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问题浅论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24-112023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8 13:32: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问题浅论

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问题浅谈

摘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令人心动的口号,许多家长为此为孩子报了许多特长班,书法,美术,表演,声乐,钢琴教学成为当今幼儿教学中比较受重视的课程。幼儿学习钢琴的情况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遍,其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许多优秀的钢琴教师都投入其中,但是许多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明白幼儿的心理特点,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一味的采用以前的教学观点,不了解幼儿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历程,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较小,接受能力差,幼儿钢琴教学出现了许多教育心理问题,这给日常的钢琴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幼儿学习刚琴的整个心理过程,从而会对孩子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耐心和信心。老师和家长一起关注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使幼儿在各方面都能够健康的发展。本文将从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着手,分析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在三方面即:教师方面,幼儿方面 和家长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强钢琴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 ;幼儿钢琴教学

目录

摘要........................................................................................................................1

一、幼儿学习钢琴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心理问题................................................3

(一)盲目性................................................................................................3

(二)急躁性................................................................................................4

(三)紧张性................................................................................................4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4

(一)家庭因素............................................................................................4

(二)学琴幼儿自身因素............................................................................5

(三)教师因素............................................................................................6

三、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建议............................................................................7

(一)教师方面............................................................................................7

(二)学琴幼儿习惯的培养........................................................................8

(三)家长在幼儿练琴方面应该注意事项................................................9 结语........................................................................................................................9 参考文献..............................................................................................................10

一、幼儿学习钢琴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心理问题

每一个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倾尽所能把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其中让父母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仅仅只是关心孩子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提高,对于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视,在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的才艺,这在幼儿教育中占很大成分。因为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并且增强自信心,所以现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幼儿和家长的选择对象。孩子在学习钢琴过程中,往往需要突破自我,将自身的心理状态向自我表现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

在现阶段幼儿钢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才能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盲目性

1.家长的盲目性

在中国的音乐家里钢琴王子郎朗和李云迪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征服了世界乐坛,同时也征服了中国的亿万年轻家长,使其成为自己孩子未来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像朗朗一样有个钢琴童年。现在学习钢琴的孩子当中有许多人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钢琴。有些是因为家长赶时髦,有些是因为攀比,有些是望子成“师”的,还有些为了升学加分强迫孩子学的,还有为了考级的。因为这些原因来让孩子学习钢琴往往适得其反,是有害的。只有家长们对孩子学习钢琴有科学的态度,有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才能使孩子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和乐趣。

2.幼儿的盲目性

在接触钢琴的开始阶段,幼儿总是新奇的,钢琴就像是一个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大玩具,让孩子在刚开始时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兴趣点多又对钢琴的学习强度和难度不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现没兴趣,不想学习,半途而废的现象。这在学习钢琴的队伍中占很大一部分。

(二)急躁性

由于心理发育上的不成熟,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能用合理的态度去面对,是学习的效果大大折扣。在学琴过程中,往往因为急躁而求成心切心情浮躁,只想着快点学好,不能稳定下来。不能做到精弹、慢练,或死记硬背,只重数不重质。从而使孩子不能取得扎实的基本功,对音乐也缺乏感受和理解。这样只能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紧张性

刚刚接触钢琴的孩子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又没有碰到过这样复杂技术,所以一定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从而不能流畅的弹琴。有两点产生紧张心理的原因:1,因为钢琴体型巨大,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初学者难免会产生敬畏感和陌生感,而家长有没有及时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去正确看待,就一定会导紧张心理的产生。第二,因为演奏钢琴技术太复杂,难以掌握,面对家长和老师的严格要求,无法掌握要领的孩子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紧张的心理。有的孩子在出现问题时,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甚至是叱责和打骂,也令孩子望而生畏。这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的心理,使孩子有失败感,心情低落,一面对钢琴就有焦虑情绪,不由自主的紧张。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具有促进作用,它可以促进学习与工作,能够产生动力,激发创造才能。因此幼儿学琴兴趣至关重要。幼儿学琴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抵触反感等心理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一)家庭因素

