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美国大学教授:不论我怎么鼓励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20-399415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3 01:48: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国大学教授:不论我怎么鼓励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

美国大学教授:不论我怎么鼓励中国学生,他们就是

不说话

前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杨,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学院刚刚录取的百位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之一。

跟几个月前她给我的感觉不同,这次她看起来很紧张,表情里甚至带有几分痛苦。我关切地问她这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进展如何。她说:“嗯,怎么说呢,我很喜欢统计、编程、教育经济学之类的课,因为课上老师讲得很多,我也感觉很适应。但是,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

我接着问她为什么讨论课让她这么痛苦。她说,“唉,我的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唉,我感觉自己特别笨,连别人的话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接着说,“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其实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讨论课程恐惧症”,您快帮帮我们吧。”

为什么美国的课堂喜欢讨论式教学?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

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在他们看来,学习就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

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当我问其缘由的时候,她说:“您从不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却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利用大好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您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您指定的阅读文章理解很不一样,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讨论来讨论去,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您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吗?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面对这位同学的问题和困惑,我首先表扬了她。因为她敢于和我交流、并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她不告诉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远无法帮助她解决眼前的问题和挑战。我告诉她,勇于交流绝对比默默放弃要好得多,跟某些从不跟老师交流就直接退课的学生来说,她的做法已经说明她具备了起码的沟通能力。接下来,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调整自己的定式思维和心态、尽力去适应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她的求学之路很可能会平坦许多。但是,这位中国学生后来的几句话却让我非常惊讶:“林老师,我之所以来找您,说出我的困难,因为您也是中国人,我猜想您一定会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难。如果您是一位美国教授,我会直接把课退掉,再去选一门我更习惯的课。”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像这位同学以及小杨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并非少数,他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就是典型的问题之一。而且,他们会错误地默认美国教授不会理解或帮助国际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中国学生往往只知道寻找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对象倾诉,寻求帮助。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论是同文化背景还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一点,我在前几期的专栏中也讨论过。

确保在美学习成功的三大必要能力

前不久,我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两个问题。这些教授执教于美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等,他们的回答可以比较全面地代表美国教授的普遍看法。第一个问题: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第二,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归纳这些教授们的答案,有三种技能是所有教授都提到的。第一:良好的写作能力;第二,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跟教授和同学。下面,我们对这三种能力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良好的写作能力;

“坦率的讲,写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中国学生觉得难,每一个学生都觉得难。”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iegal教授这样回答。我完全赞同他的这一观点。但为什么中国学生觉得写学术文章尤其难呢?西北大学经济系的Voli教授的回答很给我们启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怎么写过这样的东西,老师也没教过该如何写学术的文章。”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论文来看,他们确实需要提高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好多学生要么无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不知道如何佐证自己的看法。看来,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在大学阶段继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写学术性论文的能力。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很多教授。他们都说,英文水平确实会有所影响,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常常抱怨教授们布置的阅读材料太多了。确实,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一个历史系的教授告诉我,每两周读一本厚厚的大部头著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范德比尔特大学工程学院的Jonnason教授说,“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

此外,不少美国教授指出,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不足也导致了中国学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经历不仅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学术写作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他们需要有质疑能力,需要问问自己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这些教授们颇有微词也颇为担心。他们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Johnson教授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创新,你的美国教授肯定愿意跟你一起合作或者协助你。但是,这需要你有尖锐的看问题的眼光去质疑已有的知识,而不是重复那些别人已经发现的理论。”一位纽约大学的教说,“中国学生很善于总结,但不善于批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我们如此重要? 这是因为提问让我们可以把阅读从静态的、单向的看变为动态的、双向的交流,是一个深度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所读内容的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简单的记录和抄写只能是肤浅的理解,而提问或者批评指摘才能带来深入的思考。

提问除了对理解学术文章大有裨益,对于有效的社会性交流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提问可以帮助交谈双方发现共识所在,这在协作或者团队性合作中尤其重要。其次,提问有利于控制话题的走向。还是以课堂讨论为例,通过提问可以帮助你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擅长的方向上来,实现了成功的话题转移还担心自己无话可说吗?事实说明,许多中国学生觉得参与课堂讨论难也跟他们不会问问题有关。第三,提问可以让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让交流的过程更加有效,可以避免鸡同鸭讲的状况。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Levin教说在答卷中抱怨,“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不说话,我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讲的内容。”伯克利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Gomez反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这么安静。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以下几种:

“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事实上,当时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我曾经这样鼓励班里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我建议那些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的中国学生先尝试跟自己的教授多交流,告诉他们自己有什么困惑,或者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说的话都说出来。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会大大增加你的自信,并转化成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叫小洪学生以前从来不跟教授们交流,在我的建议下,他跟自己的一位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教授进行了30分钟的谈话。事后听小洪说,这位教授非常耐心地听他谈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并给予了深入的指导。教授甚至拿出自己尚未发表的一篇相关文章给小洪,请他阅读并指出文章里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小洪第一次尝到跟教授个别交流的甜头。逐渐地,他有了信心,开始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上面谈到的三种能力对于培养有创造性、有适应性的学生尤其重要。中国的教育界需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时表现如何?哪些能力的欠缺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成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提高学生所需要的这些能力?在教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我们必须反思是否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做好了准备。

第二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招聘制度评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招聘制度评析

摘要:教师招聘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介绍哈佛大学教授招聘制度的原则、职务要求、招聘过程等,以期初步了解美国研究型大学教授招聘,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终身制教授,招聘制度

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师招聘制度能够为高校引入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然偏向于“人事管理”的性质,缺少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教师招聘存在程序不完善等方面的不足,会导致学术“近亲繁殖”等不良后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其教授招聘制度值得我们探讨与借鉴。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广泛兴起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对教师招聘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都希望在借鉴国外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善并适用于我国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体系。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以其人性化的管理和极具竞争力的薪资聘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术人才,其教授招聘制度值得我们探讨与借鉴。

