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0-1032420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12 12:27: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202_年7月18日

各位领导:

今天,XXX带领办公厅的各位领导专程抽出时间莅临检查指导,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XX国土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是XX的莫大荣幸,也是对我们做好土地工作的极大鞭策。首先,我谨代表XX市委、市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以来,我市以深入开展“保发展保红线”工程为重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更健全的机制保护资源,以更积极的态度保障发展,以更务实的举措改善民生,进一步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努力做到“耕地保护有实效,建设用地有保障,农民收益有提高,规范用地有创新”。下面,我先向各位领导主要汇报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开展节约集约模范市创建工作

今年,我市将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的创建工作作为国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下发了创建工作意见,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力求通过创建工作,进一步推动依法管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全市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和助推全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1.强化政府主体意识,增强创建活动的行政支撑力。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国土资源部党组务虚扩大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X主任到XX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将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活动作为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在组织领导上,我市专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强化了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责任的落实。在工作部署上,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意见的通知》,对创新工作各项工作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落实。特别是6月24日国土资源部创建活动启动后,我市迅速传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XX的实际,召开了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工作动员会,对我市创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等作了具体的部署。在工作网络上,各区镇高度重视创建活动,分别成立了创建活动工作小组,及时制定了本地创建实施意见,形成了市镇两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国土部门全力实施、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

2.营造集约用地氛围,增强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土地日前夕,国土资源部办公厅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我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好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扩大了创建活动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在土地日宣传周期间,我市充分利用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系列报道,在各区镇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宣 传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关注节约集约利用,凝聚共识,营造了爱护土地、保护土地、节约土地的良好氛围。陆家镇举办了以“关爱地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金点子创意、创作大赛,玉山镇向全镇各级干部发送宣传短信,各区镇干部群众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的意识不断提升。

3.构建集约用地机制,增强创建活动的有效推动力。在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我市利用土地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形成了“投资要有强度、厂房要有高度、配套要有限度、开发要有进度、盘活存量要有力度、产业转移要有梯度、建设用地整理要有深度、市场化运作要有透明度”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找到了保发展与促节约的结合点,提升了集约化利用水平。今年,我市又将投资强度标准从原来的“6543”提高到“7654”:即综合保税区的投资强度要达到70万美元/亩,三个开发区要达到60万美元/亩,其他外资项目要达到50万美元/亩,内资项目不低于450万元人民币/亩。对内资投资总额低于4000万元、外资投资总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

4.严格土地管理要求,增强创建活动的目标引导力。在积极推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创建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有力抓手和载体,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创建活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XX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 一步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综合体系全面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臵体系更加完善,失地农民的权益得到有力维护,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高。以202_年为基数,力争未来三年亩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GDP贡献额、新增建设用地对新增财政收入贡献额每年增长5%。二是耕地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切实将国土资源“大家用、一家管”的模式改变为“大家用、大家管”,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基本稳定。三是依法管地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强化土地执法监管,严肃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做到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立案率和结案率不低于90%,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到位率达到100%,确保在每年的卫片执法检查中“零违法、零约谈、零问责”,力争成为全国依法管地的模范区。

今年,在土地工作上,我们提出了“创新六个机制打造六个区”的国土工作新举措,将我市资源利用方式从“单一投资强度控制”到“既看投资强度,又看产出效益的多元化控制体系”的转变,促使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从数量管理走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的综合管理。

二、多措并举做好土地富民文章

近年来,XX从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入手,以显化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增强集体土地资产活力为重点,积极探索,悉心研究,求真务实,走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式、“造血型”的多元化富民之路。

1.以农村土地流转为重点,推进产业富民。

我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粮油作物、水产养殖、果蔬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力求通过农业的发展致富农民。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流转土地必须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同农民签订流转入股协议,并且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发包经营,承包经营者原则上以本市农村劳动力为主,也可发包给外商投资的种养企业和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为鼓励规模化经营,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专业大户规模经营,由市、区(镇)两级财政每年每亩补助400元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到年底时再根据经营实际情况进行分红。一般土地流转后,根据种养作物不同,每亩大概可获得500~800元不等的收益。

