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家教指导案例刘向东(范文大全)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4-111656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5 13:40: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家教指导案例刘向东

家教指导案例

利用“培乐多”彩泥指导家长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东羊八庄小学 刘向东

一、指导目的:

1、提高家长对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要性的认识。

2、帮助家长掌握在泥塑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彩泥,让家长指导儿童展开想象和创造,制作出有主题的泥塑作品。

二、指导对象:

东羊八庄小学幼儿园小班家长和儿童

三、指导 活动内容:

1、家长玩彩泥,亲身感受彩泥的属性,为了解彩泥的教育功能打基础。

2、家长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讨论。

3、教师为家长提供:指导儿童进行泥塑的方法。

4、家长实践活动:指导儿童完成有主题的 泥塑作品。

四、指导过程:

(一)师介绍彩泥和活动的目的、意义。

师: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看一个人是否成材,主要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的特长和潜能。儿童时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师挖掘儿童潜能的重要途径。我班幼儿对泥工有很浓厚的兴趣。在泥塑中,幼儿可以任意改变形状作成各种不同形态、生动立体的形象。他们边做边玩,想象创造。今天我们组织这次

活动,师想与家长共同研究、探讨如何利用“培乐多”彩泥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家长在今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泥工对幼儿智力的促进作用,学习掌握一些指导幼儿进行泥塑的基本方法,及在泥塑中如何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途径。

(二)家长实践活动。

师:桌子上有一些彩泥,请家长随意捏一捏,感受一下彩泥对幼儿的教育功能。

(三)家长讨论

1、你认为彩泥对幼儿智力有哪些促进作用? 家长A:彩泥其实就象我们小时侯玩的面团,软软的,手感好,想怎么捏就怎么捏,随意性大。有力孩子的想象力的发挥。家长B: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花了百块钱给孩子买了玩具,没有多长时间,孩子就扔在一边。表面上,这是孩子的原因,实际上,往往是游戏的难易度不合适造成的。有的游戏难度过大,孩子怎么都玩不好,也容易失去兴趣。彩泥比较适合各种年龄的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手部的发展。

家长C:多彩泥的颜色鲜艳,很吸引孩子,我的女儿特别喜欢玩彩泥,捏出的东西象模象样,观察力蛮强的。

家长D:玩多彩泥还有一个好处,象我的孩子很调皮,一刻也坐不住,但玩泥工可以静好长时间。对孩子的动手动脑也有帮助。家长E:我的孩子在家最喜欢玩彩泥,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将游戏做好时,不仅相应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而且从不会--会 做--做好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起适度的自信。

师小结:刚才家长们谈了一些彩泥对幼儿智力的促进作用,彩泥不仅能激发幼儿而的求知欲望满足好奇心理,同时促进了幼儿动手动脑的协作能力、造型能力、感知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讨论:孩子在玩彩泥时,作为家长你是怎么做怎么指导的?

家长A:我一般不去干涉孩子的活动,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过多的干涉影响孩子的创作。家长B:我的孩子在玩时,我一直陪着他.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特别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善待孩子的质疑。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天空的强劲翅膀,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我平时注意保护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孩子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他们“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孩子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有一次我们全家外出游玩,看到一群小鸟,我指导孩子认真观察,回到家后用泥工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栩栩如生。家长C:我比较关心孩子的各种兴趣:孩子对事物感兴趣时,也是最有指导效果的时候,错过这一时机,将给孩子带来终生缺憾。家长D: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乐趣: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哪怕是

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赞赏,即使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顾的问题,父母也要表示关心,承认孩子付出的努力。

五、师总结:刚才家长谈了许多的经验和感想,都很好。我通过自己的多年实践和网上查询的资料与各位家长共享。

家教指导案例

利用“培乐多”彩泥指导家长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单 位: 东羊八庄小学 姓 名: 刘向东

第二篇:家教指导案例

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中市街幼儿园凌瑗

家教案例:幼儿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家教指导

指导对象:越越的家长

指导时间:202_、3、1

3指导地点:越越的家

面临的问题:

事件一:

图书角里,越越和晨晨为争夺一本图书相持不下,一个皱着眉,一个鼓着嘴,谁也不让谁。很快有人“请”来了老师。老师说:“一本书,两个人都想看,怎么办?”越越和晨晨都气鼓鼓的,不吭声。一旁早有人抢着回答:“一起看!”老师笑着说:“嗯,好办法!”于是,晨晨放下了书,说:“给你看吧。”越越拿过书,说:“本来就是我先拿到的。”„„ 事件二:

这天,从室外活动回来,孩子们各自搬小椅子到坐位上去,越越和佳佳的手同时放上了一只椅子。越越说:“是我先拿到的,是我的。”佳佳说:“不对不对,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这时,越越说:“妈妈说大的要让小的。我是弟弟,你长得比我高是哥哥,你要让我。”„„

