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原始的农耕生活[推荐阅读]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24-106861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7 15:57: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臵: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臵: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第五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 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 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2/63页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2_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_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历史坐标图,对本节课内容作一个概括总结。

4、开发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自我测验

利用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一个了解。所以,选择题主要是

基础知识的再现,材料题是一个知识拓展题。向学生提供了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处境,加深对讨论问题的理解。这部分采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_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四、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6课 灿 烂 的 青 铜 文 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2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二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三 教法和学法: 1 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四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五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4 设臵二个动脑筋题:(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6 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附:板书设计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夏、商、西周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臵。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 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这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臵,说出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见幻灯片)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臵: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8课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 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 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

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 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 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 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 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 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第十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重点、难点]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23/63页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

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 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24/63页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 是什么?‛

四、作业: 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 ‚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 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第12课‚秦王扫六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

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情感态度]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 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

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 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 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臵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36---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板书设计: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2、文化方面;

3、思想方面;

4、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第13课 ‚伐无道,诛暴秦‛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练一练 最后推翻秦朝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4、活动与探究 查找成语故事:

这课书的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查找一下(包括课本、成语词典和课外读物),看谁找到的多。‚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5、小结

通过学习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的灭亡,使学生了解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布臵作业 秦朝灭亡的原因? 第14课 大统一的汉朝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汉代作皇帝时间最长的是谁?

3、讲授新课: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32/63页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第15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第16课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34/63页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与匈奴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3、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4、练习:多媒体课件

5、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两汉经营西域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臵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36/63页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臵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 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第18课 ”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 37/63页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纸、竹简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板书)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 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38/63页(板书)

(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板书)

(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板书)

(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五、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六、课堂练习见课件制作。附:板书设计

一、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二、《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

三、医学成就:

1、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2、‚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 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的议器

第二篇: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民以食为天。由我国先民最先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粟、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水稻、小麦

2、黄河和长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能够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的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址是()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

3、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4、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工具制作、粮食培育以及住房建筑结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都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B.自然条件的差别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5、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稻花香里说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 代表,你知道农耕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的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二、简答题

8、识图回答(4分)

图1 图2(1)图1是()居民的房屋复原图。(2)图2是()居民的房屋复原图。(3)图1种植的农作物是()(4)图2种植的农作物是()

9、体验新情境,回答问题:

(1)请你猜猜“我”是谁:

① 我是祖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我是。

② 我是黄河流域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我是。

(2)请你教“我”种庄稼:

① 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② 我是一位半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3)请你帮“我”找家:(只填序号)

① 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的家是,我是一位半坡人,我的家是。房屋 B、半地穴式房屋)

② 造成以上两个原始居民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A、干栏式(10、.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第三篇: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互动探究,适时导练

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产、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主要包括:距今时间,生活地区、主要农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点,原始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⑵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⑶认识原始的农耕生活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播放学生熟悉的儿歌《悯农》,提问:从这首儿歌中你受到哪些启示?(学生可能从珍惜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等方面谈)

师:在第1课中我们学到的原始居民仅靠在野外“采集”、渔猎为生,请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时期的原始人,你认为仅靠 “采集”、渔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

生:交流、发言,得出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师:那么,怎样才能改善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状态呢? 生:议论,…… 解决吃的问题

师: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进行农耕,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有了农耕,就可以过上定居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互动探究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

探究一:你相信导入框内的神话传说吗?若不信,你认为农耕是怎样出现的?

学生自由发言。(能认识传说与史实不同,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得出实际的农耕生活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观察、积累的结果。)

探究二:阅读课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农民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总结:农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

课件出示图片P9,指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种植粟。而这两种作物都是我国最早种植的。

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因地制宜。知识的延伸:

课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图,简要介绍水稻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而且在水稻杂交的科学领域内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对科学的崇尚之心。

师: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而且也影响着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湿热或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探究四: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历史结论。师: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在我们山东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请看视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生:看录像后,简要讨论,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你问我答

全班按座位组成两个区域,左边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右边代表半坡原始居民。每组设记录员一人,负责填写小组活动记录。每人轮流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本原始居民的各种特征(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否则为无效问题),并由小组其他成员解答问题。问题被正确解答后再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不能重复,直至小组内无人能提出新问题为止。

问题摘要: 本小组共提出 个问题,同学提出的问题最多,同学回答的问题最多。本小组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

学法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不要把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塞给学生),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引导,最后的合作学习成果是学生围绕着课本内容的提问和解答,并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2、班内交流:

各小组把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向其他组的成员,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3、综合提升:

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质疑点拨

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结论:

①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

②不同的地方:

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③认识:(大意)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

结论:

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

课外延伸:

教师: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通过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对于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着手写一篇小论文出来。板书设计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七千年、水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五六千年、粟)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山东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 检测评价 选择:

1、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3、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4、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 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总结反思

本节课注重于分析、比较,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河姆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种植业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原始手工业的开始等;二是把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作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这节课设计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得:通过表格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进行对比学习记忆,列表总结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可惜浪费时间过多。