2.以壮大经济组织为重点,推动股份富民。

大力发展富民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变股民,增加长效收入。我市出台了《关于规划预留发展村级经济用地的实施意见》及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在全市农村大力发展“三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资金、资产、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投资现代都市农业、原创型基地等回报率较高的领域,以增加投资性收入。通过村级留用地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壮大了村级经济实力,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XX镇的泾河村就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建造打工楼、标准厂房等进行出租来富民强村,目前,全村拥有集体总资产1.48亿元,202_年村级可支配收入1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11元,参股农民年红利率达15%以上。

3.以发展“房东经济”为重点,推进物业富民。

随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市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农户需要动迁。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XX专门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在城镇规划区以及批准的开发区范围内的农村宅基地建房一律实行预拆迁政策,由政府集中规划建造动迁公寓房,安排被拆迁户。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农民动迁工作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和集约用地有机结合,凡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民宅基地动迁的,统一安臵多层公寓房,实行“拆一还一”的安臵办法。按照该政策,每户动迁户一般能安臵到二至三套动迁房,有的甚至四套以上,这些房子可以卖、可以出租,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同时,实行该项政策,在致富农民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土地。据测算,全市农村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和失去利用价值的边角地等)约为0.8亩,通过建设农民动迁小区集中进行安臵,每户平均用地仅为0.3亩左右,每户可节约用地0.5亩左右,节地率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已安臵动迁户5万户左右,共节约土地2万多亩。

4.以落实征地补偿安置为重点,保障农民权益。

我市在征地过程中,严格执行省政府及苏州市的安臵补偿标 准,认真执行“两公告、一登记”的征地程序,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建立被征(使)用土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专项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作,专项用于被征(使)用土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保养。在被征地的土地出让金中先提取不低于70%的土地补偿费和全部的安臵补助费后,再按非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的20%或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的30%提取专项基金;基金不足部分由各区镇财力补足。二是实行部门联动,共同管理。为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专门成立了征(使)用土地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和征地补偿安臵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专业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全市征地安臵补偿政策的实施指导、安臵补偿工作的协调,确保征地补偿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各级国土管理部门对我市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将以本次各位领导的调研为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内涵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全力推动土地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篇:强化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模版]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202_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_]54号),就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通知提出国家级经开区要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励制度,可在本级建设用地指标中对国家级经开区予以单列。允许符合条件且确有必要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

近年来,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肩负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发展事关全省大局。

开发区是实施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和平台,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产业集聚雏形,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开发园区,土地集约效益突显。

一是土地承载能力提高,空间布局优化,为产业集中发展、产业链延伸提供了空间支持; 二是合作园区活力增强,建立现代产业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嫁接先进管理技术,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经济发展,而且优化了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产业特色明显,各类开发园区根据自身状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特征,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四是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各开发区努力盘活存量用地,消化、处置、盘活了一批低效用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供需矛盾。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直以来,我们是通过扩大增量,外延扩张的方式来推进发展建设。通过低价土地供应来进行招商引资,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土地浪费、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是土地供给相对不足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并存。从“批、征、供、用”的用地流程来看,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张与大量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闲置并存,计划管控、盘活存量和节约集约的任务艰巨。

二是企业生命周期短和土地供应年限长存在矛盾。工业用地的使用年限是50年,但根据去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来看,80%的企业生命周期不超10年,中小微企业更只有2-3年,如遇上经济政策环境调整、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减少对土地投入,会进一步加剧开发区土地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等情形。

三是建设占用与耕地补充质量不对等。为有效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中央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耕地保护问题,要求耕地保护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各类建设必须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占水浇地补水浇地”。

土地利用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高度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必然带来发展方式转变,抓住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这个“牛鼻子”,将进一步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

一、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切实保障建设用地

一是强化土地规划管控作用。要根据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既控制土地资源供应总量,又严格制定发展界限,全面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要切实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凡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建设用地预审。要建立土地规划的动态评估修改机制,保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能及时落地。

