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医院分析报告:区域分布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民营医院分析报告:区域分布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2_-202_年中国民营医院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民营医院发展应该纳入国家、区域、省市的统一规划的布局之中,实现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的协调发展。有关调查表明,我国民营医院的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区域分布不均、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分布不均。
第一,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民营医院在数量、规模、经营状况等方面都要好于中西部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东部及沿海地区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民营医院的重视程度更高,对推进新医改的力度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也更大。其次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去开设民营医院。而中部、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差距,民营医院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因此在规模和经营上落后于东部及沿海地区。
第二,城乡分布不均。城市民营医院聚集度更高,乡镇民营医院除乡村私人诊所外,则仍以公立医院为主。这主要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有一定关系,经济发达才有足够的社会资本去兴办民营医院。此外,乡镇在对民营医院的扶持政策上远不如城市力度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乡镇民营医院的发展。
第三,城市分布不均。例如江苏、浙江、山西、福建等地城市的民营医院聚集度更高,广西、青海、宁夏等地城市的民营医院聚集度较低。相对于一个大中城市而言,民营医院的院址选择,既要和城市规划建设相联系,又要考虑到城市社区人口集聚相对集中的地段,以方便居民就医的需要,使民营医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区居民。
根据卫生系统的统计,截至202_年底,有12546家民营医院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未列入统计范围)。其中最多的是四川,有1084家;而最少的是西藏,有13家。
东部地区民营医院共计5021家;西部地区超过了中部,有4339家;中部地区则有3186家。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图表 202_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国家卫计委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第二篇:民营医院的现状分析
民营医院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推进,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意在改善医疗资源紧张,但是还是缓解不了人们“看病难”的问题,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营医院在医疗行业中出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营医院已经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家大力鼓励有资格的人员创办民营医院,意在降低公立医院在卫生领域内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我国的公立医院主要以综合性医院为主,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是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或公共性质的服务项目,而大部分民营医院以产权归己所有为特点,多以门诊为主,经营方式灵活多变,适应市场需求,以大专科小综合为主,聘请大批退休专家。民营医院设置的专科专病是公立医院很少设置的,这说明它们还处在公立医院的夹缝当中;由于民营医院是民间投资,需要自负盈亏,因此它们比公立医院更注重经济成本的核算,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是目前公立医院所普遍欠缺的,而公立医院由于有政府的补贴和资助,因此不需要过分考虑经济成本的压力。
但是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民营医院的模式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
1.国家对于民营医院的政策、态度不明确。
政府虽然依家从政策层面上认可并支持民营医院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卫生领域中,公立医院一枝独秀的局面,国家设定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大部分公立医院都能参加,并享有政府的补贴,除了少数民营医院能跻身在内以外,大部分的民营医院就没有这个待遇,在民营医院由于看病不能参与医疗保险,这使得大部分的患者都不愿意到民营医院看病,这是其一;其二,关于民营医院的纳税问题是影响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的问题,究竟民营医院纳税是按企业征税还是按服务性行业征税?根据财政部、卫生部有关文件规定,营利性医院在分类管理登记以后前3年是免税的,但是在地方上,税务部门还是按分类登记之日起开始纳税,医疗行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业,这使得民营医院背负着沉重的税收压力。
2.医院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民营医院主要以大专科、门诊为主,而医疗人员队伍则以退休的专家为主,但是医疗设备和医院基础设施上明显与公立医院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有些民营医院的检查设备都是公立医疗淘汰下来的,已有了一定的使用年份,容易造成检查结果的失真,诊断错误的问题,加上少数民营医院门诊病历存在着填写不按规定或缺失的现象,住院病历不规范,医护人员擅离职守,不重视医疗安全等因素导致民营医院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很多民营机构都有做过医疗广告,医疗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医疗广告有时能打响医院的名号,提
高医院的知名度,但过多的广告攻势易造成医院的成本增大,使得本来就背负着沉重税收压力的医院雪上加霜。
3.民营医院缺乏科学的管理。
民营医院大多数是属于经验管理的管理模式,许多医院的管理层并非是专业的管理人士,他们很多都是临床出身的,并缺乏一系列的管理学知识,只是凭着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决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决策易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有时经验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会导致决策会出现偏差。医院内部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及责任认定,使得医院岗位的权责不清,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转。
4.医院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薪酬结构不合理。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疗质量,而医疗质量取决于技术人才。如今的社会,能否吸引到优秀的技术人才成为了医院发展的关键。在民营医院,退休医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年技术骨干奇缺,年轻的医护人员大多都流向于大医院,而民营医院的工资薪酬等总体相对不高,导致在很多时候,年轻的医生都只是把民营医院当作工作的跳板,造成医院内部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人才队伍建设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时医院的薪酬制度不太合理,当前多数民营医院的薪酬都是采取保密发放的办法,这种方式在医院初创时期或者规模较小的时候也许切实可行,但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后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民营医院存在的问题,这里有几点建议:
1.分析当地医疗市场,找准医院经营定位。
医院在当地医疗市场要随时监测该地医疗市场的变化,该地区人们的医疗服务的需求,疾病种类,人们的实际购买卫生服务的能力以及当地的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和发展现状等,这些因素都是可变的,可随着当地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通过这些来可以确定当地医疗市场总体情况和发育程度,随时调整医院的经营方向及服务人群,为医院的经营定位,使得医院能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才能长久发展;当地的医疗投资环境对于民营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要对当地的医疗投资环境重点分析,摸清当地政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态度,积极处理好医院与政府的关系,争取政府对民营医院的政策倾斜。