一、哈佛大学教授招聘制度概述

(一)岗位性质

哈佛大学的教授有终身制与非终身制之分,所谓终身制,实质上是代表一种雇佣关系和合同关系,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将一直在学校工作直到退休,除非触犯法律或道德堕落,否则学校不能单方面终止其终身制任期。终身制教授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并以科研为主,但如果不能获得科研经费,终身职位也不能带来工作上的安全感与满足感。但是相对于非终身制教授,终身制教授在薪资收入、社会保障、学术权力和参与治校等方面享有更多权利。

(二)招聘原则

美国是法制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所以大学在进行教师招聘时非常注意避免违反相关法律,如涉及种族歧视、权利平等的法规等。哈佛大学明确规定,教师招聘必须遵循《平权法》(Affirmative Action)原则,“任何以种族、肤色、性别、性别取向、性别身份、宗教、年龄、国别、政治信仰、服役经验或者残疾等为理由而拒绝应聘者的歧视行为都是与哈佛大学的招聘原则与政策相违背的”。[1]

另一方面,哈佛大学也要求从更广的范围多样化地甄选优秀人才,并为每一位应聘者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例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强调的人力资源价值和理念是:公平、保密、多样化、开放、诚恳、尊重、适时的交流、基于信任与专业的合作、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在招聘终身制教授时,一般是在世界各地甄选学术上已获得显著成就的教授,较少采用本校副教授直接晋升的方式,所以哈佛大学的许多教师迫于严格的晋升要求而转投其他学校,任职几年成为教授后,哈佛大学又出于加强学术交流的考虑,再重新将其聘请回来。

同样,对于哈佛大学应届毕业生,学校一般也不将其留校任教,如果哪位毕业生想要留校获得终身教职,也一定要遵从学校的职称晋升规定,从助教开始做起,先去其他学校或部门奋斗数年,符合招聘条件时再与其他应聘者同等应聘。学校在选聘过程中没有亲疏远近之分,只注重真才实学。

(三)职务要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授聘任标准都以学术为重,哈佛大学也不例外。

哈佛大学认为,尽管给本科生上课是教授的重要职责和大学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提高其对学校的认同和忠诚度,但还是把他们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就曾明确地指出:“学术价值是遴选教师最重要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聘用教师必须看他是否具有学术创造力和学术造诣。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学术才能和潜力,即使他有高尚的情操,品行端正,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那也没有资格在哈佛大学任教。”[2]

哈佛大学要求任职的终身制教授必须在研究工作中表现出色、教学过硬、服务到位,既注重他们的工作能力,又注重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品德。具体职务要求为:获得名牌大学博士学位是最基本条件;教学方面需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进行生动、个性化的讲解;科研方面需有显著成果,在专业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文章,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除此以外,他们还必须具有领导研究的能力,并承诺不断进行学术创新。

二、招聘程序

(一)确定需求,制定招聘计划

当有教授退休或转去他处任职,或需增加教师岗位时,院系管理者便提出职位名额申请,在申请书中注明具体的职位介绍及要求。例如,该职位在学科领域内的作用及应聘者需具备的专业背景等,然后经学术委员会论证,取得所在学院和大学两级行政机构的推荐后上报校董事会。在符合财政预算的情况下,校董事会一般会尊重学校行政机构的推荐,同意各学系职位名额的申请。学校人力资源部门将通过的职位申请汇总后便向各学院、学系下达师资补充计划,由各院系自己组织招聘工作。

(二)发布招聘信息

哈佛大学主要通过3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

第一种是纸质媒体,哈佛大学在具有全国甚至国际影响力的报纸、期刊上刊登职位信息,如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周刊之一《高等教育纪事报》上刊登哈佛大学的职位信息;第二种是学科渠道,主要通过本学科会议和内部流通刊物进行招聘宣传;第三种是网络渠道,哈佛大学会在学校网站的招聘页面和校刊上发布信息,同时也会将招聘信息刊登到国家级教育类招聘网站或招聘页面上,如高等教育招聘联盟(Higher Education Recruitment Consortium)、国家学术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等网站的招聘页面。

哈佛大学在学院网页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一般都包含了应聘者所需的教育背景、技术才能、研究经验、岗位责任、申请终止日期、任命开始日期、工资额度等内容,同时对各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也给予了详细介绍,海外人才招聘信息中还会说明给予应聘者的差旅补贴问题。[3]

与招聘相关的信息也较为全面地公布在哈佛大学的招聘网站上,例如职位寻找、简历投递说明、工资福利、失业、伤残、医疗保险、休假、退休的详细规定等,其中有关薪资部分的说明中分别列出了64个岗位级别的收入情况,除此还包括对工作和生活在哈佛大学所享有的资源和相关的专业发展促进计划的介绍等。[4]

(三)收集简历

哈佛大学的网站上有简历模板供下载,具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应聘职位、期望工作的性质和地点、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等,另外还附有一份简短的问卷和确认所填内容属实的承诺书。

哈佛大学人力资源部门可接收电子简历,同时鼓励应聘者按照招聘信息上的要求将纸质简历和相关材料邮寄到学院办公室或者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应聘者提供的证明材料必须全面、真实。例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要求应聘者除了提供统一格式的简历外,还需提供翔实的自我介绍、有关研究和教学兴趣的描述、3份工作计划或项目设计、3名以上能够提供参考意见的推荐人姓名以及有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四)审核材料,招聘甄选

