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14-773969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8 23:19: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大悟县委、县政府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树立良好对外形象、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抓抢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用足用活“鼓励创新、先行先试”,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探索建立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运作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采取“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运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鼓励社会化运作。

1、户保洁。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堆放点。提倡分类收集,将稻草等秸杆和动物畜禽粪便等可利用的有机物返田。

2、组收集。各组盯紧“四边”(路边、屋边、山边、河边)公共区域,抓好重点路段、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整治;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场所、自然村统一建设固定的垃圾池或放置统一样式的垃圾箱。各村保洁员负责收集本村农户及公共场所的垃圾,并集中清运至垃圾池、垃圾箱。

3、村转运。各村垃圾清运员负责组织车辆,定期清运各行政村、自然村收集的垃圾,将垃圾清运到乡镇垃圾填埋场。

4、镇处理。由乡镇城建环保中心负责对各村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二、主要做法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起步于2009年。富裕后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先期在99个脱贫奔小康试点村重点开展清塘堰、清垃圾、清柴草和房屋整修、门前整理、环境整治的“三清三整” 村庄整治活动,探索“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工作覆盖面,2010年在第二批102个试点村展开,2011年在第三批161个村继续推行和完善。按照户、组、村、镇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要求,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着力建立“统一管理、统一装备、统一人员、统一保障”的“四统一”工作机制,探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1、统一管理。健全农村环保管理机构,在乡镇分片区设立了6个乡镇环境监察分局,加强对全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管理。统一制定了公共场所和农户家中的卫生保洁标准,要求农村村落社区农户的卫生保洁每天一清扫,垃圾日产日清,公共活动场所由保洁员每星期清扫二次以上,保证公共场所无“六乱”,即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排、乱倒现象;垃圾池每月至少清运4次。由乡镇城建环保中心对本乡镇村、社区保洁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定农村村、社区卫生保洁考评、保洁员管理、保洁垃圾池管理、保洁中转站管理等制度和村规民约,并张榜进行公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成立以村、组干部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成员为主体的卫生保洁督查队,负责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督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督。与县级文明卫生乡镇创建结合,积极开展群众卫生创评工作,实行农户家庭卫生定期检查公布制度,每年对各家各户的年度卫生情况进行综合评比,每年评选“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户”和“十佳”乡村保洁员,予以表彰。

2、统一装备。整合农村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按照每个行政村1台垃圾清运车,每辆清运车服务12座垃圾收集箱的标准,一个自然村配备不少于1个收集箱的原则,为全县农村统一配备保洁工具。为了防止垃圾在清运过程中飞扬撒落、跑冒滴漏、垃圾拖挂,并考虑到乡村道路狭窄的实际,县政府统一购置了钩臂式小型清运车,配套可分离防滴漏密闭式垃圾收集箱,收集厢宽度1.4米,箱体容积2.5立方米,实用性很强。各乡(镇)牵头,根据本地人口、地域、环境等实际情况,选址建好1个垃圾填埋场,用于填埋、处理乡镇和村、社区的垃圾。

3、统一人员。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采取一年一聘的形式,选配好垃圾清运员和保洁员。由村委会、社区组织,村民自愿提出申请,再报乡镇政府把关后,由村委会或社区统一聘请有责任心、热爱新农村建设、会操作保洁工具的人员担任垃圾清运员和保洁员,一个村配备一名清运员,一个村民小组配备一名保洁员,原则上聘请本村、社区的农村特困户或农村低保户。全县已组建了3685名保洁员、362名垃圾清运员的农村专职保洁队伍。

4、统一保障。按照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则、“谁投入、谁经营、谁收益”市场化原则、各方筹集原则,加大对农村环卫工作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对每个村的垃圾转运每年补贴5000元,对组保洁员每人每年补贴500元。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卫生保洁机制运行。如大新镇五童村将整治后的门前塘承包给农户养鱼,村里不收取任何租金,但前提是承包户要保证村湾的卫生保洁,负责维护污水处理设施。该村通过以塘养事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村湾的卫生保洁问题和污水处理站的日常维护。

