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拿来主义(教案)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4-112137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9 13:18: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

课题:拿来主义 课型:综合课 课时:40分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鲁迅先生的肖像图片,以及制作幻灯片。

2.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有关鲁迅的生平,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事先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字典,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大都认识或听说过鲁迅先生,但是普遍对其杂文没有太多的了解;

2.学生有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能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发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叙述模式,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大致掌握杂文这种文体写作方式;

3.学生根据课文鉴赏和分析,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出此点)

4.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在面对当今社会中的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时,能正确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学生准确理解“拿来主义”的内含的意思,并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深入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鲁迅在本文使用的语言风格,以及体验文章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现在幻灯片上放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鲁迅先生)你们都说的很对,是鲁迅先生。(放映鲁迅的肖像图)大家一定对鲁迅先生不陌生,可是你们对他的杂文熟悉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新课教授:(30分钟)

一)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后,请回答下列问题:(3分钟)

1.文章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送去主义”和“象征主义”有分别指的是什么? 2.通读全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语言有什么样的体会?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回答重点:1.运用智慧和眼光,有选择性地对外来文化进行采用;“送去主义”是指当时中国政府以大量的钱财来讨列强们的欢心;“象征主义”是对中国自诩大国,固步自封的批判。

2.犀利,尖刻,一针见血,讥讽等词都可以。

二)

这篇课文擅长讽刺。再默读一遍文章,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写得最为犀利的句子。(5分钟)

答案: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4.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6.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三)请上面在黑板上写出句子的同学,各自说出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句子含有讽刺意味的。(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以让他请另外的学生帮忙回答)(5分钟)答案:1.“捧着”、“挂过去”都含有奚落,特别是“发扬国光”,本来是褒义词,现在作者将它当成贬义词使用,更能显出讽刺意味;

2.正话反说;

3.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注释5中所解释的“棉麦借款”一事,比喻为奖赏,但它其实就是“残羹冷炙”,是别人不需要的东西。

4.“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5.“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将“鸦片”比喻成国粹,对中国当时普遍吸食鸦片的现实的揭露。四)学生从上面的回答中可以看到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特别是文章中对三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请同学们归纳和总结这三种态度。(5分钟)

第一种态度,“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对外来文化持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第二种态度,“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实行的是对外来文化的一切,不论好坏都采取摒弃的态度;

第三种态度,“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态度。五)学生认为鲁迅先生对这三种态度的观点是什么?对,是不赞同的。那么鲁迅先生认为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同学们结合近百年来中国的实际情况,说说中国对国外借鉴的经验,分两组同学进行谈论,好的经验和不好的经验各分为一组,举出具体实例。(10分钟)

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土地革命,社会主义三大改革,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和市场经济政策等。

不好的经验:文化大革命,资本主义落后的价值观(一个人利益为中心,金钱至上等)从这些事例中,学生应该认识到对待外来事物的应有态度是:有公正的态度,运用智慧进行辨认,结合实际情况,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巩固知识(8分钟)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请学生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好的现象,模仿《拿来主义》的语言风格这些做一篇小短文。(四百字左右)(1分钟)

板书设计: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人(媚外求荣)——拿来主义:分为三种(闭关自守”的政策;采取完全摒弃的态度;全盘接受)——鲁迅认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教学设计反思:

1.以讨论,交流合作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对杂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特别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言和上台的机会。教师总结环节无,尽可能将其独立标示出来 知识巩固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八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时间不短,须简单说明这八分钟是如何安排的,作业完后最好有作业展示及评价环节,评价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进行 其他整体大的模块基本正确

第二篇:《拿来主义》教案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2_-202_下学期

拿来主义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张晓芳

参与成员:胡万新

黄刚涛

孙欢

郭丽容 韩旭阳

黄睿 杨云霞 廖语眉 梁清泉

课程标准:

1、阅读议论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

2、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3、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课标解读:

1、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面对外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时,会出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偏差。拿来主义与现实对照发现的新问题。

2、分析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类比、对比、因果论证方法。

3、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由什么是‚拿来主义‛引出为什么要‚拿来主义‛。

2、理解并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因果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分析本文针对此多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与我们的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思想。同时,那些古典而神秘的文化似乎离我们远去,在这样的岔路口,面对着外来的新潮,和本土的旧梦,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文体特征与作者

1、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2、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2_-202_下学期 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研读课文——让我们以本文为例,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分析写作思路及课文层次。

