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调研
智能网联汽车学习情况汇报
一、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通过一定的设备和信息化手段,使车与车、车与网络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服务中心进行联接,甚至是车与住宅、办公室以及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联接。也就是可以实现车内网络与车外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全面解决 人—车—外部环境 之间的信息交流问题。
自动驾驶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
有条件自动驾驶是指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驾驶人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
高度自动驾驶是指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特定环境下系统会向驾驶人提出响应请求,驾驶人可以对系统请求不进行响应;
完全自动驾驶是指系统可以完成驾驶人能够完成的所有道路环境下的操作,不需要驾驶人介入。
二、对公路的具体要求
要想实现这些,需要从多方面协调发展:
(1)汽车自身设备:卫星定位导航,车辆性能与车况的自动监测、传输、信号接收系统道路附属设施:信号识别转换与发送、视频监控、感应系统,一般是线圈检测、微波、地磁、视频图像以及其他可获取车辆更多特定的信息。路侧的设备就是交通安全设备,比如信号机。
(3)信息交换媒介:4G、5G,将带来是移动终端和网联汽车之间的数据交互,承载的信息会更多、更及时,如车辆的位置,移动终端的位置,车辆的速度,移动终端的速度等。一是将道路上的静态的、动态的标志信息能定向的发送到车载设备上,或者定向的发送到进入该区域、道路的车载设备上。如果前方是危险路段,或者是发生了交通事故,也需要把这些动态信息发送到特定的车辆上,比如将要进入该路段和区域的车辆。另外,交通管理执法也可以非常便利的获取到违法车辆、事故车辆信息,如何获取车辆的相对准确,相对详细的信息。
(4)综合交通管理:一般交通管控系统相对来说都是封闭的,自建检测设备,自己负责交通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以及科技公司,通过移动终端和蜂窝网络,不断搜集各种信息,同时和交通管理系统关联在一起,最终实现智能网联车辆的控制,这是现阶段的一些技术发展趋势。
三、当前的发展现状 1.封闭式测试
什么是“封闭测试”。封闭测试是实际道路测试的前提。在申请实际道路测试车辆号牌前,测试车辆必须在封闭场地充分测试并取得资格。实际道路测试车辆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按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处理,由测试驾驶人及其所属测试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目前,在交通部印发《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技术指南(暂行)的通知》中,对封闭场所的道路及设施作了相应规范,就道路本身技术指标来说,总结的有二类:
一是在标准中,除说明统一采用现行标准外,对一些技术参数进行了明确,包括:
(1)S型路段的转弯半径、弧长、路宽等,其中半径9.5米、12米、弧长采用值都是远低于标准值(标准中时速20的最小半径15米),路宽是一致(设有超宽);
(2)直线路段车道宽度与时速与标准基本一致;均有个取值范围,与标准中只采用一个值不同,其中取值范围的上限为标准值,下限比标准值小;
(3)普通弯道中,转弯半径取的是设8%的超高值;(4)纵坡(9-15%),比标准值大(一般标准3-9%,特殊路段加1%);
(5)平面交叉路口安全停车视距中除一个车速50外,其他3个30/40/60的,与标准一致。
二是采用现行的技术规范,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与安装、公路技术标准、路线、隧道、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安全、照明、交叉口、车库等,以及通信、供电、排水、场地本身安全设施、消防、照明等场外设施设备要求,对场地建设的各种现行的设施、不同场地景象、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事件等,要求时,均是采用普通标准设计要求,包括:辅导进出口、人行横道标线标志、减速标志标线、限速路段、施工区域路段、停车让行路段、减速让行、设置锥形标、人行横道信号灯、平面交叉及信号灯、环岛路段、模拟隧道、路中有停止的车辆、有紧急制动的车辆、有正在减速的车辆、换道行驶、行人横穿等17种场景路段。
2.开放式测试
就是实际上路测试。在2018年4月,三部委印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对测试主体、测试车辆、许可、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在对测试路段方面只有一条,即“第八条
省、市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辖区内道路选择若干典型路段用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并向社会公布。”典型路段包括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城市道路等类型和日常中已出现的拥堵路段、混行程度高的路段、路面状况差的、快速路等等。
第二篇: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一、实施背景
(一)产业发展现状
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双重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7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例超过50%。
首先,产品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取得重大突破,高速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功率电力电子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配套体系。其次,制造装备及工艺全面升级。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性价比进一步提高,自主产品配套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另外,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强化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存在的差距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增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体起步较晚,研发基础薄弱,车载级环境感知等智能传感器、集成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落后,面向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测试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关键制造设备研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和控制、功率芯片集成设计和模块封装等方面还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燃料电池先进材料研制、系统集成、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需加强协同攻关;整车轻量化材料、成型工艺及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亟需快速提升跨产业、跨学科的汽车轻量化产业水平。
(三)实施必要性
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世界传统汽车强国和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均已完成战略布局,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为持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委将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主要任务及预期目标
