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16-73520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07 02:37: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

这几年和老师们一起观课议课,有很多老师问我心中的理想课堂。我说,从状态上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各有侧重的观点: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为了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在作为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我来说,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能从不甜的一头吃起,是怀着“后面能吃到甜的”的理想。但这样的做法出现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吃的过程中老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生活快乐、学习快乐而放弃生活、放弃学习?我认为是有的,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因为学习失败,因为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看成这个小孩在做着逃跑的努力!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允许,有多少学生会从我们的课堂上选择逃跑?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能吃到甜味,热爱生活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可爱,而愿意到课堂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讨论理想课堂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观课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希望读出他们是否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是否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渴望,是否因为能参与其中并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是否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丝”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渴望,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充满欣喜,会因为和学生在场“同学”,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授课教师的智慧和激情,而且是授课教师的生长喜悦,生命的张扬和释放。

一方面,关注状态体现了课堂上在场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超级教学》作者、美国超级营地创建人之一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从这种意义上,关注了状态,也就真正实现了对有效学习的关注。

二、理想课堂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的课堂

侧重“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面向未来,为未来生活预备的责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什么是学生呢?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我们可以说,学生就是在学校

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需要个性化发展,学会生存和学习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 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还需要一种新的自觉,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通过教育,使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加敞亮。

课堂上是否在有意识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提供帮助,这是我观察理想课堂的又一视角。

三、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首先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老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比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没有,有没有学生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反应,你的这个教的行为就是无效果的。

其次是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比如:

在一节初中语文课上,老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同学们讨论得十分认真,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结论,精彩的见解、流利的表达,同学们的思维在敞开、在碰撞,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当同学们的讨论结束,计算机显示出了老师预先已经考虑准备好的结论,刚才“精彩的见解”消于无形,大家忙着记计算机上显示的结论。个别同学开始嘟噜:“早就有了答案,还要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讨论出答案也没什么意义,直接拿出来省事得多,还有必要费那么多事吗?”

老师要学生讨论,学生就讨论,多媒体上出示结论后,学生就开始抄写,学生的反应是老师期望的。可以说,老师的教的行为产生了效果。但多媒体上预先准备了老师的答案这个教学行为有效益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了。他们会明白,讨论只是做一做样子,没有什么价值。于是他们以后就会选择等待,等待老师的答案,等待计算机显示。从这种意义上,考察教学是否有效益,不能只顾眼前,而是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防止辛辛苦苦地南辕北辙。

再次是有效率。追求有效率的教学需要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有了效益,方向上是我们需要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有效率的教学了。实践中,我们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同学们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考察教学效率需要抓住时间。以时间考察教学效率,从经济学角度,教学中最大的投入是时间投入,时间应该是衡量

教学效率的主要指标。另一方面,重视时间体现了重视过程,希望通过观察过程研究效果,通过改善过程提升效果。

以时间为抓手,一是可以考虑缩小分母,减少教学中师生的时间浪费,二是在分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要尽可能扩大分子的量:

(1)在分子中,关注的对象是指向学生的,它强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考察教学效率就不能以教师表演得精彩不精彩为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活动为参照。

(2)强调智力活动,是为了区别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杜威说:“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舞儿童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还是以心智活动为主,学生的发展变化基础主要依赖自己的心智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教学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主要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评估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需要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心智水平,并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学生的智力活动前加上“适度紧张”予以限制,是对智力活动质量的保障。已有经验的简单再现和低水平重复不可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只有在“最近发展区”里活动,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里,才有可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主要建立在完成具有挑战的智力任务中,低于现有发展水平的重复学习带给学生的往往是单调和无聊。也从这种意义上,参与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感受和享有美好的课堂生活。

实践中,我们发现,“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是考察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工具。有的课,尽管全班同学最后全都能做好练习题,但大家都认同效率不高,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轻松,没有紧张的智力劳动,而没有经历这样的智力挑战,相当于学生没有通过教学实现提升。

(3)教学的效率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强调同学“们”是强调要关注更多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强调“同学”同时意味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建设——老师和学生是“同学”。

必须承认,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然地喜爱智力活动并能将活动兴趣集中在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学时需要一定的活动激发学生智力活动兴趣,并为活动定向,“磨刀不误砍柴工”。另一方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紧张的智力活动又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做调节,人终究不是机器。在重视和开发闲暇活动的内在价值同时,又要看到它们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在考察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同时注意的。从这种意义上,理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有度的把握和调控的问题,也不是越高越好,真理向前跨进一步,也就成了谬误。

