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蒙族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1
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蒙族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
内容摘要:
舞蹈的创作者根据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要求、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创作出体现自我民族特色的舞蹈,使每一个舞种裂变,得到众多异彩纷呈的舞蹈,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涵和风格相当的丰富。民间舞蹈在自身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受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的:一方面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民间舞自然伴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演进;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提供了民族的发展基础和生存环境,决定了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蒙古族的舞蹈在我国的民间舞蹈系列中占据着重要地地位,它于草原上诞生,在解放之后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和提炼走到了世界舞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大批被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反映出了社会的变迁,而且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组合鄂尔多斯为例,分析其在蒙族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蒙古舞;鄂尔多斯;特点;教学;意义
前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蒙古草原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生活着中国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活,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赫赫武功和优秀的草原文化。他们喜欢在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喜爱在蓝天翱翔的雄鹰,也很喜爱天鹅和大雁。于是把民族的性格,感情和来自草原的气势,都和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矫健美丽的生灵融汇在一起。在他们所创造的众多舞蹈形象中,也总是不自觉地透漏出他们的神情,动态,心声和灵性。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的风格矫健彪悍。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马刀舞、安代、筷子等。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劳动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建国后的蒙古族舞蹈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
生活和舞蹈有密切的联系,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舞蹈语汇的“标准”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
一、传统组合鄂尔多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饱受磨难的牧民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在生活逐渐好转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更希望通过舞蹈反应反应自己的新生活。因此,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曾多次到游牧民族的牧区体验游牧生活,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于1953年的春天开始了他们的编创工作。他们通过借鉴苏联艺术家的创作民间舞的经验——民间曲调的舞蹈节奏和他们的民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来表达“鄂尔多斯”人民热爱劳动的形象和坚强勇敢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喇嘛舞和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是作品的动作素材。喇嘛舞动作粗犷,表现力强,编创工作者选取了“鹿神”“散黄金”等等这些动作,并进行整理,发展变化,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人物形象。女性的动作中,很多都是通过提炼生活中的骑马,挤奶等劳动动作,然后融合蒙古族一些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展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使蒙古族的舞蹈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舞台是《鄂尔多斯》,创造了中国舞蹈当代新形势的艺术。原生态的舞蹈被贾作光先生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并且在此后建立了一套训练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体系,给蒙古族舞蹈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传统舞蹈《鄂尔多斯》中深深地感受到创作是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但却不是单纯意义的模仿,是将具体形象动态优化、韵律化、美化,将牧民性格和舞蹈的技巧紧密地凝结到一起。使“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得到真正体现。因此该时期舞蹈的创作不论是模仿还是观察,都更加强调舞蹈形象的“舞蹈本体”和“生活源泉”。
二、蒙族舞蹈的风格及学院派蒙族舞蹈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稳健有力、热情奔放、彪悍矫健、节奏欢快,具有剽悍、粗犷、庄重、质朴的特点。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总体可分为三类:一为宗教祭祀性舞蹈;二为自娱性舞蹈;三为表演性舞蹈。
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马刀舞等。安代舞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可以自由地抒发思想感情的集体舞蹈,韵味深厚,曲调悠扬婉转。盅碗舞和筷子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流行。筷子舞是喜庆欢庆节日时,由一位舞者在弦乐和人声伴唱下,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盅碗舞也是在喜庆节日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也叫打盅子。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
