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20-99486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3 18:43:2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

普通心理学(共106个知识点)

分值;普通心理学共占30分。其中单选题4到5题,名解题1题,简答题2题,论述题1题。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心理现象:

答: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 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形式。

情绪情感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喜爱、厌恶等。意志过程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活动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有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答: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三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描述研究有自然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相关研究是测量两个及以上事件研究方法或者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其他研究方法:心理测验法、自我报告法、内容分析法、语义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元分析法等

4.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取向:(02年论1)答:当代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取向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心理分析的研究,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5.神经元

答:(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它由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02年选3,06年选1)

6.神经冲动

答: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换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网络(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传导:电传导,通过电位的变化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化学传导,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传递。

7.神经网络

答: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网络(神经回路)。

8.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答: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区位于枕叶内,听觉区位于颞叶内。(08年选1)初级运动区,也叫躯体运动区,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等。

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言语区包括言语运动区、言语听觉中枢。联合区,是指范围很广、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9.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的一侧优势

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是指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负责情绪、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大脑半球的功能存在一侧优势,但不是绝对分离的。人的很多认知功能是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

10.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答: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第二机能系统,进行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不同的作用。

第三章 感觉

11.感觉(08年选2)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可分为视觉、听觉等等。

1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答: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01年选2,09年选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E=1/R。E 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1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答: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阀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韦伯提出公式K=△I/I.韦伯分数K为常数,△I为差别阀限,I为原刺激量。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02年选4,10年选1)。

1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答:费希纳提出对数定律 P=KlgI, 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n斯蒂文斯提出幂定律 P=KI,即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幂函数。

这两种定律是心理物理学的两种主要定律,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

15.视觉感受野

答:是指视网膜上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当它们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16.特征觉察器

答:特征觉察器是能仅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的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可以分为简单细胞、复杂细胞、超级复杂细胞。

17.颜色(05年选2,10年选4)

答: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18.拮抗过程说

答;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拮抗过程说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现代的拮抗过程说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研究发现,在人的视网膜里,有长波中波短波三种感受器,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颃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颉颃的过程。

19.视觉对比

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20.马赫带(07年选2)

答: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该现象是神经网络的侧抑制的结果。

21.视觉适应

答:适应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觉现象,它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视觉适应可以区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22.后像(04年选3,06年选3)

答: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同;负后像的品质和刺激物相反。

23.听觉基本现象(07年选3)

答:听觉的基本现象有音高、音响、声音的屏蔽。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听觉特性。声音的屏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24.音高听觉理论

答;听觉理论有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论。费尔德提出了电话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工作的,振动的数量和声音的原有频率相对应。韦弗儿提出了神经齐射说,认为当声波频率在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相对应,当声波频率过高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位置理论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共鸣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短纤维对高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长纤维对低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冯·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幅也随着逐渐提高直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第四章 知觉

25.知觉(02年简1)

答:知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知觉的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的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认知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03年选3)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1)形状恒常性(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00年名1,01年简2,05年名1)

26.知觉定势

答: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27.空间知觉

答: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知。包括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28.图形。

答: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

图形的组成原则有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性、方向性、简单性。29.模式识别

答: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模式识别。

30.听觉定向的规律

答: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⑴.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⑵.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⑶.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31.时间知觉

答: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直接认识。

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态度和兴趣。

32.运动知觉

答: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知。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都有密切联系。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33.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03年简2)

答:真动知觉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者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02年选5,08年名1)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属于似动。

34.错觉

答: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视错觉是最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一种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35.意识(06年简1)

答: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作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意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性。意识的作用:

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36.盲视

答:一个大脑皮层受损的病人,其视野的绝大部分变成了一个大的黑点。但病人对呈现于这个黑点内的不同刺激进行区分,超过几率水平。

37.脑电波的变化规律

答: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β波;(09年选1)

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较低、波幅较大的α波;

在睡眠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δ波。

38.睡眠和梦的功能(03年简1)答:睡眠的功能

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避免受到伤害。

梦的功能

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

39.催眠

答: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以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一种觉知状态。

40.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01年选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41.注意的功能(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答: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整合功能,人在注意状态下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物体。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调节和监督功能,人们在注意状态下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42.注意的分类。

答: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也称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两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个体本身的状态如需要、情绪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10年简3)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对人格的依存性。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随意后注意来源于随意注意,它又高于随意注意。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07年名1)

43.注意的认知理论(03年论1)

答:注意的认知理论有注意的选择性理论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的选择性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人脑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有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

过滤器理论由布罗德班特提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完全通过并接受加工;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机制外并完全丧失了,该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该理论是在知觉水平上的选择,故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05年论1)

衰减器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当信息通过过滤机制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被减弱了,并未完全丧失,过滤器是按照衰减的方式工作。该理论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语意分析作用,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05年论1)