第二篇: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

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我认为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

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感情和思想是在语言本身魅力的基础上生成起来的。另外,教师本身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眉飞色舞的动作,是一种语文的表达和启发。教师的语言感染,应努力达到文学性和启发性,乃至上升到文化的味道。当然,还有恰当的运用课件等等。总之,让这些因素在语文课堂上锦上添花。这就像给人美容、给屋子装潢一样。所以,面对今天的改革,我们要理性的认识到:任何课堂,该改变的必将会改变,不应变的永远也不会变。

再者理性的一条重要的标志,是要实实在在。无论你怎么创新、无论你怎样

热闹,给我们的能力、情感、思考等,最终的结果是要沉甸甸的,要我们必须有真实的收获。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堂还应该是充满诗意,饱含情意,富有创意,彰显写意的课堂。

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承载起放飞诗意这美丽的重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淌着诗情余韵的海洋。

好的语文课堂里一定洋溢着情意。那里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教师引领学生

去采摘一路美丽的风景和幸福的体验,学生浑身上下都淋漓酣畅、妙不可言;那里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和理性的阳光,令人心驰神往、悠哉游哉;那里不再是复制的作坊,而是创造的乐园,充满温馨、生趣和美感„„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当喜则喜,该怒则怒,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

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好的语文课是动态的,流动着诗意之美;好的语文课是生成的,闪耀着理性之辉:好的语文课更是生命的,激荡着灵魂和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入情入境者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更为亲近、更为清朗、更为生动、更富有启发的文本世界,播撒智慧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传递与启迪

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时空;是拨动我们心弦、奏出美妙音符的舞台;是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是带领我们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航船;是叩开童心世界、充满灵性的旅程……让我们拥有理想的课堂,享受教育的幸福。

自然和谐,达到教学资源的共生,达成语文课堂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共赢共生。

第三篇: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陈大伟

这几年和教师们一起观课议课,有很多教师问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好课)是什么样子。我说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各有侧重的观点: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我来说,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能从小甜的一头吃起,是怀着“后而能吃到甜”的理想。但这样的做法出现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吃的过程中总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放弃生活、放弃学习的?我认为是有的,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因为学习失败,因为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女排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看成这个小孩在做着逃跑的努力!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允许,有多少学生会选择从我们的课堂上逃跑?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能吃到甜味,热爱生活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可爱,而愿意到课堂上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讨论理想课堂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观课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希望读出他们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充满渴望,因为能参与其中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摊”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期待,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而感到欣慰,会因为和学生在场“同学”,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而,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授课教师的智慧和激情,还能看到授课教师的生长喜悦、生命力的张扬和释放。

侧重“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要而向未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我们可以说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需要个性化发展,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小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去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还需要一种新的自觉,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本领和生活智慧,通过教育使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加敞亮。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提供帮助,这是我观察理想课堂的又一视角。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例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没有?有没有学生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反应,你的行为就是无效果的。

第二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例如,在一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十分认真,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精彩的见解、流利的表达,学生们的思维在敞开、在碰撞,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当学生们的讨论结束,屏幕上显示出了教师预先已经准备好的结论,刚才“精彩的见解”消弧于无形,大家忙着记显示的结论。个别学生说:“早就有了答案,还让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讨论出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直接拿出来省事得多,还有必要费那么多事吗?”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就讨论;出示结论后,学生就开始抄写,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期望的。可以说,教师的教产生了效果。但在多媒体上预先准备答案的教学行为有效益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了。他们会明白,讨论只是做一做样子,没有什么价值。于是他们以后就会选择等待,等待教师的答案,等待多媒体显示。从这种意义上讲,考察教学是否有效益,不能只顾眼前,而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防止辛辛苦苦地“南辕北辙”。