三、初步成效

目前,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已经覆盖了全县17个乡镇362个行政村,惠及52万农村人口。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特别是保洁机制的逐步完善,使群众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干群关系明显改善,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1、社会效益。农村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倒、柴草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群众的庭院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步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从“要我保洁”转变为“我要保洁”,“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同时,还产生了一系列联动效应,以环境的变化引导了农民精神面貌的改观,形成了比卫生、比健康、比文明的良好风尚。近两年,我县农村的民事案发率、刑事案发率、上访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经济效益。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我县争创全省旅游强县打下了基础。通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给游客提供了空气清新、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沿路、沿景都给游客以美的享受,进一步提升了大悟的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秋天,已吸引游客到我县四姑镇、彭店乡一带的乡村欣赏乌桕红叶达5万余人次。同时,我们探索的畜禽养殖粪便与生活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模式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城关镇枣棚将本村生活垃圾经人工分拣后与畜禽粪便综合后进入沼气处理器内进行厌氧处理,产生沼气供农户使用,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施用,实现有机种植和清洁种植。据测算,每天可产生沼气10-20立方米,可供20户农户使用。枣棚村沼气站的建成,在解决该村禽畜养殖污染及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同时,又为村民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和有机农肥进行农业清洁种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生态环境效益。农村化肥、农药瓶(袋)等有害固废污染,塑料袋(盒)“白色污染”的使用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今年10月,我县新城镇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吕王镇董湾村和钱湾村被授予 “国家级生态村”。

四、几点启示

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的探索虽然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是生活习惯和日常思维的一次革命,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卫生保洁工作。

1、宣传教育是基础。提高农民对卫生保洁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是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并取得实效的基础。要坚持宣传发动与开展相关评比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及卫生监督管理中来。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卫生保洁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力度,要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行为,营造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主动搞好家庭卫生,清理庭院内拉圾和积水,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大力倡导农户爱护公共场所卫生,靠边靠后建设厕所;大力倡导农民围养家畜家禽,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大力倡导农民形成公德意识,爱护水、电、路、下水道、电话、有线电视线路等公共设施,不断增强农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强化责任是关键。继续按照“属地管理、专人管护、群众监督、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实行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一是建立长效管理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对乡镇、村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加大指导、考核力度,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二是乡镇实行“三定”责任制。各乡镇实行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每月安排人员负责检查评比。要安排人员,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监督,负责集镇范围内的卫生保洁和各行政村的垃圾清运、处理。指导各行政村的环卫业务,收集本辖区的环卫信息。实行“驻村干部和村卫生管理捆绑式责任制”考核,使村干部、驻村干部、包片领导“人人有担子、个个有压力”。三是各行政村实行卫生管理公示制。村两委对环卫管理要分工负责制,建立农户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每周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卫生检查,督促环卫保洁人员和各农户、单位做好卫生落实工作,并及时在村公开栏予以公示。同时,各行政村要将村庄环卫管理写进村规民约,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卫生保洁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联、老年协会在农村卫生保洁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妇女的卫生清洁和老人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是保障。坚持政府补助与村民自筹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农村卫生保洁管理经费保障难题。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县财政坚持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并对村庄环卫工作突出村的实行以奖代补。二是注重整合项目资金。要加大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多管齐下,集中扶持,发挥资金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可以整合农村环境连片示范整治等项目,垃圾分拣池由环保部门负责建设,垃圾清运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垃圾保洁员、转运员等人员工资由县财政补贴。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以塘堰、山场等资源换资金的办法,弥补保洁机制运转经费的不足。

4、科学处理是核心。我县农村“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卫生保洁机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面临着许多难题。17个乡镇都建设垃圾填埋场压力比较大,我们正在积极调研,准备整合力量全县集中建设4个区域农村垃圾填埋场;特别是在垃圾的最终处理上,仍然局限于填埋这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为了破解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难题,提升农村保洁工作水平,县环保部门已组织专业人员到广州学习考察了先进的垃圾热解处理技术,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据厂家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垃圾焚烧处理后的污染物指标,如二恶英等,比美国的排放标准还要低。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垃圾处理的科技含量和流程上狠下功夫,尽可能地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巩固提升农村卫生保洁成果。

第二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

田尾村卫生保洁制度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确保村民身体健康,特制定农村保洁制度:

1、本村指定一名成员主管卫生工作,同时聘请两名卫生保洁员,专门负责卫生的全村打扫及垃圾的清理工作。

2、卫生保洁员每两天进行一次保洁打扫工作,将各垃圾箱内垃圾搬运到垃圾池进行处理,并对村民进行卫生宣传和监督管理。

3、村民自己房屋四周卫生包干区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无污染物。

4、村民必须自觉把一切垃圾倒入垃圾箱内,不准把垃圾倒入溪中、溪两岸、池塘边、公路边及其他公共场所。

5、不准在村庄主干道及溪两岸、公路沿线堆放杂物。

6、严禁随意丢弃农药瓶子、残留农药,不准购买和使用国家名令禁用农药。

7、严禁将碎玻璃、建筑废弃物倒入垃圾箱内,建筑废弃物统一堆放,运到垃圾处理场处理。

村垃圾收集制度

1、我村统一设置垃圾箱,村民每天生活垃圾一律放进垃圾箱或垃圾池;

2、村民应遵守村规民约,落实各户门前包垃圾清扫、包垃圾放进垃圾箱,包无污水溢流的“三包”责任制;

3、各保洁员负责将所辖区内主要道路、河道、公共场所的日常环境卫生保洁及生活垃圾的收集;

4、原则上每天收集一次生活垃圾,利用早晨和下午傍晚时间进行收集清运;

5、垃圾日产日清,有多少清多少,按时将垃圾清运;

6、每周至少一次对垃圾箱进行清洗消毒。

村保洁员工作制度

1、每天按时清扫路面,清理各类生活垃圾;

2、禁止将清理出的生活垃圾等物堆放到路面上,影响村民出行;

3、日常工作要服从村委会的指导和管理,在工作中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要及时报告村居委会;

4、工作要认真负责,保证工作质量;

5、有事暂停工作前,要先向村委会请假;

6、爱护配发的劳动用具;

田尾村村规民约

为了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积极构建和谐村委,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制定以下村规民约:

1、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2、村民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拨弄是非。

3、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扰乱公共秩序,不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严禁偷盗、敲诈、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务,严禁赌博、严禁替罪犯藏匿赃物。

5、家庭用火做到人离火灭,严禁在将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户内村内,定期检查、排除各种火灾隐患。

6、对村内、户内电线要定期检查,损坏的要请电工及时修理、更新,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7、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

8、红白喜事有红白事理会管理,喜事新办,丧事从检,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

9、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建设,搞好公共卫生,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严禁随地乱倒乱堆垃圾、秽物,修房盖屋余下的垃圾碎片应及时清理,柴草、粪土应定点堆放。

10、建房应服从村庄建设规划,经村委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动工,不得违反规划或损害四邻利益。

11、邻里纠纷,应本着团结友爱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村调解委调解,也可通过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不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12、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严禁无计划生育或超生。

13、父母应尽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破除生男才能传宗接代的陋习。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

第三篇: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

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调查

——婚恋与生育观专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在改革开放二十余年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不断提高,农村卫生与防病情况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就医比例有很大提高,并且开始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保健。与此同时,婚恋观和生育观也与城市居民更加接近,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东山后村的社会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现状。

该村调查十户农民的平均年家庭纯收入(除去生产投入,各种稅费和生活花销)为2500元左右。最高收入为8600元,最低收入为-1200元。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

1、入城务工收入;

2、蔬菜大棚收入;

3、种植果树来源;

4、转卖农产品收入。

全村住户136户,人口673人(户口数,其中90~110人常年或大多数时间在外务工)。住房147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水平提高,主食主要以面粉为主,肉类蔬菜在农民生活中较为普遍。

(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中地困难

1、农业投资风险大,农民对风险的预测和抵抗能力较低。

农民投资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的情况。2003年该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灌溉用水不足,致使部分地势较高的农田因为缺水而减产,粮食作物种植收入减少。另外,一如的新品种油菜因为本地土壤原因产量低下,造成了部分农户的收入降低。并且由于近几年来新上大棚数量增加较多,蔬菜价格较低。农民应该建立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2、进城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造成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

2003年,由于城市规划后市内建筑用工量增多,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其中青壮年占绝大多数(全村2003年除常年在外人员外进城务工人数17人,其中45岁以下14人)。由于农村部分农户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不足。但综合考虑,进城务工收入较在家务农的收入水平要高。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为900~1200元并包吃住,相对要好一些。其中尤以家中有中年父母的青年人进城务工对家庭收入最为有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将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

