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人员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精选5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0-47072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6 21:38: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人员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人员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

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促进学校教师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扩大我校的国际国内学术影响,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校设立相关经费资助我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做好参加学术会议资助与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术会议是指以学术研讨为核心组织的会议,主要分为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一般性学术会议、校内研讨会四类。国际学术会议指有外国学者、港、澳、台学者参加的会议,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指一个或几个全国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

第三条 凡我校在编教师和科技人员均可申请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费资助,但按以下次序优先予以资助:

1、是国际国内会议的组织(主持)者、大会报告人、分会(组)主持人;

2、被邀请在会议上宣读论文;

3、会上发表的论文一贯被SCI、EI、ISTP等索引所收录的会议。第四条 申请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费资助应符合以下条件:

1、会议应是本学科较高层次的国际国内会议,或定期举行的著名区域性国际国内会议;

2、申请者拟参加的学术会议主题必须与申请者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

3、参加该会议有利于推动我校相应学科的发展;

4、被会议接受的论文标明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申请者应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规定的外语水平,能自由会话、宣读论文和进行会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其它出境条件。

第五条 学校对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经费资助方式为部分资助,资助范围包括会议注册费、国际旅费(国际交通、住宿和生活补助费),且最多不超过2万元,不在资助范围内的费用由会议参加人的课题或其他经费中支出;国内会议资助范围包括会议注册费、旅费(住宿和生活补助费,教授可乘飞机或软卧,副教授可乘硬卧,讲师及以下可乘硬座,超标准部分由本人的课题或其他经费支付)。

第六条 凡接受学校资助参加会议的学术论文被SCI、EI和ISTP等收录的,学校不再另行奖励。

第七条 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学校视不同情况分别资助:

1、论文被国际会议接受为大会特邀报告、口头宣读和展示的;论文被国际会议接受为大会特邀报告的,可另资助一名科研助手。教授以上职称者展示论文不予资助。

2、论文被全国性大会接受为大会特邀报告、口头宣读和展示的;论文被会议接受为大会特邀报告的,可另资助一名科研助手。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展示论文不予资助。

3、国内一般性学术会议的资助对象为在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的35岁及以下、讲师(含讲师)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

4、校内学术会议不予资助。

5、研究生导师参加学术会议申请资助的,鼓励带其研究生参加会议,其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也须有论文被会议录用,否则不予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校按相应规定减半资助。

第八条 每篇学术论文资助1名作者参加会议,同篇或70%以上内容相同的学术论文只资助一次;每名科技人员一年只资助一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第九条 申请参加学术会议经费资助的人员须填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会议资助申请表》,所在学院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并附会议通知书、论文录用证明和会议给申请者的邀请函。

第十条 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申请与审批工作采取随时受理、随时审批的办法。申请时需同时提供会议论文全文(国际会议需提交英文)、会议通知、录用证明、邀请函及相应口头或展示的证明,科技处负责对申请人资格和形式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国际会议需报主管校领导审批。

第十一条 学校对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并不定期将接受资助人员名单、会议名称、会议等级和资助方案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全校教师的监督,对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追回所资助经费并报请学校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获资助人员须于参加学术会议后一个月内,按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总结报告提纲》向学校科技处提交参加会议情况总结一份,并在学校做一次学术报告,向本学科、本单位及相关学科、相关单位教师通报会议情况及会议所展示的重要科学研究进展和动态。学术报告的安排应提前通知学校科技处交流科,得到确认后会同总结报告方可报销相关费用。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获资助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提交总结报告或不按规定做学术报申请流程:

1、本人提交申请表(需经本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告者,学校有权不予报销,所发生的费用责任自负。

及相关证明材料;

2、科技处交流科形式审查;

3、科技处领导根据交流科审查情况决定资助意见;

4、国际性会议报分管校领导审批;

5、同意后,申请人办理相关手续并参会。报销流程:

1、申请人撰写总结报告;

2、安排校内学术报告,并通知科技处交流科确认;

3、准备单据、总结报告和申请书的批件到交流科审核(国际会议票据需事先经国际合作处审核签字);

4、科技处领导签字报销;

5、将申请表、总结报告和报销数额报交流科备案即可。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公布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同时废止。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学校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为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开阔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请资格与要求

1.申请者应为已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品学兼优的博士研究生。

2.申请参加的学术会议一般应为本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应与申请者专业领域紧密相关。对人文社科与管理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可支持参加部分高水平国内学术会议。

3.申请者符合以下条件,优先给予资助:

(1)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以下简称“优博创新基金”)资助;

(2)在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3)会议论文被国际知名索引机构检索的重要国际会议;

4.申请者提交并被会议正式录用的论文必须是:本人为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

5.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多获资助一次。获优博创新基金资助的博士研究生可适当增加资助次数。

