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浦塘村主要事迹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14-770245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6 14:11: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浦塘村主要事迹

浦塘村主要事迹材料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浦塘为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使村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的发展,2011年村集体可用资金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4%;固定资产15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人均收入16700元,比上年增长15%。

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利用党员每月活动日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载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有效促进党员的观念更新,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村干部党员联系片组户制度,引导党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通过不定期会议,通报村务工作,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进程,组织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决策意见,使党员更加积极主动支持配合村里工作。

村务管理制度健全。一是健全了村党委、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正确处理好村党委与村委会的关系,保持领导班子的团结、有战斗力。二是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三是以强化财务管理为重点,着力规范了党务村务公开。

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按照区级“卫生村”标准,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状,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洁管理制度,对辖区实行全天候保洁,使我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倡导广大村民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

生活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参保率就达到了100%,低保户7户、残疾人83个,他们享有政府的特别照顾,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年重阳节村干部都会走访70岁以上老年人,给他们发一些营养品或补贴。

第二篇:陈松浦事迹新

陈松蒲出生在革命干部家庭,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不得医治而终身致残。轮椅上的陈松蒲,不但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方面为残疾人做出了榜样,而且用慈心善举不断延伸爱的内涵,成为敬老助残帮扶弱者的先进典范,还挺着残疾之身一人担起哺育、教育责任,一举把女儿培养成一名世界拳击冠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残而不废的顽强意志和现代残疾女性精神的闪烁与光大……。

她曾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自立标兵”、“十大杰出女性”、“十大慈善人物”、“光彩事业先进个人”、“十佳现代母亲”、“优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优秀统战成员”、“优秀致公党员”; 首届 “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慈善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亲切接见;2011年获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十佳模范院长“敬老功臣杯”殊荣。

她的主要事迹如下:

陈松蒲先进事迹

陈松蒲 女 在职研究生 现为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院长、沈阳市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市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沈阳市红十字会理事、皇姑区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

她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自强模范”、“十大杰出女性”、“十佳现代母亲”、“十大慈善人物”、“光彩事业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优秀统战成员”、“优秀致公党员”; 首届 “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华孝亲敬老之星”“慈善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受到回良玉副总理的亲切接见;2011年获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十佳模范院长“敬老功臣杯”殊荣。

一、勤学好思 身残志坚的优秀楷模

陈松蒲在厄运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笃信“勤能补拙”,知识改变命运。她顽强拼搏了几十年,身体的残疾没改变,但是知识却使她残而不废,卓尔不群。几十年过去了,她在不具备任何学习、奋斗的条件的情况下,克服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孜孜不倦、勤奋学习,29岁读沈阳财经学院夜校,34岁读完四年制沈阳市电大工业会计专业,又通过招聘考试以全市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全民干部,41岁考取会计师,48岁进修了首都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同年考取注册会计师,50岁学会电脑,51岁考取高级会计师,53岁考取心理咨询师,54岁考取营养配餐员,55岁考取职业指导师,56岁考取高级营养配餐员资格,58岁在清华大学华商总裁高级研修班进修。60岁学会开汽车,以超人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型、知识型、身残志坚的先进楷模。

二、自强不息 矢志创业的巾帼标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她毅然放弃国家干部安逸的铁饭碗,放弃为另外两家企业做兼职会计的优越条件,向企业递交了停薪留职的申请报告,她要投身商海,自主创业,用病残的双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她坚持与命运抗争,敢于创业,先后创办了“三个全国第一”:

1987年,为解决沈阳郊区村民“通讯难”的问题,她毅然决然投身商海,在第三产业不发达的于洪上岗子地区办起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电话交换台;结束了这个地区通讯难的民生问题,并填补了第三产业的空白,被评为沈阳市优秀话务员;

1991年,为改善城乡居民及客户“通邮难”的状况,她又在陵东地区办起了第一个由残疾人经营的民营邮政代办所,创建了全省第一家残疾人无障碍邮局。她立足本职,优质服务,为用户购买商品、代写书信、为离退休同志提供报箱、为盲人朋友代取工资、免费挂电话等等,受到这个地区用户的广泛赞誉。短短时间内,邮电所服务效率大幅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覆盖半径达四公里,五个自然村,十多个省直机关、二十多个社区、数千家企事业单位和数万群众。解决了该地区“通邮难”、“用邮难”,的困境。被誉为“绿衣雷锋”“报春使者”。