后期选择理论由多伊奇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上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者衰减的装置;所有的信息都进入中枢加工机制,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由约翰斯顿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以上四种理论中,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都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选择理论认为对信息的选择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能发生。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关心人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认知资源理论有资源限制理论和和双重加工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由卡尼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有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控制。

双重加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双加工理论的例子有边看电视边织毛衣等。

第六章 记忆

44.记忆

答: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记忆可以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或者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境记忆是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09年选3)

语义记忆是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它的提取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按照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其编码方式主要是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

短时记忆: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记忆容量为7±2 个组块。其编码方式主要是声音编码。(01年选4,04年选7)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长时间储存的记忆。其编码方式主要是语义编码。(10年选3)

按照意识参与的程度,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5.记忆的重要意义

答:记忆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

记忆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记忆是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46.SPI理论

答:图尔文提出了记忆的SPI理论。该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即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还假定,这些系统的信息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47.遗忘(07年论1)

答: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4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05年简2,07年论1,10年简1):

答: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约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49.引起遗忘的原因(02年简2,07年论1): 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以下原因

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在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由压抑引起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者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

由衰退引起遗忘,这是指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而引起的遗忘。

由线索提取失败引起的遗忘,这是指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而引起的遗忘。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这是指由于脑损伤而对受伤前不久的东东出现遗忘。

50.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07年论1):

答: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想进行有效的复习,要注意下列几点

(1)及时复习(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5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04年简3,09年论1)答:内隐记忆是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也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外显记忆是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也可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或者区别:

⑴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保存时间不同。研究发现,内隐记忆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所学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而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⑷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成绩没有影响。

⑸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干扰词很少影响内隐记忆成绩,而对外显记忆成绩影响较大。

第七章 思维

52.思维(06年名1)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特征有概括性、间接性、改组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的改组性是指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3.表象(07年简1,10年名1)

答: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表象是指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也可以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04年选8)表象的直观性是指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表象的可操作性是指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⑴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⑵表象促进问题解决。

⑶在进行推理时,表象也有重要的作用。

54.想象(04年名7)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等。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包括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联想。

55.概念

答:概念 是指某类事物的概括。它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的范围。(02年选6)56.人工概念

答:人工概念指人为地在程序上模拟真实概念的概念,它可以简化概念研究的进程,控制研究的变量。布鲁纳运用人工概念的方法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57.问题

答:问题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但是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情境。

58.问题解决。

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当前状态,而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59.问题解决的策略(06年论1)

答:纽威尔和西蒙在1972年认为,有以下几条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式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内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07年选4)

二.启发式策略,即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启发式策略

1. 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即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 逆向搜索,即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 爬山法,即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解决问题。4. 探试搜索法,是利用事先得到的有关达到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信息,以便进一步选择方向再进行探索。

6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08年简2)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问题情境、动机与情绪、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知识经验、个性因素。

问题情境也即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

一定范围内的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定势,也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从事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卢欣斯的水罐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03年名1)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到它的其它新用途。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这个概念是东克尔在研究“盒子问题”时首先提出来的;

酝酿效应是指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61.创造性思维(09年简2)

答: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理论不能直接地解决一个问题时,在已存贮的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和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过程。

首先,创造性思维往往以创造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基础。其次,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在问题情景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产生的整个过程。沃拉斯的四阶段理论把创造性思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⑴准备期,在思维形成之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⑵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05年选3)⑶豁朗期,又称作灵感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 ⑷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第八章 语言

62.语言

答: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书写、手势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语言的基本特征有可沟通性、任意符号指代、有规则建构、结构的多样性、能产性、动态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63.语言的表征(02年名1)

答: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的存储形式叫语言的表征。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

形式表征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储和提取的方式。

关于语义表征的结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语义是按层次网络的方式进行表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语义是按激活扩散网络的方式表征的。

64.布洛卡区(00年选10,04年选1)

答:布洛卡区在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外侧处的一个小区。它的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布洛卡区是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受损引起动作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65.威尔尼克区(05年选1,06年选2,10年选2)

答:威尔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关系。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受性失语症。

66.角回

答:角回在威尔尼克区上、顶枕叶交界处。角回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并引起阅读障碍。

67.语言的感知

答:一.口语的感知的效果可以用清晰度和可懂度来衡量。清晰度和可懂度是指听者听懂的百分率。当听者对材料的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用清晰度;当感知受上下文影响时,用可懂度。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上下文、句法、语义的作用等。二.书面语言的感知-----词的再认。人们从印刷的文字材料中提取单词的词形、语音和语义特征,就叫单词再认。影响词的再认的因素有单词的部位信息、字词的使用频率、词长和词形结构、语音的作用和上下文。

68.语言的理解

答;语言理解是根据语音或书面文字来确立意义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过程:感知阶段、分析阶段和使用阶段。

语言的理解有三级水平。第一级水平是正确地理解词的意义;第二级水平是正确地理解短语和句子;第三级水平是了解语言使用者的动机和意图。

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有:语境、推理、图示和脚本、策略。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环境。

