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级知识点总结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20-372432 1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0 14:54: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级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规划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和战术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①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②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③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④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组织、制度、人员、费用规划。

工作岗位分析内容: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在界定岗位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明确岗位的素质要求;将上述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描述,形成岗位说明书。作用:①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②为员工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③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④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⑤是薪酬(岗位)评价的基础。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明确任务目标②合理分工协作③责权利相对应“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工作说明书的内容:1基本资料(岗位名称等级编码定远标准直接上下级分析日期)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4工作内容和要求5工作权限6劳动条件和环境7工作时间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 12绩效考评

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①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②岗位工作的满负荷③岗位的工时制度④劳动环境的优化目标: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 企业定员原则:1以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3各类人员比例关系要协调4要人尽其才5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6定远标准适时修订

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①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②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③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④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①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②依据要科学③方法要先进④计算要统一⑤形式要简化⑥内容要协调

制度化管理的特征:①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岗位的权利和责任②按照各机构、层次不同岗位权利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③规定岗位特性,对组织成员进行挑选④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⑤因事设人、必要权利、权利限制⑥管理者的职业化

制度规范的类型:①企业基本制度②管理制度③技术规范④业务规范⑤行为规范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①共同发展②适合企业特点③学习创新并重④符合法律规定⑤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⑥保持动态性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①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②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③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④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⑤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①提出草案②征求意见、组织讨论③修改调整、充实完善④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原则:①及时性②节约性③适应性④权责利相结合程序:

招聘与配置

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的优缺点::内部招聘-优点,准确性高;适应性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缺点,可能造成内部矛盾;容易抑制创新;可能造成管理层老化。外部招聘-优点,带来新思维和新方法;利于招聘一流人才;树立企业形象。缺点,筛选难度大;进入角色满;招募成本大;决策风险大;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

筛选简历的方法:①分析简历结构②审察简历的客观内容③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④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⑤看简历的整体印象

提高笔试的有效性应注意:①命题是否恰当②确定评阅计分规则③阅卷及成绩复核。

面试提问的技巧:①开放式提问②封闭式提问③清单式提问④假设式提问⑤重复式提问⑥确认式提问⑦举例式提问

面试提问时应关注的问题:①尽量避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②有意提问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③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动机④所提问题要直截了当,语言简练⑤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

情景模拟测试的方法: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法、访谈法、角色扮演

人员录用的主要策略:①多重淘汰式②补偿式③结合式

做出录用决策应注意:①尽量使用全面衡量的方法②减少作出录用决策的人员③不能求全责备。

人员配置的原理:①要素有用②能位对应③互补增值④动态适应⑤弹性冗余基本方法:以人为标准、以岗位为标准、以双向选择为标准。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劳动环境优化包括:①照明与色彩②噪声③温度和湿度④绿色 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①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②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③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④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⑤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⑥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⑦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⑧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

聘用外国人提供的有效文件:①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②聘用意向书③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④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⑤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培训与开发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面谈法、重点团队分析法、工作任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查看工作记录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问题清除明了,不会产生歧义②语言简洁③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④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⑤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

实施培训需求信息调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①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②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③在调查中,应确定受训员工期望能够达到的效果④调查资料收集到以后,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开发要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①培训需求②工作说明③任务分析④排序⑤陈述目标⑥设计测验⑦制定培训策略⑧设计培训内容⑨实验(目的、结果、方法)

培训前对培训师的基本要求:①做好准备工作②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③对“培训者指南”中提到的材料进行检查,根据学员的情况进行取舍。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需做好:①自己提出申请,经部门同意后交人力资源审核,按管理权限上报企业主管领导审批②需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③不影响工作,不提倡全脱产学习

如何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①让受训者变成培训者②培训时间的开发和利用③培训空间的充分利用。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①培训及时性信息②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③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④教材选用与编方面的信息⑤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⑥培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⑦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⑧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⑨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⑩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①认知成果(笔试)②技能成果(观察)③情感成果④绩效成果⑤投资回报率

直接传授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主要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实践法的常用方式如下:①工作指导法②工作轮换法③特别任务法④个别指导法

参与型培训法形式: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和管理者训练法。

解决问题的7个环节:找问题、分主次、查原因、提方案、细比较、做决策、试运行。

态度型培训法主要针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具体包括角色扮演法和拓展训练等。

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①网上培训②虚拟培训

事件处理法:5W2H原则: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物、如何做、多少费用。

企业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培训服务制度包括(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

起草入职培训制度包括:①培训的意义和目的②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③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④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⑤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⑥入职培训的方法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绩效管理程序:总流程的设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评阶段、总结阶段、应用开发阶段。

应用开发阶段是绩效管理的终点,又是循环始点。在这个阶段,推动企业绩效管理顺利开展的方法:①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②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③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④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

绩效面谈具体内容区分:计划面谈、指导面谈、考评面谈、总结面谈。绩效面谈的类型:单向劝导式面谈、双向倾听式面谈、解决问题式面谈、综合式绩效面谈。

信息反馈方式:针对性、真实性、及时性、主动性、适应性。

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的方法: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绩效差距的解决方法: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4

激励策略有效性体现的原则:及时性、同一性、预告性、开发性。绩效管理中的三种矛盾:员工自我矛盾、主管自我矛、组织自我矛盾。化解绩效矛盾冲突的措施:①在绩效面谈中,应当做到以行为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诱导为手段,本着事实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克服轻视下属等错误观念,与下属进行沟通交流②在绩效评价总,将过去的、当前的以及今后可能的目标适当区分开,将近期与远期的目标分开③适当下放权限,鼓励下属参与。

员工绩效的特征: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绩效考评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主导型。考评的三类效标:特征性、行为性、结果性。行为导向性主观考评方法: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步法 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综合分析题考点)

行为导向客观考评方法: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行为观察法、加权选择量表法、结果导向型绩效考评方法: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

避免、防止和解决在绩效考评中出现的各种偏误,的措施和方法:①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为前提,制定出科

学合理的评价要素指标②强调绩效管理的灵活性和综合性,避免考评误差的出现③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④为了避免个人偏见,可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⑤重视对考评者的培养训练,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⑥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薪酬管理

影响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个人:劳动绩效、岗位、综合素质与技能、工作条件、年龄与工龄

企业: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产品的需求弹性、工会的力量、企业的薪酬策略。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1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留住人才、对员工贡献予以肯定,员工及时得到相应回报3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竞争力4通过薪酬管理机制确立谋求员工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①对外具有竞争力②对内具有公平性③对员工具有激励性④对成本具有控制性。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①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②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凝固形态③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④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⑤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⑥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⑦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

工资奖金调整的方式:①奖励性调整②生活指数调整③工龄工资调整④特殊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①将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②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③建立工作岗位评价小组④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⑤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⑦抓几个重点岗位进行试点⑧全面落实工作岗位评价计划⑨撰写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⑩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调解的基本特点:①群众性②自治性③非强制性

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①内容合法②相互尊重,平等协商③诚实守信,公平合作④兼顾双方合法权益⑤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集体合同的形式分为: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和附件(专项集体合同)。期限为1—3年。

集体合同的内容包括:①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劳动合同内容的基础)②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③过度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④其他规定(此条款通常为劳动条件标准部的补充条款。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②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劳动生产率④就业状况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①货币支付②直接支付③按时支付④全额支付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级)【最新】精华小抄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①战略规划: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使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②组织规划。③制度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④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⑤费用规划: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的控制。

2、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①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②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③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④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⑤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⑥还能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充分了解本岗位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和职务晋升路线,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愿景。

3、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⑴书面资料⑵任职者报告⑶同事的报告⑷直接的观察。岗位分析的资料还可以来自于下属,顾客和用户等。

