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山东省主要钢铁企业
一、山东省主要钢铁企业
1、济钢: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3.8万人,资产总额422亿元,产品以中板、中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为主,现是山东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省属大型企业集团。2007年生产钢1212万吨、钢材114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9.7亿元、利税60.9亿元、利润30.1亿元;出口创汇8.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7.2亿美元。
2、莱钢:莱钢始建于1970年1月。原属山东省委、省政府管理,现划归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并由山钢控股管理。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年产1300万吨钢以上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2005年进入全国十大钢,列第六位。2007年列全国制造业500强第31位。截至2008年底拥有总资产643亿元,职工3.9万人,其中钢铁主业2万人,控股莱钢股份、鲁银投资两个上市公司和齐鲁证券等子公司14个,参股辅业改制单位10个。莱钢是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全的H型钢精品生产基地,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齿轮钢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钢铁主业主要产品有:型钢、板带、棒材、优钢等系列,其中,热轧H型钢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齿轮钢和轴承钢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螺纹钢获“山东省免检产品”称号。非钢产业主要产品有:铁矿石采选、钢结构建筑、房地产、粉末冶金、水泥、耐火材料、运输物流、化工产品等。莱钢是中国冶金行业首批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国家认证企业。莱钢先后被授予全国名优产品售后服务优秀企业、国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管理创新优秀企业、山东省AAA级信誉企业等荣誉称号。2005年莱钢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3、日照:日照钢铁又名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材于一体并配套齐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坐落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西临2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南距岚山港5公里、北距日照港35公里,铁路专用线与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铁路干线接轨。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2008年11月5日,山东钢铁与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分别签订了重组意向书和尽职调查方案,由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为响应国家冶金钢铁行业的产业政策,走“双高”的企业发展道路,公司引进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先进的H型钢全套生产设备。一期工程年生产能力280万吨钢,现已形成120万吨钢,80万吨H型钢的规模,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其主导产品H型钢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十项技术进步产品之一,分HW、HM、HN等系列,规格为H100mm-H350mm。H型钢作为经济断面型钢,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铁道桥梁、市政建设、核工业、造船业、航天工业、石化行业、高速公路等诸多领域。
4.、青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青岛市十大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重点冶金企业,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排在前列。企业先后通过ISO9001:2000、OHSAS18001:2001、ISO14001:1996标准认证,连续多年获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和中国讲诚信、守合同、重质量典范企业称号。目前青钢的主要品种有:焊接用钢盘条、汽车用弹簧扁钢、硬线系列冷镦钢、PC钢棒用线材、拉丝线材、易切削钢、优质碳素结构圆钢、建筑用线材与螺纹钢、焦炭、自行车、钢钉等4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产品。
5、潍坊钢铁:潍坊钢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5年,位于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世界风筝都--潍坊。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商会的会员单位,是潍坊市十强重点企业之
一、山东省100强企业之
一、全国制造业500强之
一、全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之一。在2005年全国钢铁行业排序的103家企业中公司总体实力位居第64位,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煤气回收利用率”、“千人工亡最低率”、“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共四项指标排序列全国第一,入炉焦比列全国第二。公司现有职工5000余人,固定资产60亿元,占地5000亩,配有自己的铁路专用线。主要有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制氧和余热发电等一条龙配套设施,可生产线材、普圆、碳结钢、合金钢和无缝管坯等产品。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产品种类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6、济钢闽源:济南钢铁集团闽源钢铁有限公司是在原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明星企业。公司位于山东省章丘市枣园镇工业园,齐鲁交通命脉--济青公路厂前经过,济青高速公路,国道309线邻厂平行而过,横贯东西,胶济铁路枣园站与公司近在咫尺,西邻济南国际机场,东接青岛港口,交通快捷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有源远流长的龙山文化,千百年来章丘“铁匠之乡”的美誉响彻古今。如今,在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济钢闽源公司在这方沃土扎根发展,做到了历史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闽源钢厂占地面积660000平方米,职工人数达2000多人,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浴室配套齐全,为员工创造了幽雅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生活设施,公司拥有先进的工艺装备,一流的检测仪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现拥有现代化转炉三座、高炉两座,连铸、连轧生产线三条,钢厂总投资7.8亿元,第一期投入3.8亿元,年产铁200万吨,钢180万吨,棒材150万吨,产品畅销山东、江苏、上海、河南、河北、安徽、浙江等地。
7、莱钢永锋: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简称永锋钢铁)成立于2002年,是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位于山东省齐河经济开发区,济邯铁路、308国道、京福(沪)高速、青银高速、济聊高速环布公司四周,具有极佳的交通运输便利条件。公司现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20余人,是鲁西北地区唯一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主导产品为具有品牌优势和成熟核心技术的二级、三级热轧带肋钢筋、高线、圆钢、钢坯。是山东省最大的螺纹钢生产基地。是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百强企业。现已成为从原料、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材到供电、制氧等公辅配套设施齐全的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8、泰乐:山东肥城泰乐钢材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主要生产销售各种型号线材,公司位于五岳至尊的泰山西临,现有职工6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65人,拥有线材生产线2条,生产的“泰乐牌”线材已通过国家质量监督部门认可。
9、西王钢铁:西王集团有三条钢材生产线和130万吨螺纹钢的生产能力,具备二级和三级钢生产许可证,产品荣获“中国市场放心建材”称号。企业抓住国家调整振兴钢铁产业的机遇,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殊钢材为产品定位,采用国内、国际一流的生产、检验设备,投资建设了特钢项目,拥有2台8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成为全省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生产主要产品为φ10㎜-φ32㎜热轧带肋钢筋和φ12㎜-φ50㎜热轧圆钢,符合GB1499-1998标准,为HRB335二级螺纹,产量及规格符合国办发(2000)10号文件要求。10㎜-32㎜热轧带肋钢筋(HRB335二级螺纹)12㎜-50㎜热轧圆钢注:目前生产12㎜、14㎜、16㎜、18㎜、22㎜、25㎜规格螺纹钢。其中,16㎜~25㎜螺纹钢执行同一价格,14㎜较16㎜~25㎜贵50元/吨,12㎜较16㎜~25㎜贵100元/吨。用途:适用于房屋、道路、桥梁等建筑标准:目前热轧带肋钢筋执行国标(GB1499-1998标准)。另注:所用原料为外购150mm×150mm×6000mm连铸坯,外购钢坯都有质量保证书,并对其成分进行复验;成品出库手续完备,并按规定开具质量保证书;2004年6月30日,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证审查组的现场审查,并于2004年8月31日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10、张店:张店钢铁厂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北郊,隶属于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是一个大型的冶炼和金属压延企业。该厂始建于1958年,经历了“上马、下马、再上马,投产、停产、再投产”的曲折发展过程。自建厂至1988年,该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逾亿元,形成年产生铁25万吨、开坯10万吨、热带钢8万吨、冷带钢1.8万吨、高频直缝焊管3万吨及电炉钢0.8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山东省四大钢铁基地之一。张店钢铁厂占地总面积85.85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有各种设备2802台,其中炼铁系统有100立方米高炉3座、128立方米高炉1座,24平方米烧结机2台,精矿粉造球生产设施1套,35米、40米滚轮式铸铁机各1台,以及供水、供风、供汽的动力设备;轧钢系统现有直径400×2开坯轧机1套,直径300毫米热轧窄带钢轧机1套,冷轧窄带钢轧机12台,450毫米三机架冷轧机组、350毫米二连轧机组各1套,直径76毫米、直径45毫米、直径32毫米高频直缝电焊管机组各1套;小型炼钢系统有1.5吨电炉1座及配套设施。
二、主要钢材市场
济南:
大魏钢材市场 济南市二环西路北首路西
永君钢材市场 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68号
西环钢材市场 济南市西二环路69号
博远钢材市场 济南市槐荫区纬九路
广友钢材市场 济南市槐荫区张庄路44号
匡山钢材市场 济南市槐荫区西外环路匡山村西
段店钢材市场 济南市经十西路88号
金牛建材市场 济南市天桥区无影路北道
东城物资市场 济南市历下区工业南路61号
历下物资市场 济南市历下区
山东五金市场 济南市历城区北园大街东首217号
彭庄钢材市场 济南市槐荫区彭庄村
章丘市钢材市场 济南市章丘市
聊城:
南郊钢材市场 聊城市东昌府区
大东钢管市场 聊城市开发区蒋官屯
建设西路钢管城 聊城市建设西路
凤凰钢管城 聊城市新南环路
董付钢管城 聊城市光岳路
淄博:
桓台钢材市场 淄博市桓台县索镇五里桥
周村龙马不锈钢市场 淄博市周村区309国道
泰安:
满庄(泰山)钢材大市场 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
王庄建材市场 泰安市南外环
下旺钢材市场 泰安市粥店下旺村
莱芜:
永兴钢材市场 莱芜市钢城区永兴路
