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由关键字词辐射开去
阅读教学由关键字词辐射开去
笔者在对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进行个人二次备课的时候,对“挣命”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一点味道出来。想起了校领导在教研活动时,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时常说的一句话:“语文教学不要抱着课文死教,要教活一点,把关键的难以理解的字词辐射辐射,由字组成词,由词连成句,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自觉形成一种阅读习惯,他们的思维也会得到训练,阅读能力就不会差。”很久以来我对这种所谓的“字词辐射教学理念”如隔山观海感觉十分迷茫,思维一直停留在想象之中,今天备课一下子变得明晰起来。重新揣摩“辐射”一词,在字词教学和阅读教学上,我咀嚼出了作为传送能量的方式的独特魅力。
作为长篇小说的节选,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进入文本,把握小说的三要素,进而体会小说的主旨。
将思绪再拉回到我的备课,我对“挣命”一词进行了思索。一般我们不用“挣命”,“挣”让人想起“挣扎”、“挣钱”“挣脱”等。在“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的语境中,如果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用词,常用的我们可能会用“挣扎”。
百科中对“挣命”是这样解释的:“为活命而挣扎”。用得多好的一个词!却又是多么辛酸的一个词。我读出了老舍对底层人民特别是对以祥子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深深理解和无限同情。“挣命”词条下还有这样的例子:《水浒传》第103回:“张世开正在挣命,王庆赶上,照后心又刺一刀,结果了性命。”鲁迅《呐喊?白光》:“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为活命而挣扎”!备到这儿,我的思维变得豁然开朗。
这节课不妨就从小说情节祥子拉车“挣命”入手。我调整了以下几个合作探讨的题目。现在将我的课堂实录进行了剪辑,将最精彩的几个镜头以画面的形式重播一遍。
我:暑假老师推荐同学们阅读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今天我们师生将目光聚焦到节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去体会人物的辛酸苦辣。请同学们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把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回答很轻松。很多学生立即举手。
生:“(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生:“(坚强的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艰难地拉车)。
看有很多学生有话要说,我让他们小组接力补充修饰的词语。
生:体面的祥子、无奈地拉车;贫困的祥子、费力地拉车;勤劳的祥子、麻木地拉车……
生:“(骆驼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痛苦地拉车)”。
我:同学们对小说的情节概括很具体,说明这部长篇小说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做了认真的阅读。难得可贵的是有的同学已经读出了祥子的性格。
接着,我追问了“骆驼”一词的由来,因为已经布置学生在暑假阅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全篇。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掳走的时候“偷”回了三匹骆驼,因此而得名。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补充题目快速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选择“……的祥子”的词语时,脑海中再现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的。
我:题目《在烈日和暴雨下》交待了小说的哪一个要素?
生:环境
我: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作者是如何表现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语段来回答。
同学们纷纷找出突显“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的语句,或正面的或侧面的;或静态的或动态的;或从修辞的角度做体会,学生思维很活,表达很通畅。
我在这个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精读小说的环境描写段落,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祥子的悲剧性命运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品味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以读代教,以语言活动为核心,进行创意性阅读,对写法不作过多分析,以学生说为主。
说着说着我发现学生开始像脱缰的野马了,我赶紧提醒学生:祥子拉车的环境到底怎样呢?请用一个词概括。
学生很聪明,立即刹住话题,开始接现在的话茬:恶劣的。痛苦的。要人命的。
一个学生回答的“要人命的”把大家的目光一下子拽过去了。
我乘机追问: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如何写祥子的痛苦感受的呢?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什么?
竟然有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挣命”。
我让她找到这一句读出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一下子,我内心暗自窃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学生的思维和我来了一次碰撞!
我一下子完成了我备课时预设的几个探究题上。
我:一般我们不用“挣命”,我们可能会用什么?
生:挣扎
我:“挣”还可以组哪些词?
生:“挣扎”、“挣钱”、“挣脱”等
我:同学们词语真丰富。那么如何理解“挣命”呢?