在孩子0~6岁时期,接触的最多的人是父母,接触的最多的环境就是家庭,因此在幼儿学琴过程中产生问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是家庭因素,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1.首先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望子成龙”是我国家长的最为普遍心态。

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一心态更加的扩大化。但我国普遍家长的期望值并不是从实际出发的,带有强烈的盲目性,比如: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指出不足,而从来都不重视自己孩子学琴的进步程度。使幼儿一直处于精神紧绷和恐惧的氛围中,不能得到肯定,深受家长误导,这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幼儿学琴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2.其次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

现如今的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父母过于宠爱,对孩子养育态度普遍是溺爱。有的家长高薪聘请一对一的钢琴老师,有的家长随时接送幼儿去学琴,学琴时家长时刻陪伴,并记下乐理,弹奏等的要点和技巧。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出现一点挫折,家长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怀疑和挑剔。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如果孩子以不学琴为要挟,家长就千方百计的讨好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从而致使孩子不能自我约束,不懂规矩不修道德,变得任性蛮横不讲道理,也不懂得谦虚,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

(二)学琴幼儿自身因素

关于幼儿初学钢琴的年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数据:第三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中33位钢琴家学钢琴的年龄分别是:有1位从两岁开始的,有3位从三岁开始,有6位从五岁开始,有8位从六岁开始,有7位从七岁开始,从八、九、十岁开始的各1位。在这一年龄段中个体发展有很大的差别,在生理上相对于成人来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明显存在“个头小,手掌小,手臂短,手掌和手指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软弱,力气小”的特征。在心理上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因此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生理上,心理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首先幼儿的自制力通常都是比较弱的,需要过度的依赖家长和老师。练琴时没人监督的话,会出现如练琴时间安排不合理、练琴不良习惯的养成等等。其次如果家长不能不断的鼓励和帮助孩子的话,孩子的兴趣就会不断减少,因此家长必须要营造出适合孩子的学习氛围,监督孩子练习钢琴,尤其是在专门陪练老师的监督下练琴,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强大的支持作用,让孩子感到受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一点,在幼儿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是否可以最快速度的学好一首曲子关键因素在于他的识谱能力。一般学钢琴的孩子都会遇到以下这样的情况:拿到新谱子不按节奏弹,甚至找不到音,要不就是错音太多,他们总是看键盘和手,而不是去数拍子,只是看完谱子凭着自己的记忆弹奏。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学好钢琴的信心,影响学习的进度,所以加强幼儿的识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师因素

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问题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许多问题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

1.教师的教育理念失当

钢琴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的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幼儿在钢琴学习中产生负面情绪。有的老师在教孩子学习钢琴的时候,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幼儿必须都得听从自己的话,幼儿做的一旦与自己说的不一样,就会被称为是“不听话”“故意捣乱”的行为,甚至以此断言孩子无音乐天赋,从而让孩子弃失了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和蓬勃的兴趣,再者,有的钢琴老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他们学习钢琴时方法单

一、古板,枯燥无味,没有创新,没有吸引力,提不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不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没有根据幼儿掌握钢琴知识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说不清楚,幼儿也听不明白等等。这些现象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严,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钢琴教师要善于作自我反省,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而不能只从孩子身上找问题。