颜庄镇钢材市场 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205国道)
青岛:
青岛钢材市场(国储832处)青岛市城阳区京城路80号
闽龙钢材市场 青岛市南泉镇三城路88号
潍坊:
潍坊钢材市场 潍坊市潍城区
中百钢材市场 潍坊市奎文区南环路宝通街198号
新迪钢材市场 潍坊市奎文区宝通街(南环路)
临朐:
临朐县钢材市场 临朐县南外环路
济宁:
薛口钢材市场 济宁市新327国道路北(科苑路北首)
二轻钢材市场 济宁市曲阜市静轩东路
东关钢材市场 济宁市嘉祥县
枣庄:
利民废旧钢材市场 枣庄市市中区建设北路
临沂:
鲁南钢材市场 临沂市兰山区蒙山大道北段路东
鲁信钢材物流城 临沂市经济开发区鲁信国际物流城
中国商城钢材市场 临沂市临西八路与北园路交汇处北200米
德州:
鲁北工贸钢材市场 德州市德城区天衢工业园
福旺板材市场 博兴县兴福镇工业园区
东营:
东营钢材市场 东营市东营区西二路391号
南李村钢材市场 东营市东营区黄河路街道南李村
烟台:
烟台市金属材料交易市场 烟台芝罘区芝罘屯路20号
珠玑储运公司钢材市场 烟台市芝罘区幸福南路9-2号
巨隆钢材市场 烟台市芝罘区化工路117号
威海:
威海钢材批发市场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客隆北
日照:
江豪建材批发市场钢材市场 日照市东港区荟阳路85号
菏泽:
郓城文汇社区钢材市场 菏泽市郓城县郓城镇文汇社区
物流园区有:
山东中瑞钢铁物流园:山东中瑞钢铁物流中心是由北京中通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斥资30多亿重金打造的山东省重点提名审批项目,物流中心占地1450亩,规划完善的钢铁加工线与经营平台,打造国内首家复合型钢铁物流中心,将成为推进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强劲引擎。项目集加工配送中心、仓储融资中心、采购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五位一体,融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结构完整,配套先进,功能齐全,足以支撑江北工业发展的复合型钢铁物流市场。即将建成的中瑞钢铁物流中心以钢材深加工和钢材现货贸易为主,兼有仓储融资功能的复合型钢铁物流基地。通过现代化钢铁物流管理平台系统,以先进的网络与信息设备为基础,与国际钢铁行业协会合作,形成各类供求信息与行业动向平台,传递国际最新的科研信息及市场行情动态,中心积聚众多钢铁加工厂家、钢铁生产厂家、原材料批发商和大型物流企业,将成为江北最大的钢材供应链集成商。中瑞将围绕一条“链”,五个“中心”的经营思路来运作中瑞钢铁物流中心。中心将统一管理,整体包装宣传,形成中瑞钢铁物流中心独特经营模式。立足山东,辐射全国,成为面向世界的超大型钢铁物流航母及中国钢铁交易总部基地。
山东蓬莱钢铁物流园:山东蓬建建工集团自成立以来,以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工程设计、园林绿化、城市市政为主导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发展区域经济,近几年参加了港口、钢铁、高速公路、地方铁路的工程建设,同时在钢铁物流园区投资建设了蓬莱新青路钢板有限公司,从事酸洗冷轧、镀锌、彩涂薄板加工生产。蓬建建工集团钢结构公司在胶东半岛承揽和建设的项目享有很高的信誉和知名度。山东蓬莱钢铁物流园已于近日宣布成立并且开始运转,该物流园立志打造北方钢铁物流链。山东蓬莱钢铁物流园是由蓬建建工集团兴建的,规划面积占地2000亩,已征地面积538亩,物流园区分加工区和仓储贸易区,加工区主要对金属板材的压延、涂镀及钢结构的设计和制作;仓储贸易区设有保税仓库,同国内知名商业银行开展保兑仓业务,同时和国内金属材料交易的知名网站共同打造信息交易平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活跃区域从珠江三角洲演变为长江三角洲,又演变为环渤海经济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环渤海经济区为经济发展的新热点,钢铁的交易量不断加大,市场需求强劲。从国际方面来看,现代物流是钢铁交易中不可缺少的运作模式,目前在我国钢铁流通领域中,交通运输、贸易结算、远不能够适应钢铁市场交易需求,山东蓬建建工集团 根据自己优势,综合港口、铁路、加工等方面资源、建立钢铁物流区,其目的是在沿海贸易区域中打造一个服务平台。
山东鲁中钢铁物流园:鲁中钢铁物流园是山东钢铁莱钢汽运公司的子公司,投资4.6亿元,是山东省最大的钢材物流集散地。该园区现拥有3万平方米综合商务楼,5.6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储库房,4万平方米钢材存储场区,5000平方米钢板开平加工车间,配备各种运输车辆800余台,13000个运输吨位,可为客户提供加工增值、电子交易、运输配送等多种物流服务。目前,园区内已建成钢材仓储中心、钢板加工车间和综合大楼等服务设施。利用国家发改委扶持资金建设的电子信息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将为进驻的物流企业提供便捷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查询等服务,以信息科技提升物流配送管理。
三、山东省十二五规划
1、“十二五”总体目标:保障房方面
“十二五”期间,山东初步计划新增各类住房保障数67万户,到2015年住房保障户数占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户数比重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建(筹集)廉租住房4.7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9万户,其中今年计划新建(筹集)1.2万套、新增租赁补贴0.8万户,与2010年任务量基本持平。全省计划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2万套,其中今年计划新建8.6万套,比2010年任务量提高1.2倍。
山东省将全面启动林区、工矿企业和铁路棚户区改造,集中力量优先改造规模大、配套差、安全隐患严重、群众要求迫切的片区,逐步解决零星分散片区,使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6万户,其中今年计划改造11.54万户,比2010年提高61.3%。
山东省将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限价商品住房。由各地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购买力水平等实际,自主决定是否发展限价商品住房以及具体建设规模。“十二五”期间,全省计划新建6.4万套,其中今年计划新建3.3万套。
济南、青岛两地日前获批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房建设试点,保障房建设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公积金贷款主要支持经适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建设,支持项目已确定,济南为中大南片区棚改安置房项目,支持额约10亿元。
另外,“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住宅建设计划投资186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9000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3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3亿平方米,存量住房交易面积1亿平方米左右。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要达到35平方米左右,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2平方米,使居民住房质量和居住水平稳步提高。
2、加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
能源建设中,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优化发展电力。东部沿海地区核电产业带、推进风电开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等,大力发展新能源。强化能源输送保障,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优化发展输电网,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建设能源基地,建立省内大型煤炭集散基地和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基地,构建完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到2015年,煤炭产量继续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电力可用装机容量由目前的6465万千瓦增加到1.12亿千瓦,其中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
四、重点工程
1、加快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和“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港口和内河航道建设,推进我省东北亚物流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济南机场建设,迁建青岛机场,提升干线机场功能,推进支线机场新建和改造。加快构建铁路网络、公路干线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航空运输、水运网络等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到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由目前的3840公里增加到6100公里,复线率达到60%,电气化率达到98%,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5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3万公里增加到2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4285公里增加到6000公里,完成一般国省道升级改造400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2000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全省开通航空航线达到280条。
2、钢铁产业基地
随着山东省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钢铁结构调整唯一试点省份,山东加快了钢铁产业由内陆向沿海转移的步伐。山东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山东将正式启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按照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钢铁产能将压缩1000万吨以上,总规模控制在5000万吨;沿海钢铁产能比重提高到43%以上,高档钢材比例达到3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9年分别降低3.9%、47.4%以上;钢铁冶炼企业数量由目前的21家减少至5到6家。
此前山东草拟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方案》,明确了“资产重组、淘汰落后、优化布局、提升档次”的指导方针。资产重组就是要以山钢集团为纽带,真正走人财物、产供销一体化之路;淘汰落后就是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布局是将内地产能优化到沿海去,使沿海钢铁产能比重由现在的18%提高到43%以上;提升档次不仅是提高产品档次,更要把山钢集团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发展定位于一个高位坐标。同时,根据规划,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模将为2135万吨,其中新建1135万吨。项目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热轧、冷轧动态控制等生产工艺,主要产品定位于国内短缺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预见,几年后,日照有望崛起世界一流的钢铁产业基地。
