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土特产随州香菇(范文大全)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0-325713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6 02:32: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土特产随州香菇

香菇

香菇 ,又名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美誉。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香菇素有“山珍之王”之称,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中国历代医学家对香菇均有著名论述。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不断深入研究,香菇的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香菇中麦角 甾醇含量很高,对防治佝偻病有效;香菇多糖(β~1,3葡聚糖)能增强细胞免疫能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香菇含有六大酶类的40多种酶,可以纠正人体酶缺乏症;香菇中的脂肪所含脂肪酸,对人体降低血脂有益。

香菇--真菌皇后。香菇,又称香蕈、冬菇,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类。由于它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白蘑菇之上,而且素有“真菌皇后”之誉。

随州香菇

随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种植生产重地,全市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创汇出口型产业。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随州食用菌产业始于1978年,当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当年,推广香菇种植技术。随后华农大硕士罗信昌、吕作舟又在三里岗试种椴木香菇,为随州食用菌产业播下星星之火。随着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利用丰厚的林地资源,各乡镇开始大面积种植椴木香菇,从此“随州香菇”便远飘万里。由于椴木香菇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砍伐树木发展经济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20多年来,其发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进入随州,利用种植椴木香菇的技术经验,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采用椴木作培养基料,单位产量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适合规模种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随着香菇市场的不但饱和,90年代末,黑木耳种植兴起,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奠定了随州香菇、黑木耳为主打产品的优势地位。据统计,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1万吨,其中香菇产量14000吨,黑木耳7000吨,创湖北省产量第一。

3.市场为主导食用菌产业升级:在有着坚实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丰富的源头资源。随着食用菌产业链条的不但延伸,政府的开放政策,一批批香菇收购和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在三里岗地区香菇加工销售企业就有有100多家。从武汉到广州,到上海,到北京,香港,随州香菇的市场份额不但的增长,其中香港市场就占据80%。有着优秀的品质和质量,随州香菇不仅立足于国内市场,也开始冲击国际市场。随着多年的外贸出口,随州香菇也牢牢占据了中国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为了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打响品牌,随州市政府利用地区优势,招商引资,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扶持了一批大型资金技术型的龙头企业,并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促进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升级。

总括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从跟风盲目种植到集约化种植,从无序到有序,到现在的标准化,产业化。一路走来随州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目前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家万吨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全国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三家,年出口额创湖北省第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荣誉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75万吨,产值12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创汇突破8000万美元,比前年增长了33.3%。

结构优化发展

从椴木香菇栽培,到袋料香菇,黑木耳,随州食用菌品种一直处于比较单一的发展,为了减少食用菌对栎木资源的消耗与依赖,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州市开始实施“资源转换和品种转型”战略,加快了品种结构调整。在保持香菇、黑木耳两大主导品种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等资源,减少袋料香菇中栎木屑比例;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加快了白灵菇、巴西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等新型草腐菌发展。

如安居落户双孢蘑菇、巴西菇栽培基地;洛阳镇创办珍惜菇栽培基地;广水市先后引进白灵菇、双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种。全市上半年白灵菇发展到450万袋,增12.5%,巴西菇发展到33.5万平方米,增长了67.5%。而发展巴西菇意义重大:

①是使食用菌生产实现了由单一木腐菌向木腐菌、草腐菌并重转变,实现了高温菌生产的突破;

②是促进了循环农业发展,既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又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作物桔杆的利用率。

③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巴西菇生产不仅增加种植户收入,而且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打工增收。随州市巴西菇已发展到安居、均川、吴山、南郊、新街等12个乡镇,干菇价格稳定在每公斤60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高。通过“生产原料转换、产品结构转型”,随州食用菌产业变“一菇独秀”为“百菌齐放”,食用菌由原来单一的香菇品种,发展到木耳、巴西菇、杏孢菇、金针菇、双孢菇等20多个品种。

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形成: 受国际国内行情及自然环境的的影响,菇农的利益常得不到保证。而加工企业有客户、有信息、有定单、有资金,为了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组织化能力,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通过基地化、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应向菇农提供信息、标准、栽培菌种和技术,提高了效益水平,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⑴ 资源整合,企业实力增强:随州市食用菌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只有六家企业的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大部分食用菌加工企业多是从作坊式生产、家族化经营转变而来,由于企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遇到市场波动时,为争夺客户竞相杀价,产业综合实力难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黄石劲酒集团进入香菇产业。劲酒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湖北随州中兴、联丰两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同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随州三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优势组合,随州食用菌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从过去的编织袋到现在集装箱,从卖资源到现在的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随州食用菌企业得到了升级,提高了档次,为以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

⑵ 标准化基地的大力推广:加强基地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种植,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的进程。2007年,在广水市建立了100万袋白灵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曾都区草店、三里岗建立了500万袋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长岗、安居建立了20万平方米巴西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确定海斌菌种厂、三里岗裕国菇业公司等5家企业为标准化示范企业;筛选了100个生产规模超过1万袋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带动1万个种植专业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三友公司在三里岗、洪山等7个乡镇,建设了6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服务菇农37603户,132611人,扶持菇农标准化种植香菇6074.4万袋,黑木耳58.5万桐,产值4.4618亿元,为菇农增加年人均收入3364元。通过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菇农规范管理,标准化种植,随州市食用菌板块规模继续扩大。

4.国际市场的拓展:坚持不懈开拓市场,出口保持强势增长,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约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国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全市现已有食用菌品牌22个,其中,湖北裕国菇业的“大洪山”获得原产地保护;“大洪山”“三岗”等5个品牌通过HACCP体系认证、ISO9001认证,“财”牌香菇等4个品牌通过美国FDA认证,“大洪山”等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大洪山”牌香菇2007年还获得“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应提高,随州香菇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湖北裕国菇业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果蔬罐头深加工工厂,相信以后随州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随着出口主要对象国中的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随州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①是开辟出口新市场,在稳定原有东南亚主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美、西欧和部分非洲市场,出口地增加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②是改进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水平,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仅裕国、银兆、三岗三家企业,2007年就投资1000万元,进口了全自动干燥、除尘、真空包装机。

③是培植新龙头,新增食用菌自营出口企业4家。据海关统计,仅2008年1-6月份随州市食用菌出口达到41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3%。其中,裕国公司出口92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78倍,银兆公司、中兴公司出口均突破600万美元。

3随州食用菌产业优势及问题分析 产业优势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随州食用菌天然生产的温床。随州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桐柏山两大山系中间,拥有天然优质的生产用淡水资源,境内水系不受外来水的污染。同时随州属于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型气候,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依靠自然温度可供食用菌生产的时间长达300多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②资源优势: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耕地面积179万亩,森林面积5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1%,菇耳林面积达104万亩,总蓄积量1015万立方米,为食用菌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

(2)人力丰富,技术成熟,种植规模大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覆盖地域广、涉及农户多,全市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个农户、30多万人在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与食用菌关联的产业。其中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种植技术上北上河南泌阳,东赴浙江庆元,学习秋栽和春栽袋料香菇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总结出独特的栽培方法,菌袋成活率达98%,超过泌阳28%;花菇率达85%,超过庆元30%。(3)政府的优势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确了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一些从事食用菌加工、贸易的知名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也来随州投资。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尤其检验检疫局、银行、税务等部门,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促进随州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上档次,提高人员素质,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例,仅2005年就派大量质量体系、HACCP认证方面的专家给企业培训20多次,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时间长达60多天。而当地的信用社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为例,仅三里岗一个乡镇的信用社就给出口企业贷款达1.4亿。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4)龙头企业的优势

随州有一大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这些企业有实力,经验丰富,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不仅熟悉食用菌的种植、加工,而且熟悉国内国际行情。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2007年引进黄石劲酒集团在随州投资1亿元,联合中兴、裕国、联丰三家企业骨干,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加工出口1003万美元,创随州地区单月过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小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仅随州的三里岗镇就有近40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园区企业日益壮大,使其有能力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渗透力,为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此外,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成为推进企业工业化强筋壮骨的重要支柱。

(5)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对食用菌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例如香港市场80%以上的香菇来自随州,近两年来,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的地区不断扩展,现已出口到欧美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企业不断增多,食用菌自营出口的乡镇已增加到13个,出口企业32家;出口价格稳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价平均每吨达1150美元以上,增长15%左右。这些成熟稳定,并且持续发展的市场,带动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繁荣。

