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中的那一抹红
你是那心中的那一抹红 ——对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指出:‚聆听了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心灵都受到强烈震撼。李林森同志用他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组织部长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树立了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时代的楷模‛。
作为组工干部,李林森同志的典型事迹,触及我们内心,给与我们强烈的震撼的同时激励我们内省外察。李林森同志红色激扬的一生,犹如一抹绚烂的红色,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他用整个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理念,完美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党为国的红色忠诚。
要认真学习李林森同志,面对组织,内外致
一、尽职尽责,展现组工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诠释爱党为国的红色忠诚。
李林森同志坚守住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担任组织部长以来,他始终恪守公道正派、选贤任能的政治责任,坚守党的干部工作原则,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荐使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他注重改革创新,主持推进的‚四评村官‛、‚五议社区党组织班子‛、‚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等多项工作得到地方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最朴实、最无私的高风亮节。
作为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李林森同志公正廉明的高尚品质,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不断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在讲党性中坚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开展工作的原则性,在改革创新中坚守‚精神家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
要认真学习李林森同志,面对群众,真心诚意、无私奉献,展现组工干部为民负责的为高尚情怀,践行以民为本红色理念。
‚心怀百姓者,人民把他高高举起‛,李林森同志是‚救命书记‛、‚百姓部长‛,这些朴素的称号更是一种由衷的赞誉,是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的丰碑。他的身上有这样一种情操值得我们传承,自己病重靠借钱治疗的时候,也绝不收受别人的一点钱财;有这样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弘扬的,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当作生命,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为党的事业燃尽了生命之火;有一种恩情值得牢记,他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节省下并不宽裕的工资中去资助留守儿童和农村困难党员。
我们深情的怀念李林森同志,历数他为人民办下的许多实事、好事,历数他在不同领导岗位上勤政、廉政的模范行为。身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们要好好地学习李林森同志,学习他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学习他的人格风范和道德品质,像他那样万事民为先,自觉实践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科学发展挂不能,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本色。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林森同志就是我们身边的一面‚人镜‛。我们要摆正位置和心态,时刻把自己的言行放在‚对得起群众‛的镜子面前照一照,像李林森同志那样真心实意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要认真学习李林森同志,面对自我,昂扬奋进、锐意进取,展现组工干部对己严格的优秀品质,铸就干事创业的红色人生。
李林森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员红色的一生,他用实际证明了,他是党的好儿子、国家的好栋梁、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他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组织工作难题,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服务群众,以高尚为人、奉德为官的精神提升自我,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步伐,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拥戴,树立了新时期组工干部的高大形象。
林森同志离开了我们,但其精神不死,风范长存。我们要接过他红色人生的接力棒,继承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在他先进事迹的激励下,把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由个体化为整体,由分子转化为集合,铸就为成新时期共产党员的红色人生,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奋力去奉献、去创造、去开拓!