3、工作说明书—是组织对各类岗位的性质和特征、工作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本岗位人员任职的资格条件等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

4、工作说明书的内容1.基本资料2.岗位职责。3.监督与岗位关系。4.工作内容和要求5.工作权限6劳动环境和条件。7.工作时间8资历9.身体条件10.心理品质要求11.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12.绩效考评。

5、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2、企业定员的原则:

(一)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二)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1、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2、提供兼职。

3、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三)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四)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五)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六)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3、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依据要科学;3.方法要先;4.计算要统一;5.形式要简化;6.内容要协调。

4、定员标准的编写依据:劳动定员定额标准书面格式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编写。劳动定员标准应由以下三大要素构成在:1.概述2.标准正文3.补充

第三节

1、制度化管理的优点:1,个人与权利相分离。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2、制度规范的类型:(1)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2)管理制度(3)技术规范(4)业务规范(5)行为规范。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1、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由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五种基本职能构成。

2、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4、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1)共同发展原则;(2)适合企业特点;(3)学习与创新并重;(4)符合法律规定;(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6)保持动态性。

5、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6、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 ⑴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⑵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⑶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7、制定具体人力资源制度的程序 1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地点和方法。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二)调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总结分析阶段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6、起草和修改工作说明书的具体步骤⑴需要在企业单位内进行系统全面地岗位调查,并起草出工作说明书的初稿。⑵企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组织岗位分析专家,分别召开有关工作说明书的专题研讨会,对工作说明书的订正,修改提出具体意见。

7、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

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8、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1.工作扩大化(1)横向扩大工作(2)纵向扩大化2.工作丰富化(1)任务多样化(2)明确任务的意义(3)任务的整体性(4)赋予必要的自主权(5)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工作扩大化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而工作丰富化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地发展。

(二)岗位工作的满负荷

(三)岗位的工时制度

(四)劳动环境的优化

9、工作岗位设计的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

2、动作研究。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工程技术总体设计中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工程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1、企业定员的作用:(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1、选择招聘渠道的主要步骤:1.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 2.分析潜在应聘员工的内在特点 3.选择适合的招聘来源 4.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2、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1.准备展位(关键,有吸引力的展位)2.准备资料和设备(宣传品和招聘申请表,以及如电脑、电视、照相机等设备)3.招聘人员的准备(最好有人力资源部的人员、用人部门的人员;对求职者的可能问到的问题了如指掌,对答如流且所有人回答问题时口径要一致;着正装服饰整齐大方)4.与协作方沟通联系5.招聘会的宣传工作(在校园里举行一定要张贴广告,利用报纸广告等媒体自己的网站上发布)6招聘会后的工作(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把收集的资料整理一下)

3、筛选简历的方法(1)分析简历结构(结构合理的简历一般不超过两页)(2)审查简历的客观内容:简历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主观内容(包括应聘者对自己的描述)和客观内容(又分为个人信息.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和个人成绩)。在筛选简历时注意力应放在客观内容上。(3)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4)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5)对简历的整体印象(标出简历中不可信的地方)。

4、筛选申请表的方法 申请表的筛选和简历的筛选有很多相同之处,其特殊的地方:(1)判断应聘者的态度(2)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在筛选时要注意分析其离职的原因.求职的动机,对那些频繁离职的人员加以关注)(3)注明可疑之处。

5、提高笔试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命题是否恰当(命题是笔试的首要问题,必须技能考核应试者的文化程度,有能体现应聘岗位的工作特点和特殊要求)(2)确定评阅记分规则(3)阅卷及成绩复核(要客观、公平、不徇私情)

6、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本阶段包括确定面试的目的,科学地设计面试问题,选择合适的面试类型,确定面试的时间和地点等。面试考官要事先确定需要面试的事项和范围,写出提纲。并且在面试前要详细了解应聘者的资料,发现应聘者的个性、社会背景及对工作的态度、有否具有发展潜力等。

(二)面试开始阶段 应聘者可以预料到问题开始发问,如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然后再过度到其他问题,以消除应聘者的紧张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面谈气氛,有利于观察应聘者的表现,以求全面客观的了解应聘者。

(三)正式面试阶段 采用灵活的提问和多样化的形式,交流信息,进一步观察和了解应聘者。此外,还应该察言观色,密切注意应聘者的行为和反映,对所提的问题、问题间的交换、问话时机以及对方的答复都要多加注意。多提问题可根据简历或申请表中发现的疑点,先易后难逐一提出,尽量营造和谐自然的环境。

(四)结束面试阶段在面试结束之前,在面试考官确定问完了所有预计的问题之后,应该给应聘者一个机会,询问应聘者是否有问题,是否有要加以补充或修正之处。不管录用还是不录用,均应该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面试。如果对某一对象是否录用有分歧意见时,不必急于下结论,还可以安排第二次面试。同时,要整理好面试的记录表。

(五)面试评价阶段面试结束后,应根据面试记录表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评委式评估,也可采用评分式评估。评估式评估的特点是可对应聘者的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评价,能反映出每个应聘者的特点,但缺点是应聘者之间不能进行横向比较。评分式评估则是对每个应聘者相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其特点正好与评语式相反。

7、面试的方法

(一)从面试所达到的效果来看,面试可以分为初步和诊断面试。

(二)根据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8、面试提问的技巧。主要提问方式有:

(一)开放式提问如“谈谈你的工作经验“等问题。

(二)封闭式提问。如“你曾干过秘书工作吗“,一般用“是”或“否”回来。

(三)清单式提问。

(四)假设式提问。

(五)重复式提问。

(六)确认式提问。

(七)举例式提问(又描述提问)是核心技巧。

9、心理测试的类型:

(一)人格测试 人格包括:体格与生理特质、气质、能力、动机、价值观与社会态度等。

(二)兴趣测试。分类:现实型、智慧型、常规型、企业型、社交型和艺术型。

(三)能力测试。能力测试的分类:(1)普通能力倾向测试。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等。(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它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两大类:一是心理运动能力;二是身体能力。

(四)情境模拟测试法。分类(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侧重于考察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演讲能力测试、介绍能力测试、说服能力测试、沟通能力测试。(2)组织能力测试,侧重于协调能力。如会议主持能力测试、部门利益协调能力测试、团队组建能力测试。(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侧重于考察事务处理能力。如公文处理能力测试、冲突处理能力测试、行政工作处理能力测试。

10、情景模拟测试的方法分类:公文处理模拟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即席发言、案例分析等。⑴、公文处模拟法(又称公文框测试)⑵、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将讨论小组(一般有4~6人组成)引入一件只要有一桌数椅的空房间中,不指定谁充当主持讨论的组长,也不布置议题与议程,只是发给一个简短的案例,即介绍一种惯例情景,其中隐含着一个或数个待解决的和处理的问题,以引导小组展开讨论。最后的测评过程,有几位观察者根据每人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作用,按既定维度予以评分。这里的纬度通常是指:主动性、宣传鼓励与说服力、口头沟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信、创新能力、心里承受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是通过被测评者在讨论中所扮演的角色(如发起者、指挥者、鼓动者、协调者等)的行为来表现的。

11、应用心理测试法的基本要求:1:要注意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2:要有严格的程序3:心理测试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12、人员录用主要策略的种类 ⑴多重淘汰式;⑵补偿式;⑶结合式。

13、最终录用决策作出应注意问题:1尽量使用全面衡量方法2减少作出录用决策的人员3不能求全责备 第二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1、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七种,即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集体合同规范读调整;民主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劳动规范的天;劳动监督检查的调整。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都者个人。(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3)功能不同。集体合同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2、集体合同的作用和意义1.订立集体合同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2.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4.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3、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方合法权益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4、集体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一)集体合同的形式。集体合同的形式可以分为主件和附件。

