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1-33151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6 14:36: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

1、跨国公司对世界、对母国、对东道国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

(2)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3)跨国公司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4)跨国公司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5)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2.对母国的影响 利益:(1)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2)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3)获取创造性资产;(4)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危害:(1)加快成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2)可能加剧本国的失业。

3.对东道国的影响:

利益:(1)获得建设资金;

(2)有助于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解决就业问题;(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危害:(1)加剧污染;

(2)自然资源可能被掠夺性开发;(3)危害产业安全。

2、跨国公司管理与国内公司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1.相同点:自然属性 2.不同点:(1)环境异质性;(2)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3.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何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

(1)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

(2)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 投资;

(3)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4)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

贡献:区分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首次正式地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足:(1)无法完整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优势的跨国转移经常困难重重。

(3)建立在时间压缩不经济性基础上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4)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较难转移、培育。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誉、管理技能和市场信息等知识产品。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特殊性质和市场失效,导致跨国公司利用内部化市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满足其更好地利用产权知识,保持其特有的知识优势,获得更高收益的需要。

贡献:解释了企业为何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的问题。不足:仅仅关注成本节约,忽视了价值创造。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邓宁从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各学说中选择出三个解释变量及其相互联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活动。三个变量:(1)厂商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O):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资源获取能力,等等。

(2)内部化特定优势(I):来源于把外部市场活动转化为企业内部活动,使之处于内部管理的直接控制之下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节省。(3)区位特定优势(L):来源于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市场需求、地理距离、心理距离(文化距离)、政府政策、政府间关系。该理论因此也被称为OIL理论。邓宁认为,只有当O、I、L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厂商才愿意并能够对外直接投资。

6、试述霍夫史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说明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五大文化维度:

权力距离: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在机构里和组织里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程度。

不确定规避程度: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环境所感到的威胁的程度,并试图通过

对事业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行为、信仰绝对的真理和专家的学识,来避免这种状况的程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出生于一个大家庭或氏族,大家庭

或氏族保护他们,代价是他们的忠诚。在社会中,每个人应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

男性化与女性化:表现权威和自信、挣钱立业、不顾其他、不管生活的质量、不顾

他人等这些价值即被标以“男性化”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长期导向高的社会,人们倾向于节俭、积累、容忍和传统,追求长期稳定和高水平的生活。

贡献:提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认识角度 不足:没有概括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所有差异

7、试述外资在华“独资化”的表现、原因、影响及对策。表现:

独资化趋势是指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更多的采用独资企业的形式以及原有在华合资企业纷纷增加外方控股比重、甚至是转向独资这一新现象。原因:

(1)熟悉了中国的规则,建立了关系网络,中方原有的优势弱化;(2)合资企业的交易成本高;

(3)中国在跨国公司战略体系中的重要性增加,跨国公司避免技术泄漏;(4)中国市场更规范、更透明;

(5)国家政策变得宽松:放宽对外商投资股权比例的限制,并扩大了市场准入范围。对策:(1)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产业;(2)与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战略联盟等各种形式的合作;

(3)不可过度依赖外商投资这种所谓的“技术溢出”渠道,可以通过进出口 获取技术溢出效应,另外更应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全球矩阵结构的运作机制是什么?有何优缺点?适用于哪些情境?有何管理要点? 运作机制:以产品与地区,或产品与职能部门,或产品、地区和职能部门为主线,试图发挥三种结构的优点,同时规避缺点。

优点:有可能实现全球效率、本地适应性和全球学习的目标。缺点:(1)双重领导;

(2)责任容易模糊;(3)协调任务繁重;

(4)结构复杂、管理费用高。

适用情境:企业实行跨国战略,或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或达到了一定的经营规模。管理要点:(1)做好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2)各主线管理者不应过度地追求控制权,不应过于短视,相互之间 应该存在某种默契,关注公司整体利益和各自的长远利益。

(3)通常有所偏重。

9、试述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选择原则和影响因素? 原则:

1、多样化与一体化原则

2、集权与分权原则

3、成本与效率原则 影响因素:

1、战略类型

实行国际战略的跨国公司 → 国际业务部型组织结构 实行多国战略的跨国公司 → 区域型组织结构 实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 → 产品型组织结构

实行跨国战略的跨国公司 → 混合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 2.企业国际化发展程度 影响因素,一是企业提供给国际市场的产品的种类多少;二是企业的国际业务对企业总业务的重要程度。

3、产品市场类型

主要面对消费品市场,宜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

主要面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市场,宜采用集权式组织结构; 一般地,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宜采用集权式组织结构。

4、国家文化差异

5、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

6、企业的历史

10、跨国公司的伦理决策有何特殊之处?

