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泉州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最终版)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20-754629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7 21:25: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泉州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最终版)

泉州开发区“十二五”规划工作情况汇报

泉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2010年11月18日)

“十二五”期间是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年多来,我们重新审视开发区自身的发展定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认真组织开展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把科学编制我区“十二五”规划作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开发区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多次召开规划编制会议,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及各方面意见、建议。区科技经济发展局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十二五”规划调研,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管委会领导及区直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开发区实际,瞄准 1 开发区升级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开发区“十二五”发展目标,为规划的编制确立了方向。

(二)精心谋划项目。为了提高“十二五”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区委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进行开发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小组多次深入重点企业,先后走访开发区有关单位、部门及国企,初步完成《泉州开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3稿),生成“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储备项目117个,总投资185.0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13.66亿元。从项目类别看,共生成基础设施项目13个、工业项目73个、服务业项目21个、社会事业项目10个,“十二五”期间分别计划投资35.44亿元、56亿元、19.75亿元和2.47亿元。从地域分布看,在清濛园区、汽车基地、官桥园区分别安排项目67个、4个、46个,“十二五”期间分别计划投资47.66亿元、7.84亿元、58.16亿元。

(三)广泛征求意见。我区已在10月13日召集了区直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区属各国有企业负责人召开征求意见会,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对《规划》文稿进一步修改完善。积极深入企业调研,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就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开发区新一轮发展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三场企业家座谈会,分别召集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35家企业代表进行座谈;收集企业书面反馈意见表21份,其中反映问题43项,提出建议48项。为进一步制定好“十二五”规划提供 2 了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泉州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要求,务实推进,加快发展,着力促进产业创新和高端要素集聚,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着力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管理,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努力构建泉州市产业升级服务中心、产业人才聚集高地、产业创新试验平台,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三大目标、实现五项提升。

1、突出三大目标: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升级服务中心;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创新试验平台。

2、实现五项提升: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区;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国有资产运作的试验区;全面提升统筹 3 发展能力,建设社会管理服务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主要预期指标是:

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1)工业总产值达到485亿元(包括官桥园区分成部分,下同),年均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80亿元,年均增长12%;

(2)财政总收入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1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年均增长8%。

(3)固定资产投资金额81亿元。

(4)地均工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平方公里,超过国家级开发区平均水平。

(5)出口商品总值达6.1亿元,年均增长10%。

(6)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

2、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7)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

(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

(9)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突出三大目标

1、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升级服务中心。一方面,致力推动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点特色产业从以产品制造为主到以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为主转变,构筑高端价值链的集聚区,引领和服务于全市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联动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时尚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升级提供贴身服务,逐步形成辐射泉州市的现代生产服务基地,将开发区最终打造成服务于全市相关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销展示中心、融资服务中心、信息咨询中心、教育培训中心。

2、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人才聚集高地。要集中全区各方力量,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区内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充分吸引、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特定区域,为全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全面打造泉州市产业创新试验平台。一是高端引领,用国际化标杆来重新规划和设计定位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标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培植新产业,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真正起到引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性作用。二是先行先试,重点在体制和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为全市自主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三体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二)实现五项提升

1、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集中发展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三大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龙头企业发展,注重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逐步构建纺织鞋服、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现代服务业并举的“3+1”产业体系。(1)做强做大纺织鞋服产业

基本思路:以深化国家级轻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以九牧王、特步等上市或上市后备企业为产业龙头,以“结构调整、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支撑”四大措施为抓手,密切同省、市纺织鞋服产业公会的合作,全面提高全区纺织鞋服产业的经济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纺织鞋服企业达80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50家,超亿元的有20家,10亿元以上的10家。实现纺织鞋服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0.2%。

●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深化。到2015年,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8项,力争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上有所突破,不断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

基本思路:以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和泉 6 州市数字视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错位发展微波通信产业,加快引入和培育汽车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新兴产业,以期拉伸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42亿元,年均增长25%。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若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全国性“单项冠军”,数字广播电视接收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产品继续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培育壮大机械装备业

基本思路:以汽车制造基地为依托,以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零部件企业为重点,以汽车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为补充,打造集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加工、大型展示、物流配送、进出口贸易、专营4S店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汽车基地。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70亿元,其中汽车产业超50亿元,体育装备产业达15亿元。

(4)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基本思路:以生产性配套服务业为突破,加快推进高附加值服务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全面发展,形成一批主导行业与优势行业。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繁荣发展的产业格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达到 7 30%。产业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业,提升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总部经济,鼓励发展知识生产性服务业。

2、全面提升城市配套能力

(1)提升园区的城市品位

以中心城区的标准加快清濛园区的改造提升,打造成中心城市衔接南部工业集中区的缓冲带和景观带,建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配套超前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官桥园区的规划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产业开发和新城开发两轮驱动,进行高起点的园区规划、科学的开发建设,打造融工作、生活、娱乐、学习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2)健全城市生态景观体系

坚持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并重的原则,加快生态景观景点的规划与建设,做好狮子山、妙音山和中仁山的景观设计,处理好园区主干路的动态景观组织。官桥园区要以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开辟活跃的公共活动岸线、创造具有强烈都市特征的滨水景观带为重点,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溪流整治目标,先期开展下洋溪河床清理整治以及两侧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3)完善城市配套设施

完善基础生活配套设施。结合清濛园区的“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建设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统筹考虑在清濛园区和官桥园区建设职工公寓,为外来员工提供住房保障。拓展延伸现有公交路线,扩大覆盖范围,并适时开通清濛园区至官桥园区的专线班车,为 8 员工出行提供便利。在清濛园区和官桥园区规划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打造一个为中高级人才居住、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为留住中高级人才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3、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国家级轻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泉州市数字视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公共研发平台、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科技产业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人才、知识、技术、资金“五流”畅通。

一是整合和引进研发、检测服务机构、研发检测装备和科研人才资源,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创国家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行业技术中心5家。

二是构筑网络化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充分整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一站四园”、开发区现有的各级各行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孵化资源,发挥在全市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服务平台。鼓励区内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合作研发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经济信息中心、计量、标准、管理、技术和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建设泉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立 9 商标、专利和版权交易平台,为专利、商标、版权提供申报、咨询、产品展示、交易等服务。(2)加快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工作机制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为推动开发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人才总量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2万人左右,占全区人口总数25%;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达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人才贡献率达35%。

4、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1)做实做强投资(集团)公司。加快整合区内直属国有企业资产,组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切实履行园区开发建设、资产经营管理、投融资、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等5项职能,实行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滚动发展。