3、农业市场不规范,在成农民收入受到制约。

县市的中心批发市场和农民的生产行为脱节,批发市场价格无法较好的引导农民种植作物的调整。以白菜为例,县市中心市场的价格为一元三市斤,而农民的出售价格仅为一元八市斤,农民得到的利润空间太小儿无法起到市场的指挥作用。

另外,农产品的需求量增长十分缓慢,对农产品的需求目前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买方起主导作用,今后农业发展受到农业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民生产成本较高,农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不及生产投入的上涨幅度。

二、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的状况较高,其中尤其以慢性病患者家庭返贫情况严重。

总体来说,农家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比率较以前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手中都有了数额不等地存款,在疾病的治疗上,有了应急的准备金。并且今年来农民医疗费用的增长相对于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要低。2000年~2003年东山后村村民大病人数为六人,其中肝癌一人(已于2001年春去世)、食道癌一人(已于2001年冬去世)、一人为慢性肾炎,一人为阑尾炎、一人为白血病(已于2003年冬去世)。现今阑尾炎患者已经治愈康复;慢性肾炎患者尚在治疗中。其中肝癌、食道癌患者家庭由于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即停止治疗,因此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恢复,现在已经没有影响了;阑尾炎患者手术后已经完全康复,家庭状况未受到影响。慢性肾炎患者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病人尚在家依靠药物治疗;白血病患者家庭十分困难,由于为患者治病,家中房屋等都已经变卖,负债五万余元。

有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对农民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最大的是慢性疾病,和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前者使家庭中缺少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常年须要药物的病人,使得家庭负担特别大,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困难;对于有治疗希望但是把握不大的疾病,常常是农民家庭尽了全力进行治疗但是最后人财两空。其中特别是当儿童得病的时候特别严重,家人往往是尽全力治疗,但是效果往往不佳。

三、农村公共卫生、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相对还有欠缺,农民的保健意识有提高但是仅是具现在常识方面。

第四篇:党员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作为党委组织部门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对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加强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平安余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最近,我们组成专门的调研组,下到九龙乡、大塘乡、峡山林场等单位,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全县困难党员帮扶工作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调研。据调查,我县共有农村困难党员3365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2.4%,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3.1%。这些农村困难党员“四多”特征明显。

1、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党龄偏大的多。困难党员年龄较大的占大多数,“十个党员九颗牙”现象普遍。这部分党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60岁以下643名,占19.1%,60至70岁1390名,占41.3%,70岁以上的1332名,占39.6%。同时,这些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大多数也具有较长的党龄,其中党龄在20年以上的占困难党员总数的83%。

2、从文化结构来看,文化水平偏低的多。据调查,农村困难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文盲,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31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8人。他们对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差,缺乏相关生产技术,致富本领不强,生活困难。

3、从组成结构来看,党员无职的偏多。据调查,当前农村困难党员结构较单一,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是过去曾担任过村组干部现已退下来的无职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42%;二是参军入伍退役后“解甲归田”的党员,占困难党员总数比例的18%;三是普通党员占总数比例的38%。

4、从日常生活收支结构来看,经济收入偏低的多。据调查,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困难党员2142人,无任何收入的困难党员1223人。生活上或靠子女照顾、或靠亲戚朋友接济、或靠政府救济,其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普遍恶劣,处于较贫困的生活状态。当前,农村家庭的各项开支还是很多的,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有子女上学寻医问药等费用使本来贫困的生活无疑雪上加霜。

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党员生活困难

出现农村困难党员这一特殊弱势群体,既有农村困难党员自身年龄偏大、身体病残、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和致富能力不强等个人因素外,通过调研和分析,也有当前帮扶机制不健全等方面更深次的社会因素。

从党员个人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病”致贫。困难党员由于年龄大,身体也普遍较差。调查中,80%以上的困难党员自已或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生活十分困难。三塘乡榨下村50周年老党员李再珠长期生病,丧失劳动力,生活贫困。二是因“养”致贫。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调研中,近40%的困难党员子女外出打工或没有与子女一同生活,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通常是一年几百元钱或几百斤稻谷,有的干脆不给,基本依靠自给,生活贫困。杨埠乡紫店村困难党员田怀亮,年龄大,子女不赡养,生活困难。三是因“脑”致贫。由于水平低,少数党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思致富,精神空虚,抱有“破罐子破摔”等思想,失去党员的先进性。九龙乡新圳村困难老党员乐盛德是退伍军人,只有初小文化,因家人生病、生活贫困,思想空虚,在家人的鼓动下信仰宗教,导致生活贫困。四是因“能”致贫。通过调研,绝大多数的农村困难党员家庭收入不高,创新能力和脱贫致富能力弱导致贫困。许多党员从村干部岗位下来以后,无一技之长,不愿外出打工,变成“留守党员”,导致贫困。枫港乡付家弄村困难党员陈端水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以来,因“习惯当干部”,在家精耕细种的技术不高,又无力“外出淘金”,生活困难。