(二)集体合同的期限。我国劳动立法规定集体合同的期限为1~3年。

(三)集体合同的内容。1.劳动条件标准部分2 一般性规定3.过渡性规定4.其他规定

5、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一)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二)协商集体合同。其主要步骤为:1.协商准备2.协商会议。3.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三)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四)审核期限和生效。

(五)集体合同的公布。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1、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⑴制定主体的特定性。用人单位为制定主体。⑵ 企 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有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 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3 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4 说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5 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如何时提出计划,何时确定计划,何时开始实施,何时个体检查,何时反馈汇总,何时总结上报等)6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中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期限等提出具体的要求7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薪酬奖励,人事调整,晋升培训等)的贯彻实施作出明确规定8 对各个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 原则规定9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10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他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第四节

1、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1 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 2 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准确性3 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可比性

2、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方法: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

3、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原则1.及时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适应性原则4.权责利相结合原则

4、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程序1 制定控制标准。遵循合理,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等原则。标准制定后,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各部门进行论证。如制定培训费用时,要和需进行培训的部门进行沟通,需要何种等级的培训,以达到何种目标,而后进行市场调查等,以确定最优的培训费用标准。2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将控制标准落实到各个项目,在发生实际费用支时看是否是在既定的标准内完成目标。对费用支出实行过程控制,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材料。3 差异的处理。尽快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进行全面的结合分析,并作出进一步调整,尽量消除实际支出与标准之音的差异。

1、招聘评估的作用:(1)有利于降低今后招聘费用,有利于为组织节省开支。(2)检验招聘工作成果与方法的有效性,有利于招聘方法的改进。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一.人员配置的原理

(一)要素有用原理:

(二)能位对应原理:

(三)互补增值原理:

(四)动态适应原理:

(五)弹性冗余原理。二.企业劳动分工

(一)企业劳动分工的作用: 劳动分工对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劳动分工一般表现为工作简单化和专门化。利于劳动者提高熟练程度,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操作方法,提高效率。2.劳动分工能不断改革劳动工具,使劳动专门化。3.利于配备工人,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专长。4.大大扩展了劳动空间,使产品生产过程有更多的劳动者同时参与,利于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加快生产进度。5.可以防止因劳动者经常转换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工时浪费。

(二)企业劳动分工的原则: 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分开。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公种分开。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 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开。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响。二.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

(一)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

(二)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

(三)以双向选择为标准进行配置。第二单元

一、工作轮班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1、工作轮班的组织,能从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发,以便充分利用工时和节约人力

2、要平衡各个轮班人员的配备

3、建立和健全交轮班制度4.适当组织各班工人交叉上班。5.工作轮班制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班对人的影响最大。

二、四班三运转制的优点:

1、人休设备不休,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挖掘了设备潜力,在原有设备条件下增加了产量

2、缩短了工人工作时间。

3、减少了工人连续上夜班的时间,有利于工人的休息和生活。4.增加了工人学习技术的时间,可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5.有利于在现有产房设备条件下,增加用工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工作轮班的组织形式:1.两班制:每天分早、中两班组织生产,工人不上夜班。2.三班制:(1)间断性三班制:(2)连续性三班制:四班轮休制,即“四班三运转”,亦称四三制。3.四分为“四八交叉”、四六工作制和五班轮休制。第四节

一、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

1、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

2、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留存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挑选。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邀请函。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有关资料。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离境前缴纳有关费用

二、外派劳务的管理:

(一)派劳务项目的审查

1、填写完整、准确地《外派劳务项目审查》。2.与外方、劳务人员签订的合同,以及外方与劳务人员签订 的雇用个同。3.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证明。4.外方(雇主或中介)的当地合法经营及居住身份证明。5.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

(二)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2.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3.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4.正在被劳动教养的。5.国务院有关机关认为出境后将为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1.培训内容 包括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爱国主义和安全、外事纪律和涉外礼仪的教育;进行转变观念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务观念和职业道德,遵守驻在国的劳工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服从管理,人造履行合同;根据派往国家(地区)的特点和要求,开设外语、适应性技能、国别概况等课程;派往国家(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常识和当地的风俗民情;以及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2.培训方式:(1)具有初级职称以上(含初级职称)从事技术劳务的,如已经掌握了相应技术和派往国家(地区)官方言语日常用语,凭技术职称证和外语考证证书(成绩表)可免试技术和外语课程,只进行规定时间内的公共课程培训。(2)普通技术劳务应进行适应性技术培训、简单生活用语和工作用语的外语培训及公共课程培训。(3)对于成建制派出(指15人以上)的劳务人员(含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考核由执行合同的单位或派出单位进行把关,公共课程要由外经贸部批准的培训中心统一培训并考试。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结束时应进行考试,合格者应发给《外派劳务培训合格证》。

三、外派引进的管理:

(一)聘用外国人的审批1.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2.聘用意向书。3.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4.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5.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1.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2.具有从事该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3.无犯罪纪录。4.有确定的聘用单位。5.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三)入境后的工作 1.申请就业证:就业许可证的管理对象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15日内,持许可证书、与被聘用的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期限不得超过5年)及其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证件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并填写《外国人就业登记表》。批准的就业证只在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内有效。

2、申请居留证:已办理就业证的外国人,应在入境后30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限可根据就业证的有效期确定。上述各种要求是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总结的,各地方可能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在该规定的基础上有其他更具体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当地政策规定为主。

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⑶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1、与集体协商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其主要区别是以下几方面:⑴主体不同。平等协商的职工代表竟职工选举产生,集体协商有工会选派。⑵目的不同。平等协商目的在于实现双方的沟通,并不以达成一定的协议为目的;集体协商在于定理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⑶程序不同。平等协商比较自由;集体有严格的法律程序。⑷内容不同。平等的内容广泛,可以是企业经营的所有事项或当事人愿意协商的事项;集体的内容一般为法律规定的事项。⑸法律效力不同。平等协商的结果由当事人自觉履行;集体协商受国家法律保护。⑹法律依据不同。平等协商属于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中的职工民主参与与管理的形式;集体协商的法律依据是劳动法中的集体合同制度等。

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

1、工作时间的概念

2、工作时间的种类

3、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4.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措施:(1)条件限制(2)时间限制(3)延长工作时间,(4)人员限制。

第六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1、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1、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

2、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更新改造费用;

3、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4、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

5、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

6、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7、工伤保险费;

8、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编制费用预算方法按照企业选择确定的财务预算方法进行编制,即可以选用固定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或弹性预算法进行编制。

2、工伤事故分类

1、按照伤害而致休息的时间长度划分。轻伤,休息1~104日的失能伤害;重伤,105日以上的失能伤害;死亡。

2、按照事故类别划分。划分为20个类别,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坠落等。

3、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等。

4、职业病。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3、工伤保险待遇

(一)工伤医疗期待遇。

(二)工伤致残待遇。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1、培训需求的分析的具体作用:⑴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⑵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⑶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⑷有力进行培训成本的预测;⑸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

2、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

一、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二、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3、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三、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和愿望;

2、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分析培训需求;

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四、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1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即产生培训需求的原因或培训动议。2开展培训需求的目的和性质。3概述培训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4阐明分析结果5解释、评论分析结果和提供参考结果6附录7报告提要

4、培训需求分析的收集方法

(一)面谈法;

(二)重点团队分析法;

(三)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

(四)观察法。

(五)调查问卷。1问题清楚明了,不会产生歧义。2语言简洁3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4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5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空间填写意见

5、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培训项目的确定1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列出各种培训需求的优先顺序,并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优先满足那些排在前面的需求。2明确培训的目标群体及其规模。3确定培训目标群体的培训目标,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培训的互动性。