状况分析:

1、越越虽然是一个大班幼儿,但是在交往方面依旧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优先、自我享乐联系起来的,在和同伴的相处中还是首先会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争抢”就成为了他们达到目标的最直接的方式。

2、越越妈妈日常所作的一些不十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建立起“大的让小的”的道德认识,进而转化为了他不让座的理由。对于幼儿来说,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并不是同伴间交往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幼儿的交往行为的发展是不利的。

3、家长三代人一起生活,祖辈的宠爱使孩子变得更加自我中心,在交往中呈现出小霸王的状态。

预期的目标:

1、帮助幼儿逐步地改掉“争抢”的不良行为,能友好地与同伴交往。

2、掌握一些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前的准备:

1、查找相关的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

2、和越越家长联系,预约好家访的时间

概要介绍及精彩部分介绍:

活动一:交流谈话,改变观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发现孩子行为的背后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选择来到孩子的家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家长了解:

一、良好交往能力与幼儿终身发展之间关系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摆脱对成人的依赖,真正地独立面对未来的生活。

二、良好交往能力的养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担负着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重任。而幼儿交往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成人的溺爱,过度的保护有关。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并参与到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去。

通过这次的交流谈话,我们明显的感到,越越的家长开始重视起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并且开始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们的家教指导初见成效。

活动二:解惑答疑,分享方法,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到底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呢?为此,为了解决家长的困惑,我们也向家长介绍了一些培养的好方法。

一、互动谈话,明辨是非

当孩子出现“争抢”等不良的交往行为时,家长可以及时地与其谈话,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帮助他学习明辨是非。

(二)趣味故事,转变行为

给幼儿讲述有关的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三只羊》等,用作品中生动、鲜活的正面人物教育幼儿要互助互爱。让幼儿明确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学习和同伴友好相处,学习团结合作。

(三)快乐游戏,学习交往方法

拓展游戏空间,丰富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创设一些游戏的情境,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进而学习一些良好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四)鼓励表杨,榜样引领

看到孩子进步,就及时表杨,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鼓励孩子继续进步。此外,作为成人,我们也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以正面的榜样引领。

(五)同伴互助,友好交往

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同龄孩子交流和交往,鼓励同伴之间互帮互助,互相谦让,让幼儿感受到帮助别人也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道理。让同伴间建立起浓浓的感情,让孩子懂得同伴间友好交往的重要。

三、家园合作,实践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钩的情况下,教育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我们指导家长,展开了实践的尝试。

第一个月:

1、观察孩子“争抢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2、和孩子谈话,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容易产生的不良后果。

3、鼓励和表扬会谦让和协商的孩子,给孩子一些正面的暗示。

第二个月:

1、多和老师交流,学习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的方法。

2、购买一些和朋友有关的故事书,让孩子听听讲讲朋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家里开展一些游戏,为幼儿创设一些合作和协商的机会,掌握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幼儿的行为,看到幼儿好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其进步。

第三个月:

1、解惑答疑,继续请老师出谋划策,为幼儿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

2、多创设一些外出机会,借助同伴的影响,让幼儿听听看看其他同伴的交往,通过比较,明确自己该怎么做。

3、开展“今天你真棒”记录活动,让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好行为,强化孩子好的交往行为。

活动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越越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大方了。他也会从家里带来图书、玩具等,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和小朋友之间的争执、争抢也明显的减少了。但是偶尔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伴产生一些小争吵,但是,很快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解

决矛盾。由此可见,对孩子交往行为的培养方法是得当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一些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的。但是良好交往行为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继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活动反思与总结: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相处的必要前提,是人今后在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正如著 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不是在一个活动中或一朝一夕中养成的,它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活,更关系到孩子的家庭生活。因此,我们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地指导家长,家园合作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能力,让孩子在和同伴友好的交往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从小播种下良好交往的种子,将会获得百分百命运的收获。今天,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指导家长,注重孩子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相信:明天养成良好交往能力的孩子将终身受益,积极指导的家长也将收获感谢!