越办越大的“民邮”事业,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陈松蒲“绿衣雷锋”的形象深入人心,各媒体争相播报,纷纷称道。在2001年全国助残日,省政协副主席赵新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长义等省市领导亲自到陵东邮电所看望陈松蒲,对她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赠送一台电脑。

2003年,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机构养老问题凸显紧迫的情况下,她心中腾升起帮天下儿女尽孝的大爱豪情。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她抵押了所有家产,并贷款百万余元,倾全力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残疾人经营的以收养残疾人和老年人为主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2003年,她抵押全部房产、贷款110万元,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残疾人经营、以收养老年人和残疾人为主的沈阳松蒲博爱护养中心。

三、鞠躬尽瘁 敬老助残的先进典范

护养中心成立以来,始终不渝的坚持“以老人为本”的宗旨,为

老年朋友们提供宾馆似的设施、医院级的护理、家庭样的温馨、儿女般的呵护……。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特色化之路,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入住和预约入住的老人源源不断,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表奖。

平时,陈松蒲出门开会或办事回来,总不忘给老人们带一些当地的特产,北京的糖葫芦、天津的麻花、广东的腊肠、四川的牛肉干等等。就连中外的各种节日也不会错过,既使出差在外,也不忘老人,母亲节出差在外也打电话订花给各位妈妈,老人们都感动的热泪盈眶。她把心扑在了老人的身上,换回来的是老人们对她的认可、信任和依赖,把护养中心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把陈松蒲当作自己的女儿。

在如此人性化关心呵护下,很多老人住进来之后,精神好了,病减轻了,连皱纹都浅了,很多老人白发变黑了,来时是躺着的,现在能坐起来了,坐着的能站起来、走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至关重要性。

她还像儿女一样,为40多位孤老养老送终。特别是回民老人刘殿祥由于糖尿病综合症病故,陈松蒲和副院长冒严寒跑社区、上清真寺,最后到回民公墓为他立碑下葬,整个丧事都是按回民风俗进行的,受到清真寺和社区干部居民的好评。大家都说:刘师傅真有福,丧事办得比有儿女的还体面。她对孤寡老人卓师傅给予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在卓病重期间,她一方面积极找医生积极治疗,一方面与员工一道每天在卓叔叔床前进行精神安慰、生活照料。老人去世后,她从清洗、穿衣、通知单位、到亲自开着残疾车,把老人拉到“目的地”,一切都亲自安排,井然有序。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看到她拄着拐亲自到

场为老人送行,都深受感动,一些费用尽量减免,还破格把她送回了老人院。

她还把孝亲敬老的活动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针对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逢年过节她都把老人请到护养中心吃饺子、看节目、送礼物,常派护理员深入家庭侍奉老人。

现在陈松蒲为了收养更多的老人,又卖掉唯一的住房,投入到分院的装修改造。让老人生活在阳光明媚、温馨怡人的楼房中,自己却租住在阴暗潮湿、墙皮剥落的车库里。为了老人吃再大的苦,遭再大的罪她都会觉得值。只要老人高兴,她什么都舍得,可对自己却十分吝啬,全身上下衣服不足百元,为了老人她可以托着病残的双腿,东奔西走,可自己有病、摔伤,总是不当回事,从不去就医!

四、自强自立,感恩父母的孝顺女儿

她事业有成,有了让父母高兴和骄傲的资本,也有了些孝力,她决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装修房子、购买家电、家具,每次外出都不忘给父母带各地特产。松蒲说,不管什么好用的好吃的,我只有先给父母他们享用后,我吃才有味道,我用才安心。就这样,老人生日主动张罗,父母金婚她亲自策划,换季的衣服她去选购,父母有病她围前围后,父亲卧床住院七年,不管刮风下雨,她每天把老人院的老人安排完就去医院看望父亲。母亲在照顾父亲不久患了心梗,当时松蒲又在开市政协会,她积极找关系给妈妈转到了中国医大,老人家在医大经过八次抢救,终于活了过来,紧接着她又多方联系给她做了心脏支架,从根本上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这也是松蒲永远最满意和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五、尽心尽力、孝敬公婆的贤惠儿媳