(二)培训内容的开发:坚持“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当前,讲求实用,考虑长远,提升素质”的基本原则

(三)实施过程的设计;合理安排培训进度与各个学习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顺序、时间,形成培训进度表;培训环境尽量与工作环境相一致。

(四)评估手段的选择;考核培训的成败和对效果进行评估

(五)培训资源的筹备;包括对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的筹备与使用

(六)培训成本的预算。6.培训计划的构成1目的2原则3培训需求4培训的目的或目标5培训对象6培训内容7培训时间8培训地点9培训形式和方式10 培训教师11 培训组织人12 考评方式13 计划变更或是调整方式14 培训费预算15 签发人

7、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一)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

(二)工作说明;方法:工作说明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三)任务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

(四)排序;方法: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任务说明的结果能显示出任务之间在层次、程序上的联系,这些是排序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些联系,再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如费用、后勤等),排序就能完成。

(五)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靠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六)设计测验;方法:测试学

(七)制定培训策略;方法:设计者回顾前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环境。培训策略就要适应这些条件,最好的策略能在这些条件和对应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八)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的方法是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细节,并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细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九)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要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取。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和真正的培训一样。

8、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外出培训的员需做好以下工作:1自己提出申请,如:填写《员工外出培训申请表》2需签订员工培训合同,合同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3要注意外出培训最好不要影响工作,没有特殊情况不宜提倡全脱产学习。外出学习在工作日的时间视同在公司上班,但要提供学习考勤、成绩学习单。

9、培训计划实施的控制1收集培训相关资料;2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3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讨工具;4对培训计划进行检讨,发现偏差;5培训计划纠偏;6公布培训计划,跟进培训计划落实。

10、培训效果的信息种

第四章 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总流程的设计:

(一)准备阶段1.明确绩效管理的对象,以及各个管理层的关系。2.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的选择考评方法。三个因素:(1)管理成本(2)工作实用性(3)工作适用性3.根据考评方法提出企业各类人员的考评要素和标准体系。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1)考评时间的确定(2)工作程序的确定 “抓住两头,吃透中间”的策略具体办法是:获得高层领导的全面支持、赢得一般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二)实施阶段1.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核心竞争力。2.收集信息并注意资料的积累。

(三)考评阶段1.考评的准确性;2.考评的公正性:(1)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2)公司员工申诉系统。3.考评结果的反馈方式4.考评使用表格的再检验5.考评方法的再审核

(四)总结阶段 从1.在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绩效诊断的主要内容是:(1)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诊断(2)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3)对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诊断(4)对考评者全面过程的诊断(5)对考评者全面的全过程的诊断(6)对企业组织的诊断 2.两个单位主管应承担的责任(1)召开月度或季度绩效管理总结会 在绩效管理的总结会上,主管的态度应当具有鲜明的建设性、支持性和指导性,讨论中应当注重分析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帮助员工找出其改进绩效的方法,要避免讨论人事晋升、新酬调整,以及绩效得分的情况。(2)召开绩效管理总结会3.各级考评者应当掌握绩效面谈的技巧。总之,在总结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1各个考评者完成考评任务,形成考评结果的分析报告。2针对绩效诊断所揭示出来的各种涉及企业组织现存的问题,写出具体详尽的分析报告。3制定出下一期企业全员培训与开发计划,新酬奖励、员工升迁与补充调整计划。4汇总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等相关内容,提出调整和修改的具体计划。

(五)应用开发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的开发。2被考评者的绩效开发。3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4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

2、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

(一)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1、拟订面谈计划,明确面谈主题,预先告知被考评者面谈时间地点以及应该准备的各种绩效记录和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

(二)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1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2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3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4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5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

3、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一)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原因:

1、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具体方法有目标比较法;水平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2、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二)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 1、(1)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2、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

3、组织变革策略与人事调整策略。

3、检查评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1)座谈法。(2)问卷调查法。(3)查看工作记录法。(4)总体评价法。

4、绩效管理的考评类型: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

5、各种绩效考评方法:

(一)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1、排列法

2、选择排列法

3、成对比较法

4、强制分布法。

(二)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1、关键事件法(KPI)

2、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

3、行为观察法

4、加权选择量表法。

(三)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以实际产出为基础,考评的重点是员工工作的成效和劳动的结果。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1、目标管理法

2、绩效标准法

3、直接指标法

4、成绩记录法。

5、绩效考评应注意的问题:为了有效避免、防止和解决的措施和方法: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2.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特点,充分考虑本企业员工的人员素质状况与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

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4为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360度的考评方式,由多个考评者一起来参与,由较多的考评者参与。

5、定期总结考评的经验并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

6、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制度的设计

1、薪酬管理(一)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1)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2)对各类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3)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4)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立,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短期经济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二)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4)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三)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付酬的行为准则.)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3)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具体包括:①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分析的报告②指定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③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的薪酬状况,进行必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④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⑤根据公司薪酬制度的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必要

类及评估指标

(一)培训及时性信息;

(二)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三)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四)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五)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六)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七)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八)受训群体选定方面的信息;

(九)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十)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11、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1认知成果。一般用笔试来评估认知结果2技能成果。技能转换通常用观察法来判断3情感成果。可通过调查来衡量。4绩效成果。5投资回报率。

12、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信息。2通过观察收集信息。3通过访问收集信息。4通过培训]调查收集信息。

第二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1、直接传授型培训法 用于知识类培训,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等。

2、实践型培训法 适用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通常采用(1)个别指导法(教练法、实习法)(2)工作轮换法(3)特别任务法: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4)个别指导法

3、参与型培训 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通常有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

4、态度型培训法(1)色扮演法适用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2)拓展训练:场地拓展训练和野外拓展训练。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领域。

5、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通常有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方式。

6、其它方法 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方问等。培训项目评估报告,让他们知道投资后的回报。

7、选择培训方法的程序

(一)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把他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以适应培训目标所设定的领域。

(二)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培训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挑选出的手段和方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符合培训对象的要求。

(三)根据培训要求优选培训方法。应根据公司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1.保证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选择。2.保证培训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3.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享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1)学员构成(2)工作可离度(3)工作压力三个参数。4.培训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5.培训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靠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

8、几种常用培训方法的应用

1、事件处理的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1)指导员确定培训对象及人数(2)指导员确定议题的大致范围。(3)每个学员根据议题制作个人亲历案例。(4)指导员将学员分组(5)确定会议地点和会议时间2:实施阶段(1)指导员向各小组介绍本法实施概要和注意事项。(2)各小组简单介绍小组所提出的个案(3)由指导员确定从易到难的讨论程序(4)针对个案进行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并作最后的总结。3 : 实施要点(1)指导员确定的议题范围不宜过窄,以免学生没有问题可讨论.(2)制作个人亲历案例是要注意: 所选案例是工作最常发生的而且是最近发生的最难解决的一个实例.(3)记录个案发生的背景是应依据的5W2H原则,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物,如何做,多少费用(WHO,WHAT,WHEN,WHERE,WHICH,HOW,HOW MUCH)(4)各组讨论是应注意:学员在目标明确时间既定的条件下进行非指导员参与的自主讨论。(5)讨论后总结学习收获。第三节 培训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1、企业培训制度:构成:培训服务制度,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和培训风险管理制度,培训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资金管理制度。

2、起草和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订企业培训制度。在起草和修订企业的培训制度时应注意:(1)培训制度的战略性:要用全局的眼光去组织企业培训,并战略促使推进企业培训制度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2)培训制度的长期性:要求以“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制定培训制度,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3)制度培训的适用性:培训制度是日常培训工作的指导方针,因此其必须充分体现培训管理和实施的需要。