3.2产业面临问题分析(1)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香菇生产是一种资源消耗型项目,阔叶树资源消耗过量,森林生态平衡问题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矛盾目益突出,随州现有林地50.28万公顷,其中阔叶林面积16.15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1206万m3,人均占有量不到5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随州每年以木材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含椴木、袋料)按永续利用原则,应控制在2000万袋(棒)左右,可实际数量(9500万袋、筒)已经远远突破。据测算,每生产一吨椴木香菇约消耗70立方米阔叶树,而生产一吨出口菇则需耗去180立方米阔叶树,一吨袋料香菇也需耗材43立方米。经近十几年的香菇生产,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渐趋恶化。若长此以往,不设法研究新的替代材料,香菇生产也将面临资源危机,必然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菌种混乱的问题

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市香菇菌种管理工作滞后,制种售种管理混乱。由于缺资金,投入不足,选育的适合本地特点,高产稳产的菌种较少,对引进的品种也不能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菌种生产无序而混乱,菌种质量得保证,各厂家任意命名菌种,造成菌种多、乱、杂的局面。加之人才流失,使菌种的选育工作停滞不前,导致相当一部分为不具备菌种选育和保存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进行菌种选育和销售,有的将同种异名改头换面流入市场,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菌种质量引发的官司,极大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市场竞争和供求问题

无序竞争,影响了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发展。食用菌经营者往往只看中眼前利益,不是热忠于开辟新市场,而是抢占已有市场,相互争夺资源、人才、市场,使得品种、质量、价格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使各企业叫苦不迭,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倒闭。

无序生产,产大于销,质量上去,价格下来,菇贱伤农。最近几年,我市香菇质量可以说是逐年提高,特别是1995年花菇普及后,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但菇农生产成本,随着种植面积大增,原材料紧缺价扬而逐年上升,而香菇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同时也引发内销价下跌。究其原因,①是无序生产,一哄而上,菇农在效益驱动下,在不了解国内外产销市场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使香菇产大于销。②是无序出口,竞相向外商报低价,自相残杀,最终受害的是菇农。③是外商直接插手产地收购,直接用人民币收农产品,损害了出口创汇。④是国外食用菌的贸易保护,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且质优价廉,对他们是一个冲击,他们无力抗衡,引发了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4)栽培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

随州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着栽培条件较差、标准化和工厂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的现象。多数菇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产量不稳、产品质量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由于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控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化学药品防治,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残留,造成食用菌商品率和生产效益严重降低。在生产、保鲜和加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已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5)食用菌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检测手段、检测人才、产品标准知识和资金的缺乏,食用菌产品源头控制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别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及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出台,对食用菌行业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风险预警体系相对薄弱,使整个行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6)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薄弱,附加值低

目前随州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缺乏高技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差。食用菌产后处理水平较低,加工科研工作与产业高效发展不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极少,食用菌加工的深度和广度都急需提高。初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除部分出口外,尚未形成定型的市场品牌产品。并且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的市场效应还未建立起来。虽然已经注册了“山林牌”、“大洪山牌”等四十多个品牌,但品牌的含金量很低,市场影响还很低,有的公司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品牌,长期用国外客户的商标,主要靠价格竞争,因此靠品牌闯市场、争市场还需要做大量工作。(7)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滞后

食用菌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生产较分散,产业化水平低。而菌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产品经营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

我市食用菌近年来的发展,只解决了产量问题,但我们应看到种这产量的增长是消耗宝贵的木材资源和牺牲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既有政策 的 启动、国际市场的拉动、农民为了致富而自发主动等原因,也有发展初期的劳力、资源成本低等原因。虽然发展快,但起点低,问题关键在于科研滞后于生产,科研脱离于生产,关门 搞科研,埋头抓生产,总产量上去了,但转化率低,优质品种比率低,低劣产品自然换不来好效益,只能大量消耗现有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4随州食用菌产业地区分布

近年来,随州市积极利用地域优势,把食用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来抓,使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三里岗镇为龙头,草店、洪山、殷店、万和等乡镇为中心的产业格局。

第二篇:随州香菇食用菌产业概况

随州食用菌产业概况

随州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下辖一市一区:广水市、曾都区。全市版土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经过多年的发展,随州逐渐形成了拥有自主特色的产业经济,“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自然风景区”的文化旅游产业;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汽车装配,零部件和制造产业,以及以经济开发区为重地的高新电子技术的产业集群; “中国食用菌之乡”、“惠兰之乡”的优势农业产业。以重工业为广阔腹地,优势农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和第三服务产业协调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对接大武汉,争当“1+9”为战略目标,随州将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在全球的经济浪潮中,抒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 “县地市”的经济发展轨迹。

2.1发展历程

随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种植生产重地,全市市90%的乡镇、30%的农户,有近30万左右的人从事食用菌相关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随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创汇出口型产业。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随州食用菌产业始于1978年,当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当年,推广香菇种植技术。随后华农大硕士罗信昌、吕作舟又在三里岗试种椴木香菇,为随州食用菌产业播下星星之火。随着椴木香菇种植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利用丰厚的林地资源,各乡镇开始大面积种植椴木香菇,从此“随州香菇”便远飘万里。由于椴木香菇对栎木资源的过度消耗,砍伐树木发展经济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20多年来,其发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进入随州,利用种植椴木香菇的技术经验,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采用椴木作培养基料,单位产量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适合规模种植,推动了产业的发展。随着香菇市场的不但饱和,90年代末,黑木耳种植兴起,也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奠定了随州香菇、黑木耳为主打产品的优势地位。据统计,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1万吨,其中香菇产量14000吨,黑木耳7000吨,创湖北省产量第一。

3.市场为主导食用菌产业升级:在有着坚实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丰富的源头资源。随着食用菌产业链条的不但延伸,政府的开放政策,一批批香菇收购和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仅在三里岗地区香菇加工销售企业就有有100多家。从武汉到广州,到上海,到北京,香港,随州香菇的市场份额不但的增长,其中香港市场就占据80%。有着优秀的品质和质量,随州香菇不仅立足于国内市场,也开始冲击国际市场。随着多年的外贸出口,随州香菇也牢牢占据了中国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为了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与国际接轨,打响品牌,随州市政府利用地区优势,招商引资,进行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扶持了一批大型资金技术型的龙头企业,并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促进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升级。

总括随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从跟风盲目种植到集约化种植,从无序到有序,到现在的标准化,产业化。一路走来随州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目前随州市曾都区是全国食用菌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国家万吨标准化示范区”,拥有全国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三家,年出口额创湖北省第一,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取得优异的成绩和荣誉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2008年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75万吨,产值12亿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创汇突破8000万美元,比前年增长了33.3%。

2.2 产业发展现状

1.食用菌产量产值快速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随州市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文件,及出台的系列优惠政策,食用菌产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各地抓住食用菌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价格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涨20%的机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2007上半年,随州市发展黑木耳3850万棒,比上年增加400万棒,增11.6 %;袋料香菇栽培超过8000万袋,增加1000万袋,上半年食用菌产量1.8万吨,增13.8 %,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到2.75万吨,比上年增加3690吨,增15.5 %。据统计2006年到2008年随州食用菌总产量、产值和出口创汇,如表2-1所示。

表2-1是食用菌产量产值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总产量/万吨 2.4 2.75 2.1

总产值/亿元 10.2 11.5 12

创汇/万美元 6000 8000 10000 2.食用菌品种结构优化发展:从椴木香菇栽培,到袋料香菇,黑木耳,随州食用菌品种一直处于比较单一的发展,为了减少食用菌对栎木资源的消耗与依赖,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州市开始实施“资源转换和品种转型”战略,加快了品种结构调整。在保持香菇、黑木耳两大主导品种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等资源,减少袋料香菇中栎木屑比例;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菇类,加快了白灵菇、巴西菇、鸡腿菇、双孢蘑菇等新型草腐菌发展。