附录: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省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山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和培植山东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扎实做好对口援川援藏援疆工作。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区域经济格局加速调整,同时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征程。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党中央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面向未来,我们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前进道路上我省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放大消费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当前与长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富民与强省的内在统一,努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好家园。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认识,深化思路,完善措施,引领发展。要努力推动和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好、落实好,取得明显成效。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强化好字优先、以强取胜的意识,在各项工作上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做到目标追求高、思想境界高、发展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努力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要按照“新、特、优”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拓展空间,形成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支撑。要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带动形成全省发展的整体优势。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省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人民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发展布局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发挥重点区域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大城市集聚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6)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全面组织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努力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实施国家批复的《黄河三角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突出青岛龙头地位,进一步发挥胶东半岛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域。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的地位,做强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经济,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山东中部崛起。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抓住我省列入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推动全省钢铁工业向高端发展,建设鲁南临港产业区。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扶持政策,培植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突破菏泽”战略,扶持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继续制定完善支持和鼓励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倾斜。
(7)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乡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城市群。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城市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就近有序转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激活县域发展活力,促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8)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全省主题功能区规划,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依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和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以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9)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确保粮田面积,确保播种面积,加快实施粮食4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重点,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创建良种繁育体系,优化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十大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适应绿色消费、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着力扩大优质、生态、安全农副产品供给。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检疫体系网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0)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提高层次、扩大规模。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品牌导向,引导带动农业生产提高层次、争创名牌、增值增效和节约资源。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农民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
(1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造农村危房。实行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型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1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壮大农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
(13)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收储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1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床、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行业专用设备等产业,巩固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提高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提升发展家电、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加快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做强产业链终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1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立足我省优势领域,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尽快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投入,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6)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把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引导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巩固已有基础,新打造一批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山东名牌,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提升山东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突出重点,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各类园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制定支持园区转型升级和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吸引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提高投资质量和产出效益,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17)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创税能力。把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引导各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导向,把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完善财税、金融和用地等政策,推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创造优质财源的产业和项目,支持利税大户、创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深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创造更多利税收入。
五、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服务业是我省发展的薄弱环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载体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8)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拓展服务业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在完善服务业体系中开辟发展新空间。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服务外包业,构建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旅游业、批零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及家庭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9)加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把服务业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大力推动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抓好重点城区,加快整合服务业资源,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化、网络化发展,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抓好重点园区,发挥资本、产业、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高地。抓好重点企业,支持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抓好重点项目,超前规划,科学论证,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
(20)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破除市场竞争性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降低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鼓励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服务业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企业主辅业分离,探索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探索适合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改进监管方式方法,加快落实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