1976年陈松蒲结婚后,更不忘尽到孝敬公婆的义务和责任。结婚的第三天就到婆婆家,把十多年没拆洗的炕被等都洗的干干净净。为了老人安全方便,陈松蒲给老人家里安了电话;为了让婆婆有个清新现代的生活环境,更新了陈旧的家具,装修了房子,又为老人家买了冰箱,婆婆年纪大,经常身体不适,她二话不说开上“残的”就送婆婆到医院,那时没有电梯,她拄着拐领着婆婆一瘸一拐在三楼看病,一楼划价、交款、取药。从那以后,只要老人家有病就找松蒲,一次婆婆牙疼好几天了,松蒲当时正犯骨关节炎,腿痛的拄着拐都寸步难行,她只有让他的表弟背着她,打的十多里路,接了老人去医大口腔医院,表弟背她,她又掺着婆婆上楼,看到这种场面医疗室所有医护人员都惊呆了。松蒲给婆婆看病从不怕难、舍得花钱、又有效果,打那以后,给婆婆看病就是松蒲的“专利”了!同是一样商标的药,老人家愣说:她女儿买的药没有儿媳妇松蒲买的药好使。老人的生日松蒲更是重视,给老人买礼物,领老人去饭店,有一次,老人生病住医院时,又赶上过生日,松蒲开着“残的”亲自买回甲鱼给老人炖汤,病房里的患者和家属都被深深感动。九十年代初,小姑子的小孩该上学了,婆婆住到小姑子家接送其上学,为了保证老人冬天出行的安全,松蒲花400多元给婆婆买了双高级防滑鞋,婆婆笑不拢嘴。松蒲的言行感动着老人家,婆婆逢人便说:松蒲这儿媳妇真是百里挑一没比的,我得济了。

松蒲常说婆婆就是朋友,和朋友相处就不要想着索取,而应给与,特别是精神上的给予,要给老人以尊重、尊严和快乐,时刻让她觉得

有个尊重她的好儿媳。她还说在婆婆和妈妈的关系中,要更重视婆媳关系,因为这个关系中没有血缘,所以,无论是老人生日,还是过年过节穿的、用的、吃的她一一备齐,每逢春节,松蒲为了让老人高兴,她拄着拐进厨房,腿再疼也是笑着坚持亲手多做几个菜,让老人尽情享受。

六、言传身教,世界冠军的可敬母亲

陈松蒲不仅有着成功的事业,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她更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她对女儿同样充满爱心,月子里她给女儿按摩、捋腿,科学喂养和教育,该吃辅食了,她拄着双拐按食谱给女儿调剂各种菜泥和骨头汤,女儿能听懂话了,她每天为女儿讲故事,教她知道善恶美丑,是非对错,会走路了,她经常摇着车带女儿到大自然参加各种活动,滑梯、秋千、攀登架、游泳等等。由于酷爱运动,女儿14岁时,被沈阳体育学院破格录取,并成为全国第一名女子拳击专业大学生。每次训练或比赛,她都鼓励女儿:赛前调整好心态、赛中发挥好技术、赛后摆正好位臵。她告诉女儿要正确对待荣誉。2001年,女儿一举夺得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女子拳击世界锦标赛冠军,这是我国获得的第一枚女子拳击金牌。

七、传承美德,撒播大爱的慈善使者

陈松蒲自己是一个因双腿残疾而有特殊困难的人,但她时刻不忘把自己的爱心献给身边有困难的人,多年来她投资900多万元,把全部精力 财力都投入到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慈善事业当中,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心心念念的老人和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她出钱帮因父母离异而被抛弃、双下肢残疾的小男孩买擦鞋工具,鼓励他要身残志不残,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生活;她不顾自己身体不便,摇着轮椅经常为孤寡老人到邮局代取退休金; 她为残疾人开设免费电话;经常和残疾朋友谈心、交心、帮他们树立自强自立、残而不废的志向;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希望工程帮助云南小姑娘就学;她积极为沈阳市长江街无障碍设施改造捐款捐助;她为太平洋海啸受灾地区人民捐款;她多年为16名残疾子女特困生捐资助学;她还在自己创业过程中安臵下岗职工、农民工、军嫂、大学生、残疾人等100多人次等等。