如安居落户双孢蘑菇、巴西菇栽培基地;洛阳镇创办珍惜菇栽培基地;广水市先后引进白灵菇、双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种。全市上半年白灵菇发展到450万袋,增12.5%,巴西菇发展到33.5万平方米,增长了67.5%。而发展巴西菇意义重大:①是使食用菌生产实现了由单一木腐菌向木腐菌、草腐菌并重转变,实现了高温菌生产的突破;②是促进了循环农业发展,既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又变废为宝,提高了农作物桔杆的利用率。③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巴西菇生产不仅增加种植户收入,而且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出家门就能打工增收。随州市巴西菇已发展到安居、均川、吴山、南郊、新街等12个乡镇,干菇价格稳定在每公斤60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农民种植积极性高。通过“生产原料转换、产品结构转型”,随州食用菌产业变“一菇独秀”为“百菌齐放”,食用菌由原来单一的香菇品种,发展到木耳、巴西菇、杏孢菇、金针菇、双孢菇等20多个品种。

3.“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形成: 受国际国内行情及自然环境的的影响,菇农的利益常得不到保证。而加工企业有客户、有信息、有定单、有资金,为了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组织化能力,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共同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通过基地化、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企业应向菇农提供信息、标准、栽培菌种和技术,提高了效益水平,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⑴ 资源整合,企业实力增强:随州市食用菌加工企业有100多家,只有六家企业的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大部分食用菌加工企业多是从作坊式生产、家族化经营转变而来,由于企业规模小,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遇到市场波动时,为争夺客户竞相杀价,产业综合实力难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黄石劲酒集团进入香菇产业。劲酒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联合湖北随州中兴、联丰两家香菇出口企业,共同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随州三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优势组合,随州食用菌企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从过去的编织袋到现在集装箱,从卖资源到现在的产品精包装和深加工,随州食用菌企业得到了升级,提高了档次,为以后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处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优势。

⑵ 标准化基地的大力推广:加强基地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种植,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的进程。2007年,在广水市建立了100万袋白灵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曾都区草店、三里岗建立了500万袋香菇标准化示范基地,在长岗、安居建立了20万平方米巴西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并确定海斌菌种厂、三里岗裕国菇业公司等5家企业为标准化示范企业;筛选了100个生产规模超过1万袋的农户作为示范户,带动1万个种植专业户开展标准化生产;三友公司在三里岗、洪山等7个乡镇,建设了68个食用菌生产基地,服务菇农37603户,132611人,扶持菇农标准化种植香菇6074.4万袋,黑木耳58.5万桐,产值4.4618亿元,为菇农增加年人均收入3364元。通过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菇农规范管理,标准化种植,随州市食用菌板块规模继续扩大。

4.国际市场的拓展:坚持不懈开拓市场,出口保持强势增长,随州食用菌产品85%以上外销,其中约30%出口,出口创汇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从2003年开始随州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内国外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认证。全市现已有食用菌品牌22个,其中,湖北裕国菇业的“大洪山”获得原产地保护;“大洪山”“三岗”等5个品牌通过HACCP体系认证、ISO9001认证,“财”牌香菇等4个品牌通过美国FDA认证,“大洪山”等3个品牌香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大洪山”牌香菇2007年还获得“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由于“随州香菇”品牌效应提高,随州香菇在香港及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湖北裕国菇业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果蔬罐头深加工工厂,相信以后随州的经济会更上一层楼。

随着出口主要对象国中的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新法规,食用菌出口门槛升高。随州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①是开辟出口新市场,在稳定原有东南亚主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南美、西欧和部分非洲市场,出口地增加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②是改进加工设备,提高加工水平,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仅裕国、银兆、三岗三家企业,2007年就投资1000万元,进口了全自动干燥、除尘、真空包装机。③是培植新龙头,新增食用菌自营出口企业4家。据海关统计,仅2008年1-6月份随州市食用菌出口达到41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3%。其中,裕国公司出口92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78倍,银兆公司、中兴公司出口均突破600万美元。

3随州食用菌产业优势及问题分析

3.1产业优势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独特的地理环境是随州食用菌天然生产的温床。随州在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桐柏山两大山系中间,拥有天然优质的生产用淡水资源,境内水系不受外来水的污染。同时随州属于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型气候,年均气温14.9-15.9℃,年降水量800-1200㎜,日照率46%,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依靠自然温度可供食用菌生产的时间长达300多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体系,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

②资源优势:随州市地跨江淮,南耸大洪山,北靠桐柏山,版土面积963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占80%,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耕地面积179万亩,森林面积5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1%,菇耳林面积达104万亩,总蓄积量1015万立方米,为食用菌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

(2)人力丰富,技术成熟,种植规模大

食用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州市食用菌产业覆盖地域广、涉及农户多,全市有44个乡镇、180多个食用菌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10多万个农户、30多万人在从事食用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与食用菌关联的产业。其中有50个经销大户常驻香港,5000多人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在种植技术上北上河南泌阳,东赴浙江庆元,学习秋栽和春栽袋料香菇技术,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总结出独特的栽培方法,菌袋成活率达98%,超过泌阳28%;花菇率达85%,超过庆元30%。

(3)政府的优势政策

在产业发展初期,当地政府就制定了明确了出口导向政策,积极支持食用菌产业出口。并且制定了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一些从事食用菌加工、贸易的知名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也来随州投资。各职能部门也通力合作,尤其检验检疫局、银行、税务等部门,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了极大的方便。

为了促进随州食用菌出口企业管理上档次,提高人员素质,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例,仅2005年就派大量质量体系、HACCP认证方面的专家给企业培训20多次,人员200人次以上,培训时间长达60多天。而当地的信用社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以2005年为例,仅三里岗一个乡镇的信用社就给出口企业贷款达1.4亿。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各企业从事食用菌出口的积极性,并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源向随州地区集聚,促进部分企业迅速完成积累,滚动发展,并从此走向世界。

针对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每年安排1000万元周转金和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食用菌加工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企业和品牌整合,打造现代食用菌加工龙头。近年来,该市先后引进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多家外商企业,投资食用菌产业,大大提高了该市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能力。

(4)龙头企业的优势

随州有一大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带头人,这些企业有实力,经验丰富,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不仅熟悉食用菌的种植、加工,而且熟悉国内国际行情。他们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如2007年引进黄石劲酒集团在随州投资1亿元,联合中兴、裕国、联丰三家企业骨干,组建了“湖北神农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实现加工出口1003万美元,创随州地区单月过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小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仅随州的三里岗镇就有近40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园区企业日益壮大,使其有能力在全国各地建立自己的分公司,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渗透力,为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此外,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平台,形成了招商引资的洼地,成为推进企业工业化强筋壮骨的重要支柱。

(5)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国内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对食用菌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例如香港市场80%以上的香菇来自随州,近两年来,随州市食用菌出口实现了“四增”: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的地区不断扩展,现已出口到欧美等2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企业不断增多,食用菌自营出口的乡镇已增加到13个,出口企业32家;出口价格稳步增高,去年香菇出口价平均每吨达1150美元以上,增长15%左右。这些成熟稳定,并且持续发展的市场,带动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繁荣。

3.2产业面临问题分析

(1)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香菇生产是一种资源消耗型项目,阔叶树资源消耗过量,森林生态平衡问题突出,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矛盾目益突出,随州现有林地50.28万公顷,其中阔叶林面积16.15万公顷,林木蓄积总量1206万m3,人均占有量不到5 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随州每年以木材为原料的食用菌生产(含椴木、袋料)按永续利用原则,应控制在2000万袋(棒)左右,可实际数量(9500万袋、筒)已经远远突破。据测算,每生产一吨椴木香菇约消耗70立方米阔叶树,而生产一吨出口菇则需耗去180立方米阔叶树,一吨袋料香菇也需耗材43立方米。经近十几年的香菇生产,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渐趋恶化。若长此以往,不设法研究新的替代材料,香菇生产也将面临资源危机,必然制约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菌种混乱的问题

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市香菇菌种管理工作滞后,制种售种管理混乱。由于缺资金,投入不足,选育的适合本地特点,高产稳产的菌种较少,对引进的品种也不能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菌种生产无序而混乱,菌种质量得保证,各厂家任意命名菌种,造成菌种多、乱、杂的局面。加之人才流失,使菌种的选育工作停滞不前,导致相当一部分为不具备菌种选育和保存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而进行菌种选育和销售,有的将同种异名改头换面流入市场,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菌种质量引发的官司,极大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同时造成木材资源的严重浪费。