推理可以在已有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推理有助于建立语义联系,从而加速我们对语言的理解。

图式是知识表征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脚本是指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特定的生活经验。语言理解是运用一系列心理策略的过程。

第九章 动机

69.动机(10年论1)

答;动机是一种目标或者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的功能(05年简1):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激发功能是指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指向功能是指动机能将个体的行为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70.需要 答;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被有机体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它表现为机体对内部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

7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00年论1,04年简4,08年论1)

答: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

72.耶基斯-多得森法则(07年简2)

答;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

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的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

根据耶基斯和多得森的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动机随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73.动机的认知理论。

答:一.归因理论: 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之为归因(08年名2)。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维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维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

二. 自我决定理论是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这一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把自我决定看作是人的选择能力;该理论将人类行为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三。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认为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该理论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四。成就目标理论。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引入成就动机领域。一般认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者意义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评价成功的标准和原则有三个:任务标准、自我标准、他人标准。成就目标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74.自我效能感

答: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自己拥有处理某一方面任务能力的状态,所持有的判断和信念。

75.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包括了两个因素: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76.意志

答;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可以看作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动。

77.冲突

答:冲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追求目标的斗争。冲突的种类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矛盾、多重趋避矛盾。

78.挫折

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者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包括三层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

79.增强挫折承受力

答:增强挫折承受力有以下重要的因素: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80.情绪、情感(01年简1)

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情感是由一定的刺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情绪是较低级的感情,既可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是较高级的感情,通常只用于人类。它们的区别主要是: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情境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比较内隐和深沉。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81.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答: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二.适应作用,情绪、情感是有机体适应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

三.信号作用。情绪、情感是人们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82.表情(08年简1)

答: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的外显行为表现,叫表情。分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姿态表情是指通过身体状态的不同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状态。语调表情,语音、语调表情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

83.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答:一.詹姆士—兰格理论(08年选4,09年简1)

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兰格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在该理论中,情绪的产生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体验在生理反应之后。

二.坎农-巴德理论。坎农和巴德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和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该理论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三.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该理论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估—情绪。在情绪活动中,个体需要不断评价刺激与自己的关系,这种评价有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个层次。初评价即对个人所处刺激情境进行评价;次评价即对个人可能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评价;再评价对个人所采取的措施的结果进行评价。

四.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来自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两个因素。人们对同一生理唤醒可以作出不同的归因,产生不同的情绪,这取决于可能得到的有关情境的信息。

五.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和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情绪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

84.情绪调节

答: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情绪成分的调节。

85.情绪智力

答: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迈尔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对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第十一章 技能(不会考大分值的题目)

86.运动技能

答: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运动技能可以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87.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认知定向阶段。

二.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三.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88.练习

答:练习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和完善。

89.练习曲线

答: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练习曲线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时间的关系;第二种形式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的错误量的关系;第三种形式表示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完成工作量的关系。

90.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

答: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高原现象。(02年选1)。在长时间而集中地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引起高原现象

91.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答:一.确定练习的目标。有无明确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二.灵活的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三.恰当安排练习时间。练习时间的安排有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一般分散练习效果更好。四.知道练习的结果—反馈。获得的反馈越多,练习的进步就越快。

五.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有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意志品质。

92.技能的迁移

答:技能的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者阻碍作用的影响。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

第十二章 能力

93.能力

答: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感觉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操作力等都属于能力。

智力专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体有目的地、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94.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00年简1)

答: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虽然和知识、技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着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大小也会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和技能的高低;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95.能力结构(主要考选择题)

答:一.斯皮尔曼的双因素说。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一般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因素是指在某一专一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现出来的能力。(06年选4)。

二.多因素说。瑟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的速度以及推理能力。加德纳提出组成的智力的不同因素: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人际能力、自知能力。(07年选8)

三.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由卡特尔和霍恩提出。流体智力是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晶体智力是个体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并得到完善的能力,它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发展起来的。(09年选4)(可能出简答)

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00年选2)

五.斯腾伯格的三元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即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智力。成分智力是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通过思维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分智力包括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02年选11)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时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造能力。情境智力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96.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01年论1)

答: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而发展起来的。

一.先天素质: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素质。

二.环境和教育: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是指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施加的影响。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的。

三.实践因素。素质和环境、教育这些因素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三章 人格

97.人格(09年名1)

答: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是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人格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

98.气质和性格

答:气质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05年选4)性格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一般地说,气质和性格都属于人格,是人格中的两个侧面。

99.人格的特质理论

答:特质指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得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06年简2):

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以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三类。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二.艾森克的人格三因素模型

总结提取出的人格的三个因素是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三.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这五个因素是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这五个特质的头一字母共同构成了ocean一词,被称为人格的海洋。

100.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

答:人格的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1.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人格类型。2.内外向人格,荣格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101.人格的多元类型理论---体液学说