2.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形成自身良好的品牌效应。
医院发展的核心是加强对自身医疗质量的管理。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长远发展。医院在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前一定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严格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开展合理诊疗、合理检查、安全用药等医疗行为,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位患者;医院花钱进行广告无非想要吸引更多的患者,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就是最好的手段;良好的医院形象是最好的品牌效应,良好的医院环境包括整洁的就医环境、优质的服务、突出的的某些专科医疗技术、易于识别的医院形象标识等,由于规模因素的影响,民营医院要在公立医院的缝隙生存就必须要做的比公立医院更好,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患者。
3.实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定医院的规章制度。
医院管理要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中,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如诊疗常规、岗位责任、定期学习、成本核算等医院实现科学管理内容,制定医院管理标准,建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后勤物业管理等在内的医院操作标准体系,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的信息公开化,制定、完善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定,将医院的方方面面纳入科学管理中,使得医院工作有章可依,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清楚,成本核算清晰。
4.建立优秀人才队伍,制定合理薪酬制度。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一支有素质的人才队伍,许多专科、学科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民营医院大多以退休的专家为主,青壮年技术骨干奇缺,这对医院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医院急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医院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培养,另一种是外部招聘。医院实习内部培养的的关键在于要有完善、公平的竞争机制,实行“能者上,差者退”的机制,有竞争才能有进步,医院在培养人才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舍得投入;吸引人才容易留着人才难,这需要合理的待遇、良好的事业发展前途和融洽的工作氛围,民营医院人才流动频繁就是因为医院内部对此缺乏了解,因此医院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给予人才合理的待遇和职位晋升的机会。薪酬要与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对医院的贡献挂钩,既要避免吃大锅饭不干活的情况又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薪酬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公平性,保证每个人的贡献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又要保证有一定的竞争性,凭能力说话,多劳多得。
第三篇: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西安区域简要分析报告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
班级:地理科学二班
姓名: 学号:
时间:
西安区域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研究调查西安各方面的概况,对西安区域进行条件、经济、发展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重镇发真迅速,产业兴旺。国务院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西安要着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把西安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西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一次伟大的复兴机会,为西安今后发展创造了历史的新机遇。“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放眼“十二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推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全国内陆开发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西安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力争建成国家一流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实力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西安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华夏历史文明基地建设加快实施,西安的人文特色得到充分发挥,初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平台。
关键字: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发展分析、西安
1西安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取长久平安之意。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 2
界著名旅游胜地。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2_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2西安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也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2.1区域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1.1地理位置和区位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西安是亚欧大陆桥上一个重要的内陆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正向国际陆港方向发展,以期促进港区联动、陆港-海港联动、陆港物流通道连接等发展。提高国内贸易、国际贸易货物的吞吐量和服务水平,降低货物贸易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充分发挥西安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国际配送、采购、加工制造等服务功能,加强西安国际陆路口岸与天津、青岛、连云港、新疆等各口岸的通关合作,探索与中亚、东盟地区口岸的合作交流,发挥西安开展面向中亚和欧盟进出口贸易的
陆路运输物流的比较优势。202_年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西安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在中国内陆崛起的现代化生态化新城做了强有力的宣传。
西安的区域位置和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功能,在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安在经济中,处于第一阶梯和桥头堡的战略地位。2.1.2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
西安水资源丰富,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灞、产、沣、皂、橘、镐、泾、渭绕城而过;西安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属、2224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200余种,是我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之一;西安地区家养动物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兔等,其中秦川牛和关中驴享有盛誉。