(3)市场竞争和供求问题

无序竞争,影响了食用菌行业的健康发展。食用菌经营者往往只看中眼前利益,不是热忠于开辟新市场,而是抢占已有市场,相互争夺资源、人才、市场,使得品种、质量、价格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使各企业叫苦不迭,部分企业亏损严重,甚至倒闭。

无序生产,产大于销,质量上去,价格下来,菇贱伤农。最近几年,我市香菇质量可以说是逐年提高,特别是1995年花菇普及后,质量上了一个台阶。但菇农生产成本,随着种植面积大增,原材料紧缺价扬而逐年上升,而香菇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同时也引发内销价下跌。究其原因,①是无序生产,一哄而上,菇农在效益驱动下,在不了解国内外产销市场信息的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使香菇产大于销。②是无序出口,竞相向外商报低价,自相残杀,最终受害的是菇农。③是外商直接插手产地收购,直接用人民币收农产品,损害了出口创汇。④是国外食用菌的贸易保护,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且质优价廉,对他们是一个冲击,他们无力抗衡,引发了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

(4)栽培技术粗放,产品质量差

随州食用菌生产普遍存在着栽培条件较差、标准化和工厂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的现象。多数菇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多是望天收,根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产量不稳、产品质量下降,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由于对食用菌病虫害防控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化学药品防治,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有害物质的残留,造成食用菌商品率和生产效益严重降低。在生产、保鲜和加工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已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5)食用菌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检测手段、检测人才、产品标准知识和资金的缺乏,食用菌产品源头控制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特别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及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出台,对食用菌行业的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风险预警体系相对薄弱,使整个行业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6)食用菌产品加工技术薄弱,附加值低

目前随州食用菌加工大部分仍停留在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主要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缺乏高技术产品,价格低廉,经济效益低,而且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差。食用菌产后处理水平较低,加工科研工作与产业高效发展不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极少,食用菌加工的深度和广度都急需提高。初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除部分出口外,尚未形成定型的市场品牌产品。并且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的市场效应还未建立起来。虽然已经注册了“山林牌”、“大洪山牌”等四十多个品牌,但品牌的含金量很低,市场影响还很低,有的公司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品牌,长期用国外客户的商标,主要靠价格竞争,因此靠品牌闯市场、争市场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7)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滞后

食用菌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业的食用菌服务队伍,菇农不能及时得到培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不能及时推广,更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生产较分散,产业化水平低。而菌产品销售以菇农单独销售为主,产品经营企业数量较少,经营规模也都不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缺乏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市场依赖程度高,抵御风险能力低。

我市食用菌近年来的发展,只解决了产量问题,但我们应看到种这产量的增长是消耗宝贵的木材资源和牺牲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既有政策 的 启动、国际市场的拉动、农民为了致富而自发主动等原因,也有发展初期的劳力、资源成本低等原因。虽然发展快,但起点低,问题关键在于科研滞后于生产,科研脱离于生产,关门 搞科研,埋头抓生产,总产量上去了,但转化率低,优质品种比率低,低劣产品自然换不来好效益,只能大量消耗现有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

4随州食用菌产业地区分布

近年来,随州市积极利用地域优势,把食用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来抓,使食用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以三里岗镇为龙头,草店、洪山、殷店、万和等乡镇为中心的产业格局。

4.1三里岗模式

三里岗记事:

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住进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推广香菇种植

1985年香菇年交易量20吨

1992年三里岗立“香菇街”牌坊,香菇街自此名扬海内外

2000年,三里岗第一家自营出口企业湖北裕国菇业公司诞生

2003年,三里岗香菇通过国家级“原产地保护标记”认证

2006年,被列入“全省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

2007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中国香菇之乡”

1987年灭荒普查时,全镇森林覆盖率69.7%,而后 20年上升5.6个百分点

2008年,三里岗香菇被列为湖北省52个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三里岗是全国最大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香菇出口美国、加拿大、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5个品牌获得了“随州香菇”原产地保护认证。10多年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鄂北山区小镇—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到创汇农业的跨越。五年来,该镇累计出口创汇1.6亿美元,上缴利税8000万元人民币。香菇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成为当地富民、强村、兴镇的特色支柱产业。随着香菇生产与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里也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香菇之乡和中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享誉世界的“中国香菇第一镇。”

4.1.1三里岗市场的形成

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龙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距离随州市城区65公里。全镇共有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万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过渡性明显,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目前有15万亩菇耳林。全镇10000农户,百分之八十的农户种有袋料香菇,户平1500袋。常年种植袋料香菇500万袋,自产香菇2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创利税3000万元。种黑木耳200万棒,年产木耳600吨,产值3000万元,创利税1000万元。仅香菇、木耳种植农民人平增收2000元。2000年至2005年间,累计出口创汇13530万美元,上交税收6000多万元。2006年元至6月累计出口创汇1871万美元,完成利税1288万元;目前,香菇产业户数达到918户,从业人员5345人,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业主有30户。香菇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镇”。

1.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建好规模生产基地。三里岗有33.8万亩山场,其中菇耳林面积15万亩。到2005年,全镇共建香菇生产基地29个,年投产椴木香菇400万桐(含外采)、袋料香菇1000万袋、年自产干菇2000余吨。近几年共退耕还林1240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150亩,点播橡子6万公斤,林业育苗500多亩,为香菇生产培植了后续资源

2.利用地理区位优势,组织劳务技术输出。三里岗镇地处中部,香菇生产技术辐射东西南北。全镇常年有1000多人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外省市进行菇耳、食用菌生产和技术指导,每年生产香菇2000余吨左右,把外地的资源变成了自己的财源。

3.利用市场集散优势,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据统计,全国有12个省市的客商到三里岗交易香菇,全镇有4000多人农忙种田,农闲贩菇,每年外采香菇达6000吨。三里岗香菇市场年交易量11000吨,交易额近7亿元。其中近80%的货源来自其他省市的香菇产区,实现了“买全国、卖世界”的购销格局。

4.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培植香菇产业集群。三里岗镇香菇产业形成一定优势之后,进一步加快了香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1992年镇政府筹资128万元,在集镇中心建成占地14.8亩的“香菇街”,让香菇贸易有了固定的场所;1999年,镇政府筹资近千万元,在集镇东头建起了占地30亩的香菇加工新区(工业园东区),共建加工厂36家,建筑面积14500余平方米,统一为前店后厂模式;2002年,为进一步扩大香菇产业规模,三里岗镇再次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征地60亩,逐步建成了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全面打造香菇出口创汇的“航母”。截止2006年5月,该镇东西两个园区共有香菇加工企业43家,其中自营出口公司7家。园区企业总资产达2.2亿元,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香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集群聚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方面使香菇加工规模、出口创汇逐年扩大,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香菇加工产业的规模效应,使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

5.利用加工出口优势,提高产业集群外向度。2006年,三里岗镇政府积极引导7个出口企业配套新上项目,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了2个冷库,1个纸箱厂;5个龙头骨干企业分别新增技改设备,新上小包装线,产品严格按照原料筛选、高温蒸气抹面、烘干、抽气、微波杀菌、真空包装等工序进行生产,使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确保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增强了企业国际竞争力,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投产达到效果后,能新增销售收入9800万元,利税增加580万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人。在11个注册登记的品牌中,“大洪山”、“楚风”、“财”、“永光”、“银兆”5个品牌获得了国家商检总局授予的原产地标记保护认证,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湖北联丰食品有限公司、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认鉴委HACCP认证,3个品牌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2个品牌获得了美国FDA认证,“财牌”香菇登陆法国市场。2005年,该镇的“财牌”、“双鹰牌”、“野木牌”香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银兆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三岗食品有限公司、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联丰(随州)食品有限公司的干香菇制品被中国罐头工业协会认定为罐头食品,同年12月被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认定为工业品。目前,该镇香菇不仅供香港贸易,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辟产业绿色通道。香菇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多年来,该镇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改善,使菇乡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创业的“乐土”。①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领导工程。联席会领导主要精力用于产业集群发展,三分之一人员为香菇加工企业服务,同时制定了党政联席会领导每人包一个民营企业的岗位责任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②是对产业集群发展实行“一站式”服务。该镇政府成立了“农副土特产品运销管理办公室”,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税费代征、出境手续办理等全程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厅制收费(税),一次性办完各种手续”,极大的方便了企业。③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让利工程。该镇政府承诺,凡入住工业园区的企业,政府负责“三通一平”,且征地费用减少到三万元每亩。④是实行产业集群发展畅通工程。三里岗镇,道路、通讯村村通,市场交易零收费,真正做到货畅其流。