第三要有效率。追求有效率的教学需要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有了效益,方向上是我们需要的,这时就可以讨论有效率的教学了。实践中,我建构了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们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考察教学效率需要抓住时间。从经济学角度讲,教学中最大的投入是时间投入,时间应该是衡量教学效率的主要指标。重视时间体现了对过程的重视,希望通过观察过程研究效果,通过改善过程提升效果。以时间为抓手,一是可以考虑缩小分母,减少教学中师生的时间浪费;二是在分母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分子的量。<1)在分子中,关注的对象是指向学生的,它强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样,考察教学效率就不能以教师“表演”得精彩不精彩为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活动为参照。<2)强调智力活动,是为了区别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杜威说:“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舞儿童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还是以心智活动为主,学生的发展变化基础主要依赖自己的心智活动。因此我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教学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主要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评估各种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需要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心智水平,是否让学生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是考察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工具。有的课,尽管全班学生最后都能做好练习题,但大家都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因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过于轻松,没有紧张的智力劳动,而没有经历这样的智力挑战,相当于学生没有通过教学实现提升。<3)教学的效率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强调学生“们”是强调要关注更多学生适度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强调“学生”同时意味着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建设—教师和学生是“同学”。必须承认,一方面,并非所有学生都天然地喜爱智力活动并能将兴趣集中在学习活动中,所以教学时需要组织一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活动定向。另一方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紧张的智力活动又需要一定的休闲娱乐做调节,人终究不是机器。在重视和开发闲暇活动内在价值的同时,又要看到它们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在考察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时必须同时注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理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度”的把握和调控的问题,也不是越高越好。

第四篇:我心中理想的高效课堂

我心中理想的高效课堂

—听沈峰老师课的心得体会

观看完南京市名教师沈峰对5a unit8的e、f、g和h整合部分的课堂录像,让我目睹了这位特级教师的风采,不由地让我佩服与赞叹!作为年轻教师常常头痛的就是单元的整合课,总是不能很好将各大模块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学,要不就走向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这一节课经沈老师这样一设计,整合课就上出了新意,上出了新感觉。沈老师在课堂里真正做到了严谨与潇洒的统一,课堂教学灵活、生动、创新乃至洒脱,又遵循了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如下: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现在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大刀阔斧的改。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另一种是照本宣科的教。教学时,不敢逾越教材一步,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题目坚决不讲。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沈峰老师对5a unit8的e、f、g和h整合部分的教学,让我感受到她创造性使用英语教材的机智性。创 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 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 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 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 力的有效融合。

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分为:

1、模块之间的调整,它是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各模块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在沈峰老师的这堂课中,她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将课本的e、f、g、h教学板块调整为g、h、e、f;

2、模块内的调整,英语教材中模块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模块内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沈峰老师在做拼图游戏的时候,将unit10 partD 内容恰到好处地调整到她的课堂,巩固操练了句型。

2.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后续学习内容的需求和能力要求,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所分配知识点上,应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或认识相应的知识范围,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例如:沈峰老师在音标教学时,注意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学习完短元音/I/之后,就列举了一些简单的单词让学生尝试性地读出来。学生结合了刚学过的元音音标以及已有的辅音音标的认识,便能准确地读出新单词的正确发音。

二、有效性的创设生活英语

学生学会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从而使小学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应当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景,运用活泼多样的操作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应用这些知识,使学习真正为生活服务。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1.从生活实际切入教学主题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比较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如何使英语教学活动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本色,实现教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最大融合,首先可以从教学活动的导入开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同过生活化的导入,逐渐切入教学主题,呈现教学内容。例如:沈峰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去想一想,在现实的野营活动中我们下需要哪些工具。学生们立即回忆起他们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他们倍感亲切,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回答,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自觉性,提高了听说英语的能力。2.营造生活化得课堂气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生活化课堂气氛。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很轻松,从而能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们应给予充分地肯定,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不忘鼓励和引导。知识讲解时,老师我们应走到学生的中间,和学生一起探讨疑难问题。沈峰老师也正是这样做的,激情洋溢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激情,活跃整个课堂。多了一份微笑,多了一些鼓励,也就多了一些和谐的气氛。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沈峰老师的课欣赏之余,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降低一些练习难度,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使教学锦上添花。总而言之,沈峰老师的课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和评价观,让我们年轻老师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坚定信念,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地去探索,我们离理想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第五篇:理想课堂——我心中的梦

理想课堂——我心中的梦

教无定法,但好的教学方法却是教师们一生所求。课堂是老师们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构建理想课堂,成了每一位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今天的人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孜孜不倦地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课堂。关于什么是理想课堂,人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应努力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兴趣。首先应是一个师生同受欢迎的课堂,同样时间的课,有的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而有的老师的课则索然无味,课堂沉闷,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有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有的课堂秩序混乱,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教学。所以,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有了上课的动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教书和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教师与学生双方以热情的投入、和谐的交流、愉快的心境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样的课堂充满诗意,教师用激情,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这样的课堂充满人文的关怀,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冬日的暖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方法。要实施理想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方法引导。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学方法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