西安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已发现各类矿产54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24种,矿产地108处。优势矿产主要有黄金、建材类非金属等。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西安地热资源分布广,水质好,水量大,仅城区可开发的地热面积约为780平方公里。矿泉水矿产地32处,查明资源量为1.518万m3/万。西安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中国地理版图中心(中国大地原点在西安附近)。位于东经107°49’与北纬33°39’-34°45’之间。境内南部为重峦叠嶂、巍峨青翠的秦岭山脉,北部为土地肥沃、河流密布的渭河平原,东临奇险峻峭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西连岭峰林立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平均海拔424米,境内最高点为周至县西南的太白山,海拔3867米。地势大体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簸箕形状,山、川、原并存,地貌景观迥异独特。平原面积为43.67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3.7%,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古人赞之为“资甚美,膏腴之地”。
2.1.3经济社会背景条件
西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是全国十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西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三大先导性经济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
核心,是引领大西北发展的龙头。加速西安发展是加速西北发展的关键。西安是科技发达、创新力强的城市。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拥有各类科研技术机构3000多个,各类独立科研机构661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行业测试中心44个,在校大学生63.2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77余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1万人以上,有4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0.92%,列全国第一。全市18岁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国第一。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号、六号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箭载计算机和遥感装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202_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2772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西安发展的重要支撑。西安是陕西省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西部城市。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
一、中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八大通讯枢纽之一。
2.2西安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2.2.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
在发展进程中,作为第二产业主体部分的工业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内部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特征:
重化工业化是指在工业结构中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过程,这也是霍夫曼定律所阐述的内容。“九五”期间轻工业产值远高于重工业,霍夫曼系数维持在1.7左右,青岛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202_年以后,西安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卓著,具有资本、5
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迅速,霍夫曼系数持续下降,到202_年己降至0.9,“重工业化”趋势明显,青岛也昂首迈入了工业化的第四阶段。
霍夫曼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系数 特征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主要年份西安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值:
年份 202_ 202_
202_
202_
202_
202_ 202_ 5(±1)消费品工业占统治地位
2.5(±1)消费品工业规模仍大于资本品工业 1(±1)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大体相当 1以下
资本品工业规模大于消费品工业
霍夫曼系数 1.6
1.8
1.7
1.6
1.4
1.0
0.9
在重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即高加工度化。如表所示,原料业的比重一直下降,从1990年的25.44%下降到202_的12.78%加工业的比重一路攀升,从1990年的29.59%上升为202_年的61.65%。这种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意味着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工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工业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将逐渐下降,中间产品的利用能力将不断增强,最终产品中附加值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其结果既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又使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和升级。
西安工业部门结构及资源结构变化(%)
时间 202_ 202_ 202_ 原料业 加工业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13.21 58.33 14.39 60.88 13.21 61.03
16.66 18.11 18.30
20.34
54.26
21.52
56.31
22.65
60.83
202_ 202_ 13.90 62.80 12.78 61.65
17.76 15.98
20.87
61.37
19.54
64.84 2.2.2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西安市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畜牧业、副业。202_年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4369.3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95.59亿元,增长6.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47%;第二产业增加值1893.79亿元,增长11.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34%,这说明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支撑起了整个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2279.99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2.18%。在第三产业方面,西安市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 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的非一二产业。相对于202_年,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西安市应该,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西安三大产业的平均比例关系为4.47:43.34:52.18。第三产业诸如金融、信息、咨询等等现代服务功能欠缺,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不利于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单纯强调第三产业发展,不符合市场规律,将会导致第三产业供过于求。第三产业的主要职能是建立在一、二产业的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但只有一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需要第三产业带来的服务,只有高层次的一二产业才能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因该着力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西安第三产业的升级,努力使西安三大产业间实现良性互动。