(1)国外劣势,这使得跨国公司不当的伦理行为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2)异质的伦理要求(标准以及披露方式)造成伦理冲突;(3)国内与海外社会责任的冲突性;(技术创新、全球化、民族国家)伦理观念的变迁;

(4)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共同构筑全球道德监控网络;(5)互联网使得不道德行为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潜在的危害更大。

第二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也显得愈发活跃。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要去面对,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识别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是跨国公司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发展愈发迅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各类资源,不仅跨越了国界,同时也跨越了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语言,习惯和信仰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导致摩擦不断甚至冲突,使跨国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文化差异,适应跨文化管理新趋势,促进文化融合便是企业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从管理心理学角度将文化定义成在一个环境中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他认为,文化不是一个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程序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程序”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念、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显著特征。由于国际公众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相互沟通上的困难,一般称之为“跨文化差异”,即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距离。有调查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跨文化管理失败而导致的。跨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企业经营理念

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美国、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销,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空间,重视横向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的管理者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注重生产而忽视营销,经营趋于保守,缺乏创新。

1.2、决策原则

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信息不对称,经常导致沟通和交流的失误和误解。为保证组织的决策能体现全体员工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一环,往往在决定之前要征求和听取员工们对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而缘于文化差异的交流失误使得这一点做不到。同时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统一行动也较为困难。比如美国人强调自我,注重思维清楚明白的文化传统和直率的表达方式。他们强调时间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征求大家意见以求得共识的决策方式是低效率的。而中国公司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存在对上级的崇拜合服从同时又强调达成共识,决策过程时间冗长。

1.3、管理模式风格

因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管理方式差异,也是影响跨国公司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西方管理者强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手段,由于崇尚自我,强调独立,西方的管理体制是强有力的。许多企业往往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日本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终身雇佣制,提倡公司精神,定期进行工作轮换,发扬团队精神,实行民主方式。

1.4、人力资源

现在很多公司都把人力资源看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差异造成选择雇员,社会化,管理和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不同实施原则。①如微软公司的招募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95%靠自学和在职学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有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所以当吴士宏主动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时,由于不能适应文化差异而辞职。跨文化差异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此,它还体现在公司目标、管理费用、规模等方面。

2、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就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最合理地配置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②西方国家十分重视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并在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管理学家南希·爱德勒提出跨文化管理的三个战略:(1)凌驾。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按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模式来运行公司的日常业务。当一种文化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时可以采用这种战略,其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统一的文化并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2)折中。即不同的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文化的直接冲突。(3)融合。即不同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从而形成一种合二为一,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的跨文化优势。对大多数公司来说,通过融合的方法吸收异质文化中的精华,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是适应跨文化,降低文化障碍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跨国公司可根据本公司目前所处的国际化发展阶段,与东道国当地文化的差异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等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战略。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必须辅之以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有效地实施跨文化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1.1、识别文化差异

只有先正确识别各种文化差异,才能从中寻求共同发展的共同点。③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 “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不同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比如,美国公司重视“法”,中国是以“人情”为特质管理哲理。文化差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价值观差异、生活习惯差异、技术知识差异。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难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不同造成的差异可以通过文化交流解决,但需要较长的时间;由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因此,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1.2、强化跨文化理解

理解是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理解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要理解他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管理者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参照系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的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中。

1.3、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企业经营的经验证明,一个跨国公司的成功取决于该公司的“集体技能”,即公司基于跨文化理解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体系条件下产生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正使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跨文化沟通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交往的能力。跨国公司必须又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着力培养有较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例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培养国际人才。

1.4、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地区环境模拟等。一项对跨文化培训的全面调查显示,培训促进了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进了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还明显降低了与外国合作伙伴、客户和竞争对手进行谈判时失败的比率,使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新环境。⑤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学习,使其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者让他留在国内,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如宝洁,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都份份建立了跨文化培训机构,将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加强每个员工对新文化的适应性。

1.5、利用文化差异,施行多样化战略

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多样性的价值公司,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利用文化差异的战略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公司应重视并利用员工多样化以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性和接受差异的水平,并把差异资本化,使之成为促进公司效益提高的主要手段。例如惠普公司认为多样化是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大多数国家员工队伍多样化,并通过强力的多样化企业政策,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

