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综合测试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20-387784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2 00:48:10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综合测试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综合测试

说明:本章测试分为两卷。第一卷为客观题,其中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判断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第二卷为分析题,分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全卷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75分)

1.2002年10月6日,一艘载有128名中国游客的越南籍游船偏离航道触礁。沉船随时可能发生,船上既没有救生措施也无法与外界联系。就在这一紧急关头,一名乘客发现自己的手机有微弱的信号,他立刻通过手机向外界发送呼救信息,与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经过多方救助,128名乘客终于获救。在这整个救援过程中,这部手机成了游船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手段。这则故事主要说明了()。

A.信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的重要性

B.世事无常,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着

C.信息具有价值性

D.手机是种便捷的通信工具,所有的人都该有手机

答案:A

2.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B.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具有价值性

C.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D.老皇历看不得体现了信息的真伪性

答案:D

3.获取信息的来源决定了信息的可靠程度,下列信息中()获得的信息最可靠。

A.朋友、同学

B.亲自进行科学实验

C.报刊杂志

D.因特网

答案:B

4.搜索关键词“鲜花—玫瑰”的意思是()。

A.同时出现鲜花和玫瑰的网页

B.只出现鲜花不出现玫瑰的网页。

C.出现鲜花或者玫瑰的网页。

D.只出现玫瑰不出现鲜花的网页。

答案:A

5.下列文件中,属于视频文件的是()。

A.心声.mp3 B.心声.mpg C.心声.xls D.心声.gif

答案:B

6.学校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当地的“敬老院”,要求同学们自己带相关设备,将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想形成一个报告,进行一次比赛,请选择你认为应该带的设备是()

A.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B.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录音设备

C.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

D.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

答案:D

7.班主任小林想开一个有关“弘扬奥运精神”的主题班会,现在他手里有一张有关奥运会的视频光盘,但是他只想要其中的一个片段视频,如果你是小林,你会利用()软件把该片段截取出来呢。

A.Winamp B.ACDSee C.超级解霸

D.CoolEditPro

答案:C

8.何辉在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想用一个文本框作为某段落的竖排标题,他的操作步骤可分为:①输入文字,并设置文字的属性;②移动文本框位置;③执行“插入-文本框-竖排”;④设置文本框格式(版式、颜色与线条)。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

答案:C

9.图像处理软件是用来对图像进行各种编辑,对其功能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用Photoshop可以通过调整图像的不透明度来产生图像的淡化效果

B.用Photoshop可以通过椭圆选择工具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C.用画图或Photoshop都可以对图像进行旋转编辑

D.用画图程序中的任意形状裁剪工具可从原图像中裁剪出椭圆形图像来

答案:D

10.文本信息加工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信息加工类型,下列不属于文本信息加工的是()。A.制作电子贺卡

B.对照片进行处理

C.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D.写一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答案:B

11.下面关于动画和视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画和视频都是连续画面组成的动态场景,因此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B.Flash只能制作SWF动画,不能制作GIF动画。

C.3DMAX只能制作平面动画。

D.超级解霸既可播放某些视频文件,又可截取某些视频片段。

答案:D

12.小明要着手制作一份反应市容市貌的电子报刊,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同学给了他如下建议,你认为小明不应采纳的是()。

A.先绘出版面布局草图,再进行制作

B.电子报刊的页边距设置与日常文本加工没有区别

C.把较为重要、能烘托主题的内容排放在第一版即主版

D.版式编排要新颖、活泼、有朝气

答案:B

13.要改变字体第一步应该是()。

A.选定将要改变成何种字体

B.选定原来的字体

C.选定要改变字体的文字

D.选定文字的大小

答案:C

14.以下关于多媒体处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对于同一幅图像,如果分辨率相同而颜色不同,那么数字化存储时颜色数越多数据量越大