2.3西安区域发展分析
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
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2.3.1区域竞争力评价
城市竞争力分析离不开特定的区域背景,但是区域选择不能仅局限于城市腹地,应根据需要在不同层次的区域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地理学区域的思想,结合研究对象的行政地位和区位特点,从全国、东南沿海区域评价了西安市的城市竞争力:指出目前由于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局限,西安市只能作为陕西省内的核心城市;改革开放使西安市的变化有目共睹。但通过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发现,西安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基础设施、资金实力、政府职能尤其应当加强,产业竞争力、开发程度有待提高,科学技术与市民素质具备一定优势。2.3.3区域发展战略
21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纪。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着力推动中心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西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三大先导性经济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是引领大西北发展的龙头。加速西安发展是加速西北发展的关键。
二〇〇九年六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对该规划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务会的精神,作为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关键环节,本规划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做出导引性、框架性、战略性安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核心城市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六大战略措施:
1、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华夏文明,打造世界东方历史人文之都。
2、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3、建设渭河核心区,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
4、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
5、提升都市区的国际通达性,建设现代国际交通中心。
6、利用秦岭绿色生态资源,恢复“八水绕长安”河湖系统,打造内陆型生态宜居城市。
3总结
区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复合系统,对区域的发展状况评价也对发展区域经济有重大推进作用。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是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本文通过对西安经济浅要分析,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西安区域发展方向。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西安市应该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坚持强化区域西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 示范带动西北经济发展;依靠高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促进环境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解读《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 崔健豪,等.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3]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4] 陈才,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课题组.城市基础设施【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
第四篇:中国的纺织工业的区域分布分析
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分析
1020210138林胜益10金融1
纺织服装业指的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它是以生产为主,可能是代工。纺织服装业是属于消费品工业里的纺织业(这是个广义纺织,包括从棉花、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采购,或者化纤的纺丝,经过棉纺、毛纺成为纱线,再经过织造变成布料,再经过染整对布料进行整理,最后加工成衣)。纺织业一般再细分为纺织业(狭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2_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在202_年我国的《产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在世界第二,是意大利的6倍、德国的7倍、美国的12倍。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生产特点所决定,它属于比较原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从其萌芽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是集聚在我国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东部的纺织服装业达到空前的发展。当时每个街道的自办企业或者城市里都有着相当规模的纺织服装厂,吸引了大
量的劳动力。
福建
福建石狮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以石狮为中心,连接晋江、泉州等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福建服装板块,共有纺织服装企业1万多家,产值达600亿元,其休闲男装、运动装、童装等休闲系列约占全国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强。然而到了90年代末,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东部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升高,导致在东部的纺织服装业生产成不断增长,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开始搬到中西部地区,以规避较高劳动力成本。从这时候开始,在我国中西部例如成都重庆等地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在新疆等棉花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也形成了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原材料从采摘下来直接进入工厂进行生产。
纺织服装业在21世纪以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层现象,其中一定比例的高端服装业开始出现,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高收益性以及对于生产者的高要求,其已经转变为市场导向性的企业,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所以它大都把自己的设计基地和生产基地选择在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
江苏
“到202_年,江苏省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6万亿元,形成10个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30家企业跻身全国纺织百强,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实现纺织大省到纺织强省的转变。”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日前在第十三届江苏国际服装节上这样描述。
数据显示,202_年江苏纺织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1.04万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约占全国总数的1/4。主要产品呢绒、纱、丝、丝织品、化学纤维、布和服装等都名列全国前茅,与“十五”期末相比,总量翻了一番,出口创汇增长80%以上,利润增长超过4倍。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世滨说:“江苏省纺织服装行业面对原材料、劳动成本上升,环保标准提高,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恶化等困境,破茧成蝶,实现了从纺织大省到纺织强省的嬗变,对其他区域的纺织行业发展具有借鉴引领作用。”
中西部