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先后在不同场合九次捐款并在第一时间里率先成立了“5.12长期照护全国联盟”辽宁小分队,他们自驾面包车,历经50多个小时。在旅途中,她一方面抓紧时间为大家普及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一方面还不断风趣幽默的鼓动大家战胜车内的高温、蚊虫叮咬等困难;当晚上大家都在闷热的车内昏昏睡去的时候,陈松蒲还要帮助司机瞭望,陪他聊天,她只能偶尔打个盹,因为她知道肩负全车人的生命安全。长时间乘坐面包车,她的腿和脚已经肿胀得很厉害,为了保证血液流通,腿上的支架需要卸下来,一旦下车走路还要再穿上,车内空间狭小,连伸腿的地方都没有,每穿一次需要的时间都比平时多许多倍。为了早一点赶到灾区,为了不耽误时间,她既不敢喝水,又经常憋尿,以至患了尿路感染。拖着病残的身躯带队赶赴灾区救护、送钱、疏导、演讲,并为接收汶川孤残老人做好准备。

玉树大地震后,她一马当先,又在第一时间组织长期照护全国联

盟辽宁小分队,带领三名最优秀护理人员奔赴灾区。到了地震灾区,她们服着抗高原反应药物,迅速投入护理伤员的工作,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左右。她摇着轮椅逐床了解伤员病情,慰问老人孩子。给藏娃娃们买各种小食品,送芭比娃娃,给藏妈妈买生活用品水果等等。她发挥心理咨询师优势,对地震中失去妻子的回民患者韩福成开展心理慰藉,帮助韩福成与父亲女儿相聚,为他女儿顺利产下男婴热心奔忙,并送给他和女儿各200元补给生活。陈松蒲和她的团队作为志愿者,不仅完全自费,还通过各种途径捐款捐物达五万元。陈松蒲说,对此她们心甘情愿,虽然付出了,但收获的是人间真情、感动的是民族团结,自豪的是国家实力。

八、反映民意,尽职尽责的称职委员

陈松蒲在历任三届市政协委员期间,她深入群众,反映民情民意,先后递交建议或提案一百余篇,其中《关于在全国开展助残工程的建议》被市、区统战部报至中央,作为“零讯”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关于《重症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金应按零基数计算》、《发展老年产业建设构建和谐沈阳》、《关于成立老年工作局》等提案,受到各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她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以及中国政协杂志、中国妇女报、中华儿女杂志、辽宁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予以报道,相关陈松蒲(浦)百度网页报道有17640余件。她是感动百姓的慈善人物!

第三篇:兴浦村青少年法制教育

兴浦村青少年法制教育

2013年兴浦村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街道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力宣传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2013年兴浦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如下:

一、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形成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格局 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结合综治办、关工协会等部门的青少年法制安全教育领导组,负责全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事项的协调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法制预防网络,做到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确保了工作逐层落实。

二、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1、大力开展普法教育。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图片、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面向在校学生、社区未成年人、尤其是闲散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增强了预防犯罪的效果。

2、积极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公民道德教育和“八荣八耻”教育,有效的促进了青少年的爱国之情,使之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此外,积极宣传“远离毒品”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成长。安全交通教育活动也使青少年懂得遵纪守法,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三、义务巡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组织义务巡逻队对重点地区进行防治和保护,有效的预防了犯罪,报障了青少年的生命安全。组织开展的“青少年维权岗”宣传活动,促进了四有新人的培养。

第四篇:《塘村老人》读书笔记[范文]

《塘村老人》读书笔记

总体概述:本文主要是对杨晋涛先生所著的《塘村老人》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是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塘村老人》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东西。