3、培训制度的内容:

1、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4、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一)培训服务制度。

(二)入职培训制度。

(三)培训激励制度。

(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五)培训奖惩制度。

(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6、培训制度的推行和完善:培训制度的制定-----培训制度的执行-----培训制度的监督-----“发现问题”----培训制度的完善----确保培训活动的顺利完成。

调整.2、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1)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2)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凝固形态(3)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4)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5)合理确定薪资水平(6)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7)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

3、衡量薪资制度的三项标准(1)员工的认同度(2)员工的感知度(3)员工的满足度

4、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1)薪酬调查。(2)岗位分析与评价。(3)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4)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5)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6)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7)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8)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5、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1)准确表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激励制度等(2)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3)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4)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6、常用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一)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1)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总额或能力工资总额(2)根据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分配原则(3)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4)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以及划分等级(5)工资调查与结果分析(6)了解企业财务支付能力(7)根据企业工资策略确定各工资等级的等中点。(8)确定每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9)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即每个工资等级对应多个工资标准。(10)确定工资等级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11)确定具体计算办法

(二)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

1、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奖金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奖金分配原则

3、确定奖金发放对象和范围

4、确定个人奖金计算办法

7、工资奖金调整的几种方式:

1、奖励性调整

2、生活指数调整

3、工龄工资调整

4、特殊调整

8、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能力评价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和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方案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整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第二节

1、工作岗位评价:

(一)原则

1、工作岗位评价中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员工。

2、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工作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岗位评价的结果。

3、评价结果应该公开。

(二)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工委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要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综合特征。

3、使单位内各个岗位之间能够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其在企业单位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4、系统全面的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下:

1、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岗位类别的多少应根据生产规模或工作范围、产品或服务繁杂程度等具体情况来决定。

2、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包括过去的和现今的,包括文字性的和其他种类的。

3、建立有岗位评价专家组成的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制定出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在收集资料基础上,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并对有关指标作出说明。

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构建指标体系,规定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设计有关问卷和测量评比量表

7、对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8、全面落实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9、撰写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个部门

10、对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确定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少而精原则。尽量简化,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工作岗位评价的效率。(2)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综合性原则。“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的要求。(4)可比性原则。

13、岗位评价的各种方法:

1、排列法.2、分类法。

3、因素比较法。

4、评分法。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1、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的支付能力。

(二)员工的生计费用。

(三)工资的市场行情。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

1、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1)合理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计划性原则(4)协调性原则。

2、各项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1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2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上的效果以及评价分数3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上总支出和本预算4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者、覆盖面、本预算、效果预测、效果评价标准5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奖金等计划,检查该项福利计划的成本是否能控制在薪酬总额计划内

3、社会保障应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1)具有经济福利性;(2)属于社会化行为;(3)是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同时,从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来看,社会保障概念应覆盖社会的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二是服务保障;三是精神保障。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含义: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她包括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2、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高增值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人力资源进行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

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对员工的招聘、录用、选拔、任用、调配、考核、培训、奖励、晋升、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以及劳动关系的处理等。

具体职能有: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优化远离、人事匹配远离、要素有用管理、互不增值原理 第二章

6、工作分析的含义:也称作只为分析或者岗位分析,指了解企业内的职位并以一种格式把职位的有关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他人能了解职位的过程。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是产生工作说明书。

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原因、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

7、职位:又称岗位,有一个人完成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职责组成的集合。

8、职务:指一组重要职责相似或相同的职位。

9、工作分析的过程: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10、工作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1、定性分析方法:资料分析法、观察法、工作实践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工作日志法 第三章

12、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定员计划、调配计划、晋升计划。

13、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其他计划。

14、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根据组织发展的要求,对将来某个时期内组织所需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预测。

15、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组织因素、人力资源自身因素。

16、人力资源需求的定性预测方法:经验预测法、综合预测法、德尔菲法、描述法。

17、人力资源需求的定量预测方法:统计学方法、劳动定员法(劳动效率定员发、设备定员法、岗位定员法、比例定员法、组织定员法)、计算机模拟法。

18、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预测组织在某一未来时期内部所能应及外部劳动力市场所能供应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员,以满足组织为完成目标而产生的人员要求。

19、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分析的内容:现有人员的结构状况、现有人员的内部流动、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

20、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影响因素:人口因素、经济与教育因素、劳动力市场状况、科技因素、政府政策法规

21、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平衡分析:就是比较企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确定未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确定未来企业应该裁减哪些人员、裁减多少、什么时候裁减、如何裁减,或者应该补充哪些人员、补充多少,什么时候补充,如何补充的问题。

22、人力资源过剩时的对策:限制招聘、提前退休或鼓励辞职、减少工作时间或工作量、人才储备、展示解聘、裁员。

23、人力资源短缺时的对策:加班加点、转包聘用临时工、租赁或借用员工、重新设计工作和改进技术、培训员工和完善激励计划 第四章

24、企业招聘渠道:内部招募、外部招募。

25、内部招聘: 优点:了解全面,准确性高。对组织情况比较熟悉,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发展期望。使组织培训投资得到回报。可为组织节约大量的费用。缺点:来源局限于企业内部,水平有限。可能会因操作不公或员工心里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外部招聘: 优点: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新雇员能带来新思想,新方法。节省培训投资。当内部有多人竞争而难以做出决策时,向外部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缺点:不了解企业情况,进入角色慢。对应聘者认识少,可能招错人。内部员工得不到机会,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

26、内部招聘方法:布告法、推荐法、档案法。

27、外部招聘方法:广告招聘、校园招聘、职业中介机构、网上招聘、熟人推荐、申请人毛遂自荐。

28、影响招聘的因素:

外部因素:国家的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招聘单位所在地区、劳动力市场、竞争对手、行业的发展性。

内部因素: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组织形象、发展阶段、成本和时间。

29、面试的类型: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行为描述式面试、压力面试 30、造成面试偏差的常见因素: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对岗位信息不明、顺序效应、非语言行为的影响、刻板印象、“与我相似”效应、其他因素。

31、情景模拟:又称评价中心,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位,编制一套与该职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评测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

32、情景模拟的主要形式:公文处理、访谈、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即席发言、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第五章

33、培训开发的含义:是指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是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者将来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现在或者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兵最终实现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

培训开发的要点:1.培训开发的对象是全体员工。2.培训开发的目的是改善员工的绩效并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3.培训开发的内容与员工的工作有关。4.培训开发的主体是组织。

34、培训的原则: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差异化原则、学以致用原则、设定目标原则、激励原则、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兼顾的原则、效益原则、注重反馈原则。

35、培训的组织实施五步骤:培训前的准备,培训实施,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评估培训评估的反馈。

36、柯科帕特里克评估模型从四个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估: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

37、新员工导向培训:又称新员工岗前培训或职前教育,它是一个祖师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组织人的过程,是员工逐渐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逐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开始发挥自己才能的重要历程。

38、新员工导向培训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业务培训,熟悉环境。

39、参与型培训法的主要形式有:自我指导式学习,案例研究法,工作模拟法,敏感性训练。40、态度型培训法有:拓展训练法,角色扮演法。

41、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第六章

42、绩效的特点:绩效的多因性,绩效的多维性,绩效的动态性。

43、绩效的考核内容:德,能,勤,绩。

44、绩效考核的类型:品质指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主导型。

45、绩效考核中的误区:晕轮效应,类己效应,群体定见,近因效应,对比效应,趋中效应,过宽或过严倾向,首因效应,外界压力。第七章

46、薪酬的含义: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

47、薪酬分为三部分:基本薪酬,激励薪酬,间接薪酬。

48、薪酬管理的含义:是指组织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自身的薪酬水平、薪酬等级和薪酬结构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整个过程。