4.1.2经济特征

过20多年发展,三里岗镇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创汇基地,是闻名全国的香菇之乡。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新亮点,为繁荣三里岗经济乃至整个随州经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已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体系,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集散地”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镇”,最近又被省政府列为“全省初具规模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基地生产。三里岗有33.8万亩山场,其中菇耳林面积15万亩,全镇共建香菇生产基地38个,年投产椴木香菇400万桐(含外采)、袋料香菇500万袋(含外采),年菇耳产量达2500吨以上。从事香菇生产的农户6000余户,占农户总数的85%。近几年共退耕还林1300亩,完成荒山荒地造林3200亩,林业育苗近600亩,为香菇生产培植了后续资源。

2.大市场交易。该镇原有的香菇交易市场建于90年代初,随着香菇产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香菇交易的需要。三里岗新的交易市场建设从2001年开始谋划,2004年获省发改委立项,2005年4月竣工。该市场位于三里岗镇集镇西端,占地面积20000m2,建筑面积14240m2,总投资1700万元。建有标准化的交易货棚、加工厂房和综合办公楼,并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是一个集产品检疫、精深加工、货物储存、产品交易、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常年有4000余人活跃在香菇市场上“买全国、卖世界”,形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吸引十二个省市的香菇在三里岗香菇市场交易。市场年交易香菇1.2万吨,交易额近10亿元,其中80%的资源来自其它省市的香菇产区。

3.大规模加工。近百家民营企业从事香菇加工销售,4000多名农民进厂打工,年加工香菇4000多吨。拥有8家自营出口企业,银兆、裕国、中兴、联丰、三岗等5家企业是三里岗的龙头企业,为提升企业档次,提高产品竞争力,他们共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了厂房,购置了筛菇机、蒸气除尘机、复烤机、微波杀菌机、臭氧灭菌机、真空包装机、金属探测仪等设备20台(套),企业的工业化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有了新的提高。产品严格按照原料筛选、高温蒸气抹面、烘干、抽气、微波杀菌、真空包装等工序进行,确保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5家公司年出口创汇能力已在5000万美元以上。4.大批量出口。三里岗的出口企业与海内外80多名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大洪山”、“楚峰”、“银海”等香菇品牌叫响海内外,三里岗香菇出口已基本上摆脱香港,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全镇出口创汇4407万美元,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中兴公司出口创汇306万美元,同比增加156万美元;裕国公司出口创汇314万美元,同比增加287万美元;三岗公司出口创汇239万美元。

4.2其他产区分布

草店镇:技术革新促香菇产业升级

该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有6200多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己成为鄂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心、栎木资源汇集地和重要的食用菌产品集散地。2007年,全镇发展袋料香菇2100万袋,5万袋以上规模生产的袋料香菇基地30多个。

为了提高香菇品质,畅通香菇销售渠道,将食用菌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今年,该镇与市农业局联合在草店居委会三组建起袋料香菇板块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实行“四统一”:一是统一选用良种,基地所用菌种全部由大海菌业集团选育并生产;二是统一技术标准与技术指导,由大海菌业集团选派技术骨干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统一采用香菇无害化催花烘干技术;四是统一实行产业化经营,板块基地生产的香菇全部由鸿运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加工出口。

安居镇:草腐菌类生产

曾都区安居镇发展春季草腐菌类生产,掀起了发展草腐类生产的高潮。据统计,今年安居镇累计有一百五十余户发展草腐菌类生产,巴西菇大棚发展到二千一百个,计划还发展双孢蘑菇、白灵菇等,产值可达亿元。

广水市:大力发展珍稀菇品

广水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引进白灵菇、双胞菇、巴西菇等珍稀菇品,以典型示范带动农民栽种。该市与中国食用菌协会、华中农业大学、福建古田新元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培养珍稀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70多名,为发展珍稀菇品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该市引资兴办了吉阳食品(广水)公司,专业从事白灵菇等珍稀菇品的科研、加工和出口。经公司龙头带动,该市在吴店、郝店、蔡河、武胜关等地建立了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食用菌迅速成为广水农民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第三篇:随州中考

随州市2012年中考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实施意见》(鄂教发〔2005〕14号)、《关于印发〈湖北省初中毕业和升学实验技能考试管理意见〉(试行)的通知》(鄂教基〔2003〕39号)、《湖北省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和《湖北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鄂教基〔2007〕7号)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与高考接轨,兼顾保持中考考试政策相对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治考。(二)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原则,统一组织领导。

(三)坚持“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命题,严密组考。

三、文化课考试(一)报名

符合下列条件的学生,具备报名资格:

1、遵纪守法;

2、具有随州户籍或学籍;

3、应届初中毕业生;

4、身心健康。

(二)报名时间、地点和办法

全市统一报名时间为3月1日至3月15日。

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须在其常住户口所在县、市、区报名,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时考生必须有身份证号。

中考费按2009年市物价局同意的标准收取。文化课考试费的40%上缴市教育考试中心,用于命题、制卷、阅卷、登分等支出;文化课考试费的60%留县、市、区,用于组织考务。

报名号和准考证号实行全市统一编排。报名号编码共有12位数字,其中前三位数字为全省统编县(市、区)代码,第四至五位数字为乡、镇代码,第六位数字为乡镇内学校编码(随招考办〔2010〕1号文件附后),第七至第八位数字为毕业生毕业学代码(2012年为12),第九位至十二位数字为报名流水号。考生必须凭准考证参加中考。

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对应届初中毕业生的报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登记造册,于3月22日前报市教育局认定。随州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随州市金太阳学校的报名资格由市教育局直接认定。

4月1日前,县、市、区招考机构凭市教育局认定的《随州市2012年中考考生报名信息表》(见附件)和缴费收据,到市招考办(办公地点设在市教育考试中心,下同)办理报名手续。

(三)考试

实行“两考”(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合一,全市统考。

中考总分为750分。其中文化课考试总分为720分,体育考试20分,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10分。文化课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化课实行闭卷考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实行单科考试,每科150分(英语听力部分30分);文科综合120分,其中思想品德60分、历史40分、地理20分;理科综合150分,其中物理70分、化学50分、生物30分。

文化课考试日期为6月20-21日,具体考试时间为: 6月20日(星期三)

上午9:00-11:00(120分钟)语文 下午2:00-4:00(120分钟)数学 下午4:45-6:25(100分钟)文综 6月21日(星期四)

上午9:00-11:00(120分钟)理综

下午2:00-4:00(120分钟)英语(其中2:00-2:25考听力)

文化课考试实行试卷和答题卡分开。试卷供考生审题用,答案由考生根据试卷要求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卡单独装袋密封,以县、市、区为单位在考试结束后当日下午送市招考办集中评分。试卷以考室为单位装订回收,随答题卡一并送市招考办备查。

中考命题、制卷、阅卷和组织工作在市教育局领导下,由市招考办承担。

县、市、区招考机构承担本辖区的具体考务工作;市招考办承担市直学校的具体考务工作。

考点必须相对集中。考点设置由市招考办审定。

4月1日前,县、市、区将《随州市2012年中考考点申报表》、《随州市2012年中考试卷征订单》和《随州市2012年中考考生报名统计表》(见附件)一并上报市招考办。县、市、区招考机构通过考生所在学校将中考成绩送达考生。

关于考试报名、考试组织及阅卷工作的具体实施,须严格按《随州市中考考务管理办法》执行。

四、体育考试(一)考试内容及分值

1、体育中考项目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中长跑(男1000米、女800米)、立定跳远共四项。

2、体育考试成绩共20分,每项目为5分(具体标准见附件)。(二)组织办法

1、考生报名。参加测试的考生应为具备中考报名资格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了便于统计中考成绩,考生的中考报名号,即为该生的体育测试报名号和准考证号。