2.教师对幼儿缺乏足够的关爱

如果钢琴老师不够喜爱幼儿,孩子上课的气氛和自己温馨的家庭氛围反差太大,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可能对态度冷漠的老师有任何的感情,这就使得幼儿与老师之间只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不会有一点儿的师生情谊,幼儿会对自己的钢琴老师产生惧怕的心理,甚至不愿意和害怕上钢琴课。所以,每一位教钢琴的老师都要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如果一个钢琴教师的教育方式是以鼓励为主,对幼儿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能够看到并给与及时的表扬,那么幼儿就会感觉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是喜欢自己的。这样一来,幼儿对于学习钢琴的热情和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和轻松的去学习钢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边所说的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来自于学生自己,有的是来自于家长,还有的是来自于教学的老师身上,以下本文将从教师,学琴幼儿,家长等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1.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因为幼儿还不具备很好的自我表达能力,而作为孩子的家长,肯定是对孩子的喜怒哀乐非常了解,所以,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就是非常关键的了。老师要让家长明白,钢琴时一门专业的艺术,在幼儿学习钢琴的时候,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才是最主要的。老师与家长及时沟通,才能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和习惯爱好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针对他们的喜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而且,老师要让家长们明白虽然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学钢琴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是喜欢学的,如果老师能把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及时的告诉家长,这也是对孩子和自己教育工作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2.教师与学琴幼儿的和谐相处

作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发育期的幼儿来说,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最开始掌握钢琴弹奏方法和技巧的关键时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根据幼儿当时的心理和语言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简单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课。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存在着差异性,老师要对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也要对他们的不对之处进行更正,这样孩子们就会容易接受,很快的把错误改掉。总之,钢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进行乐理知识方面的教学的时候,对于那些经常弹错的学生,老师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耽误很长的上课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错误练习之后,要想改正回来,可

是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所以,钢琴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应对那些识谱能力较弱的学生。就拿让孩子学习五线谱来说吧,老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来学习。比如,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五个手指头当做五线谱的五条线,另一只手点中其中的线,让孩子说出相应的音名和唱名。或者是把五线谱编成歌谣,边唱边学,孩子们都喜欢唱儿歌,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快速的记住五线谱,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除此之外,小孩子一般对喜欢被表扬,喜欢在大人面前表演,老师要对他们的进步和改变给予积极的赞美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老师还可以为孩子们举办一些音乐会,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看到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最后一点,幼儿们的耐心都是很有限的,一般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欲望。钢琴老师要把握一个相对缓慢的速度,要求孩子们使用节拍器,进行左手和右手分开练习,由慢到快,稳中求进,这样才能把一首曲子弹好。

(二)学琴幼儿习惯的培养

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钢琴老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的理念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来与音乐接触,在进行充分感受之后再让学生表达出来。所以说,钢琴老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琴习惯,这将对幼儿的整个学琴过程产生影响。很多幼儿在练琴的时候没有耐心,练一会就不想练了,就坐不住了,而且练习的时候没有规划性和目的性,不会对曲子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练习,有的练琴的时候不认真看谱子,出现很多错音。所以说,对于一个刚开始学琴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使非常重要的。

老师在教学生练琴的时候,要把练习要求说清楚,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让他们都明白练习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商量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到点儿准时监督孩子进行练习。对于主动练习的行为还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孩子在练琴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难。

(三)家长在幼儿练琴方面应该注意事项

1.练琴随意无计划

有的家长一看见孩子看电视或者是玩儿,就让孩子去练琴,虽然孩子听话坐在了琴凳上,但是心思却不在练琴上边,心里还想着玩儿,想着电视剧,练琴根本没有任何效果。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意练琴,只要家长不催,不看着,就会偷懒不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制定练琴计划,严格按照计划练琴,每天定时练习。练琴的时间只能练琴,不是练琴的时间可以根据情况自由支配。

2.辅导方法不正确

孩子弹琴弹不好就动手打骂,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学好钢琴,就连他们在学校的成绩也保证不了,也会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岁数还很小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非常有限的,可能刚学的东西,一会儿就会忘记。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辅导,如果家长没时间,就让老师来做,但是绝对不能放手不管。

3.把练习看成简单重复

练习的时候总是完整的练习或者是从前往后练习,这样很可能会忽略对难点和后面曲子的练习。可能前边的已经很熟练,而后边的还不会。所以练习的时候要有侧重点,重点在于难点的练习。把难点突破了,就离成功不远了。