我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优势。要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1)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集中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等资源,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重要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的监管与保护,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加强海洋生态建设,规划建设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搞好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建设沿海防护林,推进滩涂、海湾、岛屿生态保护。以陆上污染源控制和海洋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22)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能源矿产、工程建筑、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构建近海和远洋运输有机结合的现代综合海洋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整合港航路资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形成以海带陆、内外互动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海洋文化、体育和海洋旅游相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式海洋旅游体系,打造优良的休闲度假半岛、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胜地。推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监测与管理、大洋勘探与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改善渔业资源结构,拓展渔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渔业增殖、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推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等系列工程,建设国家耕海牧渔示范区。
(23)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放大和提升我省海洋科教资源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以青岛为核心,以沿海各市为支撑,以海洋科技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和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龙头作用,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海洋教育资源,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建设全国海洋教育中心,打造海洋高端人才高地。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强化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24)加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调整能源布局和供给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综合能源体系。优化发展电力。支持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合理布局大型高效燃煤电厂,积极接纳省外来电。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加快发展太阳能热利用,鼓励发展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控制省内资源开发强度,鼓励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和油气供应基地,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强化能源输送保障。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完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加快输煤通道和港口专用码头建设,解决煤炭运输瓶颈。
(25)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推进铁路建设,重点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继续搞好公路建设,完善提升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优化加强港口建设,加快整合港口资源,推进港口改造扩建和配套工程建设,完善现代港口管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重视开发内河航运资源。大力促进航空建设,继续推进济南机场建设,异地扩建青岛机场,加快支线机场新建和改造,提升功能,增加航线。
(26)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必须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三大工程,构建完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加快配套工程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平原水库、地下水库、山区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继续实施以标准化堤防为重点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加快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沿海地区防潮堤坝建设,构建城乡防洪屏障,提高城乡防洪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推进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结构调整,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27)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扩张趋势,以增强承载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着重提高水、电、热、气等管网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重视加强商贸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消防、防汛、抗震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紧急事件处置能力。
八、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8)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部委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建立政府引导和投入激励机制,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先试,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培育区域创新高地。
(29)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三个优先”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内涵提升计划,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健全资助制度,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精心谋划教育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工作。
(30)建设人才强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围绕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和公务员队伍。围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围绕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提升“泰山学者”建设、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发挥好驻鲁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重点提高技师和高级技师比重,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升科技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分布和层次类型结构更加合理。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建立完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引进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九、发挥山东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1)加快“文明山东”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弘扬和培育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时期山东精神,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入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32)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文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创新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加强理论阵地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
(34)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瞄准文化发展前沿,科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的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好客山东”品牌。推进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5)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促进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自主择业。发挥政府、企业、工会和工商联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做好国企改制、关闭破产形成的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6)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7)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促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保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38)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增加医疗资源,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城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药品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和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39)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计划生育奖惩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流动人口、城乡结合地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