1.6、建立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经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与公司总体跨国经营战略一致的文化。这种文化把每个员工的行动和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加强国外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在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这种公司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不同文化的员工的积极参与和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等外部环境保持长期的、良好的沟通关系。只有形成集体的力量,建立共同价值观,才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① 蔡雯

略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管理问题

经济与管理,2002 ② 杨泉

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③ 苏勇,罗殿军

管理沟通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④ 韩经纶,崔立新

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

南开管理评论

1999 ⑤ 张怡梅

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6

第三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3、技术咨询是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论证方案提供咨询和论证等技术性服务

4、公司的外汇风险是表示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变动性,也可以说货币变动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数字的可能性。

5、交叉许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6、出口信贷

是由出口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发放的贷款。

7、买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贷款并要求此项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8、卖方信贷

指出口国银行提供给出口商的信贷。

9、国有化

10、许可证贸易

是指快过公司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者技术

11、转移价格

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项目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12、知识产权

13、非股权经营

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份,而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14、合同安排

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经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的经营方式。

15、对外证券投资分析

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简答题

1、采取收购方式的有利之处有哪些?

(1)、可以迅速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推行其跨国经营的意图。(2)、可以直接接管和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3)、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应(4)、可以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可以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2、公司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190

(1)、确定全球战略规划的时间跨度

(2)、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内部因素的分析

(3)、对公司实现战略目标外部环境分析(4)、制定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5)、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6)、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

3、跨国公司在制定全球经营战略的通常依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89

⑴、公司战略目标应有实现性和长远性

(2)、公司战略目标应系统化和合理化

(3)、公司战略目标必须数量化和指标化

(4)、公司战略目标必须包含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4、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采用与当地合资经营的方式有哪些?

(1)、股权式合资企业

(2)、非股权经营

5、跨国规划全球战略的内容只要有哪些?

6、投资者设立国外独资企业的优势有哪些?82(1)、投资者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可以对企业进行严密的控制。(2)、投资者对专利、专有技术、特许权和企业的管理实施严格的保密和垄断,可以减少因扩散而带来的损失。(3)、投资者独享经营成果,免除共同投资者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而引起的摩擦和冲突。

7、设立独资企业在东道国独营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哪些?83

(1)、独资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当地国籍和法人资格,但仍被当地人视为来自外国的异己力量,在投资方向和经营范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东道国对设立独资公司条件苛刻,审批严格,尤其是发展中的东道国要求他们投入高新技术,承担出口义务以及逐渐转让股权。

(3)、独资企业要求一切业务自行办理,对资本的要求高,业务经营的外部环境生疏,企业经营风险大。

三、论述题

1、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指关于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扩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的不完全性;

2、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挡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西方学者在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下的框架下又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了垄断优势论。

2、国际生产折衷原理312

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趋为优势

第四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1、国际经营的含义及形式

国际经营:企业从事超越国界的所有商务活动,它包括几乎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源——产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等国际转移及其管理活动。国际经营的形式:出口和投资。出口有产品出口和服务出口之分,服务出口有人员性服务出口和非人员性服务出口;投资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2、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等的投资行为。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以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提供中长期国际信贷为手段,以获取股息或利息为目的的投资方式。

两者的主要区别:直接投资拥有对海外经营实体的直接管理控制权,而所有形式的间接投资均不包括对海外经营实体的直接管理。

3、简述国际经营的环节

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国家的选择与评估 跨国经营方式选择

跨国经营管理

4、跨国公司的特征

a.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 b.对外直接投资是主要经营手段 c.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 d 技术内部化

5、跨国公司按公司决策中心进行分类

a.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b.以多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c.以全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d.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

6、跨国公司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进行分类

a.横向型跨国公司 b.垂直型跨国公司 c.混合型跨国公司 d.纵向型跨国公司

7、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于(c)a.一战前

b.二战前

c.二战后-1970年代

d.1970年代

8、经济全球化始于

(d)a.二战前

b.二战后-1980年代

c.1980年代

d.1990年代 9、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战略联盟趋势

企业并购已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 跨国公司担当了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崛起,并成为区内投资的主要力量

10、战略联盟的含义、优点及类型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

优点:它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势,是跨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代价实现全球战略的有效途径。

类型:横向型战略联盟、纵向型战略联盟和混合型战略联盟。

11、企业并购的内涵,并与购的区别

12、属于公司的直属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是(B)A.母公司

B.分公司

C.子公司 D.控股公司

13、按照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的种类有: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14、垄断优势理论是由(a)创立的

a.海默

b.金德尔伯格

c.邓宁

d.佛里德曼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a)创立的

a.费农

b.邓宁

c.科特勒

d.小岛清

1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a)创立的

a.邓宁

b.小岛清

c.海默

d.费农

17、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课本51页)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8、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有 ____