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国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新发展形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等方向,择优支持产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企业能力强的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智能网联汽车 鼓励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实体平台,实现整车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和高度融合,推动不同级别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高性能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突破图像识别处理、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决策与控制策略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系统产业化。重点支持具备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整车集成系统。提升集成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及执行系统的单项或多项智能化辅助驾驶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重点支持面向行业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突破无线通信传输、车载数据交互与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车车、车路等协同控制运行,提升整车安全、经济性;建立监控及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示范区内车辆的运行环境及状态信息数据,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证测试及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二)高性能动力电池
以提升动力电池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发展专用智能化制造装备、研制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动力电池标准化战略研究,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生产及回收利用,建立动力电池产业闭环生态圈。支持动力电池高效高精度智能化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提高我国动力电池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及控制精度,促进高性能搅拌机、涂布机等核心装备自主开发与应用。
支持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高能量型、高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产业化。实现高比容量正负极材料、高性能隔膜及功能性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自主化研制,提高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水平,完善安全评价技术与测试体系。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及集成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提升产品一致性水平,推动我国高性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支持高效、安全、环保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与利用。开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系统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实现镍、钴、锰等高价值化学材料的高效定向循环再利用以及隔膜、电解液无害化处理。建立电池后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电池循环利用信息可追溯,实现资源全过程清洁化再生利用。
(三)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
支持高性能轮毂、轮边直驱系统及车用高性能功率器件的产业化。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提高生产工艺和测试设备技术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高效、高性能驱动;突破基于IGBT芯片、碳化硅等的电力电子元件集成、控制及封装关键技术及工艺,实现高功率器件级集成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 支持低成本、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部件产业化。研制高一致性、高可靠性及高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高性能专用电堆检测设备,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品整车集成和批量化应用,提升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五)车身结构和轻量化
支持低成本车用碳纤维材料及成型工艺。提升碳纤维材料在线模塑成型、注射成型、模压成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等低成本高效率先进工艺水平,突破胶粘连接等异种材料连接、车身和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低成本、轻质、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整车综合性能。
三、组织形式
(一)实施路径
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建立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产业化专项储备管理机制,持续支持关键重大领域产业化突破,并积极开拓新兴领域谋求跨越式发展;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滚动推进项目筛选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工作;建立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及评估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储备。聚焦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行业发展需求,选择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支持方向,及时将目前在建以及拟于当年和未来三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储备库,动态调整,滚动储备。项目遴选。组织行业专家,对储备项目的承担主体、资金配套、风险管理、项目内容、项目指标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开展评估调查,优选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领先、切实能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
项目推进。对于符合支持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全过程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项目各环节工作,切实加快项目组织实施。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适当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过程监督。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对重大工程包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主要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项目验收。项目竣工完成后,由地方相关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验收,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验收情况报告。