(40)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增强全民体质为出发点,实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健身工程,积极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力推进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4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和谐社会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认真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健全覆盖城乡、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建设生态文明山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技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2)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加强对湖泊、河道、山体、滩涂、湿地等生态区域的保护、恢复和治理,维持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加强绿色山东建设。加快实施绿化重点工程,构建沿海、沿湖、沿河、沿路、沿南水北调及胶东输水干线、沿省界线等生态带。加强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全社会确立“生态产品”理念,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整治村镇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促进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43)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为支撑,以总量控制、结构减排、水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完善污染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推进结构性减排。提高服务业比重,拓宽工程减排领域,鼓励绿色消费。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大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快重点区域工业废水治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流域水质,严格控制海上污染。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加快在重点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逐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努力构建环境安全体系。强化管理减排措施,建设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环境风险、节能减排、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隐患排查机制,强化水气环境、生态环境和重点污染源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44)强化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和解决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广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及浅层低温能等新能源利用,制定完善鼓励节约能源的有关政策法规,抑制高能耗产业过快增长,加快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强化对重要矿产资源及原材料的节约利用,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强化低碳城市理念,逐步实现城市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消费低碳化。
(4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贯彻“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围绕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循环技术开发应用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搞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物资源价值,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使废旧产品、废弃物成为重要的资源来源渠道。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完成“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求突破,靠开放增活力。
(46)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授权特许经营、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中介组织服务等方式,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节约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7)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基本工作服务支出比重,重点向城乡低收入者、困难群体、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地区等倾斜。适应国家深化税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推动县域金融、重点区域金融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支撑保障能力。
(48)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互促互进、繁荣发展的良好格局。普遍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监管方式、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壮大。加大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用地保障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扩大进入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和矿产开发、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创业基金制度。
(49)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围绕解决全局性、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市、县、镇和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发挥基层创新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农村土地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发展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各具特色的改革经验,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50)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布局产业链,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扩大关键装备、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口,严防疫病疫情传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坚持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更多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战略投资,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基地、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快推进省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外国公司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坚持利用外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环境,增强引资和配套能力。全方位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金融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优化“走出去”战略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资源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十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51)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更加自觉地把山东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山东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决策和政策。认真学习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52)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提升发展境界,不断深化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加强实践锻炼,增强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基层典型经验和好做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和督促各级各部门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弘扬干事创业、不怕困难、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5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提高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实效,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54)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群众立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注重改进区别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55)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的指示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中走在前头。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健全完善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民心,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山东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钢铁企业文化建设
****钢铁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十几年来,在没有外部保障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自身赢利、自我发展支撑运行,成为拥有总资产130亿元、员工15000余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究其原因,就是首任管理者给这个企业注入了文化基因,并形成了稳固的企业文化定势,时光流逝,人员更迭,这个企业文化一直在完善、延续。
**建成投产正常运转后,就开展了“文明职工、文明集体、文明单位”三创建活动;制订了树立“优秀领导形象、优等员工形象、优质产品形象、优良服务形象、优美环境形象”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对照先进标准找差距、瞄准更高水平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逐年提高,以**员工为荣成为时尚,从而提升了生产力水平,200 年在当时仅有3000多名职工的情况下,一举实现利税5亿多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又逐步提炼了**五种精神,即:咬定发展、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科技领先、事争一流的争先精神;严细管理、开拓市场的求实精神;率先垂范、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心系企业的主人翁精神。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八项价值观原则,即:“奉献社会、服务用户、造福乡亲、回报股东、酬谢员工”的宗旨原则;“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我靠**生存、**靠我振兴”的一体原则;“对照先进标准找差距、瞄准更高水平求发展”的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原则;“以公生明、廉生威为座右铭,以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为约束令,以开明、精明、透明为人格形象”的廉政原则;“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关注市场、审视同行”的务实原则;“多方位听取意见、多次论证选优”的民主决策原则;“按企业效益和降低成本的贡献计酬”的绩效原则;“降本增效积累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再降本增效积累资金—再进行技术改造”的持续发展、滚动发展的原则。提出了企业宏观文化思路,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依法治厂”和“以德治厂”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文化。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为实现公司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持。
靠着这种文化的力量,年实现了“全烧结炼铁、铁水全热送、钢水全连铸、钢坯全热装、全一火成材”的五全生产工艺;在200 年初进行的高炉易地大修工程中,为抢工期,参战员工和外委施工单位一起提出“宁肯掉十斤肉、决不让工期落后”的口号,大年初一鏖战在工地上,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工序间平衡。