49、薪酬管理的原则:合法性,公平性,及时性,经济性,动态性。

50、影响薪酬体系的因素:组织外部因素,组织内部因素,员工个人因素。

51、激励薪酬的形式:个人激励薪酬(计件工资、工时制、绩效工资),群体激励薪酬(收入分成、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所有权计划)

52、福利的概念:是组织为满足员工的生活需要,除了直接薪酬以外向员工个人及其家庭所提供的实物和服务等一切待遇。

53、福利的内容:国家法定的福利,组织自主的福利。

第四篇:新版人力资源管理三级 基础知识总结

基础知识复习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4.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8.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9.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10.实证研究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11.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12.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13.总人口率参率= 劳动力 /总人口×100%

14.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 ×100%

*15.劳动力供给增加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16.供给无弹性 E=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17.供给有无限弹性 E=~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18.单位供给弹性 E=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19.供给富有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0.供给缺乏弹性 E<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2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22.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23.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24.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1.需求无弹性:E=0 2.需求无限弹性:E=~

*27.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28.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

*2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30.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3.单位需求弹性:E=1 4.需求富有弹性:E>1

5.需求缺乏弹性:E<1 *26.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总产量绝对减少)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31.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3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33.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3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35.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36.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七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同时它也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 *37.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瓦尔拉

38.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39.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40.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41.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42.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若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随商品价格变动发生反方向变动。*4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44.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45.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46.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47.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48.延期支付: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49.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50.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51.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52.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53.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54.总供给=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55.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56.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

*57.非正常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58.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59.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60.失业率= 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 ×100% *61.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63.失业给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1.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2.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64.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65.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

2、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66.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66.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

*6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

*68.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69.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70.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7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4.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7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最常用的)

73.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74.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75.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76.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1)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2)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3)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1)个人所得税制度;(2)对遗产,赠与,财产等征税;(3)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

这是财政的“转移支付”部分)。

*77.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两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78.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79.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0.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

众多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二、劳动法

1.侠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2.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所调整地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4.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转台远远大于具体规定.*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6.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 *7.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8.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9.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10.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11.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保障.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 *12.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

*13。所谓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

*14.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是: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2。平等协商的权利;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4。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5。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6。工会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15。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还具有以下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尝性。*1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17。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18。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19.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20.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1.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2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劳动规章

*23。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24。劳动(雇佣)合同是雇员与雇主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5。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26。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27.集体合同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28。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29.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30。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最低劳动标准,一般属于强行性法律规法,以绝对肯定的形式予以规定,具有必须严格执行的法律约束力,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不能由当事人协议予以变更。

*31。依照法定程序延长工作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月也不能超过36小时。

*32。社会保险制度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 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

*33。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的体制,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等。*33。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对社会特定人口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员、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等的专门促进就业措施。

*34。职业培训制度: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3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了保证劳动实体法的实现而制定的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调解程序、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规范„„

*36。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

*37。劳动体系划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38。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9。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其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其二,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40。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其条件

*41。劳动关系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42。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43。劳动标准法:工作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4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

45。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46。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7。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8。劳动合同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49。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0。劳动服务法律关系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强制性。

*52。劳动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53。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5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 *55。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55.1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 *5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55.2 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客体 *56.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57。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58。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

*59。各类用人单位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6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61。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 *62。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63。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63.1 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64。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和抗争性的特征。

3.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4。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5。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6。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7.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物质、人力、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源状况。

*8。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

9.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10。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11。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12.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13.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所谓效率是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产出的程度。

*14.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O机会,W劣势,T威胁,S优势)WO:扭转战略(第二象限)SO:增长战略(第一象限)

WT:防御战略(第三象限)ST:多种经营战略(第四象限)*15。企业的总体战略有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16。一般竞争战略有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17。差异化战略制定的原则: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

*18。企业主要的撤退方式有: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19.重点战略与其他的竞争战略不同,它是选择行业内或某一些细分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竞争的领域,以充分满足这个领域的市场需求的战略。

*20。成熟行业的特点: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行业利润水平下降;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21。衰退行业的战略制定:1。领导地位战略;2。合适定位战略;3。收获战略;4。迅速退出战略 *22。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23.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和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地战略控制。*24。战略评价标准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25.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其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6。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性。

27.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选优决策三个阶段。

28.决策方法科学化:两条基本途径:按常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29.新的方法: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策越来越科学化。

30.确定性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在“边际贡献”。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法和公式法。

31.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32。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33。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就越安全。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的时候,企业就要作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34.风险型决策方法:是一种随机决策,要具备5个条件:

1、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2、存在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3、存在着不以决策人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

4、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5、可测算出种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

*35。决策树的分析程序: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36。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率枝 37.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38.悲观决策标准————————————————————————华德决策准则 乐观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 中庸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标准 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39.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综合平衡法

*40.现代企业计划职能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控制提供标准 41.滚动计划法计划期可长可短,若是计划则按季度滚动,若是中长期计划在按滚动。

*42。PDCA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43.综合平衡法是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因素,通过反复测算制定科学的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44.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45。建立合理有效的目标体系或目标网络是企业完成计划任务的关键。

46.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47。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局限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之中,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48。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等。*49。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无法转售,不可触知等无形特征,必须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50.按买方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51.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地方市场等等。

*52。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53。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心理等因素。

*54。消费者参与购买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55。根据参与者的介入程度和品牌间的差异程度,可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为四种:1。习惯性购买行为;2。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3。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4。复杂的购买行为

*56。购买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的构成: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 57.学习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58。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59。产业市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1。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多为企业单位,数量较小,购买规模较大。2。产业市场上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3。产业市场的需求具有派生性;4。产业市场的需求缺乏弹性;5。产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大的波动性;6。专业人员购买;7。互惠;8。直接购买;9。产业购买者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

*60。产业购买的决策参与者(采购中心):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信息控制者

*61。直接重构:即企业的采购部门根据过去和许多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从供应商名单中选择供货企业,并直接重新订购过去采购的同类产业用品。

*62。影响产业市场购买者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环境、组织、人际、个人因素。

63.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64.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变量(4P):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65.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关联程度。

*66。产品大类是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产品,又称为产品线

*67。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68。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

70。品牌是指用来识别商品或劳务的名称、记号、图案、颜色及其组合,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71。商标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72.一般来说,对于不是以生产企业而是以规格划分质量的均质产品,如电力、钢材等产品,消费者习惯上不认商标。

73.包装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商品,便于运输、携带和保存。

*74。包装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似包装策略,差别包装策略,组合包装策略,复用包装策略,附赠品包装 策略

75.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76.投入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力,使产品尽快为顾客所接受,促使其成长期过渡。以下几种营销策略可供企业选择: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

*77。在成长期,产品成长期的营销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采取以下营销策略:1。改进和完善产品,2。开拓新的市场。3。树立产品形象。4.增强销售渠道功效 5。适时降价 *78。产品改良:品质改良,特色改良,式样改良,附加产品改良,*79。服务策略按营销过程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80。售前服务: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

*81。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质量三包,技术培训,特种服务 *82。定价的方法有三类: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

*83。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和补贴,*84。心理定价策略:整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分级定价策略 *85。销售渠道是指产品由企业(生产者)向最终顾客(消费者)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或企业通过中间商(转卖者)到最终顾客的全部市场营销结构

*86。渠道的长度是产品在从生产者流向最终顾客德整个过程中所经过的中间层次或环节

*87。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企业的营销意图,国家的法律约束,中间商的特性等

*88。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物力和财力

*89。独家性分销:即企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只选择一家中间商经销或代理其产品

*90.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以一定代价,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可能的购买者传递企业产品或劳务信息,以增加影响,扩大销售的一种手段),人员促销,营业推广,宣传