哈佛大学各学院都有常设学术委员会,在招聘时由院长成立临时的、独立的招聘委员会,一般由1名主席和3-5名成员组成,他们来自需招聘教师的院系,均是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资深教授。根据相关规定,有时招聘委员会必须有校外教师参加,成员中不能有系主任、院长和校长。

哈佛大学人力资源部门规定,招聘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安排招聘的全过程,同时也要求委员会成员遵循招聘原则,其中包括在面试中不得询问诸如性别、种族、出生地、配偶等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对“肯定性行动”的遵守。学院招聘委员会虽然不能最终决定人选,但其意见却非常重要,一般都会被教务副校长和董事会采纳,这也反映了哈佛大学对教授治校传统的尊重。

招聘的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学院招聘委员首先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审查,然后与较为合适的应聘者进行联系和沟通,以便了解情况,确定初选名单。

第二,通过初选的应聘者要经历面试、试讲以及与学院的管理者、师生进行接触等环节。招聘委员会据此对其学术影响力、研究成果、教学能力、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投票打分,然后征询同行专家意见,确定第二轮名单,并递交系主任让其签署意见。之后他们向院长提交完整的报告,阐述招聘委员会和系主任的评审结果。

第三,院长对招聘委员会的招聘结果进行审查,查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需要补充的地方。与此同时,学院评审委员会对系部推荐的应聘人员进行讨论表决,并将表决结果书面告知院长,院长签署考评结果,将自己的意见及学院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上报学校教务副校长。

第四,教务副校长将候选人员的材料发至校级评审委员会,由其进行投票表决。表决结果书面告知教务副校长,教务副校长签署考评结果,然后将自己的意见及学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上报校董事会,由他们做出最终决定,如有必要还可举行听证会。

(五)签订合同

哈佛大学终身制教授的合同较其他教学人员更为复杂,受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各种要求。例如申请一定额度的迁居费等。学校一般都会予以满足,并将合法与合理的部分写入书面合同,但前提是经过校董事会的批准。

具体来讲,合同内容主要包含职务、就职日期、工作量、薪资报酬、履行职责、辞职的法律程序以及学校提供的科研设施、科研启动资金、学习培训机会等内容[5],严谨而详细,除此以外还包括相关的州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签署时校董事会采用的规章制度等条款。

被聘任的教授拿到书面合同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是否接受合同的决定。若接受,招聘过程就此结束;若不接受,校董事会将与候选名单中的其他应聘者联系并洽谈合同事项。以此类推,直到找到合适的人选接受合同并确定入职。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启示与建议

(一)确保招聘的公正性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设置专门的招聘委员会为招聘服务,同时院级和校级评审委员会也积极发挥评审作用,它们在学校的保障制度下独立运作,奉行学术至上的宗旨,不受诸如院长或校长的行政干预。此外,应聘者在应聘过程中需提供3名以上的推荐者,这进一步确保了招聘的公正性。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借鉴了国外大学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教师聘任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行政权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但在甄选工作中,行政越权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高校可在进行教师招聘时依据校情恰当界定党政负责人的权力分量,并将其制度化,以避免行政权力对招聘工作的过度影响,同时也可要求应聘者提供附有推荐者签名的推荐书,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惩罚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招聘的公正性。

(二)招聘过程应力求公开

哈佛大学在招聘时十分注重公开性,他们会面向全美国甚至全世界公开招聘优秀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招聘的公开程度偏低,较少能够聘任到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教授,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高校刊载招聘信息的渠道不够广泛,招聘信息也相对简单,对有关岗位的职责要求、聘期目标、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内容往往没有明确的表述;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相对不高。这种公开性的相对缺失也间接成为国内高校教师流动性较低的潜在原因,一定程度上为学术的“近亲繁殖”提供了程序上的温床。

为了更好地提高招聘的公开程度,我国政府层面应当给予高校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宣传,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同时高校层面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招聘职位并附以详细介绍,并树立尊重人才选择的理念,既不勉强留人也不乱挖“墙脚”。

(三)招聘方式应彰显公平

哈佛大学坚持公平的招聘方式,这不仅体现了“反歧视”的招聘原则,也彰显了对“多样化”招聘理念的青睐,大学能够组合不同学科背景、学术派系、学历层次、年龄阶段的教授成立一个个学术团体,“不拘一格”地进行甄选,一方面可以避免学术“近亲繁殖”,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繁荣;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的健康运作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我国研究型大学在进行招聘时,虽然注重对招聘者能力的考察,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导致优秀应聘人才流失,长此以往,不但扰乱了大学招聘氛围,而且禁锢了学校的学术自由发展。要打破这种学术“近亲繁殖”的局面,高校首先要转变招聘理念,坚持“任人唯能”;其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不招聘本校应届毕业生留校任教,至少应让其先去其他学校或部门工作一段时间,经考核通过后再考虑聘用其任教,同时可结合招聘的公开原则,积极吸收外部人才,保证招聘的公平性。

(四)综合考察,客观评价

教师招聘是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学校提供充足的费用以保障招聘质量,但有时因找不到最合适人选,不惜重新组织一轮招聘活动,如此导致招聘过程往往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程序的过于繁杂难免导致效率低下。

在对应聘者进行能力考查、评审时,创新能力和与团队合作能力是哈佛大学招聘的重要条件,不具备这方面条件与潜力的应聘者,即使个人能力非常突出,哈佛大学也要认真斟酌是否录用,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不仅要德才兼备,个人素质过硬,更重要的是还要带领更多的学术人才共同参与研究,并不断进行学术创新。

我国研究型大学可选择性地借鉴哈佛大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经验,严把招聘质量关,多角度、多次对应聘者做出客观评价,综合考虑各评价结果;而对于应聘者的创新、合作精神,我国高校应给予更多地关注,可采用心理学领域较为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对应聘者的个人素质进行综合考察,正确认识其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国高校也应结合学校、院系的实情,在适当公平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保证效率。