2、测试组织。为保持测试的统一、公平,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测试领导小组和测试组,市招考办将派巡视组巡视。

3、随州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随州市金太阳学校体育中考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组织实施。

4、成绩认证。每个考点考生成绩由测试组组长签字生效。体育考试结束后,各县、市、区将含有该数据的两份光盘上交市教育局。

5、聘请社会监督员。为提高此项工作的透明度,各考点可聘请为人正派、处事公道、当年无直系或旁系亲属参考的在当地有一定威信的1名人士作为社会监督员。

(三)时间安排

1、全市体育考试应于2012年5月10日前完成。

2、各县、市、区要于2012年3月底前将体育中考实施方案报市教育局审批。

3、各县、市、区的体育汇总成绩(光盘)在2012年5月15日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审核验收后移交市招考办。验收时必须履行签字手续,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所报信息应有中考报名号、初中学籍号、姓名、性别、学校名称等)

(四)免考与缓考

1、因肢残丧失运动能力的考生,可申请办理免考手续。申请程序是由考生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免考缓考申请表》(见附件),并详细注明原因,出示医

院的有效证明,经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签字和学校审批后,报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予以免试。在审批免考考生时,必须有专人对考生进行目测,并由目测人签字,在学校公示后方能生效,并存入学生档案。经审核属实,批准同意免考的学生,体育成绩按20分计入考试总分。

2、因伤、病长期免修体育课,但未丧失运动能力而申请免考的学生,应有医院的详细证明,按免考程序申报审批。经审核属实,批准同意免考的学生,按体育总分的50%计分。

3、因伤、病或意外事故等原因,暂不能参加身体素质测试的考生,可申请缓考。参加缓考的学生,由当地体育考试领导机构规定时间集中组织补测。

(五)有关事宜

1、为了使体育中考成绩准确、测试科学、标准统一,各地在组织体育测试时要用质量性能优的智能型测试器。

2、各地要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认真组织。为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更加科学、准确、简便易行,各地要督促各校配齐、配好新的测试器材。

3、考试期间,考场必须封闭管理,与考试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场。考场场地、器材必须达到合格和安全标准。

4、各地要高度重视体育考试中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考务人员送考到校、到乡(镇)等措施,使学生就近参加考试。各考场要设立医疗救护点,配备医护人员,配备较齐全的医疗急救设备。应与当地医疗急救中心保持联系,准备专用救护车辆。要制定应急预案,确保考试安全。

五、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一)考试对象

参加2012年初中升学考试的应届初中(含职业初中)毕业生。(二)考试范围、内容及分值

1、范围:现行物理、化学、生物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技能。

2、内容: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和组装,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及简单的误差分析。每个考生参加理、化、生三科中两科的实验技能考试。

3、分值:实验技能考试成绩按总分10分记入中考总分。(三)考点设置

考点设置原则上以初中学校为单位,设点前要严格审查考点资格。审查内容包括实验用房、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的开设及管理等方面。考点必须备齐二类及以上的实验设备。保证至少二个理、化(生)实验室。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学校不能设考点,其考生就近到符合条件的初中参加考试,并交纳一定的仪器、药品损耗费。考点设置的具体评审标准依照《随州市初中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考点资格评审细则》(见附件)执行,达到90分以上者为合格。随县、广水市、曾都区所属初中考点设置资格由市电教馆会同县、市、区电教(装备)站确定,其它初中考点设置资格由市电教馆确定。

(四)收费标准

根据鄂价费〔2003〕221号文件规定,每生报名时要缴纳考试费12元,其中上缴市电教馆3元,用于命题、制卷、巡视和考试的有关组织工作;县、市、区自留9元,用于考试、评分、登分等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考试经费不足部分从地方教育经费中解决。

(五)考试工作安排

1、报名。

凡参加实验技能考试的考生,由考生所在学校按今年中考的报名号顺序组织报名。报名时须填报报名册和准考证,并交黑白免冠登记照二张。考生的准考证号即中考的报名号。报名册由市招考办统一印制。准考证由各县、市、区印制。考生报名时,须交考试费12元。县、市、区应提前统计报考人数上报市电教馆,以便印制相关的表格和试卷。

2、监考教师的选调和培训。

各县、市、区有关单位在正式考试前,应根据随教函〔2001〕6号文件的要求,按师生比1:3的标准选聘监考教师。对选聘的监考教师,各县、市、区有关单位要进行业务和纪律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

3、考试组织。

实验技能的考试按《随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和升学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考务细则》(见附件)执行。随县、广水市、曾都区所属初中由县、市、区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自行组织考试,其它初中由市电教馆组织考试。

4、考试时间。

实验技能考试的时间为每场20分钟。全市2012年初中毕业和升学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时间安排为:3月下旬完成报名工作;4月上旬各县、市、区有关单位向市电教馆缴清考务费,同时确定考点、选调、培训监考教师;4月9-27日为考试时间,4月28-30日进行登分、复核和试卷分析。

5、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试信度。

各地、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实验技能考试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考务细则办事,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结果公正可信。考试期间,市招考委将派巡视员对各县、市、区的考务情况进行检查巡视,对违纪舞弊者,坚决按《随州市高考、中考招生管理处罚暂行规定》(随教发〔2001〕13号)查处。各县、市、区的理、化、生实验技能考试汇总成绩(光盘)在2012年5月10日以前上报市电教馆,由市电教馆审核验收后移交市招考办。验收时必须履行签字手续,确保信息(信息应有中考报名号、初中学籍号、姓名、成绩)准确无误。

六、严肃中考政策纪律

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校和招生学校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部门有关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和法纪,廉洁自律。

考试机构和有关学校要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和网址,接受社会监督。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3590598。市监察局:3329092。市教育局:3590775。

湖北随州招考网(www.teniu.cc)。

第四篇:中国 随州

随州,倚重浩瀚厚重的历史,独享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之尊荣,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行列。

随州,依托优良和谐的生态,坐拥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惠兰之乡之美誉。随州,凭借刚韧自强的精神,摘取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风机城、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之桂冠。

随州,一座正在崛起的鄂北都市。

一、悠悠随州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古老的随州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随州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辖曾都区、随州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代管广水市,全市总人口258万,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

逶迤九龙山,清澈姜河水。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炎帝神农诞生于此。炎帝神农氏植五谷、制耒耜、冶斤斧、创农耕、尝百草、疗民疾、制琴弦、兴贸易,开创了中华古代农耕文明,一直被尊为华夏始祖、神农至尊。随州自1993年开始,每年四月二十六日神农诞生日举办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盛况空前。随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境内涢水源头大洪山麓的冷皮垭文化遗址和涢水与漂水汇合处的西花园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证明,随州地域文化既属南方屈家岭文化范畴,又有明显的北方龙山文化印痕,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随州地上地下星罗棋布的古代文化遗存和曾侯乙墓、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稀世珍宝,显示了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1978年出土于城西擂鼓墩的曾侯乙墓编钟,震惊世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数量最多、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整套编钟,十二个半音阶齐备,能演奏五个八度的旋宫转调,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的空前发现,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工程”,是“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国文化大使周游列国,世界为之折服。1997年香港回归,编钟交响乐《1997:天地人》在香江边奏响,在全世界掀起中国潮、编钟热。2008年元旦,曾侯乙编钟与北京永乐寺大钟共同敲响,为奥运祝福,再次印证了编钟音乐在世界的影响力。

随州自周立国,代有兴替。《左传·桓公六年》载:“汉东之国随为大。”战国末期,楚灭随国建随县。秦汉因之。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复置随国。南北朝宋太始五年(469年)置随阳郡。齐改为随郡。西魏大统元年(535年)由郡升为随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晋爵为随王,又称随国。隋开皇元年(581年)随州改为隋州。后历朝皆为随州。民国易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随县先后属孝感、襄阳地区,1994年为省直管市。

随州地杰人灵,群星灿烂。民本思想“第一人”季梁提出“君忠于民”、“民为神主”思想,比孔子早大约两个世纪,被誉为春秋时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随州交游,留下了“彼美汉东国,川藏日月辉”的不朽诗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居随州18年,其讲学的白云书院代有修葺,作用至今。宋代沈括在随州度过了3个春秋,所撰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多处记述了在随州的所见所闻。绿林好汉王匡、王凤