二是优化空间格局。要按照要素集约、产业集群服务配套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规划出各类产业园区。搞好同类企业上下游产品的搭配,产业链条的衔接,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要通过合理规划,构建区中有园、一区多园、产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区,走出一条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实行开发区国有土地出让、租赁和作价入股等配置方式,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鼓励企业租用土地;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减少划拨供地范围;加强土地使用税征管,依法适时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实行差别化土地使用税征收政策,促进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严格管理,提高用地效率

一是严格项目用地准入门槛。要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和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要坚持有保有压,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国家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1亿元或省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6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为小微企业入园创造条件。

二是大力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园区要结合本园实际,依法有序的开展低效存量土地的处置工作。采取依法收回、收取闲置费、有偿收购等措施清理开发园区闲置土地。对闲置土地连续满2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必须无偿收回;土地闲置连续满1年不满2年的,按出让或划拨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鼓励企业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增资扩股、鼓励企业之间通过资金、技术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通过腾笼换鸟、退二进

三、分割置换等举措,盘活低效用地。

三是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对已批准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新增建设用地依法批准后,项目所在地应及时实施征收,要建立供地和用地双方的双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合同和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约定,实行“净地”供应。用地单位应按约定的开竣工时间及各项规划条件实施建设,加大土地利用动态巡查的力度,确保项目按时发挥效益。

三、坚持责任担当,着力构建土地利用新格局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并针对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工作推进和任务落实进行检查。

二要明确责任。按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履行职责与追究责任一致的要求,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

三要完善考核制度。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工作,将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闲置低效土地处置纳入考核内容,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坚持园区评价与供地计划相结合,控总量、盘存量、促流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振兴经济,牢牢抓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动摇,积极主动做好服务。依法依规提供保障,努力为开发区转型发展创造优质的保障环境。

第三篇: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科学发展

XX市国土资源局

XX东临上海,西接XX,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为宝贵。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XX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是土地从“平面资源”到“空间资源”的认识深化过程,是集约用地观念从“要我集约”到“我要集约”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集约用地投资措施从“单一投资强度控制”到“既看投资强度,又看产出效益的多元化控制体系”的完善过程,更是XX市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一、XX市实行集约用地的背景及历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XX实际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回顾XX市集约用地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不断完善深化的阶段:

1.确立投资强度发展理念。202_年,在对全市1800多家工业企业用地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一个以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为杠杆的“5432”集约用地机制,又先后于202_年(提高到“6543”)和202_年(提高到外资不少于55万美金,内资不少于400万人民币)三次提高投资强度标准,明确以投资强度为主要内容的招商引资工作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用地规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推行“三集中”发展模式。202_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大力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将农村1437个居民点按照集中居住的原则全面规划,确定合并集中为173个农村新型社区,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整合,用地结构得到优化,集聚效应得到显现。

3.建立“八个度”用地机制。202_年,在反复实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投资有强度、配套用地有限度、企业厂房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产业转移有梯度、盘活存量有力度、土地整治有深度、市场化运作有透明度”等“八个度”的集约用地机制,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XX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做法

1.企业投资要有强度。以投资强度为手段控制企业用地规模,是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202_年国务院28号文件下发后,我市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定额标准,从202_年最初提出的“5432”调整为“6543”,即:外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XX出口加工区每亩不得低于60万美元、XX开发区每亩不得低于50万美元、各镇配套区每亩不得低于40万美元。民营企业工业项目每亩总投资不得低于250万元人民币。凡不符合上述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时一律核减用地规模,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202_年,全市外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8.98万美元/亩,内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430.33万元/亩。202_年1—9月份全市外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9.8万美元/亩,内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501万元/亩。同时,对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下的外资工业项目、202_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民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鼓励进驻原创型企业基地,租赁标准厂房取得生产经营场所。全市规划建设了八大原创型基地,吸收过去工业小区和创业“孵化器”的长处,建设标准厂房、提供公共配套设施和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推出规划一体化、工厂立体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原创型经济发展新载体。