生活与舞蹈联系的非常密切,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和不同舞蹈语汇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
三、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学院派蒙族舞蹈教学中的训练价值
蒙古舞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鄂尔多斯作反映了民族的团结与安定,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的灿烂文化,学院派蒙族舞蹈教学的重要训练价值如下。
(一)推广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正确地认识蒙古舞的其情感因素及空间原理
不仅蒙古舞,甚至是任何民间舞都有自身的动作法则。在蒙古舞、民间舞教学中应推广和引进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用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绘制蒙古舞的舞谱,这是一项需要一定的资金的系统工程,并且需要舞蹈理论家、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它是可以带来巨大成果的一项改革。在充分理解蒙古舞的人体自身的运动空间原理、蒙古舞的动态、蒙古舞的“空间形成法则”、情感等因素后,然后正确地把握住蒙古舞特有的内涵,认识蒙古舞草原风格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领悟、认识能力。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
每一位老师都强调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笔者认为,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应包括生活体验与教学相结合,舞蹈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表演与教学相结合。就像前边所说的,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特点,而民族性与该民族的民族传统、居住环境、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不走出校园,就不能正确认识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这就会使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落伍。要想体会到蒙古舞站姿的意义就必须站在草原上。要想理解蒙古舞的节奏就需要去看万马奔腾。边欣赏雄鹰翱翔边挤奶、拎奶桶,才能明白手臂翻动、手指变化的奥妙。一个以表现马为主题的舞蹈创作,若演员甚至是创作者都没有去过草原,游牧生活也没有亲自体验过,没有骑过马,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灵魂。舞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深入民间,进行风土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由此,才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加强对原生态风格、对作品的理解。
(三)注重民间(蒙古)舞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加深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
蒙古舞教学自身与理论教育对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培育问题有关。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以往就经常提起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在此提出该问题是为了强调除了文化课之外,民间舞教学本身也应承担起提高、培养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责任。学生的文化素质跟不上去,一般人们普遍认为是文化课没有学好造成的,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文化课。其实,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培育问题本身就应该包含在专业教学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加深对民间舞原生态风格认识。
在民间舞教学中使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认识进一步加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蒙古舞教学中讲解蒙古舞空间原理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舞谱及图表把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记录下来,与此同时,学生还需用舞谱及图表记录自己及他人练习中的动作,再由学生自己将3种舞谱(他人为自己记录的舞谱、自己对自身舞蹈动作运动方向之记录、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之舞谱)进行对比,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正确认识蒙古舞的自身及原生态风格存在的不足。专业课的训练在此时也可以进行,同时这也是训练学生的理论修养。
此外,学习传统蒙古族音乐文化等相关的艺术形式,阅读蒙古古典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阅读史诗《江格尔》、《格斯尔》、《蒙古秘史》等,要想正确理解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阅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四)蒙古舞教学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
群舞在传统蒙古舞中就极为被重视,就好像鄂尔多斯的筷子舞。群体性本身就包含于原生态风格之中。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民间舞原生态风格。
每一个学生的位置以往民间舞教学中总是固定不变的。在排练、教学中如此,在比赛、演出中依旧如此。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的特点难以被另一个学生正确了解,优秀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看不到其他同学所展示的魅力和空间,自身所处空间的优点更是不能被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发现。群体性正是一些传统民间舞的魅力所在,群体的努力才能使某些原生态风格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蒙古舞中传统律动特点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安排让学生体会不同空问所展现的价值,尝试不同的位置,去全面领悟蒙古舞特有的原生态风格的内涵。
四、蒙古族教学改进展望