第二篇:铭记心中那一抹红
铭记心中那一抹红
许多人、事、物,在历史的废墟中被掩埋,不变的唯有心中那一抹红 „„
伏在窗前,凭栏远眺,只能望见一排行道树孤单的伫立着。正在失望之际,准备收回目光时,那一抹红闯进我的视野里。它红得那么鲜艳,又是那么刺目。五星红旗,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庄严肃穆,令人不由得滋生一种敬佩的情绪。
望着五星红旗,思绪早已穿过了共和国六十年的硝烟烽火。那个战乱的年代,侵略者的铁骑踏遍了神州大地。但中国人是不屈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染红土地,也履践了不屈的灵魂所发出的誓言。
如今,历史早已堙没在时间的尘埃中,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中国的脚步,也在挫折的洪流中愈发雄健。
经常听爸爸提起他的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他还看着我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和你们现在完全是天壤之别。”在以前,每当听到这里,我总是嗤之以鼻。自从爷爷去世事件以后,我才明白以前的生活是多的艰难。奶奶生了九个子女,爸爸是最小的一个,他有两个哥哥在小时候就被饿死了,所以原本在城里当医生的爷爷才不得也放弃工作回乡务农,以此来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爸爸家离学校远,每天都只能从家里装点米和菜让食堂的师傅蒸来吃。一块小小的肥肉在那时也是美味佳肴,其地位足可以和现在的鲍鱼、鱼翅相媲美。最令爸爸伤心的是爷爷的去世。
爷爷去世时,手里还紧紧攥着一面皱巴巴的小国旗。他的嘴微张着,干枯的手轻轻颤抖,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大人们小声地议论着,吃惊的望着爷爷奇怪的举动,问爷爷,他也只能挣扎着想要说,却力不从心。爷爷痛苦的招了招手,爸爸急忙走过去,将耳朵贴在爷爷的嘴唇上,我只依稀听见爷爷说:“党„„入党„„我 „„”爷爷还没说完,手便垂了下去。爸爸轻轻阖上爷爷的眼睛,我分明看见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周围的人脸上浮现的表情也是当时幼小的我所不能理解的。而在爷爷手里,那面国旗被攥得那么紧,紧得像是要攥进心里,在爷爷的手中晕出鲜艳的一抹红色。后来我才明白,爷爷一直想入党,但因为儿子不在了,不得也回到农村,留下了一个心结。或许就是这个心结使他临终也攥着一面国旗,至死也不忘未尽之愿。至今,爷爷手里的那抹红色仍时常在我脑海里回放。
一阵急促的汽车鸣笛声,将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了回来。我猛地发现现在是有多么幸福:出门就是车,天天都有肉,手机成了时常消费品„„走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穿着各式的衣服,一栋栋大楼鳞次栉比,把人淹没在时尚的风口浪尖。尤其是夜晚,华灯初上,站在城市的最高点,繁荣的景象尽收眼底。
不仅是大都市,连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土坯房外面下暴雨,里面就下小雨。现在,家家户户都修建了崭新的砖瓦房。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水泥路。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口号,城乡的差距开始缩小,城市随处充斥着新鲜的空气,农村也到处洋溢着城市的气息。改革在这里生根发芽,城乡建设逐步繁荣,一切都将越变越美。
虽然时间在走,世界在变,但永远不能忘却的是铭刻在我脑海中的那抹红。
第三篇:那心中的一抹红
那心中的一抹红
——《建党伟业》观后感
影片将我带回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曾经显赫的三百年清帝国慢慢倾覆,政权即将更迭时的国家,犹如盘古开天地时的混沌,天地黑白不分,一片灰暗。大多数人陷于痛苦、迷茫、浑噩,再加之乱世之中各路军阀、殖民者频频上演一幕幕称帝、复辟、勾结、暗杀的惨剧、闹剧,一切似乎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
黑暗中,有人举起了探索的火炬,舞动的火光映出了一张张坚定地脸庞,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进步人士登上了舞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在探索出路的斗争中崭露头角,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布尔什维克,五四运动由学生发出的呐喊表达出了大众的心声,红色的思想由此产生了萌芽。
嘉兴南湖游船上的人,心里都很清楚所面对的局面、困难,他们勇敢的挑起了救国这个大到似乎不可能完成而又责无旁贷的任务,随后有了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两万五千里征途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了宝塔山下“数风流人物还开今朝”;有了向全中国进军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心潮澎湃中,那一抹红已浸染华夏,那一抹红已入人心田。