2.配套用地要有限度。第一,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消防、城市生态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自202_年下半年起工业项目的容积率要求从0.6提高到0.8以上,建筑系数从30%提高到50%,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总用地面积的7%,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的15%。对容积率偏低、绿化率偏高的现有工业企业,鼓励业主经规划审批后在原厂房上加层,或利用厂区内的绿化用地、空地建造厂房。第二,严格控制企业在厂区范围内建造员工宿舍楼和中层管理干部住宅。对投资额超过5000万美元或外来打工人员超过3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确需在厂区内建造的宿舍楼和住宅,须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但不得以任何形式销售,相关部门不予单独分割发放证照。不符合在厂区内建造的,由开发区、各镇统一规划、合理布点、集中建设,用于安置企业员工。第三,对具体建设项目的绿化控制指标适当下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严格控制,不允许在工业开发区(园区)或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花园式工厂”。

3.地上建筑要有高度。鼓励企业用地向空中发展,对企业建造多层厂房的,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起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对于一些不符合集约用地标准的老企业,通过增资或收地的形式提高集约用地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土地的使用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纷纷向上争取“空中优势”,很多厂房都在三层以上。像XX先创电子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4.4万平方米,层高达到5层,容积率达到2.0。202_年,我市开始探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过招拍挂方式成功出让了两幅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将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规范地下空间的管理。通过向“空中”、“地下”要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4.土地开发要有进度。为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发利用,我市实行建设用地的全程管理,明确开发进度,避免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一,加强用地预审,从源头上把好集约用地关。明确各类建设规划方案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向市规划、国土部门预报,由规划部门审定项目选址,国土部门核定用地面积后供地,有效地规范用地秩序。第二,实行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对所有签约项目,都需在合同中明确项目开工的时限和进度。对已经供地的建设项目,建立用地跟踪管理制度,定期查验,随时了解每宗建设用地的建设进度和用地情况。从202_年10月份开始,对新批工业项目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三个月内未动工的发预告书,满6个月仍未动工的,将报市政府审批收回土地使用权,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5.村庄整理要有深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每年都有大量农户需要动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农民动迁工作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和集约用地有机结合,我市从202_年开始,凡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民宅基地动迁的,我们不再安排独家宅基地,而是统一建设高标准的多层公寓小区,实行“拆一补一”的安置办法。通过动迁安置,一是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完善了配套设施,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还避免了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二次动迁”;二是一户农民一般可以补偿到2~3套商品公寓房,可以住,可以卖,还可以出租,既有长期的房屋租金收入,又有一次性的房屋出售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通过村庄整理,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调查测算,全市农村平均每户宅基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和失去利用价值的边角地等)约为0.8亩,通过建设农民动迁小区集中进行安置,平均每户用地仅为0.3亩左右,每户可节约用地0.5亩左右,节地率达到62.5%以上,近几年节约土地2万多亩。

6.产业转移要有梯度。土地的集约利用首先需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要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寻求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用地结构。通过提高供地门槛,对投资规模、项目、区位的引导,促进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推动经济建设逐步转向高技术、高品位的轨道。通过强化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安排二、三产业供地,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202_年与202_年相比,第二产业项目供地面积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项目供地面积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产业供地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202_年以来,我局与省社科院先后联合开展了《XX实现“两个率先”与土地保障战略》和《XX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对全市1800多家现有工业企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开展了从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产业区域布局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产业和企业集聚程度的政策建议,为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我们积极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投资密度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行业,有计划地把那些投资强度低、占用土地多、排放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7.盘活存量要有力度。为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近年来,我们加大了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一方面,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督促企业按时开工建设,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偿收回、协议收回和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处置方式进行处置,对依法收回的土地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近四年来,我市累计盘活存量土地近3万亩。

8.市场化运作要有透明度。国土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出让的实施,出让信息全部在国土资源局外网、《中国地产交易网》和《苏州日报》上发布,市纪检委、监察局负责监督,市公证处全程参与,做到了程序清楚、操作规范、监督到位,实行“阳光操作”。202_年首次尝试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获得成功;202_年全面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取消协议出让;202_年国务院28号文件下发后,根据XX土地市场发展需要,市政府明确要求试行工业用地挂牌出让,经过充分准备,202_年4月19日,首次尝试玉山镇两宗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喜获得成功后,202_年,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202_年,围绕“土地出让”这条主线,实行土地交易电子监察平台,进一步规范我市土地市场运作。今年,为进一步促进土地交易业务的规范有序,保证了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我局探索实行了土地交易“两个分离”,即对土地交易业务“管办分离”制度,将管理土地交易业务的工作人员分离出接办竞买的报名业务,由原来的一处报名发展到多处报名,确保报名信息的分散,从而有效防治报名信息泄密以及竞买者相互串标等扰乱土地交易市场行为的发生;另一个是对土地交易现场实现“功能分离”,将竞拍现场与等候现场进行分隔,营造优良的环境,确保竞拍现场公开、公正运行。