B.利用软件可以将CD光盘上的音轨转换成MP3音频文件,MP3格式是无损压缩。

C.JPG图像压缩格式通常是有损压缩,图像放大会失真。

D.要对旧照片进行翻新,可以用扫描仪将图片扫描进电脑,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加工。

答案:B

15.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作品时,需要将某图片作为一段文字的背景。其过程为:插入图片文件后,设置图片格式,将版式设置为()。A.嵌入型

B.四周型

C.衬于文字下方

D.紧密型

答案:C

16.在Excel单元格中输入信息时出现“####”的原因是()。

A.输入信息非法

B.信息量太大

C.单元格宽度不够

D.单元格设置不正确

答案:C

17.在Excel中,要利用一张反映杀毒软件销售情况的表格,生成一图表,希望体现出不同品牌杀毒软件销售量的比较,那么应选择()图表更合适。

A.柱形图

B.饼图

C.折线图

D.XY散点图

答案:A

18.在学术报告厅将由你做为主讲人向前来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会选择()软件来制演示文稿。

A.Word B.Excel C.PowerPoint D.FrontPage

答案:C

19.张老师请小红同学统计全班期末7门考试总分前10名的学生名单。小红做了以下工作①按学号顺序,建立了包含学号、姓名、各科成绩的Excel工作表。并输入了所有同学的各科成绩②在工作表中用相关函救计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并存放在工作表的相应位置③选前10条记录④按总分递减的顺序排序。这些工作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C 20.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时,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及检测结果。

A.调试运行

B.编制程序框图

C.编译程序

D.选择程序设计语言

答案:A

21.关于语音技术,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A.语音合成是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

B.语音技术就是多媒体技术

C.语音技术中的关键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D.语音识别是使计算机能识别人说的话

答案:B

22.可用于实时发布与交流信息的是()。

A.电子邮件

B.QQ C.网络调查

D.网络技术论坛

答案:B

23.某同学要给留学国外的朋友发邮件,若对方电脑中没有汉字处理系统,以下哪种方式更快捷、有效()。

A.用汉语拼音发送邮件

B.用PhotoShop等软件把汉字文稿文件制作成为jpeg图片并发送

C.将汉字文稿打印,并扫描为jpeg格式发送

D.将其译成英文,发送邮件

答案:B

24.下面活动中,涉及了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是()。

A.小龙使用扫描仪把报纸上的文字资料以图像文件保存到计算机里。

B.星期日上午,张耀武同学与父母在商场购买数码相机。

C.李小丹访问了http://www.teniu.cc/ 网页上 “ 最近新闻 ” 栏中的 “ 第一条新闻 ” 内容,完成一篇 word 文档,具体要求如下。

(1)新建一 word 文件,保存在 “ C:ks ” 下的 “ word.doc ” ;

(2)将页面设置成 A4 纸,方向为横向,上、下、左、右边距设置成 2 厘米;(3)用艺术字插入标题 :信息技术新闻;

(4)把此新闻中的文字复制到文档中(作为正文,只复制文字),并设置为楷体,三号,蓝色字;各段去除首行空格后缩进 2 个字符,正文设置 1 . 5 倍行距;(5)文档中插入首页 LOGO 图片(只复制图片),并设置成无环绕效果(word2000 中为浮于文字上方或衬于文字下方);(6)保存文档。

1.下列关于信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是用来消除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D.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答案:A

2.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学校起床的铃声

B.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C.红灯信号

D.装有DV的数码摄像机

答案:D

3.划分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体积

B.软件系统

C.耗电量

D.电子元器件

答案:D

4.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所以信息具有()。

A.依附性

B.多样性

C.依附性及多样性

D.依附性及公开性

答案:A

5.随着卫星电视、国际互连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A.多媒体化

B.虚拟化

C.智能化

D.网络化

答案:D

6.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的特点。

A.传递性

B.变换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答案:C

7.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8.信息技术就是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A.统计、分析

B.输入、加工

C.传递、存储

D.输入、输出

答案:C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36分)