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在构建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薄弱环节也是导致农村党员困难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1、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认识不深。通过调查,有些单位能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工作,但有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对此项工作仍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三不”: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认识不清,认为困难党员帮扶救助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事,与政府和自己无关,并对参与帮扶救助工作不够关心。二是小部分基层干部态度不端正,认为困难党员是负担,以施舍的心态对待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不愿意深入到基层与他们直接接触和交流。三是部分困难党员自强自立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依靠自身努力来摆脱贫困的信心;还有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党员“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调研中,在选择“上级物质帮扶还是精神帮扶”时,有35%的困难党员选择了前者。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目前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目前,我县属国家贫困县,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比如在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方面,投入资金较少,对花费了高额医药费的,按标准只能救助10%或20%,而最高限额只能控制在4000元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大病”问题。对困难党员帮扶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而缺乏一定的财力投入。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于去年8月份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对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救助时,有的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许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3、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实。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三培两带”、“双带”等活动,提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重视不够,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的效果显现难。有些村党支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除了上级走访慰问时送一点慰问金外,对困难党员政治上关心不够。大多数单位在对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时,仅靠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三、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的新思路

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党员相应的帮扶机制是解决农村困难党员特别是老年困难党员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帮扶工作的自觉性。做好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党的一贯要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关爱帮扶困难党员,主动从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感情上关怀,精神上激励,条件上改善。在新时期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要更加重视关爱帮扶党内的困难群体。*大之后,党中央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条例》要求,“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党员,其所在基层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并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党内“弱势群体”的存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创新党内帮扶机制,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党内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党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当前,部分地方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低收入农村党员脱贫越来越难,致使我们党内已经存在了一个占有相当数量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思想状态,生存、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现状,将影响党的威信,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或者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关注关爱农村党员弱势群体是关键,更是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三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共产党员先进性,指的是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在社会的各方面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标志的行为特征。党员先进性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外,还会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带领群众致富。当前,一些贫困党员自身难以发展,没有体现先进性的基础。建立“党内帮扶制度”,体现党组织关爱党员,可以使党员有“家”的感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内在动力,体现先进性。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思想、生活、事业上主动关心、关爱、关注困难党员,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科学管理,增强帮扶工作的规范性。通过建立困难党员台帐,规范管理,为困难党员实施帮扶提供依据。一是界定帮扶标准。要按照我县实际情况,科学界定帮扶的标准。按照生活特别困难、比较困难、暂时困难等档次确定帮扶标准。二是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上述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确定下一年的帮扶对象。同时,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党委申报,党委审批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确保对象的准确。三是建立帮扶台帐。要结合党员计算机信息建库工作,建立农村困难党员信息台帐,对农村困难党员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并对台帐进行动态管理,实施针对性的帮扶。

3、加大物质投入,增强帮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发展经济,加大物质投入,使困难党员帮扶投入“水涨船高”。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农村“三级联创”、“党员小康示范户”、“百姓创家业”、“三培两带”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党员收入。二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党费挤一点、财政拨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助一点、上级扶一点”的办法,设立困难党员扶助资金,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工作体系,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三是抓好配套措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子女不赡养和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村级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星级农户”、“模范乡邻”等评比活动,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

4、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对存在“等、靠、要、怨”思想的困难党员,要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一是思想上引导。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开思想疙瘩,对信教党员要重点进行思想帮扶,使其早日回到党组织怀抱,重新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政治上引导。要不断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内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学习会、组织生活会,不断激发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困难党员的荣誉感。要继续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困难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要继续完善50周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誉证书发放工作,充分激发老党员的政治荣誉感。三是源头上引导。要完善党员发展制度,在农村党员的培养、考察、吸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员发展“*字”方针,使党员发展向35岁以下、高中文化水平,并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优秀分子倾斜,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党员思想认识不高等问题。