学生翻词典,小声讨论。
很多手举起。我让一个学生回答,他捧着《现代汉语词典》读:“为保全生命而挣扎。”
我:同学们此时有疑问吗?“为保全生命而挣扎”在文本中如何解读呢?你能找出祥子为保全生命做了哪些挣扎?也可联系《骆驼祥子》整本书的内容谈。
顿时,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开阔了,他们有的讲到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却一次又一次破灭,有的谈到了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有的甚至讲到“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勤劳的祥子一步步堕落成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学生此时的思维都仿佛从困久的笼中飞出,飞向了《骆驼祥子》,飞向了祥子的心灵世界。
此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祥子为什么要作苦苦挣扎?
生:生存的压力。
我:请具体地谈谈。
生:原本一个人生活就无比艰难,现在虎妞怀孕了。
我:你看书很仔细。对小说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不过我想问:节选的这部分是如何写现实逼着祥子做苦苦挣扎的?
学生在思考、在组内小声讨论。
有学生举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我读出祥子到了非出车不可的地步了。要强的祥子不会让有了身孕的虎妞挨饿。
(我暗自赞叹:太好了!但没打断别的学生继续表达的欲望。)
又有学生举手:“正在午后一点的时候,他又拉上了个买卖。这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又赶上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我读这一处的时候发现: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祥子都要出来拉车,这也是一种苦苦挣扎。
生:我还发现一天中唯一拉到的客人却是那么地冷酷!
我赶紧追问:你是个细心的读者,从你的发现中老师感觉你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那么你从哪儿发现坐车人的冷酷的?
生找出文中三次对坐车人的描写,读出来。并从坐车人的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来剖析他的冷酷无情。
我:你不仅富有同情心,现在看来,你对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很有研究。(学生很自豪的神情)那么你们知道祥子为什么要做苦苦挣扎了吗?请同学们对我们当初补的题目再做思考,再做补充。(坚强的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痛苦地拉车)为了什么?
生异口同声用了我们在文中找到的词:挣命!
我:很好!你们通过阅读真的走进了老舍的文学世界,抓住对祥子的多侧面的描写,走进了祥子的内心世界,走进了他的命运里。
我:很显然,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是造成祥子悲惨境遇的罪魁祸首,老舍先生想要借此表达什么呢?请大家谈谈阅读本文的最深的感受。
生:其实是揭露和控诉这人压迫人的旧社会。我们在《故乡》中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旧时代旧中国的农民生活遭遇和精神病苦的深沉忧虑。
生:我感觉坐车人对祥子的冷酷无情更反映了整个上层社会对底层民众的压迫。就像祥子遇到的拉包月的杨先生的大太太和二太太,就像孙侦探……
我:你们说得太好了!小说叙述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描写环境就是为了艺术地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的。现在祥子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清晰起来了吗?
最后我们一起轻读《骆驼祥子》小说的结尾(投影):“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老舍先生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我看这里还有骂声。骂什么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骆驼祥子》,感受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这个环节是我教学的重点。着重引导学生去品味祥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作苦苦挣扎的,为什么要作苦苦挣扎,从而体会祥子的形象,悟出小说的主旨。我设计由“挣命”一关键词生发开去,想到祥子想到恶劣的环境想到冷漠的坐车人,突出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在师生对话中深入文本深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深入到那个时代。
这节课我没有如常规的模式进行,结构和线索我觉得学生在题目中就能获得,我可以不教。以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大家也能体会。唯有从祥子的悲惨遭遇中去体会旧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苦挣扎。同时这也是小说的阅读教学,把握小说的三要素进行教学更是小说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我们教者必须要从语言大师的语言中去揣摩。在课堂中我们还揣摩了“裹”“砸”“拽”等传神的动词,体会祥子在恶劣环境下拉车的痛苦。