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角。要重视预设,也要重视课堂生成。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诚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说,“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赏识和激励。学生想要的就是平等而无任何歧视的课堂。因为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记得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发展的条件是不尽相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地认识学生。不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不用过激的语言训斥学生。“你读上就读,读不上就走人,别拖后腿!”“你真是笨得没办法可想了!”“你还有脸读书!”等等,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些训斥性的语言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我心中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避免用“学习差的同学”“学习好的同学”这样的字眼形容学

生。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都渴望得到教师平等的对待。因此,我渴望的理想课堂,应是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平等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在此之上,理想课堂应该充满赏识和激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教师赏识、尊重的眼神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学习知识的渴求,是挑战问题的勇气,是迈开人生步伐的动力。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教师的行动、语言对学生才有震撼力。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老师把信任、赏识、激励毫不吝啬地给学生时,学生的内在潜能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深信赏识能使人由笨拙走向灵巧,由自卑走向自信,也能使人的心灵由灰暗走向光明。一堂充满赏识的课,一定是一个充满自信,轻松而愉快的课堂。我向往这样的课堂,我也尽我所能,将我的课堂变成充满赏识、激励的课堂。

学生参与。教师应该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表演和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情景的再现,更不

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参与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基本前题。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是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争取能做到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而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这需要老师上课时也魅力四射,鼓励的话语,温馨的微笑,适时的宽容,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审判,学生忘记了课堂,在课堂中“玩”起来,把知识“玩”到手。爱因斯坦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学法要真正发挥指导学习的作用,必须“乐学”,并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理想的课堂,就是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思考、发言,最终达到与老师的共鸣。理想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课堂,或许没有完美的课堂,但美好的理想是我们的追求;或许理想的课堂离我们甚远,但这是我们应为之而奋斗的教育之梦。让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中的课堂做出不懈地努力吧!

体验新教育生活升华自我价值

时光荏苒,往事如歌。踏上三尺讲台,已有七个年头了。在这七年里,三尺讲台记录着我生命成长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欢笑,也有泪水;有快乐,也有烦恼。

曾经的我有过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编织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然而,当梦贴近我的时候,我才发现梦中的花环就编织在三尺讲台上,梦中的花朵是我钟爱的风景。于是,我精心地将他们移植在讲台下的花坛里,让他们更鲜、更艳、更有光彩。

说实在的,在从教的路上,我也曾经有过困惑,有过疑虑,我的脑海里“流动过三十六计”。很多时候,我的思绪就停留在“上计”。可每当看到一个个小天使向我投来期待的眼神时,我的心颤动了:谁能忍心抛下那一个个更甜、更美的梦呢?

留下来的岁月,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状况,一切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那生硬的课堂语言开始变得流利,帮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起来。每节课我精心设计“play games,sing a song,do actions and so on.”等一些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们尽情地遨游在26个字母的海洋里,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单词,但通过我巧妙地运用竟然也带来了奇妙的效果。

记得在教学生“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这三个短语时,为了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更好地完成认读任务,我改变了昔日的教学风格,在欢快的旋律中带领学生边跳兔子舞边说短语,没想到全班同学都学会了。那一刻,我惊呆了。因为这堂课是我教书以来,认读任务完成最好 的一次,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会说的。同时,我也明白了,当老师和学生完全抛去了杂念,彼此用愉快的身心感受学习中的情感时,取得的效果也是最佳、最棒的。那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幸福。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天天与小朋友接触的我深深地感到孩子们的纯真,哪怕是最顽皮的孩子,只要你给予正确的引导,你也会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还清楚地记得,四(1)班有几个学生,上课不是讲小话,就是做小动作,从未见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开口说英语。针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我进行了分析,并在英语课中多设计了一些做动作、拿图片等活动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并经常用“Excellent!/Very good!/Come on!”等赞美词来表扬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彼此感受快乐。慢慢地,他们由原来的只做动作、拿图片却不开口,到现在能主动举手并开口说英语。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会心的笑了。他们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幸福的源泉。

记得有位哲人曾问:当回首自己走过的岁月,你是否为虚度年华而后悔?我会铿锵而自豪地回答:最初选择教书不后悔,现在选择教书也不悔,一辈子选择教书也不悔!

今天,当我们迎着新课改和煦的春风,一路前行。拂面而来的是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带着新的憧憬,我认真品读了“两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读懂了新教育的深刻内涵。“过着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教育者的一种理想追求和幸福心境呢?