在这里举起反抗王莽腐败政权的义旗。隋开国皇帝杨坚在这里发迹,统兵辖20郡建隋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和孟宗政、孟珙父子在这里大败金兵。红巾军领袖之一明玉珍在这里起兵反抗元朝腐败统治,于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张献忠率部在随州驰骋疆场,清太平天国起义军将领陈玉成、范立

三、张宗禹部转战随州,屡建战勋。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建立鄂中抗日根据地,威振四方,“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诞生地九口堰和五师司令部旧址浆溪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随州山水相依,钟灵毓秀。大洪山、中华山,山川形胜,锦绣如画;封江、徐家河,蓝天如洗,碧水如镜。9636平方公里的土地,森林盖率53%,随南地区高达7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徐家河、湖北火山地质公园瑟琶湖、鄂北明珠高贵三潭等一批风景名胜享誉华中。随州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门户。随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随州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东眺苏沪,西通巴蜀,南临江汉,北接中原,当“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居“鄂北门户”,自古为我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现在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地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原城市群的中心节点,京广、西宁、汉丹三条铁路,京珠、汉

十、随岳三条高速公路,107、316、312三条国道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独特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为随州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卅年巨变

30年改革发展,30年沧桑巨变。勤劳智慧的随州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创了随州发展的崭新局面。三十年中,随州先后荣获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全国科技、文化先进地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57.62亿元,是1978年的51.6倍,年均增长12.9%;人均财政收入901元,是1978年的36.5倍,年均增长13.3%。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0年建市时的2.35倍、1.68倍、4.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9∶14∶17调整为24∶44∶32。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五大产业板块形成支柱。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食用菌、畜禽、林果、蔬菜等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曾都区、广水市分别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8位和第18位。改革开放取得突破。企业改革力度空前,近千家国有集体企业整体转制,近10万名职工转换身份,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惠农支农力度加大,以钱养事机制开始建立。大部门体制改革开全国先河,打造了服务型政府。财政、金融、投资、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31.2亿元,是建市之初的5倍,年均增长25.8%,利用外资3195万美元,是2000年的60倍,年均增长79.5%,建市以来累计招商引资144.29亿元、利用外资1.1亿美元。2007年实现外贸出口2.01亿美元,是1978年的242倍,年均增长20.8%,经济外向度提高到5.8%。建成3个省级开发区,各类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极对接大武汉、承接大转移,随州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77元,分别是1978年的19倍、39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加了500多倍。市场日趋繁荣,物价基本稳定。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2.1平方米,是1978年的10.4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4.8平方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2万人。老区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60万人减少到现在的7万人,年均减少7.1%。

城乡交通、电力、通信网络日趋完善。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2%。

三、专汽之都

2008年3月2日,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授牌仪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授予随州,这是全国唯一一块“专用汽车”的金字招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和近50家新闻媒体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随州是中国专用汽车的主要发源地。历经42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国内专用汽车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的城市。拥有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企业172家,资产总额50.4亿元,具备国家资质的专用汽车企业发展到17家。油罐车、环卫车、平头车身、钢质车轮、汽车铸造件产销量居全国第一,自卸车产销量居国内三强,罐式车国内市场占有率40%以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罐式车和知名的自卸车生产基地。

技术革新使专汽生产如虎添翼。东风集团、航天集团入驻随州,中国重汽、中集集团加盟合作;湖北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建成省级专用汽车检测中心,生产的“XX—XX甲”军用汽车驾驶室填补了我国高档军用驾驶室的空白;双龙公司研制生产出世界首台治沙绿化喷播专用车;“龙帝”、“大力”、“华威”、“程力”等品牌汽车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全市生产各类专用汽车7万辆、专用车底盘3万辆,汽车工业实现产值120亿元,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创汇5526万美元,专用汽车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8.7%和16.7%。市委、市政府规划了打造千亿元专汽产业的蓝图,力争用5年时间,沿316国道建设20公里专汽走廊,集中展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风采;用10年左右时间,将随州建成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四、农村新貌

30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发端,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农村改革与发展,随州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一直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1980年,随州长岭公社农民的包产到户开启了全省农村改革的先河。当时的县委书记走访鼓励承包户,典型经验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

80年代中后期,随州乡镇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省排头兵,被省委省政府誉为“随州现象”。

90年代以后,随州市场农业、创汇农业迅猛发展,一个香菇小产业带动20万农户增收致富,香菇出口创汇保持全省第一。

2007年,全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在随州挂牌,为“三农”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现代农业长足发展。抓龙头、建基地、连农户,建设食用菌、菜豌豆、优质稻三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和大蒜、林果、畜禽三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建成马铃薯、大蒜、菜豌豆、油桃和板栗5个10万亩板块。香菇“买全国、卖世界”,年出口突破1亿美元,引领全市90%的乡镇、40万农民从事食用菌产业。湖北同星农业公司年加工肉鸡1500万只,带动1万多个农民养鸡。全市发展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45家、过亿元的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带动30万农户。随州已经成为大武汉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发挥香菇、桃花、兰花、银杏、茶叶等特色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培育出三里岗香菇镇、尚市桃花镇、万和兰花镇、洛阳银杏镇、洪山茶叶镇等一批全省知名的特色乡镇和一批城郊辐射型、贸易流通型、旅游观光型、交通枢纽型、生产加工型新农村,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村镇建设全面展开。7个镇被评为省级中心镇,12个镇荣获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和“神农杯”。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硬化通村公路3700多公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部分村实现组组通、塆塆通,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4万口,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25万人,人民群众告别“行路难”、“饮水难”。

城乡互动实现双赢。实施农村“新网”工程,以惠丰农资公司为龙头,24个二级配送站进乡镇,694个销售网点进村组,形成二级配送、三级连锁物流体系,搞活了农资、农产品流通。推进“双向转移”,40多万农民工大军进军沿海地区,3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农民工开展转移培训,每年新增转移就业3万多人。吸引优秀农民回乡创业,鼓励城市资本、人才、技术下乡,为农村注入先进生产力。

乡风文明锦上添花。传承文化、拓宽视野、提高品味,富裕起来的农民闲暇读书,健身娱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桃花节”、“兰花节”、“银杏节”、“香菇节”次第举办;农家乐、垂钓中心、田园景观脱颖而出;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

五、文明之城

30年来,随州经过由县到市、由直管市到地级市的体制变迁,实现由农村县城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跨越。特别是建市以来,高起点规划城市,大手笔建设城市,全方位经营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业已形成。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筹资近百亿元,倾心打造绿色随州、山水随州、生态随州,主城区东进南扩,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2.64平方公里发展到43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35.2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6.3倍、6.6倍,城镇化率达到41%。城市规划完成了第五次修编,新规划城区面积扩大到216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老城改造、供水管网、天然气利用、神农公园、明珠广场、星级酒店、市民中心、垃圾填埋处理场、绕城公路建设相继完工,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3%,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公交年运营里程554万公里,万人拥有公交车7.7台,市民出行更加便利。山水园林彰显灵韵。神农大道、迎宾大道、内河污染治理、白云湖水库、一河两岸风光带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绿化率33%,三山拱卫、两水入城,一个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城市管理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三城同创”,大力实施干净、畅通、安宁城市管理工程,“市区联动、双重管理、属地负责”的管理网络基本形成,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楚天杯”优胜城市新一轮“三城同创”使千年古城更加流光溢彩。

市民素质日渐提升。“学守则、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做文明随州人”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文明争创蓬勃开展,文明熏陶潜移默化,市民城市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崇尚文明、讲究礼仪、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日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刚韧自强、兼容开放、重信尚德、锐意创造”的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进一步弘扬。

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兴办文化产业,倾力铸造文化精品,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举全市之力擦亮炎帝神农、古乐编钟两张“文化名片”,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随州跻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城市,大洪山跻身旅游圈核心景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滨湖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三