**小有名气后,立即意识到企业不成规模的劣势,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 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吸纳原银丰钢铁有限公司、新丰钢铁有限公司、银丰烧结三企业,率先迈出了提高企业集中度的步伐,于200 底完成了以**为存续企业的整合。
**完成资产、人员的整合后,文化也迅速完成了整合,“规模适度、突出专精、适应市场、绿色和谐”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规模适度”是指为了生存,就必须发展,但发展要量力而行,降低风险。钢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做大做强,但**资金缺乏、技术能力差、环境保护要求高、本地自然资源有限,发展必须循序渐进,理性扩大规模。
“突出专精”是指产品必须创新,必须在细分市场上做到绝对领先。**的主导产品板带,要做到全国板带比最高、附加值最高,同时通过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做别人不能做的精品和个性化产品。
“适应市场”是指产品做到规格最全、质量最好、价格最低、服务最优。规格上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质量上坚持客户永远有理的宗旨;价格上做到区域甚至全国最低;服务上做到与众不同,为客户提供别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服务。
“绿色和谐”是指企业健康发展,不以损害公众或员工利益为代价换取利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相互理解、支持、融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健康愉快地工作,有归属感,形成全员的凝聚力。
战略指明了方向,把战略变成结果取决于大家对目标的追求,对任务的完成精神。为此“敬人敬业、求实求新、科学发展、永铸百年”企业精神又瓜熟蒂落。
敬人敬业:敬人,就是干部尊重职工,职工尊重并支持理解干部,全公司上下尊重顾客、尊重周围群体,实现上下同心,左右同步,目标同向。敬业,就是每位员工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岗位,主动去学习、去研究、去创新。
求实求新:就是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科学决策,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求实求新的核心是“求新”,通过求新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科学发展:首要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来,自觉主动地承担“奉献社会”的责任,做到安全生产、环境达标和能源综合利用,并贯穿发展的全过程。
永铸百年:就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长远,高站位、高标准,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朝着全国冶金行业的先进目标进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企业精神力量的勃发,铸就**的发展道路。2005年底,**在加大高炉、转炉公积容量的情况下,谋划了1250mm中宽带、综合原料场、高炉的TRT压差发电、煤气发电、220KV变电站、3800mm中厚板等项目建设,使**装备初步实现大型化、现代化,品种覆盖棒材、窄带钢、中宽带、热轧卷板和中厚板的低中高产品格局,全面满足市场和客户全方位、个性化需求。
提升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这是**管理者的不懈追求。为此,**确定了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即:低成本行业制胜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特色客户服务能力;以厂为家、共迎挑战的能力。
低成本行业制胜能力:就是以低成本战胜对手,成本指标一定要比同行业低,在别人亏损的时候**还能够赢利,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别的企业不能活,**能活。
新产品研发能力:要靠新产品研发去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断研制新产品、创新产品结构,做到永远不被客户抛弃。
特色客户服务能力:牢固树立客户永远是上帝的观念,服务理念超前,具有**特色,为客户提供别人做不到的服务。
以厂为家、共迎挑战的能力:做到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去做,主动去思考,全力去开拓,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共同去迎接艰巨的挑战。
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炼钢厂的员工们,在实践中探索,在磨砺中前进,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溅渣护炉技本主动进行攻关。轧钢厂的员工们积极改革、努力攻关,20 年热轧窄带钢日历作业率列全国在统的19家企业平均水平第一,不仅为提高产品产量奠定了基础,而且显示出设备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
民营企业诞生在改革开放沃土之上,发展迅速。因此,塑造优秀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忠诚、公正、尊重、学习、高效”的合格干部五项标准也应运而生。
忠诚:集中体现在广大干部要具备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感情,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守职尽责,兢兢业业,为企业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公正:要处事公平,用好手中的权力。在干部任用上坚持选贤任能,注重实绩;坚持制度化、标准化。在工作上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对待各类业务户既要热情服务,更要严格执行制度。
尊重:要正确认识职工抱怨,关心职工生活,讲究工作方法,妥善处理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学习:要学政策、学管理、学专业技术、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从书本上学,从生产工作实践中学,从社会中、市场中学。通过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学习,丰富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掌握信息,把握形势,提高和创新工作水平。
高效:工作上雷厉风行,高效优质,拉得出、叫得响、打得赢,通过高效率工作创造高效益。
**39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工作积极上进,作风检点自律,思想追求进步,技术不断攀升,每年制定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关注细节,统筹考虑,凝聚广大职工,团结广大职工,带领广大职工,围绕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全体员工将“沟通、责任、激情”作为全部工作的行动准则。沟通:时刻保持谦逊诚恳、开诚布公、无私坦荡的态度,用真心、真情化解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胸怀大局,不计较小团队的利益得失,打破单位间的壁垒,主动把相关人员组织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相互配合与支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清楚自己的职责,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不打折扣,有始有终。激情:热爱本职,咬定目标,正视困难,百折不挠,不断设定有挑战性的新目标并努力实现,不断生成强烈的愿望,在安全、成本、质量等最重要的方面做到最好。
**是一个大家庭,融入**是一种幸运。这是“人才成就**,**造就人才”的企业人才观使**员工发出的感慨。**在选人用工方面,注意挖掘、引进、培养和锻炼人才,注意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每位职工的聪明才智,积极提供施展才华、立事兴业的良好环境,做到人尽其才。2007年,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了22名后备干部,8名职工通过竞聘走上科级领导岗位;170名冶金、自动化等专业对口大学生、5名工程师进入**,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总而言之,加入**,**就给你一个平台,你就会和**一道成长,共同进步,实现人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篇:中国主要钢铁企业
中国主要钢铁企业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上海市 钢铁 股份 161756528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 首钢总公司(集团)北京市 钢铁 国有 6190000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 50142107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湖北省 钢铁 国有 4012608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 3107456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6 莱芜钢铁集团 山东省 钢铁 有限 30102773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7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国有 2901692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8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山东省 钢铁 国有 2739635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9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 钢铁 股份 26838574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0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国有 2616911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1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四川省 钢铁 国有 25294203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2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国有 25124553 钢铁企业排名第13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2351505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4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 2268767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5 北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 2209134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6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浙江省 钢铁 股份 2187837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7 包钢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 钢铁 国有 2153468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18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有限 20343538