(2)完善开发建设模式。全权委托投资集团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开展园区土地征迁和收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及项目投融资工作;鼓励和支持投资集团公司自主开展项目投资,推动项目融资和开发建设,增强公司自我发展实力;自主开展多种经营,扩大经营范围,并积极创造条件跳出园区发展。

(3)创新资产经营模式。投资集团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10 以子公司专业化、集团多元化为方向,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投资组建与开发区未来发展战略相关联的资产经营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专业公司;适时推动投资集团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着手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上市融资,成为开发区更强大的投融资和开发建设主体。

(4)拓展投融资渠道。投资集团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和投融资主体,积极整合开发区内的存量资产及资源,集中信用,构建投融资平台,筹措开发区建设资金。

5、全面提升统筹发展能力

(1)统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

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按照产业聚集、用地集约、布局集中、利用高效的原则,建立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要严格项目用地审批,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相挂钩。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到2015年底,争取开发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低于泉州市同期水平的5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2)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加快实验学校扩容和公办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以确保“十二五”期间适龄儿童100%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择地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完善文体设施。建立社区管理机构、队伍、网络,形成富有开发区特色的管理机制和 11 体制。

(3)统筹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按照“把握重点、全员参与、注重实效、强化激励”的指导原则,力争90%以上企业都参与创建活动,2013年创建先进面力争达到70%以上,使全区创建活动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到2015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

完善治安打防管控体系。尽快建立覆盖全区的高清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加强公安系统基础硬件建设。健全公安、交警、巡防协调联动机制,组建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治安巡防大队,提高群众见警率。全面加强辖区消防安全工作。到2015年末全区公共消防设施达到配备标准,全区亡人火灾得到有效防控。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的执行力;二是深化项目的带动力;三是提升管理的创新力;四是发挥政策的引导力;五是强化党建工作的合力。

四、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初步安排

(一)主要经济指标

1、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达到305.8亿元,比增11%(现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亿元,比增11%(现价)。

2、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达到12.1亿元,比增10%,一般 12 预算收入4.54亿元,比增8%。

3、外经外贸:实际利用外资760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外贸出口4.4亿美元,比增10%。

(二)重点项目支撑

初步筛选重点建设项目36个,总投资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6个,工业项目19个,服务业项目8个,社会事业项目3个。

主要特点:

一、项目投资规模平均1.36亿元;有18个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占项目总数的50%。

二、年度投资达19.52亿元,同比2010年年度投资增长474.1%,有15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占项目总数的41.67%。

三、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既大力推动清濛园区部分未落地项目开工建设,又着力推动企业挖潜改造。2011年计划新建工业项目9个,总投资额11.54亿元,年度投资2.25亿元,总投资和年度投资分别比2010年比增541%、80%;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个,总投资9.4亿元,年度投资5亿元,年度投资比2010年比增33%。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

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事业部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供热公司欢迎事业部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下面我就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落实情况、“十二五”规划编制等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召开公司班子、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采取多种形式,传达贯彻落实事业部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事业部坚持企业化经营、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矿区服务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为吉林石化公司实现第五发展阶段目标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深刻理解了事业部“十二五”开局年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内涵。综合办公室将工作报告上传至供热公司门户,为各单位全面学习和落实会议精神提供方便条件。党群部门制定了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材料以及党课教育材料,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截至目前,学习覆盖率100%。

(二)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1、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确保“十二五”开局年,起好步,开好头,公司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工作部署,组织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按照生产、经营、技术、党建、企业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分组讨论。利用10天时间深入13个基层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掌握各单位对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的落实情况,听取基础单位意见与建议。

2、分解落实全年 经营指标。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年工作指标进行了逐项分解,共计分解指标66项。召开了2011年经营指标落实大会,与基层单位签订了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3、积极配合事业部结构调整工作。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持续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使全员正确认识经营系统调整的重要意义。同时,相关部门提前准备,认真进行数据整理,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事业部客服中心自3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派工点调研,对派工和维修情况进行了解,确保“一站式”服务双轨运行有序推进。

4、节能降耗多创效益。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合全区供热系统投放药剂时期,供热监察队伍加大了打击窃热、私自放水力度,重点对投药区域公用户进行检查,进一步降低失水率。积极开展能源分析活动,每周例会对供热运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随时调整能源分配指标,坚持做到日对量、周分析、月总结,确保能源总量受控。

5、克服困难做好稳定工作。国家“两会”期间,加强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采取双重包保升级管理的办法,掌握不稳定人员行踪。全部包保人员采取轮流拦防的办法对上访人员进行拦截。确保了不稳定人员思想和行为受控,实现了“两会”期间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献至诚服务、建设和谐矿区”为宗旨,突出抓好优质服务和经济运行两项主要工作,努力解决生产运行当中 的瓶颈问题,通过内涵式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站在高标准、高质量一流供热企业起点上,在吉化百姓和驻矿单位心中,实现服务由“暖身”向“暖心”延伸,提升和叫响 “暖万家”吉化供热品牌。

(二)企业自然状况

主营业务:一是吉化宅区热能转供运行;二是供暖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

兼营业务:一是街区下水设施的维护及疏通;二是民宅电气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三是民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四是总医院供水、排水、空调等十个系统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资产管理及房费收缴业务暂未列入,待事业部裁定)

组织机构:机关科室8个,基层单位13个。资产情况:现有转供热业务固定资产31,904万元。

人员情况:截止到2011年3月份,在册员工560人,其中:厂处级6人(二线2人),中层干部60人(二线5人),一般管理干部109人,操作服务人员385人(不在岗6人)。长期劳务用工141人,短期劳务用工(季节性泵工)135人。

生产情况:根据热源分布情况自然划分为7大供热系统,各系统共有热力站48座,管网总量272千米,主干网长度47千米,网上供热面积687万平方米,7大供热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企业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的供热事业仍处在高能耗的初级发展阶段,节能潜力还很大,热计量收费改革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并将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从中油矿区系统看,吉化供热从规模、技术、能源控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从供热资产上看,吉化供热系统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投资改造,资产状况较好,技术、设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现与长春热力等同。从热源上看,我公司为单一热源,与拥有多热源的其他热力公司相比,运行调节还存在差距。从热用户层面看,供热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吉化供热品牌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吉林百姓所接受。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优势:供热设备、设施等有型资源相对完备;技术水平、社会认同感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源逐年提高。