“鸟语花香、书声朗朗、师生幸福、教学相长……”每天听着校园优

美的晨曲,看着学生们活泼好动的身影。我深知,在新教育的实验中追求我钟爱的事业就是我的幸福。

走进“两新”教育,迎来了我从教生涯的又一次辉煌。心底曾经的困惑与疑虑,如一缕轻烟,随风飘逝;我庆幸,走进“两新”教育,拥有太多的感悟和享受。在这里,拥有一流的教育平台,先进的教育理论,严谨的工作作风,优秀的团队精神,温馨的人文情怀;在这里,我的思想得到了释放,灵魂得到了净化,意志得到了磨砺,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

走进“两新”教育,学校生活就像一道暖和的阳光,繁茂了我的衷肠,灿烂了我的笑靥,轻盈了我的步伐,年轻了我的容颜。我的岁月永远如飞瀑流泉,激情飞扬。就让我们一起以崭新的姿态,并肩携手,携手春天,为“两新”教育营造出一片绚丽的色彩!

构筑理想课堂 回归绿色真我

课堂是什么?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我们呢,我们去聆听,用真诚的心灵去聆听,更仔细 更广泛去聆听,聆听不同花开的声音!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当学生

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对于理想课堂的构建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又是何等困难?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是理想的呢?按照朱永新所描述那样,我们目前是无法做到的。但是针对当前实际如果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我们的课堂效率就能高许多了。其一是强化目标意识,有很多的课堂老师一节课到底给学生什么心理不清楚,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这里完全可以参考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其二是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动起来,不要老是让部分尖子生支撑课堂很多孩子处在陪读的状态中。比如,降低课堂提问的难度,让部分中下学生也能回答或者每节课专门设置的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回答,使他们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实际教学中,要求我们对教材深入地理解、对课堂有效地把握、对新课改理念扎实地落实,我们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然后得出一些浅显的认识,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加强自我学习,体会理想课堂

通过不断的学习,对“构筑理想课堂”这个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方法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它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新观念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课堂是师生演绎生命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而理想课堂的打造关键在老师,老师是否具有魅力将决定其成败,而老师的魅力来自于她的学识,她的敬业,她的修养,她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和关爱。在教学中,要始终牢记这一点,师生之间要平等和谐,老师不再

是高高在上,而只是一个领航者。

二、认真解读教材,反复钻研教法

作为一个教师,到底靠什么去构建理想课堂?大家通过上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强烈地感受到:作为教师,除了增厚自己的知识底蕴,构建理想课堂——必须从解读教材做起。虽然我们对教材有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但“一课三教”活动使我们又发现了解读教材过程中“被遗忘的角落”。教材在文本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特征的表格——一是有条件和问题;二是只有条件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对比的材料,但却被我们疏忽了。我们由衷地感叹:解读教材,是迈向理想课堂坚实的第一步。她指出:理想的课堂,不是静态教案的演绎,而是动态学案的生成;理想的课堂,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潜在智慧的开发;理想的课堂,不是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人类文化的浸染。这样的课堂,这样的理想,必须从解读教材开始!

三、注重课堂信息,体现新的教法

以问题为主题,通过教师不同角色的参与,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反思。它关注潜藏在教师个体的对“理想课堂”的理解。利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资源,让教师立足本学科特点,以各自不同的视角研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而在交流思辩中跳出学科本位,从整体上审视课堂教学,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教育哲学。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努力实现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倡在学科教学之中组织实施研究性教学,以广阔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适时予以评价,总结归纳方法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老师要及时予以评正,不能倾向个别学生,要带动全班。只有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才会畅所欲言。理想的课堂是人人参与,人人快乐!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记住鼓励永远比批评更具有感染力。只有孩子们都参与进来,才能体现课堂的价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时,那就是最理想的课堂,也是效率最高的课堂。

老师只有把激情融入备课,把备课当做一种创造,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资料去设计心目中最精彩的教学方案;把激情带到课堂,把课堂当成与孩子交流情感的场所,用预想不到的惊喜去鼓励孩子参与、碰撞孩子的思维、深入孩子的心灵,就能构筑理想课堂。老师们在激情中快乐行走,在爱的传递中感悟职业的魅力。从而使自己的课堂充盈着创新的灵性,丰富多彩、充实可爱。在漫长的新教育实验征途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坎坷崎岖。但只要我们做真实验,做真教育,相信,只要行动,就一定能收获一路阳光!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