结语

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预科学院院长安德鲁.托马斯博士曾经认为:中国的学生在演奏技巧方面一般都是非常厉害的,而且通过他们的演奏也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激情,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个性,在音乐表达中很难放松”。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幼儿钢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消除心理紧张是在孩子入门学习阶段,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学习弹琴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幼儿的钢琴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兴趣的激发是成功的关键,而成功的保障是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演奏技能的训练和技术的提升。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保持一颗

平常的心态,给与孩子足够的关爱,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钢琴。

参考文献

[1] 王靖一.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_(03)[2] 姚菲.幼儿钢琴教学之我见[J].大众文艺(理论).202_(06)

[3] 崔英兰,付焱晶,张晶.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J].科技信息.202_(07)

[4] 李楠.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才智.202_(01)

[5] 李延瑰.浅谈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大众文艺(理论).202_(05)

[6] 孙达成.快乐弹琴——谈谈幼儿钢琴教学的心得与体会[J].钢琴艺术.202_(07)[7] 王如昕.儿童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2_(03)[8] 李楠.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才智.202_(01)[9] 孙宁.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心理学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2_(06)[10] 张宇.幼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北方音乐.202_(10)[9] 高蕊.少儿钢琴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问题[J].民族音乐.202_(06)

第二篇:浅谈幼儿钢琴教学

董小攀

200802049

声乐表演

浅谈幼儿钢琴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已深入民心。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多元文化观念不断普及,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钢琴艺术三百年的历程,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弹钢琴不仅可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加孩子的音乐修养,还可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所以,幼儿学习钢琴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

儿童学习钢琴 最佳年龄在3-4岁期间,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触及孩子的心灵,在这个年龄最易启发,身体发育,动作协调方面,弹钢琴能使孩子手指的小肌肉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开发。钢琴音乐是通过特有的音乐语言,来塑造音 乐形象的。以声态、情态、动态等一系列的形象化特征来表现的。利用这些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孩子,使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练琴的过程中,即要严格完成乐谱上的标记的同时利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反复的体会,变化的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严谨的思维能力。一首乐曲,有多少音符,多少种节奏型,指法,表情述语,完成一首乐曲,我们需要记忆,而且是出色的记住乐谱中每个音符、节奏、指法、表述语不是单纯的记忆,是结合着声态、情态、动态等一系列的记忆,是一种空间、时间的立体化记忆。长期的这样锻炼记忆,一定能培养出孩子优秀的记忆力。弹琴时是需要专心致志的,在把握乐曲整体节奏方面,心中就像一个“钟”在平衡的控制着一切,这样坚持不懈的要求自己,在曲目完整、统一方面必不可少,同时也提高了孩子内心的控制能力。

但在我近两年的钢琴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儿童其生理和心理的一些特点,他们共同存在着与青少年和成年不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情绪较为紧张2学习积极性不稳定3精神集中能力较差。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就此三方面做了较多的思考,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教师上课时应脸带笑容,主动地跟学生进行聊天,问问孩子的喜好、名字和他们一起唱歌,多表扬、更快地拉近幼儿的距离。其次,教师的教学的语言必须生动、通俗易懂,更多的贴近儿童话语,教学中表情丰富、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消除幼儿初学钢琴时的紧张情绪。二,首先,儿童初学时内容不宜太难,教师讲课的内容不必太多,根据不同的幼儿采用一些他们耳熟的乐曲(例如会唱的歌、会跳的舞),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动静相宜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的和学生一起唱谱,一起弹奏乐曲,结合丰富生动的语言和表演教学气氛不会沉闷,教与学两不误、其乐无穷。再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好奇心理,在课间休息时,讲一些跟钢琴有关的小故事,让他们猜一猜钢琴知识的小谜语,这样可以消除幼儿的疲劳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三,首先,分时间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把一节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时间进行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大脑、身体的疲劳。其次,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转换不同的教材,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再次,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外部因素干扰也是对幼儿集中精力的必备条件。