企业资源劣势:人力资源配备上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能力优势:历经30余年供热运行,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行管理方法,供热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能力劣势:尚未破解供热运行过程中的部分瓶颈问题。

(三)企业定位

对外:通过对全国供热行业对标分析,在运行、成本、技术、服务、自控等方面,吉化供热已跻身于一流供热企业行列。在规模、热源、调峰、效益等方面尚有差距。

对内:通过矿区事业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供热公司已打造成供热运行、供热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供热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发展原则 做专主营业务;做精经济运行;做实基础管理;做优服务品牌。

(五)规划目标

抓住事业部“十二五”大发展的机遇风,供热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下列目标:

1、五大控制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目标。2、48座热力站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3、创造条件建立调峰热源。

4、建立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

5、供热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6、街区回水率提高0.5个百分点。

7、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零危害、稳态运行。

8、供热服务满意度达96%以上。

(六)重点项目及投资安排

到2015年,完成规划项目48项,计划投资58,732万元,预计节能1.5万吨标煤,节热水23万吨。供热运行系统得到全面优化,在热源单位水温达标的情况下,具备提升转供100万平方米的能力(780万平方米),48座泵房全部达到远程传输、自动控制、适时调节的先进水平。重点项目及分年投资安排如下:

1、节能降耗项目33 项,投资44,028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2,886万元; 2012年投资10,358万元;2013年投资7,448万元;2014年投资7,508万元,2015年投资5,828万元。

2、安全隐患治理项目10 项,投资7,940 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2,192万元; 2012年投资1,532万元;2013年投资1,422万元;2014年投资1,422万元,2015年投资1,372万元。

3、水暖电基础设施改造及其它配套设施改造项目5 项,投资7,264 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950万元; 2012年投资1,778万元;2013年投资1,232万元;2014年投资1,160万元,2015年投资1,144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全面实现供热控制自动化。

一是巩固“十一五”时期稳态改造成果,查找稳态运行不足,改造和完善供热系统的设备设施,对现有运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升级,实现热力站的全自动控制。二是积极探索三级热量管理方式。积累运行数据,优化分解供热运行曲线,形成多条有针对性的曲线,提高控制指令的准确性,科学性。三是充分发挥调度指挥中心、区域控制中心、热力站三个层面的自控设备作用,确保热量管理水平全面升级,7大体系全部形成由调度、控制中心、热力站组成的三级热量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供热运行。

2、加大供热系统改造力度。

一是对非吉化住宅供热系统进行改造,解决非吉化住宅失水量大,严重影响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质量的问题。二是对腐蚀严重的、能耗高的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确保系统高效、长周期运行。三是对部分楼房室内钢管更换为耐腐蚀、阻力小的塑料管,部分室外钢管更换为新型玻璃钢管材,降低系统阻力,解决堵塞问题。四是改变热力 站配电室屋面防水形式,平屋面改成坡屋面,确保用电安全,降低系统风险。

3、建立吉化供热调峰热源。

一是积极向市供热办及有关单位反映情况,督促电厂对供热机组进行改造,提高热源输出能力,满足供热需求;协调吉化动力一厂恢复锅炉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热源联网,作为调峰热源,在严寒天气启用,缓解热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协调电厂允许吉化在一次网首端建成相对独立的集、分水系统,增强自主调节能力;同时使采暖药剂作用在相对独立的吉化区域内循环,减少药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

4、稳妥推进热计量改革进程。

2011年1月20日,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财建[2011]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为了稳步推进吉化矿区热计量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公司计划对现有民宅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试点,今年将选择几座楼做热计量改造实验,为今后改造的顺利进行积累经验。在安装智能预付费计量表的同时,配套安装温控设施、远程抄表和远程测温设备,实现抄表、按热量收费、欠费停热的远程操作,提高用户节能意识,减少热源损失。

5、深入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理顺管理 流程,组织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通过抓基层强基础,抓规范强管理,抓素质强能力,抓督导强服务,全面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热力站星级达标考核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建成“五星级”泵房10个,“四星级”泵房30个,“星级变配电厅所”“星级仪表控制室”各5个,以此全面推进热力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进程和运行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三是继续开展供热运行对标活动。扩大对标范围,不断在国内、中油系统内部同行业对标,树立本单位学习和赶超的标杆。通过对标,查找自身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努力提高供热业务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6、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我公司以管工、焊工为例人均维护面积达3.7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日常维修需要。至“十二五”末期管工、焊工由现有的166人减至134人,人均维护面积达4.5万平方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合理地调整人员,不超定员配备。一是通过内部积极挖潜。二是根据事业部总体要求,逐步引进社会用工,保持用工总量满足工作需求。对公司新增工作业务的变化情况,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人员配备,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不断完善公司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效益、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培训,计 划每年开展培训30项,组织竞赛8至10项,每年培训约1000人次,参培率100%。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

7、全面提升、叫响吉化供热品牌。

提升和叫响吉化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吉化供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暖万家”工程建设。强化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考核,加强对事业部宗旨和工作理念的贯彻,强化“服务产生效益、服务创造价值、服务促进发展、服务确保稳定”的思想教育,转变被动服务观念。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追究制。从着装到维修规范,从服务时限到服务行为,从服务态度到职业道德,从服务工具到文明施工标准,向社会提出郑重承诺,全方位提高维修服务质量。三是全力配合“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定期对“一站式”派工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专业队伍,为事业部“一站式”服务的改革工作贡献力量。

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一是努力提高班子整体功能。要以“五个建设”为班子建设的抓手。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突出学习重点,改进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班子议会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推行领导分线负责制,领导带头服务一线,结对帮扶,建设务实型领导班子。按照平易近人、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清廉领导班子。使两级班子都能达到“四好班 子”标准,公司班子连年争创石化公司优秀领导班子。

二是不断凝炼“热文化”内涵。要以“四个丰富”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的注入“热文化”新的内容,明确员工的言行标准和规范。丰富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巩固企业文化成熟发展阶段建设成果,积极创作反映企业精神的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作品,确定2个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力争年年创成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以召开座谈会、征集企业文化格言等形式,将“暖万家”的共同目标固化于每名供热员工心中,使“热文化”理念转化为每名供热员工的自觉行动。丰富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媒体,广开文化传播渠道,对内统一思想,对外展示形象,不断推进吉化供热服务品牌建设。