第三篇:家教指导案例

家教指导案例

——戚浩和爷爷的转变

大5 王微

背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种现象,孩子是家中的宝贝,祖辈宠爱导致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行为习惯欠缺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现就本班幼儿个案分析谈几点认识:

我班的戚浩小朋友就是这样一位幼儿: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一直以来由爷爷、奶奶领养,缺乏父母的爱。从而养成顽皮好动、攻击性强,他喜欢找同伴一起活动,却又不善于与人相处、合作,还喜欢做一些让大家都非常棘手的事。在班里总会因为他让我们耽误很多时间来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这让我很苦恼,针对这个问题,我对他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案例一:

午睡前,老师请小朋友排队去上厕所,他也去了,池亦何因拥挤不小心推了 他一下,他转过身就把池亦何及后面的两位小朋友都推到了,小朋友来告状戚浩又推人了,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推我的”。池亦何立刻说:“我给他说对不起了。”我对他说:“小朋友都看见了,池亦何是不小心碰到你的,而且,他也给你道歉了,你可以说声没关系多好呀,为什么还要去推别人呢?”我生气地看着他,可他低着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反思:听着戚浩理直气壮的话,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并没有认可我的话,只是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没有反驳我。看着戚浩,我想,我平时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与同伴友好相处,看来,是失败了,戚浩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的错,他的行为带有攻击性,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一点点损害时,他便采用报复行为。我试问我自己:我们的教育那点出错了?忽然间我发现,平时我们只注重视说服教育,告诉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忽略了一个问题,让幼儿把知与行联系起来,说得和做得要一致,不然孩子满口答应,但不能落实到行动中,同样是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导致幼儿只会说什么和小朋友团结友爱、友好相处、互相谦让,而真正遇到问题时就不像说的那样了,还是自己了利益更重要。

针对戚浩的这种情况,我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戚浩在幼儿园的表现,并给他们好的建议,提醒家长不要溺爱孩子。刚开始,他的爷爷却有些不以为然,说:“小孩子打架嘛,很正常呀,平时戚浩常回家说某某某打我了。老师你也不用太大惊小怪的了,而且,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太软弱就会被人欺负的。”我心里也有些不悦,怎么有这样的家长。结果,这次谈话不欢而散。反思:戚浩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带来心里创伤。爷爷奶奶看到孩子就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再加上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悟认为“人弱被人欺,马弱被人骑”错误的教育思想,教育孩子时往往情感战胜理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还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别人欺负你,你必须还手。所以这类孩子“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而且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案例二:

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时,戚浩和钱君彦发生了矛盾。小朋友跑来告状,老师戚浩被钱君彦推倒了,一会儿,戚浩哭着跑来对我说:“王老师,钱君彦打我了!”我一看,还真是头上还有个小青包呢。原来,滑滑梯时,排在钱君彦后面的戚浩不耐烦地用脚蹬了钱君彦,于是钱君彦便推了戚浩,头撞到了玩具壁上,结果碰了个小青包。我不禁有些失笑,今天总算是遇到对手了。由此看来,幼儿园像戚浩这样的小孩子还不少呢。我摸摸他的头,对他说:“痛吗?戚浩哽咽地说:“嗯,痛的。”我灵机一动,这正好是教育戚浩的一个契机。我对他说:“看吧,今天的钱君彦就是昨天的你,你也感觉到被人打很疼,老师会批评他的。不过,别人打你都很疼,你打了别人,别人也会很疼的,对吗?”戚浩想了想,低下了头。

离园时,我抓住这个契机与戚浩的爷爷进行了谈话。他的爷爷看见孩子头上的青包,心痛得不得了,气冲冲地质问我:“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老师,孩子怎么弄坏了?你们一定要给我负这个责任,是谁打我们家弟弟的?我要找他们家长评理去,太不象话了!”当听完我给她讲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我又反过来问她:”你也觉得钱君彦不对,是吗?我也觉得钱君彦做得不对,但是为什么平时戚浩打了小朋友你们就觉得无所谓呢?钱君彦做得不对,我们肯定会教育的,但是,就是因为平时戚浩爱动手,所以,才会发生今天的事呀,戚浩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往,是会吃很多亏的。孩子以后毕竟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会融入到社会当中与人相处,因此他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如果从小不纠正他的坏习惯,对他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的这些话让戚浩的爷爷发了好一会呆,然后拉着我的手说:“王老师,其实我也知道戚浩有许多坏毛病,我们只想着不让我家弟弟被人欺负,今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我们一定配合老师好好教育孩子,只要对戚浩有好处,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我的启示:

1、幼儿园像戚浩这种孩子每个班都有,具有普遍性,而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讲礼貌、守纪律、诚实、谦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对幼儿的教育是全面的、综合的,而不是单

一、简单的。

2、家园沟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教师以真诚和耐心来搭建沟通的桥梁,加强家园沟通。在家园沟通的同时让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幼儿园的工作有了家长的配合、支持,工作开展起来才更加顺利、完善。幼儿园的教育要做到随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点点滴滴,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

3、孩子的一种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育也不能单靠

一、两次的活动就能够立杆见影,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家长、教师、社会,是教育的金三角,三者的关系密不不分,三者又相互作用。202_、4

第四篇:家教指导案例

小学生家里时间的合理安排

背景:

孩子马上要入小学,上一年级了,不少孩子做事拖拉,计划性差。对此,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计划做事甚为担心。为了家长的需要,我们班举办了一次妈妈沙龙活动。活动旨在让妈妈们提出困惑、集体商量、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为目的,增强家长的时间观念,为孩子入小学作准备。

案例:

一、主持者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及活动流程

主持者:今天请家长们来,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孩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拖拉,做事没有计划性的问题,请大家来说说自己的观点,以及商量出一个在家里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一个计划。

二、将妈妈们分成三组,以组交流,得出商量的结果

1、主要交流的内容是:

*晚上的时间应如何来安排?