项目评估。项目完成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全面评估总结产业化专项实施总体情况,归纳分析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项目支持方向、重点任务、支持方式及项目管理等提出意见,不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二)实施主体
项目主体。产业化专项主要依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明确项目技术路线,共同完成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实现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产业化应用。
管理主体。建立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及第三方专业支撑机构组成的联动项目管理体系,协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产业化专项实施,编制、修订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方向、预期目标及指标要求,并按照工作程序、支持方式、时限要求等,审核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全过程推动项目实施和投资计划落实,监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关键问题。
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围绕产业支持方向征集优质项目,督促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及国家投资补助资金使用,组织行业专家开展项目验收评审,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及关键问题。
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主要起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国家主管部门开展项目调研、筛选、评审及验收等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积极衔接地方主管部门及项目承担主体,全面评估产业化专项实施效果,为未来项目储备和政府投资方向建言献策。
(三)支持方式
采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方式,优先支持以联合体方式申报的项目,项目相关指标要求见《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
对于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先进专用制造装备、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智能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等项目,给予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一定比例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智能化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项目按照自主品牌智能化系统采购总价的一定比例给予中央预算内补助。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项目企业,由企业注册地地方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财政奖励。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申报准入门槛
通过提高产业化项目申报准入标准,择优扶持拥有自主化技术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项目,确保申报项目质量。
(二)鼓励产业协同创新
鼓励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及第三方行业组织等联合申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重大关键技术切实突破及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强化项目组织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委托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开展项目调研遴选、方案实施跟踪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必要时调整支持方式、内容及相关指标要求。
(四)完善动态监管机制
加强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构作用,定期组织项目节点检查和动态抽查,项目主体定期提交项目实施进展报告,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附件: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指标要求
一、智能化关键部件及整车系统集成
(一)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产业化。基于高性能车载摄像头、视觉增强技术及结构共用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架构,实现车道线识别准确率大于98%、偏离报警漏警率小于2%、偏离报警误警率不大于3次/千公里、车辆识别准确率不低于95%,车辆识别距离不低于100米、碰撞报警漏警率小于3%,碰撞报警误警率不大于3次/千公里,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纲领不低于5万套/年,成本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30%以上,产品至少批量应用于3家主流自主品牌整车企业。
(二)智能化系统整车集成应用。支持整车生产企业应用自主品牌智能化系统开发生产智能汽车,要求车辆实现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碰撞预警、车道线偏离报警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实现车辆周边无盲区环境感知范围0.1至150米、单一目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7%、多目标分类准确率不低于95%、多目标跟踪到线控执行动作响应时间不高于200毫秒,智能化水平达到SAE 2级(或其他同类国际标准)及以上;实现千辆级以上智能新能源汽车应用。
二、关键零部件先进专用制造装备
(一)基于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和设备智能化设计,提升动力电池产品一致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生产装备稼动率不低于98%,产品直通率不低于99%,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60%。
(二)整线装备生产纲领不低于50套/年,至少批量应用于3家主流整车或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实现动力电池产能不低于150亿瓦时/年。
三、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
(一)高能量型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不低于250瓦时/千克,循环寿命不低于1500次,单体产品生产纲领不低于40亿瓦时/年;高功率型动力电池单体功率密度不低于4000瓦/千克,循环寿命不低于3000次,快速充电至80%以上SOC状态所需时间不超过15分钟,单体产品生产纲领不低于5亿瓦时/年;产品至少为3家整车企业批量配套。
(二)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效率大于70%,满足安全性等国标要求和宽温度使用范围要求,并符合ISO 26262 ASIL-C功能安全要求及行业标准要求。乘用车电池系统集成产品生产纲领不低于20万套/年;商用车电池系统集成产品生产纲领不低于5万套/年。
四、车用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
(一)实现车用电池模组、单体全流程自动化物理拆解;金属铝、金属铜、溶液镍、溶液钴等单项材料回收率不低于90%;镍钴锰氢氧化物(三元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综合回收率达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9%,镍钴锰三元素含量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二)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规模不低于10万套/年,生产镍钴锰氢氧化物不低于3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至少与3家企业达成车用动力电池材料循环再利用供货关系。