(五)突出招聘的灵活性与人性化

哈佛大学的招聘制度不仅严格、规范,而且不乏灵活性。例如学校在与应聘者签订聘用合同时,可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众多个人需求,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对教授地位的尊重,并且从更深层次上讲,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术自由。

这种人性化的招聘制度值得我国研究型大学学习借鉴,建议院系在进行面试和合同签订时,征询应聘者对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意见,尽量做到以人为本,加强招聘双方的互动性,进而提高招聘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Harvard.Harvard Non-Discrimination Policy[EB/OL].http://www.teniu.cc/lO33/ASP/ TG/cim_home.asp?partnerid=25240&siteid=5341,2011-02-16.[4] Harvard.Job Postings [EB/OL].http://jobs.harvard.edu/jobs/search req,2010-11-28.[5] Harvard.Benefits [EB/OL].http://employment.harvard.edu/benefits/,2011-07-26.

第三篇:美国高考为何难倒中国学生

美国高考为何考倒中国学生?

日前,世界著名的美国杜克国际教育机构发布了针对中国国内的首份SAT(俗称美国高考)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学生整体成绩欠佳,平均低于美国学生近300分,离美国官方的基准线尚有300多分差距。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中国教育界哗然。因为这个报告说明,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平均不及格。国内高中生奉行“高考至上”的金科玉律这么多年,为什么还会被美国高考难倒?

对这个问题,切勿大惊小怪。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是几乎全部美国大学,特别是常青藤联校承认并要求申请者提供成绩的考试,它是决定录取和评定奖学金发放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由于国内高中生选择赴美读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光有“托福”成绩远远不够,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生加入到“美国高考”大军中。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留美的学生总数达到15.8万人。

SAT的测试,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每部分满分800分,总分2400分。报告显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得分仅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1509分相比,差距高达300分。其中,阅读和写作成为中国考生“重灾区”。原因在于,SAT的阅读和写作部分重点考察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这一部分恰好是中国高中生最缺乏的训练。

其实,中美两国教育环境与背景相差甚异,SAT考试完全由美国人出题,中国学生考不过也没什么稀奇。联想到近年来学术界一直讨论的中国学生学术能力较弱、创新思维缺乏的话题,才猛然发觉美国高考中最重视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其实正是“戳准了中国教育的死穴”。

多年来中国式高考的解题式高分,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太多益处。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出国读大学。这样看来,被美国高考考倒的并不是我们的学生呐!

第四篇:美国医学院离中国学生很远

1.本科gpa:对一般的申请者而言,本科gpa3.0以上是申请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对于排名前十的医学院而言,本科gpa应该在3.6以上。

2.toefl:国际学生一般均需提供toefl成绩。尽管某些医学院不硬性要求申请者参加toefl考试,但还是对国际申请者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提出了较高的考核要求,所以申请排名靠前的医学院时,最好拥有630分以上的toefl成绩。

3.mcat或gre:mcat是几乎所有美国医学院都要求申请者提供的入学考试。如果考生申请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从事医学研究,也可以向院方提供gre成绩。

4.学位:必须具备四年制学士学位或学士以上的学位。医学院对申请者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没有限制,但一般都要求考生学习过一定学分的生物、化学、物理和微积分等课程。一起去留学http://

5.推荐信:如申请者的本科毕业学校设有“医学预科委员会”,则应提交该机构撰写的推荐信;如申请者的本科毕业学校未设立医学预科委员会,则应该提交本科教授撰写的推荐信,推荐信的具体数量由所申请的学校来决定。

6.资金证明:国际学生需提供充足的资金证明,以表明自己的经济来源足以能够承担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医学院每年的学费大多在3万美元以上,而且很少提供奖学金。

对中国申请者来说,申请学校和签证时一般需要提供自己的银行存款文件作为证明;就读时一般都可以通过申请学生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医生在美国属于高薪的中产阶级,一般年薪都在十万美元以上,拿到二、三十万美元也是常事。所以学费相对而言只是一笔较小的教育投资。

第五篇: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

《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

主持人(杜颖):我们今天非常荣幸李本教授能够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来给我们座谈,今天讲座呢主要是座谈的形式,正如题目上所讲,李本教授主要给我们将美国大学法院如何录取中国学生,因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李本教授,为什么让他讲这个题目。很多朋友都知道李本教授,是我们的老朋友,每年都来我们学院做一次演讲,这次呢,时间比较匆忙,我就抽出一个小时给大家作出这个演讲。为什么叫李本教授讲这个呢,除了李本教授有这个非常好的学术背景以外呢,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他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拿到了学位、他也是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曾经给(美国的)大法官David当过clerk(职员,秘书),(2:29)这在美国的大学大学的教授里面给美国最高法院做clerk的教授还是非常少的,李本教授做过这个工作,还有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他是我们华中科大的兼职教授以外还是景山中学的校友,所以他的中文非常棒,他是景山中学毕业的,所以今天我刚跟李本教授提了个要求让他尽量用中文讲,但如果他非常疲劳想用英文讲的话,我们也不反对。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难得来的两位客人,一位是武汉大学的张老师,一个事华中师范大学的李艳老师,大家掌声欢迎。如果大家想了解李本教授,大家可以上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网研究中心,他是那里的主任,你可以更多的看那里的资料。(3:42)我们不多做介绍了,我们把宝贵的时间呢留给制作的想要去美国留学的同学。