一、书本简介

《塘村老人》,杨晋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塘村老人》是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果,这也是一本很新的书,因为这本书研究的主要是2000年代以来四川塘村的一些生活上的改变。这本书所介绍的一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领域。社会学就是需要关注身边事情最新发展,然后试着去探索发现。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访》、《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论》等十余篇论文,现从事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内容简介

该书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门包括导论、第一、二章;第二部分老年人和家庭的研究,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章;第三部分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的研究,主要包括第六、第七、第八章和结论部分。

导论部分作者最先指出本书的缘起和意义,作者把这本书定义为“老年人类学”,即“关于衰老和老年人的人类学研究”。全世界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是所有国家必须重视的巨大问题。萨德鲁丁·阿加汗曾说道:老年人是一种倾向于引起各种人为问题的人为生活方式的最新牺牲品。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都在随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放眼当代中国,“银色浪潮”与传统道德的衰落同时出现,该书重在研究社会变迁对乡村老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又站在老年人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变迁。作者在这一部分还指出了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生活过程理论框架等都做了简单地介绍,跨学科、跨文化比较是研究衰老人类学最主要的方法。作者接着就分析总结了中国老年研究的概况中国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关注中国的老年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老年问题研究领域获得了规模的发展。中国对老年的研究在宏观方面,代际关系变迁等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强调应用性、强调提出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中国学者在老年组织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老年群体的日常活动和群体内部的日常互动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发展。这本书的中心论题是研究老年人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该书的假设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老人不仅能适应变迁也能参与和创造变迁。作者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将描述所研究的乡村“衰老的文化过程”的具体情况,记录中国乡村经历的变迁,从老年人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给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后描述老年人用何种行为来适应社会变迁和参与创造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多次长期深入塘村,参加当地活动,观察当地风俗民情,具体访谈当地群众等来获取塘村老人的生活方式

和适应社会变迁的各种材料。

书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塘村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还有对塘村的历史文化、语言、村庄和“守巢”老年人等的介绍。塘村是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镇的村庄,主要是深丘地带,山坡与沟谷纵横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红薯等,村里农业劳动主要依靠传统农具。塘村人大多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广东、江西等地移入,由于移民史的缘故,塘村的方言土语比较复杂。竹镇地区由政府和广东等地开展劳务输出协作,每年都有大量人口外出,主要是16—35岁的年轻人。“劳动力外出”现象对老年人有很大影响,他们的日常劳动强度增加,同时也赋予了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更积极的角色,乡村的基本关系开始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基层组织,国家正式基层组织并没有完全取代以前的宗族势力,各家各户遇到一些事情依然偏向于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来解决而不是村干部,村干部的权威若隐若现地在乡土秩序中履行。

第二章主要讲了一些老年人的模糊定义和在家庭中的称谓,还有家庭各个成员之间、村子内部人员的相互称谓等,这一部门帮助我们理解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从“老人与家庭”和“老人与村落”两条线索组织描述,老年人既是家庭关系的行动者,又在村落乃至跨村落层面创造自己的角色和独特行为。

在老人与家庭方面,作者从家屋和分家、养老和孝道、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分三个章节展开。关于家屋,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塘村的家屋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草屋——瓦房——平方——楼房的转变。在家屋的代际分配上,除了少数的家庭会让家里的老人住进较高级别的房子之外,老人普遍会住在老房子里面而不是子辈修建的新屋子里面。在村庄中,住宅是社会地位的标志,那么老人所住的相对“不高级”的住房就是现代化变迁背景下老年人地位相对较低的证据。分家已经在中国社会上呈现出了必然性,但是分家就会经济上(主要是养老)会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分家时财产和权利的交接与分割,对老人的赡养维系着各个小家之间的关系。分家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养老和孝道,对于塘村既保存了传统乡村的基本有儿子养老、招郎等模式,又有向儿女共同养老的方向发展的契机。在养老方案上主要是“称粮”,但是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会有不同的传统的养老方案。传统的孝道因为社会变迁开始变得淡薄,在言语和行为等其他方面儿子辈对待老人的方式与上一代人或者老人心中理想的方式正在渐渐地变化,言语上的尊重渐渐淡出了孝道的领域。根据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随乡村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是文化规范的消极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操控者。关于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家庭的周期与衰老过程,其实老人在分家之前总是担负养家的责任,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因为生产效率的关系就必须动员分家,因为大家变小家,老人的家庭地位和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年轻人的外出导致祖孙之间的感情和平衡分出去的“小家”的关系成为老人在家庭中主要的感情因素。人在家庭之中的衰老,衰老的过程因此和文化所定义和规范的家庭及相关制度、观念和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在乡村社会变迁和传统家庭习俗的共同影响下,亲子之间“互为目的论”失衡,老年人权威丧失,地位下降。老年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代际观念的冲突日渐明显,国家政治力量的出现都影响着乡村老人的生活和文化变化。面对晚年,老年人在家庭中衰老的过程中表现出能动性,他们一方面根据传统的作用在分家、“称粮”和“招郎”