答: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例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盖伦根据体液学说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学说,把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四种类型,分别对应于四种体液在人体中占优势的情况。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划分了四种神经活动类型:活泼型、兴奋型、抑制型、安静型。人的性格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102.固着

答: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对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现象,叫做固着。10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答: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结构系统。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和能量,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基于现实的一面,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着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存储处,它遵循完美原则。超我大致上与“良心”的概念相对应。

104.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好的方面的,这也是人能够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他们关注健康的、正常的个体是如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并完成自我实现的,在人格方面,他们关注如何实现健全人格。

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霍尼认为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

105.认知风格

答: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威特金提出了场性理论,根据人的认知风格的不同把人格分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过程中以大脑已有的信息为参照体系,受到背景的影响较小。场依存性的人在认知过程中以客体所处的场合为参照体系,受到背景的影响较大。(06年名5)二.冲动和沉思。卡根等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和沉思。它们的差异主要反应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冲动的特点是反应快但是精确性差,这种人加工信息时多用整体性策略。沉思的特点是反应慢但是精确性高,这种人加工信息时多用细节性策略。

三.同时性和继时性。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继时性和同时性两种认知风格。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认知风格,解决问题时,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认知风格,解决问题时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106.人格成因(04年论2)

答:一.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人格有塑造功能。

三.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四.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童年经验影响人格的发展。五.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六.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七.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篇:同等学力综合复习法理学考点精要

同等学力综合复习法理学考点精要

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

西方法理学的三大主流学派(06,不定,8):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第二章法的要素

法律概念的功能(08,不定,10)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认知功能;二,构成功能。法律概念的种类(07,简答,1):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加以描述、概括的概念。法律概念,其本身不是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而是表述规则和原则之内容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概念不是完全独立的法的要素,它总是依附于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

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的法律概念和非基本的法律概念,根据其所描述的对象,可以分为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涉人概念、涉事概念和涉物概念等。按照规则所调整的关系是否发生于该规则产生之前,可以把法律规则区分为确认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05,不定,18)。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08,判断,1):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不同。法律条文只是法律规则的表述形式,二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法律规则的全部要素是通过数个法律条文加以表述的,有时,法律规则的一个要素也可能表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甚至法律规则的诸要素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有的还跨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

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三章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型 第四章法的价值

法律价值(05,名解,2):法律价值不是一个类似“法律规则”、“法律行为”那样的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只有当法律符合或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人与人之间那个城价关系,法律才有价值可言。在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大致包括三种含义:第一,法的目的价值。第二,法的形式价值。第三,发的评价标准。

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的意义(04,论述,2):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维护阶级统治秩序。法律作为国家重要的统治手段,首先必然要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来建立和维护阶级统治秩序。第二,维护权力运行秩序。第三,维护经济秩序。第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法律对正义的保障(08,论述,2)(07,简答,2):法律对于正义的保障的主要方式是:首先,通过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机制。一方面,在法律上公正地分配社会合作的利益、机会和负担,以此促进和保障法律上的实体正义;另一方面,在法律上公正地设定本身就体现正义并以实现实体正义为目的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的各个环节与过程,以此促进和保障法律上的程序正义。对正义的这种保障方式要是由立法来承担的。

其次,通过法律责任和惩罚机制。一方面,通过对违法矫正和回复受到违反和侵害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此保障法律上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效果认可机制,对合法行为及其法律效果予以认可,从而保障法律上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对正义的这两种保障方式是由执法和司法来承担的。

最后,法律通过把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以及其重要的社会关系类型纳入法律之内,实行法治化管理,也就是法律性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治理,把正义的基本内涵融贯进这些规范和制度之中,并通过严格的依法办事,从而在整个社会之中全面地促进和保障社会正义。

确定的指引:即通过设置法律义务,要求人们作出或抑制一定行为,使社会成员明确自己必须从事或不得从事的行为界限。一种是不确定的指引,又称选择的指引,是指通过宣告法律权利,给人们一定的选择范围。(07,判断,1)法律的规范作用分类;个别性指引;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第五章法的渊源与效力

判例法(04,名解,5):判例法是指可作为先例据以裁决的法院判决。确认判例法的国家,有“法官造法”之说,这是英美法系国家的特点。

遵循先例原则(06,名解,3):遵循先例原则是指某一判决所依据的法律规则,不仅适用于该案,而且同时又作为一种先例而适用于该法院及其所属下级法院所管辖的案情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案件。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03,判断,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军事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国际条约与协定。其他渊源:习惯;政策;司法解释。

法的溯及力(03,名解,1):法的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法对其生效前发生的行为和时间是否适用,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

法的等级效力应遵循的原则(05,简答,4):(1)根本法优于普通法。(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3)新法优于旧法。(4)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法律终止(07,不定,9):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的消灭效力。它一般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两种。明示废止是在新法或者其他法律文件中明文规定废止旧法;默示废止是在使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使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如果出现立法机关所立新法与旧法发生矛盾的情况,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加以解决,旧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废止”。