以上这些经验和观点是我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迪和帮助,为儿童钢琴教学的发展和壮大献出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第三篇: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已用)

音 乐 论 文

十八集小学 杨丽丽

浅谈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十八集小学杨丽丽

我们都知道学习钢琴是越早越有利,因为手的幅度,手指间的伸张力以及手指关节的弹性对今后学习者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因素的。而这些,趁年幼,手指的关节和键膜都还柔软时,就加以有效的训练,这对手指机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然而因为幼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显得更为重要。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练习产生厌烦情绪,随后对音乐也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只是手指的机械运动而已。怎样让孩子积极地坚持弹下去成为他钢琴学习中最大的问题和必须给予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为了开启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孩子弹音程、和弦时,孩子的手小而没什么力气,需要孩子先感受触键的方法和形式。我们可以先从孩子喜爱的糖果或者吃的东西出发,教师通过孩子抓东西的感觉出发,让孩子来体会多指弹奏的方法。幼儿多具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多以表扬为主。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也要充分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能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地学琴。

二、注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开发智力。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十分有益。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所蕴含的情绪与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在幼儿刚接触钢琴时,都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弹奏的,教师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游戏、游戏器材的方向出发慢慢的引导。比如,把孩子一左一右的双手交替弹奏比喻成孩子玩的翘翘板,这样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弹奏。通过准确的范奏,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弹奏,充分创造与发挥自己所感受的音乐形象。只有充分启发

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以及音乐感和节律感,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的发育期,各年龄段间及同年龄段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一律用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由于每个幼儿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幼儿钢琴教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作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比如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自尊心特别强,非常敏感。教师略微批评她一下,便会哭闹不止。很显然对这样的孩子不能过分批评,然而也不能对其错误置之不理。每堂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有计划地指出他们弹奏中的错误,且用非常温和的语气讲:此处如能弹得更优美一些就好了。孩子们很乐于接受这种语气,很快就能纠正错误。这样做同样也能使孩子们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年幼儿童较难控制自己,不易进步,而且不会识谱就更难了。但我依然想试试,就决定通过游戏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试教孩子。我体会到,让学生一边弹一边指出这个键的音名,这样的游戏是很见效的。如,弹“爬上山”的音阶练习,就是让学生从最低的A音弹到最高的C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辨认每个白键的音级名称。起初,学生们无需考虑指法是否正确,可用任意一个手指来弹,但最终仍然必用传统的指法技巧弹奏方妥。练习弹奏“滑下山”难度较大,因为学生要倒序说出这些音名。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游戏是“降落伞”练习。让学生闭上双眼,手自然向下降落,落至某一白键上,并说出其唱名,再从键盘上找出与其相同唱名的键。当学生们练熟了,老师再给学生加码。教孩子识别黑键时,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告诉他们弹上行键使用升号,下行使用降号。待他们能熟练地说出这些键后,再让他们说出两种音名。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让孩子能长久的坚持下去。

孩子第一次上钢琴课都是带着既好奇又紧张的情绪。因此,作为把孩子的启蒙教师,不仅要授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要培养好这种感情教师的表情就很重要.教师的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因为你的喜怒哀乐都会写在脸上,天真无暇的儿童,对教师的表情是很敏感的,教师亲切和善的表情会使儿童一下子和你缩短距离。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喜好、智力条件和身体情况,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接受能力慢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突破了某些难点,教师应称赞他,使他们得到鼓励、产生自信,千万不能急躁发火,更不能说一些打击孩子自尊心的话。这样只会使孩子过于紧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真实水平。有的学生虽聪明伶俐,但易浮躁和骄傲,一旦他们弹奏的较成功,而沾沾自喜时,教师要能做到喜而不形于色,在表示赞许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学海无涯。对于一贯表现好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有放松的苗头,教师应以较严肃认真的态度引起学生重视。总之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在健康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的音乐可以陪伴他们更长久。我们不仅要做他们尊敬的老师,还要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第四篇:幼儿钢琴教育之我见