三是全面推广“一化三优”活动经验。以“三个发挥”为党群工作主线。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推广电气仪表维修站党支部“一化三优”活动成功经验,强化“三基”建设,通过学习交流,自主创新,使其先进做法在公司各站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典型群体的引领作用。以吉化“四种精神”典型为榜样,以供热公司历史积淀为依托,选树具有供热公司特点的能够吃苦耐劳讲奉献的一线工人,充分挖掘不同层面的典型集体和个人,举办事迹报告会,印刷成典型教育书籍,予以大力宣传和推荐,力争培树出省级、中油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心作用。加强党员理想信念 10 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建立“一个核心、三条主线、四个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营造思想和谐、干群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是尽职尽责确保一方平安。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局面。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严格督查催办。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认真处理好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职责。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热源存在风险问题。

“十一五”期间,吉化热源始终来源于吉林市热电厂一家单位,且电厂自身已满负荷运行多年,热源供应不足与采暖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1、持续低温和极端天气情况下,热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就目前供热公司实际情况,热源明显供应不足,造成区域水温不达标,供热质量受到影响,用户存在不满情绪。

2、单一热源存在安全风险,我公司无备用和调峰热源,一旦热源供应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2010年,一些城市热源就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造成大面积停热,部分系统冻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我们公司供热系统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建议恢复动力厂630供热系统,作为调峰热源使用,缓解热源不足问题,同时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供热系统应急能力。

(二)非吉化小区供热设施陈旧问题 我们公司辖区内非吉化楼190余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系统形式不合理,立管在用户室内,无法有效控制用户私接行为,存在窃热现象。

2、地下管网和室内管线锈蚀穿孔、跑冒滴漏严重,资源浪费,影响供热质量。

3、部分室内管线为钢管,堵塞严重,普遍存在私自放水现象。

目前急需改造的有140余栋。按照《吉林省城市供热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供热企业应该维修到用户终端前阀门外(即锁闭阀)。建议对非吉化小区根据管线腐蚀情况逐年安排维修改造;对有产权单位,也有能力进行维修改造的用户,由其产权单位维护和改造,解决以上问题。

(三)热力站、配电厅所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我公司所属各热力站及民宅变电厅所共计74座,防水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50座热力站及变电厅所存在漏雨和外墙破损严重的情况,占设施总数的67.5%,防水面积共计1.4万平方米。存在问题如下:一是配电设备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下,使用年限降低。二是受潮后或雨水滴落在配电设施上,容易造成短路跳闸,系统停运,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利于安全平稳运行。建议“平改坡”。

(四)个别维修站生产环境与居民生活相互影响问题。目前我公司基层单位员工食堂及班组休息室环境差,设施老旧不齐全。特别是松江供热维修站由于棚户区改造占地迁移,至今无合适办公场所,百姓生活与站队生产相互影响,且曾发生过摩擦。建议事业部能够给予关心,解决基层维修站的实际困难,改善员工食堂和基 层班组休息室环境,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为正常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供热业务是确保矿区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十二五”这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事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发奋图强,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建设更专、更精、更实、更优的供热公司而努力奋斗!

供热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泉州晚报解读“泉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未来五年,泉州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做大做强产业、港口、城市,持续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建设现代化泉州新征程。本报今日开辟专版解读泉州“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亮点,旨在与读者一起振奋精神,积极行动,共同建设、见证泉州发展新时期。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摘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1%、18%以上,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

【解读】在去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后,今年泉州经济总量预计可迈上3500亿元的新高,有望收获福建经济总量的12连冠。在迈向经济强市的征途中,5年后,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有望再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的增幅将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争取达到18%以上,总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记者 林绿波)

超千亿元“产业航母”增至5艘

【摘要】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继续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

【解读】继纺织服装成为泉州第一个千亿集群后,泉州产业集群的千亿版图有望不断壮大。未来5年,“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将继续指引泉州产业进步。其中,“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超百亿元企业15家以上;“千亿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5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产业集群要超过2000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2个产业集群要超过1000亿元;“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记者 林绿波)

泉州港目标瞄准“主枢纽港”

【摘要】港口地位日益显著。港口开发建设加速推进,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开放功能明显增强,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港口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主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

【解读】现代港口已从不同运输方式的换装功能,向现代化物流重要节点和商贸组织功能转化,对城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日渐成为泉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港口建设,将泉州港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东出西进的综合通道和区域性现代专业物流中心,成为“十二五”时期港口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统筹港口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公用深水泊位,完善港口综合配套设施,突破深水公共航道瓶颈,健全港口服务体系,优化通关环境,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同时着力培育国际航线,大力引进大型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国际化港口服务企业,积极推动泉台港口紧密合作,力促泉州港口与国际大港对接。(记者 黄小玲)

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摘要】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石化、装备制造业、体育产业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解读】世界第一的“茄克之都”,中国最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世界20%运动鞋的制造地„„这些动人的记录彰显着泉州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的巨大潜力。此外,泉州石化、装备制造、体育和光电等产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全国焦点。

未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是泉州产业的一大目标。泉州市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保持基地建设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区域品牌发展等方面成为全国的示范。(记者 林绿波)

先进生产方式托起“泉州创造”

【摘要】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

【解读】未来5年,泉州市将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产业信息系统,推广一批先进制造生产方式。

其中,集成制造是指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产品上市快、高质、低耗、服务好、环境清洁的目的。敏捷制造是指充分集中高素质劳动力,注重应用灵活的生产管理方式,力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柔性制造是指通过灵活配置生产设备、生产环节,灵活调整生产周期,力求快速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精密制造是指将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超高速加工技术综合集成,力求形成以精密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记者 林绿波)

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摘要】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重点发展建设了5个物流园区,6个物流基地,9个物流中心和6个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下一个五年,泉州市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包括:加大奖励力度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逐步建立以农资物流和粮食物流、果蔬物流、冷藏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现代商务模式,促进全市物流资源有效整合。(记者 叶舒雯)

风电产业“随风起舞”

【摘要】加强石油、煤炭等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解读】泉州市现有煤电、天然气电、水电,风电尚是一片空白。而发展风能的理由充分:首先,种种资料显示,今后泉州生产、生活用电将更为紧张。2015年,泉州市电力市场最高负荷将达7980兆伏,用电量将超490亿千瓦时。开发新能源对于泉州市这样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次,泉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据介绍,泉州市沿海风能资源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是今后可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