法的分类。

第八章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法的解释方法(03,填空,1):法律的解释方法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目的解释。实质推理又称辨证推理,是指侧重对法律规范或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命题之间进行选择的推理。(08,填空,1)

法律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5,简答,5):法律推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法律实践活动。这种推理应当以保护公民权利为基本原则,以这种价值为基础的推理,我们称之为权利推理。首先,法律推理要发现和扩充权利。其次,在私法领域,法律推理要实行自由推定——法不禁止即自由。再次,法律推理要体现保护社会弱者的原则。最后,法律推理应当采取无罪推定。

法律推理的种类;分析推理。第九章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07,名解,1):是由于责任主体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必须承担的具有直接强制性的特定义务。

第十章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

法律部门(08,名解,1):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运用特殊调整方法调整一定种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十一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

宪法监督(05,名解,2):宪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对有关涉宪活动实行的全面监督。就监督主体来说,除了宪法监督的专职机关以外,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公民。就监督对象来说,既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也包括公民个人的活动以及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活动。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依法负有宪法监督职能的机关对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十二章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法对社会生产力的关系(03,论述,1):(1)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法的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间接地对法的性质和根本内容发生作用。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决定法的调整内容。(2)社会主义法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法应当和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法应当表达人民的利益,而人民的利益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一致的。社会主义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也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对生产关系的作用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06,论述,2):(1)科学技术对法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对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立法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法律调整的空间范围;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律表达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法律适用的条件。(2)社会主义法对科学技术发展作用。法律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可概为以下几点: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及技术发展。法律对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为:确认科技发展的地位和战略;组织人力物力投入科技发展事业;规范科研活动,鼓励研究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运用,防范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06,不定,10)(05,不定,19):(1)区别:起源的时间不同。道德更早一些,在原始社会(或初民的社会)就已经存在了。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就松散一点,即使通过文字表述,以诸如社团章程、公约、守则、决议等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是比较原则、抽象的,其制定、修改和废除程序也很不严格。具体内容不同,道德往往只是一面性的,只关注义务。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道德实施依*人们的内心强制、社会舆论,法律主要依国家强制力。调整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调整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一般地说,凡法律调整的关系,大多也由道德调整。但也并非所有的法律事项和问题都是道德评价调整的对象。有些问题,如法律技术、程序的规定,与道德评价就没有直接的关系。道德既调整人们的行为也调整思想,而且更多的主要是调整思想的问题。

(2)法与道德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不能笼统地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无论在本质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是相同的,只不过表现形式、调整手段不同而已。法律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本质不同,内容也不同。不能泛泛的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而应该具体化。

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关系点的具体表现。第十四章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06,不定,9)(04,判断,2):(1)所谓法治,最基本的特征是法律能够约束国家权力。即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权力。“法律就是国王”。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支配法律。“国王就是法律”。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大于权,还是权大于法。(2)“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法则治,无法则乱,是不证自明的规律。纵观当今世界,法治国家不断增多,人治国家不断减少,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3)依法治国将是中国走向辉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法治”的根本标志。

第三篇:202_年同等学力全国统考考试时间安排

202_年同等学力全国统考考试时间安排

学科综合考试按一级学科进行全国统考,在考试学科范围内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还需取得《同等学力人员外国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和相应学科的《同等学力人员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方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_年同等学力全国统考考试时间安排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考试时间

202_年5月23日(星期日)上午9时至11时30分,为外国语水平考试时间;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为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时间。

二、考试报名、命题、考务及阅卷工作

(一)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报名、考务组织和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平台进行。

信息平台为申请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开设网上报名通道,采集考生个人基本信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信息及同等学力报考信息等。

所有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并进入了信息平台的申请人。

(二)凡进入信息平台的申请人,须在3月8日至26日期间通过信息平台申请当年参加考试的语种、学科及考试地点。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方便考生并减少人员跨省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请考生选择工作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考试。

(三)学位授予单位须在3月8日至29日期间对考生信息进行审核,认真核对考生的资格、报考语种、学科及考试地点等信息,发现不符或有弄虚作假的要及时纠正或取消申请资格。

在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中因作弊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考生,在考试资格取消期限内不得报考。

(四)所有通过报考资格审查的考生须在3月8日至31日期间,通过信息平台在线缴纳报名考试费。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考试费网上缴纳工作的,当年报考资格无效。

(五)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报名信息的汇总、命题、考务及阅卷工作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实施,相关工作的具体安排由学位中心另行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位中心的统一安排,组织本地区的考务工作。

三、成绩下达和公布

考生考试成绩将下发至相关省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学位授予单位。考生、学位授予单位也可通过信息平台查询考生的考试成绩及相关信息。

四、其他

(一)学位中心要根据国家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负责,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做好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各项考务工作。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负责,规范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考务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和本地区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省级考试机构设置考点应符合当地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尽早确定、公布考点城市,并提前报学位中心备案。