五、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
(一)产品实现在大型公交车、中轻型客车整车产品上产业化应用,生产纲领不低于2万套/年。
(二)纯电直驱系统电机功率密度达到2.7千瓦/千克以上,系统效率不低于94%;大型公交车用纯电直驱系统最大输出转矩不低于10000牛米,实现最高车速大于85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大于26%、续航里程大于250公里;中轻型客车用纯电直驱系统最大输出转矩不低于4000牛米,实现最高车速大于130公里/小时、最大爬坡度大于30%、续航里程大于250公里;电子差速控制系统设计具有创新性,提高整车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和通过性。
六、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
(一)燃料电池系统模组功率密度不低于180瓦/千克,耐久性不低于12000小时,最高效率不低于60%,铂用量不高于0.6克/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噪音小于83分贝。
(二)实现系统整车集成和批量应用,燃料电池模组生产纲领不低于1000套/年,制造成本不高于7000元/千瓦。
七、车身和结构轻量化
(一)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规模化应用,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生产纲领不低于150万件/年。
(二)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底盘、车身核心部件的应用,产品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主要机械性能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5%以上,零部件减重30%以上,车身总重量减重2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篇:2018-2022年中国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19562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基本概述 第一节、智能汽车相关概念
一、车联网的概念
二、互联网汽车概念
三、智能汽车的概念
四、无人驾驶汽车概念 第二节、智能汽车体系架构
一、智能汽车的构造
二、智能汽车产业链
三、智能汽车功能结构
第二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智能汽车发展综述
一、行业生命周期
二、行业发展层次
三、行业开发模式
四、发展核心分析
第二节、2015-2017年智能汽车发展态势
一、行业标准制定
二、行业发展成果
三、人工智能形态
四、行业实现路径
第三节、智能汽车发展路线分析
一、自上而下的跨越模式——谷歌
二、自下而上的渐进模式——丰田
三、对比分析
第四节、2015-2017年智能汽车电子发展态势
一、定义及分类
二、细分市场周期
三、行业发展规模
四、行业渗透分析
第五节、智能汽车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法规建设问题
二、行业存在挑战
三、行业发展对策
四、行业政策建议
第三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竞争分析
一、竞争水平比较
二、市场竞争格局
三、专业水平比较
四、市场发展潜力
第二节、智能汽车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一、交通安全引发需求
二、经济效益需求分析
三、经济型消费者需求
四、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第三节、智能汽车商业模式分析
一、数据和受众整合者
二、数字化服务提供商
三、数字化衍生品提供商
四、数字化推动者
第四章 2015-2017年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分析 第一节、2015-2017年无人驾驶发展综况
一、行业发展进程
二、市场竞争格局
三、市场竞争态势
四、安全问题分析
第二节、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一、技术研究阶段
二、环境感知技术
三、路径规划技术
四、定位导航技术
五、运动控制技术
第三节、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发展阶段分析
一、独立研发阶段
二、校企合作阶段
三、商业化发展阶段
第四节、无人驾驶产业化发展路线
一、商用车应用
二、乘用车应用
三、双驾双控并存
第五节、无人驾驶产业化效益分析
一、出行更安全高效
二、交通指示智能化
三、推动汽车保险发展
四、推动车辆共享发展
第五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发展综况
一、系统组成介绍
二、功能模块分析
三、市场驱动因素
四、市场竞争格局
五、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车联网(车载信息系统)发展态势
一、产业链分析
二、商业模式分析
三、行业需求分析
四、行业市场规模
五、行业渗透率分析
第三节、胎压监测系统(TPMS)发展情况
一、系统基本介绍
二、行业发展政策
三、行业发展态势
四、行业发展机遇
第四节、其他系统发展分析
一、车身控制系统
二、车载电子系统
三、定位导航系统
四、智能汽车连接器
第六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技术基础分析 第一节、物联网
一、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规模
三、物联网技术创新与进展
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
五、物联网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云计算
一、云计算关键技术
二、云计算应用模式
三、云计算发展态势
四、云计算推动产业变革
五、云计算推动智能汽车发展 第三节、大数据
一、大数据的技术框架
二、大数据主要应用领域
三、大数据是智能汽车的基础
四、大数据在智能汽车中的应用 第四节、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破
二、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分析
三、人工智能是智能汽车核心
四、人工智能助力无人驾驶
五、人工智能生态格局展望
第七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汽车厂商经营分析 第一节、戴姆勒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企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通用汽车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节、特斯拉汽车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企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一汽集团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上汽集团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长安汽车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未来前景展望
第八章 2015-2017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互联网企业经营分析 第一节、谷歌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产品发展路线
五、企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苹果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产品发展路线
五、企业发展战略 第三节、百度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乐视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效益
三、智能汽车布局
四、未来前景展望
第九章 2018-2022年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趋势展望
第一节、智能汽车投资机会分析
一、行业并购分析
二、政策扶持机遇
三、汽车电子机遇
四、车联网投资机遇
第二节、智能汽车投资风险预警
一、经济风险
二、政策风险
三、技术风险
第三节、智能汽车行业前景展望
一、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二、功能领域发展潜力