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鄂尔多斯,学生们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接受蒙古舞的正规训练。要想跳好蒙古舞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要了解蒙族的舞蹈语汇;了解蒙族的生活习性。提升到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蒙族舞蹈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掌握鄂尔多斯。以下是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步骤: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马背民族”是蒙古族典型写照,茫茫大漠和漫漫草地塑造了蒙古族男性永不言败、勇敢、豪放、倔强、剽悍、伟岸的性格特征,马背游子的足迹遍布穹庐的天宇之下。典型的狂放的生活习俗和游牧文化,造就了不羁的男性个性。马是他们的生活中唯一可以依托与信赖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在蒙族舞蹈训练中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肢体训练,使得训练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它的目的,要求训练者全面把握住蒙族舞的动态特征。肩、臂和腕是蒙古舞蹈的风格中在动态上体现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因此肩、臂、腕是蒙族舞的肢体训练中着重要求学生们下功夫的地方。蒙族舞中有耸肩、弹肩、柔肩、抖肩、甩肩六种“肩功”,要想练就一番炉火炖青的肩功,就不应去寻求捷径,而应踏踏实实的从单一的硬肩开始训练。因为各种外部形态的肩,具有肢体结构上的体现在肩的外部形态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衍生的统一性,所以必须规定训练步骤。在练习蒙族舞的肩部动作的过程中,必须记住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由简单到困难的艰苦训练中练就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刻苦的训练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弹性、灵活性和力度韧性。同样,训练者在训练臂碗是,也应该从单一的提压腕开始练起。在练习者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从零开始,稳扎稳打之外,还应学习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舞蹈的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变成一种概念性的反射是对训练者的基本要求,即幅度大、慢延续慢发力、呈连续不断的波浪起伏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硬肩、弹肩则应有幅度小、有棱有角、快发力、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了解各肢体动作之后,还要始终将蒙族舞蹈动作的基本韵律牢记于心,总结如下:肩部动作灵活、富有弹性、丰富;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推身、靠身和摆身的动律。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做各种步伐时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
马步的训练是一种腿与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特性训练,它不仅可以使舞者脚下更加敏捷和灵活,还可以使练习者具备跳跃的能力和完成技巧。在训练过程学生需要一直保持一种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和基本形象,通过这种形态、情感、发力、运气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韵、圆线、圆形、”的风格特征。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蒙古族音乐,自如掌握鄂尔多斯的节奏
节奏在所有的艺术中都有表现,尤其是在表演艺术中更加明显。节奏是舞蹈中舞蹈感情、力度的基础。因此为了凸出蒙族的精神气质,就需要处理好蒙族舞蹈的节奏。并且可以把它视为对舞技意义上的再升华。在对蒙族气质有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蒙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接下来任务就是学会将节奏处理到恰到好处,力求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蒙族舞的气质,使蒙族舞的表演达到尽善尽美。如果说把握气质是内容方面的补充,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处理节奏就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圆润总体的表演水平。标志着把握肢体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就是处理节奏。作为一名舞蹈表演者在跳蒙古舞时,必须不断体会幅度的快慢与动作,力量的对比,不断深化舞蹈意识,圆润舞技。具体来说,在舞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幅度和强弱、快慢、力度、大小、高低、轻重的对比和变化,重复与交替,导致体现出含有各种感情的动作姿态,注意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节奏将各种动作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来表现舞蹈的内容,并且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生命离不开呼吸,就像舞蹈离不开节奏,聪明的舞者要想构造舞蹈就需要恰到好处的控制节奏,正如使生命顺畅而稳健就必须调整呼吸一样。另外,在学会从舞蹈本体上下功夫处理节奏的同时,也要对对充满节奏韵律的生活的关照以及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修炼培养节奏意识的有效手段。
(四)把握气质——动态特征在情感面上提升 蒙族舞的基本动态被掌握了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新的内涵注入到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中。蒙族舞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蒙族精神化。蒙族人民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了自己的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热情、勇敢、爽直的性格,将这些精神特征反映在舞蹈中,需要把“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体现的淋漓尽致。同学们要牢牢的把握住这种气质,如果以环境因素作为考点,当然最好能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草原中去体验、去生活。就像贾作光老师,只有在表演时的完全的投入,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舞蹈的情感表达。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从关注、学习、体味草原原生态文化做起。只有表演者将蒙古族的原生态草原文化意识在自己的思维的内部扎根,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舞蹈中表现出蒙族的“那一个”气质来。实际上,舞蹈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这个意义层面上讲,我们在跳着这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时,我们也在演绎着这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对舞蹈演绎的好坏,并且决定能否体现出该民族自身的情感特征。这里所说的“气质”,要想给学生加强蒙族文化意识,我们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要把握住蒙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动态形象大雁、鹰、马的习性还有它们的神韵气质。比如蒙古民族对大雁和鹰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并将它们视作理想、生命、吉祥的象征。学生要想了解关于它们的某些生活习性,就要通过书本去学习知识。