6.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申请者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者须在参会前提供如下申请材料:

(1)填写好的《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申请表》;

(2)会议正式征文通知(Final Call for Paper);

(3)论文录用证明;

(4)主办方的邀请信;

(5)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须提供外语水平证明。

2.本资助项目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共审批四次。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推荐,各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审批。

三、资助额度及人数

每年资助2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资助经费由学校与导师共同承担。学校资助额度为:在境内召开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每人次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召开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每人次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在亚洲其他地区召开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每人次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在欧、美等地区召开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每人次不超过10000元人民币。应邀做大会报告的可以适当增加资助额度。

四、经费使用与管理

资助经费可用于参加学术会议的往返旅费、会议注册费、住宿费及其它必需费用,相关费用报销按学校规定执行。

项目批准后,如申请者又获得会议主办方或其它项目资助,学校不再予以资助。

五、经费报销

经研究生院审批同意资助的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后,须在校内做一次与会议有关的学术报告,并在两个月内(遇寒暑假顺延)向研究生院提交相关材料办理报销手续。办理报销手续须提供如下材料:

1.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信,会议日程安排(Final Program,含有本人发言或报展的日程页原件、复印件),会议论文集封面、目录、及本人论文复印件;

2.参加在境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者需提供护照(或通行证)首页及标有出入境日期页面的复印件;

3.导师签名的参加学术会议的会议简报和学术动态综述(纸版和电子版);

4.导师及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签名的《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讲座)考核表》一份。

5.本人参会照片2-3张(电子版);

6.相关票据。

六、其他

1.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三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一、时 间:2018年6月20日

9:00

二、地 点:东苑体育馆

三、主持人:王尧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四、议 程:

播放VCR、大学生艺术团合唱《一生有你》,四块大屏同步直播;

1.主持人介绍主席台就坐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介绍参加毕业典礼的各学院毕业生、家长区嘉宾;

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开始,起立、奏唱国歌; 3.李北群校长致辞;

4.管兆勇书记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奖; 5.教师代表为毕业生赠言;

6.校友代表寄语;7.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代表抒怀《南信时光》; 8.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

9.难忘师恩:毕业生代表向教师代表献花;

10.校工作人员宣读学位授予决议;校学位委员会主任李北群校长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一楼证书颁发区);(播放校歌MV,大艺团同步演唱校歌)

11.校领导、各学院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科生颁发学位证书;毕业生按学院依次到证书颁发区领取学位证书;

12.主持人宣布2018年毕业典礼结束。

第四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科技创新大会文件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牛生杰

2006年12月16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报告的题目是《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跨越发展》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4月和7月,分别召开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大会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会议要求把我省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贡献。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成功实现了规模发展,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成功完成院系建设,建立了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框架。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校“十一五”期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学校决定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大会。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国家、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和江苏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颁发校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会科学奖,表彰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高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研讨、修订我校科技工作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指导下,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实现了“十五”科技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我校争取到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68项,项目经费达到2400万元;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7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国际奖励2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20多人次;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专著78部;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数有了较大增长,论文被引次数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南京气象学院学报》质量明显提升,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等荣誉称号。

“十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进一步凝炼了学科方向

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校大气科学学科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已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季风与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动力学、台风动力学、云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应用气象、大气遥感探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光电子探测技术、3S技术应用、应用数学与统计数学、环境科学、过程控制、应用化学、图像识别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教学拓展等研究方向。

2、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

在优势、特色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一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新兴学科和人文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受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一致肯定。

“十五”期间,我校共增加硕士点11个,博士点3个。“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大气科学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气象学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建设专业。2005年成功申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学位点,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点零的突破。

3、有力支撑了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全省高校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资助4项,《气象学》、《大气环流》等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499人,研究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0篇、优秀博士论文4篇。

4、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十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和职称结构的优化,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五年中,共有36人晋升为教授,67人晋升为副教授;有9人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14人成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30人入选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其中学术带头人培养人员8名),4人获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

“十五”期间,我校93%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是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作为主持人争取到的;90%以上的科技论文由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撰写,100%的获奖科技成果都集中于这批优秀人才身上。可以说,“两高”人员为我校“十五”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是快速提升我校科技竞争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

5、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条件建设

“十五”期间,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科研平台,共投入8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显著改善了科研条件。

2004年,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南京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气象台、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气象卫星与雷达遥感探测实验室、农业气象试验站、江苏省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的建设,以及SGI 128个CPU的大型计算机、EOS/MODIS接收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为广大教师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构建了优质科研平台。

6、进一步规范了科研管理

“十五”期间,学校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制定和修订科技管理办法9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对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2006年学校加大了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申报课题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课题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申报项目的资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年全校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260多项,获校外资助科研经费达600多万元。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是我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多的一年,并且资助领域从以往的地球科学学部向工程与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学部拓展。