等习俗,另外社会变迁为老年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行动天地——社区。

在老年人与社区方面,作者主要从老年人的声望,兴起的“老年协会”和当地传统习俗“走庙”三个方面展开。声望是老年人在自己影响的乡村社区中别人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身边的人几乎统一的评价(大家一致认可),这种评价是根据周围的人对老人的劳动能力、政治背景、治家能力、经济能力、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当然在这些因素中有侧重点,比如政治背景、治家能力就比劳动能力显得重要得多。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塘村“声望老人”声望的主要来源——1997年的上访事件,在塘村的大部分人眼中这是一个为人民尽心尽力的大事件,参加上访的人付出了很多一次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这件事说明在乡村个人政治生活史已经成为声望的象征资源,老人操控这样的资源从而影响乡村的政治生活。“声望老人”用各方面的声望在社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普通的老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参加社区活动,其中“老年协会”和“走庙”就是非常常见的社区活动。“老年协会”是一种遍布乡村的娱乐场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打牌,是完全不同于“村老年协会”的存在。“老年协会”是一个经营性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打牌”的场所,虽然在那里打牌的年轻人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但是老年人有一个聚在一起消遣的机会,也算是打发时间。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聊天)”,但是他们因为没有更多的话题或者需要有人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结果“说空话”(说自己的儿子儿媳不好的话)就出现了,但是这样会导致家庭的不和睦。从适应变迁的角度理解,由于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内事务的减少和权威的萎缩,在经历允许的情况下,他会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社区层面的活动中。老人参加的另外一个社区活动就是“走庙”,就是“逛庙会”。塘村的“走庙”基本上在老年人群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村落及跨村落社区范围内展开,这种行为在乡村社会发展与传统民间习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是分析和理解老年人和社区变迁关系的重要依据。参加“走庙”的人年龄特别集中在某一阶段,而且主要是老年女人多。“走庙”可能是参加跨村落的庙会活动,村落与村落之间老人的交流开始出现。作者特别用一个章节介绍“走庙”的行为和意义,作者详细记录了几次“走庙”的全过程,分析它的一般行为。塘村老人把“念佛”、“拜忏”、“请佛”和“摆龙门阵”作为“走庙”的基本行为。老年人的“走庙”依然存在一定的阻扰,因为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另外“走庙”多为女性,这样后辈很不适应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在社会层面上活动。在老人们看来,“走庙”是化解生活中的寂寞、不愉快等消极情绪的活动方式。这些不同的行为都在建立和发展交往互惠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人的心灵和神灵之间的交往。在“走庙”活动中也有竞争关系的存在,一方面是各个庙宇在争取各村走庙者上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是乡村内某些人物为争取声望和对更多村民的影响力而竞争。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结论,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又一次指出本书的视角是将老年人视为积极的行动者,在变迁的社会中,老年人虽然难免的被动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的实践中,无论作为个体和群体,老年人都有可能凭借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实现生活的连续性,这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老年人通过自己的时间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还不断创造社会变迁。