三、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第四节、智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一、智能汽车发展趋势
二、无人驾驶发展预测
三、行业未来发展主题
第十章 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第一节、全球相关政策解读
一、美国
二、日本
三、英国
四、德国
第二节、汽车十三五规划解读
一、发展形势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发展措施
第三节、《中国制造2025》智能汽车行业相关解读
一、发展需求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四、具体措施
第四节、智能汽车试点政策解读
一、智能制造试点政策
二、智能汽车试点范围
三、智能汽车试点建设
第五节、《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相关政策解读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二、推进智能汽车发展
三、发展具体保障措施
第六节、重点车企十三五规划解读 一、一汽集团
二、东风汽车
三、上汽集团
四、长安汽车
五、北汽集团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
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第四篇:奇瑞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调研
奇瑞汽车电子商务发展调研
一、概况
奇瑞公司从2001年起陆续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公司从一开始定位就非常明确,即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整合供应、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整个经营过程和经营活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客户。基于此战略,奇瑞电子商务是以ERP系统为基础,集成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KM)以及财务等内部控制系统,构成“以客户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完整平台,以实现企业的供销存、人力、财务等管理业务的信息化;通过EPS系统,将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合作伙伴、分销商及客户联系在一起,以实现不同角色信息的共享。
奇瑞电子商务涵盖了B2B、B2E、B2C等电子商务的类型,其中B2B主要是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及合作伙伴(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间的信息共享及经营业务;B2E主要实现企业与员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人力资源管理业务;B2C主要实现企业与最终客户之间的互动。由于汽车消费属于大宗产品消费,实现网上直接销售还存在很多障碍,因此,目前奇瑞B2C电子商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一个客户与企业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并与企业内部的CRM集成,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奇瑞的电子商务项目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2005年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多元,电子商务的应用同时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知名度,促进了企业产品销售,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背景
熟悉中国汽车工业的人大都记得那段传奇:一家企业刚刚成立两年就跻身全国轿车八强,又在此后数年内形成30多万辆整车年生产能力。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奇瑞作为传统型制造企业在应对全球化竞争格局,加快市场化进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挑战。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开展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奇瑞汽车面临的第二次创业。2001年奇瑞组织自身的技术力量并吸收了几个外来的专家后成立了企业的信息部,开始对整个公司普及信息化。随后的3年里,奇瑞汽车的销售量由2001年的2.8万辆增至2004年的8.7万多辆,由于产量的迅猛增长,原有的简单信息化技术已经不能再适应企业的需求。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奇瑞人的眼前:是继续增加人手、厂房扩大简单再生产增加现有效益呢?还是进行变革,打造一个以企业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低成本、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模式呢?为了做大做强,在吸取了国外汽车行业中的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后,奇瑞放弃了眼前利益选择了实施长久的电子商务战略。
三、电子商务具体实施 作为传统的大型制造型企业,奇瑞发展电子商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供、产、销、运,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改变大企业固有的机构庞杂、环节众多、反应慢、效率低的通病,以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奇瑞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内部信息化高度集成的基础上,建立公司国内外分支机构、经销商、服务站、供应商的统一信息交互平台;
2)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快速反应的运作机制和系统,逐步实现“客户服务忠诚度管理”;
3)强化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的运用,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的综合集成,完善设计制造手段、提高管理效能,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市场竞争力的目标,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4)结合先进的制造技术及项目管理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具备快速研制、快速生产及批量生产快速转换的柔性制造体系,培养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奇瑞公司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一流的具备自主知识品牌的汽车生产销售企业。
奇瑞公司为了充分落实确立的电子商务战略,逐步建立了以SAP公司mySAP.com软件平台作为公司电子商务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PDM将产品设计与ERP联系起来,最终与SCM、CRM联结,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局域网INTRANET,以宽带与INTERNET连接;五年内实现电子商务整体架构中的各项主要功能,企业全面信息化。据此,奇瑞电子商务的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奇瑞电子商务以ERP系统为基础,集成CRM、SCM、KM以及财务等内部控制系统,构成以客户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完整平台,以实现企业的供销存、人力、财务等管理业务的信息化;通过EPS系统,将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合作伙伴、分销商及客户联系在一起,以实现不同角色信息的共享。
奇瑞为了实现电子商务战略,从2001年起开始了信息化建设,至2002年10月全面实施ERP计划,并集成了CRM、SCM等系统,从2004年起,奇瑞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