中国钢铁企业排第19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 钢铁 有限 1995570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0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 江苏省 钢铁 集体 1978431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1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国有 1637128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2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 钢铁 股分13139591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3 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国有 12535361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4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有限 1180495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5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广西 钢铁 国有 1146005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6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 1132529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7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钢铁 股份 1086272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8 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钢铁 国有 10836928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29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市 钢铁 港澳台 10744615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0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 1063262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1 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 10612764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2 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国有 10111714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3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 钢铁 港澳台 10023059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4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股份 9882063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5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钢铁 港澳台 9618567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6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钢铁 国有 958376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7 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外资 9232034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8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股份 8800566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39 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 钢铁 股份 856351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0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 钢铁 国有 773851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1 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 7218349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2 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有限 703578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3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 钢铁 股份 670114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4 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有限 661425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5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 钢铁 股份 6537792 钢铁企业排名第46 南京钢铁集团江苏淮钢有限公司 江苏 钢铁 有限 6534242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7 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 钢铁 有限 6484745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8 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 6468070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49 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钢铁 国有 6467961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0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 6305544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1 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湖北省 钢铁 合资 6180855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2 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国有 6104687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3 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 钢铁 有限 5891630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4 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有限 5521179 中国钢铁企业排名第55 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国有 5499210
第四篇:钢铁企业排名
最新中国钢铁企业排名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上海市 钢铁 股份首钢总公司(集团)北京市 钢铁 国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湖北省 钢铁 国有5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6 莱芜钢铁集团 山东省 钢铁 有限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国有8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山东省 钢铁 国有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 钢铁 股份10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国有11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四川省 钢铁 国有12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国有 13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 14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15 北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16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浙江省 钢铁 股份包钢集团 内蒙古自治区 钢铁 国有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有限19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 钢铁 有限20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 江苏省 钢铁 集体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国有22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 钢铁 股份23 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国有24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有限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 钢铁 国有26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27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 钢铁 股份28 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钢铁 国有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市 钢铁 港澳台30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31 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32 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国有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港澳台34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股份35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 钢铁 港澳台36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钢铁 国有
河北津西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外资38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股份
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股份40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 钢铁 国有41 承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42 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有限43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 钢铁 股份44 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有限45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钢铁股份
南京钢铁集团江苏淮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47 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 钢铁 有限48 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