然后关注这些生活习性和这个民族的生存意识相互关联的东西,例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坦荡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在蒙族舞蹈中,面部表情、眼神、脚步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立体化的视觉,而所有这些都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眼睛时而俯临前方,时而极目远眺,表情坚毅而又明朗豁达,这一切体现出这个民族舞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素质,另外还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学、在自己的心里建造一个蒙族民族文化的实体,做到这些后表演时对蒙族舞蹈的气质把握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综上所述,要跳好蒙古舞,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必经过以上这些阶段:认认真真的学习,踏踏实实的进行肢体训练、气质培养和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通过这些分析,以上几个境界都是层层递进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则因为某种基础性对后者的训练形成一定的实践规范,各种学习不可偏废,都要稳扎稳打。
结论:
蒙古族舞蹈历史悠久,大家高兴了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具有粗犷、剽悍、庄重、热情奔放、节奏欢快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蒙古舞的舞步轻捷,节奏明快,在一扬鞭、一跳跃、一挥手之间饱含着蒙古人的热情、勇敢、纯朴、剽悍和粗犷,表现了他们豪放英武的气质和开朗豁达的性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蒙古族民间,酒和歌舞密不可分。可以说蒙古族是一个以歌舞为伴的民族。
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因为长期在绿色草原上生活,他们从事着游牧活动,逐水草而居。蒙古族人民在这种生活过程中创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艺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歌与舞同他们游牧的生活密不可分,反映着所固有的游牧民族风格和个性。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因民族个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它以不同的手足的舞动、动律,表现着不同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如《鄂尔多斯》等正是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升华从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在广阔草原,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虽然各地舞蹈风格有一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有较强的统一性。在教学中把握这种统一性之中的舞蹈风格,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著.《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卫业 纪兰蔚,马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年版
[4]《舞蹈杂志》.202_.7
英文摘要 Abstract
Dance creators according to personal experience, living environment, religious belief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other factors made a manifestation of national self dance, let each species fission many colorful repertoire, as bloom on the stage。Folk dance is a d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ts variety meaning and style is very rich.Folk dance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s subject to spatial and temporal dual constraints:a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rovides a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dance style formation has a decisive role;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hange constantly folk danc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natural.The dance of the Mongolia nationality in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olk dance, it was born on the grassland,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the art workers extraction processing onto the world stage,I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birth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s favorite classical repertoire, the repertoire that reflects the social changes, but also influenced by era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rdos as an example, in its analysis of the Mongolian Dance Teach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Mongolia dance;Erdos;characteristics;teaching;significance
第二篇:蒙族舞蹈组合
蒙族舞蹈组合
教学内容:
1、学习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手型、基本动作
2、组合的学习教学任务:
1、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韵律特点,掌握基本手形、基本体态;掌握蒙族舞蹈动律要求,动作规范;
2、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及观察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及难点:
1、动作的风格及协调性
2、动律要求 教学内容提要: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导入
用《敕勒川》这首古诗导入,让学生感受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并简单介绍蒙古族这个民族的特点,引出蒙族舞蹈。
二、新授:
介绍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动作韵律:
1、蒙古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
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特点。
2、动作韵律特点:
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
3、基本体态: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
三、基本动作练习
硬腕:(1)双手同时提压腕(2)双手交替提压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四、组合的学习
前奏四个八拍:走园场步,双手做揉臂,注意手与脚的配合
四个八拍:手分别在一位、二位、四位、五位手上做硬腕每个手位一个八拍
四个八拍:前两个八拍双手划一个圈,右脚往右迈一小步到点步位,身子往后仰,眼看右上方的手,反方向来一遍。后两个八拍,双手在胸前交叉再向上划半圈到三位手,接着右脚向右迈一步做一个冲还原。反方向来一遍。四个八拍:进入慢板,前两个八拍蹚拖步加揉肩,后两个八拍加上揉臂,要注意身体的重心要向下,往下沉的感觉。两个八拍往前走,动作同前,后两个八拍转身往后,手在四位上做揉臂,身体要找到仰豪放的感觉。
四个八拍:步伐和手上的动作基本同前,只是是往旁走,先往右走,加上腰的力量带动身体转一圈点地仰。反方向再来一遍。
最后四个八拍:前两个八拍,往后转重心前后交替一次点地仰,再转身做左右手交替硬腕,反方向来一遍。后两个八拍,右脚吸腿立后往前形成弓步,胸腰出来,双手经上往旁打开。反方向来一个。结束四拍:重心移到左脚,做软手,摆造型。
五、合乐表演
注意节奏的把握,不能抢拍或拖拍,六、课后小结: 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布置作业:复习:蒙族民间舞组合
体会音乐情绪,有表情的表演。
第三篇: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蒙族舞蹈——《筷子舞组合》教案
学前教育 王文君
一、教学目的:
1、筷子舞基本动作
2、组合短句学习
3、完成《筷子舞组合》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筷子舞基本动作要领
2、能够运用蒙族舞风格表现筷子舞欢快而又抒情的舞蹈特点。
3、配合队形变化完成组合学习
三、教学重点:
1、筷子舞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使用带道具的舞蹈,因此对筷子的制作,拿法,舞蹈中筷子的朝向都应详细介绍,力求学生熟练运用。
2、筷子在不同体态,不同位置所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要能够区分。
四、教学难点:地面部分的筷子舞动作难度较大且比较辛苦,鼓励学生努力掌握。
五、教学方法:欣赏观摩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等。
六、教学准备:蒙族筷子舞蹈的教学参考资料与多媒体播放设备。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师生问好,进入课堂教学
(二)基础训练:
1、基本素质训练(在把杆上进行压腿、压肩、甩腰等活动)
2、朝天登训练组合
3、呼吸提沉训练组合
(三)新授:《筷子舞》组合
1、基本介绍
1)筷子舞:以前是蒙族的礼仪舞蹈。常在宴会上出现。过去是男子的舞蹈。蒙族男子在酒喝到兴奋时,随手拿起桌上的筷子,跟随的音乐节奏,击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跳起欢快的舞蹈。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筷子舞演变为蒙族舞蹈的一个部分,道具筷子也变成了扎着红绸的两大把。舞台上也出现了女子表演筷子舞的身影,具有特别的韵味。蒙族的筷子舞也可以运用到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中,融合一些蒙族动律特点,加上道具,也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
2)道具筷子的制作:准备材料:十双筷子,两条对角一尺左右的红绸,尼龙线。制作筷子舞道具,首先要准备两把筷子。一般是十双筷子,分两手拿。如果舞者是孩子,可以适当减少。筷子以竹木材料最佳,这样敲击出来的声音最轻脆。接下来要做的是,在每根筷子比较粗的一头钻一个小孔,然后用尼龙线将筷子分两组串起来,最后绑上红绸的一角扎住。这样道具筷子就完成了。注意:筷子不要扎得太紧,要让筷子尖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敲打起来的声音才会松弛好听。3)筷子拿法:双手全把握住筷子教粗的一头,让红绸和筷子尾部靠近小指一边。预备时,筷子横拿,筷子尖相对而不要朝前。
2、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1)平步打肩:1拍走左脚,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2拍走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有转身一周,手动作同1拍。4拍动作同2拍。
2)平步打背:面5点预备。1拍走左脚,右手筷高擦背,左手筷低擦背后,拉开到右五位,左三位。2拍上右脚,双手对称。3拍上左脚右转身面1点;右手筷横敲左肩,左手筷体后擦腰后,双手打开到四位。4拍向1点上右脚;双手对称第3拍动作。
3)踏步后重心位击胯:1拍右脚向右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2拍撤左脚呈踏步后重心,双手再击胯打开到三位。3拍左手筷击右肩。4拍右手筷击左肩。5~8拍对称反复。
4)展翅位击胯:
1、2拍左脚向左迈一步,双手筷横击双胯后打开到三位。
3、4拍撤右脚呈小踏步,双手筷横击胯后打开到四位;上身前倾,抬头看前方。
5、6拍向前上右脚呈前弓箭步,同时双手筷经击胯后向前平举。
7、8拍左腿顺势跪地,双手抽回击胯,上身直。
5)肩胯连击:
1、2拍大八字位左脚重心,双手筷从上向下连击肩和胯。
3、4拍双手自然下垂,保持左脚重心,屈膝;上身略前倾,送右肩;眼看1点。
5、6拍上身站直左手自然下垂击左胯;右臂体前顺时针甩一个立园。
7、8拍右手自然下垂击右胯;左臂顺时针体前甩一个立园。
3、跪地部分基本动作:双膝跪地预备。
动作1:8拍完成。1拍上身左前倾,双手筷击左前方地板。2拍双手上提击双胯。3拍上身直,双手继续上提,击双肩。4拍双手提至五位。5~8拍向右前倾对称1~4拍动作。
动作2:8拍完成。1拍双手在头上向左横着击双筷。2拍双手向下走,向右横击双筷。3拍继续向下,向左横击双筷。两手臂从上向下走了一个“S”形。4拍提上身提右筷。5拍右手击右肩,左手击左胯。6拍上身左侧前倾,右手向左前擦地;左臂后摆。7拍提上身,右臂上提至右五位。8拍左手击右肩。
4、组合动作: 1、2*8:全体向8点、2点、1点,走四次平步打肩。1点走两次
1*8:竖排单数同学先左后右,做踏步后重心位击胯两次。双数同学走圆场步五位交替柔臂;四拍向前走,四拍返身向5点走。1*8:以上两组同学互换动作。2、1*8:全体面向1点,做一次展翅位击胯。
1*8:1拍变双腿跪右手托按掌位,上身前倾。从左侧竖排开始做,每排占一拍时间。如:第一排做1;第二排做2;三排做3。7拍全体双手筷击双肩。8拍上身左前倾准备。
2*8:全体做跪地筷子动作1,四组。3、3*8:做跪地动作2,三组。1*8:全体起立向1点做平步打背动作一组。4、3*8:全体做肩胯连击动作三组。横排一、三排可按5、6、7、8、1、2、3、4的顺序做。1*8:全体右转身,1~4拍面向5点做肩胯连击动作的1~4拍。5~8拍继续反复上面1~4拍,并将动作逐渐放慢,结束。
5、组合练习
1)听组合音乐,让学生们数清楚组合音乐共有几个8拍,熟悉组合音乐 2)老师先带领学生把组合动作分段练习,熟练之后再进行完整的组合动作练习3)学生自己练习,注意筷子的击打部位以及击打方法 4)整体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配合着音乐分组表演,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九、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十、布置作业:
1、写出组合动作中所运用的筷子击打部位、击打方法
2、练习《筷子舞》单一动作以及组合,熟练筷子的击打方法。
第四篇:浅析我国传统美术素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1专题