5、制订扶助政策,增强帮扶工作的操作性。要因人因地而宜,制订不同的扶助措施,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对因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导致困难的党员,重在政策扶持。要出台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帮扶工作意见,对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予以政策倾斜。一是技能扶助。对农村困难党员,要以“造血”、“输血”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要采取科学灵活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农村夜校及种养加工等技术培训班,把科技素质培训从枯燥、空洞说教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力求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要以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提高困难党员致富技能。二是资金扶助。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困难党员,可视不同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脱贫项目产业化进程。三是信息扶助。通过建立困难党员科技服务网络和党员服务队伍,充当党员弱势群体创业信息员、产品推销员和技术指导员,利用传单、会议、广播电视、党员农经信息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农产品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就业岗位等信息给困难党员,实行信息扶助,引导他们选准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

6、健全各项制度,增强帮扶工作的长效性。狠抓制度落实,是搞好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也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制度,对困难党员真正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事业上关注。一是完善社会扶助体系。要整合和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帮扶,把帮扶困难党员放在帮助困难群众的大局中去思考,将困难党员与困难群众一道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并提高相应的比重。县委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帮扶中心,负责全县困难党员的相关帮扶工作,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典型,制定对策和措施,并建立帮扶协作的联动机制,坚持依靠党内力量进行帮扶的同时,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二是完善结对帮扶体系。要建立结对帮扶和定期走访制度,对困难党员实施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定点、定事长期帮扶,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走访制度形成一项固定完善的基本制度,帮助困难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三是完善帮扶考评体系。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定期考评和通报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对结对帮扶工作中表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增强关爱党员工作的责任感。

第五篇: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建立党内关怀机制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是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县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基层党内关怀机制,让更多基层干部心里塌实,让更多贫困党员挺起腰杆,让更多群众看到榜样,让更多基层组织增添活力、增强动力,以党内和

谐促进社会和谐。

党员缺归属,干部欠主动

催生党内关怀机制诞生

**县有17个乡镇党委,188个行政村党组织,全县党员9156名,其中农村党员5223名。**是山区农业县,年仅1600万元的地方财政收入直接影响着村级党员干部的待遇。全县占10%的农村党员仍处在贫困状态,30%以上的党员普遍认为缺少归属感和荣誉感,作用发挥不明显,难以为群众做表率;40%以上的村干部心存顾虑,工作积极性不高。佐龙镇蜡烛村党支部书记李延安对此深有感触:平时对农村党员要求多,享受实惠少,难免在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村干部过去把精力基本上用在村上,对家庭照顾少,长期下来村上变化了,自己条件还不如别人,就产生了消极心理。

久而久之,农村党组织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部分村干部缺少工作主动性,农村党员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群众入党积极性下降。针对存在的问题,**县从稳定村级党员干部队伍出发,坚持三路并举,以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积极构建包括贫困党员、老党员、在任村干部和离任村干部在内的党内关怀体系,真正做到对基层党员、干部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扶、感情上关怀、条件上改善、精神上激励。

建立村干部激励机制。自2007年始,在3个乡镇试点村干部养老保险,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制定出台《**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意见》,并于2008年全面实施。全县符合条件的359名村干部统一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者每人每年可得到县、乡、村补贴1500元。同时配套实施村干部健康体检制度和抚恤金制度,建立村干部健康档案,定期对在任村干部免费进行体检,县委组织部对累计任职30年以上村干部一次性发放抚恤金3000元,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彻底解决。对离任村干部实行补贴金制度,从2007年7月1日起,对连续或累计任职30年以上的95名离任村干部,每人每月补贴生活费50元,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激发发挥作用积极性。

建立党员慰问机制。从2007年7月起,对全县146名年满80周岁的老党员,每人每月发放慰问金20元,经费由县乡共同承担。同时规范党员慰问制度,建立全县老党员、贫困党员台帐,利用节假日对老干部、老党员和贫困党员进行定期慰问。去年全县共慰问党员552名,落实慰问经费18.91万元。

建立城乡帮扶机制。以联系和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在全县深入开展“双强双联争十佳,共建和谐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要求每个机关党支部联建1个农村党支部,每名机关党员帮扶1名农村贫困党员,着力构建支部联建、党员联帮的长效机制。每年评选全县“十佳”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党员,各奖励1000元。