1)建立企业统一信息门户网站(EPS)。该网站为供应商、分销商、最终客户、合作伙伴、内部员工、经营管理者提供统一的信息入口;EPS系统与企业内部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集成,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作业。2)利用EPS与CRM的接口向客户提供企业信息和企业产品及服务信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利用EPS与SCM系统(含物流管理系统LMS)接口实现零部件的网上采购、网上下达订单,达到零部件采购电子化;企业建立起与分销渠道网络的联系模式,实现网络化分销,实现供应链网上集成,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运作。4)加强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管理。一个系统的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奇瑞电子商务的实施现状 奇瑞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经过实施以来的不断摸索与完善,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思路。公司以ERP为核心、内部网络化为基础,以CRM和SCM为重要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大采购范围,减少库存等。同时奇瑞还和其他多家设计研究所、客户代表、银行、中介公司等进行积极的合作和交流,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奇瑞为客户提供他门所想要的产品,然后客户再反馈回他们的感受和更多的需求,来引导企业的生产。这样一来奇瑞就能不断的贴近客户,制造他们所想的车,也就自然增加了销量。
车友社区是奇瑞现有商业模式中极具价值的一个部分,主要包括:车友论坛、专家技术支持、信息公告等。奇瑞公司希望通过车友社区进一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以“锁定”客户。让这种客户关系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同时成为对其他竞争者的壁垒。但现在车友社区只是处于起步阶段,COIN(兴趣社区)阶段是电子经济的最高级阶段,建立一个成功的虚拟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奇瑞也清楚地认识到现有的商业模式永远不会是最完美的,他们时刻准备进行变革和调整。在现实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就要在商业模式中加入新的东西,例如公司后来不得不帮维修站点普及CRM使其能及时反馈用户需求和信息。
奇瑞为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投入了巨资,仅购买ERP软件一项目前已经超过3000万。虽然整个信息化投资并没有直接迅速产生经济利润,但仍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据测算,仅2005年一年CRM/SCM的实施以及内部信息化管理就为企业降低库存占用资金比率10%(972万元);降低管理及销售费用3%(1056万元);采购资金占用率预计降低10%(240万元);加强销售及财务管理,使得应收帐款减少3%(82.8万元);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及实效性,减少在线占用资金占用3%(144万元);提高了生产效率5%(6760万元)。
2005年奇瑞销售部李总上任后,大力推行信息化销售,对内利用SCM向分销商提出周计划策略,结果库存减少4个亿,销售额上涨100%,其中排序供货(由供应商直接将物料送入生产车间,送上生产流水线)更是效果明显;对外将客户分为三类,向正在购车族发布个性化信息,向有车族提供服务和技术信息,对未来购车族,提供宣传信息。同时公司还开展了与国际著名公司联合开发汽车技术平台和系列产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开发自主型”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步实施,奇瑞的内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奇瑞企业管理层以引进SAP ERP为契机,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走出了一条属于奇瑞自己的“现代化集成管理”与“传统分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对暴露出来问题,依托内部的ERP系统与CRM、SCM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相配合,逐步重新改造原有不完善的流程。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是众所周知的:在国内,数十家老牌大型汽车企业共同争夺市场,国外企业虎视眈眈;在国外,面对众多知名厂商站稳脚跟已属不易。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奇瑞公司完全被国外大的汽车公司所包围。然而奇瑞公司副总裁认为,目前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而且互联网给企业提供的舞台太宽广了,在这个市场上不一定只有一个赢家,数字经济为多赢提供了可能。公司目前的任务是占领国内市场,建立客户忠诚,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也许这才是奇瑞应付竞争者的方式。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发展,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如何应对,仍将是奇瑞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问题分析
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的重视,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商务在汽车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它将通过推动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而逐渐改变全球汽车工业的面貌,并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科技手段,以及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沟通的最重要的渠道。
奇瑞公司开展的电子商务是涵盖汽车产业链全过程的电子化技术的应用,包括汽车原材料供应、汽车零部件加工、零部件配套、整车装配、汽车分销和售后服务。将以Internet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用于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改善客户服务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目的。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汽车制造型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实施和应用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功之处,但是通过对该公司开展的电子商务的深入调研,发现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协同商务、商业智能等还没有进入实际运用
奇瑞公司的电子商务系统对大量的销售数据、客户数据以及供应商数据还缺乏有效的过滤和分析,这使得对管理决策支持还有很大的差距。2)供应链管理应用范围狭窄
目前公司的SCM是自主开发独立完成的,通过一期SCM项目的实施,该公司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收益。但SCM应用仅局限于供应商管理层面,SCM只应用于部分车间部分流程上,且只应用于在部分现场供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和供应商,没有涉及对整车和备品备件的分销管理,功能还比较单一。3)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有待深入和扩展
CRM系统对供应商、服务站的监控和管理不全面,对客户信息的深层次的挖掘和应用不够深入,特别是随着海外市场的拓展,对海外客户系统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
第五篇:电动汽车智能网联化带来网络信息安全挑战
电动汽车智能网联化带来网络信息安全挑战 目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 网络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并逐步应用到汽车行业,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程度,而电动汽车将是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最佳载体,在万物互联时代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的智能终端产物。