李本: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华中科大和大家做交流,我今天下午3点半才到武汉,明天早上8点飞机到北京。来之前,易老师让我发言做演讲,我说我来不及准备,也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然后他给我安排,刚才进来才知道是什么题目。然后刚才吃饭谈到这个题目,我说其实我没有这个留学经验,正好周老师有这个经验,我觉得我不该发言,他应该发言,这是第一。第二是,我跟他们谈过,有时候在这里跟大家讲座不如有一些交流的机会。比方讲座然后几个人评议,到最后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如我们今天比较随意的交流。说三点,第一,我现在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当然这有点夸张。在哥大,他们情况比较好,他们每年有25个中文学生,所以他们有很多经验,当然有时候他们问我,比方说有几个学生说有一些学校他们怎么不知道。比方前几年,可能没人知道华中科大法学院的优秀,后来他们问我,我会笑笑告诉他们情况,他们会改改教词,可是今年我没看exfile,他们可能遗失问题,可偶尔有问题问我,可是我不一定会看exfile,我觉得我最重要的建议是,你要去美国不要太早去,意思是,美国好学校,像哥大这样的学校,基本都是希望学生有工作经验,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中国比较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申请到美国的学校的时候,可能他们刚刚大学毕业估计念研究生,他们对学生入学,可是我个人认为,同样的学生工作几年之后可能进更好的学校。那么,这个说实话对在武汉读书的学生有点不公平,因为美国最好的学校不但是哥大,他们介绍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事务所,然后尤其是国外的事务所,可能有5,6个是国内事务所,大部分都是国外事务所,为什么我说对武汉学生是不公平,外国所一般找的学生比较多的是上海,北京,这是第一。可是我觉得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碰到了经济危机之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现在找到工作很难,其实你不但要考虑能不能被最好的学校录取,还要考虑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因为大部分我们毕业生找工作还可以(8:00),当然不如以前,以前我们的毕业生都可以去外国所,现在不一定,现在很多就去中国所,可是碰到问题一般是来之前没有工作经验的,这个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这个也要考虑,如果你以后要当律师的话,那么外国所也好,中国所也好,如果你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他们找工作肯定不如有工作经验的,他们只看两种人,有工作经验的和没工作经验的,他们肯定是比较喜欢有工作经验的。

第三点,相信美国的法学院对LLm,如果有学生对GAD有兴趣,可以谈,可是GAD是非常难考上,那么你申请美国的LLm,当然英文是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来自2个原因,一个是学校看你的托福分时越高越好,哥大对这个要求比较高,你们问我这个要求有多么高,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管这个。第二是,你去之后,很多人认为你录取之后可以绕过去,可是不一定是这样的,只是说,中国学生英文学分一般很行,可是,真的有来自其他国家学生真的很难通过,你花那么多钱去美国,然后不能通过真的有点可惜,美国的学校一些法学院他们不会因为你是来自国外,英语不是母语的话,不会对你有什么好的影响对不。好像哈佛对考试有点松,而我们哥大不会,我们的老师很友好也很严。如果你英文不行的话,就会在那边过不高兴的日子,杜老师可以告诉你在美国那边念olga是非常辛苦的。很多中国学生来美国之前老听说美国学生不用功(10:24)很轻松,可是我觉得到了法学院很多中国学生没有想到我们没工作就要学那么辛苦。还有一点,奖学金问题,美国学校都有一部分奖学金,可是奖学金也不会特别多,哥大每年几个,很多学校奖学金也不会是给全额,可能给你免1,2W块学费,可是中国费用还是非常贵,你说哥大跟这些学校的学费差不多,但是以每年百分之三到四的速度增长,差不多4.5W,不包括生活费,一年生活6.5W甚至7W,非常贵。当然你毕业以后在纽约能找到工作,一年17,18W应该是没问题吧。可是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以前,像在哈弗哥大这样好的学校的学生,差不多有把握找到好的工作,那么现在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工资不会像以前那么高。所以,这些也是一些新的判断,你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以前,你去的工作价钱非常高,可是工作之后可能找,像一些报告把这个钱,还利息贷款还进去。现在,我觉得没有以前那么简单。杜颖:刚才李本教授主要的核心观点是出国的是需要充分的准备,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语言上,现在美国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它就业特别困难,不像以前,07年经济形势特别好,那么在05年我在哥大访问的时候,当年06年,刚刚毕业的哥大LLNI的这些学生,当时毕业以后就能拿到offer,事务所的offer是非常好的,年薪起薪是16w美元,就是说他足以caver掉你1年其实是10个月的学费,所以当时是非常诱人的,现在可能不像以前那样能够很顺利的拿到LOF的offer的,我们最近很多学生回来去中国所,也很好,只是工资不会那么高,一个大趋势是我们将来肯定是学成要回国的,那么回国呢,如果你最终要回国的时间也不会超出你的预期,就是你在美国找不到工作的预期,李本教授也知道我们国内就业的压力也非常大,他们当时的竞争已经不像我们当时的竞争了,他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可能你没有出国经历的话,将来在律师事务所找工作也是比较难的,在座的有这个想法的话,我倒是鼓励,虽然有李本教授说的那么困难,但是对你们这一代人说的话,当然去是非常好的,有点工作经验去是最好的,就是你要准备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怎样是最划算的,怎么样的路径对你是最合适的,这个是要你考虑的,最终的结果是你始终是要出去的,对你长远的发展是比较好的,我是这样想的。

李本:其实我觉得在外受益最大的人,一些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所是合伙人,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去美国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要听什么课,他们工作十几年,他们所要发展,知道需要学什么知识,不像你刚毕业过去什么课就随便选,所以我觉得你有工作经验之后可以弄清楚你要学什么,第二你可以考虑你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一群人过来研究一些(15:50)比较讲究的东西,他们回国以后知道这个市场会放掉的。

杜颖: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谈,刚讲过的就不要再问了?

学生提问:lon在美国读10个月,大概读完再去靠加州或者纽约州的bar的难度有多少?