我想现在我正在做的大约就是由字到词,特别是文章的关键词辐射到的文本的阅读教学。因为我们现在第四学段的字词教学在课堂上不能就只是解决音形义的问题,而应该让字词回到它的语境中,在语境中或理解内容或体会情感或揣摩写法。
我想,这就是“辐射”一词在我课堂上传送的一种能量方式。我从学生意犹未尽的神情中感受到一种满足,一种欣慰和一种动力。
此时我不禁又想起教《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对“衣冠整齐”的辐射。我当时仅让学生联想带有“衣冠”的词语,学生想到了“衣冠楚楚”和“衣冠禽畜”。“衣冠禽兽”学生都能说出指道德极败坏的人,很显然不适合这样的语境。但对“衣冠楚楚”不理解,以为也是贬义词。后来通过引导快速查词典获得:“楚楚”是“鲜明整洁的样子”。当时得出的结论是“衣冠楚楚”和“衣冠整齐”意思一样。今天想来,这是一个多么没趣的浅尝辄止的探讨啊!当时如果再钻研一下,再追问一下:他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他们期盼谁的归来?他们期盼的人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出去的?从而可进一步带领大家体会“衣冠整齐”的强烈的讽刺意味。
看来,教学是要不断钻研的,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精神,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这样理解作品、欣赏作品就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初级中学。
第二篇:由雪豹说开去
由《雪豹》说开去
暑假在家把一直想看的电视剧《雪豹》给看了,之前也有不少频道放过,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机会看一遍。
老实说在众多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雪豹》是出类拔萃的一部,它是由小说《特战先锋》改编而来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也一定要把小说版的看一下,先抛开《雪豹》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不谈,就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战斗场面的拍摄、角色道具的使用,《雪豹》均优于大多抗日剧。
《雪豹》的主人公叫周卫国(文章饰)。周卫国原名周文,出身于上海富商家庭,可以看出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为了心爱的人而开枪打死日本人,本应该处以枪决,在父亲及各方帮助下用死刑犯替换而逃脱。在拒绝父亲安排的婚姻后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深造。在德国期间不仅接受了现代化的军事理论,而且深受特种作战思想的影响。竹下俊是周卫国在留学期间所认识的重要朋友(后在战争中成为敌人),并向他学习了剑道和日语,后因中日开战而划地绝交。回国后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在战争中展现了其优异指的挥才能,后在南京保卫战中受伤与部队失散,先入伙清风寨当了二当家,在此期间配合了虎头山的八路军作战,在骑风口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后加入八路军,担任排长、连长,后成为团长,虎头山八路军军事主官。在此期间联合沉重打击了虎头山地区的日军,最后在与竹下俊的斗智斗勇中取得最终胜利。
在我所看过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能和《雪豹》比肩的也只有《亮剑》。周卫国和李云龙同为独立团团长,同样具有指挥作战的创造性,同样在战争中注重特种作战。《亮剑》通篇显示了一股“亮剑”精神:在与对手狭路
相逢时明知是个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犹荣,遇到敌人就算明知不敌也要勇敢亮剑,就算倒下也要成为一道岭,一座山。而《雪豹》则阐释了一股“雪豹”精神: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最善于审时度势、非常机敏、发现目标一鼓作气,决不放弃。从特种作战的角度上来说,《亮剑》更注重运用特种作战对敌人指挥系统的打击,干掉敌人的指挥官,以达到擒贼先擒王的效果;而《雪豹》则是把特种作战的理念综合运用于战场以配合大部队的作战,更具有现代特种作战的特点。还有个细节:《雪豹》和《亮剑》中的日军说的是日语,而不像其他同类电视剧中的日军除了“八嘎”、“幺嘻”和“嗨”外就是满口的中文,一点抗日剧的氛围都没有,这只能说明导演对待抗日剧的态度不够专心,把抗日剧拍成中国人与穿着日军军服的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剧。
对于周卫国的饰演者文章就不作过多的评论了,因为我认为每部电视剧的扮演者都是尽心的,努力的,力求做到最好的。那就浅谈一下《雪豹》中的道具的使用这一细节。有的抗日剧是这样的:民兵或游击队员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而主要人物用的是毛瑟手枪(驳壳枪、盒子炮)。且不说合理性,就谈这帮“土八路”的装备都赶上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了!更狗血的是诸如关公战秦琼的闹剧:抗日期间我们用上了“五四”式手枪(怎么不用“AK-47”的);日军的卡车是“解放”牌的。而《雪豹》是“很尊重历史的”,出现了带枪托的毛瑟手枪,这在当时也确实这么用的。另外就是掷弹筒,又名超轻迫击炮。当时日军把掷弹筒装备到小队(相当于排),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由于其重量轻,使用方便快捷甚至可以伴随步兵冲锋作为侵华日军主要单兵武器,掷弹筒除了可以发射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还可以发射毒气弹给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同样,中国军