9.人们利用传感技术制造出各种热敏、嗅敏、味敏、湿敏等敏感元件,从而扩展了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对错

答案:对

10.三维动画游戏、网上购物、个性化手机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对错

答案:对

11.过期的优惠券不能享受优惠,说明了信息具有时效性。()对错

答案:对

12.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对错

答案:对

13.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对错

答案:对

14.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对错

答案:对

15.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进行传播,文字、图像、图形、符号、声音、视频可以做为信息的载体。()对错

答案:对

16.利用机器人进行灭火,主要采用了信息技术的通信技术。()对错

答案:错

17.信息技术对人类带来不利影响的是电磁辐射。()对错

答案:错

18.信息技术是技术性的内容,对于身心健康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对错

答案:错

19.交通信号灯被许多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对错

答案:对

20.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再使用信息技术。()对错

答案:错

第二卷

三、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面两则资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资料1:海关数据传输不及时,引发深圳大塞车

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9月26日,深圳皇岗口岸货柜车出境受阻,导致深圳部分地区严重堵车,车龙从深圳口岸一直延伸到了梅观高速和北环大道、泥岗路,长度足有15公里。据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日从东莞方向来的货柜车在始发地海关报关后,相关数据没有及时传输给深圳海关,皇岗口岸的自动核放系统无法核放,只能采取人工办法核放通关,导致通关不畅,引起塞车。

资料2: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引人青睐,网络教育迅速崛起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始招生,第一批招收了近万名完全通过因特网授课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报名学生遍布20多个省、市,报名学生年龄从18岁到45岁。这些数字创下了当时多项中国网络教育之最,开创了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先河。当前,网络教育领域中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军,受到人们的青睐。

(1)两则资料说明了信息的哪些特征?

(2)谈谈你从两则资料中所获得的启示。

提示:

答:(1)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和共享性;(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对我们而言,越来越重要,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输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把好的有价值的信息与大家分享,促进大家的共同的发展。所以了解信息的各种特征,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内容,也有利于我们依据信息的特点,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形成新的知识,挖掘信息的应用价值。

22.读下面几个小故事,通过分析和概括,它们分别表明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案例1: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是什么呢?——“中国将出兵朝鲜”。

案例2: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一段情节

许云峰到沙平书店后,见书店多了一张床铺,问陈松林,知道书店新收了店员郑克昌,又发现郑表现异常,经常很晚才归,当晚来电话说11点才能回店,许云峰马上意识到郑是特务,书店已经暴露,并决定立即撤离书店。陈松林虽不太相信,但接受决定,而莆志高将信将疑,不听忠告,结果被捕,最后叛变。

案例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当章邯得到韩信正在修理栈道的消息时,还在不以为然地嘲笑韩信,不想不久韩信突然率领十多万汉军沿着汉中西北故道直达陈仓了,结果当章邯调兵遣将,赶往陈仓时,韩信已经占领了有利的地形,把章邯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一个兵不厌诈的典型故事。韩信明修栈道就是为了迷惑章邯,转移他的注意力,私下里却带着大军暗渡陈仓了。

第二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和设计理念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三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学生早早就在机房门口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说课稿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选自广东省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是四年级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是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目的是使学生在小学的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学情分析

小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他们对计算机充满好奇,每次上课之前,教师到班带学生排队进班,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在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21世纪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另外,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表达等;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为了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设立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特点,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加深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和课件。

为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到机房上课,以缩短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因而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所以,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1、创设情境: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主要的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从本章前言的一段话“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这一时代新技术的代表。因此,了解与信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是我们掌握新技术、迎战新世纪挑战的第一课”,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任务驱动: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信息”除外)

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

3、总结归纳:分组讨论上述各个问题,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4、知识拓展: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微提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达到新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最新--信息与信息技术

在讲解前五次信息革命时,讲清楚当时产生革命的背景、简单过程。在讲解第六次信息革命时,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应努争取占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重铸中华民族的辉煌。

?(二)现代信息技术

?1. 简单回顾六次信息革命,揭示概念:“IT”——信息技术;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 年;“电脑之父”——冯。诺依曼。

?2.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揭示“摩尔定理”(IT 第一定理)。

?3. 网络时代的来临:1969 年 11 月 12 日中午。

?4. INTERNET 无国界、地球村。

?三. 小结

?1. 信息

?2. 六次信息革命

?3.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

?四. 学生活动

?做作业:P15 1—4 题。

?