1、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答:论题型。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由此引发两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2、探讨课文,理清思路。

问题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解答‚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个问题的段落。

答:8段:反面指出错误态度 9段:正面指出正确做法 这两段 正反对比,破立结合。

问题二:第8段研读。文中出现的‚大宅子‛是比喻什么?面对这座大宅子,不同的人,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态度。

答: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逃避主义者。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虚无主义者。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投向主义者。

上述的做法都有欠妥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占有、挑选。

问题三:第9段研读。具体说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答:

鱼 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

鸦 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批判地吸收 烟 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绝大多数应清除 姨 太 太——〉纯粹的糟粕 ——〉坚决地抛弃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可以把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结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由此我们解决了文章中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语言的幽默、犀利。问题四: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研读1—7段,之所以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是因为之前奉行的各种‚主义‛都有弊端。答: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尼采和中国作类比论证,得出结论都没有好结果。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论证方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因果论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02_-202_下学期 问题五:研读文章第10段,结论部分。

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凸现此段的语言逻辑性。与本单元要求相关。该自然段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五句话层层深入:

1、对待文化遗产要‚拿来‛;

2、拿来后要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培养新人,创造新的文化;

4、正确继承文化遗产对革命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要求;

5、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三、拓展延伸,放大视角。

21世纪的中国人应当怎样的‚拿来‛?谈谈你对新的‚拿来主义‛的看法。

四、写作特点:(归纳法)

闭关——抱残守缺(误国)送去——取悦洋人(卖国)拿来——批判吸收(利国)

(一)运用形象概括,进行归纳推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性。

为三种对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画像: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二)选取具体典型,取代抽象论述;节约文字,印象深刻。

大宅子——整个文化遗产 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

(三)就近取喻,说明复杂道理;突出本体特征,平实易懂。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四)语言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五、思考 探究 练习书后习题

[PPT课件]

拿来主义

第三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一、目标引领

1.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结构方式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把握“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树立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破解难点: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学法引领

思想方法:

关键指点:

四、学程引领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程之三: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后互动生成)

1.快速阅读课文第1—7节,把鲁迅先生提到的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明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6.那么,外国给我们“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成语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学程之四:课堂小结(板书)

1.归纳1—7节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2.1—7节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1——7节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

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布置作业

1.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2.预习课文8—10节

第二课时

学程之一:作业订正

学程之二: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8—9节,思考: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中出现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②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6.模仿1—7节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节的论证思路。(板书)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节一个突出的特点。

7.全班齐读第10段,试回答下面的问题(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②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学程之三:作业布置

1.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阅读瞿秋白的《吉诃德的时代》,思考探究如下问题:

你了解熟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吗?

提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以他的小说《堂吉诃德》结束了骑士文学风行的状况,它通过堂吉诃德这个艺术形象,讽刺了弥散在西班牙的骑士道德,铲除了中世纪的腐朽思想残余,加速了西班牙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2.完成《训练与检测》上相关练习。

3.预习下一篇课文。

第四篇:a拿来主义教案

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的思想及著作。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2.过程与方法

(1)从找寻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观点态度。

(2)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揣摩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教学设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杂文,指的是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而传统意义上的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二、通览全文,检查预习

(一)正音、析形(参见学案)

(二)学生阅读学案中的相关资料,思考预习题。预习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3.什么是“闭关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4.什么是“送去主义”?其实质是什么?

5.“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6.文中第8段中的那所“大宅子”喻指什么呢?“孱头”“昏蛋”“废物”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人呢?

7.“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呢?

8.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是我们阅读本文的入门。让我们先在课文寻找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学生阅读。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详见学案)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之后要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提问: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读出课文中有关的阐述,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要恰如其分。(“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三)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四)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是普遍适用的。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至第6---7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重读第1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提问:1.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不难理解“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2.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明确: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4.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明确:这里主要靠学生“意会”,大家互相补充,具体到每个学生不必要求找完全。同时只要指出有关的语句即可,不必要求说清怎样表现了这种感情。本段中“大师”、“捧着”、“儿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五)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根据课文不难填出相应的内容,但要求学生语言要尽量简明,不能大段地抄录原文,以提高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尼采;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1.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明确: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明确: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明确:“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明确: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六)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1.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明确: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2.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明确: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全文,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第五篇: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大宅子——文化遗产不敢进门 放火烧光 接受一切 “拿来”

拿来主义(教案)
TOP