三、下一步探索最严格的节约用地的设想和思考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具有XX特色、有效保障发展的土地供给新机制,推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立拓展发展空间机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村规划以及各项行业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本着科学、合理配置的原则,保证重点区域、重要载体、重大项目的规划调整,尽可能优化我市的发展规划。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保障发展用地机制。优先保障全市重点项目、实事工程土地供给,服务XX率先发展;优先保障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供给,服务XX科学发展;优先保障解决民生问题的项目土地供应,服务XX和谐发展。

3.以收购储备为手段,优化支持城市建设机制。积极发挥土地收购储备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关系的作用,建立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支持城市建设新机制。

4.以企业转型为前提,建立优化用地配置机制。积极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供地,不断优化用地结构。

5.以集约用地为核心,建立高效用地倒逼机制。实行用地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不够的、出让金到账率不高的、促开工不到位的区镇减少下达用地计划数量。

6.以高效利用为目标,建立土地立体开发机制。积极鼓励我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管理、供地方式、产权登记办法。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地下工程采取划拨供地,对经营性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实行地价优惠鼓励政策。先行在东部副中心、西部副中心、娄南商贸区、花桥经济开发区等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点。

7.以存量挖潜为重点,建立土地再次利用机制。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

8.以质量并重为原则,建立耕地资源保护机制。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又要注重耕地的质量。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快推进花桥“双置换”工作,有效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9.以农村改革为动力,深化集体土地流转机制。适度放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使用范围,保障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权益。继续实行村级集体预留用地政策,壮大村级经济、致富农民。

10.以发展农业为契机,建立现代农业用地机制。积极主动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对农业建设中的管理用房、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上级政策规定优先保障安排,确保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

第四篇: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坚持节约用地 促进集约发展—— 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节约用地,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厉行节约集约,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投资拉动、资源投入、规模扩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过度消耗与闲置浪费并存,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破解保障发展的用地难题,要求我们走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来说,关键是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进而推进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节约集约用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强化节地责任的同时,健全相应的考评奖惩机制则是促进节约集约的重要抓手。浙江等地将节地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的实践探索,显示了节约集约用地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巨大潜力。随着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初步形成,节约用地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各地在用地思路、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还需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以切实做到“评价科学、考核严格、奖惩分明、问责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用地企业和个人的激励机制,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型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构建以节约集约用地引导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土资源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体系。其中,规划引领和标准控制是最基础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健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建立能够覆盖国民经济全行业的用地节地标准体系,通过“供需双向调节”的机制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式发展道路,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要合理确定规模,统筹安排供地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坚持有保有压、差别对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此外,在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向地上、地下拓展发展空间,科学开发并节约集约利用荒山、荒滩、荒坡等未利用地。

节约集约离不开市场手段,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益引导。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招拍挂等竞争性出让方式,市场化配置在提升用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1997年~202_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从每亿元188亩下降到每亿元38亩。如今,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强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对节约集约用地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不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通过价格、税费、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健全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利益导向机制。