如果说“十一五”是风能产业的前期准备时期,“十二五”有望成为该行业“见风就长”的迅速发展期。目前,泉州市已生成了惠安赤湖风电场、晋江金井风电场等项目。惠安赤湖、小岞的风力发电厂已通过审批,预计今年可以动工。该项目建成后,赤湖将有24台风机、小岞将有11台风机,生产的电能可有效缓解惠安县的用电紧张现状。此外,泉州市还规划在惠安崇武、走马埭海堤,晋江、石狮等地设立风电厂。这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有多个项目可陆续开工。(记者 陈淑华)

新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

【摘要】新建扩建一批蓄水、引水、供水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

【解读】泉州市水资源总体紧缺,随着一批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供水紧张局面将日益加剧。日前,泉州市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全力推进碧坑水库建设前期工作,规划新建泉港双溪、洛江八峰两座小

(一)型水库和晋江、石狮两座平原水库,对山美水库和桃源水库进行扩蓄,通过以上措施,预计可增加年蓄水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完成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含洛阳桥闸改造)、晋江引水第二通道、石狮市引水第二通道、南安市沿海片区供水等四处引水工程建设,总引水规模约32.6立方米/秒(约282万吨/日)。(记者 曾聪虹)

求突破 谋跨越 推动泉州现代化

“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

陆上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摘要】集中力量建设“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加快环湾区域城市轻轨、快速干道建设。

【解读】“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着力打造“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大多数乡镇30分钟、边远乡镇6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一环”即环城高速公路,二纵即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泉州段;“三横”即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莆田至广东梅州高速公路泉州段、厦(门)沙(县)高速公路泉州段;“六联”分别是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惠安支线、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石井支线、泉三高速公路安溪连接线、泉港龙头岭至肖厝码头疏港高速公路、泉金联络线。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拟新建铁路里程约392公里,包含约92公里客运专线、200公里快速/普速铁路、100公里铁路支线/专用线,打造“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格局。“一横”指长(汀)泉(州)铁路;“三纵”指福厦铁路泉州段、宁漳客专泉州段、宁漳货专泉州段;“六支”指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秀涂港区铁路支线、肖厝港区铁路支线延伸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石井港区铁路支线、南安官桥粮食/建材专用线。

环湾轻轨方面,目前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共同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景由6条线组成,采用以环泉州湾地区为核心的放射式线网结构,总里程326.3公里。(记者 黄小玲)

晋江“陆地港”年底运营

安溪“陆地港”启动建设

【摘要】加快晋江、安溪“陆地港”建设,纵深拓展港口腹地。

【解读】目前,泉州市主要规划了晋江、安溪两个“陆地港”。晋江内坑“陆地港”是全省规划建设的4个“陆地港”之一,规划用地面积49.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域,包括海关监管区、集装箱服务区、采购交易区、物流配载区和商务配套区。首期将建设出口监管仓、保税仓、海关检验检疫大楼等,晋江内坑“陆地港”预计年底试运营。自3月初泉州海关调研组赴安溪县专题调研后,日前,安溪也启动“陆地港”建设,明确提出在安溪建立“陆地港”的目标。泉州两个“陆地港”的建设,将成为闽南地区主要的现代物流平台,全省重要的外贸物流节点和内陆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枢纽,可吸引周边县市区和周边省份企业将货物出口到“陆地港”退税、集拼后,通过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直接运抵港口出口,实现进出口货物在沿海港口与陆地城市之间的直接流通。(记者 黄小玲)

泉州晋江机场力争对台直航

【摘要】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力争泉州晋江机场对台直航,推进新机场前期工作。

【解读】根据泉州民航建设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泉州晋江机场建设规划主要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为主,工程总投资7990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0—2013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扩建停机坪及跑道调头坪55000平方米(其中停机坪52300平方米、6个机位),新建航站楼40159平方米、货运中心8692平方米,改造旧航站楼等。扩容的同时,泉州晋江机场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早将机场列入对台直航点和落地签证点,开通对台直航航线航班。(记者 黄小玲)

“多轮驱动”促进泉州大都市圈发展

【摘要】统筹2980平方公里泉州大都市圈发展。

【解读】所谓2980平方公里的泉州大都市圈,将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揽入怀中,规划区内的空间布局结构,将完成“一湾两翼三带”的华丽蜕变。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十二五”期间,29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萌发着新的生机。整合泉州湾,建设区域强中心吹响了城市发展的冲锋号角。整合和培育泉州城区、晋江、石狮的专业化、高端服务职能首当其冲,将构建面向区域的、高水准的城市服务平台。东海片区、洛秀张坂片区、城东双阳片区、江南池店片区、北峰丰州片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将齐头并进。晋江滨海区域、石狮环湾区域、南安城市新区、霞美片区、惠安崇武山霞片区的建设将促进周边县市区的发展向环湾区域靠拢,以“多轮驱动”的态势,全面提升泉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带动作用。(记者 朱娟娟)

“互动一体”突出“980”区域规划建设

【摘要】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泉州环湾沿江发展,推动环湾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

【解读】展望“十二五”,泉州市将构建资源充分整合、功能分区定位准确、产业集中布局的现代化城市。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将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破题之作。在环湾城市规划体系的指导下,东海、城东、北峰和江南等城市组团、片区将成为着力打造的核心片区。

一幅幅美好画卷正徐徐摊开。由泉州古城和古城东部平原区域组成的中心组团,将成为古城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大舞台;围绕着福厦高铁泉州站,北峰丰州组团将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竞技场;东海组团将重点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业、文化、商务办公、生产性服务等综合功能;城东双阳组团将依托华侨大学,提升科研、教育服务职能;江南池店组团将依托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发展轻污染的相关产业;仙石西滨组团承担起未来高端金融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区域职能;蚶江祥芝组团将重点培育大型市场和物流业;洛秀张坂组团将打造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河市马甲组团将成为泉州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崇武山霞组团将重点培育旅游服务职能„„(记者 朱娟娟)

五大总部经济区将初具规模

【摘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等都市型产业。

【解读】目前,泉州市级总部经济区一共有五个,分别位于东海、城东、江南、福厦高铁泉州火车站和晋江。东海总部经济区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是蟳埔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沿海大通道北侧;二是滨海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目前已经确定11家入驻企业并动工建设。城东总部经济区位于城东组团东侧,主要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正在加紧推进。江南总部经济区位于晋江下游江滨路西南侧,规划建设集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要针对中等规模企业的商务运营中心,已基本确定招商政策。晋江总部经济区位于滨江商务区,已经出台了招商政策。福厦高铁站前商务区位于北峰—丰州组团内的启动区,正在规划中。今年“9·8”投洽会,几个总部经济区已联袂招商。泉州力求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吸引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等入驻,基本形成总部企业集聚、科技含量高、现代服务业发达、功能配套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总部经济区,在5—10年内初具规模。(记者 黄小玲)