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点城市数量一般不得超过3个,且一般应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计划单列市或高等院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各考点城市所设考点可容纳考生人数应能满足本地区考生就近参加考试的需求。所有考生应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须符合教育部有关规范要求。

(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省级考试机构及有关学位授予单位要按照当地防疫工作要求,制定并落实防疫措施,妥善安排相关工作。

(五)要坚决避免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

对于不负责任或徇私舞弊,造成考场纪律松弛、考风不正、作弊严重的考区,将按照国家考试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处理。

第四篇:202_年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公共管理试卷

202_年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公共管理试卷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_-3-18 9:44:51

公共管理试卷

8.在绩效评估中,一般需要一个参照系,以其自身的绩效进行进程性比较,即以其过去 的绩效作为参照,这个参照系称为。A.异类参照系 B.同类参照系 C.纵向参照系 D.横向参照系

9.在以下国家中,最早兴起“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有。A.英国、美国、新西兰 B.英国、美国、日本 C.英国、法国、新西兰 D.英国、法国、印度 10.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是。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B.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C.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D.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西方国家以公共服务取向为目标的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管理试卷

Ⅱ.社会保障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横向平等 2.贫困线 3.预付制

4.社会发展稳定器 5.无过失赔偿

二、简答题(10分)简述企业年金的功能。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我国失业保险改革与完善的主要方面。2.试述我国“新医改”近期的五大重点与难点。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某地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的基本药物目录,并且规定,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不再配备和使用目录以外的其他药物,基本药物也实行了“零差率”。同时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综合改革。实施一段时间以来,群众反映良好,尤其是疾病负担有较为明显下降。但也有少部分群众反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药物,不得不重回“大医院”看病。

请问该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较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还需要怎样完善? 公共管理试卷

Ⅲ.教育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行动研究法 2.再评价 3.教学计划管理

4.教育政策制定的渐进模式 5.德育工作网络

二、简答题(10分)简要说明教育科研管理的涵义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论述教师绩效评估的主体及其作用。2.论述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为了有效防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教育部会同公安部等十部委于202_年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但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仍屡屡发生,社会各界极为关注。

202_ 年 12 月 7 日晚 9 时许,某市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初中生校园踩踏事件:晚自习下课之际,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一学生跌倒,骤然引发惨剧。造成8名学生遇难,26 名学生受伤。

调查组初步认定,导致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学校只安排了一名现场看守人员进行安全巡查与现场管理,难以监控全部下楼梯学生;二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弱,在楼梯间拥挤,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三是因下雨,大部分学生涌向靠近宿舍楼的一号楼梯回宿舍,造成人流量增加;四是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应急演练,也没有在楼梯间安装应急灯与警示标志。事故发生后,该市立即启动了问责程序:教育局局长被免职,该校校长被刑事拘留。市教育局接管该校的日常管理事务。问题: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当前一些学校在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4 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6分)。

公共管理试卷

Ⅳ.卫生事业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卫生资源 2.效用

3.成本效益分析 4.失能调整生命年 5.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

二、简答题(10分)简述卫生人力资源的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2.试述卫生规划是一个过程。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202_ 年某市某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张 XX,其 X 胸片显示双肺有阴影,该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可疑尘肺”合并肺结核。但是,张本人自行到本地及外地多家医院检查,皆诊断其患有尘肺病。于是张要求该市职业病防治所再次诊断,该所坚持原有诊断结果。张不服,于 202_ 年 6 月到该市某大学

Ⅴ.土地资源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土地供给能力 2.土地登记 3.标准宗地 4.建设用地 5.土地监察

二、简答题(10分)

什么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哪些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严格管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土地违法行为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2.试述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在20世纪60年代,某村聘用了部分民办代课教师在村里任教,当时的大队(现村委会)划拨了部分宅基地给民办代课老师建房。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这些民办教师已先后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且全家户口也随之农转非。问题:

1.原聘用代课教师住房占用的土地是否属于集体所有?为什么?(4分)2.原聘用代课教师住房占用的土地应当怎样进行登记?(6分)公共管理试卷

202_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公共管理试卷答案

四、案例分析(10分)

1.案例反映的我国行政职能的一个缺陷就是,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履行尚不能满足人民 群众和经济发展的要求(4分)。

2.从材料看,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主要在于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2分)。

为此,一是要加大投入,扩大财政支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在民生方面的比重(2分);二是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减少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差距(2分)。

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Ⅱ.社会保障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横向平等:分配结果(2分)的无差异曲线(2分)。

2.贫困线:按最低生活标准制定(2分)的贫困政策性界定标准(2分)。

3.预付制:按一定计算方法,将医疗费用预付给医疗机构(2分),而不是根据实际花费 的医疗费支付(2分)。

4.社会发展稳定器:社会保障能够有效改进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2分)。因而具有 稳定社会发展作用(2分)。

5.无过失赔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或患职业病时(2分),无论责任属于 雇主、同事或本人,均得到一定的补偿(2分)。