队当时也大量装备,成了当时缺少重型武器的中国军队打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在有的抗日剧中,中国军队没有也就算了,连日军也没有,要知道这可是排级的作战装备啊,这些日军也太山寨了吧。
《雪豹》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反面人物的精彩刻画。在众多抗日剧中将日军表现的凶狠、狡猾、残忍固然没错,但为了增添搞笑元素还把日军表现的近乎白痴的无能,请问这现实吗?且不说正面人物高大全的合理性,为了博得观众一笑而丑化敌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那些高水平的“敌人”。不知是好人与高水平的敌人斗智斗勇来的来的精彩,还是同低智商的敌人“过家家”来的过瘾呢?我承认反面任务的存在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但以白痴、低智商的示人的反面人物不知能说明什么?顺便说一下,诸如《小兵张嘎》这类电视剧我是排斥的。这是将战争儿戏化、战争喜剧化,向人们灌输错误的战争观,尤其是向孩子们错误的灌输,这是一种犯罪!
《雪豹》的主人公是周卫国,但我个人更喜欢竹下俊。竹下俊让我认识到影视剧中的日本军人除了杀人放火找花姑娘外还有像竹下俊这样的纯粹的军人。先来看一下竹下俊的简介:竹下俊(1916-1944),日本京都名门之后,电视剧《雪豹》(小说《特战先驱》)中塑造的性格丰富的一个人物,有耿长军饰演。竹下俊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在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是日本北辰一刀流大弟子,剑道八段,后继任为流主。1937年后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来到中国,担任日本特战队队长,大佐军衔,最后在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谢罪。竹下俊虽然出身名门(京都竹下一族),虽然16岁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20多岁就继任北辰一刀流流主(相当于帮主、掌门),但究其一生任是个悲剧,因为他无法改
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当与周卫国划地绝交时,竹下俊是痛苦的,因为一个与他朝夕相处的朋友因战争与他走向了对立面,自己最后也自愿的倒在朋友的刀下。在柏林与周卫国谈到自己作为军人的愿望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但作为一个军人,注定是要服从命令,不得不参与一场自己认为是必败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周卫国为敌。在最后与周卫国的对决中竹下俊自断一臂来向战争中失去一臂的周卫国谢罪,又以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国家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谢罪。在众多抗日题材影视剧对日本军人的刻画大多是冷血无情的、凶狠残暴、甚至是滑稽搞笑,而《雪豹》中的竹下俊让我看到一个不同的日军军官。在表达希望与周卫国成为朋友遭到拒绝后,依然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在拜访剑道道馆时不以流主大弟子自居,而是表现十分谦虚。他毫无保留的把日语和剑道教给周卫国,尽管他知道周卫国以后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虽然周卫国跟他划地绝交,但竹下俊几近于固执,任把周卫国当成生平唯一知己。其中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陈怡被俘后,竹下俊利用自己的权力使陈怡免受凌辱拷打,并给予了很好的照顾,说道“保护朋友的女人是竹下现在唯一能为朋友做到的事”。这句话透露出竹下深深的无奈。竹下是名真正的军人!在部下要杀害百姓时他及时制止,认为这不是军人的行为。遇事沉卓、冷静、分析透彻独到,具有战略性眼光,能够根据战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策略,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只不过他遇到了一个比他还优秀的周卫国,自己也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雪豹》看到最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竹下俊,喜欢尽管是日本军人但浑身透着军人气概的竹下俊。
从周卫国的身上我看到一名优秀军官应具有的素质:语言能力出众、思维敏捷、思维开阔、对新事物具有超凡领悟能力(竹下的评价)。倘若当
