、欧亚购物中心等标志性建筑,迅速拉开了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平方公里拓展到29平方公公里,城镇化率由42%提高到56%。
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投资46亿元,新建农村水泥路960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点320处,改造新建第三中学等中小学校舍27.5万平方米、市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服务单位24个,改善了2.5万户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开发公益型岗位2176个。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扩面提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乡农民参合率98%。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增长1.3倍和4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翻一番。
和谐发展的氛围浓厚。人大、政协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开展监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各民主党派及群团组织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国家双拥模
范城“四连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创新,开展了系列宣传庆祝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田径运动会和首届农民运动会。“平安梅河口”创建活动深入推进,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平安县(市)荣誉称号。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建立了信访服务中心,一大批信访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切实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政治力度,努力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了学习实现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等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促进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切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市。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发腐败斗争,严肃查处涉软案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坚持和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科学发展管指导工作、确定思路、完善规划;得益于我们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用发展的实效验证成果;得益于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尽心尽力为百姓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让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得益于我们坚持把团结干事作为第一追求,历届班子精诚团结、密切协作,广大干部群众,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离休老干部、老同志,各位企业家和投资者,本届委员离任的同志,驻梅单位和部队、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第五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文章标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贝林哈日莫墩乡位于博乐市以东38公里,地处博河下游冲积平原上。辖区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2万亩,主要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有汉、蒙、维、哈等10个民族,2066户8669人,有15个行政村。2005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85元。[找
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teniu.cc/)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来,州、市党委、政府及时做出了系列的安排部署,提出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为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我乡主要从4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即: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措施、达到初步效果。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民自身、国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同行动;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加强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组织领导。一是健全机构,乡、村两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通报新农村建设情况;二是乡、村两级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将方案中的部分内容量化、具体化、台帐化,实行销号制,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明确哪些是村上能干的,哪些是需要市上、州上协调、扶助的;三是加大宣传,做好思想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永久性标语、板面,利用广播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三、落实具体措施
(一)围绕生产发展,提出“富民行动”。紧紧抓住棉花优势不放,把工作重点放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来,以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标准节水灌溉等技术。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业、精准农业。2006年新实施高标准节水滴灌0.5万亩,现累计达到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逐步形成了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的农业发展格局。二是狠抓棉花整地、播种、田管(化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清理、残膜回收、秋翻等常规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三是成立专业协会,扶持专业户。2005年我乡在决肯村、敖博恩塔拉村和夏热勒津村分别进行棉花协会、农资协会、技术服务等协会的试点。今年计划成立农机协会、养殖协会等,每村扶持2—3个种植(养殖)专业户。四是发展养殖,组建农机大院。
(二)围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提出改造、示范行动。一是加快道路改造,今年我乡力争完成13.8公里道路建设,做到村队主要道路、巷道沙砾化,条田道路沙石化。二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重点清理道路“三堆”、居民点绿化和家庭卫生,修建垃圾池,安装路灯。三是引导农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农民新居,今年力争完成300户抗震安居房建设。修建100座沼气池。
(三)围绕乡风文明,提出文明行动。一是抓好文化建设。加快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新建和配套建设,支持托森哈夏新村、中村对文化室进行改造新建,为80的村配备远程教育设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我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召开“八荣八耻”、婚育新风等座谈会,组织文艺演出队,做到乡有文艺队,村有小分队。三是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四六八”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党员十带头”评比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做好“科技之冬”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农牧民至少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完成农牧民科技培训2500人次,培养各类农民技术员100人,做到每村有4—5名农业技术人员。
(四)围绕管理民主,提出先锋行动。一是加强村队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作用,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型村队”、“学习型支部”、“学习型村民”活动。三是健全制度。建立完善《机动地管理制度》、《村财乡管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等制度。四是抓好党建创新,积极探索“支部 协会”,“农村党员十带头”的党建工作新模式,继续探索
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抓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和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工作。五是落实好村务、财务公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作为当今农村工作、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四、初步效果明显
以“致富门路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
谐稳定”为目标,努力实现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力争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主导产业支撑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抗震安居住房为主,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提高;闭路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宽带入户率达到30;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初步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
——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正常开展,农民就医、就学方便,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贝乡,打造诚信贝乡。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15个村中重点抓好决肯村、夏热勒津村、敖博恩塔拉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搞好村队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的保洁机制的建立。5年内力争90的村队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的要求。
——社会管理民主公开。村级组织领导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管理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