二、简答题(10分)

1.补充基本养老,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待遇(2分)2.促进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2分)3.提供一种新的收益分配方式(2分)4.提高劳动生产力(2分)5.给员工经济回报(2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1)扩大覆盖面,尤其是农民工(5分)(2)与促进就业相联系(5分)

(3)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高失业率风险基金(5分)2.五大重点与难点:(1)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公平、有效)(3分)

(2)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网络、投入、公益性)(3分)(3)基本药物制度(供给与利用的引导机制)(3分)

(4)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3分)

(5)公立医院改革(公益性机制建立)(3分)括号里面的是难点。答出重点给1分,答出难点给2分。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成功原因:部门间相互协调和政策配套(3分)。基本药物制度与公益性综合改革相配套(3分)。完善:适当扩大基本药物目录,或允许社区可以适当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的其他药物(4分)。

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Ⅲ.教育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行动研究法 研究指向明确,旨在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2 分)通 常规模较小,大都以集体合作形式进行,在研究中特别看重对原计划的及时评估和修正(2分)。2.再评价 又称为元评价,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原则对教育评价工作本身进行评价的活 动(2分)。其目的是对评价工作的质量进行判断,规范与完善教育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2分)。

3.教学计划管理 通过对未来教学工作和活动的设计,控制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2分),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最好教学效果(2分)。

4.教育政策制定的渐进模式 指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2 分),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2分)。

5.德育工作网络 整合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2 分)。目的是将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2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教育科研管理是根据指导教育实践、加快教育发展的需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自身特点和规律,规划、指导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管理活动(4分)。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为:

(1)有利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2分);(2)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2分);(3)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2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论述教师绩效评估的主体及其作用。

(1)学校领导——评估教师的工作绩效是学校各级领导的职责之一,学校领导负责教 师绩效评估的方案设计、实施领导、信息汇总与结果反馈等重要工作。(3分)(2)教师自评——自评是对自身的教育与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可激发教师的主体 意识,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高(3分)。

(3)同事互评——同事之间关系密切,专业或工作相近,对教师的日常表现十分了解。其评价所产生的信息较为专业、全面(3分)。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4)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行为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既有权利,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其对教师的评估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分)。

上述评价主体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目前新课程十分强调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教师绩效评估应该将各类评估者的意见综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3分)。2.论述教育经费的分配原则。

(1)均等性原则。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努力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 的大众化和民主化。这就要求分配教育经费时,首先要考虑地区和人群间的均等,尤其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教育处境不利人群要给予特殊政策与适度倾斜。其次还要考虑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均等,以期保持学校教育体系的和谐运行与良性发展(6分)。

(2)效益性原则。从世界范围来看,教育经费总是短缺的,因此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同时,也必须认

识到教育的效益带有模糊性、迟效性的特点,无法完全像企业那样进行准确的成本归集、费用分摊和利润分析(6分)。

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均等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往往依据其价值取向,来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益”抑或“效益优先、兼顾公平”(3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存在问题:学校对安全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校内管理制度不健全;日常安全管理不 落实;安全教育不到位(4分)。

2.对策:严格执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规定,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 理职责;健全并认真落实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并配备相应设施,落实人员进行值班、巡查与疏导;安全教育常态化,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应急演练(6分)。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Ⅳ.卫生事业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指人类开展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2 分),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 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卫生信息和技术(2 分)。

2.指在卫生服务领域中,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的满意程度(4 分)。3.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计成本的现值来 评价备选方案的一种方法(4 分)。

4.是对非致死性健康结果与早逝的复合健康评价指标(2 分),用来衡量人们健康改 善和疾病的经济负担(2 分)。

5.指某地某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在10万人口中所占比例(3 分)。用十万分位表 示(1 分)。

二、简答题(共10分)

1.面对的是人的生命与健康,因而专业性强、人才质量要求高,故培养训练周期长(5分);2.需要形成复杂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才能完成某方面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3分);3.实际工作为知识密集型劳动组合,同时也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的结合(2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复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 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5分)。

阶段目标:到 202_ 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复盖城乡居民(1 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1 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1 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1 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1 分),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1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 分)。到202_年,复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2分)。

2.规划制定好了以后,在实施过程中要随着规划环境的变化,需要对规划不断进行调整修正,使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更可行、更有效(4分)。一个全局性规划至多二年就

得调整修正(2 分),一个项目规划至多半年就应该进行评估调整(3 分)。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冲破现有条条框框,边规划、边调整,根据当地卫生需求变化和产生的问题,及时修订现有规划目标(3 分),调整和重组各种卫生资源(3分)。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四、案例分析题(10分)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职业病诊断可在从事生产劳动的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职业 病防治机构,也可在原籍居住地的职业病防治机构(4分)。

2.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凡进行法定职业病诊断治疗的专业机构都必需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资质认证,而该医院未经省卫生厅批准就从事职业病检查、诊断工作,属违法 行为(6分)。