吸引“背包客”来泉体验闽南生活

【摘要】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解读】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后,泉州市将结合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重点打造开元寺、台魁巷历史文化街区,旧馆驿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府文庙、后城历史文化街区,城南聚宝街历史文化街区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

同时,泉州市还将进一步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通过创新不断赋予文化旅游业新的灵魂和风采。重点开发利用传统特色民居,对这些古大厝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其改造为家庭式大厝旅馆、商务文化休闲会所或者组织南音表演、经营泉州小吃、茶馆、工艺品展示销售等,恢复各种各样民俗活动,吸引在泉客商特别是全国现存数千万“背包客”前来体验闽南文化和闽南生活;大力发展名人故居、名人足迹考察游,对这些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周围环境整治及名人资源旅游产品开发,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记者 陈智勇)

“一湾两江四山”撑起滨海宜居城市

【摘要】深化“一湾两江四山”城市系统规划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解读】所谓“一湾”指泉州湾;“两江”指晋江和洛阳江;“四山”指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紫帽山。泉州市将建设一批城市景观项目,深化“一湾两江四山”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将为泉州滨海城市的招牌再添新辉。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强化景观规划建设,开展环湾城市与山体、水体空间关系规划研究。今后,泉州市将建设与预留“一湾两江”滨水公园及生态绿地,加快位于泉州湾中心的东海滨海公园建设、泉州滨江商务区外侧的晋江下游南岸滨水湿地公园建设,启动洛阳江滨江公园绿地建设,形成现代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宜居城市的内涵还远远不止于此。“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营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为市民提供开阔、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包括高起点规划建设南翼新城、北翼新城、东海组团等城市拓展区;在危旧房改造和新区拓展中做足做靓城市广场和公园;继续推进城市大公园、公共绿地和小区绿地建设,如在北峰丰州组团建设西华洋滞洪区公园,城东组团建设青莲寺公园,东海组团加快建设观音山公园、滨海公园等。(记者 朱娟娟)

高标准推进15个试点镇建设

【摘要】按照“具备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以及较高的政府管理水准”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省、市试点镇建设,有序推进中心镇、建制镇规划建设,形成一批新市镇。

【解读】目前,3个省级试点镇和12个市级试点镇的总体规划均已完成并通过评审。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实施以来,15个试点镇共确定539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0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逾100亿元。

“十二五”期间,试点小城镇力争在3—5年内,着力建设一批“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和配套保障政策。一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三是建立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四是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记者 曾聪虹)

65个道口通联经济命脉

【摘要】积极发展“道口经济”,形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解读】根据规划,“十二五”初泉州市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十二五”中期将基本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十二五”末将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全市65处高速公路互通的道口效应。据悉,65个道口覆盖了泉州各个县(市、区),届时,大量的客流、物流、资金流将涌上高速公路网,大量的工业区将环绕道口而设立,实现县域经济新的飞跃。为了让道口尽快成型,泉州市将全面建设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内项目,即:续建南惠高速公路、沈海复线南安金淘至安溪段、泉州环城路二期、泉州环城路三期、泉州环城路南安张坑至石井、莆田至永定泉州段、莆田仙游至南安金淘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安溪连接线8个项目,新开工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厦沙线安溪至沙县泉州段、肖厝港支线、沈海复线安溪至长泰泉州段等4个项目。至201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约726公里。此外,泉州市还将加快开展泉金联络线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记者 黄小玲)

近海治污规划明年春节前完成初稿

【摘要】继续推进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制革、电镀、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整治。

【解读】2006年,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近海治污成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市人大常委会这五年间检查的重点。五年来,近海治污成效喜人,相继完成污水处理体系工程等五大工程;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上升,今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平均水质达标率为75%;2007年开始,泉州市连续三年实现主要污染物“双减排”。

目前,泉州市正在编制“十二五”近海治污规划,将于明年春节前完成初稿。节能减排方面,泉州市将严格控制生产企业主要污染排放物排放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跟踪监管,坚决淘汰造纸、皮革、纺织染整、化纤、食品、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运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皮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企业;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步伐;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市场,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记者 陈凌鹭)

绿色通道联起城市村镇

【摘要】加强城乡绿化,积极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植树造林亮点颇多。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不断向城镇村庄、乡村公路、沟渠两旁、农田林网等延伸,向房前屋后及多年未复耕的坡耕地、园地拓展,树种结构也不断调整和优化。深入实施的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和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正让泉州一天天更靓丽。

未来五年,泉州市关于全市营造林的初步设想有:继续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加大力度发展珍贵树种、速生树种,着力营造阔叶林、混交林,定向培育大径材、珍贵用材、工业用材等,并制定低产低效林分改造规划,通过采取全面更新、补植补造、抚育管护等措施,提高低产林蓄积量和生态功能。同时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材一片,实行质量责任到人的全员质量管理,贯穿于育苗、整地、栽植、管护等每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落实到每个部门的全行业质量管理。此外,泉州市还将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丰产竹林、名特优花卉和经济林、生物质原料林等基地。(记者 叶舒雯)

东海经济适用房

预留200套公租房“筑巢引凤”

【摘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计划,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

【解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正加速在泉州的投资布局。泉州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从未像此刻这般迫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计划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今年市政府第81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东海经济适用房中集中预留200套公租房,用于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这批公租房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分9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两种户型,建成后将为泉州市部分重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过渡性用房。

据市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工业园区、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住房的投入,通过建设人才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起“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人才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才能逐步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要吸引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不仅要为他们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还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创业、居住、教育、学习、交流的“小环境”,这成为当前泉州市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记者 谢曦)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摘要】努力实现每个县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的目标。

【解读】“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扶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去年,泉州、晋江、石狮、南安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评,鲤城新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单位”5个,“全省文化先进县”4个。今后,泉州市将进一步鼓励、引导各地做好、打响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争取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机构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公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记者 陈智勇)

建设闽南文化核心区

【摘要】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闽南文化核心区。

【解读】按照今年出台实施的《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泉州市将规划建设点面结合的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基础网络。通过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即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全面建设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目前泉州市已正式公布了1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区、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传习中心)和197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展示点,保护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积极推动“海丝文化”、“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继续做好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和促进闽南红砖建筑群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成功入围后将作为国家项目正式申报“世遗”。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记者 陈智勇)