全球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风险性

19、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有:▁全球用户观念、全球竞争观念、全球创新观念、全球时效观念、全球系统观念

20、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经营方向 ②用户和市场方向。

③自身的发展方向

21、跨国公司对外间接投资的定义通过在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获得收益。

不包括对海外经营实体的直接管理。

22、股权投资方式有四种类型:

全部控权:股权95%以上

多数控权:股权51-94%

对等控权:股权50%

少数控权:股权49%以下

23、商标权的确立制度有:

(1)使用在先制度

(2)注册在先制度

(3)混合制度

24、专有技术的特点 经济性、秘密性、实用性、可传授性

25、专利权的性质有(1)独占性(2)地域性(3)时间性

26、专利的特征:

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

27、申请国际注册商标的意义

 可以防止被人抢先注册

 实现企业的自我保护

 可以为创名牌打下基础

28、商标权的内容

(1)使用权

(2)转让权

(3)使用许可权

29、合资经营的形式:(1)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建立有限责任公司。30、文化冲突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显性文化冲突、制度文化的冲突、价值文化、激励机制的冲突

31、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在兼并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不存在;而收购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仍然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所有权和承担风险不一样。

兼并活动一般发生在被兼并企业经营不佳时;收购一般发生在被收购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时。

32、并购与合并:

并购一般是以并购企业为主,目标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合并时两个企业的地位相对平等; 并购后,并购企业的名称仍然保持,目标企业的名称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但合并后合并双方原有名称一般不复存在,而出现一个全新名称,通常是合并双方名称合二为一。

33、按并购双方产品或产业的联系划分,并购可分为:

横向并购: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34、跨国公司的非股权经营方式

合作经营

技术授权

合同安排

技术咨询

35、按联盟企业的产业合作方向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横向战略联盟

纵向战略联盟

混合战略联盟

36、根据联盟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股权式战略联盟、契约式战略联盟

37、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特有原则

要符合技术与产品的要求 要符合职能与专业的要求 要符合地区与环境的要求

38、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出口部阶段

2、国际部阶段

3、跨国性组织结构阶段

39、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二个指标

①国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

②国外生产的多样性,即跨国经营的产品品种的数量。40、组织管理控制的四种控制体系

绩效控制体系 官僚控制体系 决策控制体系 文化控制体系

41、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集中决策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相互依存带来的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的好处;同时,尽可能分散应该分散的权力,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重要决策的集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对各子公司带来消极的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子公司管理者对其控制单位的经营状况无能为力,从而听从母公司摆布,失去经营动力。

其次,集中决策要求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信息完全沟通。

再次,由于国际市场和竞争环境的瞬息万变,应由于公司及时抓住机会,当机立断地作出决策,以避免损失。而集中决策则可能引起延误,坐失良机。

42、跨国公司组织体制的演变

三个阶段: 分权制 高度集权制

集中控制与分权相结合体制

43、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44、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为以下层次:

核心产品

形式产品

延伸产品

附加产品

未来可能的产品

45、产品设计5条成功原则:

① 便于使用 ② 买得起

③ 便于零售商销售 ④ 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 ⑤ 易于被制造商生产

46、影响价格制定的因素

(1)成本(2)市场供求关系(3)企业定价目标

47、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1、人员推销

2、广告

3、营业推广

4、公共关系

48、销售渠道类型

(1)直接销售渠道(2)间接销售渠道(3)代理销售渠道

(4)政府干预措施与法规49、4Cs理论取代4Ps

4Ps-精典的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4Cs理论:

1、瞄准消费者需求;

2、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

3、消费者的便利性;

4、与消费者沟通。

50、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的主要因素:

(1)企业的价值观(2)市场机会与威胁(3)企业的优势与劣势(4)社会影响

51、转移价格策略的目的

1、调节子公司的利润

2、灵活转移内部资金

3、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绕过关税壁垒,增加产品销售

5、利用转移价格策略来减轻公司所得税的负担

52、利用转移价格合理避税的方法

1)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减少纳税义务 2)低价报关,减少关税 3)提高出口价,多得出口退税

4)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劳务费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或低的特许权使用费转移收入,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3/外汇风险的种类