*早上时间比较紧,怎样合理安排,上学才不会迟到?

2、主持者以一位小学生妈妈的身份谈出自己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三、交流商量的结果

主持者将家长们交流的内容做好板书,最终大家一致同意这样的安排较合理,可以尝试。

晚上时间安排:

1、孩子回家先做作业,吃好晚饭继续作作业。

2、做好作业可以看半个小时的电视,课外读物,画画等做幼儿喜欢的事情。

3、每天保证8点30分准时睡觉。

早上的时间安排:

1、每天6点30分准时起床,做好洗漱工作,整理书包工作。

2、7点15分左右吃早饭。

3、7点40分左右上学去。

反思: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次活动结束后,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沙龙活动非常好,能抓住他们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且帮助解析,为家长所急,解决大家当下最关心的问题,为家长办实事。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开展。

第五篇:家教指导案例1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家庭教育案例

中1班 吴明迪妈妈 202_-6-12 记得我家大女儿在读托班的时候,那年圣诞节,我参加了学校的亲子活动,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家长围坐着观看孩子们在圣诞树的树枝上系上小红灯笼。孩子们很高兴地围着一棵棵圣诞树系小红灯笼。但是,要用细细的绳子在树枝上系好,但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很多孩子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包括我女儿。几分钟后,老师宣布系小红灯笼的节目结束了,小朋友们要开始另外的节目。这时,系好的孩子立马跑过去了,但没系好的孩子,有的则把灯笼往树枝上象征性地一挂,就跑到老师要求的地方去了,有的则不知所措地站在圣诞树边,犹犹豫豫,我女儿和还有几个小朋友急得满脸通红。有的家长也开始催促孩子快点,甚至走上前去拉上孩子就走,当时,我看见一位家长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对着孩子说,不要急,妈妈帮你,你很快就系好了。同样我也很受感触地蹲在女儿身边,鼓励她系好小红灯笼,虽然期间有老师来催促,但也很宽容地允许孩子系好了再走,就这样,我女儿系好了小红灯笼,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很有成就感地开始下一个节目。

这件事让我很有启发,我当时就想,怎么才能让孩子把一件事做完,或者说,孩子做不完一件事的原因在哪里?有时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做事总是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有始无终。我扪心自问,为什么孩子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呢?难道是我培养的吗?是的,孩子的这种习惯是家长无意中培养的。

以我的经验来看,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你又是怎么改变的呢?

1、孩子专心在玩玩具的时候,常常轻易打扰或打断,和转移孩子的兴趣。有些家长唯恐孩子饿了或是渴了,或是蹲的时间久了,或是会不会玩的太累了,以这些理由去干扰孩子,比较典型的就是孩子玩的时候,孩子边玩家长边在旁边喂吃的,时时刻刻干扰孩子。还有,有些家长往往是以自己的行动为中心的,自己突发奇想想做什么了,立马打断孩子的行动,要求孩子按着自己愿望或逗着孩子做这做那,孩子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在玩的思路头绪,依从家长的兴趣去做。孩子的思路经常被打断,以致养成了无法持续思考的习惯。所以当孩子专心地做每一件事情时,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的行为,适当的在不打断孩子思考和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提醒孩子。

2、孩子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在边上评头品足和下结论。这样的家长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标准,以自己的经验在评价孩子的所作所为,而且不分时间场合。当然,如果评论是恰到好处的鼓励,当然是最好的。

3、宽容和允许孩子暂时的注意力分散。很多孩子是很善于“一心好几用”的,家长以为孩子在专注地玩,其实孩子支着耳朵听家长说话,甚至还会插嘴,老旧的管教方式是“大人说话孩子不能插嘴”,时髦的说法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孩子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5分钟左右,孩子在长时间玩的时候,有时会显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不过,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心。

同理,运用到孩子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我们要支持孩子,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让幼儿的一些行为有始有终。其实这种习惯该从小培养起,从孩子玩培养起,让孩子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完做好每件事,养成装的习惯会让其受益终生!

家教指导案例刘向东(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