历史文化游 蓝色滨海游 绿色生态游 工贸旅游

旅游品牌主推四大板块

【摘要】以建设海西旅游中心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历史文化游、蓝色滨海游、绿色生态游、工贸旅游四大板块。

【解读】当前,旅游业发展已步入品牌时代。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发挥各县(市、区)各自的文化、海洋、生态和工业等资源特色,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游、蓝色滨海游、绿色生态游、工贸旅游四大板块,充分带动和辐射本区域的旅游发展,并实现泉州市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泉州市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将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与“海峡文化”为基本支撑点,重点打造环城海丝文化圈、惠安滨海文化区、安溪铁观音文化区和德化瓷文化区。蓝色滨海游项目将作为“十二五”泉州旅游业重点发展产品系列和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级,倾力打造“惠女风情”滨海度假板块、“商贸运动”滨海休闲板块和“金色海峡”滨海观光板块三大主题鲜明的滨海旅游板块。绿色生态游项目将重点发展“桃园生态休闲游”、“瓷都揽胜游”、“茶乡休闲游”、闽中绿色金三角自驾车游等旅游产品。工贸旅游项目将以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和网络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精品品牌。(记者 陈智勇)

幸福指数也有量化指标

【摘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读】“幸福指数”是衡量百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概念。据研究,幸福指数大体有五个方面构成:l.物质丰裕感;2.精神充实感;3.政治清明感;4.社会和谐感;5.生态舒适感。既包括就业、收入、保障、居住、安全、医疗、教育等可以量化的程度,也包含情感范畴、心态状况和情绪愉悦等精神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等状态。

“十二五”规划将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呢?据了解,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居民家庭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差别的基尼系数、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等,都是幸福指数的量化指标,也将是今后五年泉州市让百姓更有“幸福滋味”的几大努力方向。□本报记者 叶舒雯

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

【摘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把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先后形成两轮促进就业政策体系。2006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增量约占全省的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泉州就业率居全国首位。泉州市连续多年举办泉州市企业劳务合作洽谈会,组织企业外出招工,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协作关系。通过降低社保费率为企业减轻负担1.69亿元。

未来五年,泉州市将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优势,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建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多形式开展以“企业招工,政府帮忙”为主题的企业劳务招聘系列活动,完善跨区域劳务协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到外地建立劳务协作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就业和劳务输出。加大对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记者 叶舒雯)

社会保障实现“一卡通”

【摘要】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实现社保卡“资源共享,一卡通用”。

【解读】“金保工程”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实现对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四个全覆盖”。同时,在全面完成社保卡发放、完善社保卡系统建设基础上,建立起面向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保卡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基于社保卡开展各项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一卡通用”。□本报记者 叶舒雯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摘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解读】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出发点。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市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医院竣工启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随着卫生重点项目不断推进,未来,泉州市公立医院将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记者 叶舒雯)

上市企业有望达到百家

【摘要】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打造资本市场“泉州板块”。

【解读】如今,攻略天下的泉州上市英豪上升到59家,他们的资本脚步迈向亚洲、欧洲、美洲等,在世界经济舞台书写傲人的泉州记录。目前,泉州市还有8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发行上市;7家企业已上报福建证监局辅导备案;一大批企业正加速改制重组。

对于未来,泉州的期待是,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累计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纳入上市后备企业200家,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100家,真正崛起“泉州板块”。(记者 林绿波)

办事机构为泉企“上岛”搭桥铺路

【摘要】拓展泉台合作空间„„力争泉台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推动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有序引导企业赴台投资。

【解读】今年5月,泉州市经贸文化交流团前往台湾签订两岸对接项目23个,27家企业参加赴台采购洽谈会。这是泉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更为“十二五”期间泉台合作空间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泉台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推动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将成为泉台合作的新方向。

在此前27家参加赴台采购洽谈会的泉州企业中,已有2家企业在台成立子公司或办事处,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泉州企业正力争申请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其中,台湾中泉国际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台湾注册的国有全资陆资企业。中泉公司在台湾设立独立全资子公司后,可以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在台进行经贸活动。无独有偶,日前,商务部已正式批准闽台农产品市场在台设立办事处,这是大陆首家在台设立的农产品公司办事处。今后闽台农产品市场可以根据台湾农产品的产量、品种、品质和报价直接在产地下订单、看货和提货,为台湾农产品开辟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大陆产品拓展台湾市场。“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泉台经贸社团办事机构的设立,将为泉州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搭桥铺路,今后还将成为泉州良好投资环境的展示平台,提升泉州在台湾的知名度。(记者 朱娟娟)

《泉州晚报》

第四篇:2010工作及十二五规划汇报

苏庄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工作安排及“十二五”思路目标汇报

一、2011项目建设安排:

1、新农村建设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董家山村为重点推进村,投资20万元,做到庄庄通公路、户户有花有树有白墙、通水泥人行道,针对董家山村寨沟庄偏远闭塞,动员寨沟庄39户97人整体移民并进行安置。以苏庄村为重点,从“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灶、改厕、改厩、改路)着手,在全乡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2、以营林为主、增加林农收入新途径。投资103万元,对2000亩的宜林荒山进行绿化,主要栽植刺槐林1000亩,药材野生抚育(连翘)1000亩。

3、结合羊群品种改良,继续实施“三只羊”农民增收工程。投资60万元购买优质种公羊和母羊,在西古堆村、苏庄村、当处庄村和董家山村实施该项目,扶持300户(户均3只)贫困农户,变“输血”为“造血”,采用滚动发展的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4、道路建设。一是新修官厅、封岳两个移民村通村公路3.5公里;二是协调有关单位改造苏庄村至十里沟口公路,改善交通环境。

5、全力协调做好山西合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峰水库沁湖庄园项目。目前规划评审已通过,公司、土管、乡村正在协调 1

土地审批工作,在明年的项目开发中,我们将全力协调处理景区范围内与村民相关的利益问题,力争使沁湖庄园的开发建设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6、组建“苏庄农家乐”旅游开发公司,依托张峰水库资源,招商引资,主要做好“三通一平”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7、依托“苏槐养蜂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逐步扩大规模,首先重点扶持10户养殖户发展800余箱蜂,形成合作社+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二、2011-2015年我乡发展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发展为要义,以创新为动力,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发展和谐的新苏庄,把苏庄建成全县有名的生态农业强乡、畜牧强乡和旅游强乡。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至2015年全乡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递增10%,达到2120万元。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达到8100元。全乡医保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形成完善的医疗救助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加强。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发展壮大太行黑山羊、苏槐蜂蜜、中药材、农家乐旅游四大绿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2700人以内。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二)计划任务和措施:

1、交通建设

一是重点协调安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与途经村村民相关的利益问题,确保施工顺利;二是新修官厅、封岳两个移民村的通村公路30公里,实施包括农村公路、社会服务以及民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是协调多方改造苏庄村至十里沟口道路20公里。通过三项交通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我乡道路条件,到2015年,实现与周边乡镇的良好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2、生态旅游

确立“旅游产业兴乡,绿色产业富民”的目标,全力协调做好山西合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峰水库沁湖庄园项目建设,协调处理景区范围内与村民相关问题。同时依托资源,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饮食服务和旅游产品,包括生活饭店、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农家乐自主游,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到2015年全方位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避暑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区。

3、畜牧渔养殖业

一是结合牧坡改良工程,继续实施羊群品种改良工程和“三只羊”工程,扶持养羊大户10户,通过科技示范全面推 3

广舍饲养羊,标准化养羊,全力打造“太行黑山羊”特色品牌,实施“三只羊”工程,新建养羊园区3个,改良本地山羊3000只。到2015年,全乡“三只羊”工程惠及500户,滚动养殖2000只,全乡羊群饲养量稳定在4万只,实现人均16只羊,真正建成养羊强乡。

二是依托“苏庄乡苏槐养蜂合作社”发展养蜂产业,逐步扩大规模,扶持养殖户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逐步形成合作社+加工+蜂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蜂业生产走向生产、流通、加工、经营一体化的格局。

三是以张峰水库为依托开发建设水产养殖地1个,养殖面积20亩,水产品产量4吨,年人工繁育优良苗种20万尾,渔业经济产值20万元,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80元。

4、林果业

一是依托天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建设万只养兔基地,发展黄牛养殖500头,同时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二是以营林为主、增加林农收入新途径,投资500万元,对1.5万亩的宜林荒山全部进行绿化,主要栽植刺槐林1万亩,中药材野生抚育(连翘)5000亩,核桃经济林1000亩,到2015年实现人均2.5亩经济林,逐步形成产业化格局。

5、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90万元,主要建设在苏庄村建设水源工程(人字闸)三座,小浇地2处,深入开展农田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及品质,增加总产。

6、新农村建设

通过培植好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等手段,对西古堆村、苏庄村、董家山村、当处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整体巩固提高,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结合全乡401口人的移民搬迁工程,进行危旧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力争拆除危旧房面积约6000平方米,新建农民安置点4个,总建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实施村庄整治、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全覆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各村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清洁能源,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受逐渐引导农村群众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讲卫生、爱清洁,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习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自然生态。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第五篇: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开发区城建“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㈠、解放思想,强化领导,全面推进全区城乡建设

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时期,必须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优劣势,重新明确城乡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定位,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牢固树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秉承坚持强烈的机遇、竞争和发展意识;大力增强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辩证观念,形成农业发展是基础、工业经济是核心、城乡建设是依托的三大重点工作格局。统一思想,坚定目标,加强城镇化领导协调机制和城乡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强化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把推进城乡建设进程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凝聚全区各方力量,形成全区上下狠抓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合力。

㈡、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着力城乡建设特色更美

把着力点放在“优、精、特”上,以战略的眼光、全新的形象将开发区定位在沈阳经济圈和沈铁工业走廊经济带上重要节点之中,采取大手笔,实施大动作,营造大环境,构筑大格局,及时编制城市景观工程规划、专业工程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放开设计市场,确保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权威性。严格规划“一书两证”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严格实施到位。

㈢、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城乡功能良性运行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打造景点,围绕“洁、绿、亮、美”狠抓建设配套。通过五年建设,使城市特色出品位,交通道路上规模,园林绿化进档次,供水排水广覆盖,居住小区大开发,永葆全省生态开发区美誉。开辟多元化

筹措渠道,大力实施“经营城区”战略,大胆创新机制,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建设,真正把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建设推向市场,管好有形资产,激活无形资产,以经营城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乡,确保城乡建设向市场化的方向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㈣、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垃圾、园林等行业的特许经营管理,加快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环卫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工程经常性检查和维护,整体推进公共绿化和单位庭园绿化管养。加快城中村改造整治步伐,解决环境不优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健全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网络,形成共抓共管城市的合力。以人为本抓教育,大力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养成爱护城市一草一木的良好习惯。

㈤、严格程序,依法管理,强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法定建设程序,严格抓好项目招投标、规划设计、图纸审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规范建设主体行为,严格项目报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审计制,彻底杜绝“三边”和“豆腐渣”工程,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继续开展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活动,加强对农(居)民建房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严肃查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无资质施工的行为。

㈥、提速建设,保障供给,稳健推行房地产业开发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和建设力度,增加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少量高档商品住房为补充,以廉租住房为保障的多层次住宅供

应体系。研究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认真解决城乡干部和教师医生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使这一群体住有所居。着力整顿和规范小区物业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上水平。

㈦、重点倾斜,建管并举,更加注重全区城乡统筹

加大政策倾斜,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将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更好的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逐步实现道路、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乡对结。大力开展建筑立面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环境不优现状。大力推广通用设计图纸,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指导,提高建设整体水平。

㈧、多管齐下,多元融资,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好建设项目的包装推介,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狠抓土地储备和投放工作,盘活土地存量,实行集约化管理,走以地生财、以商招商、招商兴区富区之路。科学进行市场运作,推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各方从事城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和管理。认真做好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将出让土地收益用于城项建设的滚动开发。充分利用区内骨干企业实力,使之积极参与城乡建设。

㈨、市场引导,政策驱动,推进农村人口较快转移

大力支持和发展城区和分场建设,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先富的农民进区购房,参与分场建设,围绕优势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等群力开发或投资兴办二、三产业,为农民进城落户和发展提供生存条件。采取市场化方式,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方便农民进城购房。进一步落实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障制度,真正让进镇农民享受居民待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

㈩、加强培训,完善规章,强化城乡建设管理力量

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树立“热爱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奉献开发区”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从而带动全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多渠道进行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的氛围。加快城乡建设法制建设,完善新形势下各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法规规章,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通过公开招录、重点培养、调入补剂等方式,壮大城乡建设管理力量,解决目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实县城和集镇监察管理力量,消除管理盲点。加强对村镇建设的领导,完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保障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泉州开发区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最终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