(1)交易风险、(2)经济风险、(3)折算风险、(4)税收风险

54/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母国中心策略

当地中心策略

全球中心策略

55/人才的选拔标准

 业务能力  人格特征  身心健康

56论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57/论述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利弊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 ,集中决策实际上是开环 控制系统。它的特点在于 ,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有关信息全部集中在 决 策 中心,价格、利息、工资、租金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决策中心全部集中了决策过程。如中央指令性计划直接进行资源分配,直接 向企业下达产量、利润指标 , 直接向企业下达产品构成、投入要素、工 资等详细计划。无疑,这种决策控制方式有利于 整体的统一和协调一致。例如,国家对各种 资源 的分配,总的说来,照顾到 了国家急需的产业部门和企业 ,照顾到了产品短缺部门以及出口换汇率高的部门和企业。对于经济比例上出现的严重脱节,中央可以采取硬性措施,从而 使各 种 经济比例,如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形式上达到协一凋一致。同时,这种控制方式 ,对随机变化和由系统以及环境 的演变所引起的变化适应, 不是出现在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仅仅出现在决策中心。因此,集中决策下的系统能够长期地保持稳定。正是 由于这些特征,传统的集中决策方能延续下来,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是,国民经济系统是个高维复杂系统,对待这样的高维复杂系统,传统集中决策的形式是根据系统的总目标,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控制实际的再生产过程及其交换、消费等环节,从而力图使实际经济活动与系统总 目标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如此 ,则必须要掌握被控对象的各种动态特征,而且还要使控制变量满足被控对象的各种动态特性。为掌握动态特性,对它实现控制和调节,显然不能不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接受、贮存、处理等方式。特别是有的信息 ∃如经验等% 很难精确表述 ,同时,还存在着系统内外难 以预料的各利,干扰,如 自然灾害等等。尤其我国国民经济更为复杂,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还有个休所有制形式,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既有如沿海的发展地区 ,又有如西北的落后 ∃或待开发地区% ,全国各省区既有现代化的大工业 ,也有落后 的手工 劳动。三是幅 员广大、民族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进而消费习性等不能不给整个系统的动态特性 “添枝添彩”。对如此复杂的高维系统,高度集中决策控制恐怕是鞭长莫及的。集中决策控制产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经济杠杆在这里不发挥职能作用,故也不能运用各种经济规律。因此,以来直接通过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形式却 潜移默化地通过外延 的行政管理机构直接地控制了子系统的微观经济活动。于是乎 ,人、财、物、产、供、销均在行政管理环节上进行。其结果歹高度集中决策,加之外延 的行政机构,窒息了子系统的勃勃生机,降低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最后,高度集中决策在被控系统复杂的动态特性难于 了解的情况下 ,又有行政机构不恰当的 “渗透” ,使得本来应是科学的计划决策,却变成 了靠行政命令下达&卜 划指标。久而久之,则主观武断、凭经验、瞎指挥等由此而产生。由上述机制所决定 ,特另 ∋(是 由于多年来集中决策而带来的后果,迫使人们寻求较之集中决策更为有效的决策形式,分散决策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了。分散决策,依控制论观点就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反锁闭环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价 格、利润和各经济 规律充分地发挥着它们固有的职能作用,调节着经济的输入输出状态。这时的子系统 ∃例如企业%一身二职 ,既为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它的 计划决策方案,投入产出等活动完全取决于市场 ,由于这种决策控制简单明了,且又较为灵活,故而对子系统内不初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内外干扰尤为敏感。不川说 , 一(气东统的适应力是较强的。正是着到了这一点,所以人们要求分散决策比任何时期都强烈。然而,人们却 忽视了决策分散化所要求 的条件一一完全的市场竞争。而这个条件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并不能得到满足。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所 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不提出了所谓 计划化、控制化,如凯恩斯的 “国家干预”等。对分散决策的弊端,从整体上看,为了适应子系统内部和外部瞬间的变化 ,都力图为自身利益去适应,从而造成子系统之间彼此竞争而无法协调,同时,完全分散决策意味着每一个子系统将以 “我”为中轴,这就有可能与大系统利益发生矛盾,甚至视国家利益而不顾。概括起来说,实行开环集中决策控制,虽能使系统长期稳定,但却会成为一种僵死的执行机器,完全实行反锁闭环分散决策控制 ,却又不能使整个大系统协调发展。客观现实,要求选择最佳的决策方式,这样,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能否互相 “取长补短” ,怎样有机结合问题 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58/系统论述并评价跨国公司理论