91。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产品的最高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

92.目标收益率=1/投资回报率×100%

93.需求导向定价法:以顾客为基础的差别定价;以地理为基础的差别定价;以时间为基础;以产品为基础; 94.逆向定价法的特点。不是单纯考虑产品成本,而是首先考虑需求状况。特点是:价格能反映市场需求情况,有利于加强与中间商的友好关系,保证中间商的利润,使产品迅速向市场渗透,并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95.最佳分销渠道的选择要解决三个问题,是否使用中间商、确定中间商的数目、中间商的选择。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1.能力差异:心理学所指的能力,其一是指个人在某方面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即“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有机会通过学习,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即“可能为者”。前者称为实际能力或“成就”,后者称为潜在能力或性向。

2.大五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外向、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

*3.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4。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5。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6。组织承诺的三种形式: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7。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相关

*8。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类型有:首应效应《最先印象对人的知觉 产生的强烈影响》,光环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投射效应,对比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9。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认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内因,外因,稳因和非稳因。

*10.人的多重需要和组织的报酬形式: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安全需要,地位需要。

11。最初,金钱被认为是唯一的报酬形式(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外部诱因又包括了工作环境、安全感或者民主管理的风格。然后,更为稳定的工作动机又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尊和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代表)、责任、赞赏、成就和进步、以及个人成长和发展,因而组织所设计的报酬形式要更多地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如晋升、发展、创造等。*12。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的原则: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13。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其公式化的人是:弗洛姆 *14。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

*15。组织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1。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2。对这些关建行为进行基线测量。3。做功能性分析。4。干预行为。

*16。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17.边界管理:指一个团队与自己团队之外的人们进行合作的方法。边界管理是团队运作的主要范畴之一,在创造和维护团队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8.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关键过程)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19。团队的任务职能帮助团队成员设定团队议事日程,让团队始终瞄准目标,做出高效决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而不是扯皮。

*20。维护职能则关注于人际关系,它让团队成员结合在一起,使大家能够继续相处甚至有某种乐趣。*21。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群体多样性(群体异质性),群体熟悉度,群体的认知能力,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参与决策的平等性、群体规模、群体决策规则。

*22。群体决策有如下优点:1。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2。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4。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23。群体决策存在的明显不足: 1.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2。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3。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4。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2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选择或定向阶段,试验和探索阶段,加强阶段,融合阶段,盟约阶段。

25.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根据周哈利窗,要想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时增加自我暴露的程度,缩小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让对方了解自己多些,诚实坦率地与对方分享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他人对自己的反馈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26。根据这种分析,可以把个体的沟通风格划分成四种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

27.领导的特质:内驱力,自信心,创造性,领导动机,随机应变的能力。

*28。对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显示出以下两个维度:关怀维度《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看法和情感,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结构维度《领导者更愿意界定自己和下属的工作任务和角色,以完成组织目标》

*29。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的种类有:1。费德勒的权变模型2。领导情境理论3。路径—目标理论4。参与模型 *30。费德勒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第一个综合的权变模型

*31。在常规性任务为主的生产部门,高结构的领导行为与生产效率成正比,关怀的领导结构与生产效率成反比。而在非生产部门情况则刚刚相反。32.费德勒的权变模型:任何一种领导行为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是它是否适合于特定的领导环境。

*33.以下三个情境因素是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权 34.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取向”的领导都会比“关系取向”的领导更有效。“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等有利的情境中工作绩效会更好。

*35。领导情境理论:由赫塞与布兰查德开发的理论,把下属作为权变的变量,即认为下属的成熟水平是选择领导风格的依赖条件。

*36。而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工作成熟度(被领导者的知识和技能),心理成熟度(工作的意愿和动机)。

*37。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确保他们的目标与群体和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8。路径目标理论中,有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结构维度),支持型(关系维度),参与型,成就导向型 *39。”领导者参与模型”是把领导行为风格与下属参与决策相联系,并在具体情境和工作结构下讨论如何选择领导方式和参与决策的形式以及参与的程度

*40。缺乏情感智力的个体可能拥有出色的受教育经历,长远的远景规划的新想法,但是依然难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在高层管理岗位上,优秀者与业绩平平者相比,有将近90%的差异归因于情商,而不是智商 41.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情商与领导效果,领导替代论,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42.优秀的领导者在以下五个情感智力因素上表现突出:

(1)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

(2)情绪控制力,即针对具体情况以及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即树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正确地判断、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能充满情感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43.领导替代论:领导行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

*44。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加速站,辅导,按需培训,确定领导技能的范畴。

45.有效领导的四个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如支持性沟通和团队建设)、竞争性和控制能力(如决断性、实施权力及影响)、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维持秩序和理性(如管理时间以及做出理性决策)。

*47。心理测量,就是将人的智力,人格,兴趣,情绪等心理特征按一定规则表示成数字,并赋予这些数字一定解释的过程。

*48。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测验是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49。心理测验的类型:

*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口头、纸笔、操作、情境 *按测验的人数:个体,团体

*按测验的目的: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按测验应用领域: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常模

*50。信度,又称为稳定性或可信性,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1。效度,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52。标准化的步骤:1。选定所需要的测验题;2。抽样选定标准化样本进行试测;3。施测程序标准化;4。从施测结果中建立常模

53.信度越高,测验越可靠。通常信度在0.90以上的能力测验,0.80以上的人格测验视为是好的测验。*54。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有三种策略:择优策略,淘汰策略,轮廓匹配策略。*55。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

2、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3、它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1。人性,即人的本性。人具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心理属性。

2.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之性。心理属性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一切心理现在的总和。这是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质。

*3。人性的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4。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存在着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5。经济人,又称唯利人,实利人

*6。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是 社会人 假设说的代表人物。

7.对以上几种人性假设应当予以正确的评价:

1、四种人性假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先后出现,反映了对人和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和社会的进步。

2、四种人性及以其为基础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的一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3、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其片面性、非科学性的一面。

4、四种人性假设虽然随历史进步一次产生,但是我们不能武断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后者取代之,应当科学、审慎地分析每一种人性假设,构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8.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其基本含义: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

*9。人本管理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员工个人和组织共同发展。

*10。人本管理的机制。

1、动力机制;

2、约束机制;

3、压力机制;

4、保障机制;

5、环境优化机制;

6、选择机制。

11.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和。

*12。人力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共性,但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它呈现出以下自有特征:

1、人力资本存在人体之中,它于人体不可分离。

2、人力资本以一直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来。

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

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6、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7、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13.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14。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连续性、动态性、投资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不完全一致、投资收益形式多样。

*15.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分为三类:实际支出或直接支出、放弃的收入或时间支出、心理损失。

(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边际成本,沉淀成本)(人力资本投资一旦发生便不可回撤,此时面临着投资资金丧失的危险,即成为“沉淀成本”。)

16.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支出发生在三个层面上,国家对公共服务系统人员的培训支出、企业为增进人力资本 投资的培训支出和个人培训支出。

*17。影响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因素包括:1。个体偏好及资本化能力2。资本市场平均报酬率;3。货币的时间价值及收益期限;4。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5。国家政策 18.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变化规律:

1、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率递减规律:随着受教育年限延长,技能与知识边际增长率下降,从而使边际增长速度放慢,因而影响到内部收益率;边际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预期收益时间有关。19。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 开放目标的多元性;开发目标的层次性;开发目标的整体性。

*20。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个体发展需要的多元性;不同员工的发展需求不同;员工的发展需求可能改变

*21.1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整体性:目标制定的整体性,目标实施的整体性,目标不相互孤立

*21。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 *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