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承担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中国科协重大科技政策招标项目和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的资助,无论项目级别、数量和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首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二部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220多人,其中教授67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1%,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和学科门类较齐全,有利于组建创新团队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但目前我校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以传统优势学科居多,新学科、交叉学科承担的项目偏少;部分学科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才,团队相对松散,整体攻关能力和重大项目的承揽能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满足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如何不暇接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科研规模亟待扩大

“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中,经费超过50万元的课题只有6项,只占总课题数的2%。横向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和经费的比例偏低。从承担课题的级别和经费来看,与我校的发展要求和在宁知名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2001-2005年,在宁省属高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9项,我校仅有19项,居第10位。全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均亟待增加。

3、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亟待充分发挥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的两项中心工作,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由于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比例还不够高,研究经费相对偏少,本科生毕业论文中

属于研究型的论文比例较低,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还不够显著。

4、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学校科技活动的增加、科研规模的扩大以及发展目标的提升,急需建立校院(部)两级结构优化、服务高效的科研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5、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

“十五”期间,学校实现了规模发展,教学任务较重,对教师的科研要求相对宽松;科研政策主要以激励为主,还没有建立和实施科研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教师的科研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定地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实现新跨越的动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注重基础研究,加速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力争使我校成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一)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形成“人人想科研,人人争项目,人人谋创新”的校园科技氛围。

1、科技工作“上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校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要承担至少一次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全校每年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15-20项、省部级项目20-30项、横向课题20-30项,横向项目经费数占总项目经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到40%-50%。每年获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增长幅度在30%左右。SCI刊物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比“十五”期间翻两番。

2、科技工作“上水平“

力争建设1-2个全国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0个左右校级优秀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1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奖2-3项。

3、科技工作“上层次”

力争牵头承担1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或“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将江苏省气象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新建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同时建设一批校级研究型实验室;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省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增强联合攻关能力。

以引进6个学院院长为契机,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评选校级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在项目申报、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不断加大校科研基金规模,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科研预研,为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奠定基础。

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建设研究型实验室并向全校开放。

3、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校内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择优支持。

4、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积极举办水平高、影响大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举办暑期研讨班;继续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建立学术报告制度。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学期至少做一场学术报告;每个学院每年至少聘请20-30位著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5、完善、优化科研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制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鼓励多出精品著作,促进学术繁荣。制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促进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提高。

6、建立健全科研业绩量化考核办法,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7、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我校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组建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好、管理水平高、发展模式新的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8、实行科技项目申报前的预评审办法,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提前筹划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申报前,应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预评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9、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规范课题研究过程,重点做好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结、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工作;同时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评审、鉴定、登记、评奖和专利申请等工作。

10、建设科研管理自动化服务系统,加速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11、建立校内外高层次专家信息库,加强联络、协调、咨询和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我校科技工作的外部环境,积极参与制订各类科研项目指南。

12、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打造学术品牌。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完善编辑部管理制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提升稿源质量,改善办刊条件,提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水平,积极申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大气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打造学术品牌。

老师们、同学们: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五年;是江苏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五年;也是我校升格后重新定位、建设多科性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五年。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是我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我校“十一五”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试行)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作为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学校设立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专项,鼓励和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促进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了解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进展和动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资助范围与要求

1、申请者应为在校二年级以上,已经完成开题报告的品学兼优的研究生。

2、申请者申请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应为各学院(研究院)认定的本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要学术会议,参见《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考目录》。

3、在拟参加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应以北京邮电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导师为第一作者或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署名,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和录用论文内容与该研究生学位论文直接相关。

4、每位导师的研究生原则上每年资助不超过1位;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多获学校资助一次。对重点学科或依托重大项目的学术成果论文适当倾斜。

5、申请者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用外语自由会话、宣读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申请与评审程序

1、申请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填写《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申请表》;(2)论文的会议录用通知书并做口头宣读(明确注明“oral presentation”)的证明,以及会议主办方发给申请者的正式邀请信函;

(3)会议日程安排表(首页和记载申请者口头宣读时间的一页);(4)导师推荐意见;

(5)能证明申请者外语水平的相关等级证书,或有关的成绩证明。

2、申请者经导师同意,各学院(研究院)审核后,将相关材料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由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

三、资助项目的管理

1、学校每年公布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人数,并提倡学校、学院(研究院)、课题组或导师共同鼓励和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

2、资助的费用仅用于差旅费(包括机票费、住宿费、地面交通费)。会议地点在亚洲以外的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资助金额上限为10000元;会议地点在亚洲内的学术会议,资助金额上限为5000元。

3、申请者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回校后,须在一个月内办理结帐手续,并在校内做一次包括学术会议动态和本人的学术会议论文的学术报告,并将总结报告和参会情景照片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存档。

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人员参加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