李本:我觉得中国来的学生,就哥大而言,每年20多个人,只有1,2个不通过。

不多,不通过的学生有两种情况,1种是英文不行,另外一种是他们太聪明,他们把nearbar当做很好学的一种美国基本法,我告诉他们把这个考试,你考nearbar当做高考一样,你背好东西,他们要你怎么选你就怎么选,加州比这要难一点,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能通过。

杜颖:中国人一般考的都是纽约的bar,对我们比较合适,他们的出题思路跟我们中国的出题思路是相仿的,美国的学生都不太适应,而我们中国的学生相反比较适应这个思路,至于加州的bar对我们几乎是比较不可能的,因为美国人的通过率也是极低的,有谁通过了,说,有谁通过了这个就像中了大奖似的。李本:我觉得加州也超过了50% 杜颖:我觉得没有那么高,这个我也不权威。这个当时我在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当时这个律师就说加州的非常非常难,因为他们有很多州的bar。李本:最有意思的是那个谁好像一个学校的院长没有通过,他没有好好准备。他以前是纽约州的,后来搬过去,必须有哪个州的职业资格证。

杜颖:但是我和李本教授有共同一个观点就是说纽约州的bar不是那么难。

学生提问:在座各位很多都是法律硕士,本科学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的是法律,想问的是哥大对于这类的学生他的本科专业会不会对他的录取有影响? 李本:你们法律硕士是几年? 学生:三年

李本:第三年是学文章还是上课? 学生:有课

李本:我觉得美国的学校,我名曾经也有法律硕士的学生,可是相对要少一些。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就是,因为newbar的要求是好像你必须在本国学过3年的,我们曾经有几个学生也碰到过这个问题,有几个人是学校法律硕士是学2年;也有学三年的,第三年是没有课的。纽约州的要求的是必须有3年才能过的,不然你不能考。你可以先申请考,replay或者repeal。然后那种情况,去年有个人被批准可以考,因为他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呆过几年,他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觉得你是法律硕士,除非你 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呆过。因为美国学校就知道这些学校的排行榜,你是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他们就知道那个。可是你是北大清华的法律硕士,他们可能就不知道这个,他们就会怀疑这个会不会是Eragon。所以这个事实是存在的。前几年我们有一个学生有工作经验的被批准考,还有一个没有工作经验就没有被批准考。好想Eragon需要三年还有学分要求,你们可以查一下。中国,有的时间是不够的,其他国家也一样。我不知道美国其他学校怎么看,哥大对这一方面比较严。(23:30)

杜颖:对于法律硕士来讲呢,当时呢我们跟密苏苏里大学有合作项目,我们谈的时候,我们不倾向于法律硕士提前一年去,就是想你们修完三年课程再去考他们的bar。可能你提前去了,录取了,录取本身没问题,但是反而即使你毕业了也不能考他们的bar了。当然也有本科自学考试了,考了法律,他有两个学位,他以另外的学位考的法律硕士,去年我们密苏苏里项目派出了一个学生就是这种情况,他有两个学位,不会受这个限制。但是你不想考bar的话,那这种限制就是看各个学校的情况。李本教授讲,哥大的考虑可能还要多一些,当然你还可以多修一些学分来弥补这个不足,也看运气,运气很重要,有些人心里没底,考bar之前,像向发证的机构咨询他有没有资格,往往被打住了,有些人就不管这些,直接报名,结果就被批准考试了,所以这里含有运气的成分。这些就是要自己提前考虑好。

同学:刚才您谈到的工作经验很重要,我想问一下什么样的工作经验对于学校的申请有好处?是不是只有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才有好处。

李本:我觉得无所谓,有法律方面的工作经验就好,我个人不能代表哥大,哥大每年有上千来自中国的申请表,绝大部分看起来一样,都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法学院,后来在外国所工作,或者在中国海外大律师所。可是偶尔一个人也是好学校毕业的,然后在政府机关,法院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在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其他人看起来这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我个人比较喜欢几个在大的国企工作,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前几年我们有两位在交易所里工作的,上海深圳的都有,特别有意思。投行的也有,政府机关等申请的不多,申请的机会还是有的。杜颖:李本教授刚才讲的是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我们职业的律师证在国内也分两种,一种是红本另外一种是蓝本子,我分不清楚。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他是另外一种颜色的本子,他是不能对外职业的一种,你们可以打听一下。李本教授刚才讲了如果是在企业里面特别是大的企业里面工作,做内部法律顾问的在录取的时候也不受歧视。

同学:好像对于美国的法律硕士学生他鼓励他毕业从事公益性工作,比方说去低收入团体工作的话,他有个贷款,只有好的学校才有这样的基金帮他们caver费用。对Lm的学生如果他们毕业后,没有这样的机会。

李本:你说的确实是这样的,比方你在做公益工作,你贷款可以免。有些特别的项目,比方针对中国学生,你在NGO什么的工作半年,到了9月时间有,可是过去这个时间就没有。这个贷款不来自学校来自第三方。也就是GAD学生享受待遇,但alan不享有。GAD更难考,因为ASO更难。每年都有中国学生直接从中国考上,大部分的中国人就是念GAD的,可能曾经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有一大批本科学的是理科,后来在美国念博士,博士没念完,工作一段时间,这样的非常多,现在每年都有一两位从中国考过去的,aso考的非常高,GAD就是ASO位置吧,就是你考的品种几乎是99%,几乎满分。这才是median。