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Ⅴ.土地资源管理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状况(1 分),在一定的期限内(1 分),某一区 域的土地所能提供的有效开发和使用的限度(2 分)。

2.指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用途、面积、等级、价值等情况登记于专门的簿册,并据此颁发土地权属证书的一种制度(3 分)。土地登记既是国家管理土地的一项法律措 施,又是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续。我国法定的土地登记发证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的承办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1分)。3.指在城市的一定区域内设定的,其深度、宽度、形状、用途等特征在该区域内具有代表 性,使用状况相对稳定,能起示范及比较标准作用的宗地(4 分)。

4.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4 分)。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5.指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国家土地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监察检查以及对土地违法者实施制裁的活动(2 分)。其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土地管理职

能的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1 分)。其对象不仅包括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自身(1 分)。

二、简答题(10分)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的保护区域(5 分)。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下列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 基地内的耕地(2 分);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护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改造的中、低 产田(1 分);

(3)蔬菜生产基地(1 分);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1 分)。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土地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3 分)。土地违 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买卖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2 分);

(2)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行为(2 分);(3)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行为(2 分);

(4)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的数量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1分);(5)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或者超过批准的数量非法占用土 地建住宅的行为;

(6)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的行为(2 分);

(7)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的,或者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行为(2 分);

(8)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行为(2分)。2.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

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否定城市的中心地位,而是让乡村能够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利益,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3 分)。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有利于形成城乡协调发展(4 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许多地方片面理解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扩大征地范围,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严重地侵害了农民的合法土地财 产权益(2分)。

(2)新农村建设没有突出农村特色,土地利用类似于城镇建设,出现大拆大建,不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新农村建设中搞政绩工程或者形象工程的

情况时有发生,超标准占地、超标准建房,超过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主要靠政府补贴,既浪费土地,也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

(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土地非农开发增值收益与耕地保护不衔接,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低,建设占用耕地没有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2分)。

(4)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过程中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 利益,土地开发规划没有考虑保护生态环境(2分)。公共管理试题答案

四、案例分析(10分)

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定后宅基地使用权人要及时申请土地登记发证。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基于集体成员身份而享有的福利保障,非本集体村民不得享有。但是,也应该明确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因使用权人身份的转变而转变,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唯一合法途径为国家征收(3 分)。

本案中,代课教师的住宅所占用的土地并未被国家征收,所以,土地所有权仍是集体所有(1 分)。本案中代课教师已经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且全家户口都已经农转非,不再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应该长期享有宅基地使用权(3 分)。但是,由于宅基地上的房屋依旧存在,这些人仍依法享有对宅基地上房屋的所有权。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第五篇:同等学力全国统考新注册用户申请错误范例

同等学力全国统考新注册用户申请错误范例

一、照片问题

照片将用来后期上报学位信息、制作学位证书使用,根据相关规定证书照片必须蓝色底色。现场确认后,照片将被锁定无法修改。因此必须现场确认前上传正确照片。

后果:后期无法制作学位证书、上报学位信息。

修改方式:在【提交学位申请】点击“取消申请”,然后修改照片并保存。再点击“提交申请”,使状态变为“已提交”即可。

1、底色:照片必须蓝色底色(天蓝、深蓝等)。错误:有的学生照片白底、红底、灰底等

错误范例:

2、清晰度:照片必须清晰。错误:有的学生照片极其模糊 错误范例:

3、图像尺寸:不能有白边。错误:照片仅很小一点,其余都是白色空白边 错误范例:(该照片同时底色错误)

4、人像大小:照片为大头照,应是标准的2寸证件照。错误:半身像、全身像甚至艺术照 错误范例:

5、头像位置:头部应在照片中心。错误:头像偏离,脸部被裁剪缺耳朵缺头发

错误范例:

6、人脸:照片应与本人相貌相同。错误:照片人脸过扁,被压缩或拉伸变形

错误范例:

——标准照片应为蓝底、两寸、证件照,清晰、不变形,无白边。参考如下正确照片

标准照片范例:

二、姓名问题

注册时填报“姓名”一项,填错为姓名拼音。导致姓名与身份证不符。且“姓名”是注册时填报关键信息,注册后无法修改,只能删除账户重新注册。

后果:准考证姓名将为拼音,与身份证不符,可能无法入场考试;报送学位信息时姓名与身份证不符,不能查询到本人学位信息,不能学位认证。

修改方式:在【提交学位申请】点击“取消申请”,再点击“删除”申请,然后在【账户管理】中撤销账户,彻底删除该账户,再重新注册账户。注册完毕再重新完成【上传电子照片】【填写基本信息】【提交学位申请】操作。

三、其他信息问题 其他信息,例如前置学位、证件信息、工作信息等,我办无法核查正误,仅能考生自行进行核对,本着诚信原则填报信息。若出现违规行为、填报虚假信息、填报错误信息,导致影响考试、申请学位等后果,考生自负。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普通心理学考点精要增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