?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Information)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人类历史上的六次信息革命:①语言②文字③造纸术和印刷术④电传播⑤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⑥多媒体信息和网络化信息。

?在当今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

?2.现代信息技术

?1946 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ENIAC(埃尼阿克)。

?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随着微电子工业水平的不断增加,单位面积集成电路板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 18 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这种势头。

?Internet 是无国界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机构,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通信和信息的自由王国。

?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媒体化

和网络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3.计算机基本结构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依曼结构。冯·诺依曼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程序和数据统一存储并在程序控制下自动工作,即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4.中央处理器(CPU)的组成、功能及发展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

?5.存储器

?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存储单元的数量称为存储容量,其计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 B),8 个二时制位称为一个字节。

?单位换算关系是: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断电后,RAM 中数据全部丢失,可读可写。

?内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不会丢失数据,但只能进行读操作。

?存储器 硬盘:可读可写 几十个 GB

?外存储器 软盘:可读可写 1.44MB

?光盘:只读不写 650MB

?6.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及作用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除此之外,还有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等,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扫印机、音箱、绘图仪。

?7.软件的概念及分类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8.系统软件的功能

? 主要用于计算机内部的管理、维护、控制、运行以及计算机程序的翻译、编辑、控制和运行等,它能使用户方便地操作计算机,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监控管理程序、设备驱动程序、语言编译系统等,其中常用的操作系统有 DOS、UNIX、Windows、Netware、Windows NT、Windows2000、Linux。常用的高级语言有:FORTRAN、BASIC、COBOL、PASCAL 等。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 Dbase、FoxBase、Foxpro、Oracle、Sybase 等。

?9.应用软件的功能:

? 应用软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常见的有 word、Excel、商品流通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

?10.知识产权。

?11.信息安全。

?12.信息的使用规范。

?第二部分 操作系统基础

?

?1.操作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操作系统的英文名字为“Operating System”,简称 OS,是为了提高计算机工作效率而编写的一种软件。它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接口程序,是由指挥与管理计算机系统运行的程序模块和数据结构组成的一种大型软件系统。其功能是管理计算机的全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界面。

?2.常见的操作系统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Linux、DOS、OS/2、Mac OS 和 Unix 等。

?3.操作系统的发展与分类

?按计算机用户数目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

?按操作系统的功能特征可以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和分时操作系统。

?注意:DOS 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Windows 是一个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而网络操作系统一般是多作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常见的有:Unix、Netware、Windows、NT 和 Linux 等。

?4.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及命名

?文件是数据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一个完整的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加分隔符小圆点(“.”)再加扩展名组成,其中扩展名用以说明文件的类型。在 Windows 中允许使用长文件名,可以使用空格和汉字,但不能超过 255 个字符,不能使用下列字符 ? / : * | ”

?典型的文件类型有程序文件和数据文件两种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这6个方面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 一 单元

第 一 课 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信息的传播媒体。(2)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3)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4)了解计算机犯罪的方式以及安全机制。(5)了解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的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了解信息安全,遵守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增强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3)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2)有效预防计算机犯罪。

二、说学情

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借助多媒体演示,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观察、猜想、交流、比较等学习活动,并采用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

四、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总结巩固”。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这节课要到计算机教室上计算机课?学生会回答因为有课程表,有上课铃。由此引入信息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举例自己身边的信息,老师最后总结信息的概念并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从两个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展示一些图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3、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通过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3 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实践探索,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综合测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