*22。人的发展具有下列特征:一是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二是发展方向的多样性;三是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23.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人的心理潜能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潜能却是无比巨大的。24。个体或群体的潜能值PV=ID 其中,I智力,D动机

25.所谓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成果。

26.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是保护人力资源,要保护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7.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要研究温度、湿度、气压、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等环境的生理效应,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护。

*28。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要有四个途径:需要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综合激励

*29。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运营体系可分为三个部分: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创新能力激励体系,创新能力配置体系。

30.影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因素:天赋、知识和技能、个人的努力、文化、经济条件。

31.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32。人力资源开发分为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四大环节来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32.在正常的情况下,组织开发的重点是组织的协作能力。组织开发的基本出发点是改善整个组织的职能。*33。组织开发的目标:提高组织的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善组织内部行为方式;提高组织内成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满意程度;提高个人与群体在计划和执行中的责任程度。

*34。组织开发的主要方法:库尔特利温的散步模式;拉里格雷纳德的过程顺序步骤模式;哈罗德莱维特的相互作用变量模式

*35。三步模式:解冻、改变、重新冻结。

*36。管理开发的基本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目标管理手段等等。*37。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国际环境 38.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39。劳动力即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40.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例活动的总称。

*41。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4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4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44。通俗的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例工作任务。*4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采取人性化管理。

4、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按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5、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

6、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

7、管理策略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属于战术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46.人是社会中的人,管理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采用特定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管理者,总是既把人看作管理的对象和客体,又把人看作管理的主体和动力。47.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48.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重要作用:

1、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得人才的制高点。*49。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50。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总体组织系统的调控机制

2。能位匹配原理:人员招聘,选拔与任用机制;

3。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员工配置运行与调节机制; 4。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员工酬劳与激励机制; 5。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员工竞争与约束机制; 6。动态优势原理: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考评与人事调整机制

*5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1。完整全面地看待人的因素;2。使员工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及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3。肯定个人的尊严,公正待人,对人彬彬有礼 4。鼓励员工自立自强;

5。不断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随时向员工提供有关信息;6。不要高估自己而低估下属的能力; 7。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计划、决策和意图,要用简洁的语言向下属解释清楚;

8。因人而异,随机相宜,适时适度,有理有利有节

52.所为高素质人才包括三类:一是有经营战略头脑的企业家人才;二是掌握并具有开发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一大批训练有素,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队伍。

53.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一种哲学是将员工看成单一的技术要素,另一种是把员工看成组织中“活”的要素,是最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特殊资源。

*5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吸收,录用,保持,发展,评价,调整

*55。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发 *5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级重点内容

(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步骤和程序: 第一步,准备阶段

①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② 设计岗位调查方案。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③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④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⑤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第二步,调查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灵活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小组集体讨论等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有关岗位的各种数据资料。对各项调查事项的重要程度、发生频率详细记录。第三步,总结分析阶段

该阶段首先对岗位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归纳、总结。对岗位的特征和要求作出全面深入的考察,充分揭示其主要任务结构和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系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二)一般企业员招聘方案提纲如下:(案例分析)

1.准备阶段:划分不同的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对岗位性质、工作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招聘策略。

2.实施阶段:招募——如采用报纸刊登广告发布信息,吸引合格应聘者;筛选——根据简历或者申请表初步筛选;组织面试、情景模拟等选拔方法进行精选;录用——作出录用决策。

3.评估阶段:数量评估、成本效益评估等,为以后工作提供经验。

(三)1.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1)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

(2)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3)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环境);(4)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5)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6)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7)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如机动灵活的用工系统,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学以致用的技能开发系统,动静结合的晋升调配系统。2.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1)对该行业、地区进行薪酬调查。确定员工薪酬原则时要做到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薪酬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薪酬水平。(2)对该企业的所有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与评价。

(3)了解行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如果供大于求,薪酬水平可以低一些,如果供小于求,薪酬水平可以高一些。

(4)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的状况,以此为基础决定本企业的薪酬水平。(5)明确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6)明确该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7)掌握该企业的财力状况,切实合理地确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8)掌握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总之,制定薪酬管理原则是: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体现能力、岗位、绩效的差别;薪酬与岗位评价、能力评价与绩效考核挂钩;奖励创造新产品和改进工作流程的员工等。

3.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步骤:(1)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1)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激励制度等;2)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3)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4)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2)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

1)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总额或能力工资总额;

2)根据该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分配原则;3)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4)根据岗位(能力)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以及划分等级; 5)工资调查与结果分析;6)了解该企业财务支付能力;

7)根据该企业工资策略确定各工资等级的等中点,即确定每个工资等级在所有工资标准的中点所对应的标准;

8)确定每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9)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即每个工资等级对应多个工资标准,工资幅度是指各等级的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幅度;10)确定工资等级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11)确定具体计算办法。(3)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

1)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奖金总额;2)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奖金分配原则;3)确定奖金发放对象及范围;4)确定个人奖金计算办法。4.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1)员工的认同度。体现多数的原则,90%以上员工能以接受;(2)员工的感知度。明确简化的原则,一分钟可讲明白说清楚;(3)员工的满足度。等价交换的原则,及时支付兑现员工报酬。

(四)职业病可以分为: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五)什么是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集体合同是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推荐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的权

利和义务为内容,它可以涉及集体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立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

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六)工资奖金调整方案测算的具体步骤:(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2)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4)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七))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因素? 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劳动绩效(2)职务(或岗位)(3)综合素质与技能4)工作条件(5)年龄与工龄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4)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产品的需求弹性(6)工会的力量(7)企业的薪酬策略

(八)第一步,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

① 审核人工成本预算。具体方法是:注重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注重比较分析费用使用趋势;保证企业支付能力和员工利益。②审核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首先要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活动及其过程,然后确定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给予支持(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第二步,人力资源费用支出的控制

① 制定控制标准。这是实施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②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将控制标准落实到各个项目,在发生实际费用支出时看是否在既定的标准内完成目标。③差异的处理。如果预算结果和实际支出出现差异,要尽快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做出进一步调整,尽量消除差异。

(九)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与原则

(1)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

(3)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4)先进合理的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1)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2)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6)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十)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准备阶段,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2)设计岗位的调查方案。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3)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渐完成。(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十一)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岗位分析为企业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2岗位分析为员工考核、晋升提供了依据。(3岗位分析成为企业改进岗位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4岗位分析是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才预测的重要前提。(5岗位分析是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较为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了前提条件。(十二)培训需求时应注意那些问题?(1)受训员工的现状,即他们在组织中的位置,以及以前是否受过培训、受过什么样的培训、培训的形式有哪些等问题。(2)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3)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4)仔细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并注意个别需求与普遍需求之间的关系。

(十三)绩效面谈按照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

(1)绩效计划面谈。即在绩效管理初期,上级主管与下属就本期内绩效计划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步骤和方法所进行的面谈。(2)绩效指导面谈。即在绩效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根据下属不同阶段上的实际表现,主管与下属围绕思想认识、工作程序、操作方法、新技术应用、新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面谈。(3)绩效考评面谈。即在绩效管理末期,主管与下属就本期的绩效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其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所进行的全面回顾、总结和评估。(4)绩效总结面谈。即在本期绩效管理活动完成之后,将考评结果以及有关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并为下一期绩效管理活动创造条件的面谈。

(十四)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是:(1)战略目标设定。由组织的最高层领导指定总体战略规划,明确总体发展方向,提出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工作计划。(2)组织规划目标。在总方向和总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分解目标,逐级传递,建立被考评者应该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通常成为对被考评者进行评价的根据和标准。(3)实施控制。管理者提供客观反馈,监控员工达到目标的进展程度,比较员工完成目标的程度与计划目标,根据完成程度指导员工,必要时修正目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级知识点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