浅析我国传统美术素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摘 要:本文通过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美学元素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和作品展示分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术素养并对学生起到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力的发展,智慧的增长,想象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育 审美教育 美术素养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美育传统,以及丰富的美育理念和实践,现代学校教育借鉴了西方的美育经验,使得美育传统能够继续延续,虽然我国古代的美育思想历史悠久,但“美育”的概念是直到近代才明确提出的,而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当时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美育”这个概念以及它的涵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到现在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美育,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美术素养”。即是在美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而培养美术素养的重要手段就是审美教育。
一、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美术素养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美术教育出现种种误区,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正是这种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以及通俗文化的崛起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美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当中,而美育的这种危机也是导致当代青少年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全面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正确的美育引导,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正在衰退,有些人分不清楚美与丑,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奇为美。许多学生审美情趣明显降低,有的对祖国的壮丽山川不感兴趣;有的沉迷于“游戏机”,而对健康丰富的游艺活动十分冷淡;有的热衷于“追星”,对“四大天王”等港台歌星崇拜的五体投地;有的欣赏趣味低级庸俗,对典雅的书画,音乐舞蹈,严肃的诗歌小说,传统的曲艺,健康的影视等一概麻木不仁,而对一些缺乏深刻思想和艺术意蕴的言情打斗作品却津津有味;为了满足感官的刺激,有人甚至搜寻专写性与暴力的作品,少数人因此而为黄色淫秽作品所迷惑、俘虏,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由于审美能力的下滑,大多数青少年的审美水准十分低下,欣赏不了戏剧、绘画等艺术。审美能力、情趣、水平的降低;也会使青少年理性心智的活动水平下降,能力减弱,以及道德品质的缺失。因此,我们呼吁学校教育应该将美育放到应有的位置!把传统美术素养的培养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侧重点,把继承和发扬传统美育思想推向所有学校,推向全社会,以此来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
二、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传统美学元素能够培养传统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提高其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课上,可以经常带领学生欣赏我国一些名家书画作品,如有关风土人情、民族风俗、民族绘画、服装等图片,讲解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系统的讲解那个时代美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及其文化背景;包括各个时代主要画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是学生对传统绘画、传统美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例如;崇高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直观感性形象是:巨大、雄壮、险峻等,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用灰暗色调的点染和形象巨大、险峻所描绘的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泻而下的瀑布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崇高美。同时在作品的这种崇高美的作用下,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从而产生一种为争胜力和成功的积极心态。优美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直观感性形象是:轻盈、柔美、曲线等,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描绘炊烟袅袅、晚霞余晖、杨柳依依、清丽淡雅的中国风景画,让学生感受田园风景的安静恬美,使学生获得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从而陶冶心情。我们常见的齐白石的花鸟画就表现出独特的优美的艺术风格。意境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直观感性形象是:深远、高远、平远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表现景色比较深远的中国山水画,就如傅抱石的《观瀑》,全画笔墨淋漓,意境深远,学生欣赏时很容易会被它引入一种神往的境界,在体验作品意境的同时洗涤心灵、抛出杂念,使枯燥的学习生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因此学生欣赏这类作品时,既能感受作品中形象的传神,又可以感受所描绘形象内在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的主观创造能力。
三、传统美学元素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传统美学元素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教学和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富有感情的讲述,把生动绚丽的形象,醉人心脾的情趣,独到的见解传达到学生的大脑里面,用富有逻辑的分析启动学生的心智,就会产生颤动心灵的艺术震慑力,使学生兴趣盎然,情思涌动,心往神驰。学生在对这种审美方式和教学媒介进行感知和体验,从而唤起学生深切的美感体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并使其心灵得到净化与洗涤,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端正审美观察,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同时影响学生的理智和感情,影响学生的整个精神,对学生的进步思想和崇高道德情操的修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传统美学元素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同时,将我国的传统美学元素结合实例运用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特殊功效。其次,能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次,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能够树立进步的审美观念,崇高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力、表现和创造力。