幼儿钢琴教育之我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钢琴的幼儿越来越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教师、家长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并且根据儿童学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论述儿童学琴时期遇到的主要问题。关于教师的论诉,主要引入大量实例,视我通过几年的具体实践得出的理论。总之,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通过三方面的论述和三者的紧密结合的阐述来分析儿童怎么样才能学好钢琴,以及家长教师在面临问题时怎么面对和解决。

关键词:幼儿心理;钢琴的学习;练习;教师教育

钢琴向来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钢琴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之家了。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家长会购买钢琴并且聘请好老师,不辞辛苦的带着孩子上课,从而在社会兴起“钢琴热“,钢琴教育在普通中学和幼儿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已经成为少儿塑造美好心灵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钢琴教学是一项十分专门的学问,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更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时期有特殊的心里表现,所以幼儿钢琴教师必须熟悉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只有这样才能搞好钢琴教学。

对于“钢琴热”现象我们不禁会问孩子学琴时为了什么?我们曾做过调查,对于孩子学琴家长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家长是因为自己喜欢音乐而让孩子学琴,有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而学琴,有的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而让孩子来实现,有的是看别人在学所以才学,也有为孩子增添一技之长而学习„„..但对于初学儿童,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全面的培养孩子,是其在学琴过程中锻炼意志,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训练注意力和准确性等.一、学为人师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于幼儿钢琴培养要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师的角色不同与家长,他在心目中一直是崇高而又神秘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学生对其特殊的心理来分析教育学生.(一)培养幼儿钢琴兴趣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且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达尔文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期间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和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八好奇心转化为钢琴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发及音节等产生厌烦情趣,有些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逼迫孩子硬学,结果有的孩子不堪忍受就会放弃。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和富有情趣的事物。

为了开启幼儿学习兴趣的大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对钢琴的兴趣。比如,幼儿喜欢形象思维,无论交识谱还是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在弹奏标志性乐曲时,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景讲给孩子。另外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多给孩子听磁带、唱片或让他们多看一些关于钢琴的音乐会录像等。幼儿喜欢受到表扬或称赞。家长平时可采用打分、贴小红旗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进步得以肯定。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相互观摩,既锻炼了表演能力,又产生了竞争意识。通过以上方法,幼儿会逐渐对钢琴产生兴趣,并且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会明显提高。随着成绩的提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于责任感。”学习钢琴也是如此,只有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最求音乐的最高境界。

(二)适当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

有些老师不愿意接收年龄五、六岁的孩子学习钢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易集中精力,所有进步不大,然而年龄大的孩子又有许多其他活动,因而也难有许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钢琴的学习中来,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习钢琴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开发智力并且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同时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十分有益。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他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的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必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旋律蕴含的情绪和思想,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像,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学生的技艺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创造性的挖掘,忽视了音乐感、节奏感的培养。只有充分启发创造性思维,才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才能提高乐感,节奏感等。

二、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当然,家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到了知识,如果回到家中就仍了只顾玩,那样也是起不到一个好的效果。家长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督促幼儿的钢琴学习。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

给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不但为目前所用,对于以后的成长向更高一层迈进都有很大的益处。首先要让幼儿有练琴的意识,幼儿的练琴时间不宜过长,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刚学时可能做二十分钟,渐渐熟悉后,就只能做十几分钟,脾气来的时候甚至是五六分钟就要出去玩,所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

(二)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是家长。家长应熟知孩子的每次汇课情况,在联系辅导中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孩子汇课时家长一定要在场,全面了解孩子的进度和所存在的问题,并了解教师所布置练习要求,在联系辅导中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应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激发孩子对钢琴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创造和谐、温馨的环境做到有理智有耐心,宽严并济,张弛有度。综上所述,要学好钢琴要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目标。参考文献:

[1] 钢琴艺术.1997年第一期;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3] 中国音乐选粹;

[4] 周广仁.钢琴演奏基础训练.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_.9。

第五篇: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静吃饭有利于健康。本文以吃饭中的纪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实地观察以及与美国幼儿园进食活动相比较,来探讨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首先从幼儿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个性培养等方面剖析这种传统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就餐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长期贯彻的规定重新修正。说话问题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何种深层的关系?对健康的标准的理解是关键。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对比一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食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然而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中国幼儿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国幼儿差吗?在观察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有老师的督促,幼儿之间仍进行着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吗?”发生呛食的幼儿很少。在家庭中幼儿也不免与父母在饭桌上谈话。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没有密切的关联。而幼儿在吃饭不许说话的要求下引起的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厌食、畏食、食欲不振却值得我们关注。

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

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

兴奋。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进食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就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儿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形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这更使幼儿对此深信不疑。二是吃饭越快越好。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保证群体生活有序进行,就必须对不同个体进行约束。

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不等于放任自流。维护其他幼儿享受自由的纪律是必要的。让幼儿在吃饭中体验着如何吃(即使是边吃边聊)才不引起呛食洒汤,对幼儿也十分有利。纪律有内部纪律与外部纪律之分。在幼儿园教育中,常常是对外部纪律强调有余,特别是对纪律的权威性强调有余,而对内部纪律重视不足。外部纪律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脆弱的、不可持久发挥作用的。只有被幼儿主动、自觉、自愿接受的纪律,才会在需要纪律时发挥作用。然而,我们也看到幼儿的心理尚不成熟,自律源于外部纪律的内化。整个幼儿阶段,接受成人的意志,服从成人的安排,构成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纪律,并将之转化为幼儿的自律,从而帮助幼儿通过自律使自己充分享有个性发展的自由。如果外部纪律不是幼儿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就无法内化为幼儿的自律,幼儿的服从只是暂时的,幼儿无法享受到自由,无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由此,教师必须明白何时何事需要维持纪律。在进食活动中,幼儿喜欢说话,愿意相互交流或是自言自语。只要他的活动没有妨碍其他幼儿吃饭,没有破坏整个进食活动,个体行为就不应当成为纪律问题而受到束缚。观察中也看到有些小孩喜欢干扰别的幼儿吃饭,如拉拉她的小辫子,扯扯别人的衣服,踢人等,这时,教师就需要维持纪律,让幼儿明白,纪律不是用来管儿童的,而是帮助幼儿主动自由活动的。幼儿只有了解纪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并逐步学会自控。幼儿园中,老师不希望幼儿说话,源于幼儿吃饭不专心,吃得过慢。如果每个幼儿都能在四五十分钟内吃完饭,而且吃得很快乐,并形成类似于工作餐的氛围,相信比硬性“快吃饭,少说话”的纪律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第一,创设宽松的就餐环境,有助于促进食欲。在膳食活动中,幼儿可自由选择座位,选择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共进午餐,教师只在幼儿请求帮助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教师多给幼儿一些吃饭时间,不在就餐活动中处理有关纪律的问题,如“快吃”、“保持桌面干净”等。教师与幼儿边吃边聊营造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氛围。幼儿园是家庭与社会连接的纽带,与家庭不能截然不同。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可以促进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同时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幼儿积极适应社会。观察中,曾看到一个孩子生病吃不下饭,在就餐时间内独自看书,主班老师怎么劝也不吃,而配班老师走过去,轻轻地安慰他,劝了几回,让他坐在桌边,自己拿了小椅子同他坐在一起,陪着他说话,半个小时过后,幼儿把饭吃完,高高兴兴地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了。不应强迫幼儿进食,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促进幼儿食欲。