顺应民意,严格操作

保证党内关怀机制实施

党内关怀机制的推行,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直接牵涉着很多人的利益,所具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县采取四步运行法,确保了该项工作的有条不紊推进。

广泛宣传,增强感染力和鼓动性。县上坚持把党内关怀机制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级党组织层层向广大党员群众宣传党内关怀机制的各项政策,在关心爱护党员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党员干部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举行党的生日庆祝大会及党内关怀机制启动仪式,邀请离任村干部和老党员代表到会参加,以热烈的氛围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规范运作,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为保证党内关怀机制的有效落实,县委出台了《离任村干部退休金制度和农村老党员慰问补贴制度实施意见》、《“党员帮困基金”实施意见》和《**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意见》。严格按照乡镇摸底申报、组织部实地核查、初步人选公示等步骤,确定最终享受对象。每年5月由村党支部申报、乡镇党委核实上报、组织部审核确定,按时将离任村干部退休金和老党员慰问补贴金打入个人帐户,并以“工资卡”的形式,由乡镇负责统一发放给享受对象。定期组织由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评审团,加强资金监管,并在县级媒体公布资金使用途径。县委组织部设立热线电话和举报信箱,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强化保障,形成制度化和长效化。县委成立党内关怀责任领导小组,凡是相关问题,都由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从2007年起,全县建立各级财政党建经费专项预算制度,县财政每年预算30万元,作为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资金。乡镇财政每年党建经费预

算不低于总预算的15%,其中党内关怀经费不低于党建经费的30%,2007年全县各级财政用于党内关怀机制的专项资金达300万元。同时建立“党员帮困基金”,通过县级财政专项预算、县管党费投入和上级组织支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个人捐赠等方式,共筹集基金17.36万元。2007年8.7特大洪灾中,基金支出6万元,对140名受灾党员进行了慰问

补助,鼓励他们搞好生产自救。

严格考核,促进工作落实和创新。县委把党内关怀机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项检查,建立重奖重惩制度。对落实不力、贯彻不实的党组织通报批评,并取消县级补助经费,责令自行解决兑现。对在工作中落实到位、积极创新的党组织,奖励10000元予以鼓励。2007年,全县有5个乡镇建立了基层“党员帮困基金”,筹集资金36万元,有6个乡镇放宽准入条件,增加享受对象229人。

城乡共建,党群共赢

加速党内关怀机制转化

党内关怀机制的建立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新理念,适应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需求,成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催化剂,初步实现了城乡共建、党群共赢互动双赢目标。

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健康体检和抚恤金制度的实施,让村干部吃下“定心丸”。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饶在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出现了从不想干到想干,从不愿干到主动干的良好局面。蔺河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刘修兵在村干部的位置上已经干了近10年,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摊上这样的好政策。他说,现在组织上给了这么大的照顾,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村上的各项工作干好。

困难党员慰问制度、党员帮困基金制度、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的实施,让基层党员队伍焕发无限活力。许多老村干部、老党员主动带领年轻党员搞建设,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出现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齐心的良好局面。2007年8.7洪灾中,佐龙镇金珠沟村级公路受阻,离任村干部陈开珍带领6名老党员的子女,自发义务抢修通公路,使村民到集镇不用再绕道行走了,为全村党员群众作出榜样。他们说,村上老党员、老干部都在为村上的事情忙前忙后,我们年轻人更不能推卸。

村干部干劲十足,党员“双带”能力增强,干群关系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以前村干部无人愿当、群众不愿入党的闲暇已逐渐好转,一批年富力强、责任心强、敬业精神好、群众基础好的村干部和党员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蔺河乡光明村党支部提出全力打造全县经济强村口号,抓住大型工程和城镇开发的有利时机,相继办起了加工厂、砖厂、运输车队等经济实体,由村“两委”成员分工负责,现在集体资产达到30余万元。据统计,2007年,全县发展农村党员234名,其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87名,比2006年增长40%和35%,改善和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

城乡帮扶机制的推行,从更加广泛的层面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城市机关的人力、物力、资金、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城乡共建、和谐共赢的局面初步形成。目前,全县共有156个机关党支部联建188个农村党支部,1986名机关党员帮扶2550名农村党员产业大户和贫困党员,共承诺事项3816件,向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援助资金、物资共计129.52万元。

大悟县农村卫生保洁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