杜颖:李本教授刚才讲了个asert,这是专门针对美国GAD的学生,他三年制的学生,纯粹是个逻辑性语言,英语考逻辑的一个题目,美国的GAD学生的录取就靠这个考试,还有你本科的成绩。所以他就看你两个还包括申请材料。我们也可以考,你asert成绩几乎满分才行,这才相当于他们的中等水平。非常非常难的。他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就放松点。所以这种考试几乎就是凤毛麟角,而且费用更高,但是贷款比较容易。而且奖学金比较好,美国GAD你能考上,他会想办法解决你的贷款问题,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同学:多大的LLM在专业成绩上的要求,另外一个就是读完LLM 之后如果你的分数是否可以视为学分转到GAD里面去。

李本:第一个问题,具体要求你可以查下我们的网站,我觉得要求比较高。托福105,4个部分都必须高于20几,自己可以去网上查查。第二个问题,我们一年250个LLM,全世界里面可以有3,4个转成GAD,意思必须学的特别好,转GAD的,中国学生占一半,有的其他国家学生不一定重视这个,中国学生比较重视这个,所以每年都有,就看分数怎么样了,还有这个经济问题,你转GAD的话,奖学金比较难拿到,好像没有奖学金,你直接进入GAD,第一年有奖学金。可是你是转成GAD,一般学校都愿意给奖学金,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做的,只有几个学校可以。(35:14)大部分学校不允许你从LLOONE转GAD,只有哥大还有其他几个学校可以,你可以查一下,这个就是我们的优势。

杜颖:我印象中别的学校好像也有LLOone能转GAD,是不是这样的?

李本:历史上有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可是最近没有了。也有人工作一两年在转成GAD。比方这个非常普遍,有的先挣一点钱再回来年GAD。你们能来哥大,我当然高兴。可是你别忘记了美国好的法学院有很多,有191个,然后好的学校比较多,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去纽约的著名事务所,你就得去好的学校。也有一些学校没那么贵,有的是哥大的费用的一半,所以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回中国的所干,你不一定要去贵的学校,你可以去那些费用低的学校。Missry2W3的学费相当于哥大的一半,生活费相当便宜,当然比中国贵。你去任何一个被批准的学校都可以考纽约的bar,不一定非要在纽约上才可以考纽约的bar。

同学:你觉得中国学生融入美国的外事办事所还有美国金融法律券务所最大的困难在哪儿? 李本: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于语言方面。美国所现在有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学过法律的,拿着纽约bar,可是真的能够3更半夜的给重要的客户写一个menmer信件,而且没有任何错误的人,也还是少见的,语言在法律方面总是一个教养的,所以也有中国人在外国所当不少,可是真的英文水平非常非常高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语言重要,你看很多校友没什么不好,主要是他们在外国所干了4,5年,可是极小的一致带到hover,因为主要还是语言的问题。对外国所来说,开始年轻的时候无所谓,可是你已经成熟了后,我能不能让你一对一与客户谈,一对一写东西,我觉得这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说实话,会中文的美国人找工作比会英文的中国人找工作好找。这不是歧视,因为到最后很多东西由母语是英文的人才可以。所以你看非常多的中国人英文非常棒,而这样的人非常少。而且我们GAD学生是在本科学的英文。杜颖:我觉得这个涉及到一个非常大的矛盾,刚才李本教授说了他不赞成你们太早出去,这就有个问题,你想融入美国社会,尤其是语言方面,你不趁年轻时候学,年纪大了,再去学成长非常慢,我自己在美国呆的比较长的时间,是05年后到07年的三年里,我深切的感受是我没办法感受到自己是那个社会里的一份子,原因是年纪大了,世界观形成了,不太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对你们来讲李本教授说的我也同意,越早越好,那种时候你能更容易接受一种东西,最简单的例子,我在医幼读书的时候,很少有比我年纪大的,大家几乎都比我年纪小,包括LLM,但是大家一组织活动我就无法参加。当然一个人去玩,自己孩子也在。你觉得在哪个活动中你觉得很孤独,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你很难融入到那个环境里,这就是最大的难点,如果你无法融入到那个社会的话,你的语言,你的各方面是无法施展开的。你在律师事务所里做那个合伙人是更难的。李本:我觉得你学美国法律的话,最好还是 在美国,你不跟美国学生在一起上课的话,你就是得不到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培训,我觉得中国学生另外一个问题,尤其是哥大的,来到了哥大,他们的圈子离不开中国人的圈子,这个问题非常大,你来美国呆了一年,你所有的朋友都是中国人,英文没什么进步。不认识什么中国人。美国人都是说,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友好,可是我们的学生也忙,他们也不会主动来找你,你虽然可能跟中国相反,你来跟外国人来交往,很多人会照顾他,中国人很友好的。去美国,外国人特别多,我们的学生不会对你不好也不会因为你是中国来的我要去帮你忙(43:19),所以你要主动去认识那些美国人。不是美国人不友好,是他们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有的说话你小一点的学校,一年才50个学生,或者去一个没什么中国人的学校,也有好处,因为你可以认识更多的美国人,然后说实话你去一个小一点的法学院或是美国中部的学校没有那么多的跨域的,你可能跟老师的交往更多。

杜颖:这个也要看每个人,如果你是特别开放的一个人,你融入会特别快。从这点我倒鼓励你们尽早出去。

李本:我觉得你工作两三年就差不多了,法学硕士,我觉得美国学校,本科毕业有点难,你硕士毕业也可以看,当然不如有点工作经验。

杜颖:我想问下,比方这个file到了您的手里,让您判断这个学生录取不录取,让您投一票,你会从哪些方面您会觉得这个学生这个方面强他可以录取?