级文化网络初步形成。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炎帝神农节、银杏节、兰花节、桃花节、编钟艺术节成功举办,彰显了文化随州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民间文学《炎帝神农传说》、传统戏剧《随州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鼓锣》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国宝编钟在港澳台地区和日本、法国、德国、土耳其等国家巡演,促进了国际文化合作。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楚剧《虎将军》获全国文华大奖,《春秋五霸》、《精卫填海》、《凤舞天下》等多部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绿韵》获全省“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地方民俗民间文化创新发展,广水市被授予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创建了“中国随州网”,大型访谈节目《文佩有约》、地域文化方言节目《邬波散咵》和民生新闻栏目《社会全方位》被评为2007湖北省“十佳电视栏目”,《随州日报》被评为全国地级市优秀报纸。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建市以来获湖北省青少年比赛和省运会金牌36块、银牌43块、铜牌64块。

六、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全民共享发展、共建和谐。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和办实事工程,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城乡大病救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村级文化室和标准化卫生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全覆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曾都区、广水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农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模式在全国推广。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管理三项基本国策有效落实。

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4.3%以内。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与纯二女结扎夫妇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医疗救助、优抚安置、城镇低保人员补贴及残疾人、高龄老人优待政策和最低工资制度有效落实。在全省率先落实廉租房制度,建成600套廉租房,启动1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住有所居。

民主法制更加强健全。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依法治市取得新进展。人民政协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工作取得新成效。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建设不断加强,随州市创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广水市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政法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内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社会局面更加稳定。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曾都、广水创全省“平安县(市、区)”。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严密防控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七、党的建设

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思想建设扎实有效。以思想解放引领科学发展。建市以后,先后组织开展六次思想解放

大讨论活动,澄清思想认识,推动观念更新。从以市场为取向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民招商、全面招商、全力招商到全面对接大武汉、主动承接大转移,从解放思想的“五破五立”到叫响“发展第一、项目第一、环境第一”,从打好“三张牌”、擦亮“两张名片”工作思路的确定到建设“四个随州”战略的实施,一次次扫除了思想障碍,全市上下人心思干、人心思上、人心思变,随州已经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制度建设成果丰硕。坚持和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厂务、校务、院务、村务公开制度,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保障。探索推行了“两票制”选举、“两会制”决策、“两讲”议事、“逢四说事”一系列民主机制,引起中央关注,在全国产生影响,“两票制”选举获“首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4年4月与《求是》杂志社成功举办了“基层民主建设随州理论研讨会”,张全景同志出席,《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向全国推介。全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

组织建设坚强有力。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推行干部任职资格理论考试、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活力增强。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较好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机关全员责任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抓带促”活动,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委中心组被省委授予先进中心组,人才工作小环境经验在全省推广,一批“三级联创”项目受到省委表彰。

党风廉政建设成绩斐然。加大改革力度,打造阳光政务。在全省率先建立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四项制度”,开展纪检派出机构统一管理改革试点,构建了惩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成绩见证过去,发展引领未来。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共和国发展的宏伟蓝图,随州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弘扬“刚韧自强、兼容开放、重信尚德、锐意创造”的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推进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建设,努力把随州建成鄂北区域经济中心、华夏文化旅游胜地、国家专用汽车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奋力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开创随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香菇实用栽培技术

香菇实用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香菇一年生产一次,可在春季生产,也可在秋季生产。春季生产,1-4月接种,6月底转色基本结束,7-8月越夏,9至翌年2月出菇,秋季生产,7月下旬-9月上旬接种,11月翌年5月出菇,其栽培方式主要有段木栽培、袋装栽培(人造菇木)、搭架压块栽培等。下面主要介绍袋装栽培技术。

(二)、培养料及配方

栽培香菇的原料以杨、桦等阔叶树木屑为适宜,苹果、梨等果树的枝梢也可搭配使用,栽培香菇的原料配方并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一般掌握的原则是木屑80%左右,麸皮10-20%,石膏或石灰1%,糖1%,其常用配方有:

1、杨(桦)木屑100公斤,麸皮20公斤,红糖1公斤,石膏2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硫酸镁0。5公斤,石灰0。5公斤,水125公斤。

2、杂木屑80公斤,果木屑20公斤,麸皮20公斤,红糖1公斤,石膏2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石灰0。5公斤,水125公斤。

3、杂木屑70公斤,棉壳30公斤,麸皮20公斤,石膏2公斤,磷酸二氢钾0。5公斤,硫酸镁0。5公斤,水125公斤。

(三)拌料装袋

配料时要按比例称量好原料,充分混拌均匀,加水量控制在混合料的含水量达到55%左右,生产中应宁干勿湿的原则,一般加水使料充分混合后用手握料能成团,松手后开裂,手掌心能见水印,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选用木屑的干湿程度决定科学的加水比例。装袋时采用机械和工人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袋内料松紧适度,不留空隙,用手按有弹性,不能太实,也不能太松,手指轻按不能有指窝。

(四)灭菌和接种

从拌料装袋到灭菌应在6小时内完成。灭菌时袋子要合理排放,留有一定空隙,以有利于培养基受热均匀,防止出现灭菌死角。高压灭菌在0.015兆帕压力下保持两小时;常压灭菌要求温度上升快,在100℃下保持10—12小时,闷锅8小时,以彻底灭菌。

接种时开放式和封闭式均可,但要注意:(1)要对整个环境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和来苏儿原液进行彻底消毒。(2)接种的速度要快,以防杂菌混入和感染

(五)培菌期管理

冬春栽培时气温低,接种后以增温促快发早定植为主,菌袋排放可以堆高一些,可摆10-15层高,但排与排之间要留有空隙,当气温升高时再转换成“井”字形排放。接种后前一周内要想法使料温达到24-26℃,促进香菇菌丝早萌发,早定植,若气温太低,应考虑加温。

随着香菇菌丝的定植和发育,料内温度会高出室温3-7℃,这时要降低菌袋的堆放高度,并测定料内温度,防止料温升高超过28℃,春末接种时尤其要注意。

当接种穴的菌丝发展到3cm左右时,即可将外袋脱掉,并在接种穴周围菌丝处扎小孔,每穴周围3-4个小孔,深度1cm左右。这项工作要结合翻堆进行。刺孔后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料内温度上升,注意观察料内温度,根据室内气温高低适当菌袋堆放高度,防止料温超过28℃。

接种后30天左右,接种穴与穴菌丝已基本相连,可进行第二次制孔,孔深

1.5-2cm。正常情况下50天左右菌袋即可发满菌丝。

(六)菌筒转色期的管理

菌丝袋满后,有部分菌袋形成瘤状突起,表明菌丝将要进入转色期。转色期管理的最关键条件是温度,转色的最适宜料温是18-23℃,低于15℃,高于25℃菌丝都不能正常转色。

春栽香菇的菌袋要求在越夏之前转色完毕,管理要求是搞好通风,勤翻袋,使菌袋转色一致。

(七)出菇期间管理。

菌筒正常转色后,在自然温度下,几天后可看到子实体原基。这时要加强出菇期管理。

湿度:喷水不能过度,棚内温度以75-90%为宜,在原基出现前不要喷水。温度:昼夜温差5-8℃,平均温度15-20℃。这样长的菇肉厚品质好。空气和光照:香菇和其它食用菌一样喜欢新鲜空气,因此在管理中要结合喷水,适时通风,香菇菌筒转色和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照,这一点又与其它食用菌不同。

由于袋栽法(人造菇木)是一次接种,秋、冬、春季长菇,各季的气温条件不同,因此,在管理上又有区别。

1、秋菇:多出现在12月之前,接种后90天左右出菇,这个阶段,气温多变,高低不稳,要控制好出菇适温,若温度在20℃以上时,在早晚揭膜通风散热,低于12℃,可以拉帘增加热源。湿度管理上可进行干湿交替,一天大部分时间湿,少部分时间干,菇多要湿,每茬采完后要干。

2、冬菇:多在1-2月发生,这个季节气温寒冷,出菇少,但菇的品质好,价格高,这时要提高菇床温度,创造出菇条件。白天拉掉全部草帘,以提高棚内温度,晚上放帘保温。中午气温高时通风,并缩短通风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减少喷水,控制湿度。

3、春菇:3-6月采菇,这个阶段春回大地,气温逐渐增高,菌丝恢复生长,但由于经过秋冬两季出菇,菌筒含水量降低,要及时补水(用补水器),棚内增加湿度(85%)。

二00九年四月八日

土特产随州香菇(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