跨国公司理论作为独立的经济理论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各国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 目前 有关研究跨国公司的理论基本上是沿三个方向发展的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背景的方向 以国家贸易理论为背景的方向 以企业管理理论为背景的方向 本文在对核心的跨国公司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从知识本身的特性出发开辟一种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视角 同时用企业的知识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全球化趋势 一 主流的跨国公司理论

主流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巴克利等人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 一 垄断优势理论

1960 年 美国学者海默 Hymer 在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中 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后经金德尔伯格 CharlesP.Kindleberger以及约翰逊 H.G.Johnson 等学者的补充 发展成为研究直接投资最早的 最有影响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思路 从而将跨国公司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独立开来 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美国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 对后来的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但该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 二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 三是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向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这些缺陷导致一些经济学家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R 弗农 RaymondVernon 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时机与区位选择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即产品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而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弗农认为劳动力成本信息成本等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选址的最重要因素 将时间变量引入直接投资的动态分析中 较好地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美国企业在西欧和其他国家直接投资特别是进攻性直接投资的动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局限性 主要反映在 一是它没有很好地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 二是该理论主要涉及最终产品市场 而资源开发型投资和技术开发型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无关 三是该理论对于初次进行跨国投资的解释较为使用 对于已经建立国际生产和销售体系的跨国公司投资行为则解释乏力 四是该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五是该理论认为母国垄断优势的丧失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实际上 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垄断优势的同时 还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 三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 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科斯 R.H.Coase 首先提出来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 卡森 P.J.Buckley&M.Casson 和加拿大学者鲁格曼 A.M.Rugman将其应用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 形成市场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 将交易成本学说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进一步发挥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研究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转向了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 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 它分析了跨国公司的性质与起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跨国公司的许多经营现象 通常被视为跨国公司长期性的一般理论 但内部化理论又有其局限性 它没有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方向 同时随着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国际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合同安排 战略联盟方式的迅速增加 其外部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内部化理论自然解释不了这种现象(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Kiy oshi Kojima)根据日本当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 于 1978 年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产周期理论均是建立在垄断优势基础之上的,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 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该理论主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国际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就越容易移植、普及和固定下来, 从而可以把东道国没有发挥的潜在优势挖掘出来, 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日本 20 世纪 60、70年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日本80 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因为随着日本企业垄断优势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加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盛行,日本贸易替代性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增加, 许多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从而导致其投资方式越来越与美国方式趋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仅以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不能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五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 JohnH.Dunning 首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 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 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 OIL 模式 折衷理论并非是对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单总结归纳 而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这个高度 讨论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组变量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 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从事出口 特许权转让还是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最完备的 被人们广为接受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 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领域里的 通论 他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 但是这种理论也无法解释部分国家在尚未同时具备三种优势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没有涉及社会经济关系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

59/论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第五篇: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论文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

2级电子商务 M01214291 卢江徽

摘要:自20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为了谋取利润的最大化,凭借自身经营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追求全球生产体系的扩张“然而在扩张中发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和消费层次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市场的差异性”这就迫使跨国公司在思考和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树立新的理念,在充分做好对当地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利用企业的柔性和弹性,实施本土化战略模式,以此来降低市场进入的壁垒,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费用,提高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并经历了从考察试探到扩大试办再到规模系统化投资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投资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逐步采取各种具体的本土化战略来占领我国市场“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广泛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迫使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上,向我国输出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在华本土化的步伐”这意味着包括管理、技术等各方面在内的本土化程度远远高于过去,目的是希望进入并占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中国

第一章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合作得到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效率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国际活动中已成为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形式。为了谋取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凭借自身经营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不断追求全球生产体系的扩张。然而,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发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和消费层次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市场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市场、员工、所处的政策、文化和法律环境是本地的;接触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经营商也是本地的。这就迫使跨国公司在思考和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树立新的理念,在充分做好对当地的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利用企业的柔性和弹性来实施本土化战略模式,从而降低市场进入的壁垒,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费用,提高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的需求。

从1979年,我国正式引进外资开始,跨国公司在我国经历了从考察试探到扩大试办再到规模系统化投资的发展过程。而近10年来,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在1999年上海全球财富论坛上,“欲称霸全球,先逐鹿中国”引人注目。先期进入的跨国公司的赢家有一个共同口号:“我们是中国的公司”他们的策略是适应中国转型的市场环境,注重在中国的本土化”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广泛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市场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跨国公司向我国加大投资力度,输出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在华本土化的步伐“因此本土化是任何一家欲在中国市场上有所作为的企业都不可避免的问题”谁实施得早!谁解决得早,谁就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目前,我国己加入WTO并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我国一批企业成为强大的、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之一”同时研究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战略不仅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具有很大借鉴作用,而且为我国本土企业如何适应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做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关系到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大战略,也是摆在我国政府!企业和科研人员面前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大问题”, 2研究现状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实施本土化战略,是为了适应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进行了探索”20世纪60-一80年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微观跨国公司理论,如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等,己经隐含了一些关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安排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对跨国公司发展进行解释的新理论,如价值链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N#R关系理论等等,也展现了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一些动因。