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钢铁 国有50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51 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湖北省 钢铁 合资52 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省 钢铁 国有
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 钢铁 有限 54 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有限55 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国有56 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私营57 江阴市西城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私营58 唐山港陆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59 抚顺特殊钢股份公司 辽宁省 钢铁 股份60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钢铁 有限61 抚顺新抚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钢铁 国有62 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有限63 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 钢铁 有限 64 攀钢集团钢城企业总公司 四川省 钢铁 集体65 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钢铁 有限66 邢台德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67 无锡锡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集体68 河北唐山半壁店钢铁集团公司 河北省 钢铁 集体69 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 钢铁 有限70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 山东省 钢铁 有限71 河北滦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72 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私营73 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钢铁 有限74 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钢铁 有限75 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港澳台76 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钢铁 有限 77 吉林市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 钢铁 有限78 山东省寿光巨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钢铁 有限79 山西宇晋钢铁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有限80 江苏锡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国有81 山西中阳钢厂 山西省 钢铁 集体82 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钢铁 国有83 衡水京华制管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84 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 福建省 钢铁 合资85 合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 钢铁 国有86 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 钢铁 有限87 唐山市兴业工贸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私营88 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合资89 吉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 钢铁 股份90 徐州钢铁总厂 江苏省 钢铁 国有 217935491 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 钢铁 国有 92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省 钢铁 股份93 江苏旋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钢铁 股份94 唐山贝氏体钢总厂 河北省 钢铁 集体95 河北东升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私营96 河北新金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97 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钢铁 私营98 唐山松汀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99 冷水江钢铁总厂 湖南省 钢铁 国有100 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国有 101 河南安阳永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省 钢铁 有限102 潍坊钢铁集团公司 山东省 钢铁 集体103 鞍山宝得钢铁有限公司 辽宁省 钢铁 私营104 山西常平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 钢铁 有限105 承德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私营106 张店钢铁总厂 山东省 钢铁 国有107 四川德胜集团楚雄钢铁有限公司 云南省 钢铁 私营108 西昌新钢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钢铁 有限109 滦南县华瑞钢铁有限公司 河北省 钢铁 有限 110 陕西汉中钢铁有限公司 陕西省 钢铁 私营
第五篇:邯郸钢铁企业
邯郸钢铁企业
涉县金田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涉城镇西岗村 / 3832764
武安市华信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崇义三街 / 5735371
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 / 阳邑镇 / 0310-5999216
河北永洋钢铁有限公司 / 界河店乡杜刘固村 / 0310-6919112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工贸物资总公司峰峰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宝山路 / 512506
武安市东山钢铁集团公司 /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城东炮团路东侧 / 0310-5653185 新世纪(邯郸)钢铁有限公司 /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户村镇开发区 / 4111213 涉县胜达钢铁有限公司 / 西戌镇东戌村 / 0310-3737150
涉县玉林井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井店镇玉林井村 /
邯郸市天源钢铁有限公司 / 营前路10号 / 0310-4111154-321
武安市长城钢铁厂 / 邯武复线26公里处 / 0310-5653931
邯郸县宏达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户村镇林村西 / 4045543
邯郸县芦英堡第二钢铁厂 /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黄梁梦镇芦英堡村南 / 7161462 裕华/兴华/龙凤山/远盛/鑫山/鑫汇/金鼎/运丰新金/东山/明芳
河北省邯郸邯山钢铁总厂__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邯磁路路东__624324
武安市盛丰钢铁有限公司__南环路南侧__0310-5681453
邯郸市峰峰矿区振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新立村__5468301 邯郸市荣喜钢铁有限公司__大社镇南__0310-5388166
邯郸市邺都钢铁总厂__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县城西环路西__
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__南环路南侧__0310-5681453
邯郸县滏南钢铁厂__黄粱梦镇袁庄村__7161288
福建省福州兴华实业总公司武安钢铁厂__南营井村东__0310-5736380
武安市文安钢铁有限公司__南环路__0310-5650624
武安市鑫汇钢铁有限公司__午汲镇下白石__0310-5772262
邯郸市东风钢铁有限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柳林村__3015885
邯郸市美麟钢铁有限公司__向阳路10号__0310-3040469
河北京港磁钢铁有限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磁山镇__
涉县符山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戌镇东戌村__3736425
武安市宝丰钢铁有限公司__南环路南侧__0310-5681405
武安市广耀钢铁有限公司__大同镇小屯村东__0310-5958480
邯郸市桉达钢铁有限公司__渚河桥南邯峰路东__030-6053991
邯郸索利多钢铁有限公司__午汲镇格村东__5652061
邯郸县芦英堡第一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黄梁梦镇芦英堡村__7161982 邯郸远东钢铁有限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临名关镇华澳路1号__
邯邢矿山局钢铁厂东方实业公司炉料经营部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中兴路1号__5661148 临漳县物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县城西外环路__
武安市东关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炮团路__
武安市西城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城关旧午汲路__5650654
邯郸市第二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酒务楼__4041762
邯郸县钢铁厂__户村镇__4111687
河北省武安市元宝山工业集团钢铁有限公司__固镇村东北角__ 武安市利丰钢铁有限公司__南环路1456号__
邯郸矿务局钢铁厂医院__义井镇东__0310-3041586-465
邯郸市金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__义井镇东义矿路1号__
邯郸市新世纪钢铁有限公司__学院路西段__0310-3093374
峰峰矿务局钢铁厂__峰钢街69号__7713170
武安市富康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磁山镇花富村北__5822400 武安市金鼎钢铁有限公司__崇义村东__0310-5739874
武安市永发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磁山一街__5822645
邯郸市达康钢铁有限公司__人民路176号__0310-3010901-239
邯郸市邯山区马头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马头镇下湾村__611443 邯钢集团磁山钢铁有限责任公司__磁山镇东__0310-5817370
峰峰矿区中和钢铁厂__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南八特村__5412481 邯郸富江钢铁有限公司__复兴路232号__4041548
邯郸市金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__义井镇东义矿路1号__
邯郸市新世纪钢铁有限公司__学院路西段__0310-3093374
峰峰矿务局钢铁厂__峰钢街69号__7713170
邯郸钢铁集团实业有限公司__农林路39号__0310-3076496
邯郸市东风钢铁有限公司__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柳林村__3015885 邯郸市美麟钢铁有限公司__向阳路10号__0310-3040河北钢铁集团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兴铸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德龙钢铁有限公司河北新金钢?有限公司武安市文安钢铁有限公司河北东山冶金工业有限公司河北敬业企业集团邯郸纵横钢铁有限公司河北文丰钢铁有限公司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