三、浅谈为什么独树一帜选择这本书

首先,在老师给的众多的书目中我已经简单的看过那么一两本,比如《乡土

中国》、《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我想看一点比较新的研究东西,所以我就选择了这本《塘村老人》。这本书并不是什么著名学者的著名巨著,只是一个研究者用新的视角来研究乡村的老人和文化变迁过程。与其说它是一本书,倒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研究报告,参考了大量文献提出假设,然后根据作者自己到乡村的田野生活研究从一些细微的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另外,另外我是一个来自重庆乡村的孩子,过去十几年的乡村变化都记在我的脑海里,塘村是四川的一个普普通工的甚至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乡村。我家乡的村庄和塘村在文化、语言、社会行为等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我想读一本记录我们那样的乡村的文化变迁的书,这样的书能够让我脑海中对家乡乡村变化的历程联系起来。

还有就是因为我的家庭背景,虽然我能够有机会亲身与家乡的老人接触,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他们的生活应该有什么?暑假的时候家里从我一生下来就一起生活的老人离开了我们,我开始反思家里的老人是否晚年过得幸福,怎样才能让老人在乡村生活中过的更好,他们需要一些什么?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塘村老人》,觉得这本书可以回答我的一些疑惑,让我对老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就义无返顾的选了这本出版不久的并不出名的书。

四、从书中得到的东西

其实,读这本书确实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但是在没有回顾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更多的是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小说在读,这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记录了大量的老人家庭、社区文化活动的缘故吧。

从这本书中我有两点收获,一是这本书中包含的知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论点是很正确的,即使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乡村老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社会变迁,他们在接受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变迁。“老年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有巨大研究价值的科学,读完这本书我能了解到国内外关于老年人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在老年社会学上有更加清楚地认识。“老年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新鲜的字眼出现在我的脑海。另外就是研究方法,研究就需要跨文化比较、跨学科分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不要为研究某一个人群而研究这个人群,更多的要把一个社会中这个人群的行为活动现象置于社会整体文化脉络中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点面结合,每一项研究都必须考虑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大环境下有不同的切入点,但是谁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文化而单独研究某一个点。

二是如何做知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思考,作者杨晋涛的《塘村老人》在我眼里更像一个研究的具体报告,他从如何选题、如何分析研究背景、如何提出假设、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展开研究、然后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都做了一个模范。跟着这本书走一遍彷佛置身于他的这个研究当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就是研究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的到最后的可靠的结论,这对于研究者来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坚持不懈。作者先后多次长时间深入塘村,了解、访谈、跟踪、记录塘村老人的行为活动,从一些小小的行为方式中细致的分析,探根索源。

五、自己想说的话

老人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群体,但是乡村老人的行为方式因为资源的原因和城市老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就拿我身边的老人来说吧,那些年纪稍微小点的或者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人经常要在自家的地里耕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

者让自己孩子的家庭好一点,那些孩子外出打工的老人在耕种土地的时候还要负责带孙子等一系列活动;他们那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干不动活的但是能够走得动步的就会想办法大家聚在一起通过打牌等方式消遣;那些上了年纪的什么都干不了的乡村老人他们每天就只能呆呆的坐在家门口守着自己的家,他们有些甚至看不懂电视,所以根本就没有打发时间的有效的方式,只能由天明等到天黑,再由天黑等到天明,直到死去。他们停止思考了吗?如果没有,他们又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这样的乡村老人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在我读完这本书后依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城市老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又是怎样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创造社会文化更新的呢?

另外就是在对待老人的方式上,我不希望现在的人都怀着“经济人“的头脑来对待老人,老人也许不说什么,但是他们心中很在意,很在意子女对待他们的方式。也许在老年人心中,言语上的尊重可能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吧。请善待家里的老人吧,想办法给他们想要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刚刚失去一个至亲老人的忠告,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参考文献】

① 杨晋涛:《塘村老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Hooyman ,Nancy R.& Kiyak H.Asuman:《社会老年学:多学科的视角》,周云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 P.塞尔比、M.谢特克主编:《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新蔚、黄育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 潘光旦:《祖先与老人的地位》,载于《潘光旦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⑤ 雷洁琼、杨善华、蔡文眉:《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迁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 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 谢剑:《理论与实践——当代应用人类学简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五篇:塘村学校小学部2011

塘村学校小学部2011-2011学年政教处

工 作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

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天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就寝、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加强学困生的教育。本学期,除了加强学困生的教育外,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品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塘村学校小学部政教处

2011.9.25

浦塘村主要事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