我国一些学者对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也进行了探讨”万建强(2001)认为跨国公司在推进国际化过程中,自身的管理思想经历了从“以母国为本”的思想转变到“以所在国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以“所在国为本”和“以世界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根据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实施本土化战略。刘东迎(2002)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面临着在政治、法律、文化或语言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环境,这使得跨国公司必须遵守东道国或地区的税收政策、当地的法规制度,了解本地的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消费者的偏好等,积极与当地的政策、文化进行协同配合,与当地企业竞争、分工与协作,吸纳当地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当地提供一定的技术培训或提供一些资金、技术援助,逐步增强其适应性,以使企业植根于当地环境,提高企业的声誉和自身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

2.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

(1)起步阶段(1984年一199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模式远未形成,投资环境不理想,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缺乏信心,总共实际利用外资仅221.79亿美元,每年平均为22.18亿美元”在起步阶段,跨国公司虽然对我国整体经济的直接作用十分有限,但其发挥的示范效应十分巨大,为其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一1997年)”2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外资的政策措施,极大提高了外商的投资热情,促使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发展“1992一1997年,总共实际利用外资1967.93亿美元,平均每年327.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2.7%”(3)调整阶段(1998年一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加上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的引资政策也从过去重视利用外资的数量转变为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我国引进外资的速度放慢,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速度有所降低,这一阶段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负增长,1999年和2000年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11.30%和10.40%”(4)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市场准入机会增多,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最主要的东道国之一。

2.2在华跨国公司供应链上本土化战略

供应链是一个企业的物流体系,涉及到计划!采购!运输以及销售等众多部门。跨国公司最初在华的动机是实现自身的产品出口,占领市场。随着销售进一步扩大,在加工制造行业出于选择廉价劳动力以及绕开贸易壁垒等方面的考虑,跨国公司来到我国投资设厂,利用当地生产要素或进入当地市场。而今跨国公司不仅仅以避税和占领市场为目的把几道组装工序象征性的放到中国,而是将相关零部件!原材料尽量本土化”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己经转型,正把中国看作重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由过去零散的!试探性的获取原材料和加工劳动力的投资,逐渐转变为系统化投资“ 2.2.1采购本土化战略

目前,在华跨国公司的不同产品!不同行业,其采购的本土化程度不一”如初级产品!原材料的获取最容易,本土化程度也最高“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就有11家工厂为其提供糖!塑料瓶!易拉罐!纸杯!保温箱等配套产品”但技术要求含量高的产业,如通信!电子!计算机!汽车等,由于其对零部件!元器件的技术!质量标准要求甚严,并且受我国国内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无法达到其完全配套,这些行业的跨国公司本土化采购程度相对较小“跨国公司要想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在华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在华跨国公司实施采购本土化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1)设立采购中心,直接从我国购买原材料、零部件,对于初级产品类。简单加工类!技术含量要求低的产品,跨国公司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直接从 我国购买”如家乐福不仅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而且2002年内建立10个区

域性全球采购中心,中国己成为家乐福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麦德龙把上海和

天津作为中国南北区域采购供应的枢纽。(2)鼓励国际供货商前来我国建立合资企业,就近供应“一般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有其长期的、稳定的供应商”当一家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时,担心我国的零部件和设备供应商不能符合其质量标准时,同时出于长期形成的合作关系的考虑“跨国公司会鼓励其国际供货方在我国建立合资企业,以便就近供货,来达到其采购本土化的目的”如雪铁龙公司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在武汉成立合资企业时,认为中国的零部件和设备供应方不能符合雪铁龙的质量标准,便鼓励国际供应商生产输油管的英国邦迪国际和提供挡风玻璃的英国皮尔金顿以及生产油封的法国和记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前来中国建立了合资公司“(3)跨国公司在我国再投资建立零配件公司”跨国公司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需要,将其在母国的生产配套厂逐步转移到我国境内,来实现当地供货。汽车行业的日本五十铃公司在中国合资成立了多家子公司时,由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配套产品无法达到其要求,使五十铃公司的大部分配件需从国外进口,如重庆庆铃有35%!江西江铃有25%须从日本进口。因此五十铃公司便在重庆再投资成立三家合资公司,生产片缸顶!汽缸座!曲轴!凸轮轴和模具等汽车配件,以供应其汽车制造商的需要。