当网联化使汽车由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的同时,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也随之而来。远程攻击、恶意控制,窃取用户隐私数据等安全隐患会对车、路和环境甚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对于保护智能汽车、保障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汽车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应遵从《网络安全法》这一根本性文件,《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安全事故的责任主体,在汽车信息安全方面对整车制造商、车载信息系统提供商及网络服务运营商提出了法律层面的要求,使得汽车行业在汽车信息安全功能产品的生产和运营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2017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深入开展行业调研和需求分析,成立汽车信息安全标准工作组,并启动多项汽车信息安全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2018 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提到汽车信息安全的 3 个方面: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的建设。2020 年,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2020 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及实施评估机制。
国家,高校,研究所联合行动,共同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汽车信息安全体系。2016 年,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智能电动汽车信息安全保障理论及防护方法》课题,其中涉及“人-车-环境”多源信息融合及多域信息安全理论。2017 立项项目“智能电动汽
车电子电气架构研发”,该项目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承担的,项目针对智能电动汽车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融合的实时性、安全性及电磁兼容复杂性问题,研究端-网-云信息安全主动防御机制;提出了全新的“三维似物性”区域检测方法,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2019 年,国家标准委下达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汽标委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提交的 4 项有关汽车信息安全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项目获批立项:《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同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牵头建设了汽车行业车辆安全漏洞预警与分析中心,旨在优化国内安全市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以主机厂为核心的客户群提供漏洞发现、风险分析、威胁预警、落地支撑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威胁类型 车联网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与外界进行互通,互联的桥梁,要实现车与外界的通信,必须包含“云”、“管”、“端”3 个方面。“云”指的是云平台,云端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平台。“管”指的是实现通信和接入网络的能力,包括从车机、T-BOX 到后台的通信,APP 到后台的通信等。“端”指的是通信终端,具备车内通信、车车通信和车与路边单元通信能力的终端设备,如信息娱乐系统、T-BOX、钥匙、手机 APP、OBD 设备等。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面临的威胁类型也可以根据其基本结构分云端威胁、网络传输威胁以及车载终端威胁。
借鉴汽车传统测试和信息安全传统测试方法中取得的成果,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部件的功能可知,智能网联汽车容易在 7 个方面被攻击:网络架构、ECU、IVI、T-BOX、APP、无线通信和云平台 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TSP)。智能网联汽车各个方面信息安全危险系数如下图: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 目前国内外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及框架的研究,网联汽车安全漏洞的研究工作和网联汽车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研究方面,欧美日等世界汽车强国和我国都在积极推动 ISO、3GPP 等国际组织标准,开展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工作。
企业应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智能交通体系的一员,不仅要考虑车本身的信息安全,更要考虑其所在的大环境。现在,各车厂都有自己的信息安全团队,也开始深入思考车联网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然而,信息安全问题可能不只适用于一款车型、一家主机厂,智能交通体系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层级主体参与的复杂网络体系,各主机厂、供应商和互联网及安全业务企业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展开研究以及部署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如下: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方法 根据前述对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威胁的分析,利用 CAN-PICK、AUTO-X、HackRF+Gqrx 等测试工具,结合渗透 测试、DoS 攻击、协议破解、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攻击、暴力破 解、模糊测试、代码逆向分析、端口扫描与攻击、劫持云端、IVI 通信、SQL 注入和中间人欺骗等方法初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方法,具体的智能网联信息安全测试流程如图示: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测试项目清单:
结语 随着信息化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汽车正在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智能化和网联化已经成为必然。信息安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智能驾驶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如何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解决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将车辆信息安全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是汽车和交通行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速构建车路人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的有力保障。只有将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三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才会为科技、出行、经济社会三大领域变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