时的军官大多像周卫国一样心存报国之志、身兼报国之才,抗日战争也许会是另一种状况。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反问一句现在的中国军队中这种“周卫国式”军官能有多少呢?这暂且不谈,且先看现在所谓的军人现状。这个暑假里一个高中同学当兵回来探亲,讲起军营那些事儿,我的心,寒了,碎了。银屏上的官兵是一致的、平等的,可现实却不是的;银屏上老兵对新兵是友爱的、关照的,可现实却不是的……还有诸如“李刚儿子”之流,“药家鑫”之类在军队中大有人在。我不知道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这支军队还是不是那支曾经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敢向美军挑战、向苏军叫板、痛击印度军队的那支人民军队?人民的军队还是不是人民的?俗话说党指挥枪,不知这枪还能不能打响?还能不能打准?如果战争在明天爆发,这支军队还能不能履行其最基本的责任—保家卫国?当下周边安全时局变幻莫测,这支人民军队到底能不能迎接来自朝鲜半岛、钓鱼岛、东海、台湾、南海、中印边境、新疆“东突”“东伊运”的各方面挑战?我满怀疑问地再看《雪豹》,再看周卫国时,不禁忧心忡忡。
前几天在饭桌上听舅舅同他的老战友回忆军营那些事儿,又联系了《雪豹》,对我们军队的现状的担忧又加深了一层。他们是70年代的坦克兵,舅舅是炮手,他的老战友是驾驶员,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到既有趣又有心忧。趣事儿就不说了,忧的是他们当年的训练状况:炮手一年打不了几发炮弹,驾驶员开坦克时间是按分钟记的,按他的说法:比飞行员的时间还少。他们的驻地在太原,70年代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他们应属二线部队,但假想敌任就是在“大纵深作战理论”指导下的苏联装甲部队。可他们的装备,不好意思是T-34?!当然国家那时比较困难,条件艰苦,加上一些政治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幸好战争没有爆发。好在国家现在的条件改观了很多:
坦克换成99式;空军早已列装大批三代机;海军的新型舰只也陆续下水服役,这不咱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不也刚完成海试么。但杞人忧天的我又开始愁了:相比研制什么四代机“歼-20”,研制航空母舰,军方更应该对部队的训练舍得投入,少做点“面子工程”,多做点提高战斗力的务实工作,把现有的装备的战斗力释放到最大。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再先进的武器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当然武器还是越先进约好的,对高精尖的武器的研制是必须要下大工夫的。
第三篇:由雷锋精神想开去
由雷锋精神想开去
每年的三月,我们总少不了谈“雷锋精神”、“学雷锋”等等,这是我们小时候就有的记忆。那时候,只知道三月份学校、班级都要组织不少这样的活动,但自己一直没有亲身体验过这样的精神。随着迈入大学,我发现自己对此的理解也逐渐加深。而这,包括了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上的体悟。
在理论学习方面,不得不说,得益于参加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在这次党校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关于党的一些基本常识,更理解了其背后蕴藏的精神,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提升了不少。我深深体会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而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自然让我联想到了雷锋精神。
记得雷锋叔叔曾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每当读到它的时候,总会有一股莫名的暖意从心中升起。而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雷锋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例如焦裕禄、任长霞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社会才多了一份和谐,一份安定,我们的心中也多了一份敬意,一份信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上的学习毕竟不能真正地理解,而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我对雷锋精神更深层次的感悟,得益于我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我从大一时就加入了院的志愿者协会,也一直坚持到现在,算起来,也有将近两年的志愿者经历了。在这两年里,我曾和师兄师姐走进武汉的各大社区进行法律难题的解答和咨询;曾和师兄师姐进入公司进行法制方面的宣传;曾和其他志愿者前往福利院为孤单的老人们带来欢乐;曾和其他志愿者走入司法所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一切志愿活动的场景,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毫无疑问,参加这些活动非常辛苦,非常累,且大多数是校外活动,这也增加了活动参与的难度。虽然我们参与这些志愿活动并没有什么报酬,也不期待什么报酬,但也常常受到群众的不理解。对此,我们只有苦口婆心地劝说,而我们自身,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事业中去。
雷锋精神应该是热爱祖国、热爱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关于这种精神,我一直在践行着,也会一直坚持着,因为我认为,这是对于砥砺我的党性最好的实践方式。
第四篇:由孝说开去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提出来是在西周时期,而在汉代“孝”更是视为重要,那时“孝”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官者必先修“孝”。东汉时期的黄香被视为孝顺父母的典型!