失:由于时间关系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讲解不够,但强调出,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于历史小报制作的方法和流程有了较深的了解和掌握;小报栏目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各栏目任务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培养。(滕州市滨湖中学 周福东)

第四篇: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第五篇:原始的农耕生活(定稿)

中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案(实例)

教学目标 简述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认识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情感教育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体会到这种进步的来不之不易,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教学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板书设计 特征遗址 时间 地点 工具 生产 生活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所吃的白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生:摇头(一脸好奇)师:(微笑着说)那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题。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否能使人们餐餐都温饱呢? 生:不能,有时会找不到食物,挨饿。师:是的,为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一天,一只五颜六色的鸟为他衔来一枚稻穗,这就是最初的水稻,于是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从些也有了农耕。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师:可是这样一位天神,最后却为人类光荣牺牲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死的? 生:(十分好奇)想 师: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求神拜佛挺到死亡为止。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这个故事就叫“神农尝百草”。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为他建造了一座碉像(展示幻灯片“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但这毕竟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要知道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还需要我们通过课本来了解。讲授新课 师:原始农耕是如何出现的?(引导学生看课本)生:原始先民在漫长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栽种方法,这样原始农耕就产生了。师:这个发现过程是漫长且曲折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这个过程不单只是发现谷物,还有很多,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地从采集过渡到农耕。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8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师:回答得很好!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这两个时期在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师:(以上归纳内容由幻灯片层层展示)让学生观看课本P9“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 师:出土的约7000年的水稻说明说明什么问题? 生:出土的约7000年的水稻说明河姆渡居民距今约7000年,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师:很好。时间——距今约7000年地点——河浙江余姚(用幻灯片打出)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引导学生观看课本P9让学生说出河姆渡居民最普通使用的工具并和上一节课P4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作比较,总结出河姆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生:河姆渡居民普通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石斧等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师:是的,不单比北京人,比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也是有了很大进步。(一边让学生看课本插图一解释)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代也就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 生:老师,山顶洞人不是也学会磨光技术了吗?为什么说河姆渡居民比他们进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是的,当时山顶洞人虽然已会磨光和钻孔技术,比北京人进步,但是这种技术比起河姆渡居民还是有差距的,比如同学们回想一下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生:穿贝壳类装饰品 师:对了,这样的骨针有什么特点? 生:打制而成,较为粗大 师: 不错,那你们再根椐课本内容,说说河姆渡居民他们使用的骨针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生:缝制衣服。师,这样的骨针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磨制而成,更为细小 师:对了,这就说明,在磨光技术上,河姆渡居民比山顶洞人更为进步。归纳出——工具方面:使用磨制石器、骨器、木器(幻灯片打出)技术的进步,也说明了当时的人们还学会了什么呢? 生:纺纱、织布、缝制衣服。师:很好那么课本P10“河姆渡的猪纹陶缸”的出土,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河姆渡居民还学会了制陶,陶缸上的猪纹说明当时人们还会饲养牲畜。师:回答的很好!除种植农作物外,河姆渡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总结出生产方面:原始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陶器(用幻灯片打出)。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P10“河姆渡居民使用的釜”,你能说出这个釜当时的用途吗?当时的盛水工具又是什么? 生:釜可用于做饭,罐用来盛水、装东西。师:好,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并加以总结,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看谁归纳得最快,最扼要,最全面。生: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如箭头、鱼叉、鱼钩);生产—原始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蔬菜、打猎、捕鱼、饲养猪狗等动物、懂得纺线、织布、制衣、制造彩陶(用幻灯片展出学生归纳的内容)。师:归纳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比这两个时期的农耕生活,哪个时期比较进步,为什么?(幻灯片打出问题)生: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普通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生产方面能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如粟,白菜、芥菜等蔬菜。还有加工粮食,去壳,饲养的牲畜更多,而且还会制造彩陶。师: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那这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请同学会看课本P11到12的内容然后回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幻灯片打出问题)生:(各抒已见)师:(一边让学生看课本插图一边解说)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师:通过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子,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在生活方面他们过的跟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开始过定居生活 师:很好!(归纳最后一点)生活方面:河姆渡居民——干栏式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用幻灯片打出)。同时,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集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结成的氏族。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分享食物,没有贫富之分。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小结: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幻灯片打出问题)生:(发表看法)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

课堂练习w选择题: w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是(B)A 大汶口居民 B 半坡居民 C 河姆渡居民 D 仰韶村居民 w古代的——的——建筑直到现在在我国南方还有着一定的影响(A)A 河姆渡居民 干栏式 B 半坡居民 半地穴式 C 河姆渡居民 半地穴式 D 半坡居民 干栏式 课外探究(幻灯片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重要文化遗址 •浙江河姆渡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 •三门峡市仰韶村文化遗址 •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 材料二:新闻——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中国有六处 中国山西新闻网6月22日电 今晨,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公布了202_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六处遗址榜上有名。问题结合这两则材料,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以及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文化遗址?

原始的农耕生活[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