3.增强教师自身素养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起着审美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学生审美实践对学生进行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观的系统培养,促成其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化教学,还是课外的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实施。而作为一名免费师范生,肩负着祖国未来教育事业的重担,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出色完成,关系到亿万学生的全面成长,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美的培育者,我们都应该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自身素质。培养自己谦虚谨慎,坚忍不拔、乐观豁达的人格素质,投身于丰富的审美实践,加深艺术修养,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较高的专业审美能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水平的高低,是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美育传统,传统美学文化更是底蕴深厚,且伴随着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由于现在学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模糊,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通俗文化的崛起和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当代青少年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下降,审美能力的衰退,道德品质的缺失。而通过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美学元素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和作品展示分析欣赏,可以对学生起到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力的发展,智慧的增长,想象力的提高,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 [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120-122.[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202_.[3]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202_.
第五篇:舞蹈动律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舞蹈律动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聂跃军
内容摘要:舞蹈有形而无声,音乐有声而无形。在声乐教学中将舞蹈律动与歌曲特性进行有机融合,声乐教学课堂就不会抽象,表现形式会因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作用而丰富,身体律动与声音相结合会因表现更为直观而具体,教学效果会因声音表现的具象化而提高。本文以舞蹈动作为切入点来诠释身体律动对声乐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关 键 词:舞蹈动律 声乐教学 作用与意义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有形而无声;声乐属于听觉艺术,有声而无形,但同样凭借自身肢体和器官的作为表现手段和表现工具,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在声乐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借用舞蹈肢体语汇来表现或诠释抽象的声音感觉,必将对声乐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将舞蹈律动与歌曲特性进行有机融合,声乐教学课堂就不会抽象,表现形式会因视觉和听觉的相互相成而更为丰富,教学效果会因声音表现的具象化而提高。故此,在声乐教学中恰当借助舞蹈律动的直观表现形式,将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将舞蹈律动融入声乐教学对推进教学改革必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可起到辅助作用
舞蹈是视觉艺术,舞蹈是以肢体作为表现工具,在动静流动之间形成无穷尽的造型变化,以此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动律是肢体语言的基础,它根据思想情态和音乐节奏而发生潜意识的、反复的肢体运动,从而形成有规律的动作模式。
声乐是听觉艺术,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也称为艺术歌唱。声乐是运用艺术化的歌唱语言与科学化的艺术嗓音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炼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
(一)将舞蹈动律纳入声乐教学便于学生更能准确把握演唱作品风格特点。要准确表现一个艺术作品,首先就需要了解这个作品的创作环境、民族类型、风
格特色等作品背景。由于舞蹈的动作造型直观表现的特性,不同风格的作品必定有不同的动作体现。教师在讲解作品背景时除了语言表达之外,适当再加上肢体动作。就如:对于表现蒙古族的歌曲作品,就要清楚这是一个草原上的马背民族,在让学生想象那种身处辽阔大草原上纵马奔腾的感觉时,所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又具有明显民族风格特点的身体律动,让那种辽阔心境和纵马驰骋的情景,在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中
(二)将舞蹈动律纳入声乐教学可将抽象的听觉感觉转换为直观的动作感觉。在声乐教学中除了语言讲解、示范模仿之外,在纳入舞蹈肢体动作和风格特点韵律的内容,适当将舞蹈动律与歌曲韵律相结合,从直观视觉方面进行展示和表现,促使学生便于进一步把握表现作品内涵。
舞蹈和声乐同样运用身体作为表现工具,来塑造视听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在声乐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专注于单一听觉方面的要求,而忽略肢体律动对声音表现的所能产生辅助作用,致使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的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二、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具有强化感情表达的作用