另一方面,以郑州为首的中原地区,GDP增长迅速,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目前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在中部如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增速最快的。再加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扶持,中部地区的行业企业纷纷建立工业园,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承接、吸纳东部服装企业的转移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有着雄厚纺织服装产业基础的中原区域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目前已经有很多东部企业落户中西部。这意味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现象和新趋势。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必将影响产业整体结构与区域分工合作模式的变化,而由于大部分的纺织服装业需要的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所以不得不选择选择将自己生产部门搬到中西部去。并且中西部具有
1.原材料丰富,有重要的棉花产地。
2.均为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充足廉价
3.土地更加广阔,政府有较为吸引的政策优势。
4.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优势。
所以,我国目前形成了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主导的产业空间布局格式,东部主要生产高中端服装,二者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配套,互为补充。
202_年,中国加入WTO十周年,纺织服装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显示看,服装出口额增长51.41%,其中数量增长的贡献率从98.65%下降到35.49%,价值增长贡献率从10.07%提高到64.51%;各种纺织面料出口额增长35.36%,其中数量增长贡献率从74.25%下降到27.47%,价值提升贡献率从25.75%上升到72.53%。服装和面料出口“量减价增”,也标志着我国从纺织服装大国向强国逐渐转变。
这一产业格局有利于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各自在人力资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各自优势。
第五篇:江苏省城市职能分布分析
江苏省城市职能分布分析
江苏省概况:江苏省辖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等13个地级市,55个市辖区、26个县级市、25个县。省会南京市。
南京: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长三角地区第二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
截至202_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629.77万人[2],市区户籍人口545.97万人,其中江南八区户籍人口309.61万人。至202_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800.4680万人。
无锡:无锡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四大米市之一。无锡也是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小上海”、“布码头”之称。
无锡市区人口354.23万人;南长区人口37.85万人;北塘区人口33.68万人;滨湖区人口68.90万人;无锡新区人口53.68万人;惠山区人口69.11万人;锡山区人口68.13万人;江阴市 人口159.48 万人;宜兴市人口123.55 万人
徐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交通主枢纽,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商贸都会。
截止202_年11月1日,全市共登记常住人口858.05万人。地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人民政府驻
云龙区 30
鼓楼区38
贾汪区49
泉山区
43铜山区 118
邳州市 169
新沂市 103
睢宁县 132
沛 县120.3
丰 县116
常州: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季子故里,近代工业发祥地,现代装备制造城,银领摇篮,科教名城。常州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
年末常住人口4591972人
苏州: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中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
一、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是江苏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经济总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202_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37.66万人,市区户籍人口242.48万人。全市暂住登记人口472万(202_年数据)。
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崇川区86.83
港闸区26.63
市辖
通州区113.87
海安县86.63
如东县99.60
代管
如皋市126.71
海门市90.76
启东市97.2
5连云港:连云港是全国十大海港之一,亿吨大港。港口现有万吨以上泊位30个。连云港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国际贸易枢纽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多个港口有着密切的通航关系和贸易往来。连云港是中国十大交通枢纽之一,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国家重点建设的同
三、连霍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全市常住人口为439391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2_年11月1日零时的465370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
259787 人,减少5.58%。年平均减少0.57%。
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 1287127户,家庭户人口为420746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7人,比202_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 人减少0.44 人。
淮安: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淮安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淮安是长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淮安市常住人口479.9889万人;清河区人口 32万人;清浦区人口 32万人;楚州区人口119万人;淮阴区人口 87万人;开发区人口13万;金湖县人口 36万人;盱眙县人口 74万人;洪泽县人口 39万人;涟水县人口104万人
盐城:全市地势平坦,河渠纵横,交通发达,物产富饶,素有“渔米之乡”的美称。农产品资源优势突出。盐城是江苏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8个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个优质油料基地县和6个优质棉基地县,海洋及动植物资源丰富。
820.3728万人(202_年)。
扬州: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446万(202_年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2_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 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镇江: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贸和旅游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空气质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均位于江苏省前列。
人口: 311万(202_年普查数据)。
泰州:为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有凤凰城的美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已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行列,也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
人口: 505万人(202_年)。
宿迁: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是宿迁又一宝藏。
531.53万人(202_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