走出中山纪念堂,夜色中,回想起影片里那段似乎已经远去的历史,激起了我对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考。都说青年人的危机有两种,一种是不知道奋斗的出路,一种是不知道奋斗的理由。当我面对困难、面对迷茫时,我应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从建党的那一天起,共产党员的理想就绝不是挂在嘴边时时提起的口号,而是默默植根于心中时时牢记的目标;共产党员的力量绝不是表现在摇旗呐喊的声势,而是着力于实事求是的完成任务和工作;共产党员的坚定绝不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党员的身份,而是已将党员的先进性融入体现在现实的职业操守。
想到这里,我已步伐坚定,我知道,我心里早已将那一抹红色放在了最崇高的位置,工
作中的每一个任务都有完成的步骤,每一个困难都有克服的方法。我没有遇到青年人的危机,因为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我有清晰的奋斗理由。
想到这里,我更加步伐坚定,我知道,我心中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90年,我已将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激动心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力量。目前,在完成业务发展任务的同时,做好蓝图上线的工作是我当所前面对的工作内容,我明白,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我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其中,为我行百年行庆献礼,为我党90周年诞辰献礼。
第四篇:心中那一抹阳光(定稿)
心中那一抹阳光
桓台县实验中学2011级4班 伊依
每个人心中受过伤后,都是灰暗的,有些人就像是阳光般在这时候给予温暖。我的哥哥就是我心中的那一抹阳光。
小时候我有时会惹上一些小麻烦,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心里觉得十分伤心,可又毫无办法。哥哥他却悄悄的为我处理这些麻烦,然后叫上我一起去玩。他不知道,我偷偷的跟在他身后看到的一切。在他的背后,我看着哥哥蹦蹦跳跳的身影,心里觉得暖暖的。
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静静地坐在一边,什么话也不说。,呆呆的,像个哑巴一样。哥哥看见我,也不多说什么,有时他会陪我一起坐一个下午;有时他会找些好玩的事情和我一起做,有时他会拉着我一起去看影片。家里的那一摞厚厚的碟片,充满了我和哥哥的回忆。看着他们,我的心里暖暖的。
每当我回到老家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急冲冲的去找哥哥,向他倾诉心中的一切烦恼。他微笑着倾听,然后拉我一起出去玩。每一次都弄得很胀很脏,我也不介意,就像是洪水找到了发泄口般,心中的阴霾也不自觉地少了许多。哥哥很会玩耍,我的烦恼也在这其中烟消云散了。
现在,我和哥哥不经常见面了,但我每周都会打几个电话过去,询问着哥哥的情况。周末哥哥还可以过来玩。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听我讲,什么话也不说,安静的不可思议。然后随意地找本好看的书,和我用同样的姿势趴在床上,我们两个望着对方,都嗤嗤地笑了。临走时,我依依不舍的向他告别。看着他在楼下向我微笑着挥动手臂,然后一溜烟儿的跑个没影,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的哥哥,在我伤心和无助的时候,就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最灿烂的,驱散我心中阴霾的,那一抹阳光。
指导老师:陈烨
第五篇: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一直钟情于花草树木,江河湖海。或许受母亲影响,又或许孩童时代在自然中获得的天马行空的气息一直未从我身上褪去。而今只能在家中的盆景中找些安慰。优雅的兰花,温婉的吊兰,纯白的水仙,婉约的鸢尾……行走在繁华的城市街头,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寻找鲜花店,谁也无法从我眼中读出那种如故的依恋。尽管这只是些畸形的自然。
在某个初夏的午后,《瓦尔登湖》不偏不倚地撞击了我的心灵。“自然之子”——梭罗,仅带着一把斧头去林中生活,仅用一个月造了间严实的木屋,从此在那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他用自己的行动在那土地上谱写了朴素、清新的诗章。并且他那颗坚韧而又细腻的灵魂永远守候着那片净土。此时,我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捧着《瓦尔登湖》的,内心感受到的是一种安谧,以及那一圈圈缓缓荡漾的绿波。如果仔细聆听还能听见大自然亲昵的喃语。在那片葱郁的森林,在那片澄澈的瓦尔登湖,心灵不再长满棱角和锐刺,不再布满污点。唯有一片绿色、一片宁静在无边的蔓延……
“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有千万种:有的高雅,有的庸俗;有的超脱,有的世俗;有的简洁,有的繁冗……而梭罗选择了这般自然,去森林,去瓦尔登湖生活。用肌肤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脚步伴着心灵的节律迈动,在春去秋来间,寻寻觅觅。梭罗,他就像荷尔德林说的那样——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而我所向往的不也是田间的、山野的那一片绿色,我所渴望的不就是心中的那一抹绿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