歌唱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现,它以歌声为主要手段,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演唱者通过运用熟练的发声技巧,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声音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来感染对象,引起感情共鸣。在古代唱论中就非常注重对情感的要求。清《乐府传声》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之情尤重。……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文中指出,唱曲一定要唱情,否则即使声音再美妙也不会让听者感动。所以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有好的声音条件和高超的发声技巧,也会使人感到这只是在卖弄声音和技巧而已。要想把“歌”唱好的关键还是要以情带声,“情真歌亦美,音美情更真”。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声乐演唱,是由“声”与“情”的高度融合来体现艺术审美感情的。“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作为统一的表现整体,其中“情”是起主要作用的,“声”是传情的手段,也是传情的保证。脱离开“声”与“情”的内在联系,孤立强调某一方面,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歌唱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正确把握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歌唱的源泉和基础,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歌和舞都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过程中感情表现的产物。在声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舞蹈动律融入歌唱表演中,会促使学生尽快身体力行地投入作品、感受作品,从而准确表现作品。
由于舞蹈肢体运动造型的特性,在动作运动变化的同时,使人很自然地就会融入某种感情状态中。艺术家在表演时,舞蹈律动一旦与音乐动律相结合,进而逐渐统一和谐,这时情感状态自然会融入其中,在自我投入的体验和表现的同时,也感染了听众,这样的演唱就是最成功的。
然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大学生们,毕竟他们的经历和体验太少,要真正理解歌曲意境内涵是有很多障碍,要去表现一些深度的作品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不过相信通过舞蹈风格特点律动的融入,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演唱必定能更好的表现作品情感和风格特色。所以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必定会起到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舞蹈律动对声乐教学可起到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一些呆板教学方式却往往会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或者是潜意识里就存在的逆反心理,这是当今大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声乐专业的课堂教学,艺术科目的性质本身本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呆板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内容,让本来身体嗓音条件一般,对专业知识积累浅薄的这类学生对专业丧失信心。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作品的成熟演唱,在学习阶段必定会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无数的重复是枯燥的,枯燥的学习过程在与单一的教学方法邂逅时,会给本来对艺术缺乏执着追求的当代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让声乐教学的严谨要求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有人说“天才是无数次重复而产生的可能结果”。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并真正投入到这种“无数次重复”的学习过程中,更何况需面对所有学生,其难度可想而知。解决唯有一法:即改变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堂。
舞蹈和声乐虽然同样利用身体条件作为表现工具,但又有视觉和听觉的区别,如果我们能够将其二者有机结合,不但能拓展声乐教学内容,又能丰富声乐课堂。改变和创新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唯一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改革 3 的主导思想。
声乐教学一旦融入了舞蹈的律动元素,以歌伴舞、以舞伴歌、边歌边舞,歌和舞相互作用,声音与肢体的整体或局部的造型及律动,所形成的由里到外的、立体的、完整的一种表现形态。将造型艺术、试听感觉、节奏律动等等相关的知识贯穿在作品表现这一目标上,教学课堂将不再单一和呆板。身体律动与动作造型在一定程度能够弥补学生声音把握的欠缺,让其找到演唱的自信,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们在融洽且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四、舞蹈律动对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舞蹈律动是根据音乐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又包括艺术心理的感情运动规律和艺术心理的审美规律。从理论定义的角度出发,虽然声乐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但从表现和使用的功能角度来看,我们在表现作品时不可能只单一给对象声音感受,就从字面解释“演唱”二字,演是首位,唱居次之,合二为一,故为演唱。表演和歌唱是统一体,表演涵括了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由里至外、由外至里,声音和动作、节奏和律动均是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也是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声乐教学并非是独立存在个体,他需要更多知识的支撑,舞蹈律动也是其中最直接的构成部分。
随着艺术专业分科愈趋细化,声乐专业也存在盲目强调“专业” 教学的状况,然而,面对日益普及的大众化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我们是否应该再次重新审视我们的声乐教学,我们传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总之,从舞蹈律动的角度出发来推动声乐教学改革,只是艺术教学改革的很微小的一方面。但从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上我们还有许多命题需要面对,许多实际问题还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不容否认的是,舞蹈律动与声乐教学相互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质疑事实,其现实意义也就明显其中了。舞蹈律动在声乐教学的意义作为一个命题单独提出的目的,只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要真正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和科学发展,还需要声乐教学的所有参与者不懈的探索和总结,让舞蹈与音乐以及其他学科真正相融相依、相辅相成,各种艺术元素的完美结合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2_.9(2)江心《舞蹈知识100问》华乐出版社 202_.7(3)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