李本:这个很难回答,因为这要看他英文水平如何,我觉得很多中国学生可能,因为中国没有这个system,这个personnalseve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写的代表自己,不要因为学校喜欢这么听,你不要找公司写,学校很容易看出来,学校每天看几千个申请表,所以你要自己认真写,而且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些小问题,比方我们那,你自己的reasonal(46:35)里有些语法错误,觉得你怎么可能在自己的重要文件里有小错误,一些小错误也可能导致很重要的后果,你personnelseve里没有任何错误,而且像美国人写的一样,他们肯定会怀疑你请美国人看的,可是我觉得resonance就不应该有错误的。你能找到一个真正认识你的老师,而且请这个老师真的写推荐信是有效的,因为学校一般都知道,绝大部分中国老师告诉学生只签个字,所以推荐信不是那么重要,他们都小看了推荐信,推荐信大部分都是学生自己写的,可是如果一个推荐信,一个老师真的认识这个人,而且写的比较自信,肯定是有用的。在中国,也不一定是中国人,他会选取一个亲戚在最高人民法院,或一个亲戚是市委书记什么这样的人写呢,我觉得不如一个老师真的指导你去学习。而且我不告诉你我们的技巧,学生自己写的推荐信我们也比较容易看出来。当然这些问题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所以一方面推荐信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学校不是很重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现状;第二如果有一个真正认识你的人,那是有好处的。Personalseve推荐信,这对你非常重要。你可以考虑你为什么要去美国念书。而且我觉得在我们那儿,他比较喜欢那个推荐信,这个学生很有清晰的目的来做什么。而不是老师告诉你去该做什么,他自己很有想法,这是很有趣的。举个例,一个人在中国干了十年知识产权的律师,写了个申请律师事务,以前干这个,现在在prastic有什么问题,现在有些具体问题我想弄清楚,这个比较有说服力(49:35)。如果你说我从小对法律感兴趣,为了正义而奋斗,当然不是说不能录取,而是这个说服力不是那么明显。我开始对法律有认识的时候是,我小时每天上学走2公里,没鞋,这样的事情太多。我总开玩笑说,我要写一本书《怎么不穿鞋去美国学校》。我觉得你要写自己的,这个很重要,他们一天要看几百几千的申请表,如果这些申请表时非常有意思的,他们当然是比较高兴,因为好的学生特别多,而又好又有意思的学生不是那么多。申请表代表你们自己。有些人有些比较有意思的工作经验,真的是有用,前不久记得我们这里有个人,他在inter当法律顾问,后来被派到中东什么地方,干了几年,你说一个中国人在那边干了几年,真的非常有意思的经验,这对他的录取非常有用。

同学: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做一些项目,或是导师让参加一些项目,以及课余参加一些关于法律的项目(李本:这些当然是有用的。)。还有就是说LLM只有9到10个月的实习时间,那么实习之后那个工作于实习的经验是学校提供还是自己去找(李本:当然是自己去找。)

李本:好像按照美国移民法,我不是移民法的专家,可是你有毕业证,你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找OPT。你毕业后可以在那里停留一年时间,在那里工作。可是学校不会提供,大部分都是自己找。

(53:35)男 :他说的其实LLM可以上诊所,在美国的法律诊所,就是实践型的法律教学。我知道,比方说我认识一个人在哈弗读环境法,那么他就生成一种校外的诊所,就是到马赛诸赛州的环保局去工作,每天在那工作半天就可以拿到一个学分,每天愿意工作两个半天就可以拿到两个学分。那么就是由学校的老师和马赛诸赛州环保局的老师一块派去指导。李本:可是各个学校不一样。

男:这就要是你自己去研究,我总觉得,我碰到一个学生来问我,我托福考多少分,我能不能上美国什么学校,我听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我一个个给你上网查去!你要自己上LC7网站,找到各种链接,然后做各种reserch。这个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你不要申请那么多学校,必有一款适合你。找到最适合你的学校,你要去哪个城市,你以后想干什么。这是你重新选择人生的一种机会。李本:这也是美国学校觉得你工作一段时间比较好的原因。你想想你为什么去美国。

男:这个跟大学生考研一样,本科找不到工作,考研吧,考研找不到工作,出国吧。人生不应该这样过的。多数人是这样的。

同学:我想问下李本教授您为什么会在法学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55:26)李本:因为我小时候每天要走2千米。我开始学中国感情史,我觉得你要研究中国,法学是个很好的研究角度。法律有两个方面,其实我当时我在考虑是不是要念个博士还是GAD,我觉得法学的优点是你可以做学问也可以做事,比如我法学毕业后,在法院呆过两年,后来在事务所呆过两年,现在偶尔有些项目我也可以做。所以我觉得,比如我当个教授,第一我可以通过法律看到中国的改变。第二是,我不是纯粹的学者,我还可以做其他,工作也是比较有意思的。法律,我们老师有些GAD,也是给您很多机会,什么都可以做,比较好。因为去美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上法学院,我们的看法,不是教你法律是怎么写的,而是教你如何分析问题。获得了毕业证,你做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有分析能力。去美国是不是这方面有那个,真的想做,中国的培养观念和美国真的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注重法条,理论性的东西多一些,你们的教育就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个问题,我经常开美国侵权法的课,你时候这些事情有没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学生问我一个关于法律的问题,我经常回国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很自然的,我教这个课,当然比他们知道的多,可是我并不觉得我什么都要做,我经常有一些问题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找,然后明天给我们报道一下,这比较有意思。

(59:25)同学:陆老师说,在国外的同学,还是到国内事务所来找工作,那就 是在国外学到东西,像英美法这些国家的事务所做实物,一些事情。

陆老师:这个我觉得不论从你在律师事务所里做实务还是从法律研究里做学术,现在是世界大统,我们不论从那个角度讲,现在不像说英美法跟大陆法庭那样,我们以前学的那样,就是两条路,不是这样的。无论从律师业务还是学术道路上都需要,不然我去美国干嘛,我还不如去德国。

结束!

美国大学教授:不论我怎么鼓励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