(4)帮助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以达到质量技术标准“跨国公司为了避免供货商的配件不稳定而影响其产品的质量和损坏其品牌名誉,出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出发,同时为了建立可靠而稳定的供应商链,跨国公司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到供应厂商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逐步帮助我国企业达到自己的技术要求。

2.2.2生产加工本土化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基也移往中国,制造业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点”建立生产加工中心一直是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最直接的体现“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上}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仁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

2.2.3市场本土化战略

不少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意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运用或己经意识到应该运用不同于母国的营销策略,以确保使企业真正融入市场,达到长期获利的目的: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习惯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地化的品牌”并且跨国公司积极利用当地的媒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种广告开支:甘销售额的高比例造就了跨国公司的营销优势,影响和引导着当地消费者的消费。

(1)产品当地化。跨国公司为了迎合我国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根据产品的差异化实施产品本土化战略。

(2)广告的本土化。由于广告受我国环境、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跨国公司从广告用语、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形象组合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一组合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构建都与我国社会相适应。但跨国公司为了协调投资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和体现国际化品牌的需要,在全球营销战略的统一指导下,在中国投放了具有全球统一性和我国市场具体要求的全球策略,本土表现的广告。

(3)价格本土化“跨国公司根据我国目标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如我国消费者水平),或出于某种战略上的考虑(如抢占我国市场,排挤竞争者),而实施价格本土化战略。

第3章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经济效应分析

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经济效应,对于有效利用外资,调整外资政策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效应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既有现实影响又有中长期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作用,需要评价的内容繁多,以及数据的获取也有很大的难度,对此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存在一定困难“因而本文试图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出发,集中在区域经济、就业、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以及市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3.1资本形成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生产的本土化和投资研发的本土化,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从而有利于我国资本的形成”由于在我国引进的直接投资中,主要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在此用我国引进的FDI代替跨国公司的投资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对资本形成效应“下面用两个重要经济指标来说明FDI对我国资本形成效应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固定投资的比率。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从我国三大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我国FDI的区域分布特征一FDI在中

国的资本形成空间极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区开放基本遵循了一个从经济特区一东部沿海地区一内地的渐进过程,这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特区,而拥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吸收利用的外资却相当有限(FDI占进入中国的FDI不到20%,超过80%的FDI进入东部地区)“从中可知,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在区域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而这种不合理性随着外商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而迅速扩大,加上FDI的进入一般都存在后续性追加投资,以及母国资金的配套投入,这样大量资金投入到东部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在增长能力0的差距,使得我国FDI利用的区域结构失衡明显。这不利于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社会的稳定。因此,FDI资本促进效应对我国的影响仅局限在部分地区。

3.2增加我国就业数量和提高就业质量

跨国公司对在华实施生产的本土化和投资研发的本土化时,采取了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和管理的本土化,为我国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包括相当多的管理和技术职位”,随着投资的总量和广度的加大,必然也会增加我国劳动力需求的要求“到2000年底在外资企业就业人数为2000万人,我国全国劳动人口的近10%”如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雇佣员工人数不断增加,从1992年的290人逐步增加到1997年的9000多人“通用电气公司从1984年成立才有几十名员工,到现在拥有8000多名员工”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在提供直接就业机会的同时,还通过在采购的本土化提供了大量间接就业机会。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带动了一批原材料供应商的发展,事实上就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跨国公司在华采取人员使用匕的本土化,为员工提供比我国国内企业更好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险福利,而且通常为雇员提供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因此,我国的雇员可以从跨国公司就业技能的提高中获益,在跨国公司在华机构的正式就业,在职和非在职培训中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3.3技术扩散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本土化战略特别是研发的本土化战略过程中,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从而使我国企业通过示范效应!竟争效应和关联效应来提高自身的水平。通过转移和学习等过程使技术应用范!图在我国扩广”但在获得技术效应收益的时候,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

阿兰鲁格曼著.全球化的终结.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珊美 保罗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自力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罗进.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金培.产业组织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志乐著.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新华出版社 吴易风等.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孟宪昌.企业扩张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符定伟等.国公司中国攻略.机械工业出版社, 潘轶严.从跨国公司本土化中探索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企业管理, 方英 跨国公司经营的本土化趋势及其启示.经济问题探索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