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面积降低30%”首次写入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量化约束。中央领导同志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一个全新的工作格局下进行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切实推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五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尤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兼顾好“吃饭”与“建设”的双重问题?如何合理利用稀有的土地资源?„„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应对的严峻问题。因此,在土地管理领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其意义更是十分重大。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国民经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土地制度,坚决杜绝土地违法行为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用地指标紧缺这一难题,确保重点项目和社会发展用地的需求。因此,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就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粗放,另一个是浪费。一些地方搞GDP至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拼资源、高浪费、低产出;一些地方建设盲目铺摊子.建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城效良田。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之内,就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来自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表明,1990年到202_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近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4万平方公里;同期,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2.28,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除了土地利用平面上的粗放之外,土地空间利用也存在低效利用情况。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宋启林1996年计算显示,1994年我国的612个城市总平均容积率为0.246,他认为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偏低,土地潜力挖掘不够,当时,他提出将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提高到0.5左右是可行的。但是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2_年我国仍有很多省市城市平均容积率为达到0.5——这个1996年理应达到的标准。对比城市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2_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高达218平方米,约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的2到3倍,比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额还多98平方米。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原本就比较突出的人地矛盾,在土地粗放利用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剧恶化,因此,要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近年来,党中心、国务院对土地治理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严把土地闸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在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之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同志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不可避免,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四章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工夫。”因此,如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成为当前土地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树立全新的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纲领,土地利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首先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要从“地大物博”的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拥有土地只有11.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拥有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以说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这种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次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己无关的思想,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节约集约用地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每一级政府、各个单位和每个人做起,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真正把熟悉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心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必须树立这种全局思想,假如缺乏大局意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全国18亿亩的红线将无法守住。三是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现实关系不大的思想,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社会要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对土地的依靠和使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假如毫无节制地使用,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将面临着无地可用的局面。“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因此,每一个有理智、负责任的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土地问题上必须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第二,正确处理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走集约化、节约型的经济建设之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关系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竭尽全力提供供地保障;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要果断不予审批、不予供地。各级政府、各级国土部门在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要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的原则,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千方百计盘活城乡闲置的建设用地。拓展用地空间。只有正确处理好节约集约用地与促进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土地成为加快发展的保障而不是羁绊,才能真正做到集约节约用地。

第三,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家调控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在一定时期内决定地方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这也为进一步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应该本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的指导思想稳步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的协调,尤其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即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又避免用地超标。

此外,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利用方向、方式供地和用地,严禁任意突破或改变规划,从严控制建设占用土地。对于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个人或者单位,严加查办,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用地考核标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度挖潜和盘活存量用地。进行深度挖潜,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摊大饼”方式,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方面,土地的利用不能只局限于平面,要扩展至空间,在不影响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提高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容积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加快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用地,就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对闲置1年的土地,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2年以上的,坚决予以收回,重新调整安排。另外,还要对城中村、空心村进行改造,整合破产企业、“退二进三”企业、乡村集体企业的闲置地。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除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之外,还需要建立用地考核标准,监督和推动用地单位高效合理用地。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针对工业项目用地的审批制定了控制标准,地方政府还应当结合当地自身发展水平,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详细制定各项建设用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从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产出效益三个方面制定。并以此作为建设用地项目审批的依据,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或者核减用地规模。

第五,建立统一、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大力建立成熟发育的土地市场,促使其公开、公正、透明,让市场彰显土地价值。通过价格杠杆,促使节约集约用地利益约束机制的形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国土资源的需求信息、审批结果、价格水平、登记资料等要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公开查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划拨用地的之外,国有土地必须有偿使用。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对工业用地全部招标、拍卖、挂牌供应,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强对土地协议出让行为的监管,制定出协议出让最低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充分显示,土地取得成本就会明显提高。在利益与成本的博弈之下,用地者自然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摒弃粗放甚至闲置的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立法建设以及相应的法律监督和惩戒。

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以法律手段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是搞好土地资源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当前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管理法律体系中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定较多,虽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或多或少有所提及,但土地法制建设相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要求仍比较滞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如何从法律上确保节约集约利用的系统规定。鉴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缺位,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地因时制定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利用法律体系,这既是对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有益补偿,也为行政、经济以及其它手段的正确行使提供了法律保证。

在加强和完善立法之外,还应在既有法律框架内通过严格执法和违法追究等法律手段,逐步推进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这是搞好土地管理的关键,也是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根本保障。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监督首先要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当前应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简洁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督察体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相对独立的执法监察体系,并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从根本上遏制执法违法现象,另外,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以增加执法透明度。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我们要深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上,不断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寻求新对策,加快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坚持集约用地 促进转型升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