第二,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很多幼儿乃至青少年被过度地保护起来,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幼儿园教师工作十分辛劳,要到食堂取饭菜,整理桌子,给幼儿分饭分菜,时刻关注幼儿吃了多少,是否需要添加,给吃得慢的或吃饭能力差的孩子喂饭,吃完饭后还要收拾干净,组织幼儿睡觉,结果是幼儿无须自我服务。实际上幼儿在3岁左右便开始寻求全面的独立的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愿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常听见孩子说:“我自己来”,幼儿有自我服务的欲望。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如何进餐,如收放餐具,自取食物,互相鼓励不浪费粮食,不挑食等。要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不依赖成人的好习惯。教师往往重视“保”,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忽视了“育”--教育幼儿独立、自信。过多的保护剥夺了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致了幼儿在自主感的发展上的失败。

第三,为幼儿创造一个与同伴融洽交往、师幼积极互动的场所。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首先表现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4~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特别快的阶段,他们的说话乐趣决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产生于人们交流的需要。幼儿通过应用新词、新句式,聊天、辩论、置疑等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交谈,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了解吃饭的礼节。有些话题虽然也与吃饭无关,如有的小朋友告诉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带他到游乐园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很仔细。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再次,宽松愉快的就餐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的交往机会减少了。虽然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层建筑、单元房使人们更多地封闭起来。幼儿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幼儿园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老师却控制住了大部分时间,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很少。研究发现,我国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能主动与人交往,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的仅占50%。在与幼儿园老师交谈中,教师也谈及近年来班里情绪过激,不懂得与人交往的幼儿有所增加。

如果能让幼儿在就餐中聊聊天,将有助于幼儿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欢孩子,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幼儿可以逐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这种技巧是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不到的。撒娇、霸道在这里不受欢迎,幼儿必须习惯于使自己适应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在积极的师幼交往中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及师幼关系。

最后,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幼儿的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谈中,教师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提高。

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师幼共同进餐,边吃边聊,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当前幼儿园普遍实行的“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而这种不同源于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幼儿身心虽然尚处于稚嫩状态,但具有发展潜能。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需求,有独立的人格,成人必须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教师允许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动参与自由自主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对幼儿说话自由的限制强调了成人权威的不可违抗性,在教育上表现为无视幼儿的特点、需要,以传递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有规则为主,无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是对幼儿信任感、认可感、自尊感的剥夺,更多地助长幼儿的自卑、怯懦、退缩的体验,扼杀了幼儿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幼儿缺乏学习和适应生活的主动性能力。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不应限于对幼儿提供成型的观念、知识技能,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特点去思考、尝试、发现、创造,让幼儿挖掘自身潜力,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的进食活动反映出人们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值得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资料

1.万钫 《学前卫生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3.薛烨 《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说话》 《中国青年报》 1999年9月13日

4.张博 《正确认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 《学前教育》 1996年第4期

5.李岱玲 《幼儿心理卫生浅议》 《教育导刊》 1998年第6期

6.唐华 《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 《学前教育》 1995年第5期

7.刘馨 《全面保育--维护和增进幼儿健康的重要保证》 《学前教育》 1999年第6期

8.徐颖 《更新教育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 1995年第12期

9.姚念玖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启蒙》 1994年第11期

10.涂艳国 《教育中的自由与纪律》 《上海教育科研》 1999年第10期

11.张博 《哪些因素影响纪律的维持》 《学前教育》 1998年第9期

12.张博 《纪律及其维持》 《学前教育》 1998年第6期

13.曹能秀 《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 《幼儿教育》 1999年第2期

14.唐继宏 徐月芽 《帮助幼儿建立自我纪律和自我控制》 《学前教育研究》 1995年第5期

15.冯晓霞 《面向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的新课题》 《学前教育研究》 1999年第6期

(好范文整理)

幼儿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问题浅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