儒家《孝经》里对孝下了一个古时的定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在现代社会对孝诠释的最好的我认为是99年春晚陈红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
然而,现代社会物欲横飞,充斥在人们眼里的只有物质、金钱、地位,同时加上生活上的压力。大多数人都无暇顾及父母,或者是“无能力”顾及父母。于是,对待父母总是抱着一种“等我有了条件在去孝顺”的态度。但熟不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父母,长者都在岁月中逐渐老去,红颜不再。父母是无法用时间去等待子女的孝顺。其实孝顺就是从现在做起,它不需要什么条件,更不需要等到你有条件。
4.29日我从信丰回到了大余老家。家里留着爷爷奶奶以及爸妈四老。我、弟弟以及弟媳三人都外出工作。可想而知四老在家的寂寞与孤独。看着四老逐渐老去的容颜,以及逐渐增多的白发,心里不免心酸。回想自己从初中开始,已经足足有14年在外地独立生活。呆在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身边的时间确实太少,孝顺更是无从谈起。
孝,就是多谢陪伴,多些沟通与交流。下午,同亲爱的妈妈一起在菜园里摘种些辣椒、茄子、豆子;一起谈论村里的新闻一起谈论我的工作与感情、以及人生规划;一起谈论蓝天白云,小溪边的野草,以及我小时候经常摘的野果子。傍晚时,老爸回家了,和亲爱的老爸在院子里闲谈,谈谈赚钱,谈谈风险与报酬,随心随意的交流。晚上呆在爷爷房间里,躺在爷爷那张老式的席梦思上,唠起了家常,谈了谈政治,最后还是把话题移到我的个人问题上。我很对不起我的爷爷,至今未给他老人家带回个孙媳。我跟爷爷讲了我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包括工作和感情),这样一聊就是三个小时。其实四老要的就是小辈的陪伴。这绝对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并且更需要。于是我5.1假期的计划出炉了。我决定5.1假期三天就呆在家里陪陪四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
手稿于202_年4.29晚12点于家卧室
第五篇:由市委书记视察想开去
市委书记视察我司有感
今天是我到江苏淘大实习的第二个月,作为一个在校大三的学生,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实习岗位是不太容易的,而我是幸运的,能够在淘大实习,甚至表现优秀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淘大工作。由于学校课程的原因我并不是每天都会去上班,但是每周五都是我去上班的日子,这周五与往常不同的在于,今天,我会见到市委书记杨卫泽。
早在前几天去公司时就知道了周五杨卫泽书记会来园区视察,作为大学生这样的高级领导我们一般是接触不到的,能够与市委书记有个“亲密接触”,也要多亏了我来淘大实习的决定。听说为了迎接市委领导的到来,昨天公司的员工们都自发地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虽然我觉得新办公室一直都很整洁,但是我还是很佩服员工们敬业认真的态度。但是,当天办公室里的人还是很镇定的,并没有那种特别的幸福和躁动,更往常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保持一颗平常心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宠辱不惊,脚踏实地,这也是我愿意并且希望可以一直留在淘大工作的原因。
上午10点,杨卫泽等一行市委领导如约出现在了我们办公室,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市委书记,以前我连乡长都没见过,不管怎么样这都是算长了见识。市委书记比想象中亲切,耐心地听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介绍,并时不时点头,有时会针对公司员工提出的一些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当他走到我所在的客服部是,我感到紧张又激动,但是当我看到公司前辈们都还是在认真的埋首于工作中时,我觉得这样不淡定的自己实在不应该,能见一次领导人固然让人兴奋,但是工作是比这些满足个人私欲更加重要的,在工作中客户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当我听到杨卫泽书记跟公司的员工说:“这样的公司要大力扶持!”时,我既激动又兴奋,虽然我还不是淘大的正式员工,但是在这里实习的两个月来,我亲身体验到了淘大作为一家代运营公司的努力与团结,而这也是最为吸引我的一点,我希望未来,我能够留在这里,与每一个淘大人一起为了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